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中带金字旁的诗句.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6658613 上传时间:2023-07-16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8.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诗经中带金字旁的诗句.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诗经中带金字旁的诗句.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诗经中带金字旁的诗句.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诗经中带金字旁的诗句.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诗经中带金字旁的诗句.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诗经中带金字旁的诗句.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诗经中带金字旁的诗句.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诗经中带金字旁的诗句.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诗经中带金字旁的诗句.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诗经中带金字旁的诗句.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诗经中带金字旁的诗句.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诗经中带金字旁的诗句.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诗经中带金字旁的诗句.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诗经中带金字旁的诗句.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诗经中带金字旁的诗句.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诗经中带金字旁的诗句.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诗经中带金字旁的诗句.docx

《诗经中带金字旁的诗句.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诗经中带金字旁的诗句.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诗经中带金字旁的诗句.docx

诗经中带金字旁的诗句

诗经中带金字旁的诗句

以下诗经中带金字旁的诗句以红色字体表示,并附有全文的译文、注释、赏析和创作背景,以帮助大家理解真实意思。

篇一:

《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译文】

关关和鸣的雎鸠,栖息在河中的小洲。

贤良美好的女子,是君子好的配偶。

参差不齐的荇菜,在船的左右两边摘取。

贤良美好的女子,日日夜夜都想追求她。

追求却没法得到,日日夜夜总思念她。

绵绵不断的思念,叫人翻来覆去难入睡。

参差不齐的荇菜,在船的左右两边摘取。

贤良美好的女子,弹琴鼓瑟来亲近她。

参差不齐的荇菜,在船的左右两边去挑选它。

贤良美好的女子,敲起钟鼓来取悦她。

【注释】

关关:

象声词,雌雄二鸟相互应和的叫声。

雎鸠(jūjiū):

一种水鸟,一般认为就是鱼鹰,传说它们雌雄形影不离。

洲:

水中的陆地。

窈窕(yǎotiǎo)淑女:

贤良美好的女子。

窈窕,身材体态美好的样子。

窈,深邃,喻女子心灵美;窕,幽美,喻女子仪表美。

淑,好,善良。

好逑(hǎoqiú):

好的配偶。

逑,“仇”的假借字,匹配。

参差:

长短不齐的样子。

荇(xìng)菜:

一种可食的水草。

左右流之:

时而向左、时而向右地择取荇菜。

这里是以勉力求取荇菜,隐喻“君子”努力追求“淑女”。

流,求取。

之:

指荇菜。

寤寐(wùmèi):

醒和睡。

指日夜。

寤,醒觉。

寐,入睡。

又,马瑞辰《毛诗传笺注通释》说:

“寤寐,犹梦寐。

”也可通。

思服:

思念。

服,想。

《毛传》:

“服,思之也。

悠哉(yōuzāi)悠哉:

思念之情绵绵不尽,思念深长的样子。

悠,忧思的样子。

这句是说思念绵绵不断。

悠,感思。

见《尔雅·释诂》郭璞注。

哉,语气助词。

悠哉悠哉,犹言“想念呀,想念呀”。

辗转反侧:

翻覆不能入眠。

辗,古字作展。

展转,即反侧。

反侧,犹翻覆。

琴瑟友之:

弹琴鼓瑟来亲近她。

琴、瑟,皆弦乐器。

琴五或七弦,瑟二十五或五十弦。

友:

用作动词,此处有亲近之意。

这句说,用琴瑟来亲近“淑女”。

芼(mào):

挑选。

钟鼓乐之:

用钟奏乐来使她快乐。

乐,使动用法,使……快乐。

【赏析】

《国风·周南·关雎》这首短小的诗篇,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着特殊的位置。

它是《诗经》的第一篇,而《诗经》是中国文学最古老的典籍。

虽然从性质上判断,一些神话故事产生的年代应该还要早些,但作为书面记载,却是较迟的事情。

所以差不多可以说,一翻开中国文学的历史,首先遇到的就是《关雎》。

通常认为是一首描写男女恋爱的情歌。

此诗在艺术上巧妙地采用了“兴”的表现手法。

首章以雎鸟相向合鸣,相依相恋,兴起淑女陪君子的联想。

以下各章,又以采荇菜这一行为兴起主人公对女子疯狂地相思与追求。

全诗语言优美,善于运用双声、叠韵和重叠词,增强了诗歌的音韵美和写人状物、拟声传情的生动性。

《关雎》的内容其实很单纯,是写一个“君子”对“淑女”的追求,写他得不到“淑女”时心里苦恼,翻来覆去睡不着觉;得到了“淑女”就很开心,叫人奏起音乐来庆贺,并以此让“淑女”快乐。

作品中人物的身份十分清楚:

“君子”在《诗经》的时代是对贵族的泛称,而且这位“君子”家备琴瑟钟鼓之乐,那是要有相当的地位的。

以前常把这诗解释为“民间情歌”,恐怕不对头,它所描绘的应该是贵族阶层的生活。

另外,说它是情爱诗当然不错,但恐怕也不是一般的爱情诗。

这原来是一首婚礼上的歌曲,是男方家庭赞美新娘、祝颂婚姻美好的。

《诗经·国风》中的很多歌谣,都是既具有一般的抒情意味、娱乐功能,又兼有礼仪上的实用性,只是有些诗原来派什么用处后人不清楚了,就仅当作普通的歌曲来看待。

把《关雎》当作婚礼上的歌来看,从“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唱到“琴瑟友之”“钟鼓乐之”,也是喜气洋洋的,很合适的,

当然这首诗本身,还是以男子追求女子的情歌的形态出现的。

之所以如此,大抵与在一般婚姻关系中男方是主动的一方有关。

就是在现代,一个姑娘看上个小伙,也总要等他先开口,古人更是如此。

娶个新娘回来,夸她是个美丽又贤淑的好姑娘,是君子的好配偶,说自己曾经想她想得害了相思病,必定很讨新娘的欢喜。

然后在一片琴瑟钟鼓之乐中,彼此的感情相互靠近,美满的婚姻就从这里开了头。

即使单从诗的情绪结构来说,从见关雎而思淑女,到结成琴瑟之好,中间一番周折也是必要的:

得来不易的东西,才特别可贵,特别让人高兴。

这首诗可以被当作表现夫妇之德的典范,主要是由于有这些特点:

首先,它所写的爱情,一开始就有明确的婚姻目的,最终又归结于婚姻的美满,不是青年男女之间短暂的邂逅、一时的激情。

这种明确指向婚姻、表示负责任的爱情,更为社会所赞同。

其次,它所写的男女双方,乃是“君子”和“淑女”,表明这是一种与美德相联系的结合。

“君子”是兼有地位和德行双重意义的,而“窈窕淑女”,也是兼说体貌之美和德行之善。

这里“君子”与“淑女”的结合,代表了一种婚姻理想。

再次,是诗歌所写恋爱行为的节制性。

细读可以注意到,这诗虽是写男方对女方的追求,但丝毫没有涉及双方的直接接触。

“淑女”固然没有什么动作表现出来,“君子”的相思,也只是独自在那里“辗转反侧”,什么攀墙折柳之类的事情,好像完全不曾想到,爱得很守规矩。

这样一种恋爱,既有真实的颇为深厚的感情(这对情诗而言是很重要的),又表露得平和而有分寸,对于读者所产生的感动,也不致过于激烈。

以上种种特点,恐怕确实同此诗原来是贵族婚礼上的歌曲有关,那种场合,要求有一种与主人的身份地位相称的有节制的欢乐气氛。

而孔子从中看到了一种具有广泛意义的中和之美,借以提倡他所尊奉的自我克制、重视道德修养的人生态度,《毛诗序》则把它推许为可以“风天下而正夫妇”的道德教材。

这两者视角有些不同,但在根本上仍有一致之处。

古之儒者重视夫妇之德,有其很深的道理。

在第一层意义上说,家庭是社会组织的基本单元,在古代,这一基本单元的和谐稳定对于整个社会秩序的和谐稳定,意义至为重大。

在第二层意义上,所谓“夫妇之德”,实际兼指有关男女问题的一切方面。

“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礼记·礼运》),孔子也知道这是人类生存的基本要求。

饮食之欲比较简单(当然首先要有饭吃),而男女之欲引起的情绪活动要复杂、活跃、强烈得多,它对生活规范、社会秩序的潜在危险也大得多,孔子也曾感叹:

“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

”(《论语》)所以一切克制、一切修养,都首先要从男女之欲开始。

这当然是必要的,但克制到什么程度为合适,却是复杂的问题,这里牵涉到社会物质生产水平、政治结构、文化传统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也牵涉到时代条件的变化。

当一个社会试图对个人权利采取彻底否定态度时,在这方面首先会出现严厉禁制。

相反,当一个社会处于变动时期、旧有道德规范遭到破坏时,也首先在这方面出现恣肆放流的情形。

回到《关雎》,它所歌颂的,是一种感情克制、行为谨慎、以婚姻和谐为目标的爱情,所以儒者觉得这是很好的典范,是“正夫妇”并由此引导广泛的德行的教材。

由于《关雎》既承认男女之爱是自然而正常的感情,又要求对这种感情加以克制,使其符合于社会的美德,后世之人往往各取所需的一端,加以引申发挥,而反抗封建礼教的非人性压迫的人们,也常打着《关雎》的权威旗帜,来伸张满足个人情感的权利。

所谓“诗无达诂”,于《关雎》则可见一斑。

【写作手法】

这诗的主要表现手法是兴寄,《毛传》云:

“兴也。

”什么是“兴”?

孔颖达的解释最得要领,他在《毛诗正义》中说:

“‘兴’者,起也。

取譬引类,起发己心,《诗》文诸举草木鸟兽以见意者,皆‘兴’辞也。

”所谓“兴”,即先从别的景物引起所咏之物,以为寄托。

这是一种委婉含蓄的表现手法。

如此诗以雎鸠之“挚而有别”,兴淑女应配君子;以荇菜流动无方,兴淑女之难求;又以荇菜既得而“采之”、“芼之”,兴淑女既得而“友之”、“乐之”等。

这种手法的优点在于寄托深远,能产生文已尽而意有余的效果。

这首诗还采用了一些双声叠韵的连绵字,以增强诗歌音调的和谐美和描写人物的生动性。

如“窈窕”是叠韵;“参差”是双声;“辗转”既是双声又是叠韵。

用这类词修饰动作,如“辗转反侧”;摹拟形象,如“窈窕淑女”;描写景物,如“参差荇菜”,无不活泼逼真,声情并茂。

刘师培《论文杂记》云:

“上古之时,……谣谚之音,多循天籁之自然,其所以能谐音律者,一由句各叶韵,二由语句之间多用叠韵双声之字。

”此诗虽非句各叶韵,但对双声叠韵连绵字的运用,却保持了古代诗歌淳朴自然的风格。

用韵方面,这诗采取偶句入韵的方式。

这种偶韵式支配着两千多年来我国古典诗歌谐韵的形式。

而且全篇三次换韵,又有虚字脚“之”字不入韵,而以虚字的前一字为韵。

这种在用韵方面的参差变化,极大地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和音乐美。

对《关雎》,我们应当从诗义和音乐两方面去理解。

就诗义而言,它是“民俗歌谣”,所写的男女爱情是作为民俗反映出来的。

相传古人在仲春之月有会合男女的习俗。

《周礼·地官·媒氏》云:

“媒氏(即媒官)掌万民之判(配合)。

……中春(二月)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不禁止奔);若无故而不用令者,罚之,司男女之无夫家者而会之。

”《关雎》所咏未必就是这段史事的记实,但这段史实却有助于我们了解古代男女相会、互相爱慕并希望成婚的心理状态和风俗习尚。

文学作品描写的对象是社会生活,对社会风俗习尚的描写能更真实地再现社会生活,使社会生活融汇于社会风习的画面中,从而就更有真实感。

《关雎》就是把古代男女恋情作为社会风俗习尚描写出来的。

就乐调而言,全诗重章叠句都是为了合乐而形成的。

郑樵《通志·乐略·正声序论》云:

“凡律其辞,则谓之诗,声其诗,则谓之歌,作诗未有不歌者也。

”郑樵特别强调声律的重要性。

凡古代活的有生气的诗歌,往往都可以歌唱,并且重视声调的和谐。

《关雎》重章叠句的运用,说明它是可歌的,是活在人们口中的诗歌。

当然,《关雎》是把表达诗义和疾徐声调结合起来,以声调传达诗义。

郑玄《诗谱序》云:

“《虞书》曰:

‘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

’然则诗之道,放于此乎?

篇二:

《汉广》

南有乔木,不可休思;汉有游女,不可求思。

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翘翘错薪,言刈其楚;之子于归,言秣其马。

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翘翘错薪,言刈其蒌;之子于归,言秣其驹。

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译文】

南山乔木大又高,树下不可歇阴凉。

汉江之上有游女,想去追求不可能。

汉江滔滔宽又广,想要渡过不可能。

江水悠悠长又长,乘筏渡过不可能。

柴草丛丛错杂生,用刀割取那荆条。

姑娘就要出嫁了,赶快喂饱她的马。

汉江滔滔宽又广,想要渡过不可能。

江水悠悠长又长,乘筏渡过不可能。

柴草丛丛错杂生,用刀割取那蒌蒿。

姑娘就要出嫁了,赶快喂饱小马驹。

汉江滔滔宽又广,想要渡过不可能。

江水悠悠长又长,乘筏渡过不可能。

【注释】

乔木:

高大的树木。

休:

息也。

指高木无荫,不能休息。

息:

此处《韩诗》所载版本作“思”,语助词,与下文“思”同。

汉:

汉水,长江支流之一。

游女:

汉水之神,或谓游玩的女子。

江:

江水,即长江。

永:

水流长也。

方:

桴,筏。

此处用作动词,意谓坐木筏渡江。

翘翘(qiáo):

本指鸟尾上的长羽,比喻杂草丛生;或以为指高出貌。

错薪:

丛杂的柴草。

古代嫁娶必以燎炬为烛,故《诗经》嫁娶多以折薪、刈楚为兴。

刈(yì):

割。

楚:

灌木名,即牡荆。

归:

嫁也。

秣(mò):

喂马。

蒌(lóu):

蒌蒿,也叫白蒿,嫩时可食,老则为薪。

驹(jū):

小马。

【赏析】

《国风·周南·汉广》是先秦时代的民歌。

这首诗是男子追求女子而不能得的情歌。

抒情主人公是位青年樵夫。

他钟情一位美丽的姑娘,却始终难遂心愿,情思缠绕,无以解脱,面对浩渺的江水,他唱出了这首动人的诗歌,倾吐了满怀惆怅的愁绪。

全诗三章的起兴之句,传神地暗示了作为抒情主人公的青年樵夫,伐木刈薪的劳动过程。

从结构形式上分析,《汉广》全篇三章,前一章独立,后二章叠咏,同《诗经》中其他重章叠句的民歌,似无差异。

但从艺术意境看,三章层层相联,自有其诗意的内在逻辑。

可析而为二。

首先,全诗三章的起兴之句,传神地暗示了作为抒情主人公的青年樵夫,伐木刈薪的劳动过程。

方氏由此把《汉广》诗旨概括为“江干樵唱”,否定其恋情诗的实质,仍不免迂阔;但见出起兴之句暗示了采樵过程,既有文本依据,也是符合劳动经验的。

其次,从结构形式看,首章似独立于二、三两章;而从情感表现看,前后部分紧密相联,细腻地传达了抒情主人公由希望到失望、由幻想到幻灭,这一曲折复杂的情感历程。

有希望有追求,才有失望有失落;但诗篇于此未作明言,对这位青年当年追求思恋的一往深情,让读者得之言外。

诗篇从失望和无望写起,首章八句,四曰“不可”,把追求的无望表达得淋漓尽致,不可逆转。

一般把首句视为起兴;如果换一种读法,把“汉有游女,不可求思”置于首位,那么,“南有乔木,不可休思”便可视为比喻,连同“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构成一组气势如潮的博喻;瞻望难及的无限怅惘之情,也表现得更为强烈。

当年苦恋追求,今日瞻望难及。

但心不甘、情难拔,于是由现实境界转入幻想境界。

三、三两章一再地描绘了痴情的幻境:

有朝“游女”来嫁我,先把马儿喂喂饱;“游女”有朝来嫁我,喂饱驹儿把车拉。

但幻境毕竟是幻境,一旦睁开现实的眼睛,便更深地跌落幻灭的深渊。

他依然痴情而执着,但二、三两章对“汉广”、“江永”的复唱,已是幻境破灭后的长歌当哭,比之首唱,真有男儿伤心不忍听之感。

总之,诗章前后相对独立,情感线索却历历可辨。

抒情主人公是位青年樵夫。

他钟情一位美丽的姑娘,却始终难遂心愿。

情思缠绕,无以解脱,面对浩渺的江水,他唱出了这首动人的诗歌,倾吐了满怀惆怅的愁绪。

陈启源《毛诗稽古编》把《汉广》的诗境概括为“可见而不可求”。

这也就是西方浪漫主义所谓的“企慕情境”,即表现所渴望所追求的对象在远方、在对岸,可以眼望心至却不可以手触身接,是永远可以向往但永远不能到达的境界。

《秦风·蒹葭》也是刻划“企慕情境”的佳作,与《汉广》比较,则显得一空灵象征,一具体写实。

《蒹葭》全篇没有具体的事件、场景,连主人是男是女都难以确指,诗人着意渲染一种追求向往而渺茫难即的意绪。

《汉广》则相对要具体写实得多,有具体的人物形象:

樵夫与游女;有细微的情感历程:

希望、失望到幻想、幻灭;就连“之子于归”的主观幻境和“汉广江永”的自然景物的描写都是具体的。

不为无见。

当然,空灵象征能提供广阔的想像空间,而具体写实却不易作审美的超越。

钱锺书《管锥编》论“企慕情境”这一原型意境,在《诗经》中以《秦风·蒹葭》为主,而以《周南·汉广》为辅,其原因或许就在于此。

【创作背景】

本诗的具体创作时间不详。

西汉时研究诗经的三家认为,江汉之间的广大地域被周文王文明化,那里的女性有贞守之德,于是诗人便作此诗,以乔木、神女、江汉为比,赞美那里的美丽女子。

篇三:

《葛生》

葛生蒙楚,蔹蔓于野。

予美亡此,谁与?

独处?

葛生蒙棘,蔹蔓于域。

予美亡此,谁与?

独息?

角枕粲兮,锦衾烂兮。

予美亡此,谁与?

独旦?

夏之日,冬之夜。

百岁之后,归于其居。

冬之夜,夏之日。

百岁之后,归于其室。

【译文】

葛藤覆盖了一丛丛的黄荆,野葡萄蔓延在荒凉的坟茔。

我的亲密爱人长眠在这里,谁和他在一起?

独守安宁!

葛藤覆盖了丛生的酸枣枝,野葡萄蔓延在荒凉的坟地。

我的亲密爱人埋葬在这里,谁和他在一起?

独自安息!

他头下的角枕是那样光鲜,身上的锦被多么光华灿烂!

我的亲密爱人安眠在这里,谁和他在一起?

独枕待旦!

没有你的日子里夏天煎熬,冬夜是那样漫长难耐孤寒。

终有一天我也要化作清风,随你而来相会在碧落黄泉!

没有你的日子里冬夜漫漫,夏天是那样漫长尤感孤寂。

终有一天我也要化为泥土,随你而来相聚在这块宝地!

【注释】

葛:

藤本植物,茎皮纤维可织葛布,块根可食,花可解酒毒。

蒙:

覆盖。

楚:

灌木名,即牡荆。

蔹(liǎn):

攀缘性多年生草本植物,根可入药,有白蔹、赤蔹、乌蔹等。

予美:

我的好人。

郑笺:

“我所美之人。

”朱熹《诗集传》:

“妇人指其夫也。

”亡此:

死于此处,指死后埋在那里。

棘:

酸枣,有棘刺的灌木。

域:

坟地。

毛传:

“域,营域也。

”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

“营域,或作茔域,古为葬地之称。

《说文》:

‘茔,墓地也’是也。

角枕:

牛角做的枕头。

据《周礼·王府》注,角枕用于枕尸首。

粲:

同“灿”。

锦衾:

锦缎褥。

闻一多《风诗类钞》:

“角枕、锦衾,皆敛死者所用。

”烂:

灿烂。

旦:

天亮。

朱熹《诗集传》:

“独旦,独处至旦也。

”一说旦释为安,闻一多《风诗类钞》:

“旦,坦。

”“坦,安也。

夏之日、冬之夜:

夏之日长,冬之夜长,言时间长也。

其居:

亡夫的墓穴。

下文“其室”义同。

【鉴赏】

全诗五章,每章四句,从结构上看,可分两大部分,前一部分为有“予美亡此”句的三章,后一部分为有“百岁之后”句的两章。

对后一部分是用赋法,诸家无异议,但对前一部分,除第三章皆认为是赋外,第一、二两章却有“兴”、“比而赋”、“赋”等三种说法。

“葛生蒙楚(棘),蔹蔓于野(域)”两句,互文见义,都既有兴起整章的作用,也有以藤草之生各有托附比喻情侣相亲相爱关系的意思,也有对眼前所见景物的真实描绘,可以说是“兴而比而赋”。

这一开篇即出现的兴、比、赋兼而有之的意象,设置了荒凉凄清、冷落萧条的规定情境,显示出一种悲剧美作。

接着,“予美亡此,谁与独处”两句,是表达对去世的配偶表示哀悼怀念之情。

这里的比兴意义是:

野外蔓生的葛藤蔹茎缠绕覆盖着荆树丛,就像爱人那样相依相偎,而诗中主人公却是形单影只,孤独寂寞,好不悲凉。

第三章写“至墓则思衾枕鲜华”(郝懿行《诗问》),“角枕、锦衾,殉葬之物也。

极惨苦事,忽插极鲜艳语,更难堪”(牛运震《诗志》)。

而“谁与独旦”如释“旦”为旦夕之旦,其意义又较“独处”、“独息”有所发展,通宵达旦,辗转难眠,其思念之深,悲哀之重,几乎无以复加。

后两章,语句重复尤甚于前三章,仅“居”、“室”两字不同,而这两字意义几乎无别。

可它又不是简单的重章叠句,“夏之日,冬之夜”颠倒为“冬之夜,夏之日”,不能解释为作歌词连番咏唱所自然形成,而是作者刻意为之。

两章所述,体现了诗中主人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永无终竭的怀念之情,闪烁着一种追求爱的永恒的光辉。

而“百岁之后,归于其居(室)”的感慨叹息,也表现出对荷载着感情重负的生命之旅最终归宿的深刻认识,与所谓“生命的悲剧意识”这样的现代观念似乎也非常合拍。

【创作背景】

关于此诗的主旨可直接从文本出发,将诗作的历史年代、社会背景乃至男词女词等不能根据文本得出结论的问题撇开,在较宽泛的意义上解说此诗,视之为一首普通的悼亡之作,更具有本质性的兴发感动力。

篇四:

《山有枢》

山有枢,隰有榆。

子有衣裳,弗曳弗娄。

子有车马,弗驰弗驱。

宛其死矣,他人是愉。

山有栲,隰有杻。

子有廷内,弗洒弗扫。

子有钟鼓,弗鼓弗考。

宛其死矣,他人是保。

山有漆,隰有栗。

子有酒食,何不日鼓瑟?

且以喜乐,且以永日。

宛其死矣,他人入室。

【译文】

山坡上面有刺榆,洼地中间白榆长。

你有上衣和下裳,不穿不戴箱里装。

你有车子又有马,不驾不骑放一旁。

一朝不幸离人世,别人享受心舒畅。

山上长有臭椿树,菩提树在低洼处。

你有庭院和房屋,不洒水来不扫除。

你家有钟又有鼓,不敲不打等于无。

一朝不幸离人世,别人占有心舒服。

山坡上面有漆树,低洼地里生榛栗。

你有美酒和佳肴,怎不日日奏乐器。

且用它来寻欢喜,且用它来度时日。

一朝不幸离人世,别人得意进你室。

【注释】

枢(舒shū)、榆(余yú)、栲(考kǎo)、杻(扭niǔ):

皆为树木名。

隰(xí):

指低湿的地方。

曳(叶yè):

拖。

娄:

即“搂”,用手把衣服拢着提起来。

《正义》:

“曳娄俱是着衣之事。

宛:

通“菀”,萎死貌。

栲(kǎo):

《毛传》:

“栲,山樗(初chū,臭椿)。

杻,檍(亿yì)也。

”《传疏》:

“山樗与樗不同。

……叶如栎木,皮厚数寸,可为车幅,或谓之栲栎。

廷:

指宫室。

埽(扫sào):

通“扫”。

考:

敲。

保:

占有。

永:

《集传》:

“永,长也。

……饮食作乐,可以永长此日也。

【鉴赏】

《山有枢》通篇口语,可以将这首诗理解为一位友人的热心劝勉,他看到自己的朋友拥有财富却不知享用,也许是斟为节俭,抑或是因为生性吝啬,又或者是因为忙于事务没有时间,无法过上悠游安闲的生活,无法真正地享受人生,因此,不禁怒从中来,言语激烈,严厉警醒,一片赤诚。

第一涨中“山有……,隰有……”是起兴之语,与后文中所咏对象没有多少联系,只是即兴式的起兴。

首章言友人有衣服车马,但没有用正确的方式使用,作者以为应该用“曳”、“娄”、“驱”、“驰”的方式,尽情享用它们,否则自己死去之后,只能留给别人。

这里的“曳”、“娄”,是一种非同一般的穿衣打扮方式,不同于日常,“驱”、“驰”所指的也并不是寻常意义上的赶路,而是郊游等娱乐活动,代表一种安闲的生活方式。

第二章与第一章相似.只是把笔触转向房屋钟鼓,说它们需要“洒扫”、“鼓考”。

可见主人并不是吝啬,而足节俭或太忙,因为越是吝啬的人,越会对自己的财物爱惜得无以复加,一定会把它们收拾得整齐干净,不会“弗洒弗扫”再结合主人空有编钟大鼓,却从来都不敲不击,可以推测出主人真的灶忙。

虽然家资殷富,但没有享乐的时间和闲心。

第三章是整个诗篇的重点,关键四句为“子有酒食,何不日鼓瑟?

且以喜乐,且以永日。

”涛作三章都是口语,到这里突兀地出现了“喜乐”和“永日”两个内涵深远的词,显得不同寻常。

关于“喜乐”的意思,有评论者提出是“诗意地栖居”、“诗意地生存”,“永日”为“延日”之意,即延长自己的生命,使生命变得美好而隽永。

这两个词.将诗的意志和内涵提升到一个非常高的高度,使得通篇口语和直接言死的粗俗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和。

由此,整篇文章的脉络和内涵变得清晰:

作者和友人都是贵族阶级,家资殷富,但他们的生活方式不尽相同,诗人的主张是,生命是短暂的,应该及时行乐,通过这种方式得到喜乐,达到永乐。

而那个侧面描写的友人,则主张努力工作,认真创造价值。

这首诗作,就是在讨论什么样的生活方式更加健康、更加有价值,诗意深刻之处正在于此。

【创作背景】

春秋时期,晋昭侯不能通过修道治理国家,有财不能用到适处,有钟鼓乐器不能熏陶情趣,有庙堂朝廷却不能及时洒扫,导致国政荒废,人民离心,国家处于危亡的边缘而不知防范,国人因此作诗来讽刺他。

篇五:

《丰》

子之丰兮,俟我乎巷兮,悔予不送兮。

子之昌兮,俟我乎堂兮,悔予不将兮。

衣锦褧衣,裳锦褧裳。

叔兮伯兮,驾予与行。

裳锦褧裳,衣锦褧衣。

叔兮伯兮,驾予与归。

【译文】

难忘你人物好丰采,你曾在巷中久等待,没跟你同走悔不该。

难忘你健美好身材,你曾在堂中久等待,没和你同去悔不该。

锦缎衣服身上穿,外面罩着锦绣衫。

叔呀伯呀赶快来,驾车接我同回还。

外面罩着锦绣衫,锦缎衣服里面穿。

叔呀伯呀赶快来,驾车接我同归还。

【注释】

丰:

丰满,标致,容颜美好貌。

俟(sì):

等候。

巷:

里中道,即胡同。

予:

我,此处当是指“我家”。

送:

从行,送女出嫁。

致女曰送,亲迎曰逆。

昌:

体魄健壮,棒。

堂:

客厅,厅堂。

将:

同行,或曰出嫁时的迎送。

锦:

锦衣,翟衣。

褧(jiǒng):

妇女出嫁时御风尘用的麻布罩衣,即披风。

裳(cháng):

古代指遮蔽下体的衣裙。

叔、伯:

此指男方来迎亲之人。

驾:

驾车。

古时结婚有亲迎礼,男子驾车至女家,亲自迎接女子上车,一起回夫家。

行(háng):

往。

归:

回。

一说指女子出嫁归于男子之家。

【鉴赏】

《郑风·丰》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是个屈从父母意志的弱女子,她没有对抗父母的干涉。

她的遭遇是不幸的,也是值得人们深深同情的。

虽然,她未能与心上人结合,但她对心上人的挚爱之情却丝毫没有被时间冲淡,反而更加深切了。

在她的脑海里,爱人的容貌是那样的丰满美好,体魄是那样的健壮魁伟。

想起这些,她的心中充满了无法消解的悔恨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职业教育 > 职业技术培训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