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课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6660106 上传时间:2023-07-16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215.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19课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第19课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第19课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第19课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第19课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第19课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8页
第19课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8页
第19课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8页
第19课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8页
第19课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8页
第19课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8页
第19课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8页
第19课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8页
第19课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8页
第19课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8页
第19课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8页
第19课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8页
第19课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8页
第19课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8页
第19课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8页
亲,该文档总共2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19课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docx

《第19课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19课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19课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docx

第19课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

第十九课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

一、教学目标

二、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2.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重点俄国社会主义革命的历史条件;十月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

难点俄国社会主义革命的历史条件;苏维埃政权采取的措施。

教材内容分析与教学建议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及实践的发生发展是世界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内容。

从工人阶级最初争取自身解放的斗争、马克思主义诞生到无产阶级尝试建立自己的政权──巴黎公社,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经历了波折和考验。

而俄国十月革命是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再次走向高潮的开端。

本课引言通过描述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俄国人民带来的痛苦,说明了俄国革命爆发的原因。

“革命前的沙皇俄国”一目内容主要叙述俄国社会主义革命的历史条件。

客观条件:

第一,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俄国,已进入到帝国主义阶段,具有帝国主义特征;但资本主义发展远远落后于美、德、英、法等国。

第二,第一次世界大战一方面激化了俄国的各种社会矛盾,加速了革命形势的发展;另一方面各主要帝国主义国家大多卷入战争,为俄国革命创造了有利的国际环境。

主观条件:

第一,俄国的无产阶级身受资本主义和封建农奴制残余的双重压迫,革命性较强;第二,有列宁领导下的比较成熟的无产阶级政党──布尔什维克党的正确领导;第三,广大的贫苦农民成为革命的同盟军。

1917年二月革命的爆发,推翻沙皇专制制度,形成了工兵代表苏维埃和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并存的局面。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一目主要讲述十月革命的经过。

二月革命为十月革命做了准备,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战争政策使国内局势不断恶化。

七月流血事件使政权完全落入临时政府手中,革命和平发展已不可能。

列宁发表《四月提纲》从理论上指出进行社会革命的历史任务,并亲自领导了彼得堡格勒武装起义,取得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

“伟大的开端”一目主要讲述苏维埃政权的巩固和十月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

第一,苏维埃政权建立后通过政治、经济、外交措施来巩固政权。

第二,对俄国历史的影响:

十月革命的胜利,在世界上建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国家,劳动人民开始实现“当家作主”的美好愿望;为俄国的社会发展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

第三,十月革命的国际影响和意义:

它的胜利冲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世界政治大格局。

它把人类历史带入一个新时代;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鼓舞了国际无产阶级和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革命斗争。

三、教学设计与案例

1.教学设计

讲述本课教材用1课时。

关于十月革命的内容在初中时已经讲过,本课应突出俄国社会主义革命的历史条件和十月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主要讲述社会主义在俄国由理想变为现实,世界上出现了新的社会制度。

1989年苏东剧变以来,关于前苏联和社会主义的话题众说纷纭。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在本课的设计中,宜注意从现实问题入手,通过历史图片的展示,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以教师分析为主,并辅之以师生的交互讨论,通过多种探究活动,渗透社会主义最终由理想转变为现实的发展观念。

本课导入,教师可采用多种方式,如:

教师引导学生回忆上一课的内容,巴黎公社革命失败后使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走向低潮。

进入20世纪,人类在探索理想社会发展的道路上继续努力。

由此引出题目,开始本课学习。

还可以这样导入:

利用本课导言,介绍第一次世界大战及大战给俄国带来的困难和危机。

在这种情况下俄国工人、农民和士兵,除了起来革命以外,已是别无选择,即战争引起革命。

展开本课的学习。

“革命前的沙皇俄国”一目内容既是本课的重点,又是本课学习中的难点。

主要是让学生认识到俄国十月革命是世界历史发展与俄国国内社会矛盾激化的必然结果。

建议教师对本目作如下的处理:

首先,引导学生对俄国从19世纪60年代以来的发展进程进行梳理,了解20世纪初的俄国已进入到帝国主义发展阶段,各种社会矛盾十分尖锐。

其次,结合教材中的插图和有关材料分析俄国社会的各种矛盾,设计思考的问题:

“为什么说俄国是帝国主义链条中最薄弱的环节?

”,引导学生从沙皇专制统治、经济受到打击、一战东线沙俄的惨败、下层群众不满、资产阶级也要推翻沙皇制度等角度进行分析,进而得出“俄国爆发革命是历史的必然”的结论。

再次,利用教材相关材料和图片,组织学生对二月革命爆发,统治俄国三百多年的罗曼诺夫王朝在短短几天被推翻的原因进行分析讨论,正确认识二月革命的结果和作用。

讲述“十月革命一声炮响”一目,建议教师把握四个知识内容:

《四月提纲》;“七月事件”;十月革命的胜利;苏维埃政权的措施。

教师可以以列宁在十月革命中所起的作用为线索,串讲十月革命的过程。

对《四月提纲》的讲解要简明扼要,指出革命的任务和取得政权的方式。

补充引言部分和照片《列宁回到彼得格勒》的场景,突出列宁在十月革命的重要作用。

结合插图和材料,了解十月革命的胜利。

启发学生思考“十月革命能够取得胜利的原因”。

“伟大的开端”一目是本课的重点,建议教师主要讲清三个问题:

第一,十月革命的胜利成果──临时政府被推翻,全部政权转归苏维埃。

第二,苏维埃政权实施的措施和作用。

第三,十月革命的影响和历史意义。

这是本课探究的主要问题之一,以往史学界较注重其国际影响和意义,关于十月革命对俄国自身的影响谈及不多,教师应予以重视。

组织学生讨论,引导从多角度分析评价十月革命的影响。

对列宁在革命中的重要作用,建议教师补充相关资料,师生共同参与教学探究活动,共同体验创设历史情境、解决问题的过程。

同时也要提醒同学们注意:

十月革命使人类历史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作为一个新生事物,社会主义的发展将具有长期的曲折性和复杂性。

我们立足今天,回首历史,应该对其艰巨性有充分的认识。

鉴于本课是本单元内容中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付诸实践的成功案例,因此教师可在完成教学任务后,带领学生共同总结十月革命成功的原因,可与本单元的巴黎公社的经验教训加以对照分析,理解社会主义最终由理想转变为现实的成功范例。

2.教学案例

案例一 本课导入

师:

1991年,飘扬了74年的苏联红旗在莫斯科悄然降落,社会主义制度在苏联宣告终结。

然而,任凭时光流逝、沧海桑田,人们总会想起苏联曾有的荣光。

每当十月革命纪念日到来之际,前苏联境内的各共和国对会举行隆重的庆祝仪式,怀念那段如火的岁月。

历史与现实的反差人如此巨大,让人不禁感慨万千。

大家把目光投向80多年前的俄国大地,了解那场给世界带来巨变的十月革命。

(采用这样的导入,将学生的注意离从现实引向历史纵深,有利于激发学生探究新知的兴趣。

师:

(展示列宁的画像)这是大家非常熟悉的伟大革命导师列宁回到彼得格勒时的真实情形。

列宁成功地引导俄国度过了战争和经济危机。

在20世纪初,列宁领导了一场开创人类历史新纪元的革命,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再次推向高潮。

今天我们就学习这次革命运动。

案例二 俄国社会主义革命的历史条件

师:

列宁在分析沙皇俄国的时候说:

“俄国是帝国主义链条中最薄弱的一环”。

俄国爆发无产阶级革命不是偶然的,而是国内国际形势的历史必然。

请同学们阅读以下资料,分析归纳俄国具备了哪些革命的条件?

材料一:

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进入了帝国主义阶段。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垄断组织已分布于各工业部门,在国家经济生活中起决定性作用。

……俄国是个小农经济占优势的国家,农业人口占全国人口的4/5,无产阶级在全国人口中占少数,工业产值占国民经济总产值的42.1%。

1913年按人口计算,俄国的钢产量只及美国的1/11,德国的1/8,英国的1/6,法国的1/4;石油产量只及美国的271%。

俄国的国民经济人均收入只及美国的1/7,英国的1/5,法国的1/4。

俄国在经济和政治生活中存在严重的封建农奴制残余,农村保留有贵族地主大土地所有制和封建剥削形式。

……1901年,西欧资本家向俄国工业和银行投资约10亿卢布,控制了俄国工业中最重要的部门。

──王斯德主编《世界现代史》

师:

结合材料,指出帝国主义具有什么特征?

生:

(讨论、回答)帝国主义国家的特点是:

垄断,并有侵略、压迫弱小国家和民族、争霸世界的帝国主义本性。

师:

作为一个帝国主义国家,俄国有什么特点?

生:

俄国是一个落后的帝国主义国家。

师:

俄国的“落后”体现在哪些方面?

生:

(边讨论、边归纳)资本主义经济实力不足,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西方列强;野蛮落后的沙皇专制制度和严重的封建农奴制残余依然存在。

师:

(加以总结)这使得帝国主义的各种矛盾在俄国表现得最集中、最尖锐,俄国成为帝国主义链条中最薄弱的环节。

材料二:

在俄国统治阶级成员的眼睛里,农民阶级是牲畜,必须施以恫吓、束缚和监视。

用皮条编成的两米长的皮鞭,只需一鞭即可使人皮开肉绽,于是成了沙皇统治威严的象征。

……

世纪之交的俄国农民的生活是十分贫苦的。

在1861年获得解放后,农民们被迫为以前给地主耕种的土地支付捐税。

加上人口的增加、高额的地租和频繁的饥荒,许多农民的生活条件比以前恶化了。

营业税,尤其是对酒类的税收简直成了令人窒息的重负,因为农民们就是靠饮酒才使自己得到点安慰的。

 

 ──《人类文明图鉴·战乱中的世界》

师:

上述资料反映了俄国哪方面的矛盾?

生:

(讨论、总结)广大农民同地主阶级、沙皇专制制度的矛盾。

师:

(总结)沙皇政府的统治结合了帝国主义和军事封建主义的各种罪恶因素,广大人民遭受双重剥削和压迫,不得不奋起反抗,以求生存。

材料三:

俄国无产阶级受剥削、压迫特别严重,工作时间一般长达10小时,但工资低微(1910年俄国工人的工资相当于美国工人工资的1/3)。

师:

以上资料反映的是俄国哪方面的矛盾?

生:

(讨论、总结)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

师:

(总结)俄国无产阶级随着工业发展不断壮大,身受资本主义和封建农奴制残余的双重压迫的无产阶级具有较强的革命性。

1903年,建立了俄国无产阶级政党,并经过革命的曲折探索逐渐走向成熟。

材料四:

任何一个国家也没有像俄国那样严重地受到战争的磨难和痛苦。

……由于许多历史原因(俄国比其他国家落后得多,战争带给它的困难特别大,沙皇制度腐朽透顶,人民继承着1905年的传统),使得俄国革命比其他国家先爆发。

──《列宁选集》第26卷

师:

这段材料中所说的“战争”指的是哪场战争?

生:

(回忆,回答)第一次世界大战。

师:

一战对俄国的影响是什么?

生:

(讨论,回答)一战中俄国军事上的不断失败加剧了国内危机,使俄国反动统治摇摇欲坠。

师:

(总结)正如列宁所说,“假如没有战争,俄国也许几年甚至几十年内不会发生反对资本家的革命”。

总之,俄国成为帝国主义各种矛盾表现得最集中、最尖锐的国家,即垄断资产阶级同无产阶级的矛盾;沙皇专制制度和农奴制残余同人民大众的矛盾;大俄罗斯民族同各少数民族的矛盾;俄国帝国主义同西方帝国主义国家和东方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矛盾。

这些矛盾的交织存在,使俄国成为帝国主义链条中最薄弱的环节。

俄国革命当时还具备以下主观条件:

具有较强革命性的俄国无产阶级不断发展壮大;有列宁领导下的比较成熟的无产阶级政党──布尔什维克党的正确领导;有广大的贫苦农民为革命的同盟军。

列宁认为,当统治阶级再也统治不下去,当被统治阶级再也生存不下去的时候,革命的时机就成熟了。

案例三 十月革命前的俄国

师:

(以PPT的形式)呈现十月革命前的俄国的社会状况和社会矛盾。

生:

在图片和材料的情境中,了解俄国社会,理解十月革命的必然性。

 

师:

(出示材料)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俄国陷入崩溃境地

生:

(阅读、思考)

师:

俄国成为帝国主义各种矛盾表现得最集中、最尖锐的国家。

众多矛盾的交织存在,使俄国成为帝国主义链条中最薄弱的环节。

师:

列宁晚年在总结十月革命意义的时候说:

“毫无出路的处境十倍地增强了工农的力量,使我们能够用与西欧其他一切国家不同的方法来创造发展文明的根本条件。

”(列宁《论我国革命》)

师生:

(探讨)列宁所说的“与西欧其他一切国家不同的方法”指的是什么?

进一步加深对俄国十月革命爆发的必然性的认识和理解。

案例四 十月革命是怎样取得胜利的

师:

(提出问题,引导思考)阅读教材,谈谈十月革命是怎样取得胜利的?

生:

(阅读、讨论)

师:

(引领思路)从十月革命的背景、二月革命为十月革命所作的铺垫和准备、列宁在革命中的重要作用、苏维埃政权的巩固等方面,展开探讨活动。

师生:

(探讨过程)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俄国,成为帝国主义各种矛盾表现得最集中、最尖锐的国家。

第一次世界大战加速了革命形势的发展,为俄国革命创造了有利的国际环境。

身受资本主义和封建农奴制残余的双重压迫的俄国无产阶级在有列宁领导下的比较成熟的无产阶级政党正确领导下,争取到广大的贫苦农民为革命的同盟军。

利用二月革命推翻沙皇专制制度后的革命时机,在列宁《四月提纲》要进行社会革命的指导下,发动了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取得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

并及时通过政治上、经济上、外交上措施来巩固政权。

师生总结:

党的正确领导和方向的正确是十月革命取得胜利的法宝。

案例五 十月革命的影响和历史意义

师:

(思考)如果没有十月革命的胜利,俄国将是怎样一副情景?

生:

(讨论、回答)俄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军事溃败、经济崩溃,领土被肢解,资产阶级临时政府还继续把人民当炮灰,国内局势不断恶化。

没有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就失去了保存民族、国家的惟一机会,更提不到人民实现当家作主,国家实现工业化了。

师:

(思考)如果没有十月革命的胜利,人类社会将是怎样的状况?

生:

(回答)资本主义制度仍将一统天下。

师:

那可能会出现怎样的情况?

生:

(讨论、回答)帝国主义对广大人民的剥削压迫将更加残酷,对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的侵略掠夺更加肆无忌惮。

师:

综上所述,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使俄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无产阶级建立了自己的政权,劳动人民开始实现“当家作主”的美好愿望,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建立起来了。

它是俄国历史上最深刻的一次社会革命,冲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世界政治大格局,翻开了人类历史的新篇章,掀起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新高潮。

十月革命的胜利和苏维埃政权的建立,保持了国家独立和领土完整。

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鼓舞了国际无产阶级和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革命斗争,推动了亚洲国家的民族独立运动。

案例六 总结

师:

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主义诞生,社会主义理论从空想变为科学,开始指引工人运动沿着正确的道路迅速发展,也标志着无产阶级革命新时代的来临。

1871年法国巴黎工人建立巴黎公社,开始了建立无产阶级政权的伟大尝试。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通过武装斗争,率先在资本主义世界的薄弱环节打开一个缺口,向世界宣告了一个新型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

社会主义终于从理论变为现实。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在黑暗中苦苦求索的中国人送来了马克思主义。

使中华民族走向新的民族解放之路。

今天,社会主义事业仍处在发展的进程中,社会主义制度也将得到不断的完善和发展。

四、问题解答

【学思之窗】

结合课文和所提供的资料,想一想,为什么苏维埃政权会得到广大工农的支持?

解题关键:

依据课文和材料信息,分析苏维埃政权所实施的措施和广大工农的愿望,寻找二者间的相互关系。

思路引领:

结合教材中苏维埃政权的措施和提供的资料,从权力归苏维埃、结束战争、土地归农民等角度分析苏维埃政权实施的措施,这些措施涉及广大工人和农民的切身利益,自然会得到广大工农的支持。

(或以政治、经济、外交的角度作分析)

答案提示:

苏维埃政权建立后,采取了如下措施:

第一,全部政权归苏维埃,奠定了俄国革命的社会主义性质。

第二,通过《和平法令》,坚决要求退出帝国主义战争,反映出人民对战争的极端厌恶。

第三,通过《土地法令》,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将土地分给农民。

解决了农民长期以来期望解决的土地问题,改变生产资料所有制,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

为苏维埃政权赢得了广泛的同盟。

这三条措施无一不是代表了广大人民的利益,体现了人民要求废除剥削制度,建立公正和平等的社会制度的强烈愿望。

苏维埃政权及在政治上、经济上、外交上的措施,得到了广大工农的热烈拥护和支持。

【探究学习总结】

本课测评

简要分析十月革命的历史条件。

解题关键:

分析十月革命前俄国的社会状况和国际环境,归纳十月革命爆发的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

思路引领:

分析俄国十月革命前的社会矛盾,认识“俄国是帝国主义链条中最薄弱的环节”,理解十月革命爆发的必然性。

答案提示:

客观条件:

第一,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俄国具有帝国主义的特征,但资本主义的发展落后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

第二,俄国帝国主义具有军事封建色彩,对国外资本依赖性强,俄国成为帝国主义各种矛盾表现得最集中、最尖锐的国家。

第三,一战激化了俄国的各种社会矛盾,加速了革命形式的发展,同时也为俄国革命创造了有利的国际环境。

主观条件:

第一,俄国的无产阶级身受双重压迫,革命性较强。

第二,有列宁领导下的比较成熟的无产阶级政党──布尔什维克党的正确领导。

第三,广大的贫苦农民成为革命的同盟军。

在上述客观和主观条件下,俄国十月革命爆发。

学习延伸

十月革命后无产阶级国家政权的建立,就是根据了列宁的上述思想。

结合课文内容,试分析苏俄政治制度的特点。

解题关键:

了解列宁的《四月提纲》的内容,正确分析苏俄政治制度的特点。

思路引领:

在探究的过程中,引领学生阅读材料并准确获取信息,联系列宁的思想,分析苏维埃政权的建立以及所实施的措施,加深对苏俄政治制度特点的理解。

答案提示:

首先要结合材料说明列宁在《四月提纲》中,对俄国革命的特点、任务、政权形式等内容的分析和基本思想;而后通过对苏维埃政权的建立和相关措施的举例和分析,深入理解苏维埃政权的性质,概括苏俄政治的特点。

五、资料与注释

1.原始资料

约翰·里德《震撼世界的十天》

有一个来自罗马尼亚前线的士兵站起来说话。

他很瘦,面色憔悴但情绪激昂,他喊道:

“同志们!

我们在前线上挨饿,我们都冻僵了。

我们白白地在送命,死得毫无意义。

我们请求美国的同志们把话带到美国去,说俄国人只要一息尚存,是决不放弃革命的。

我们将用尽一切力量来坚守这个堡垒,直到全世界的人民都起来援助我们!

号召美国的工人们起来,为社会主义而斗争!

列宁《论无产阶级在这次革命中的任务》(1917年4月)(即《四月提纲》)(节录)

……

2.俄国当前形势的特点是从革命的第一阶段向革命的第二阶段过渡,第一阶段由于无产阶级的觉悟和组织程度不够,政权落到了资产阶级手中,第二阶段则应当使政权转到无产阶级和贫苦农民手中。

这个过渡的特点是:

一方面有最大限度的合法性(目前在世界各交战国中,俄国是最自由的国家),另一方面没有用暴力压迫群众的现象,而且群众对这个资本家政府,对这个和平与社会主义的死敌,抱着不觉悟的轻信态度。

这种特点要求我们,在刚刚觉醒过来参加政治生活的极广大的无产阶级群众中进行党的工作时必须善于适应这种特殊条件。

3.不给临时政府任何支持,指出它的任何诺言,特别是关于放弃兼并的诺言,完全是谎话。

要进行揭露,而不是“要求”这个政府即资本家政府不再是帝国主义政府,这种要求是散布幻想,是不能容许的。

4.必须承认这样的事实:

在大多数工人代表苏维埃中我们党处于少数地位……暂时还处于较弱的少数地位。

要向群众说明:

工人代表苏维埃是革命政府惟一可能的形式,因此,当这个政府还受资产阶级影响时,我们的任务只能是耐心地、系统地、坚持不懈地、特别要根据群众的实际需要来说明他们的策略的错误。

只要我们还是少数,我们就要进行批评,揭示错误,同时宣传全部国家政权归工人代表苏维埃的必要性,使群众从实际经验中纠正自己的错误。

5.不要议会制共和国(从工人代表苏维埃回到议会制共和国是倒退了一步),而要从下到上遍及全国的工人、雇农和农民代表苏维埃的共和国。

废除警察、军队和官吏。

一切官吏应由选举产生,并且可以随时撤换,他们的薪金不得超过熟练工人的平均工资。

──《列宁选集》第三卷

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布)中央委员会1917年10月10日(公历10月23日)会议有关武装起义的决议

中央委员会认为,俄国革命的国际环境(德国海军中的起义,这是世界社会主义革命在全欧洲发展的最高表现;其次,帝国主义者为扼杀俄国革命而媾和的危险),军事形势(俄国资产阶级和克伦斯基之流无疑已经决定把彼得格勒让给德国人),无产阶级政党在苏维埃中获得多数,再加上农民起义和人民转而信任我们党(莫斯科的选举)以及第二次科尔尼洛夫叛乱显然已在准备(军队撤出彼得格勒、哥萨克调往彼得格勒、哥萨克包围明斯克,等等),──这一切把武装起义提到日程上来了。

因此中央委员会认为,武装起义是不可避免的,并且业已完全成熟。

中央委员会建议各级党组织以此为指针,并从这一观点出发讨论和解决一切实际问题(北方区域苏维埃代表大会、军队撤出彼得格勒、莫斯科人和明斯克人发起行动,等等)。

──《列宁选集》第三卷

列宁给中央委员会的信(1917年10月24日〔公历11月6日〕)

同志们:

我写这封信是在24日晚上,情况已经万分危急。

非常清楚,现在拖延起义确实等于自取灭亡。

我力劝同志们相信,现在正是千钧一发的关头,目前提上日程的问题决不是会议或代表大会(即使是苏维埃代表大会)所能解决的,而只有各族人民,只有群众,只有武装起来的群众的斗争才能解决。

资产阶级通过科尔尼洛夫分子发起的攻击、维尔霍夫斯基的离职都说明不能等待了。

无论如何必须在今天晚上,今天夜里逮捕政府成员,解除士官生的武装(如果他们抵抗,就击败他们),如此等等。

不能等待了!

等待会丧失一切!

……

──《列宁选集》第三卷

告工人、士兵和农民书(10月25日〔公历11月7日〕)

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开幕了。

绝大多数苏维埃都派出代表参加这次代表大会。

很多农民苏维埃的代表也出席了代表大会。

妥协派把持的中央执行委员会的权力结束了。

根据绝大多数工人、士兵和农民的意志,依靠彼得格勒工人和卫戍部队所举行的胜利起义,代表大会已经把政权掌握在自己手里。

临时政府已经被推翻。

临时政府的大多数成员已被逮捕。

苏维埃政权将向各国人民提议立即缔结民主和约,立即在各条战线上停战。

苏维埃政权将保证把地主、皇族和寺院的土地无偿地交给农民委员会处置;将使军队彻底民主化,以维护士兵的权利;将规定工人监督生产;将保证按时召开立宪会议;将设法把粮食运往城市,把生活必需品运往农村;将保证俄国境内各民族都享有真正的自决权。

代表大会决定:

全部地方政权一律转归当地的工兵农代表苏维埃,各地苏维埃应负责保证真正的革命秩序。

……

──《列宁选集》第三卷

《和平法令》(10月26日〔公历11月8日〕)

10月24~25日的革命所建立的、依靠工兵农代表苏维埃的工农政府,向一切交战国的人民及其政府建议,立即就缔结公正的民主的和约开始谈判。

本政府认为,一切交战国中因战争而精疲力竭、困顿不堪、痛苦万状的工人和劳动阶级的绝大多数所渴望的公正的或民主的和约,推翻沙皇君主制以后俄国工农最明确最坚决地要求的和约,就是立即缔结的没有兼并(即不侵占别国领土,不强制归并别的民族)没有赔款的和约。

俄国政府向一切交战国人民建议立即缔结这种和约,并且决心不等到各国和各民族的享有全权的人民代表会议最后批准这种和约的全部条件,就立即毫不迟延地采取一切果断步骤。

……

──《列宁选集》第三卷

《土地法令》(10月26日〔公历11月8日〕)

(1)立刻废除地主土地所有制,不付任何赎金。

(2)地主的田庄以及一切皇族、寺院和教会的土地,连同所有耕畜、农具、农用建筑和一切附属物,一律交给乡土地委员会和县农民代表苏维埃支配,直到召开立宪会议时为止。

 (3)任何毁坏被没收的即今后属于全民的财产的行为,都是严重的罪行,革命法庭应予惩处。

县农民代表苏维埃应采取一切必要的措施,保证在没收地主田庄时遵守最严格的秩序,确定达到多大面积的土地以及哪些土地应予没收,编制全部没收财产的清册,并对转归人民所有的、土地上的产业,包括一切建筑物、工具、牲畜和储存产品等等,用革命手段严加保护。

(4)下附农民委托书是由《全俄农民代表苏维埃消息报》编辑部根据242份地方农民委托书拟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