外 国 教 育 史.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6653102 上传时间:2023-07-16 格式:DOCX 页数:51 大小:37.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外 国 教 育 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1页
外 国 教 育 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1页
外 国 教 育 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1页
外 国 教 育 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1页
外 国 教 育 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1页
外 国 教 育 史.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1页
外 国 教 育 史.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1页
外 国 教 育 史.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1页
外 国 教 育 史.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1页
外 国 教 育 史.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1页
外 国 教 育 史.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1页
外 国 教 育 史.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1页
外 国 教 育 史.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1页
外 国 教 育 史.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1页
外 国 教 育 史.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1页
外 国 教 育 史.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1页
外 国 教 育 史.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1页
外 国 教 育 史.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1页
外 国 教 育 史.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1页
外 国 教 育 史.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1页
亲,该文档总共5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外 国 教 育 史.docx

《外 国 教 育 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外 国 教 育 史.docx(5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外 国 教 育 史.docx

外国教育史

外国教育史

第二章古希腊的教育

斯巴达教育

v斯巴达教育目的

把年轻一代的奴隶主培养成勇敢的武士,并从中挑选国家未来统治者。

v教育阶段:

7~18岁:

国家公育机关

18~20岁:

埃弗比团(青年军事训练团)

斯巴达教育

v斯巴达教育特点

▪1、国家教育的高度垄断

实行教育免费,禁止私立学校,实行开放式管理。

2、整个管理和教育过程都贯穿道德教育。

3、重视女子教育。

雅典教育

v教育目的:

雅典的合格公民

身心既美且善最早“人多方面和谐发展”思想。

v教育阶段:

7岁:

文法学校、琴弦学校

13、14岁:

私立体操学校

15、16岁:

多数就业,少数显贵进入国立体育馆

18岁:

埃弗比团

雅典教育

v教育特点:

v1、盛行私人办学,国家只负责16~20岁青年的教育。

v2、初等学校已有分科型教师,分别担任文法、音乐、体育教学工作。

第三章苏格拉底、柏拉图、

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

第一节苏格拉底的教育思想

v1、教育目的:

培养治国人才。

v2、哲学应研究现实问题,开辟从自然哲学向伦理哲学的转变。

v3、智慧即德行。

v4、苏格拉底法。

第二节柏拉图的教育思想

v一、教育实践:

公元前387年在雅典创建学园,主持学园40年,直到去世。

学园于529年被罗马皇帝查士丁尼封闭,存在900多年。

学园是当时的哲学和科学中心,对中世纪和近代大学产生影响。

第二节柏拉图的教育思想

第二节柏拉图的教育思想

v二、教育思想

v1、教育的作用

人生来有认识能力,但在现实世界中迷失了方向,教育就是要使心灵纯化、复现理念。

v2、教育的目的

v通过培养哲学家来实现理想的社会

第二节柏拉图的教育思想

v二、教育思想

v3、教育制度

3岁之前:

在家中由经过挑选的女仆照顾。

3¡ª6岁:

进入公立的幼教机关。

6、7岁¡ª16、17岁:

接受普通教育→情感教育

17岁(银质、金质)进入埃弗比团→意志教育

培养勇敢的美德,同时¡°四艺¡±

20¡ª30岁(金质):

四艺,辨证法→智慧教育

少数继续接受5年教育,得到真理性认识,经过15年的实际锻炼,50岁成为哲学王。

第二节柏拉图的教育思想

v三、柏拉图的影响

v在教育史上最早提出教育与政治、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v首先明确地把“四艺”作为教学内容

v第一次阐述了公共学前教育的重要性

v最早确立了心理学的基本区分(情感、意志、理智)及其在教学理论上的运用。

第三节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

v一、教育思想:

v1、认识论:

认为人的灵魂由三部分组成

v营养灵魂:

表现为营养、发育等生理方面→体

v感觉灵魂:

本能、欲望→德

理性灵魂:

判断、理解→智

第三节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

v一、教育思想:

v2、教育的目的:

发展人的灵魂的最高部分——理智

v3、教育的作用:

人成为人的三个因素:

天性、习性、理性,教育的作用在于使天性、习性与理性统一。

后世遗传、环境和教育理论的雏形。

第三节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

v一、教育思想:

v4、教育的年龄分期

v0~7岁,注意身体的健全发育

v7~14岁,品格教育的阶段,以美育为重点。

智育、体育和谐发展,以完成德育任务

v14~21岁,以智育为主

第三节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

v二、影响

最早从理论上论证了和谐发展教育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最早提出教育要顺应人本身自然发展原则

最早依据儿童身心发展顺序进行了年龄阶段划分的尝试

在德育方面不仅重视培养德性,而且重视实践

第四章古罗马教育

第一节古罗马教育

古罗马历史可分为三个时期

v王政时期:

公元前8世纪~6世纪:

进入阶级社会,但保留氏族公社的残迹。

v共和时期:

公元前510~30:

由奴隶制城邦扩张为大帝国。

v帝国时期:

前30~476年,分裂后灭亡。

第一节古罗马教育

第一节古罗马教育

v一、共和后期的教育

v初等教育:

数量很少,私立

v中等教育:

文法学校

v高等教育:

修辞学校

第一节古罗马教育

v二、帝国时期教育

v教育改革:

1、目的:

演说家顺民官吏

2、私立到国立

3、提高教师待遇

三、早期基督教会的教育活动

第二节昆体良教育思想

v一、论教育作用

1、大多数人都可以教育成人

2、学校教育优于家庭教育

v二、论教师

教师除德才兼备,知识广博,还应懂得教育艺术

1、因材施教

2、对学生关爱备至,又严格要求,但反对体罚

第二节昆体良教育思想

v三、论教育目的和演说家的培养

目的:

培养善良而精于雄辩术的人

从家庭教育抓起,至一定年龄到学校读书。

学校可分为初等学校、文法学校、修辞学校。

第二节昆体良教育思想

v四、论班级授课和教学方法

班级授课思想的萌芽

教学方法:

启发诱导

劳逸结合

第五章西欧中世纪教育

第一节基督教教育

v一、修道院(MonasicSchool)

v培养目标:

可以是充当神职人员的“自愿献身者”,也可以是学成后仍为俗人的“外来者”

v培养对象:

大多是贵族和高级神职人员的子弟

v入学年龄在10岁左右,学习年限8~10年

第一节基督教教育

v二、主教学校(CathedralSchool)

在主教所在地,主教直接管理。

v三、堂(教)区学校(ParishSchool)

主教辖区内各小教堂的牧师们组织的给予教徒子女以基础教育的学校。

规模小,设备简陋。

第二节中世纪西欧世俗学校

v一、宫廷学校

培养封建统治阶级所需要的官吏

v二、骑士教育

一种特殊形式的家庭教育

v三、城市学校

为新兴市民阶层子弟开办的学校的总称

第二节中世纪西欧世俗学校

第三节中世纪大学的形成

v一、基本目的:

进行职业训练,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专业人才

v二、组织形式:

进行知识交易的人自行组合的团体

v学生型大学

v教师型大学

v三、结构

v学科或系

v同乡会

v学院

第三节中世纪大学的形成

萨莱诺大学

第三节中世纪大学的形成

第三节中世纪大学的形成

第三节中世纪大学的形成

v三、已表现出自治的特点

v特权

v迁校和罢教的权力

v设立特别法庭,享有内部自治权

v免除赋税及服兵役

v大学教师的参政权和大学颁发特许证的权利

第三节中世纪大学的形成

第三节中世纪大学的形成

v四、中世纪大学的特点

v世俗性

v专业性

v国际性

v独立性

第七章文艺复兴与

宗教改革时期教育

第一节人文主义教育

v一、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的发展

v1、维多利诺

1423年创建孟都亚宫廷学校,称为“快乐之家”

最早把人文主义的理想付诸实践,被称为“第一个新式学校的教师”

第一节人文主义教育

v一、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的发展

v2、伊拉斯谟:

北欧的代表

v3、拉伯雷

代表作《巨人传》

v4、蒙旦:

《散文集》

第一节人文主义教育

v一、人文主义教育的特征

v1、人本主义

v尊重儿童,以发展儿童个性,培养全能全知的人为目标。

v2、古典主义

v3、世俗性

第一节人文主义教育

v一、人文主义教育的特征

v4、宗教性

v5、贵族性

第二节新教教育

第二节新教教育

v一、路德派新教教育

v1、教育权由国家而不是教会掌握。

路德重视教育是出于宗教目的,同时也强调教育的世俗目的,认为举办学校不仅益于教会也利于国家。

v2、国家推行普及义务教育

v追随者梅兰克吞、斯图谟按其主张办学,斯图谟改建的文科中学成为后来德国中学的原型。

v3、提出小学、中学、大学教育制度的设想

第二节新教教育

马丁路德

第二节新教教育

v二、加尔文派新教教育

v1、初等教育:

主张实施义务初等教育,也要求教4R,并强调国语教学。

v2、中等教育:

要求宗教与人文主义结合。

创办的“专门学校”成为后来法国中等教育的雏形。

v3、高等教育:

1558年创办日内瓦学院。

第二节新教教育

加尔文

第二节新教教育

v三、英国新教教育

v1、文法学校得到发展。

v2、教育民族化加强。

v3、教育世俗化倾向加强。

第二节新教教育

v四、宗教改革的教育影响

v1、积极提倡把教育扩大到平民子弟。

v2、所办的初等国民学校成为各国家教育制度的始基。

v3、多方面吸取人文主义教育思想,教育内容突破旧的狭窄范围,教学方法力图贯彻当时已出现的新原则。

v4、大学国际性的消失

第三节天主教教育

v耶稣会是反宗教改革的先锋,1534年在巴黎创建,创始人为西班牙人罗耀拉。

v与新教重视初等教育不同,耶稣会教育的重点是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

v耶稣会学校称为学院(College),分初级学院和高级学院。

v学校资金充足,师资水平高,除“七艺”、神学,也重历史、哲学家和自然科学,教学水平高。

v宗教冲突的后果:

v1、宗教宽容政教分离国家控制教育领导权

v2、世俗性的增强。

v思想和信仰趋向多样化,带来了思想解放,自然科学进入课程中,世俗性的教育取代了宗教性的中世纪教育。

第八章夸美纽斯教育思想

第一节生平

第一节生平

v1592年生于“捷克兄弟会”会员家庭,在兄弟会资助下受到高等教育。

v三十年战争中迁往波兰,主持一所兄弟会学校,期间撰写《大教学论》,同时研究“泛智”问题。

v“泛智”的研究引起轰动,赴瑞典从事编写教科书和语言教学法工作。

v1648年回到波兰,后成为兄弟会领袖。

赴匈牙利任教育顾问,1654年返波兰,1656年荷兰避难至逝世。

第一节生平

第一节生平

v世界观充满新与旧的矛盾

v社会政治观上,痛恨天主教和封建统治,但幻想通过普及知识进行社会改革。

v自然观,笃信上帝是万物的创造者,受时代的引导,又重视大自然的威力和人的积极创造力。

第二节教育适应自然原则

和泛智思想

v一、遵循自然涵义:

v1、教育应服从普遍秩序

v2、依据人自然的本性、儿童特征

v二、意义

第二节教育适应自然原则

和泛智思想

v三、泛智思想:

v使所有的人通过接受教育而获得广泛、全面的知识,并使智慧得到普遍的发展。

v可以归结为一句话:

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

第三节夸美纽斯教育思想

v一、教育的目的和作用

v教育目的: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永生做准备;教育的现实目的是给人以知识、德行和虔信,培养具有广博知识及献身祖国的人。

第三节夸美纽斯教育思想

v一、教育的目的和作用

v教育作用:

v1、教育是改造社会建设国家的手段。

v2、教育对人发展的作用。

第三节夸美纽斯教育思想

v二、教学思想

v1、直观性原则

从感觉论出发论证直观教学

夸所理解的教学过程:

对事物的直观→理解→对知识的记忆→语言和书面的表述和练习

第三节夸美纽斯教育思想

v二、教学思想

v2、激发学生求知欲望

v3、巩固性原则

v4、量力性原则

v5、系统性和循序渐进

第三节夸美纽斯教育思想

v三、教育管理思想

v

(一)、关于普及教育、统一学制以及教学内容

v普及教育:

v对所有男女授以幼儿、初等教育;对有志从事脑力劳动的青年授以中等教育;对受完中等教育的“智者”授以高等教育。

第三节夸美纽斯教育思想

v

(一)、关于普及教育、统一学制以及教学内容

v统一学制:

v婴儿期(1—6)母育学校

v儿童期(6—12)国语学校

v少年期(12—18)高等学校(拉丁语学校)

v青年期(18—24)大学

第三节夸美纽斯教育思想

v

(一)、关于普及教育、统一学制以及教学内容

v教学内容:

从泛智思想出发,为各级学校规定了多方面的学习内容

v国语学校:

学习祖国语言,除4R,增加几何、自然、地理、历史、唱歌、手工等。

v拉丁语学校:

包括四种语言和“七艺”,新增物理、伦理学等,神学作为单独科目,不贯穿各科。

v大学:

分神、医、法三科,以旅行结束学业。

第三节夸美纽斯教育思想

v

(二)、关于学年制、班级授课制与教学用书

v学年制、班级授课制:

v教学用书:

提议为各级学校的各学科编写统一教本。

《语言入门》、《世界图解》

第九章17至18世纪欧美主要国家教育

第一节英国教育

v一、教育概况

v1、教育发展缓慢,国家不关心教育。

v2、通行初等慈善教育。

v感化学校(ReformatorySchool)、贫民学校(CheritySchool)、劳动学校(IndustrialSchool)

v3、学制双轨

第一节英国教育

v二、弥尔顿论教育

v建议在全国各地兴办学园(中学和大学),课程包括古典学科和自然科学、应用科学。

v意义:

古典教育向实科教育过渡的典型。

第一节英国教育

第一节英国教育

v三、洛克论教育

v

(一)教育的作用和目的

v教育作用:

反对天赋观念,重视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v教育目的:

注重贵族子弟的教育,培养成身体强健、举止优雅、有德行智慧和才干的事业家,即绅士。

第一节英国教育

第一节英国教育

v三、洛克论教育

v

(二)绅士教育的内容与方法

v体育

v德育:

德行是第一位。

v智育:

内容包括广泛的科目,大多为新兴学科和生活需要的知识,神学和古典学科很少。

v首次把教育的三大组成部分进行明确划分。

第二节法国教育

v一、教育概况

v初等教育:

宗教教育为主

v中等教育:

耶稣会学院为主

v耶稣基督圣乐会

v高等教育:

技术专门学校出现

第二节法国教育

v二、18世纪启蒙时代教育思想

v

(一)爱尔维修

v人人智力平等,人是环境和教育的产物。

v

(二)狄德罗

v强调教育民主,要求加强科学知识的教学。

v(三)拉夏洛泰:

国家办学,加强教育的世俗性。

第二节法国教育

狄德罗

第二节法国教育

v三、大革命时期的教育改革

v

(一)塔列兰教育方案

v第一个较为系统的公共教育制度方案

v初等教育:

各省设小学,免费就学

v中等教育:

郡立七年制中学

v高等教育:

由省设立

v中小学教师须由检定合格者才能充当,由国家支付薪水,中学教师由国家任免,为国家官吏。

第二节法国教育

第二节法国教育

v三、大革命时期的教育改革

v

(二)康多塞教育方案

v制度:

第一级学校:

初等小学,4年,免费

第二级学校:

高级小学,3年,为家庭较富裕儿童设

中学:

5年

专门学校:

高等教育,以资产阶级上层子弟为对象

大学院:

教育最高机关,掌管教育行政事宜

v注重成人教育

v建立师资培训制度

v取消宗教

第二节法国教育

v三、大革命时期的教育改革

v(三)雷佩尔提教育方案

v设立寄宿学校----国民教育之家

男女孩均免费进入,提供食宿。

v主张用征收累进税的方法作为经费

v更为民主、更有革命性,是当时最进步的教育方案

第三节德国教育

v一、教育概况

v

(一)国立初等教育的肇始

v

(二)泛爱学校

v(三)文科中学的发展和实科教育的兴起

v文科中学:

梅兰克吞的拉丁中学,斯图谟的文法中学

v实科教育:

哈勒学园

v骑士学院:

培养新贵族的特殊学校

v(四)高等教育:

哈勒大学,第一所新式大学

第三节德国教育

v二、康德论教育

v

(一)教育的价值

v把教育看作人之所以为人的决定性因素,抑制人性中的野性,进而发展人的天赋

v

(二)“道德”人的培育

v既要让儿童自由成长,又要让他们自觉接受理性的引导

v(三)教育的四个部分

v体育、管束、训育、道德陶冶

第三节德国教育

v康德

第四节俄国教育

v一、16至17世纪俄国教育

v兄弟会学校

v基辅莫吉拉学院的建立

v二、18世纪彼得一世改革

v三、莫斯科大学的建立

v四、18世纪后期俄国教育

v1786年《俄罗斯帝国国民学校章程》

第五节美国教育

v一、殖民地教育概况

v1636年哈佛学院建立

v公办的初等读写学校

v二、建国前的教育

v1751年费城,文实中学

v三、建国后的教育

v落实《独立宣言》精神,实施教育机会均等,保证普及教育的经费。

第十章卢梭教育思想

第一节卢梭生平与著作

第一节卢梭生平与著作

v1749年《论科学和艺术的复兴》

v1754年《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

v1762年《社会契约论》

v1762年《爱弥儿》

第二节卢梭的天性哲学

v一、性善论

v否定教会传统的“原罪说”,认为人性是善的,因为人生来有自爱心、怜悯心和良心,是社会把人变坏了。

v二、感觉论

v感觉到是认识的来源,并设想了种种训练感官的方法

第三节自然主义教育理论

v一、自然教育含义

v归于自然,遵从天性。

v人受到自然的教育、事物的教育、人为的教育,只有趋于自然的教育

第三节自然主义教育理论

v二、自然教育目的

v培养“自然”人

v独立自主,平等自由,道德高尚,能力智力极高的人。

第三节自然主义教育理论

v三、自然教育方法原则

v

(一)正确看待儿童

v把成人看作成人,把儿童看作儿童

v

(二)自由的教育

v遵循自然的教育必须是自由的,反对压制儿童的个性,束缚儿童的自由

第三节自然主义教育理论

v四、自然教育的实施

v

(一)婴儿期(出生后两年)

v

(二)儿童期(2~12)理性睡眠期

v锻炼各种感觉器官,并继续发展身体

v(三)青年期(12~15)学习知识的最佳期

第三节自然主义教育理论

v四、自然教育的实施

v(三)青年期(12~15)学习知识的最佳期

v1、注重培养兴趣和提高能力

v2、强调有用且能增进人的聪明才智的知识

v3、在生活中自觉学习

v4、劳动教育

第三节自然主义教育理论

v四、自然教育的实施

v(四)青春期(15~20)道德教育时期

v男孩脱离儿童状态的“第二次诞生”,必须返回城市。

v以良心作为道德标准

v注意到了道德的知、情、意、行几方面

第四节公民教育论

v一、自然人与公民

v分属两种不同的社会制度的教育目的。

v一种是特殊的、家庭的,一种是公共的、共同的。

v二、公民的培养

v公共教育应由国家管理。

v公民享有平等的教育权,最好实施免费教育。

v及早进行爱祖国教育,重视体育。

第十一章裴斯泰洛齐教育思想

第一节教育实践

第一节教育实践

v一、1768~1780新庄

v1768年建新庄

v1774年贫儿之家——首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初步实践

v期间作品:

《林哈德与葛笃德》、《隐士的黄昏》

v二、1799斯坦兹孤儿院

v继续读写算的知识教学和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探索,为他的学校教育家庭化、要素教育和教育心理化打下基础。

第一节教育实践

v三、1800~1804布格多夫

v1800年公立初等学校成立,附设教师培训班

v《葛笃德如何教育子女》

v四、1804~1825伊佛东学校

v各科教学法得到更纯熟的运用

v后回新庄写《天鹅之歌》

第一节教育实践

第一节教育实践

在新庄,你是穷人的救星;在《林哈德与葛笃德》中,你是人民的导师;在斯坦兹,你是孤儿之父;在布格多夫,你是国民学校的创始人;在伊佛东,你是人类的教育家。

你是一个完全的人,一个基督徒,一个公民。

你一切为人,毫不为已。

裴斯泰洛齐之名,万古长存!

第二节论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

遵循自然的禀赋,全面地和谐地发展人的一切天赋和才能。

与卢梭的自然教育不同,裴斯泰洛齐不认为儿童的天性是尽善尽美的,纠正卢梭让儿童在自由状态中自发进行的教育设想,而是注意到天性只有在正确的教育下,才能变成完美。

第二节论教育目的

全面地和谐地:

是一种进步,以往许多教育家虽然提到德、智、体几方面教育,但只有裴斯泰洛齐明确地提出应该使这几方面协调和谐并且统一在发展这些方面的能力上。

第三节教育心理学化

v何谓教育心理学化

v一、教育目的和教育理论指导要遵循儿童的本性。

v二、教学内容适合儿童的学习心理规律。

v三、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的心理学化

第三节教育心理学化

v何谓教育心理学化

如何使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的心理学化

v1、教学程序要与学生认识过程协调。

v2、教学要循序渐进。

v四、调动儿童的自我能动性

第四节论要素教育

v要素教育基本思想:

v初等学校的各种教育都应该从最简单的要素开始,然后逐渐转到复杂的要素,以便循序渐进地促进人的和谐发展。

第四节论要素教育

v一、德育要素

v儿童对母亲的爱

v在学校,教师对儿童也要本着慈爱之心,把学校变成大家庭,以培养儿童对教师的爱,并培养其一般的义务感和道德感。

第四节论要素教育

v二、智育要素

v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还应发展学生智力

v如何做到?

v1、教学从要素开始。

v教学要素:

数目、形状、语言

v2、教学内容以要素为核心

v3、教学中应引导学生进行各种思维练习。

第四节论要素教育

v三、体育要素

v各种关节的活动

第五节初等学校各科教学法

v一、语言教学

v发音教学→单词教学→语言教学

v二、算术教学

v三、测量教学

第十二章赫尔巴特教育思想

赫尔巴特

第一节思想形成与理论基础

v一、教育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v

(一)家庭教师与宣传裴斯泰洛齐思想时期

v

(二)哥丁根大学时期

v(三)柯尼斯堡大学时期:

心理学重点研究时期

1810年,第一个教育科学研究所

第一节思想形成与理论基础

v二、理论基础

v

(一)赫尔巴特伦理学

v强调知识在德行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v提出五种道德观念:

内心自由:

使欲望服从理性。

完善:

坚强的意志。

仁慈:

绝对的善。

正义:

按约定解除争端。

公平: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第一节思想形成与理论基础

v二、理论基础

v

(二)统觉理论

1、灵魂是不变的“实在”,通过肉体接受许多感觉,并和其它物体发生各种关系,从而创造出观念。

2、观念是心理活动的最简单要素,把所有心理现象都归为观念活动的结果。

第一节思想形成与理论基础

v二、理论基础

v

(二)统觉理论

2、观念是心理活动的最简单要素,把所有心理现象都归为观念活动的结果。

统觉:

学生在原有经验的基础上形成新观念的过程。

兴趣:

观念的积极活动状态,统觉的条件。

第一节思想形成与理论基础

v二、理论基础

v

(二)统觉理论

3、发展了“意识阈”学说。

第二节论教育目的

v教育目的:

培养“真正善良”的人

v实现这一目的,分两部分:

v可能的目的和必要的目的

v可能的目的:

与儿童未来所从事职业有关的目的。

v必要的目的:

一个人在他任何活动中都需要达到的目的。

教育所要达到的最高最基本的目的。

第三节论教育过程

v一、管理Governm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