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河南省郑州市五校联盟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卷.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6662048 上传时间:2023-07-16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8.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河南省郑州市五校联盟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卷.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学年河南省郑州市五校联盟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卷.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学年河南省郑州市五校联盟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卷.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学年河南省郑州市五校联盟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卷.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学年河南省郑州市五校联盟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卷.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学年河南省郑州市五校联盟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卷.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学年河南省郑州市五校联盟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卷.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学年河南省郑州市五校联盟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卷.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学年河南省郑州市五校联盟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卷.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学年河南省郑州市五校联盟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卷.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学年河南省郑州市五校联盟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卷.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学年河南省郑州市五校联盟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卷.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学年河南省郑州市五校联盟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卷.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学年河南省郑州市五校联盟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卷.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学年河南省郑州市五校联盟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卷.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学年河南省郑州市五校联盟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卷.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河南省郑州市五校联盟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卷.docx

《学年河南省郑州市五校联盟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卷.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河南省郑州市五校联盟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卷.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学年河南省郑州市五校联盟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卷.docx

学年河南省郑州市五校联盟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卷

2018—2019学年河南省郑州市五校联盟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卷

总分:

100分考试时间:

90分钟

第I卷(选择题)

1.“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假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特因天朝所产茶叶、瓷器、丝斤为西洋各国及尔国必需之物,是以加恩体恤,在澳门开设洋行,俾得日用有资,并沾余润。

”从1793年乾隆皇帝致英国国王的信可以看出当时中国的统治者

①推行“闭关锁国”政策

②禁绝中外贸易

③心态虚骄盲目闭塞

④坚持平等交往

A.①③B.②③C.①②③D.①②④

2.列宁认为:

“我们还不能实现从小生产到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所以我们应该利用资本主义作为小生产的手段、途径、方法和方式。

”20世纪20年代苏俄采取与此观点相吻合的措施是

A.推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成立了联盟国家苏联

C.力主实施新经济政策D.开始社会主义工业化

3.俄罗斯画家康定斯基提出:

艺术家的意图要通过线条和色彩、空间和运动,不要参照可见自然的任何东西,来表明一种精神上的反应或决断。

这反映了该画家主张

A.以写实手法来塑造形象B.创作题材取自现实生活

C.按规定的绘画原则创作D.突破陈规充分表现自我

4.《新青年》创刊后深受青年知识分子的欢迎,之所以有如此反响,是因为它

A.宣传爱国主义思想B.以民主、科学为其主旨

C.歌颂了十月革命D.传播了马克思主义思想

5.2012年版俄罗斯普通学校历史教科书《俄罗斯1917年的革命风暴》将俄国1917年发生的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统称为“伟大的俄罗斯革命”,将其划分为“二月阶段”和“十月阶段”,认为“它们不是相互矛盾的”。

它们不矛盾主要表现在

A.努力实现和平民主B.推翻沙皇专制统治

C.社会主义革命性质D.满足农民土地要求

6.电视剧《传奇皇帝朱元璋》中有这样一个镜头:

朱元璋对孟子非常仇视,将《孟子》一书删减大半,你认为删减掉的部分可能是

A.民贵君轻B.人性本善C.先义后利D.浩然之气

7.黄宗羲说:

“夫儒者均以钱谷非所当知,徒以文字华藻,给口耳之求,不顾郡邑之大利大害。

”赵翼说:

“书生徒讲义理,不揣时势,未有不误人家国者。

”以下观点最符合两人的共同主张的是

A.严厉抨击明代八股取士之害B.讥讽士人专注于研究文字

C.强调“经世致用,学以济世”D.批评矛头直接指向君主专制

8.在明朝,粮食的主要产地是长江下游的江南地区,但江南所产粮食不能满足本地需要,以至于“吴中等地,全恃湖广、江西”。

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

A.城市居民的迅速增加B.区域间长途贩运的发展

C.经济重心的南移完成D.重农抑商事实上的松弛

9.一位欧洲作家认为:

“文学应该抛弃‘理想的香膏’和‘罗曼蒂克的糖汁’,以科学为指导,保持绝对的客观和中立,并记录现实世界的真相。

也惟有这样,文学才能真正发挥积极的作用。

”这位作家所身处的时代是

A.16世纪中期B.17世纪后期C.18世纪中期D.19世纪后期

10.明朝时期江浙地区市镇与明朝以前的城市相比,其主要特点有

①多为商业中心②个别市镇出现新的生产方式

③呈现专业化特色④兼有政治、商业中心的双重功能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④

11.梭伦改革后期,梭伦出走。

商鞅在秦国变法,在秦孝公死后被杀,尸体被车裂示众。

尽管如此,我们在评价这两次改革时,都认为他们的改革是成功的。

对此说法不正确的是

A.两者都顺应历史潮流B.都促进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C.两者都推动了奴隶制的进步D.个人的处境不是衡量改革成败的主要依据

12.鸦片战争后的头十年,中国人口依然保持着继续增长的势头,到咸丰元年太平天国革命的前夕,人口达到43200余万,比1840年净增1900余万。

这一状况表明当时中国

A.受到外国侵略影响B.农耕经济继续发展

C.阶级矛盾日益突出D.传统思想根深蒂固

13.2015年9月14日,一个双黑洞系统产生的引力波信号由两座分别设置在华盛顿州和路易安纳州的LIGO观测台探测到,在爱因斯坦提出引力波概念100后,引力波被首次直接观测到,2017年10月16日晚10点,美国、中国在内的多国科学家同时宣布,成功探测到第一例双中子星引力波事件,人类首次窥见引力波源头的奥秘。

以上两则科技消息涉及的科学原理是

A.经典力学B.狭义相对论C.广义相对论D.量子力学

14.1928年六七月间,中共在莫斯科召开了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

这次大会内容不可能涉及到()

A.阐明“工农武装割据”思想B.批判右倾机会主义

C.指出“左”倾盲动主义的危害D.总结国内革命的经验教训

15.《红星照耀中国》被誉为是研究中国革命的经典百科全书,该书真实地记录了作者斯诺1936年6月至10月在我国西北革命根据地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

斯诺可能报道了

A.中央红军与陕北红军会师B.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会师

C.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D.平型关大捷

16.红军长征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围剿”,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长征胜利结束的标志是

A.“八七”会议召开B.遵义会议召开

C.中央红军到达陕北D.红一、二、四方面军甘肃会师

17.唐代五代,地方势力膨胀,为扭转这一局面,宋初采取的重要措施之一是()

A.分散相权B.文官任知州  

C.设枢密院 D.设三司使

18.据统计,1500-1650年的150年间,仅西班牙就在美洲搜刮了1.6万吨白银和180吨黄金。

由于黄金、白银大量流入欧洲,造成物价高涨,货币购买力降低。

自16世纪30年代至16世纪末,西班牙的物价上涨4倍多,英法等国上涨2倍至2倍半。

这种现象

A.促进了西欧机器制造业的发展B.表明西欧商业经营方式发生了变化

C.增强了工商业资产阶级的实力D.导致西欧资本主义萌芽受到摧残

19.“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

”这表明作者主张

A.自由贸易B.重农抑商C.农商并重D.闭关锁国

20.卢梭认为:

“主权既然不外是共同意志的作用,所以就永远不可转让,并且主权者既然只不过是一个集合的生命,所以就只能由其自己来代表自己。

”据此可知,卢梭意在强调

A.人民主权应该是相对的B.代议制有其合理性

C.人民是国家权力的主体D.公共意志高于法律

21.有人说“在人类对地球环境有了更为清晰的认知之后,在人类交通工具取得各种进步的背景下,真正意义的全球化也就登上历史舞台,并且逐步升级。

其中,人类出于对自身所处地理环境认识所做的巨大探索,更是极大地促进了上述本质上源于经济目的的全球化。

”这表明

A.加强环境保护是全球化的目的B.全球化推动了交通工具的进步

C.全球化开始于自然科学体系的建立D.人类的趋利行为推进了全球化的进程

22.“这是一个划时代的突破和最骇人听闻的社会结构,没有封国封爵,没有公侯伯子男。

……尤其是儒家学者更是大惑不解,而且不久就大起恐慌,这简直就是打碎他们的饭碗了”。

材料所描述的时代应该是

A.西周B.春秋C.秦朝D.唐朝

23.(题文)有学者认为,过去人们常常把“儒家文化”、“儒家传统”当做“中国文化”、“中国传统”的同义词,但实际上从秦至清的整体看,中国传统的主流是“儒表法里”,因此传统中国一直存在着法家制度文化与儒家典籍文化之间的张力。

下列最有可能符合该学者的主旨是

A.儒家思想不是中国传统主流B.法家思想是中国传统的主流

C.中国文化有表里不一的差异D.打倒孔家店能打倒中国传统

24.1517年,德国维登堡大学神学教授马丁·路德把《九十五条论纲》贴在维登堡大教堂门口,引发了当时一场激烈的思想辩论。

这场辩论的主题应是

A.宗教虚伪B.灵魂自救C.教会创世D.生命起源

25.《天朝田亩制度》中规定根据“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和“无处不均匀”的原则,不论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并规定每户留足口粮、其余产品归国库的原则,甚至连鸡犬等禽畜也不例外。

这实质上表明太平天国()

A.试图保持社会的公正无私B.实行绝对平均主义

C.安排一切经济和社会生产活动D.彻底消灭人们的私有观念

第II卷(非选择题共25分)

26.重农抑商的政策和理念对古代中国产生极大影响,也是当今经济史研究的热点。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夫明王治国之政,使其商工游食之民少而名卑,以趣(趋)本务而寡末作。

——《韩非子·五蠹》

材料二唐宋以来,适应商业发展的需要,统治者曾推行了一系列有利于商品经济发展和保护商人利益的政策措施,但这只是在“重农抑商”大背景下的局部性变动与调整。

部分学者将这些政策措施称之为“恤商”政策,很显然,如果没有“抑商”,何来“恤商”。

——刘颜东《抑商还是重商:

中国古代商业政策再认识》

材料三当然,不能否认重农抑末思想在宋以后至清代的长期存在。

在一般士大夫甚至皇帝的议论中都有其地盘。

但应当加以强调的是这样一个事实:

所有议论都不曾改变经济上官、商分利的政策原则。

人们喜欢举雍正五年发布的一份诏书作为清代抑商的证据。

的确,他说了“农为天下本务,而工贾其末也……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之类的话,但是,他对于农民“群趋为工”的现象并不主张强行抑制,而是训谕地方官“平日留心劝导,使民知本业之为贵……遂成风俗。

虽不必使为工者尽归于农,然可免为农者相率而趋于工矣”。

——郑韶《重农抑商是“固定国策”吗?

(1)据材料一,概括韩非子对“商”的认识。

 

(2)据材料二,概括唐宋以来统治者的商业政策。

并指出出现这种复杂情况的原因。

 

(3)据材料三,指出宋以后对“商”的思想和政策的看法。

作者认为雍正五年发布的诏书能否作为清政府实行抑商政策的证据?

为什么?

 

27.材料一1894年,朝鲜爆发农民起义。

朝鲜政府请求清政府出兵,日本乘机大军入侵朝鲜。

起义被平息后,日本拒绝清政府关于中日同时撤军的建议,反而继续增兵,蓄意挑起战争。

……李鸿章为保船避战,命令北洋舰队退守威海卫,不许出海迎敌。

……甲午战争以清军惨败告终。

——人教版高中历史教材必修1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次战争清军惨败的原因。

 

材料二1840年,英国发动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用大炮轰开中国的大门。

随后西方列强接踵而来,发动一系列侵华战争。

……中国人民不屈不挠,前赴后继,英勇反抗外来侵略,积极探索复兴道路。

——人教版高中历史教材必修1

材料三对于许多未经过帝王之治的青年,辛亥革命的政治意义是常被低估的,这并不足怪,因为他们没有看到推翻几千年因袭下来的专制政体是多么不易的一件事。

——林伯渠

(2)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辛亥革命的“政治意义”。

 

(3)根据材料二、三,从反抗外来民族压迫的角度,分析辛亥革命的客观历史意义。

 

(4)当前中日之间因为历史问题和钓鱼岛问题,关系十分紧张,假如中日之间终有一战,你认为中国能否战胜日本,理由何在?

答案

1.A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假外夷货物以通有无”,可以看出中国的统治者推行闭关锁国政策和心态虚骄盲目闭塞,①③说法正确,故答案为A项。

闭关锁国政策只是严格限制中外贸易,并非禁绝中外贸易,②说法错误;从材料中的“是以加恩体恤”来看,双方不是平等交往,④说法错误,排除含有②或④的BCD项。

点睛:

本题属于组合式选择题,常见解题方法有肯定法、排除法、求同存异法等。

肯定法即凭借对一些基础知识的牢固掌握,直接作答。

排除法即找出一项或两项不符合题目要求的题肢,排除它,逐步缩小范围,最后留下正确选项。

求同存异法即将备选项中相同的题肢放在一边不管,而将所剩余相异的题肢加以比较辨析,从而根据题干的要求得出正确答案。

本题可以采用肯定法或排除法,如根据对闭关锁国政策的正确理解,“禁绝中外贸易”肯定错误,据此即可作出正确选择。

2.C

【解析】

【详解】

结合材料“我们还不能实现从小生产到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所以我们应该利用资本主义作为小生产的手段、途径、方法和方式”和所学知识可知,列宁主张采用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实行新经济政策,故C正确;战时共产主义是直接向社会主义直接过渡的措施,故A错误;本题时间是苏俄,不是苏联,故B错误;开始社会主义工业化是斯大林当政时期,故D错误。

3.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19世纪以来世界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

“不要参照可见自然的任何东西”说明画家不主张写实,故A项错误;画家强调用线条、色彩和运动,不要自然的任何东西,说明其不取材于现实,故B项错误;不依赖于现实,说明画家不按规定的绘画原则创作,故C项错误;画家强调不参照可见自然的任何东西,体现了突破陈规、充分表现自我,故D项正确。

4.B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15年,资产阶级激进派掀起了一场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的口号是民主、科学,结合材料可知B选项符合题意。

爱国主义不符合民主、科学主旨,故A排除;新文化运动在后期宣传十月革命,传播马克思主义,与材料无关,故CD排除。

5.A

【解析】

俄国1917年革命都是在一战的背景下爆发的,二月革命没有解决和平问题需要通过十月革命来解决;二月革命推翻沙皇制度建立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十月革命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到给予广大人民群众的民主权利。

因此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都推进了和平民主的进程,故答案为A项。

推翻沙皇专制统治是二月革命的成果,排除B项;十月革命属于社会主义革命,满足了农民对土地的要求,排除CD项。

点睛:

俄国二月革命推翻沙皇专制统治,建立起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十月革命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建立起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属于社会主义革命。

革命性质不同,因此许多方面存在很大区别。

但二者的爆发都受一战的影响,都是人类追求民主权利的斗争。

6.A

【解析】孟子主张“民贵君轻”不利于君主专制统治,故A正确;其他三项均属于性格和气节养成,与君主专制没有影响,排除。

7.C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徒以文字华藻,给口耳之求,不顾郡邑之大利大害”和“书生徒讲义理,不揣时势,未有不误人家国者”,说明两位学者均主张研究实际问题,学术研究为现实服务,即强调“经世致用,学以济世”。

故答案为C项。

AB项只是不注重研究现实问题的具体表现,排除;D项材料没有体现,排除。

点睛:

经世致用是一种提倡研究当前社会的政治、经济等实际问题,要求学术研究与当前社会的迫切问题相联系,从中找出解决重大问题方案的治学方法。

主张为学应求务实,关注民生,提出“工商皆本”学说,重视手工业、商业的发展。

明末清初的进步思想家主张文人应多研究一些有关国计民生的现实问题,反对空谈义理。

8.A

【解析】明朝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城市居民迅速增加,对粮食的需求大幅增长,因此出现材料反映的现象,故答案为A项。

材料反映的是长江下游的江南地区对粮食需求的大幅增加,B项不符合材料信息,排除;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已经完成,排除C项;D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9.D

【解析】

【详解】

依据材料“文学应该抛弃‘理想的香膏’和‘罗曼蒂克的糖汁’,以科学为指导,保持绝对的客观和中立,并记录现实世界的真相。

也惟有这样,文学才能真正发挥积极的作用。

”可知这是现实主义文学的特征,结合欧美近代文学相关所学可知现实主义文学盛行于19世纪后期,因此该作者生活与19世纪后期,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排除ABC。

10.A

【解析】明朝时期江浙地区市镇多是工商业市镇,所以一般为手工业或者商业中心,同时由于江浙地区是属于我国经济中心地带,出现新的生产方式即资本主义萌芽是有可能的,故选A,但是这时的市镇不可能具有政治中心的职能,故排除掉④。

选择A正确。

11.C

【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衡量改革成败的标准不是个人处境,而是看是否顺应历史潮流,看是否促进社会发展,所以A、B、D三项都是正确的,不符合题意,排除;结合所学,梭伦改革促进奴隶制发展,商鞅变法促进封建制度确立,所以C项错误,符合题意,故选C。

12.B

【解析】材料“鸦片战争后的头十年,中国人口依然保持着继续增长的势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时人口增长是由于农耕经济的发展,故B项正确,A项错误;太平天国运动时期阶级矛盾突出,材料“到咸丰元年太平天国革命的前夕”说明C项错误;D项材料中无法体现。

13.C

【解析】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认为空间是变化的,弯曲的,取决于物质分布状态,材料“双黑洞系统产生的引力波信号”就是宇宙中空间理论,属于广义相对论研究范畴,故B正确;A是牛顿经典力学主要研究物体低速运动规律;B主要研究时空变化现象;D研究物质微观领域现象。

点睛:

牛顿力学与爱因斯坦相对论的关系

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只否定了牛顿的绝对时空观,没有否定牛顿力学。

相对论发展了牛顿经典力学,打破了传统的时空观。

牛顿力学是相对论在低速状态下的一个特例。

牛顿力学是整个力学的基础,牛顿所创造的概念,至今仍指导着我们的物理学思想。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

根据材料所给出的时间点——1928年6、7月间来进行分析,“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是在1927年9月之后提出来的,与时间点不符;右倾机会主义是在大革命失败后进行批判总结,时间点正好符合,B、D选项正确;“左”倾冒动主义的危害在这时也已经指出,符合要求,C选项正确,因此本题选择A选项。

考点:

近代中国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共六大

15.B

【解析】考查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的相关史实。

只有会宁会师发生在1936年10月,处于作者在西北革命根据地的时间段内,1935年中央红军与陕北红军会师,西安事变时间是1936年12月,平型关大捷时间是1938年,都不在题干要求的时间段内,正确选项为C。

16.A

【解析】根据题意和所学知识可知,1936年10月,红一、二、四方面军甘肃会宁胜利会师,标志长征胜利结束,D项正确;“八七”会议是1927年召开,排除A;遵义会议于1935年召开,排除B;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到达陕北,排除C。

所以选D

17.B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

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针对唐代五代,地方势力膨胀宋初采取的重要措施之一是文官任知州。

而分散相权、设枢密院、设三司使则和地方势力无关。

考点: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文官任知州

18.C

【解析】

本题考查新航路开辟后“价格革命”的影响。

新航路开辟后,黄金、白银大量流入欧洲,造成物价上涨,引发价格革命,造成靠地租剥削的封建地主阶级实力下降,工商业资产阶级实力上升,故答案为C。

A是工业革命的影响;B题干没有体现;价格革命推动了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排除D。

19.B

【解析】

试题分析:

题中的“本”、“末”分别指农业、工商业;“背本而趋末……是天下之大残也”明显是对“背本而趋末”的反对,所以指主张重农抑商。

考点:

古代中国的经济•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重农抑商。

20.C

【解析】题干说的是卢梭认为主权者的权力是永远不可转让的,而这一主权一直属于人民这一群体,故选C;AD在题干中没有体现,故排除AD;题干中说到卢梭认为,主权者的权力只能由其自己来代表,说明他主张直接民主,故B与其原意不符,故排除B。

21.D

【解析】

【详解】

依据材料“人类出于对自身所处地理环境认识所做的巨大探索,更是极大地促进了上述本质上源于经济目的的全球化。

”可知人类趋利的经济活动推动了全球化进程,因此D选项正确。

A选项错误,材料并未涉及环境保护的内容,结合所学可知,全球化的目的不是加强环境保护;B选项因果倒置,错误,依据材料可知,人类交通工具的进步推动了全球化进程;C选项错误,材料并未涉及全球化开始的标志,依据所学可知,全球化开始于地理大发现。

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22.C

【解析】

【详解】

“没有封国封爵,没有公候伯子男”说明废除了分封制,“尤其是儒家学者更是大惑不解,而且不久就大起恐慌,这简直就是打碎他们的饭碗了”说明对于儒学采取压制措施。

秦在地方上以郡县制代替分封制,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并且焚书坑儒,打压儒学,故C项正确;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是按照封国封爵进行,故A项错误;春秋时期是百家争鸣时期,儒学并不是被打压,故B项错误;唐朝是重用儒学时期,故D项错误。

【点睛】

秦统一后,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把全国分为36郡,由中央政府直接管辖。

一郡之内又分为若干县。

秦朝通过郡县制,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把全国都纳入国家政治体制之中,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国家统一,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23.C

【解析】

传统文化就是指儒家文化,后来经过汉代董仲舒进行改造,先秦儒家思想变为“儒表法里”的特点,说明中国文化有表里不一的差异,故C项正确;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主流,故A项错误;法家思想不是主流思想,故B项错误;打倒孔家店并不能打倒中国传统文化,故D项错误。

点睛:

现代主义绘画特点:

反传统和反理性,重视艺术家内心的“自我感受”和“自我表现”。

24.B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分宗教改革。

从材料可知,马丁·路德针对罗马教皇派人兜售赎罪券发表了《九十五条论纲》,提出“信仰耶稣即可得救”的主张,即因信称义,即如何拯救灵魂。

所以应选B。

考点:

西方人文主义的起源及其发展·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宗教改革

25.B

【解析】

试题分析:

通过题干材料可以看出,土地平均分配、剩余产品上交国库统一支配,而且包括鸡犬等禽畜,实质是一种绝对的平均主义。

26.

(1)认识:

减少从事工商业人数;压低工商业者社会政治地位(抑商)。

(2)政策:

总体抑商,局部恤商。

原因:

抑商是保护小农经济维护统治的需要,恤商是适应商业发展的需要。

(3)看法:

重农抑商思想;官、商分利政策。

证据:

不能。

原因:

因为雍正不主张强行抑制私人工商业而主张劝导百姓重农。

【解析】

(1)本小题主要考查了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对材料分析后知,韩非子认为英明的君主在治理国家时,应当使从事工商业的人变少,降低工商业者的社会地位。

据此,可概括出韩非子对“商”的认识是:

减少从事工商业人数;压低工商业者社会政治地位(抑商)。

(2)本小题主要考查了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和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

政策:

依据材料中的“唐宋以来,适应商业发展的需要,统治者曾推行了一系列有利于商品经济发展和保护商人利益的政策措施,但这只是在“重农抑商”大背景下的局部性变动与调整”这些信息可知,唐宋时期统治者在不改变“重农抑商”的大前提下,进行一定程度上的恤商。

据此可概括出其政策是:

总体抑商,局部恤商。

原因: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抑商是保护小农经济维护封建统治的根本需要,恤商是适应商业发展的需要。

(3)本小题主要考查了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看法:

依据材料中的“当然,不能否认重农抑末思想在宋以后至清代的长期存在……但应当加以强调的是这样一个事实:

所有议论都不曾改变经济上官、商分利的政策原则”可知宋以后对“商”的思想和政策的看法是重农抑商思想;官、商分利政策。

证据:

依据“人们喜欢举雍正五年发布的一份诏书作为清代抑商的证据”可知作者认为这是不能作为清政府实行抑商政策的证据。

原因:

依据材料中的“他对于农民‘群趋为工’的现象并不主张强行抑制,而是训谕地方官‘平日留心劝导,使民知本业之为贵……遂成风俗’”可知,雍正不主张强行抑制私人工商业而主张劝导百姓重农。

27.

(1)中国对战争准备不足;中国在战略上的失误;日本的明治维新运动;日本对战争的长期准备。

(2)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权利,传播了民主共和的观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