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下册期中重点句.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673291 上传时间:2023-07-16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3.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六年级下册期中重点句.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六年级下册期中重点句.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六年级下册期中重点句.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六年级下册期中重点句.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六年级下册期中重点句.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六年级下册期中重点句.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六年级下册期中重点句.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六年级下册期中重点句.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六年级下册期中重点句.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六年级下册期中重点句.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六年级下册期中重点句.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六年级下册期中重点句.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六年级下册期中重点句.docx

《六年级下册期中重点句.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年级下册期中重点句.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六年级下册期中重点句.docx

六年级下册期中重点句

第八课

①在闽西南和粤东北的崇山峻岭中,点缀着数以千计的圆形围屋或土楼,这就是被誉为“世界民居奇葩”的客家民居。

这句话运用了打比方和比较的方法,概括地说明了客家圆形围屋在世界建筑史上的地位。

与“世界民居”比较,是一朵特殊的、罕见的花。

“点缀”一词用得很妙,说明客家居住地在人烟稀少的边远山区,为下文介绍营垒式的住宅埋下伏笔。

②它们大多为三至六层楼,一百至二百多间房屋如橘瓣状排列,布局均匀,宏伟壮观。

作者用列数字、打比方的方法,生动、形象地说明圆形围屋外观和整体布局特点。

难怪外国友人远远望见圆形围屋,禁不住发出惊叹——“天上掉下的飞碟,地下冒出的蘑菇”。

八卦布局图③土楼围成圆形的房屋均按八卦布局排列,卦与卦之间设有防火墙,整齐划一。

八卦是我国古代的一套富有象征意义的符号,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

客家民居的圆形围屋,按八卦布局排列,体现了客家人的祖先崇尚圆形,期盼吉祥、幸福和安宁的民族心理和文化传统。

④傣族人家至今依然保持着“多起竹楼,傍水而居”的习惯。

竹楼是傣族传统的建筑形式。

这是因为傣族人居住区地处亚热带,气温高,雨水多,空气湿度大,竹楼有利于防酷热和湿气。

所以,傣家竹楼是傣族祖先因地制宜创造的一种特殊形式的民居,一直保持至今。

傍:

靠近,临近。

“多起竹楼,傍水而居”可以理解成因为傍水而居,所以以住竹楼为主。

⑤篱内种植着各种花木果树,可谓“树满寨,花满园”。

傣族竹楼原本就“藏在浓绿的竹林中”,傣家人还喜欢在竹楼周围,家家户户的竹篱内栽种凤尾竹、槟榔、芒果、香蕉,使村寨更充满诗情画意,真正可以说是“树满寨,花满园”。

(2)对词语的理解。

闽:

福建省的别称。

粤:

广东省的别称。

点缀:

加以衬托或装饰,使原有事物更加美好。

奇葩:

奇:

罕见的、特殊的、非常的;葩:

花。

营垒:

军营和四周的围墙。

夯筑:

夯:

砸实地基用的工具。

本课指客家人在崇山峻岭中夯实地基,筑厚墙,建造了营垒式的土楼。

骚扰:

扰乱;使不安宁。

侵蚀:

逐渐侵害使变坏。

崇尚:

尊重,推崇。

贮仓:

贮:

储存,积存;仓:

库房,仓库。

八卦:

我国古代的一套有象征意义的符号。

用“——”代表阳,用“--”代表阴,用三个这样的符号组成八种形式,叫做八卦。

每一卦形代表一定的事物。

酷热:

形容非常热。

和睦相处:

睦,和好。

彼此友好地相处。

安然无恙:

安然:

平安;恙:

病。

原指人平安没有病。

现泛指事物未遭损害。

六下语文课文复习资料

第一课《文言文两则》

1、背诵课文,默写。

2、知识点:

《学弈》选自《孟子.告子》,《学弈》这个故事,说明了学习应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两小儿辩日》选自《列子.汤问》,这个故事体现了两小儿善于观察,说话有理有据以及孔子实事求是的态度。

3、注释

(1)字、词:

弈:

下棋。

通国:

全国。

诲:

教导。

惟弈秋之为听:

只听弈秋(的教导)。

鸿鹄:

天鹅。

援:

引,拉。

俱:

一起。

弗:

不。

矣:

了。

为:

因为。

其:

他的,指后一个人。

辩斗:

辩论,争论。

以:

认为。

去:

离。

日中:

正午。

及:

到。

沧沧凉凉:

形容清凉的感觉。

沧沧:

寒冷的意思。

探汤:

把手伸向热水里。

意思是天气很热。

汤:

热水。

决:

判断。

孰:

谁。

汝:

你。

★文中几个“之”的意思

(2)句子:

为是其智弗若与?

曰:

非然也。

(译)难道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别人好吗?

说:

不是这样的。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译)我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近一些,中午的时候离人远一些。

孰为汝多知乎?

(译)谁说你的知识渊博呢?

(3)译文:

学弈

弈秋是全国的下棋高手。

他教导两个学生下棋,其中一个学生非常专心,只听弈秋的教导;另一个学生虽然也在听弈秋讲课,心里却一直想着天上有天鹅要飞过来,想要拉弓引箭把它射下来。

虽然他俩在一块儿学习,但是后一个学生不如前一个学得好。

难道是因为他的治理不如别人好吗?

说:

不是这样的。

两小儿辩日

有一天,孔子到东方游学,看到两个小孩为什么事情争辩不已,便问是什么原因。

一个小孩说:

“我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近一些,中午的时候离人远一些。

另一个小孩却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远些,而中午时要近些。

一个小孩说:

“太阳刚出来的时候像车盖一样大,到了中午却像个盘子,这不是远的时候看起来小而近的时候看起来大的道理吗?

另一个小孩说:

“太阳刚出来的时候有清凉的感觉,到了中午却像把手伸进热水里一样,这不是进的时候感觉热而远的时候感觉凉的道理吗?

孔子也不能判断是怎么回事。

两个小孩笑着说:

“谁说你的知识渊博呢?

第二课《匆匆》(散文)

1、背诵课文。

2、知识点:

《匆匆》的作者是著名散文大师朱自清,他的散文名篇有《匆匆》、《背影》、《荷塘月色》等。

本文紧扣“匆匆”二字,细腻地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踪迹,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惋惜。

3、理解句子:

(1)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

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用排比的句式,表明大自然的枯荣是时间飞逝的痕迹。

“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看似在问,实际上表达了作者对时光逝去而无法挽留的无奈和对已逝日子的深深留念。

(2)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

比喻句。

把自己过去的八千多日子比喻成针尖上的水滴,把时间的流比喻成浩瀚的大海。

时间消逝得那么快,无声无息,无影无踪,表现出作者十分无奈的愁绪。

(3)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

排比句。

作者从人们日常生活的细节,展示了日子在生活的不经意中来去匆匆。

(4)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

比喻独特,联想新奇。

日子就是如此稍纵即逝。

4、背诵《明日歌》。

5、有关珍惜时间的句子:

(1)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2)光阴似箭,日月如梭。

(3)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第三课《桃花心木》(写作特点:

借物喻人)

1、背诵第4、13、14自然段。

2、句子的理解:

(1)奇怪的是,他来得并没有规律,有时隔三天,有时隔五天,有时十几天才来一次;浇水的量也不一定,有时浇得多,有时浇得少。

这句话写种树人的奇怪做法。

有两点奇怪:

一是来的时间不确定,隔三差五,或十几天来一次;二是浇水的量不确定,时多时少。

作者桔树苗的生长,来比喻人的成长,写一个种树人让“树木自己学会在土地里找水源”的育苗方法,说明了在艰苦环境中经受生活考验、克服依赖性对人成长的重要意义。

(2)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

这里的“不确定”是指生活中不可预料的一些坎坷、曲折、磨难。

只有经得起生活中风风雨雨的考验,才能成为坚强的人、有作为的人。

(3)种树的人不再来了,桃花心木也不会枯萎了。

因为种树人来的目的就是让树木适应环境,把很少的养分转化为巨大的能量,经得起风吹雨打的锻炼,学会自己在土地里找水源,深深扎根,茁壮成长。

如种树人所愿,现在桃花心木也不会枯萎了,说明他种树成功了。

《回顾.拓展一》

1、日积月累:

人生哲理的格言

(1)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师说》

(2)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左传》

(3)甘瓜苦蒂,天下物无全美。

《墨子》

(4)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

《传习录》

(5)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

《文心雕龙》

2、邯郸学步——比喻一味模仿别人,不仅学不到本事,反而把原来的本事也丢掉了。

第六课《北京的春节》

1、背诵第7、11、12自然段。

2、作者:

老舍。

原名舒庆春,满族人,代表作《骆驼祥子》、《我这一辈子》、《四世同堂》、《正红旗下》等。

老舍的语言风格:

北京韵味,通俗明白,幽默诙谐。

3、《北京的春节》是按时间顺序写的。

时间自然段风俗习惯详略安排

腊月初旬到年底1——6熬腊八粥;泡腊八蒜;吃糖;大扫除;购置年货略写

除夕7家家灯火通宵,炮声不绝,吃团圆饭,守岁详写

初一8——9男人们外出拜年,女人们在家接待客人,小孩逛庙会详写

初六10店铺开张;伙计轮流去逛庙会、逛天桥和听戏略写

正月十五,元宵节11——12观花灯,放鞭炮,吃元宵详写

正月十九13春节结束,小孩上学,大人忙活略写

像这样又想又略地介绍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好处是点面结合,重点突出,主次分明,使北京的春节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回顾.拓展二》

1、日积月累

(1)《元日》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2)《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唐皮日休

玉颗珊珊下月轮,殿前拾得露华新。

至今不会天中事,应是嫦娥掷与人。

2、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

3、《元日》写的是除夕时的情景,《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写的是中秋时的情景。

我国的传统佳节还有清明、端午、乞巧节等。

描写我国传统佳节的诗句有: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等。

第十课《十六年前的回忆》(回忆录)

1、背诵第5、7、17、19、22自然段。

2、《十六年前的回忆》通过对李大钊的回忆,是按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被害后的顺序来叙述的。

被捕前写父亲烧掉文件和书籍,工友阎振三被抓,反映出形式的险恶与处境的危险;被捕时写了敌人的心虚、残暴与父亲的处变不惊;法庭上描写了李大钊的镇定、沉着;被害后写了全家的无比悲痛。

文章展示了革命先烈忠于革命事业的伟大精神和面对敌人坚贞不屈的高贵品质,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敬仰与深切的怀念。

3、理解句子:

(1)父亲是很慈祥的,从来没骂过我们,更没打过我们。

我总爱问父亲许多幼稚可笑的问题。

他不论多忙,对我的问题总是很感兴趣,总是耐心地讲给我听。

这一次不知道为什么,父亲竟这样含糊地回答我。

从这句话看出父亲平常非常慈祥,有耐心;而这一次却是不耐烦地,含糊地回答我,这是因为当时的局势十分严重,不是和孩子谈心的时候,而且这件事并不是几句话能说清楚的。

这里写出了李大钊对待亲人慈爱与对待工作认真严肃。

(2)局势越来越严重,父亲的工作也越来越紧张。

他的朋友劝他离开北京,母亲也几次劝他。

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

“不是常对你说吗?

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

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

我哪能离开呢?

”母亲只好不再说什么了。

李大钊把革命工作看得比什么都重要。

表现了他对革命高度负责的的精神。

(3)在法庭上,我们跟父亲见了面。

父亲仍旧穿着他那件灰布旧棉袍,可是没戴眼镜。

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

从这句话可以看出父亲虽受敌人的折磨,但依旧沉着、慈祥。

“没戴眼镜”“乱蓬蓬的长头发”说明敌人对李大钊施了重刑,“平静”说明李大钊经历残酷的折磨后依旧坚强,“慈祥”体现了李大钊对亲人的爱。

4、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与开头的联系是:

首尾呼应。

这样写的好处:

使文章显得非常紧凑,同时突出了作者一直把父亲的被害牢记在心的思想感情。

第十二课《为人民服务》(议论文)

1、背诵全文。

2、《为人民服务》是一篇议论文,议论文一般包含论点、论据、论证三个要素。

本文的作者是毛泽东,是为纪念张思德所作的演讲。

文章开头就鲜明地提出了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的宗旨——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然后结合当前的实际,从三个方面说明怎样才能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

一是树立“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的生死观;二是正确对待批评,为人民的利益坚持好的、改正错的;三是搞好团结、克服困难、提高勇气、互相爱护,使整个人民团结起来。

3、理解句子:

(1)我们的共产党和共产党所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是革命的队伍。

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

文章开篇就点明主题。

整段话表明: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共产党和革命军队的根本宗旨。

我们的队伍不管在什么时候,不管做什么工作,都百分之百地为人民服务。

完全的意思:

除了为人民服务,没有别的目的;彻底是贯彻到底的意思。

(2)我们的干部要关心每一个战士,一切革命队伍的人都要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

这句话的意思是,革命队伍的人是为了一个共同目标走到一起来的。

因此,不论是干部对战士,还是战士对战士,都要互相关心、爱护和帮助。

这样才能更好地团结起来,共同奋斗,实现我们的目标。

4、共几句?

每句话说的是什么意思?

句与句是怎样连起来的?

因为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所以,我们如果有缺点,就不怕别人批评指出。

不管是什么人,谁向我们指出都行。

只要你说得对,我们就改正。

你说的办法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照你的办。

这段话共3句话。

第一句是讲我们要欢迎批评,第二句话是讲我们欢迎任何人的批评,第三句话是讲我们接受任何人的只要是正确的批评。

句与句之间联系紧密,意思层层递进。

再抓住这段话中的关联词语分析,我们可以进一步明确:

衡量批评正确与否的标准只有一个,就是是否符合人民的利益。

接受任何人的只要是正确的批评的目的也只有一个,就是为人民服务。

回顾.拓展三

1、《囚歌》,作者:

叶挺为人进出的门紧锁着,

为狗爬出的洞敞开着,

一个声音高叫着:

——爬出来吧,给你自由!

||

我渴望自由,

但我深深地知道——

人的身躯怎能从狗洞子里爬出!

||

我希望有一天

地下的烈火,

将我连这活棺材一齐烧掉,

我应该在烈火与热血中得到永生!

2、《红岩》中的人物有:

江姐、许云峰、华子良、小萝卜头……

革命题材的小说

《铁道游击队》,作者刘知侠;《红日》,作者吴强;《小兵张嘎》,作者徐光耀;《小游击队员》,作者王愿坚;《赤色小子》,作者张品成。

第十四课《卖火柴的小女孩》

1、背诵1、2、3、5、6、7、9、10、11、12自然段。

2、这篇课文是丹麦作家安徒生的一篇著名童话,讲述了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大年夜冻死在街头的故事。

特点:

写实和写虚交替进行,美丽的幻象和残酷的现实更迭出现,突出了小女孩的悲惨命运。

《拇指姑娘》、《海的女儿》、《丑小鸭》……也是安徒生的作品。

3、《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重点写了小女孩五次擦燃火柴,眼前出现了四次幻景。

第一次看到了温暖的大火炉,因为小女孩非常寒冷,她渴望得到温暖。

第二次看到了喷香的烤鹅,因为小女孩非常饥饿,她渴望得到食物。

第三次看到了美丽的圣诞树,因为小女孩非常痛苦,她渴望得到欢乐。

第四次看到了慈祥的奶奶,因为小女孩非常孤独,她渴望得到疼爱。

4、理解句子:

(1)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

这句话的意思是小女孩离开了人世,在美妙的幻觉中死去了。

再也不用忍受寒冷、饥饿和痛苦了。

(2)她曾经多么幸福,跟着她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

(两个“幸福”的含义?

前一个“幸福”是小女孩临死前是在美好的幻象中度过的,是幸福的;后一个“幸福”是小女孩死了就没有寒冷、饥饿和痛苦了,就彻底幸福了。

通过这两个“幸福”,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压抑心头的满腔悲愤,感受到作者对穷苦人民寄予的深切同情和对贫富悬殊社会现实的强烈不满。

第十五课《凡卡》

1、背诵第6、8、21自然段。

2、课文通过凡卡给爷爷写信这件事,反映了沙皇统治下俄国社会中穷苦儿童的悲惨命运,揭露了当时社会制度的黑暗。

凡卡在信中向爷爷倾诉自己难以忍受的悲惨的学徒生活,再三哀求爷爷带他离开这儿,回到乡下去,并回忆了乡下生活的两个情景:

一是爷爷守夜的情景;二是过圣诞节的情景。

本文在表达上有两个特点:

第一,讲凡卡的悲惨遭遇时,作者的叙述、凡卡的信和他在写信过程中的回忆三部分内容穿插起来,互相映衬。

第二,采用了对比、反衬、暗示的表达方法。

回顾.拓展四

1、《日积月累》。

正直是道德之本。

——(埃及)迈哈福兹《平民史诗》

眼泪无法洗去痛苦。

——(冰岛)拉克司内斯《冰岛之钟》

最伟大的见解是最朴实的。

——(英国)戈尔丁《蝇王》

人是为了自己的希望才活着的。

——(苏联)《静静的顿河》

守信是一项财宝,不应该随意虚掷。

——(哥伦比亚)马尔克斯《百年孤独》

使卵石臻于完美的,并非锤的打击,而是水的且歌且舞。

——(印度)泰戈尔《飞鸟集》

只有那些勇敢镇定的人,才能熬过黑暗,迎来光明。

——(危地马拉)阿斯图里亚斯(玉米人)

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

你尽可以消灭他,课就是打不败他。

——(美国)海明威《老人与海》

2、知识点:

丹麦作家安徒生的《卖火柴的小女孩》,俄国作家契诃夫的《凡卡》,英国作家笛福的《鲁滨孙漂流记》,美国作家马克.吐温的《汤姆.索亚历险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