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学概论.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670035 上传时间:2023-07-16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2.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金融学概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金融学概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金融学概论.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金融学概论.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金融学概论.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金融学概论.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金融学概论.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金融学概论.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金融学概论.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金融学概论.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金融学概论.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金融学概论.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金融学概论.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金融学概论.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金融学概论.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金融学概论.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金融学概论.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金融学概论.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金融学概论.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金融学概论.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金融学概论.docx

《金融学概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金融学概论.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金融学概论.docx

金融学概论

《金融学概论》期末(10-11-1)

基础理论—货币与货币制度

1、货币的收支循环把国民经济中的各个经济个体联系在一起,并对经济运行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2、货币有五个基本功能:

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价值贮藏和世界货币。

货币作为价值尺度,可以衡量商品的价值,减少了经济中所需的价格数目;作为流通手段,可以在商品的交易中充当媒介,摆脱了在物物交换中要求需求双重巧合的困境;作为支付手段,可以在商品交易中实现延期支付,拓展了货币流通的领域;作为价值贮藏,货币可以帮助人们积累财富。

而当货币走出国门时,就开始充当世界货币的角色。

3、货币形态经历了实物货币代用货币、信用货币、电子货币的演变过程。

原始社会使用各种商品充当货币,此后贵金属凭借其突出的优点开始在世界各国充当货币。

但金属货币不易携带,使用不便,于是人们创造出了代用货币。

而信用货币进一步克服了金属货币的缺点。

 随着计算机和通讯技术的发展,目前我们正朝着电子货币的方向迈进。

4、经济学家对货币的定义各不相同,并没有达成一个统一的共识。

马克思定义货币为商品世界中排他性地起一般等价物作用的特定商品。

但是,理论定义无法帮助货币当局统计货币供应量,因此,在计量货币时,我们需要使用一些其他指标。

5、随着货币形态的演变,货币制度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货币制度对货币材料、货币单位,以及货币发行、铸造、流通的程序做出了具体的规定,基本上益寿遵循着银本位制、金银复本位制、金本位制、不兑现信用货币制度这样一个演变顺序。

 6、国际货币体系影响和制约世界经济的发展,对各国的国际货币行为进行规范。

历史上第一个国际货币体系是国际金本位体系,国际金本位体系下汇率稳定,促进了国际贸易和世界经济的发展。

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国际金本位体系崩溃,取而代之的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建立的布雷顿森林体系。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双挂钩安排,一方面稳定了汇率,另一方面也为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埋下了伏笔。

1973年,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新建立的牙买加体系既包括管理浮动制度,也包括固定汇率制度。

而欧元的诞生对传统的货币理论提出了挑战。

基础理论—信用

1、信用具有道德层面和经济

层面的双重性。

作为经济学范畴的信用具有如下本质特征:

信用是价值运动的特殊形式,信用过程伴随着价值增值的实现,信用是一种债权债务关系。

2、从逻辑发展的角度来看,信用产生的必要条件是私有制,而充分条件则是剩余产品的出现。

信用的产生是生产力发展推动的结果,信用关系的深度与广度也必然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向进演进。

高利贷与现代信用是信用发展过程中的两个主要阶段。

3、信用与金融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个经济范畴。

信用是借贷行为,表现为一种债权债务关系。

金融是指资金的融通,其形成必定以货币为载体。

信用与金融二者内涵不同,外延也相互不能完全覆盖对方。

4、现代经济被称为信用经济,信用经济具有如下特点:

信用关系无处不在,信用规模呈现不断扩张趋势,信用结构日趋复杂化。

5、在现代市场经济中存在着个人、企业、政府、金融机构与国外部门五个部门。

个人部门从整体上看是金融市场上资金的主要供给者。

企业从整体上看是金融市场上资金的主要需求者。

保持一定规模的财政字是各国所采取的一种普遍的政策。

金融机构在金融市场上既是资金的需求者又是资金的供给者,是各经济行为主体信用联系的媒介体。

在国际经济交往中,国际收支不平衡是经济运行的常态。

6、信用形式是信用关系表现出来的具体形式。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信用活动日益频繁和深化,信用形式不断多样化。

商业信用、银行信用、国家信用及消费信用作为现代信用的主要形态,具有各自的特点与作用,在现代经济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7、社会信用体系的形成是一个与市场经济发展互动的过程。

在一定程度上讲,信用危机是世界各国在发展市场经济过程中都曾经历的一个阶段。

我国目前不仅处于市场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而且也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因此,信用危机产生的动因就更为复杂。

8、当一个国家信用体系比较健全,信用管理行业服务普及以及企业普遍设立信用管理功能时,这样的国家被称为征信国家。

信用体系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其完善需要一个过程。

随着市场经济发展的深化,我们要加紧进行信用体系的制度建设,最终形成有效的社会不良信用惩罚机制,使市场经济行为得以规范。

基础理论—利率与汇率

1、利息是与信用相伴随的

  一个经济范畴。

它是指债权人贷出货币或货币资本而从债务人手中获取的报酬。

利率即利息率的简称,是指用百分比表示的一定时期内利息额与本金的比率,其反映了利息水平的大小和高低。

利率可以根据不同的标准划分为不同的种类。

2、马克思认为利息是利润的一部分,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

因此利息率主要是由平均利润率和借贷资本供求关系这两个因素决定的。

西方的利率决定理论可大致分为三种类型:

一是古典学派的储蓄投资理二是凯恩斯学派的论,流动性偏好理论,三是新古典学派的借贷资金理论。

西方经济学中关于利率决定的理论都着眼于利率变动与供求关系的对比,但观察的角度各不相同。

3、金融市场上期限相同的不同债券的利率一般不同,而且相互之间的利差也不稳定,我们把这种利率差异称为利率的风险结构。

金融市场上品质基本相同但期限不同的债券其利率水平也往往不同,这种差异我们称之为利率的期限结构。

4、外汇是指以外币表示的用于国际结算的支付手段,外汇有狭义与广义之分。

汇率是用一个国家的货币折算成另一个国家的货币比率、比价或价格。

汇率的标价方法有:

直接标价法,间接标价法,美元标价法。

可以从不同的分析角度对汇率进行不同的分类和划分。

按照汇率变动的幅度,汇率制度可分为固定汇率制度和浮动汇率制度。

5、目前世界各国汇率制度呈现了多样化的局面。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将当前各国的汇率制度分为八类:

放弃独立法定货币的汇率制度,货币局制度,通常的固钉住汇率制度,平波幅内的钉住汇率制度,行钉住汇率制度,行波幅汇率制度,不事先宣布汇率轨迹汇率制度,独立浮动汇率制度。

汇率决定理论包括铸币平价理论、国际借贷理论、购买力平价理论以及利率平价理论等。

6、我国的利率基本上属于管制利率类型。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体制的逐步建立,放开利率管理体制,使市场机制在利率形成方面的作用与经济改革的进程相匹配是必要的。

目前的人民币汇率制度是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有管制的浮动汇率制度。

但从运行的实际情况来看,管理稳定有余,浮动不足。

基础理论—金融市场

1、金融市场是交易各种金融

  产品的市场。

狭义的金融市场仅指直接融资市场。

金融市场最基本的功能是引导货币资金从资金盈余者流向资金赤字者,通过资金的调剂,实现资金资源配置。

此外,金融市场还发挥着分散风险、发现价格、发挥资产流动性、降低交易成本的功能。

2、金融市场的交易对象是货币资金,交易主体是金融机构、非金融机构和个人,交易工具是各种金融工具,交易价格主要表现为利率。

金融工具具有流动性、偿还性、风险性和收益性这几个基本特征。

3、有效资本市场假说对市场定位证券价格的效率做出了评价,将资本市场按照有效性划分为强式有效市场、半强式有效市场和弱式有效市场。

强式有效市场是最大限度的市场效率概念,该市场上所有相关消息都反映在证券价格中。

半强式有效市场上证券价格只反映公开信息,而弱式有效市场上证券价格只反映过去的历史资料。

4、货币市场是短期融资市场,融资期限一般在一年以内,其功能在于满足交易者的流动性资金需求。

货币市场包括银行同业拆借市场、回购市场、票据市场、贴现市场、国库券市场,以及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等短期金融工具市场。

5、资本市场是长期融资市场,融资期限一般在一年以上,其功能在于满足交易者的长期资金需求。

资本市场主要包括中长期借贷市场和中长期证券市场。

中长期借贷市场是银行向资金需求者提供中长期贷款的场所,中长期证券市场是股票和中长期债券发行、流通的市场。

狭义的资本市场主要指的是中长期证券市场。

6、衍生工具市场就是交易金融衍生工具的市场。

金融衍生工具是指其价值依赖于原生金融工具的一类金融产品。

这些原生金融工具一般指股票、债券、存单、货币等。

衍生金融工具的种类非常多,其中,期货和期权的出现比较早、规模比较大,已经形成了比较成熟的交易市场。

7、经过30余年的改革探索,我国已经建立了有相当规模的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经济的发展。

但是,无论是货币市场还是资本市场都存在许拯待解决的问题,有待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

 

基础理论之——金融中介体系

1、金融中介有广义与狭义之

   分。

联合国统计署和国民核算体系属于广义的范畴,狭义的金融中介特指银行等中介机构,其特征是主要以发行间接证券(存款单、保险单等)的方式形成资金来源,然后把这些资金投向贷款及直接证券(公司股票、债券等)。

随着金融对经济影响的日益加深,金融中介被赋予了更广阔的含义。

2、直接融资中介与间接融资中介分别适

用于不同的融资途径、方式、条件、环境等,具有明显不同的特点。

现代社会的资金,绝大部分是通过金融中介机构来融通的。

3、金融中介机构之所以能够存在和发展,主要是因为它在金融市场中发展着充当信用中介、分散风险、节约交易成本以及提供支付机制和流动性等重要作用。

4、金融中介机构的发展趋势主要表现为

 直接金融与间接金融的合二为一、养老基金和投资基金为代表的契约型和投资型中介机构的重要性日益加强,以商业银行为代表的存款机构的相对重要性下降。

5、西方国家的银行体系包括中央银行、商业银行、专业银行和政策性银行四种类型。

在现代金融中介机构体系中,中央银行是这个体系的核心,商业银行是主体和基础,专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起补充作用,它们相互协调,共同发展。

6、非银行金融中介体系在整个金融中介体系中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它的发展状况是衡量一国金融体系是否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

这类金融机构主要包括保险公司、养老基金、投资信托类金融机构、投资银行、合作金融机构、金融租赁公司、财务公司。

7、我国金融机构体系的建立和发展过程包括旧中国的金融中介体系、新中国金融中介体系的建立、1979年以来金融中介体系发展和改革等几个阶段。

8、我国现行的金融机构体系是以中国人民银行为核心,国有商业银行为主体,政策性金融与商业性金融分离,多种银行机构与非银行机构并存发展的多元化的金融机构格局。

 

基础理论之——商业银行

1、商业银行具有悠久的发

  展历史,在现代经济生活中商业银行的性质与功能决定了其仍然是金融体系中最重要部分,在宏观经济运行中占据重要地位。

商业银行随着金融全球化、电子网络技术的发展、竞争程度的加剧以及金融结构的变迁,不断朝着全能化、集中化、电子化和国际化的方向发展。

2、商业银行的产权结构是多种多样的。

 依据产权结构的不同,商业银行可以分为股份制商业银行、私人商业银行和国有商业银行等。

商业银行的外部组织形式包括单元制、分支行制、银行持股公司制和连锁银行制四种类型。

商业银行内部组织结构分为决策系统、执行系统、监督系统和管理系统四个部分。

3、商业银行的表内业务包括形成其资金来源的负债业务与对资金加以运用的资产业务。

表外业务包括有风险的表外业务及无风险的表外业务。

商业银行在经营管理过程中遵循盈利性、流动性和安全性三性统一的基本原则,具体的管理理论经历了资产管理、负债管理、资产负债综合管理以及资产负债外管理的发展与演变的过程。

4、金融创新的发展具有复杂的历史背景与经济条件。

其直接的动因包括:

规避市场风险、金融自由化浪潮推动、市场竞争的加剧以及科技进步的支持。

与商业银行相关的金融创新,主要包括业务创新、工具创新和服务创新等金融创新具有正面和负面双重效应。

5、在我国经济变迁中,四大国有商业银行集中政府分散于民间部门的储蓄,为国家控制经济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国有商业银行国有产权的制度规定与市场主体地位的形成使其面临着双重核压力;一方面是由于市场深化而带来的竞争压力与自身效率的压力;另一方面面临着源自稳定国家宏观金融职能的压力。

这两者的矛盾越来越尖锐,使国有商业银行陷入改革的困境。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市场改革过程中要保持国有控股的股权形式。

 

基础理论之——中央银行

1、中央银行的产生有两个基

  本前提,一是商品经济的发展比较成熟,二是金融业的发展对此有客观需求。

建立和发展中央银行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统一货币的需要;票据清算的需要;最后贷款人的需要;金融宏观调控与监管的需要。

2、中央银行制度根据各国具体国情的不同而存在较大差异。

根据中央银行组织形式和组织结构不同,可以将中央银行制度大致分为四种类型:

单一的中央银行制度;复合的中央银行制度;跨国中央银行制度;准中央银行制度。

3、中央银行的职能,一般被概括为发行的银行、银行的银行和政府的银行三方面。

中央银行正是通过这些职能来影响货币供给量、利率等指标,实现其对金融领域乃至整个经济的调节作用。

4、所谓中央银行的独立性应该是指独立于政府的相对独立性。

中央银行独立性的内容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

垄断货币发行权;独立制定货币政策目标;独立选择货币政策手段。

在保持中央银行相对独立性的同时,也需要对中央银行的行动进行某些监督。

5、中央银行的主要业务包括资产业务与负债业务。

资产业务包括:

再贴现业务、再贷款业务以及有价证券买卖等;中央银行的负债业务主要有存款业务、货币发行业务以及其他负债业务。

6、我国处于市场经济初级阶段,中央银行的职能也在随着市场经济进一步发展变化。

 不断强化与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有关的职能,由过去直接监管的职能转换为履行对银行业宏观调控和防范与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的职能,增加了反洗钱和管理信贷征信等两项职能。

中国人民银行随着市场经济进一步发展,其职能也将向整个金融体系、金融市场和宏观经济不断强化与发展。

 

1、货币需求与货币供给是货币理论的两大基础。

货币需求是指社会公众(个人、企业、政府)愿意以货币形式(现金和存款货币)持有其拥有的财富和一种需要。

货币供给则是指货币供给主体向货币需求主体供给货币的过程。

 2、影响货币需求垢因素是多种多样的,对此不同的货币需求理论做出了不同的解释。

准确判断社会总体货币需求的数量变化是货币当局确定合理的货币供给,进而货币操作的重要依据。

 3、马克思的货币需求理论被称为是货币必要量公式,公式表明:

货币量取决于价格的水平、进入流通的商品数量和货币的流通速度三个因素。

马克思货币必要量公式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它反映了商品流通决定货币流通这个基本原理。

 4、凯恩斯提出了一种独特创新的货币需求理论,即后人所称的流动性偏好理论。

他从资产选择的角度来考察货币需求,更为精细地研究了个人的持币动机,发展了一种强调利率重要性的货币需求理论。

 5、传统的货币数量说以费雪方程式与剑桥方程式为代表,研究了货币数量与商品价格之间的关系。

弗里德曼所代表的现代货币数量说认为由于恒久性收入的波动幅度比现期收入小得多,且货币流通速度也相对稳定,因而货币需求也是比较稳定的。

这一结论成为货币学派与凯恩斯学派分歧的源头。

 6、现代信用经济条件下的货币供给机制是由两个层次构成的货币供给形成系统。

第一个层次是中央银行的基础货币提供;第二个层次是商业银行的存款货币创造。

这个系统发挥作用是以存在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二级银行体制为前提。

政府、企业以及社会公众等经济行为主体也会在不同的角度对货币供给机制产生影响。

7、对我国货币需求与货币供给问题的研究要结合制度因素进行。

我国经济体制的变化使得货币需求函数的影响因素以及货币供给机制不断发生变化,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与现代企业和现代银行制度的建立与完善,货币需求与货币供给更加尊重市场规律是未来发展的方向。

基础理论之——货币均衡与总供求

1、社会总供求与货币供求均衡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这种联系主要表现在:

一是社会总供给决定货币需求;二是货币总需求决定货币总供给;三是货币总供给形成了对商品和劳力的社会总需求,并以货币需求作为前提和基础;四是社会总需求必须与社会总供给保持平衡。

 2、货币均衡,是指货币供应量基本符合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所必需的货币量。

其三层含义是:

货币均衡是货币供应量与实际货币需求量的均衡,是一种动态的、广义的均衡。

货币失衡,是货币供应量与货币需求量之间的不相适应已达到了影响经济正常运行的程度。

货币失衡,在宏观上表现为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经济过热或经济衰退。

 3、货币从失衡到均衡的调节,有供给型调节和需求型调节两种方法。

前者从压缩货币供应量入手,使之适应货币需求;后者是中央银行针对可变的货币需求来调整货币供应,或主动地影响货币需求以求得货币供求的均衡。

 4、通货膨胀是商品和劳务的价格总水平持续明显上涨的过程。

度量通货膨胀的严重程度通常用消费物价指数、批发物价指数、国民生产总值平减指数等三大指数来进行。

按物价上涨程度,通货膨胀有爬行式、温和式、奔腾式和恶性之分;按市场机制的运行情况,有公开和隐蔽的通货膨胀之分;按对通货膨胀的预期,有预期和非预期的通货膨胀之分。

 5、通货膨胀表层原因可以概括为“过多的货币追逐过少的商品”,但从深层次上看,原因又复杂,代表性的理论有需求拉上说、成本推进论和结构性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的社会经济效应主要表现为:

通货膨胀在短期内能起到扩大就业、刺激经济增长的作用;对财富和收入的再分配效应也很明显;通货膨胀通过相对价格的扭曲,使资源不能得到有效配置,会造成宏观和微观的效率损失。

6、应对通货膨胀的政策措施主要有:

需求政策,针对的是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用紧缩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来抑制总需求;收入政策,针对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由政府拟定物价和工资标准,使劳动双方共同遵守;供给政策,针对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用扩张总供给来适应总需求。

此外,还有收入指数化政策、货币改革等措施可供选择。

 7、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发生了四次通货膨胀。

形成我国通货膨胀的原因假说各种各样,有需求拉上说、成本推进说、结构说、体制说、摩擦说、混合类型说等,但这些假说共同的特点就是注意到了体制转轨这个大背景的变化对物价持续上涨的影响。

 8、通货紧缩是指物价总水平的持续下降。

在引起通货紧缩的原因中,既有货币因素,也有非货币因素。

通货紧缩对经济社会的影响既有负面的影响,如导致和加速经济衰退、引发银行危机、引发负财富效应等,也有正面影响,特别是因为竞争、劳动生产率提高、技术进步、结构转型、对外开放等原因引起的通货紧缩,意味着货币赎买力的提高和全体社会成员总的福利增进。

9、防止通货紧缩的政策思路主要有凯恩斯主义和货币主义的政策。

当然,政府还可以辅以收入政策、产业政策等政策来治理通货紧缩。

 10、中国的通货紧缩是在国内体制转型、经济持续增长、亚洲金融危机等国内外背景下发生的,其直接表现是供给相对过剩和需求相对不足,但制度性因素所造成的投资需求不足、宏观调控政策的滞后与不协调等因素也是促进通货紧缩的主要原因,因而治理我国的通货紧缩,应有长期的对策和思路。

基础理论之——货币政策

 1、货币政策是中央银行为实现其经济目标而采取的各种控制和调节货币供应量或信用量的方针和措施的总和。

其构成要素有五个:

目标、政策工具、中介指标、传导机制和效果。

货币政策是各国进行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

 2、货币政策目标有稳定物价、充分就业、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这些目标是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而完善的。

除了充分就业与经济增长目标之间具有正相关关系外,其他目标之间通常都有冲突和矛盾,中央银行要结合国情在这些目标之间进行适当的取舍。

 3、货币政策工具是中央银行为完成货币政策目标而采取的调控手段。

它包括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和其他货币政策工具。

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就是三大法宝:

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再贴现政策和公开市场业务。

不同的货币金融体制对货币政策工具的选择也是不一样的。

在西方发达国家,通常公开市场业务是最主要的政策工具,而我国则选择一系列的工具配合使用。

 4、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主要理论有凯恩斯学派、货币学派、托宾的q理论、信贷传导机制和财富传导机制,它们强调的侧重点各不相同。

我国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表现出明显的信贷传导特征。

  5、货币政策的中介指标是为了更好地实现货币政策目标并检验货币政策工具的效果而引入的一些短期的数量化指标,选择中介指标要依据可测性、可控性和相关性三个标准。

中介指标通常分为两类:

一类是近期指标,包括超额准备金和基础货币;另一类是远期指标,包括市场利率和货币供应量。

一国选择什么中介指标,要依赖于条件、环境与背景,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

我国现行的货币政策中介指标是货币供应量。

  6、货币政策实施后,能否以及在多大程度上引起总需求和总收入水平的变化,就是货币政策效果。

这种效果的好坏,要取决于货币政策时滞、货币流通速度、微观主体的心理预期以及经济政策之间的相互配合等。

即使考虑了这些因素,对这种效果的判断也是一个很难量化的过程,因为宏观经济目标的达成,有赖于多种政策共同作用。

  7、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都是政府宏观调控的主要工具,它们之间既有共性,也有差异,从而使得两者的相互配合就很有必要。

配合的模式有“双松”、“双紧”、“一松一紧”(包括“松货币、紧财政”和“紧货币、松财政”)四种。

在不同的环境、背景、体制等条件下,就要进行不同选择。

 8、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货币政策实践大体经历了六个阶段,呈明显的扩张与收缩的周期性特点。

中国人民银行在运作货币政策的过程中,受到了一些明显的制度性因素的制约,从而使货币政策效果大打折扣。

但就长期来说,我国的货币政策还将要在转轨的制度约束条件下进行,增进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可行思路是整体的经济改革。

基础理论之——金融监管

 1、“金融监管”是金融监督和金融管理的复合词。

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由于金融领域内存在的垄断、外部性、产品的公共性、信息的不对称性、过度竞争所带来的不稳定性以及分配的不公平都会导致金融产品与服务价格信息扭曲,从而表现为金融市场的失灵,这就为政府介入金融监管提供了理由。

 2、金融监管的目标可分为一般目标。

其一般目标是针对市场失灵而提出的,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维护金融体系的安全与稳定,避免系统危机的发生;二是保护存款人和社会投资者的利益。

概括地说,就是经济运行的效率、公平和稳定三个方面。

金融监管的具体目标依各国历史、经济、体制、发展阶段等情况面临中不相同。

我国金融监管的目标是“中国人民银行依法对金融机构及其业务实施监督和管理,维护金融稳健运行”。

 3、金融监管当局进行监管时,遵循的原则有:

依法监管原则;合理、适度竞争原则;自我约束和外部强制相结合原则;安全稳定与经济效率相结合的原则。

 4、金融监管的成本是指管制过程中所耗费的资源成本有可能大于实现监管目标后的收益,表现为直接的显性成本和间接的效率损失两方面。

间接的效率损失主要有:

产生道德风险、人为地削弱竞争以及对金融创新的抑制。

金融监管这所以会失灵,是由于监管者具有经济人特征、监管者同样面临着信息不对称的问题、监管者处于独特的垄断地位。

监管失灵表现为监管过度和监管松懈。

因此,金融监管制度安排应适时地引入对监管者的监管。

 5、金融监管的具体内容都是从市场准入、市场运作过程、市场退出三个环节入手,其目的一是为了督促金融机构约束其风险行为,避免其做出损人也不利已的行为;二是针对金融机构在处理客户关系时利用信息优势采取的机会主义行为,避免其做出损人利己的行为。

金融监管使用的手段主要有法律手段、经济手段和行政手段,其中经济手段最主要的是最后贷款人和存款保险两种,这是针对系统性危机而建立的两种官方安全网。

金融监管的方法有直接监管和间接监管。

 6、金融监管体制指的是金融监管的制度安排,它包括金融监管当局对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施加影响的机制以及监管体系的组织结构。

各国金融监管的体制结构表现为明显不同的特点。

从监管规则的形成与实施是否通过国家法律法规和行政干预来看,各国的金融监管体制可以分为外部的正式监管与行业内的自律。

根据监管主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