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学声律启蒙.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6665107 上传时间:2023-07-16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2.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蒙学声律启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蒙学声律启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蒙学声律启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蒙学声律启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蒙学声律启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蒙学声律启蒙.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蒙学声律启蒙.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蒙学声律启蒙.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蒙学声律启蒙.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蒙学声律启蒙.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蒙学声律启蒙.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蒙学声律启蒙.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蒙学声律启蒙.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蒙学声律启蒙.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蒙学声律启蒙.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蒙学声律启蒙.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蒙学声律启蒙.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蒙学声律启蒙.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蒙学声律启蒙.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蒙学声律启蒙.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蒙学声律启蒙.docx

《蒙学声律启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蒙学声律启蒙.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蒙学声律启蒙.docx

蒙学声律启蒙

 

 

篇一:

蒙学

传统蒙学与中国文化精髓(2011、9、26)陈文忠

一、传统蒙学的产生与发展

(一)“蒙学”含义

1、“蒙学”辞源

“蒙学”一词,源于《易经》。

《易经》前四卦:

乾、坤、屯、蒙

乾卦第一:

天乾

坤卦第二:

地坤

屯卦第三:

初生

蒙卦第四:

蒙稚——“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

2、“蒙卦”释义:

《易经》“蒙卦”:

“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

《彖》曰:

“蒙以养正,圣功也。

《象》曰:

“山下出泉,蒙;君子以果行育德。

”(今译:

高山下流出泉水,象征渐启蒙稚;君子因此果断决定自己的行动来培育美德。

3、“蒙学”含义

古代“蒙学”也称“蒙馆”,是古人对儿童进行启蒙教育的学校。

教育内容主要是识字、写字和伦理道德。

教材一般为《蒙求》、《千字文》、《三字经》、《百家姓》、《四书》等等。

“蒙学”者,启蒙教学也,通过识字教学和诗礼教育,开发童蒙智慧。

“蒙学”被古人视为“圣功”,是一种伟大的事业。

1902年(光绪二十八年)《钦定学堂章程》规定初等教育机构分为三级:

蒙学堂、寻常小学、高等小学。

蒙学堂简称蒙学,入学年龄为五岁,修业四年,设修身、字课、读经、史学、舆地、算学、体操等课程。

仅有章程,并未开办。

(二)蒙学之书的产生

蒙学之书,由来已久。

可以上溯到先秦两汉时期。

这一时期的蒙学读物,以识字为主。

秦代李斯的《仓颉篇》:

秦朝为了统一和简化文字,改用小篆编写了三种字书;李斯作《仓颉篇》、胡母敬作《博学篇》、赵高作《爰历篇》,作为儿童识字课本。

西汉时合为一本,改为隶书,统称《仓颉篇》。

原书已佚,清人有辑本。

西汉史游的《急就篇》:

一名《急就章》。

今本三十四章。

大抵按姓名、衣服、饮食、器用等分类编成韵语,多数为七字句,以教学童学字。

首句有“急救”两字,故以名篇。

东汉班固《汉书·艺文志》:

收小学十家,所谓小学,也就是蒙学。

南朝梁武帝时期的蒙学名篇《千字文》,就其编撰意旨而言,仍以识字为目的。

据唐代李绰《尚书故实》载,梁武帝为了教育儿子读书,让殷铁石选出一千个不重复的字,交给周兴嗣,并说:

“卿有才思,为我韵之。

”周兴嗣利用一夜时间,将这些字编成四字一句的韵文,如“天地玄黄,宇宙洪荒”,“寒来暑往,秋收冬藏。

”这些文字一经组合,不仅连贯押韵,而且文意完整,由于构思精巧,文采飞扬。

人们往往视《千字文》为美妙的文章,反而忽略了它初始的编撰用意。

(三)蒙学之书的发展

蒙学在唐宋时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内容也更为丰富。

这与社会物质生产的进步和平民对知识的需求密切相关。

古代“四民”,称“士、农、工、商”。

教学与教材出现事实上的“双轨制”:

“士”:

“学以居位曰士”,居位就是做官;要做官,非通经籍、应科举不可,儒家经籍便成了士大夫阶级的法定教科书。

“农、工、商”:

无非“辟土殖谷”、“作巧成器”、“通财鬻货”,但也需粗通文字,以应付生计,不得不另求简便之路。

“蒙学”于是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唐代的《兔园册》:

据王应麟《困学纪闻》,为唐梁王李恽僚属杜嗣先著。

李恽有兔园,因以名为《兔园册》。

收集古今事迹,用对偶文句匪类编集,分四十八门,三十卷。

五代时流行于村塾,作为学童读本。

此书已佚,仅存序文残篇,见《鸣沙石室佚书》。

《新五代史·刘岳传》:

“岳名家子,好学,敏于文辞,善谈论……宰相冯道世本田家,状貌质野,朝士多笑其陋。

道旦入朝,兵部侍郎任赞与(刘)岳在其后,道行数反顾,赞问岳:

?

道反顾何为?

?

岳曰:

?

遗下《兔园册》尔。

?

《兔园册》者,乡校俚儒教田夫牧子之所诵也,故岳举以诮道。

道闻之大怒,徙岳秘

书监。

”(《新五代史》,第632页。

《兔园册》,后用以指读书不多的人当作秘本的肤浅书籍。

隋唐五代,蒙学读物的功能为之一变。

这一时期蒙学读物的显著特点表现为,识字的功能已逐渐减退,而知书达礼的功能不断增强,宣扬伦理道德和传授历史知识成了主要特色,前者以《太公家教》为代表,后者以《蒙求》为代表。

《太公家教》是唐中叶以后在我国北方广泛流传的蒙学读物,它主要辑录前人的嘉言警句而成,其内容以道德说教为主,强调教子之法,常令自慎。

言不可失,行不可亏。

”其行文以四言为主,亦杂以长短不一的句式,这种体式对后世的《增广贤文》、《名贤集》有一定的影响。

唐代李瀚撰写的《蒙求》,采取经传故实,编为四言韵语,共596句,2389字。

全篇对仗工整、韵律纯正,如“王戎简要,裴楷清通。

孔明卧龙,吕望非熊。

杨震关西,丁宽易东。

谢安高洁,王导公忠”之类。

内容包括天文、地理、神话、传说、医药、占卜等等,确实是一部知识性的教材。

王重民《敦煌古籍叙录》曰:

“自中唐至于北宋,是书为童蒙课本,最为通行”。

宋代的“村书”:

陆游《秋日郊居》第七首:

“儿童冬学闹比邻,据案愚儒却自珍。

授罢村书闭门睡,终年不著面看人。

”陆游自注:

“农家十月乃遣子入学,谓之冬学,所读《杂字》、《百家姓》之类,谓之村书。

”此类为田夫牧子所诵读的“村书”,便是唐宋以降的“蒙学”书了。

宋、元、明、清则是蒙学读物的繁荣时期。

据粗略统计,这段时期蒙学读物的数量不下于千种,较此前的任何时期,都有过之而无不及。

流传后世的蒙学读物,像《百家姓》、《神童诗》、《三字经》、《龙文鞭影》、《幼学琼林》、《增广贤文》等,大都上产生于这一时期。

这也是中国教育史上民间少儿教育高度发展的时期。

这一时期蒙学读物专门化的程度也是空前绝后的,仅以伦理道德教育的读物为例,就可见一斑。

对学童直接进行道德教化的读物,当以南宋陈淳的《经学启蒙》和清代李毓秀的《弟子规》为代表。

《经学启蒙》开篇就说:

“天地性,人为贵。

无不善,万物备。

仁义实,礼智端。

圣与我,心同然。

性相近,道不远。

”依次陈说君臣、父子、夫妇、男女、长幼等等的行为规范。

《弟子规》以《论语·学而》中的“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荣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为纲,演化为三字一句的韵语,阐说孝弟、谨信、仁爱、力学等伦理规范。

二、传统蒙学的种类与教学

(一)蒙学的分类

清代·郭尧臣:

“蒙学诗”

一阵乌鸦噪晚风,诸生齐逞好喉咙。

赵钱孙李周吴陈,天地玄黄宇宙洪。

千字文完翻鉴略,百家姓毕理神童。

就中一个超群者,一日三行读大中。

《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俗称“三、百、千、千”,是传统蒙学的基本教材。

此外,常见的蒙学书还有《弟子规》、《五字鉴》、《神童诗》、《声律启蒙》、《幼学琼林》、《唐诗三百首》以及《大学》、《中庸》等等。

传统蒙学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大类:

1、知识类:

识字:

《千字文》、《百家姓》、《捷径杂字》、《包举杂字》等等;

识事:

《幼学琼林》、《重订增广贤文》

识史;《龙文鞭影》、《五字鉴》

2、伦理类:

《三字经》、《经学启蒙》、《弟子规》、《弟子职》、《女儿经》等等。

3、诗歌类:

《神童诗》、《千家诗》、《唐诗三百首》、《声律启蒙》等等。

(二)蒙学的教学——四阶段:

伦理教化寓于教学过程之中

第一阶段;识字与写字——《千字文》、《百家姓》、《捷径杂字》、《包举杂字》等等;

第二阶段;识事与识史——《龙文鞭影》、《幼学琼林》:

“读了《幼学》走天下”。

第三阶段;韵文训练——《声律启蒙》、《千家诗》、《唐诗三百首》

第四阶段;阅读与作文——《古文观止》、《古文释义》、《古文笔法百篇》、《四书集注》。

(三)传统蒙学的功能:

赤子之心与心灵陶冶——“哲学中的婴儿”

陆陇其《松阳讲义》论“儿童教育”:

“大抵人之气禀虽有不同,然也差不多。

只是从小便习坏了,气禀不好的故愈习愈坏,既气禀好的,亦同归于坏。

童蒙之时,根脚既不曾正得,到得长大时,便如性成一般。

既能回头改悔,发愤自新,也费尽气力,况改悔发愤者甚少。

此人才所以日衰,皆有蒙养之道失也。

后世为父兄者,有弟子而不教,固无论矣。

既有能教者,又都从利禄起见。

束发受书,即便以利禄诱之,不期其为大圣大贤,而但愿其享高官厚禄。

这个念头横于胸中,念头既差,工夫必不能精实,只求掩饰于外,可以悦人而已。

教学如此,人才安得而不坏哉?

为人父兄者,胡不一思而甘使子弟为俗人也?

”(《论语集释》

(一),第29页。

柏拉图论“儿童教育”:

“儿童阶段文艺教育最关紧要。

一个儿童从小受了好的教育,节奏与和谐浸入了他的心灵深处,在那里牢牢地生了根,他就会变得温文有礼;如果受了坏的教育,结果就会相反。

”(《理想国》,第108页。

“在幼小柔嫩的阶段,最容易接受陶冶,你要把它塑成什么型式,就能塑成什么型式”;“我们鼓励母亲和保姆给孩子们讲那些已经审定的故事,用这些故事铸造他们的心灵,比用手去塑造他们的身体还要仔细。

他们现在所讲的故事大多数我们必须抛弃。

”(《理想国》,第71~72页。

三、传统蒙学的现代意义——人类文化精神的三元结构

(一)蒙学的传统文化渊源——儒家伦理哲学

传统文化:

儒家、道家、佛禅三位一体;

蒙学的文化渊源:

儒家文化精髓——《十三经》

《周易》:

《论语》:

《孟子》:

《荀子》:

《礼记》:

《孝经》:

《四书集注》:

(二)儒学在人类文化结构中的的地位

1、欧亚文明的三大精神结晶:

《论语》《理想国》《圣经》

1)《论语》:

东亚文化精神的最高体现;(孔子:

前551—479)(释:

前563—483)

2)《理想国》:

欧洲文化精神的最高体现;(柏拉图:

前427—347)

3)《圣经》:

中亚文明与欧洲文明的融合。

(《圣经》:

前280—后350)

2、人类心灵世界的理想结构:

欧亚文明,东西互补

莱布尼兹论“欧亚文明”:

“全人类最伟大的文化和最发达的文明仿佛今天汇集在我们大陆的两端,即汇集在欧洲和位于地球另一端的东方的欧洲——支那(人们这样称呼它)。

我相信,这是命运的特殊安排。

大概是天意要使得这两个文明程度最高的(同时又是地域相隔最远的)民族携起手来,逐渐地使位于它们两者之间的各个民族都过上一种更为合乎理性的生活”。

(《中国近事·序》,《德国思想家论中国》,第3页。

林语堂论“人类三大文化观念”:

“关于人类的观念,世上有好几种:

即传统的基督教观念,希腊的异教观念和中国人的道教和孔教观念。

”(《生活的艺术·关于人类的观念》,第8页。

在我看来,中国人、希腊人和基督徒的人生观,相互补充,互为融合,就可能形成一个理想的人生观。

《论语》:

孝敬的精神—“君子”:

“宗法家庭”、“家”(东亚)、“道德哲学”、温情的艺术人生

《理想国》:

正义的精神—“公民”:

“城邦政治”、“国”(西欧)、“政治哲学”、正义的公民人生

《圣经》:

博爱的精神—“圣徒”:

“普世宗教”、“天下”(中亚)、“宗教哲学”、热诚的宗教人生

《论语》、《理想国》、《圣经》,是以不刊之鸿教形成的人类共识和普世价值。

然而,真理和智慧的呼声是微弱的,大多数人都充耳不闻。

如果人人都能自觉遵循孔子、柏拉图和耶稣的教诲行动,那么圣人和圣徒就可以批量生产了。

“沉重的肉身”:

追求感性愉悦的欲望,拖住了向上的灵魂。

贺麟:

儒学复兴与基督教精神

“民族复兴本质上应是民族文化的复兴。

民族文化的复兴,其主要的潮流、根本的成分就是儒家思想的复兴,儒家

文化的复兴。

……我敢断言,如中国人不能接受基督教的精华而去糟粕,则决不会有绝有力的新儒家思想产生出来。

”(《儒家思想的新开展》,《文化与人生》)

叶小文:

“一个民族能否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国际社会得到尊重,不仅在于?

有钱有势?

,还要有?

文化魅力?

”(国家宗教事务局局长,《南方周末》,2009.7.30,“时局”版)

(三)蒙学精髓与现代“人文精神”:

“反传统掏空了中国人的心灵”

秋风论“人文精神”:

“所谓的精神,包括我们赖以安身立命、解决生活意义问题的宗教信仰,我们对待亲人、邻居、同胞的伦理道德,我们参与社会事务和公共事务的公益精神和公民精神,我们观察这个世界的理性精神,以及我们的文化自信,缺乏了这些精神因素,则再多的财富,也不能使这个社会安宁而平稳。

”(《通往精神重建之路》)

据此,所谓“人文精神”至少由六大方面构成:

1.宗教信仰:

确立生命意义——生命的尊严与死亡的尊严;

2.伦理观念:

处理人际关系——家庭伦理与社会伦理;——“蒙学的精髓与地位”

3.理性精神:

探寻宇宙规律——物理世界与生活世界;

4.公民意识:

参与社会事务——公民的权力与公民的义务;

5.文化自信:

守护民族传统——薪火相传与革新创造;

6.审美理想:

创造美的世界——艺术的世界、意象的世界。

从现代人文精神或普世人文精神的结构看,传统蒙学精髓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为人处世”的根基和起点。

贯穿于20世纪的激进主义的反传统,掏空了中国人的心灵,使中国人的精神陷入虚无。

人的心灵必须涵育于传统之中,离开了文化传统,人的心灵必然趋向于干枯、空洞、虚无。

传统的宗教可以让人们正确地理解生与死,理解的生命的意义;传统的道德观念可以维系家庭社区关系、以及职业伦理等等。

总之,传统能使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学会如何安放自己的身心,如何与他人和谐相处。

四、传统蒙学的两大经典:

《三字经》与《弟子规》

《三字经》:

文化素质的内在修养——儒家教育理念与传统文化微型经典

《弟子规》:

日常行为的外在规范——中国传统的为人之道或文明礼仪

陈来:

《蒙学与儒家世俗伦理》,《国学研究》第三卷。

《三字经》:

文化素质的内在修养—儒家教育理念与传统文化微型经典

一、《三字经》的地位——“蒙学之首”

《三字经》被视为“传统蒙学之首”。

自宋代以后,《三字经》便成为一部家喻户晓、脍炙人口的蒙学书,被人们称之为“袖里通鉴纲目,千古一部奇书”,“若能句句知诠解,子史经书一贯通”。

《三字经》的四重含义,四重解读:

1、《三字经》与儒家教育——“四个层次”

2、《三字经》与伦理道德——“中国文化定义”

3、《三字经》与传统学术——“国学”

4、《三字经》与励志大全——“六类榜样”

二、《三字经》与儒家教育——“四个层次”

《三字经》全文可分为四个层次,内容涉及传统教育的思想基础、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目的等问题,体现了较为完整的传统儒家教育观念。

第一,子须学:

“性相近,习相远”——思想基础

“教之道”:

“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学之道”:

“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

思想基础:

儒家人性论,一方面肯定“人之初,性本善”,另一方面强调“苟不教,性乃迁”。

第二,学什么:

伦常、物理与经史——教学内容

1、伦常与物理:

从“一”至“十”;

2、小学:

3、四书:

4、六经:

5、诸子:

6、历史:

教学内容:

是人文学术,而非自然科学;内容安排,循序渐进。

第三,怎么学:

提供榜样人物——教学方法

1、“古圣贤,尚勤学”;

2、“彼既仕,学且勤”;

3、“家虽贫,学不辍”;

4、“八十二,对大廷”;

5、“彼女子,且聪敏”;

6、“彼虽幼,身已仕”。

教学方法:

提供历史榜样,而非抽象推论说教。

第四,学何为:

“致君、泽民、为国、为家”——教学目的

1、“上致君,下泽民”;

2、“扬名声,显父母”;

学习目的:

致君、泽民,为国、为家,体现了传统的家族伦理理想。

三、《三字经》与伦理道德——“中国文化定义”

第一,传统伦理的基本内容

《三字经》包含了传统伦理观念的基本内容。

如,“三纲”、“五常”、“九族”、“十义”等等。

1、“三纲”:

“三纲者,君臣义,父子亲,夫妇顺”。

2、“五常”:

“曰仁义,礼智信,次五常,不容紊”。

3、“九族”:

高祖、曾祖、祖父、父亲、自身、儿子、孙子、玄孙、曾孙。

4、“十义”:

父慈、子孝、夫和、妻顺、兄友、弟恭、朋信、友义、君敬、臣忠。

第二,传统伦理的现代意义——“和谐意识”

关于传统伦理的现代意义,中国20世纪的思想家梁启超、陈寅恪、王元化等学者都有精辟的阐述。

梁启超论“思想的根本精神”:

“须知凡一种思想,总是拿它的时代来做背景。

我们要学的,是学那思想的根本神,不

是学它派生的条件,因为一落到条件,就没有不受时代支配的。

譬如孔子说了许多贵族的伦

理,在今日诚然不适用,却不能因此菲薄孔子。

柏拉图说奴隶制度要保存,难道因此就把柏

拉图抹杀吗?

明白这一点,那么研究中国旧学,就可以得公平的判断,去取不致谬误了。

”(梁启超:

《欧游心影录》之《中国人之自觉》,《梁启超文选》上,428页。

陈寅恪论“抽象理想最高之境”:

“吾中国文化之定义,具于白虎通三纲六纪之说,其意义为抽象理想最高之境,犹

希腊柏拉图所谓idea者。

”(《王观堂先生挽词序》,《陈寅恪诗集》,10页。

王元化论传统“民族精神实质”:

“在传统道德继承问题上,无论是梁启超的?

思想的根本精神?

,或是陈嘉异说的?

民族精神之潜力?

,或是陈寅恪说的?

超越时间地域之理性?

即?

理念?

,都是指排除时代所赋予的特定条件之后的精神实质或思想实质。

根据这一观点,等级制度、君臣关系等等,只是一定时代一定社会所派生的条件,而不是理念。

理念乃是在这些派生的条件中所蕴含的作为民族精神实质的那种?

和谐意识?

”(《杜亚泉与东西文化问题论战》,《清园近思录》,32页。

)李泽厚:

《该中国哲学登场了?

》——“李泽厚2010年谈话录”。

四、《三字经》与传统学术——“国学”

1、《四库全书》与中国古代学术

“经”:

儒家“十三经”;

“史”:

“二十四史”;

“四库”“子”:

“二十二子”;

“集”:

“历代文学家专集”。

2、《三字经》与中国古代学术

小学:

“文字学”与朱熹的《小学》

篇二:

国学《声律启蒙》讲座稿

国学《声律启蒙》校本培训讲稿

声律本是中国古代对诗和骈文在声调、音韵、格律等方面的要求。

在小学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声律启蒙,既有其可行性,也有其必要性,它是传承中华传统诗词文化的需要,也是当今文化发展的需要,更是培养学生良好语感的需要。

以下是我对声律启蒙的一些初浅认识和教学构想。

声律启蒙的传承意义中华民族悠久的传统文化中,经典古籍为其核心,并以之为载体,传承着中华民族的崇高精神和优良美德。

作为世界历史上四大文明古国唯一尚存的国家---中国,文化传承几千年绵延不断仍然弘扬光大至今,中华民族依然能够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其中必然有其深层的哲学基础和文化诉求。

(1)声律启蒙是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需要。

声律是我国诗词理论上的一个瑰宝,了解它,有利于更好地去学习、欣赏我国灿烂的诗词艺术。

中央教科所成尚荣在一次会议说: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怎么评价都不为过。

《新课标》在总目标中也指出:

要使学生?

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

?

因此,虽然新课程给老师新的角色定位,但其?

传道?

功能并非应全部丢失,正向老一辈教育专家讲的:

?

该讲得还是要讲。

?

在小学教学中进行声律启蒙是广大语文老师对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项义务与责任,一项有意义有价值的研究工作。

(2)声律启蒙是当今文化发展的需要。

虽然在五四时期,格律诗词遭到了冲击,如胡适主张新诗要?

把从前一切束缚自由的枷锁镣铐,一切打破:

有什么话,说什么话;话怎么说,就怎么说(疑为‘写’之误)。

而如今,诗词论坛,格律诗词讲座辅导等如雨后春笋,再次活跃于当今文坛。

古体诗和现代诗已成为两朵争相斗艳的奇葩,在文坛上绽放着各自的灿烂光芒。

因此,进行声律启蒙对提高当今社会欣赏、写作诗词水平也有一定帮助。

(3)声律启蒙是培养学生良好语感的需要。

语言学家吕叔湘表示:

?

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

?

中国的汉语言文字,不仅具有表意功能,同时具有表音功能,具有音韵美。

现代科学研究证明,人在幼小的时候,精神

专注敏锐;长大成人后,思想容易分散。

因此,对孩子要及早教育,不可坐失良机。

我国传统的蒙学教育就非常重视在学童启蒙阶段过得诵读训练。

这种蒙学教育固然有其片面性,但从某些方面来说,又是最科学的。

因为人类的知识获取途径大抵分为两种:

一种是理解性的,另一种则是记忆性的。

掌握偏记忆性的只是,唯一的方法便是硬背。

而《声律启蒙》就是一本很好的蒙学书。

而且,这本书节奏响亮、声调和谐、用语简练易懂,每一章节都是按照韵脚编写的,韵律优美,琅琅上口,对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感有重大作用。

?

低吟缓诵之际,但觉音韵铿锵,词藻华丽,妙不可言?

有位诗人是这样称赞《声律启蒙》这本书的认为这真是一本奇书。

本来嘛,一本小书能够风行全国,现在还拥有众多的读者,自有其?

奇?

之所在,是值得我们从文化史、教育史的角度加以研究探讨的。

《声律启蒙》的意义如此重大,那么我们在座的每位老师何不让孩子们现在就去背诵它呢?

声律启蒙的编写体例

诗词和对联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文学形式,两千多年来一直薪火相传,至今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在古代,自私塾的幼童起,就开始这种文学修养的训练,对声调、音律、格律等都有严格的要求。

因此,一些声律、对韵方面的著作也应运而生,而其中清朝康熙年间车万育所作的《声律启蒙》,则是其中较有代表性的一种。

明清以来,如《训蒙骈句》、《笠翁对韵》等书,都是采用《声律启蒙》这种方式编写,并得以广泛流传。

声律就是诗词韵律,而《声律启蒙》则是一部关于诗韵的启蒙著作,是儿童学诗的入门读物。

这本书按照古代通行的平水韵平声的顺序编排,每个韵部编成若干段押韵的文字,每段都有两两相对的三字句,四字句,无字句,六字句,七字句等组成,不仅对仗工整,语言流畅,读起来朗朗上口,而且知识性和实用性高度统一。

其中涉及天文,地理,历史,文化等多方面的知识,让人们在学习诗词技巧的同时,还能广泛涉猎,从而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有益熏陶。

认真研读通本教材,我觉得具有这几方面的特点:

释译精当

由专家和一线教师合作,注释、翻译,不但准确详尽,而且切实考虑各年段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年龄特点,确保了释译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遵循课标

教育部颁布的新课标指出,要?

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

书系的编写体例严格遵循新课标的指导思想,遵循语文教育规律。

结构分明

在确保版本准确权威的基础上,分?

经典原文?

、?

原文译解?

、?

对韵古诗?

、?

故事会?

、?

练习拓展?

?

中国传统音乐通识?

等六大部分组成。

?

经典原文?

是根据教学进度和内在逻辑进行分篇呈现;?

原文译解?

根据该年级学生的知识基础,对原文进行解释;?

对韵古诗?

部分根据该年级学生的接受能力,以文本的形式引导学生进行声律欣赏;?

故事会?

选取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运用古文,富有童趣,文质兼美,贴近生活的故事;?

练习拓展?

遵循新的语文课程标准精神,注重趣味性、灵活性和互动性,便于教师的实际操作,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练习实践;?

中国传统音乐通识?

主要是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传统音乐本身所承载的厚重历史文化,体验优秀传统音乐所传达的深邃意境和人文精神。

图文并茂

全书每篇课文都配有精美的插图,而且,有些课文还选编了相应的古典名画,这就让学生开拓了视野,从而感受艺术美。

课文附注了拼音,学生容易读通,?

文质兼美?

,大字号,节省学生的目力,并与图画有机结合。

便教利学

教材既切实面向课堂,又不乏趣味性的融合,便于老师实际教学,也

利于学生的诵读和练习。

声律启蒙的声韵规律

《声律启蒙》是一本专门训练儿童对偶技巧、掌握声韵格律的启蒙读物。

全书按韵分编,包括天文、地理、花木、鸟兽、人物、器物等方面的虚实应对,形式上从单字对到双字对、三字对、五字对、七字对到十一字对,声韵协调,琅琅上口,使儿童在诵读中受到语音、词汇、修辞等方面的训练。

从单字到多字的层层属对,较之其它蒙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药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