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浙江省温州市九校高三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66631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307.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浙江省温州市九校高三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届浙江省温州市九校高三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届浙江省温州市九校高三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届浙江省温州市九校高三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届浙江省温州市九校高三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届浙江省温州市九校高三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8页
届浙江省温州市九校高三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8页
届浙江省温州市九校高三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8页
届浙江省温州市九校高三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8页
届浙江省温州市九校高三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8页
届浙江省温州市九校高三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8页
届浙江省温州市九校高三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8页
届浙江省温州市九校高三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8页
届浙江省温州市九校高三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8页
届浙江省温州市九校高三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8页
届浙江省温州市九校高三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8页
届浙江省温州市九校高三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8页
届浙江省温州市九校高三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8页
届浙江省温州市九校高三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8页
届浙江省温州市九校高三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8页
亲,该文档总共2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浙江省温州市九校高三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下载.docx

《届浙江省温州市九校高三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浙江省温州市九校高三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下载.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届浙江省温州市九校高三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下载.docx

【详解】根据材料“在有些诸侯国内出现了以粮食为俸禄的官僚”、“出现了官僚性质的家臣”、“家臣不再有封地,而以粮食为俸禄”等信息可知分封制遭到破坏,说明贵族政治逐渐削弱,B项正确。

材料反映贵族政治逐渐削弱,没有涉及嫡长子继承制的信息,排除A。

材料没有涉及周天子失去大宗地位的信息,而是强调贵族政治逐渐削弱,排除C。

材料没有涉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无法推断出地方与中央相抗衡,排除D。

【点睛】抓住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在有些诸侯国内出现了以粮食为俸禄的官僚”、“出现了官僚性质的家臣”、“家臣不再有封地,而以粮食为俸禄”,从贵族政治逐渐削弱的角度分析材料即可。

2.下图是司母戊鼎的鼎内铭文,随着更多同时期青铜器被发现,专家多认为铭文应当释读为“后母戊”。

2011年,国家博物馆正式更名为“后母戊鼎”。

有关该鼎的说法正确的是

A.西周青铜器的代表作品

B.鼎内铭文的字体为小篆

C.现在已知中国最早的人工冶炼铁器

D.在其冶炼制作过程中可能使用木炭

【答案】D

【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后母戊鼎”是商代青铜器,鼎内文字为铭文,商周时期,人们在冶金实践中已经广发使用木炭,D项正确。

“后母戊鼎”是商代青铜器,排除AC。

“后母戊鼎”的鼎内文字为铭文,排除B。

3.董仲舒被历代称为“醇儒”。

下列言论属于他的是

A.“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B.“九层之台,起于累土;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C.“故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

为万民,非为一姓也。

D.“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

【详解】根据题意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是指董仲舒认为民性本善,君权神授,故D项正确。

“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是王阳明的言论,主张致良知,排除A。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是老子的名言,意为任何事情都要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排除B。

“故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

为万民,非为一姓也”是黄宗羲的观点,反对专制暴君政治,排除C。

【点睛】解决本题分两步走:

一是紧扣设问要求“董仲舒被历代称为‘醇儒’。

下列言论属于他的是”,二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选项中的名言即可知道答案。

4.有史学家认为,从三公九卿制到三省六部制的演变,反映了政治文明的进步,皇帝从后台走到了前台。

从制度变革层面看,这里的“进步”主要是指

A.便利了中央政府对地方的管理

B.政治中枢决策规范化

C.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D.相权实际上有所分散

【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实行三公九卿制度,其官员多带着皇帝家臣的属性,军国大权最终操纵在皇帝一人之手;

而在隋唐三省六部制下,三省六部分工明确,又相互牵制,其职能也明确向国家公共权力转变,这种变化体现了权力中枢决策更具有制度保障与规范化;

故B项正确。

材料所述为中央机构,没有涉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无法推断出便利了中央政府对地方的管理,排除A。

材料强调政治中枢决策规范化,与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无关,排除C。

材料中的进步是指政治中枢决策规范化,而不是单纯的相权有所分散,排除D。

5.下图为一件文物的局部图,该文物1900年发现于敦煌,后来被英人斯坦因骗取,现藏于大英图书馆。

仔细观察,图中圆圈处是指

A.686年

B.868年

C.1044年

D.1450年

【详解】根据图示信息“咸通九年”和材料内容可知,此书为《金刚经》,为唐代懿宗咸通九年(即868年)的雕版印刷,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标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故排除ACD,所以选B。

【点睛】抓住材料关键信息“咸通九年”、“该文物1900年发现于敦煌,后来被英人斯坦因骗取,现藏于大英图书馆”等,结合雕版印刷的史实即可知道答案。

6.苏轼在奏状中曾说:

“宿州自唐以来,罗城狭小,居民多在城外。

本朝承平百年,人户安堵,不以城小为病。

兼诸处似此城小人多,散在城外,谓之草市者甚众,岂可一一展筑外城!

”从中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草市推动宿州的发展

B.宋代的市突破了时空限制

C.苏轼赞同扩建宿州城

D.宿州成为全国性商业都会

【答案】A

【详解】根据材料“兼诸处似此城小人多,散在城外,谓之草市者甚众”可知宿州城郊的草市发展,草市的繁荣推动了城市的发展,A项正确。

材料反映草市推动宿州的发展,而不是宋代的市突破了时空限制,排除B。

由材料“岂可一一展筑外城”可知苏轼并不赞同扩建宿州城,排除C。

材料反映草市推动宿州的发展,宿州不是全国性商业都会,排除D。

【点睛】抓住材料关键信息“兼诸处似此城小人多,散在城外,谓之草市者甚众”,结合宋代城市发展的史实即可知道答案。

7.宋室南渡之后,由于社会变迁、国运式微,文人士大夫的“庙堂”情怀比较突出,他们的忠君爱国意识及社会责任意识在文学创作中表现为一种强烈的“义理”倾向。

这一文学特色

A.体现市民阶层的政治需求

B.表明文学创作深受理学影响

C.反映君主专制强化的社会现实

D.在李清照与柳永身上表现明显

【详解】根据材料“宋室南渡之后”、“他们的忠君爱国意识及社会责任意识在文学创作中表现为一种强烈的‘义理’倾向”等信息可知,宋朝文人注重儒家的忠君爱国思想和社会责任意识,表明其文学创作深受理学影响,B项正确。

材料反映文学创作理念深受理学影响,而不是体现市民阶层的政治需求,排除A。

材料没有涉及君主专制强化的信息,而是强调文学创作理念深受理学影响,排除C。

李清照与柳永的诗词反映的是婉约派的文学特色,与市民情趣有关,与材料不符,排除D。

8.“汉族下层人民和以蒙古族为主的少数民族人民的审美趣味有机结合,以酣畅、本色、绌野为主要审美特征”,能体现以上特征的文学作品是

A.《诗经》

B.《离骚》

C.《窦娥冤》

D.《红楼梦》

【答案】C

【详解】材料反映的是元朝文学作品的特色,结合选项可知《窦娥冤》是元朝关汉卿的作品,故C项正确。

《诗经》是孔子整理的,是我国最早一部诗歌总集,与材料不符,排除A。

《离骚》是屈原的作品,具有浪漫主义色彩,排除B。

《红楼梦》为清朝小说家曹雪芹的代表作,是深刻反映现实的百科全书式巨著,排除D。

9.观察下表,表中①、②、③处填写正确的是中国出口商品分类比重(%)

A.原料手工制品机器产品

B.手工制品原料机器产品

C.机器产品原料手工制品

D.原料机器产品手工制品

【详解】根据表格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从1893年到1910年,①和③的数据不断增加,②的数据不断下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90年代,中国半殖民半封建的程度不断加深,中国沦为外国的原料产地,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故①应为原料;

②应为中国手工制品,其出口量应是随着近代经济的发展,尤其是近代企业的产生发展,手工制品的出口量不断下降;

③应为机器产品,随着近代企业的产生发展,机器产品的出口量不断增加;

综上所述,排除BCD,所以选A。

10.下列是孙中山在革命进程中的言论,其先后顺序是

①自今日始,吾等之非清朝人矣

②袁氏可为善,勿逼他为恶

③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④斯时文当解临时大总统之职,谨以此誓于国民

A.①④②③

B.④①②③

C.②①③④

D.②①④③

【详解】根据题意和所学知识可知,①“自今日始,吾等之非清朝人矣”是孙中山在同盟会成立时所说,主张推翻清朝统治,应为1905年;

②“袁氏可为善,勿逼他为恶”是孙中山在1912年所说,试图让袁世凯逼宣统皇帝退位;

③“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是1925年3月11日,孙中山先生在病榻之上的遗嘱;

④“斯时文当解临时大总统之职,谨以此誓于国民”是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大总统誓词》中所说;

综上所述,其先后顺序是①④②③,排除BCD,所以选A。

【点睛】本题以孙中山的言论为切入点,熟悉言论中的内容,结合相关史实分析即可。

11.“吾人于共和国体之下,备受专制政治之痛苦。

……以予观之,此等政治根本解决问题,犹待吾人最后之觉悟。

”以上言论最有可能出自

A.《民报》发刊词

B.《青年杂志》

C.《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D.《革命军》

【详解】根据材料“吾人于共和国体之下,备受专制政治之痛苦”可知共和制度名存实亡,由材料“此等政治根本解决问题,犹待吾人最后之觉悟”可知主张思想革命,故1915陈独秀在上海创立《青年杂志》掀起了新文化运动,B项正确。

《民报》发刊词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主张推翻清政府统治,建立民主共和国,与材料不符,排除A。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于1912年3月,是近代中国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国家临时大法,与材料不符,排除C。

《革命军》为邹容所著,宣传革命排满和民主共和思想,与材料不符,排除D。

12.20世纪30年代,“现下上海所谓一般新时代的女子,她必穿了短旗袍,着了高跟皮鞋和肉色丝袜,烫了水波式的头发,画了笔直细长的眉毛。

”同时期的河南官方则下令:

“着绸服则加税,而丝袜缎鞋尤甚,每一只须纳税一元。

”这些现象表明近代中国习俗变迁的特点是

A.全盘西化

B.中西合璧

C.官方主导

D.新旧杂陈

【详解】由材料“她必穿了短旗袍,着了高跟皮鞋和肉色丝袜,烫了水波式的头发,画了笔直细长的眉毛”可知是受西方生活方式影响;

由材料“着绸服则加税,而丝袜缎鞋尤甚,每一只须纳税一元”可知河南政府限制西方服饰,倡导传统服饰;

故这些现象表明出近代中国社会习俗变迁的基本特点是新旧杂陈,D项正确。

全盘西化与材料中河南官方的态度不符,排除A。

材料没有体现近代中国习俗变迁呈现出中西合璧的特点,而是强调新旧杂陈,排除B。

C项官方主导的信息,与材料上海流行的生活方式不符,排除。

13.1930年,中共中央要求红军将湖南国民党军队“完全予以消灭”,切断武汉至长沙铁路,牵制常德,夺取长沙,并攻占岳州,然后击溃江西方面主要敌军,占领南昌等地,进而“向武汉中心前进”。

这反映当时中央

A.坚持秋收起义后红军的进军方向

B.坚持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模式

C.主张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D.尚未认识到统一战线的重要性

【详解】根据材料“1930年”、“中共中央要求红军将湖南国民党军队‘完全予以消灭’”、“夺取长沙,并攻占岳州”、“占领南昌等地”等信息可知,当时的中共中央坚持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模式,B项正确。

A项说法错误,且秋收起义发生在1927年,排除。

材料反映当时的中共中央坚持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模式,而不是主张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排除C。

材料没有涉及对统一战线的认识,无法推断出尚未认识到统一战线的重要性,排除D。

【点睛】抓住材料关键信息“1930年”、“中共中央要求红军将湖南国民党军队‘完全予以消灭’”、“夺取长沙,并攻占岳州”、“占领南昌等地”等,结合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相关史实分析材料即可知道答案。

14.“此次中国共产党发表之宣言,即为民族意识胜过一切之例证。

宣言中所举诸项,如放弃暴动政策……取消苏区与红军,皆为集中力量,救亡御侮之必要条件……而其宣称愿为实现三民主义而奋斗,更足证明中国今日只能有一个努力之方向。

”蒋介石的以上谈话应发表于

A.国民党一大召开期间

B.一二九运动时期

C.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时

D.八一三事变之后

【详解】根据材料“如放弃暴动政策……取消苏区与红军,皆为集中力量,救亡御侮之必要条件”和所学知识可知,卢沟桥事变之后,日本扩大侵华,民族危机加深;

为了抗击日本侵略者,国共两党从民族大义出发谋求合作抗日,故蒋介石的以上谈话应发表于八一三事变之后,D项正确。

国民党一大召开于1924年,孙中山重新解释三民主义,并与中国共产党合作,开展国民大革命,与材料不符,排除A。

一二·

九运动公开揭露了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并吞华北的阴谋,打击了国民党政府的妥协投降政策,大大地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与材料不符,排除B。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和全民族抗日局面的形成打下了重要的基础,与材料不符,排除C。

15.中央的一个文件规定:

“就全国而论,在社会主义工业、社会主义商业和集体农业占绝对优势的情况下,在生产队领导下实行的包产到户是依存于社会主义经济,而不会脱离社会主义轨道的,没有什么复辟资本主义的危险,因而并不可怕。

”该文件发布于

A.1978年

B.1979年

C.1980年

D.1984年

【详解】根据材料“在生产队领导下实行的包产到户是依存于社会主义经济,而不会脱离社会主义轨道的”可知中共中央肯定和支持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文件是1980年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几个问题的通知》,C项正确,排除ABD。

16.2018年是邓小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重要论断提出

A.20周年

B.30周年

C.40周年

D.50周年

【详解】根据题意和所学知识可知,1988年6月,邓小平根据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和现状,在全国科学大会上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故2018年是邓小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重要论断提出40周年,排除ACD,B项正确。

17.梭伦执政时期曾规定,“如果一个人没有叫儿子学会一种行业,他就不能强迫儿子赡养他”,还对携家眷移民雅典并从事手工业的人授予雅典公民权。

这些作法

①改变了贵族专权的局面

②扩大了民主政治的基础

③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④淡化了家庭伦理道德观

A.②③

B.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详解】根据材料“对携家眷移民雅典并从事手工业的人授予雅典公民权”可知该做法有利于扩大雅典民主政治的基础,②正确;

由材料“如果一个人没有叫儿子学会一种行业,他就不能强迫儿子赡养他”可知,该措施为雅典城邦的振兴与富强开辟了道路,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③正确;

故②③正确,选A。

梭伦改革中按财产划分公民的等级,打破了贵族专权的局面,但与材料不符,①错误;

由材料可知,梭伦改革并没有淡化了家庭伦理道德观,而是强化家庭伦理道德观,④错误;

综上所述,①④错误,排除BCD。

18.“后人总是站在前人肩膀上远眺,人类才得以进步。

”牛顿发现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的过程中,曾直接得益于

A.亚里士多德的力学

B.伽利略自由落体定律

C.笛卡尔等人对碰撞运动的研究

D.开普勒等人有关天体力学方面的研究

【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伽利略研究运动学的方法是把实验和数学结合在一起,既注重逻辑推理,又依靠实验检验;

伽利略自由落体定律对牛顿发现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产生重大影响,B项正确。

在牛顿经典力学体系没有建立之前,整个西方世界都被亚里士多德的物理学统治着,与材料不符,排除A。

在力学上,笛卡尔发展了伽利略的运动相对性的思想,而笛卡尔等人对碰撞运动的研究,给后来克里斯蒂安·

惠更斯的成功创造了条件,排除C。

牛顿根据开普勒行星三大定律和向心力公式推导出了太阳对行星的引力,然后根据牛顿第三定律得出行星对太阳的引力关系式,最后总结出太阳与行星间的引力关系公式,最终发现万有引力定律,与材料不符,排除D。

19.论文的关键词对内容有着提纲挈领的作用。

有一篇评价某历史人物的论文,关键词有“公意”“人民主权不可分割”“反对封建王权”等,该人物最有可能是

A.伏尔泰

B.卢梭

C.孟德斯鸠

D.康德

【详解】根据材料“公意”、“人民主权不可分割”、“反对封建王权”等信息可知卢梭主张社会契约和人民主权,建立民主共和国,故B项正确。

伏尔泰提倡自由平等的天赋权利,与材料不符,排除A。

孟德斯鸠主张三权分立学说,与材料不符,排除C。

康德提倡人非工具,他的理性批判哲学最终确立了人类的主体地位,与材料不符,排除D。

【点睛】抓住材料关键信息“公意”、“人民主权不可分割”、“反对封建王权”等,结合卢梭的思想分析即可知道答案。

20.有学者说:

“美国历史是一部政治奇迹和经济奇迹的历史,它们的产生正是因为美国把1776年的这两套思想付诸实践。

”这里的“两套思想”分别汇聚于《独立宣言》和

A.《国富论》

B.《资本论》

C.《政府论》

D.《邦联条例》

【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独立宣言》捍卫了美国民众的自由,《国富论》宣传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思想自由主义,故A项正确。

《资本论》是马克思创作经济政治学著作,深刻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规律,与材料不符,排除B。

《政府论》是英国约翰·

洛克的政治著作,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辩护的任务,对英国政治、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与材料不符,排除C。

《邦联条例》是美国宣告独立后由13个州结成邦联所制定的根本法,与材料不符,排除D。

21.1913年,有美国历史学家在其专著中逐一列出了美国55个制宪人士的经济状况,并论证他们如何从各自的利益出发而影响了宪法的成文,并指出宪法是参与制宪会议的货币、贸易和航运等4个利益集团发起和推动,是55个有产者利益博弈的结果。

该学者意在强调宪法

A.实践了启蒙思想家的政治主张

B.体现了“政治是门妥协的艺术”

C.忽视了其他社会阶层的利益诉求

D.代表了垄断资产阶级的利益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作者认为美国1787年宪法的制定是55个有产者利益博弈的结果,忽视了社会各阶层的利益诉求,故C正确。

材料无法体现照搬了启蒙思想家的立国原则,而是强调宪法忽视了其他社会阶层的利益诉求,排除A。

材料反映美国1787年宪法的制定是55个有产者利益博弈的结果,与“政治是门妥协的艺术”无关,排除B。

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出现垄断,D项不符合美国1787年宪法的制定的时间,排除。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逐一列出了55个制宪人士的经济状况,并论证了他们如何从维护各自的利益出发而影响了宪法的成文”、“美国1787年宪法”,紧扣材料信息并联系所学美国1787年宪法制定的背景分析解答。

22.《共产党宣言》指出:

“美洲的发现、绕过非洲的航行,给新兴的资产阶级开辟了新天地。

东印度和中国的市场、美洲的殖民化、对殖民地的贸易、交换手段和一般的商品的增加,使商业、航海业和工业空前高涨,因而使正在崩溃的封建社会内部的革命因素迅速发展。

”马恩主要强调新航路开辟

A.推动了欧洲向近代社会转型

B.增强了新兴资产阶级的力量

C.加强了各个地区之间的联系

D.为世界市场形成提供联结通道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发现美洲、绕过非洲航行、开辟东印度和中国的市场、美洲殖民化等活动都是伴随着新航路的开辟而出现的,而开辟新航路所引发的“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则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衰落和资本主义的发展,故A项正确。

新航路开辟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有利于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最终有利于推动了欧洲向近代社会转型,B属于A项的内容,排除B。

CD两项也是新航路开辟的影响,但与材料信息“因而使正在崩溃的封建社会内部的革命因素迅速发展”不符,排除。

23.1935年4月,法国、英国和意大利领导人在意大利斯特莱莎城举行会议,声明要采取联合行动反对德国“危机欧洲和平的单方面违反和约的行为”。

“违反和约的行为”是指德国

A.任命希特勒为总理

B.宣布实行义务兵役制

C.出兵占领莱茵非军事区

D.吞并奥地利

【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1935年,德国公开撕毁《凡尔赛和约》,宣布实行义务兵役制,为此法国、英国和意大利领导人声明要采取联合行动反对德国“危机欧洲和平的单方面违反和约的行为”,B项正确。

1933年,兴登堡任命希特勒为德国总理,与材料不符,排除A。

1936年3月,德国出兵进占莱茵非军事区,破坏凡尔赛和约和洛加诺公约的有关规定,英国不仅听之任之,而且反对采取任何制裁措施,与材料不符,排除C。

1938年,德国吞并了奥地利,同时开始了压迫政策,凡是企图反对希特勒在奥地利举行公民投票的一切敌对活动,一律禁止,与材料不符,排除D。

24.某一条约有如下文字:

“考虑到……一个有正在重新军国主义化的西德参加的西欧联盟这样一个新军事集团,……这样就加深战争的危险……决定缔结本友好合作互助条约”。

该条约签署于

A.比利时

B.波兰

C.苏联

D.美国

【详解】根据材料“一个有正在重新军国主义化的西德参加的‘西欧联盟’这样一个新军事集团”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二战后,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建立;

北约的成立使社会主义阵营面临“战争的危险”,从而推动苏联建立了华沙条约组织,故《华沙条约》签署于波兰,B项正确。

比利时为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员国之一,与材料不符,排除A。

1949年,美国策划建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1955年,苏联联合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建立华沙条约组织,标志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正式形成,与材料不符,排除CD。

【点睛】抓住材料信息“一个有正在重新军国主义化的西德参加的‘西欧联盟’这样一个新军事集团”、“这样就加深战争的危险……决定缔结本友好合作互助条约”等,结合美苏冷战的史实即可知道《华沙条约》签署于波兰。

25.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舞台上各种多边峰会纷纷涌现,如G20峰会、APEC峰会、欧盟峰会、“金砖四国”峰会、世界气候变化峰会等。

这反映了

A.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日益明显

B.发展中国家谋求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C.经济全球化使各国依赖程度逐渐加深

D.区域集团化是实现全球化的步骤和途径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峰会的大量出现,体现了全球化不断深入发展,各国通过多边峰会加强了彼此的联系,增强经济合作,本质体现了经济全球化使各国之间互相依赖程度加深,C项正确。

材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