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课程复习大纲.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6662858 上传时间:2023-07-16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2.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美学》课程复习大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美学》课程复习大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美学》课程复习大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美学》课程复习大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美学》课程复习大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美学》课程复习大纲.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美学》课程复习大纲.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美学》课程复习大纲.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美学》课程复习大纲.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美学》课程复习大纲.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美学》课程复习大纲.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美学》课程复习大纲.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美学》课程复习大纲.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美学》课程复习大纲.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美学》课程复习大纲.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美学》课程复习大纲.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美学》课程复习大纲.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美学》课程复习大纲.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美学》课程复习大纲.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美学》课程复习大纲.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美学》课程复习大纲.docx

《《美学》课程复习大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美学》课程复习大纲.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美学》课程复习大纲.docx

《美学》课程复习大纲

《美学》课程复习纲要

第一章什么是美学

1、为什么称鲍姆嘉通为“美学之父”?

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由德国哲学家鲍姆嘉通于1750年所著《美学》一书中提出,被称为“美学之父”

2、怎样理解美学的学科性质?

从理论上说,美学是以一定的哲学理论或某种社会科学理论为基础对审美关系和审美经验做出分析和阐释的理论。

美学的研究对象是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以及审美关系的价值表现——审美意识形态。

审美经验是指人在现实和艺术活动中的审美感受,是审美研究的基本内容。

广义的审美关系是指在一定的历史条件和生产方式的基础上,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

人与社会之间形成的一整套制度,习惯和情感表达模式。

狭义的审美关系是指个体和对象,人与环境之间因审美态度和具体语境而形成的感知——愉悦关系

3、中国现当代美学有哪三次美学热?

(填空,选择)

第一次“美学热”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

在这次“美学热”中,王国维是始作俑者,他起了重要的开创作用。

王国维学习康德、叔本华的美学思想,并运用于中国传统艺术的研究。

继王国维之后,中国学术界出现了一位被誉为“学界泰斗”的大教育家,他就是蔡元培。

蔡元培在北大首次开设并主讲美学课程,提出了“美育代宗教”的口号。

第二次“美学热”发生在五六十年代,即以批判朱光潜美学为导火线引起的一场美学大讨论。

在这次讨论中,逐渐形成了四派观点,即人们常说的中国美学的四大流派:

以蔡仪为代表的客观派,以吕荧、高尔泰为代表的主观派,以朱光潜为代表的主客观统一派,以李泽厚为代表的客观社会派。

这次美学热的特点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对文艺美学思想的影响,形成了所谓“实践美学”。

第三次“美学热”发生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

这次“美学热”的一个特点是形形色色的西方美学思潮涌入中国,我们现在熟知的各种主义、各种学术,例如现象学、存在主义、分析哲学、结构主义,最初都是以美学的名义介绍到中国的。

这次“美学热”的另一个特点是,它是思想界从“文革”的禁锢中苏醒的标志,思想界通过美学这个窗口反思被扭曲、被异化的人性,颂扬人性的解放——从理性的解放到感性的解放。

4、当前美学有那些新的学科特征?

美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理论性很强的人文学科,学好美学需要:

A·具有丰富的文学艺术知识和中外美学史的知识

B·敏锐的艺术感受能力

C·较为系统的哲学,伦理学,历史学,心理学,人类学,社会学及其他社会科学的知识

D·锻炼和提高思维能力,培养健康而敏锐的审美能力,并能运用于实践

E·较强的理论思维能力和对人类社会未来发展的使命感

第二章美的本质

1、西方古代美学史上解答美的本质问题的主要途径是什么?

有哪几种主要观点?

1、从精神方面对美的本质的探讨分为两个方面,一是从客观精神方面来探讨,如柏拉图,普罗丁,黑格尔;一是从主观精神方面来探讨,如休谟,康德

2、从物质方面对美的本质的探讨。

亚里士多德,狄德罗,博克等

3、从社会生活中去探索美的本质

车尔尼雪夫斯基“美是生活的命题”

毕达哥拉斯学派:

美在数——美在比例——美在和谐

奥古斯丁《忏悔录》“美在上帝”

托马斯·阿奎那“美的客观性”

达芬奇“美感完全建立在各部分之间神圣的比例关系”

休谟“美存在于欣赏着的心理”

狄德罗(法)“美在关系说”

席勒(德)《审美教育书简》“美是自由的形象”

里普斯(德)“移情说”

布洛(瑞士)“心理距离说”

2、中国20世纪五六十年代四大美学流派关于美的本质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各以谁为主要代表?

(填空,选择)

A以蔡仪为代表的“美是客观说”,蔡仪著有《新美学》,提出美是客观的,不是主观的;美的事物之所以美,是在事物本身,不在我们的意识作用。

B以吕荧、高尔泰的“美是主观说”,美是自由的象征

C以朱光潜为代表的“美是主客观统一说”,提出美是情趣的意象化,提出“三此主义”(此身、此时、此地)

D以李泽厚为代表的“美是社会性与客观性统一说”。

3、怎样理解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这一命题?

所谓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就是指人在一定社会关系中展开的自由、自觉的活动的特性以及具体表现这一特征的人的创造才能、智慧、勇敢、思想、情感等本质力量,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在人类的实践对象(自然和社会),人类创造产品(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体现出来

我们认为,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人按照美的规律,按照对象的性质和特征,在对象中进行自我创造,从而把对象塑造成为美的形象。

4、谈谈你对美的本质问题的理解?

(大题)

(一)审美是人类的一种精神活动,美的形象体现在人的精神自由

黑格尔:

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首先,审美作为人类的一种精神活动,它在本质上是区别于物质生产生活中;其次,审美作为人类的一种精神活动,它在本质上不能归结为对世界的一种认识;其三,审美作为人类的一种精神活动,它在本质上显现出人的精神和心灵的无限自由。

黑格尔:

“审美带有令人解放的性质,他让对象保持它的自由和无限

(二)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所谓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就是指人在一定社会关系中展开的自由、自觉的活动的特性以及具体表现这一特征的人的创造才能、智慧、勇敢、思想、情感等本质力量,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在人类的实践对象(自然和社会),人类创造产品(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体现出来

我们认为,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人按照美的规律,按照对象的性质和特征,在对象中进行自我创造,从而把对象塑造成为美的形象。

(三)审美是人的感性诗意的生存活动,美的形象闪现着感性诗意的光辉

a·审美活动是人类的一种精神活动,体现着人的精神自由,但是,这种自由和精神追求,是不可能脱离人类的最基本的生存世界的

b·我们把美的世界看成是感性的诗意世界,也就是还原人的最基本、最原初的生活经验

c·人的感性生命的存在,人类最基本的生活世界也是感性的生活世界。

自然,美是感性的存在,美的存在也是闪现着感性的诗意的光辉。

(四)审美是主客体交融的意象活动,美以意象的方式存在。

a·我们认为,把审美活动看成一种意象创造活动,是对审美活动的性质和特点的一个准确的描述和规定

b·因为作为意象形态存在的美,它既不属于心也不属于物,它不可能存在于心物交融、主客一体的审美活动和关系中。

辛弃疾在《贺新郎》中说“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亦如是”

因此,说美的意象世界是一个有意蕴、完整的感性世界,而美则是以意象形态的方式存在的。

第三章美感

1、美感是怎样产生的?

美感是在人的自然的禀赋的基础上经由社会历史实践的产物。

是形象思想性和社会性的统一。

是人们审美需要是否得到满足时而产生的主观体验,是对事物美的体验。

人类的美感来源于动物的本能,却超越了动物的本能。

美感的历史起源是与人类的社会实践紧密相联的。

首先,美感是适应人类社会实践的需要;其次,审美的实践活动不同于一般的实践活动,体现为精神上的满足;再次,人类的美感活动不断扩大发展,不断增加新的内容和意义;第四,美感有起点,但没有终点。

当人感觉到能够满足自己主观需求的客观事物的存在时,客观事物的形态特征使人产生的快乐感觉才是美感。

客观事物给人的美感,通常使人在主观上感觉到“迷人”“诱人”“动人”“牵魂摄魄”“令人神往”等等。

3、如何理解美感的超功利性?

(简答)

超功利性是指人们在美感活动中超越实用功利的考虑

美感活动与科学活动,实用活动的根本区别在于,美感活动是一种非功利性的活动,它具体表现在:

个人在审美时,一般都不抱有明确的实用目的,都不是为了满足实用功利的需要。

康德说:

“美只适用于人类,对于美的欣赏的愉悦的是唯一无利害关系的和自由的愉快”

4、美感活动中的审美直觉有什么特点和作用(审美直觉的概念、特征、作用)

概念:

所谓直觉,主要是指审美主体在对审美对象直观的、具体的感受中,人们无需借助抽象的思考和逻辑判断进行理性分析,就能迅速地,不假思索而能立即把握与领悟的能力,使人刹那间暂时忘却一切,聚精会神的欣赏它,全部身心沉浸在审美愉悦之中。

特征:

1、直觉是不假理性概念或逻辑的推断而能获得直接的悟知

2、直觉是高度专注的美感经验

3、直觉是一种具有洞察力的美感经验

4、美感的直觉是形成性的和造就的

作用:

1)审美直觉有助于艺术发现

2)在艺术创作之始提供契机和动力

3)在艺术创作进程中促进意象的构成和有助整体性构思

4)有助于提高对生活深刻的透视力

5)有助于艺术家发挥艺术独创性

6)是科学创造的强烈动机和强大动力

7)获得洞察、判断力和直觉启发

8)帮助研究者进行科学的遇见和预测

9)帮助研究者对科学问题、研究方法、研究的思维路线与技术路线,及研究决策进行选择

10)直觉的抓住事物间的联系

11)形成新的科学思想和科学理论

5、美感与一般的生理快感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联系:

两者既有联系又有本质区别。

快感,是指人在外界具体事物刺激下产生的适应于满足的本能体验,主要表现为生理感官的舒适、快感。

美感与快感有着密切的关系。

美感中包含着快感,以快感为其生理物质基础。

区别:

1、快感基本属于物质性的,是纯生理方面的,美感是精神性的,是一种精神上的愉悦、自由和享受。

快感是实用性的,美感是非实用性的。

2、快感是与生俱来的,是人的一种本能。

美感不是天生就有的,是人在不断的社会实践和审美实践中配养起来的。

3、快感是人与动物都普遍具有的,而美感是人类独有的。

6、怎样理解审美愉悦是人的高级精神享受?

1)、感官层次的审美愉悦。

(眼睛和耳朵这两个感官主要涉及对象的外观形象,是精神性很强的感官。

)席勒《审美教育书简》“自然赋予人两种感官,这两种感官使人只通过外观就能认识现实的事物。

……”

2)、心意层次的审美愉悦。

如:

李白,月下独酌。

3)、精神人格层次的审美愉悦。

如:

马斯洛,人本心理学。

提出“高峰体验”,《自我实现的人》。

7、什么是审美超越?

审美超越对于人的意义是什么?

广义上,人类的整个审美活动便是一种超越。

它作为高尚的精神活动,超越人的动物性和凡俗性,在人的身上唤起那些真正具有人的价值的兴致和属性,使人获得精神的无比自由。

狭义上,审美超越是指审美过程中的一个阶段,即主体心理状态所达到的一个层次,它体现的是主体的一种心灵追求,一种对美的理想,美的本体的信仰和追求。

意义:

在审美超越阶段,客体实现自己最高的审美价值,主体获得最高的审美愉快。

这是洞察天、地、人、的最终奥秘后滋生于心中的愉快,它伴随着人感到自己与宇宙同在的永恒感,伴随着人感到自己的精神和肉体与自然大化浑然一体的自豪感,这是一种理性的愉快。

8、什么是审美态度?

怎样才能形成审美态度?

审美态度是指主体进入审美注意状态时,摆脱了功利或理性羁绊后的一种特殊的心理状态。

主体摆脱纯粹的功利或理性态度,贫者忘其贫,忧者忘其忧,以一颗自由的心态进入审美活动。

首先要区分审美态度和日常生活态度。

所谓日常生活态度,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对待事物的态度。

一般来说,日常生活态度总是受到某种功力目的的控制。

审美态度即审美地对待事物的态度,其第一要义就是非功利性。

第四章:

审美形态

1、自然美、社会美、形式美、艺术美的概念。

自然美:

是以美所存在的生活领域为依据划分出来的、相对于社会美和艺术美而言的美的形态。

一般来说,它是指与人类社会生活相联系的自然领域中自然事物和自然现象的美。

社会美:

是人所直接创造、符合社会规范和发展规律并对人类有益的文化现象。

如得体的行为、生动的语言、美观的产品等。

它一般具有进步性、创造性、启迪性。

社会美重在内容。

劳动美、科学美、技术美、产品美、环境、人性美,等等,都是社会美。

广义的社会美包括艺术美。

形式美:

形式包括内形式和外形式。

内形式是指事物的内在结构。

外形式是指事物的感性外观形态。

形式美指色彩、形状、声音等物质的自然属性及其组合规律所呈现出来的审美特性,可以单独脱离内容成为一种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审美对象。

艺术美:

艺术美是艺术作品的美(价值属性),是艺术家根据一定的审美经验、审美趣味、审美观点、审美理想,对显示生活进行创造性的反映的产物。

2、自然美有那些形态?

如何理解自然美的产生?

(1)A、险峻美;[陕西华山]情势奇特,超出审美主体心理的既定承受度,具有巨大的震撼力威慑力,但却以不造成实际灾难为前提。

B、雄伟美;[山东泰山]空间开阔,主体雄大,整体和谐,色彩鲜明,富有人文景观特色,具有强烈的浩然之气的陶冶和提升作用,“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C、幽静美;[四川青城]通常是指大背景中的较小境界,环境纯净,有所掩映,声音细小无喧闹,仿佛世外桃源,一片天籁,绝少尘世的污染,光亮小,空气洁净,景深而层次多。

D、秀丽美;[杭州西湖、桂林山水]主体凸现,色彩明快,山水相应,如诗入画,富有意境,具有较强的情致感召力;四川峨眉,山脉绵亘,线条优美,有茂密植物覆盖,色彩葱绿,烟云掩饰,入画朦胧。

E、奇特美;[安徽黄山]自然特征变化无穷,仿佛是经过“鬼斧神工”开辟出来的,七十二峰千姿万态,黄山云海变幻莫测,还有奇松,异石。

F、壮阔美;[云南滇池]以水面开阔为主体,视阈壮阔,水面坦荡。

“茫茫五百里,不辩云和水。

飘然一叶舟,如在天空里。

(2)自然美的根源在于人类社会实践,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从自然美产生和发展的过程来看,自然美的产生及自然美领域的逐渐扩大是和人类社会实践的发展进程密切联系在一起自然美图(1张)的。

   

美的起源和艺术的起源都离不开人类社会的实践活动。

在社会实践中,一方面人改造自然,使大自然逐渐成为和人有着密切关系的“人化”了的自然;另一方面人自身也得到了改造,经过数百万年的生产劳动,人逐渐锻炼出了灵巧的双手和高度发达的大脑,形成了人所特有的感觉器官和感觉能力,以及人所独具的道德感和美感这样一些高级情感。

直到这个时候,自然界对于人来说,才开始成为审美的对象。

   

自然美的领域也是随着人类社会实践的发展才逐渐扩大的,是随着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不断增强,自然事物愈来愈多地成为能够为人服务的、使人感到可亲的过程中不断扩展的。

   

总之,自然美产生的根源是人类社会实践。

是实践把自然和人联系在一起,使自然美得以产生。

随着社会实践和社会生活的发展,人类与自然的联系越来越扩大,一方面自然作为人的物质生活对象,范围在不断扩大,另一方面,自然作为精神生活的对象也在不断扩展。

自然美的范围也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扩大。

(a、自然美在于事物本身,在于它的色彩、线条、形状、声音及和谐、节奏、比例等,如毕达哥拉斯学派就持这种观点。

b、自然美不在于自然事物本身,而且还在于自然事物所表现的社会生活之中。

比如,车尔尼雪夫斯基就是站在现实生活的立场上论述自然美的。

c、有人否认自然美存在于自然本身,而认为是人的意识、想象或概念作用于自然的结果,从柏拉图到黑格尔,从体谈到康德,不少人都持这种观点。

可以说,自然美的产生既有自然属性的根据,又有社会历史的原因,人们对自然美的发展、感受和欣赏都联系着自然和社会两个方面。

高尔基在《苏联的文学》中谈到自然美时就持这种观点,“打动我的并非山野风景中所形成的一堆堆的东西,而是人类想象力赋予它们的壮观。

令我赞赏的是人如何轻易地与如何伟大地改变了自然”。

换言之,自然美是大自然与人类生活相关联的积极生活内容的赏心悦目的形象展示。

3、试举例说明自然美的特征。

一、自然美重在形式(形、色、声等),重在天然。

(自然性)1、自然美主要以其感性形式引起人愉快的美感;自然界中的各种事物,都有其独特的美。

2、自然美以形式美取胜;3、判断自然美的标准,不是到的理性,而是感性直观。

如人们喜爱竹子,首先是因为它枝叶婆娑,冬不落叶,象征了不屈不挠;它的干有节、空心,暗示了虚心亮节的审美理想。

没有竹子的这些形式美,就没有与之联系的社会意义。

二、自然美丰富多彩,富于变化。

三、自然美有寓意和象征性。

在所有原始形态的自然物中,无论是山岭河流和花木鸟兽,还是云雾雨雪和日月星辰,都普遍地存在者可以象征人的某种品格或生活的东西。

例如黄河,它源远流长,自古就是中华民族休养生息,繁衍后代的场所,而它那波涛滚滚、一往无前的气势,就像中华民族勇猛、顽强的性格,历来就被人们热爱、歌颂,视为崇高的美。

《黄河大合唱》就是这种审美情感的艺术表现。

因此,在中国人民心目中,黄河便成了中华民族的象征。

四、自然美的自然性。

1、自然美美在真实。

2、自然美美在质朴。

3、自然美离不开自然本身。

(所谓泰山天下雄,峨眉天下秀,华山天下险,青城天下幽,黄山天下奇……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山水甲桂林。

自然事物所以成为美,所以成为这样一种自然美而不是另一种自然美,都离不开自然事物的自然属性和感性形式等特点。

4、社会美的特征。

1、社会美是社会实践产物的最直接的物质存在形式。

(社会美直接根源于社会实践,受社会实践的制约。

)社会美是人们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所构成的美。

而一定的社会关系脱离了社会就不可能存在。

社会美正是人们在实践过程中所结成的关系的美。

如果人类实践活动一旦中止,那么,社会关系也将消失,社会美也就不复存在。

2、社会美直接体现了人的自由创造。

人的自由、自觉的活动,即人的创造是在认识事物的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进行的。

而创造的目的是为了实现一定的社会公里目的和实践中的进步要求。

3、社会美具有较直接、明显的社会功利性,有明显的价值取向。

离开社会功利性,任何事物都将失去与主题构成价值关系的基础,审美对象也不例外。

在这方面,社会美表现的比自然美和艺术美直接得多、明显得多。

社会美最初都明显依附于人的实践无用有害的事物本质上是不能成为美的,善虽然不就是美,但它是美的前提,基础,和内容。

在社会领域,美与善是直接统一的。

正如诗人海涅所说:

生命不可能,从谎言开出灿烂的鲜花。

这就是功利性在背后起作用,无论物质产品还是精神产品,首先要符合“好的”这个功利性目的,才有可能是美的。

4、社会美同特定时代的社会生活紧密相连。

社会美同特定时代的社会生活紧密相连,受当时社会政治、进击、文化各方面的强烈制约,因此也必然表现出自己独特的时代性、民族性、阶级性。

如非洲有的部落由于尚处在铁器时代,他们的妇女把重达一普特的铁环戴在自己的手上和脚上,以显示自己的富有和美丽。

此外,阶级社会里,社会美还带有一定的阶级性。

正如鲁迅说“饥区的灾民,大约总不去种兰花,像阔人的老太爷一样,贾府的焦大,也不爱林妹妹的。

”无论是生产劳动的美,阶级斗争的美,科学技术的美都是直接与当时的社会、生产条件、科学水平、社会制度、时代风貌等相关。

5、社会美重在内容。

社会美是以善的内容为前提和基础的,并且具有显著的社会功利性。

人们衡量一个社会事物美不美,往往更注重其内容是否美,看它是否符合社会发展规律,是否符合人们的需求、目的和利益。

社会美的具体体现:

人、人文环境、日常生活、民俗风情、节庆狂欢、休闲文化。

5、应怎样认识人的美?

人的内在美与外在美的关系如何?

(1)人的美包括相互联系着的两个方面,即人体美和心灵美。

人体美在某种程度上属于形式美的范畴,人体是最大众化、最光彩也是最圣洁的审美对象之一。

从唯物史观的角度看,人体美是劳动发展的成果,也是社会历史的产物。

不过人的相貌身材的美不纯粹是外在的、自然的,与内在无关的,比如人的眼睛就被公认为心灵的窗口,眉目能传情达意。

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对人体美的看法与追求,与各个民族和时代的生活方式直接相关。

从广义上看,人体美除了人体的自然形体美以外,还要看人的内在因素。

人的举止姿态是我们平常衡量人体美的重要标准之一。

此外,人的装饰也是衬托人体美的重要辅助手段,基于“和谐”这一总要求,人的装饰需要充分考虑人体自然形态的个体特征。

(2)人体美中最重要的还是指人的内在的心灵美。

心灵美也就是人的内在美,是作为社会实践主体的人的美的核心。

在内在美和外在美的关系中,内在美起着决定性作用。

当然这样强调人的内在美的地位和作用,并不是否定人的外在美,外在美也有其相对的独立性。

这一方面是因为人体美是客观存在的,在生活领域中有着不可忽视的意义,人的外在美是美化生活必须的;另一方面人的内在美不是抽象的,不可感知的,它必须要通过一定的外在形式表现出来,所以外在美又不是可有可无的,恇怯人体的美丑往往会把人的内在美或丑表现得更突出、更充分。

如果一个人外表心灵都美,则是锦上添花,会使人的美更和谐完美,这就要求我们在美化自身的时候,既要注重外在形象的美化,更要注重内在心灵的塑造,努力做到内在美和外在美的统一。

8、艺术与非艺术的根本区别何在?

(看看)

艺术品与非艺术品主要区别表现在:

第一,艺术品是人工制品而不是自然物,这是最基本的必要条件。

第二,艺术品是精神产品,而不是物质产品。

第三,艺术品主要是意象思维的结晶,而不是抽象思维的成果。

9、艺术品的层次结构。

(看看)

艺术品的层次结构主要分为四种:

物质实在层、形式符号层、意象世界层和意境超验层。

10、艺术中审美功能的作用及其意义。

艺术的首要功能是审美功能。

艺术的审美功能指凭借艺术意象、意境的感染力、诱发力、震撼力来使接受主体在获得美感的同时获得审美愉悦,从而提高艺术素养,改善审美文化心理结构,拓展艺术鉴赏视野,增强艺术的想象力和敏感性。

通过对艺术品提供的意象世界的欣赏、玩味,接受主体发现其中丰富多彩的美的形态,激发起内心的情感波澜,体验到那种人生情趣和意蕴,有时还可领悟到宇宙、历史的无限和永恒,从而获得畅神悦志的精神愉快——审美快感。

11、为什么说艺术美来源于生活?

如何对艺术美进行评价?

艺术美是现实生活的能动反映,艺术家的创作激情、创作素材都来源于现实生活,因而,生活是艺术美的源泉和基础。

1、生活是艺术想象的土壤。

比如宋代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是在对生活进行观察和体验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了想象力而创造出来的艺术珍品。

2、生活孕育了艺术家的激情。

艺术美来自于生活,但并不是现实生活的简单表现,二十充盈了艺术家的激情。

3、生活推动艺术家创作技巧的发展。

艺术技巧形成于对生活和思想情感进行表现的过程中。

艺术美虽然没有现实美那么丰富多彩,也的确不能代替现实美的主观能动反映的产物,是艺术家创造性劳动的结果,因而具有比现实美“更高、更强烈、更有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的特点。

现实美属于社会存在的范畴,是第一性的美;而艺术美属于社会意识的范畴,是第二性的美,艺术美来源于现实美,又比现实美更高、更典型。

第五章美学范畴

1、优美与崇高的概念、本质与特征。

优美:

概念:

即人们所说的狭义美,是真正意义上的美。

优美又称秀美、纤丽美、阴柔美、典雅美等。

在美学史上,很多美学家往往把它与崇高进行对比来加以认识。

完整与和谐,是优美的形态结构特征。

本质:

人与世界的和谐共存,是人对这种和谐状态的情感肯定。

特征:

从形式上看,一般小巧、轻缓、柔和,是生动、恰当、鲜明因而怡人的形式。

比如绿树、戏水,人的苗条、俊美,大量的抒情诗,通俗歌曲、言情小说等等。

从主体心理来看,是持续稳定的和谐感、舒适感、轻松感等。

即是说,人与对象之间没有对立,二十应对和适应的关系,主体只想接近它。

优美的主要美学特征:

优美是一种静态式的美;优美的本质在于人与世界的和谐共存,是人对这种和谐状态的情感肯定;优美在感性形式上完全体现形式美的原则:

单纯、齐一、对称均衡、调和对比,富节奏韵律,多样统一。

优美的基本特征:

和谐。

首先,表现为感性形式的和谐统一。

其次,表现为内容的完整统一。

再次,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

崇高:

概念:

主要指对象以其粗犷、博大的感性形态,劲健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雄伟的气势,给人以心灵的震撼,使人感到惊心动魄、心潮澎湃,进而受到强烈的鼓舞和激越,产生敬仰和赞叹的情怀,从而提高和扩大的精神世界。

在中国古典美学中,与崇高相近但又有重大区别的审美范畴是“壮美”,即:

“阳刚之美”。

本质:

崇高的基本特征是突出了主体与客体、人与自然、感性与理性的对立冲突。

崇高的本质在于人的本质力量与客体处于尖锐对立与严峻冲突状态。

客体企图以巨大的气势和力量压倒主体,主体在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