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文学二教材.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665430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3.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唐宋文学二教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唐宋文学二教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唐宋文学二教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唐宋文学二教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唐宋文学二教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唐宋文学二教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唐宋文学二教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唐宋文学二教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唐宋文学二教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唐宋文学二教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唐宋文学二教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唐宋文学二教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唐宋文学二教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唐宋文学二教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唐宋文学二教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唐宋文学二教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唐宋文学二教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唐宋文学二教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唐宋文学二教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唐宋文学二教材.docx

《唐宋文学二教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唐宋文学二教材.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唐宋文学二教材.docx

唐宋文学二教材

第二节唐初宫廷诗人

在南、北朝文学由对立走向融合的历史进程中,初唐的贞观时期是一个重要的发展阶段。

一、贞观诗风

1、文学思想。

贞观年间,唐太宗李世民为文坛盟主,在他身边,聚集了一大批北方文人和南朝文士。

北方文人在入唐后多为史臣,他们的文学主张,受儒家崇古尚质的诗教传统的影响较深,对南朝齐梁文风采取批判态度,但是,对齐梁文风对文学艺术的贡献并没否定,而是肯定其辞采、声律之美,从而为唐诗在艺术上的发展,为律诗的成型铺平了道路。

北方文人的这种客观公正地批评文学。

态度与观点,促进了南北诗风的融合,使唐诗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完美结合,健康发展。

魏征在修《隋书》时,就在《文学传序》中清楚地表明了其对文学的认识。

江左宫商发越,贵于清绮;河朔词义贞刚,重乎气质。

气质则理胜其词,清绮则文过其意。

理深者便于时用,文华者宜于歌咏,此其南北词人得失之大较也。

若能掇彼清音,简兹累句,各去所短,合其两长,则文质斌斌,尽善尽美矣。

这是对南北文风的清醒深刻的认识。

所谓“贵于清绮”,是对追求声律词藻的南朝诗风的概括,宜于歌咏是其所长,缘情绮靡而流于轻艳纤弱则是其短处。

“重乎气质”指北朝诗歌具有真挚深厚的情感力量和宏大气势,贞刚壮大是其长处,而表现形式的简古质朴甚至理胜其词,则是一种缺憾。

因此,如何用南朝文学的辞采之美来表现北朝文学那种恢弘的气象和刚健明朗的健康情思,是初唐诗人面临的课题,也是南、北诗风融合的关键,以唐太宗为首的宫廷诗人,为此而展形诗歌创作实践。

2.唐太宗及其群臣

初唐的诗歌创作,主要是以唐太宗及其群臣为中心展开,一开始多述怀言志或咏史之作,刚健质朴;而贞观诗风的变化,则是起于对六朝声律辞采的模仿与整理。

这是一种南北诗风试探性的融合。

如在太宗的诗里,常常是壮大怀抱,志向与华丽的辞条相并存。

如太宗作于贞观四年(630年)的《经破薛举战地》诗里,有这么几句:

“昔年怀壮气,提戈初仗节。

心随朗日高,志与秋霜洁”,这几句合格就刚健豪迈。

但诗中也有这么两句:

“浪霞穿水净,峰雾抱莲昏。

”,就带有六朝雕琢辞采的痕迹,与全诗的气格颇不协调。

这是南北文风融合初期不可避免地存在的合而未融的弊端。

另外,杨师道和李百药是具有贞刚气质的北方文人,早年作诗善于吸收南朝诗歌的艺术技巧,较少合而未融的弊病。

如杨师道《陇头水》、李百药的《咏蝉》,都是写得较为成功的作品。

但他们后来成了唐太宗的宫廷的人,将诗作为唱和应酬的工具而在声律词藻的运用方面大下功夫,尽管艺术技巧日趋完善,但在风格趋味方面却越来越宫廷化和贵族化。

另外,我们需要注意的是,虽然说唐太宗诗风有南北诗风并存的特点,但这并存当中,太宗似乎更喜好南朝齐梁之风,现存太宗总共仅90余首。

其中,感时应景,吟咏风月的多达五十余首,上有所好,下必甚焉。

因此,我们前面提到的杨师道、李百药成为唐太宗宫廷诗人后,诗风宫廷化与贵族化,就不难理解了。

比这更进一步的是,虞世南等人还编了《北堂书钞》、《文思博要》和《艺文类聚》等类书,作为宫廷的人作诗的工具,以便在应制咏物时翻检华美辞藻及典故,把诗写得典雅华美。

这些,原来均是南朝文士们作诗的陋习。

这些陋习在虞世南及许敬宗的诗中,均有所反映,尤其是许敬宗诗,对仗虽然工整而雕琢痕迹太重。

文采虽然华丽却了无生气,缺乏诗美的情思意味。

在当时的宫廷诗人中,惟有魏征作品,情调稍稍两样。

如《莫秋言怀》、《述怀》等,确实有清正刚健的风格,但是他的作品很少,不足以改变当时风气。

二.上官仪与上官体

在贞观诗坛的后期,介于贞观、龙朔之间,出现了一位重要诗人上官仪,形成一种诗风“上官体”。

我们刚才提到,在太宗统治的贞观年间,诗风并没有根本性的变化,南北诗风虽然有融合的趋势及迹象,但南朝齐梁诗风仍古上风,因此,贞观诗歌发展到后来,便在艺术技巧上又产生了一些新的变化,这是不足为奇的,上官体就是这种发展历程的产物。

上官仪在贞观初年进士及第,召授弘文馆直学士(亦称修文馆、昭文馆,唐置,掌校正图书,教授生徒,并参议朝廷制度,礼仪的沿革。

馆置学士,五品以上曰学士,六品以下曰直学士);高宗朝官至三品西台(御史台,东西都皆置御史台,故有西台东台之称)侍郎,地位很高,名噪一时。

上官仪的诗歌在早年时就以属对工切和写景清丽婉转而著称。

他的诗能够细致地体察景观,并摆脱从类书中拾掇词藻的陈规旧习,自铸新词以描摹景色。

上官仪这种笔法精细而境界深成的诗体,将五言诗的写景状物技巧大大推进了一步,成为了人们模仿取法的新诗体。

这就是上官体。

《旧唐书》本传说:

上官仪“工五言,好以绮错婉媚为本,仪既贵显,故当时颇有学其体者,时人谓之上官体。

我们现在来看看上官体的几个特点,特点抓住了,上官体的本质内涵也就明白了。

上官体特点:

其一,上官体的“绮错婉媚”,具有重视诗的形式技巧,追求诗的声辞之美的倾向。

比如说上官仪提出了“六对”,“八对”之说,以音义的对称效果来区分偶句形式,已从一般的词性字音的研究,扩展到了联句的整体意象的配置。

在其作品里,也偶有这样妙句佳对出现,如《奉和秋日即目应制》:

“落叶飘蝉影,平流写雁行”,《入朝洛堤岁月》:

“鹊飞山月曙,蝉噪野风秋”,属对工整,缘情体物,婉转典雅。

其二,音响清越,韵度飘扬,体现了一种较为健康开朗的创作心态和雍容典雅的气度,成为了代表当时宫廷诗人创作最高水平的典型模式。

上官体在文学史上的意义:

上官仪对诗歌体制的创新,主要在体制图貌的细腻、精巧方面。

他以高度纯熟的技巧,冲淡了齐梁诗风的浮艳雕琢;但是,诗的题材内容还局限于宫廷文学应制咏物的范围之内,还缺乏北方文学的慷慨激情的豪壮气息。

三.文章四友:

文章四友指的是李峤、苏味道、崔融和杜审言,李苏二人位极公相,显赫一时,朝廷重要文书,均是出自其手笔,实是宫廷御用文人。

文章四友作诗以五律居多。

故而,对律诗发展定型有一定的贡献。

但李苏崔三人所作之诗,平庸寡味,不值一提。

四友中成就最高者就是杜审言。

杜审言之湖北襄阳人,是大诗人杜甫的祖父。

杜审言现存28首五言律诗,除一首失粘外,其余完全合乎近体诗的格律。

其五律的创作已达到了较高的艺术水准。

其最为有名的是其早年任职江阴时所写的《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

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蘋。

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巾。

四.沈宋

(1)律诗的定型。

沈宋是沈佺期、宋之问的合称。

他们是武后当政期间较为著名的宫廷诗人。

沈宋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在于完成了五律、七律的定型。

作为宫廷诗人,沈宋同样地在诗歌中无法慷慨的激昂,正视现实,这是所有宫廷诗人的弊病;但是,也正是由于他们处于宫廷的人的位置,才有充裕的时间去琢磨诗艺,在诗律方面能够精益求精,使五律、七律定型。

沈宋在琢磨诗艺的过程中,首先完成的是五律的定型,五律的定型在唐代近体诗的发展中有着十分关键的意义,五律一旦定型,他扔而广之,就是五绝、七律、七绝,五言排律的七言排律,整个近体诗的所有体式全部可由五言律的推衍而来。

据学界研究,在五言的定型后,杜审言、李峤和沈宋一道,用创作实践成功地将五律的规则应用到了七言体诗歌,于中宗景龙年间完成了七言律诗的定型。

(2)沈宋的创作

各种律诗体式的定型,为诗歌艺术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尽管沈、宋等人在任职馆阁,官运亨通时所写的五律和七律并没有在思想内容方面取得什么成就,但在艺术技巧方面却磨炼出了一套律诗的声律技巧。

因此,一旦他们因政治变故而遭贬谪,仕途失意自然使他们有了一种不吐不快的怨气,在这样的真情实意中,自然容易写出情感韵味丰富、艺术技巧纯熟的作品来。

武后时期,沈宋曾经依附武后的两位男宠二张:

张昌宗和张易之,到中宗复位时,他们被流放到了岭南,仕途的失意使他们写出了较好的作品。

如宋之问的五律《庆大庾岭》(作品选P20)。

另外,他的《渡汉江》也是这样: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这是一首写得十分精彩的五绝。

具有声情并茂,意在言外的艺术感染力,与后来盛唐诗人的作品已相去不远了。

而象沈佺期,他写得较好的作品仍然是在被先见之明岭南之后他的七律之当时作得最好的。

他在被贬前,曾写过一首《古意呈补阙乔知之》(《独不见》)也写得较好:

我们来读一读(作品选P22)。

这首诗虽然写得辞系华丽,声韵婉转,粘连对仗的技巧很高,但有拼凑痕迹,思想感情和艺术技巧结合得最好的还数他的贬谪途中所写的《遥同杜员外审言过岭》:

天长地阔岭头分,去因离家见白云。

洛浦风光何所似?

崇山瘴疠不堪闻。

南浮涨海人何处,北望衡阳燕几群。

两地江山万余里,何时重谒圣明君。

沈佺期被贬岭南时,心情十分沮丧。

此诗正表达一种被贬谪却无可奈何的伤感心境。

无意去修饰,却写得是有情有景,声律和谐流畅而蕴含的感情非常深厚,是早期七言律诗的成熟之作,被后人称为初唐七律的样板。

总之,经过文章四友特别是其中杜审言,李峤和沈宋的不懈努力,从武后至中宗景龙年间,唐代近体诗的各种声律体式均已定型,并出现了一批较为成熟的作品。

第三节王绩和初唐四杰

隋唐之际的诗坛上,是弥漫着一股绮靡浓艳的齐梁诗风气息的,然而,虽然整个诗坛是笼罩着一股齐梁风气,却有个别能超脱于这种风气的影响而独树一帜,这就是王绩。

一、王绩:

1.生平

王绩,字无功,自号东皋子。

是隋朝大儒文中子王通的弟弟。

他生性浪漫,热爱自由,喜酒如命。

在隋代的时候就作过六合丞的一个小官,但因为酗酒遭到了弹劾。

隋末大乱,他回到故乡过起了隐居生活。

唐朝高祖时候,又征辟他出来,待诏门下省,每天给他好酒三升。

只要有酒,他就很满足了,他的弟弟王静曾经问过他待诏快不快乐,他怎么说?

他说,俸禄虽薄,三升美酒还值得我留恋。

后来三升酒加到了一斗,时人便称他为斗酒学士。

2.思想:

王绩虽是酒鬼,但他并不湖涂,他是个有学问有品格爱自由的个人主义者。

他的思想以道家的无为清静与逍遥齐物为根底,追求一种顺应性情的自由生活。

因为他道家思想观念浓厚,虽然他早年接受过儒家正统思想,晚年对儒家的名教仍明确表示不满甚至嘲讽,而对嵇康、阮籍、陶潜一流同受道家思想影响较深,追求个性自由的人,十分景仰。

3.作品:

因为王绩是一个绝对的个人主义者,所以,我们想要在他的作品里去找对社会现实进行表现揭露的诗歌,几乎是找不到的。

但是,也正因为如此,他的作品完全洗尽了齐梁宫体诗的脂粉气息,充分地展示了他个人的生活和情感。

在他的作品里,其作品与他的思想和生活是打成了一片的,没有一点虚伪,也没有一点矫揉造作,纯任天然,呈现给我们的是一个真实真诚真挚的王绩本人。

而文学需要的就是真。

因此,王绩的作品明显地呈现出两个特点:

①脱尽六朝气息,展示率真情感。

②冷眼旁观时事,诗境宁静朴素。

王绩长于五言,如他的《过酒家》:

此日长昏饮,非关养性灵。

眼看人尽醉,何忍独为醒。

这四句诗是对王绩饮酒哲学的最好解释,“非关养性灵”,意思是世俗纷争不关我怡养性灵的事,和我怡养性灵无关。

在社会变革之际,价值和信仰的失落造成了思想的一片混乱,面对社会纷争和丑态,王绩只好借酒精来麻醉自己。

他的其它诗作如《赠程处士》、《醉后》、《田家》、《独酌》都是以工整的五言,独抒性灵,而《赠程处士》《野望》等诗,已经宛然是工整的五言律诗了。

我们现在来读一读《野望》。

作品选P4

象王绩这种平淡自然的隐逸诗风,在改朝换代的变事时代大都会有,因此,它并不构成唐诗发展的一个环节。

而当时统治文坛的,仍然是齐梁诗风,和王绩同时而稍晚的四杰,倒是能够真正地反映社会中,下层文人的精神风貌和创作追求。

我们现在就来看看“四杰”。

二、初唐四杰:

1、四杰

初唐四杰指的是王勃、杨炯、卢照邻和骆宾王。

他们四人大都生于唐贞观年间,卢、骆生年较早,比王、杨要大十多岁。

四杰的创作个性是不相同的,他们诗歌创作的长处也不尽相同,卢骆长于歌行,王、杨长于五律。

那么,他们四人为什么要合称“四杰”呢?

我想,原因大概有以下几点:

①四杰都才高位卑,仕途蹇滞。

四杰都是少年天才,骆宾王七岁即能赋诗,被称为神童。

杨炯十岁时就参加童子举,待制弘文馆;王勃十六岁时被太常伯刘祥道称为神童而举荐给了朝廷,拜为朝散郎。

卢照邻二十岁即为邓王府典签。

虽然如此,富于才华,但四人在仕途上,却都是坎坷不遇的。

四人中,仅杨炯官至县令。

年少志大,才高位卑,这种人生经历深刻地影响了他们的思想性格和文学创作。

②四杰都反对纤巧绮靡,提倡刚健骨气。

四杰的创作活动集中唐高宗至武后时期,他们以才子之名而登山文坛时,怀着的就是一股变革文风的自觉意识,有一种十分明确的审美追求,就是反对纤巧绮靡,软无骨气的齐梁文风,倡导一种具有刚健骨气的新文风。

而他们强调作诗要有刚健骨气,正是针对结构纤微,华丽纤巧的上官体而言的,这是当时诗风变革的关键,也是以四杰代表的一般士人的诗风与宫廷诗风的区别所在。

③四杰之诗都重视抒发情怀,诗风气势壮大,慷慨悲凉。

如王勃在《游冀州韩家园序》中所说:

“高壮情思,有抑扬天地之心,雄笔奇才,有鼓怒风云之气。

”这种昂扬情思的诗风在四杰的诗风中均有体现,在较少受格律影响的歌行体和古体诗创作中表现尤为突出,而相比之下,卢、骆更长于七言歌行,因此在他们二人创作的歌行体,气势宏大,视野开阔,写得流畅跌宕,神采飞扬,较早地开启了新的诗风。

而王勃、杨炯的五律,也同样透露出一种非常自负的雄杰之气和慷慨情怀,这主要反映在他们的送别诗和边塞诗中。

特别要提的一点是,文学传统他有一定的惯性,四杰虽然明确反对绮艳诗风,但受文学传统的影响,他们的创作并没有完全脱尽六朝痕迹,就是说,在四杰的诗歌创作中,有时是刚健骨气与纤巧柔丽并存的。

甚至,他们的一部分诗作,还基本上完全是受南朝诗风的影响。

现在我们分别来看看四杰,首先我们来看看四杰中诗歌创作成就最高的诗人:

2、王勃:

①作者

字子安。

他是文中子王通的孙子,诗人王绩的侄孙。

他的一生非常坎坷,虽然早年才智过人,年仅十六岁就拜为朝散郎,后来又任虢州参军,但因为包庇藏匿罪犯,后又担心受到诛连,将这个罪犯杀了。

这件事被发现后,王勃锒铛入狱,被判死罪,但正好又遇到大赦天下,故而保了条命下来。

他的父亲王福峙因为这件事也被贬海南。

后来,王勃去看他的父亲,路过南昌时,南昌府都督阎公正好新修滕王阁,于九月九日准备大宴宾客,准备是让他的女婿为滕王产作序,以夸耀他的乘龙快婿的才华。

宴席上,阎都督在准备让他的女婿作亭之前,为了表示其谦虚,使一个一个地请在座的宾客来作序,大家都知道都督是要显示其女婿的才华,故而都婉言谢绝了邀请;但是,意外的事情还是发生了,当邀请到王勃时,王勃不知事情原委,便毫不谦虚地站起来,写下了《滕王阁序》这篇文章。

开始阎都督感到有些生气,但又碍于情面,只得让王勃去做,到文章写成之后,满座皆惊,大家都拍手叫好。

阎都督也觉得写得非常好,大大超过了他女婿的水平,便将这篇序文刻在了滕王阁上,流传千古。

这篇文章作品送里面选了鉴于文章太长,我这里就略去不讲,但大家下来一定要认真地去对照注释读一读这千古名篇。

里面最出名句子是: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在离开南昌后,王勃继续南行去盾望他的父亲,不幸的是,在渡海的时候,溺水,受惊吓而死,年仅二十七岁。

②作品

王勃虽然只活了二十七岁,但却写出了多方面内容丰富的著作,他补完了他祖父王通有目录都没有内容的著作共二十五篇。

而诗文创作上,他也是四杰当中最有特色也最有成就的一位。

他有《王子安集》十六卷,很多作品透露出政治失意的伤感。

A.送别诗

当然,王勃的诗歌也取得了较高的成就。

他的诗歌以送别诗最具特色。

如脍炙人口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作品选P7

王勃的送别诗比较多,著名的也还有许多。

比如说《别薛华》也是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

送送多穷路,遑遑独问津。

悲凉知里道,凄断百年身。

必事同漂泊,生涯共苦辛,

无论去与住,俱是梦中人。

这首诗与上首相比,虽题材同为送别,风格却迥然相异,前者气度昂扬,境界开阔,满怀壮志,那是因为作者正是求官时候,前程可能还很美好。

而这首,却哀伤婉转,反复咏叹自身哀苦,这是因为仕途遭受了挫折和打击。

B.其它诗作

除了送别诗之外,王勃还写了许多其它方面的诗歌。

比如说仿乐府名歌而作的《采莲曲》,描绘了江南地区的水乡风光,采莲女的生活情况和相思之苦。

虽是承袭乐府旧题,却能把意境拓展开来,由采莲而想到“塞外征夫犹未还”;然后生发了相思和担忧:

“共向寒山千里外,征客关山路几重?

”这首诗作品选里也有,大家下去可以读一读。

另外,王勃还有一首绝句值得一提,这就是《山中》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况复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诗人在长江边上悲叹长期滞留,万里之外的家人挂念游子即将归来。

诗歌情景交融,触景生情,悲秋亦悲自身的不幸遭遇,心情颇为沉痛。

王勃的律诗对初唐律诗的发展定型有一定的贡献。

2.卢照邻:

字升之,自号幽忧子。

他是四杰中身也最苦的一个。

因为一身病魔缠身,他活跃的生命被魔折腾得死去活来,后来是不堪忍受病痛的折磨,跳河自杀了。

因此,卢照邻无论诗文,大多都在咏叹其悲苦之身世和病痛折磨之痛苦。

卢照邻诗歌以歌行体最为出色。

如《长安古意》对当时豪门贵族骄奢淫逸的生活,作了有声有色的刻划。

由市井车马之盛,楼阁的结美,说到了将相的争夺权力,相互倾轧,然后接着说:

“节物风光不相待,桑田碧海须臾改。

昔时金阶白玉堂,即今唯见青松在”。

(青松:

坟墓)这四句语言由前面的铺排华美转为朴素,道明了世道必然变迁,荣华富贵皆是过眼烟云的深刻道理。

最后四句是“寂寂寥寥扬子(扬雄)居,年年岁岁一床书。

惟有南山桂花发,飞来飞去袭人裙”。

这里作者以穷想著书的杨雄自喻(杨雄在长安,仕途不得意,闭门著《太玄》),将自己与长安的豪华人物相对照,借以申说自身的穷困潦倒,仕途失意,唯有闭门著书。

然而,荣华富贵若过眼烟云,而唯有著名文字方能流传千古。

这里,作者以和豪华人物迥然不同的生活情趣来安慰自己,其中也寄寓了对骄奢淫佚,官场黑暗生活的讽刺和批判。

另外,卢照邻歌行《行路难》也颇好,亦有律诗流传。

而卢照邻的散文象《五悲》、《释疾文》、《病梨树赋》等,均是在哀叹自身仕途失意,命运多舛,申说病魔折磨之痛苦,颇为感人。

3.骆宾王:

骆宾王是一个献身政治的实际行动者。

武后朝时,他因为上书言事而得罪武后,下狱。

后来徐敬业起兵反对武则天,他投靠了徐敬业,著名的《讨武曌檄》,(檄,军中文书)(即是作品选《代李敬业伐檄天下文》)就是出自他的手笔,这篇檄文与《滕王阁序》齐名。

和卢照邻一样,骆宾王也善于作歌行,是初唐时较为出色的歌行作者。

因为骆宾王有幕府生活的经历,因而其诗具有豪侠英俊之气。

其有名的歌行体诗如代表作《帝京篇》与卢照邻《长安古意》颇为相似,诗人从当年帝京长安的壮观与豪华写起,首先叙述了长安的形势之恢弘,宫阙之壮伟;然后叙述了王候、贵族、游侠、倡家的奢侈无度;最后进入议论抒情,叙说古今而抒发富贵如浮云之感慨,并感慨自身的仕途失意。

但是,较之《长安古意》,《帝京篇》更为开阔。

骆宾王的一些律诗也别具特色,如他的五律《在狱咏蝉》作品选P15

另外,骆宾王的一些小诗很有韵味,如《易水送人》: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寥寥二十字表现胸中许多怀古伤今的感慨,诗歌音调雄浑,气魄悲壮,这种格调与作者作为一个革命者的身份是极其适合的。

4.杨炯:

杨炯是四杰中较差的一位。

然而他却颇为自信,他负才自傲,自以为自己胜过了王勃。

他的作品集名为《杨盈川集》,但其中散文多于诗,而留存的诗歌多为五律。

其代表作为《从军行》:

作品选P17。

杨炯对律诗亦有一定贡献。

第四节陈子昂

一、陈子昂的生平及文学思想

1.生平

唐高宗显庆四年(659),陈子昂出生于梓州射洪(四川射洪县)一个富有的庶族地主家庭,他从小就养成了豪侠子弟任侠使气的性格。

青年时期,他折节读书,21岁时入长安进了太学,次年赴洛阳应试,落弟之后便回家过了一段时间的隐居生活。

永淳元年(682年),他又两次赴洛阳应试,得中进士,官拜仕郎,由于两次上书直陈政事,受到武则天赏识,升迁为秘书省正字,官至左拾遗。

他曾经慷慨从军,随乔知之北征;后又随武攸宜出军击契丹,因为直言军事被降职,于是愤而辞职还乡。

回乡后,被县令段简诬陷入狱,久视元年(700)屈死狱中,年仅42岁。

2.文学思想:

①思想驳杂:

陈子昂的思想由于受到家庭、社会以及西南边疆地区驳杂思想的影响,其思想也是现出驳杂的特征。

在他思想中,儒家、道家、释家以及纵横家诸家杂糅,而尤以儒家和纵横家那种积极入世的思想影响较深。

他早年时候行侠仗义,在进入仕途之后又喜欢谈论王霸之道,志在建功立业,颇有纵横家风尚。

②文学主张:

陈子昂在《修竹篇序》中曾经明确地表达了自己的理论主张。

这是他为东方虬的文章《修竹篇》所作的一篇序言,在这篇序言中,他说:

文章道弊五百年矣。

汉魏风骨,晋宋莫传,然而有文献可征者。

仆尝暇时观齐、梁间诗,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每以永叹。

思古人,常恐逶迤颓靡,风雅不作,以耿耿也。

一昨于鲜三处,见明公《咏孤桐篇》,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有金石声。

遂用洗心饰视,发挥幽郁。

不图正始之音,复睹于兹,可使建安作者,相视而笑。

在这篇序里,陈子昂第一次将汉魏风骨与风雅兴寄联系起来。

鲜明地表达了如下几个观点:

①反对没有风骨,没有兴寄的齐梁诗风;

②要复归风雅比兴,追求有悲凉慷慨之气的建安风骨。

③提出了一种“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的诗美理想。

④要求将壮大昂扬的情思和词采声律结合起来,创造健康而魂丽的文学。

对陈子昂的诗歌主张,其理论开创意义显而易见,后人对此评价颇高。

归结起来,有以下两点:

①名为复古,实为创新。

在表面上看来,他是要恢复风雅比兴所统,恢复建安诗风,而实是要革命,革宫体诗之命。

②陈子昂这篇文章,标志着唐代诗风的革新与转变,在陈子昂之前,四杰曾为反对齐梁诗风作出过努力,但没有提出过鲜明的理论主张,其创作力度也还不够,而陈子昂不光有理论,而且有实践,他用他的理论和实践推动了一代诗风的革新与转变。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陈子昂的创作,其创作也鲜明有力地体现了他的革新主张。

二、陈子昂的创作

陈子昂的诗歌创作如用一句话简而概之,则是:

他的作品内容充实,摆脱了齐梁浮靡甜熟而代之以苍郁雄毅、沉着刚健。

现在我们具体来看一看其创作:

1.内容:

①揭露时弊。

陈子昂志在成就经天纬地之事业。

曾经两度从军到边塞征战。

对武则天的穷兵黩武,迷信佛教及任用酷吏小人,采取严刑峻法等社会弊端均有所揭露,如“汉甲三十万,曾以事匈奴。

但见沙场死,谁怜塞上孤?

”(《感遇》其三)

②表达志向:

陈子昂曾执着地追求建功立业,这是他直言极谏的思想基础,也是他两次从军边塞的目的。

如《感遇》三十五:

“感时思报国,拨剑起蒿莱。

”《送魏大从军》亦云:

“匈奴犹未灭,魏绛复从戎。

……勿使燕丘上,惟留汉将功。

魏绛:

此以春秋时曾以和戎政策消除晋国边患的魏张比魏大,变和戎为从戎。

典故活用。

燕丘:

山名,东汉车骑将军窦宪曾追击匈奴到燕丘山,并刻石纪功,此用此典,勉励魏大也在激励自己建立功勋。

③抒发愤慨:

陈子昂的一生,仕途是坎坷不平的。

他想建功立业,可统治者总是不给他机会,还想方设法排挤他。

因此,他时常在诗歌中纵观万物变化,宇宙苍茫,哀叹岁月流逝而悲伤功业未就,同时,他也在感悟人生,思考哲理。

比如说《登幽州台歌》就是这样。

作品选P28;再如《感遇》其二,作品选P24

④羁旅赠别:

陈子昂的一些写景赠别的五律,风格刚健。

比如《晚次乐乡县》:

“故乡杳无际,日暮且孤征”,《度荆门望楚》:

“今日狂歌客,谁知入楚来”,没有羁旅的哀怨愁绪,有的是男儿志在四方的气概。

三、艺术特点:

陈子昂以五古成就最高,五律较少,没有七古七律。

其艺术特点简单说一下:

①风格慷慨悲壮,雄浑苍凉。

②善用比兴寄托,词旨幽远。

③质朴无华的语言风格。

④缺陷:

对民歌、律诗学习不够,有的《感遇诗》说理枯燥。

四、《感遇诗》三十八首

《感遇诗》三十八首是陈子昂的代表作。

因此,我们有必要进行一个简单介绍。

复归风雅,是陈子昂振起一代诗风的起点,这集中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