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课程实施方案09795.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676691 上传时间:2023-07-16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0.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校本课程实施方案09795.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校本课程实施方案09795.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校本课程实施方案09795.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校本课程实施方案09795.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校本课程实施方案09795.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校本课程实施方案09795.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校本课程实施方案09795.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校本课程实施方案09795.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校本课程实施方案09795.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校本课程实施方案09795.docx

《校本课程实施方案09795.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校本课程实施方案09795.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校本课程实施方案09795.docx

校本课程实施方案09795

仲夷小学2017-2018学年第二学期

校本课程实施方案

 “校本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共同组成了在学校中实施的“三级课程”的结构。

开发校本课程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资料之一,是学校层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新的焦点。

为了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发展学生兴趣,构成学生特长的基本途径,培养多种人才,努力提升教学质量,最终促使学校、教师、学生共同成长。

特制定本方案。

  第一部分:

校本课程开发

  一、校本课程开发的依据

  1.国家课程范畴内的知识学习难以满足学生发展需求,快捷采集信息、利用信息、适应社会高速发展的潜力;社会交际潜力、实践潜力、动手操作潜力是当今时代学生务必掌握的新的潜力。

  2.为适应学生发展的需要,广大教师自觉学习教育理论,新课程理念。

迫切需要自身的专业化发展和综合发展,以适应学生发展和教育发展的要求。

  3.当今社会需要国际化高素质的综合性人才、高科技人才,学校务必构建学生综合发展的校本课程体系,搭建人才培养的平台。

  4.我校网络资源环境为学生的发展带给广阔的发展空间;学校有严格科学的管理机制、先进的办学理念,且拥有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良、锐意开拓进取的教师队伍,能为学生的主动发展带给有力保障。

  5.社会要求学校不但能设置发展学生身心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社会实践潜力、动手操作潜力的课程,而且能为孩子们的个性化发展开设个性化课程。

  二、奋斗目标:

  1、初步构成具有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体系。

  努力做到校本课程的开发科学化、开设制度化、实施规范化,初步构成具有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体系,进一步优化学校的课程结构,使校本课程建设成为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的新的增长点。

构成与校本课程的开发实施相适应的组织管理体系,充分挖掘现有的课程资源,开发一批高质量的校本课程;不断丰富校本课程的资料和形式,初步构成富有成效的校本课程的教学模式与学习方法,以及与之相适应的评价和考核方式。

加强校本课程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之间的关系研究和课程综合化、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与实验。

  2、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带给新的平台。

透过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增强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选取性,增强课程对学生发展的适应性,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不断改善,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促进学生个性特长的培养。

尤其要注重:

(1)引导学生对事物充满好奇心,激发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

(2)引导学生对学习过程具有强烈批判精神,善于发现问题,勇于质难问疑;(3)引导学生发展丰富的想象力、鲜活的直觉决定力、活跃的思维发散力;(4)引导学生发展顽强的学习意志力,增强耐挫力,提高心理调节潜力;(5)引导学生学会分享成功与合作,培养尊重他人、崇尚科学、追求真理、克服困难、用心进取的意志品质;(6)引导学生关注人与环境和社会的和谐发展,增强社会职责感和使命感。

3、为教师的专业成长带给新的载体。

  透过校本课程开发实施的研究与实践,努力使全体教师全面把握课程改革的精神实质;透过选派优秀教师参与校本课程的开发实施,构成一支校本课程开发实施的用心分子和骨干队伍,促进教师队伍课程建设总体水平的不断提高。

(1)促进教师转变观念,转换主角。

要求教师不仅仅要成为课程高水平的实施者,而且要努力成为课程的建设者、研究者、开发者。

(2)促进教师转变教学方式,实现教学方式由注重结论的“传承式、灌输式”转变为注重过程的“探究式、互动式”。

(3)促进教师提高教学潜力。

引导教师不断反思和改善教学,研究、创造、发展、丰富教学方法,逐步构成具有个性的教学风格。

(4)促进教师提高科研潜力。

引导教师钻研教育理论,培养探究意识,积累课程资源,挖掘自身潜能,提升科研水平,提高创新潜力,促进专业潜力的持续发展。

 三、组织管理:

  学校设立以校长为组长的课程开发小组,校长宏观调控学校校本课程开发及指导。

教学视导服务中心全面负责校本课程的教研管理和教材编写指导和组织协调工作。

各教研组拟订《校本课程纲要》,确定校本课程开发资料,具体负责校本课程的设计与实施。

  组长:

和书合全面负责校本课程开发工作,负责教研管理和教材编写指导。

  副组长:

柴德印确定校本课程开发资料,具体校本课程的设计与实施。

  成员:

魏方伟刘文英申志伟张现志王世星

 职责:

领导小组是校本课程开发实施的管理决策机构,负责制订校本课程开发实施的方案和具体实施计划,制订和不断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审议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的决策组织、协调制定《校本课程开发实施方案》,指导校本课程的开发。

  2、组织协调小组:

由教务处、教导处所有成员组成。

  职责:

计划、执行、检查、评估全校各门课程及各教研组的课程教学工作;组织协调各教研组的各项工作的关系,落实各项课程管理措施,部署执行《校本课程开发实施方案》,终审校本教材和计划,检查与监督其执行状况。

 3、执行实施小组

  由教研组长、备课组长、班主任和任课教师组成。

教研组长备课组长职责:

根据学校的整体安排,制定好本组校本课程开发计划、教学研究活动计划;对教师进行指导,确保完成学校校本课程管理的各项要求:

及时反映课程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教师的教学需求;研究学生的实际状况,为课程管理带给依据;联系教师之间的合作,全力促进课程的构成。

班主任、任课老师职责:

负责校本课程实施过程中学生的组织和管理。

  四、校本课程资料的确定和开发的类型

  校本课程开发的资料是校本课程开发的关键,它直接体现着校本课程开发的理念和目的。

依据各个学校不同的教育哲学与资源条件,校本课程开发的资料表现出多样性和差异性。

同时,由于校本课程开发是一个动态过程,它的资料相应地表现出开放性和拓展性。

根据课程的发展功能将其分为基础性课程、丰富性课程和发展性课程三类。

  1、基础性课程

  基础性课程是指授给学生可再生长的基本知识和可再发展的基本技能的课程。

它和国家课程的范围大体一致。

包括语文、数学、英语、音乐、美术等。

2、丰富性课程

丰富性课程是指丰富学生生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生活质量的课程。

乒乓、排球、篮球、足球、体操等,同时培养学生体育意识和保健观念;诗词鉴赏、名作欣赏、名胜古迹游、网页信息浏览等开阔学生视野的课程;音乐欣赏、美术欣赏、书法欣赏、舞蹈表演可以愉悦孩子性情,丰富孩子情感。

  

五、校本课程的开发步骤

  1、调查

  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是以学校为基地,并基于学校而进行的突出师生特点和学校特色的课程。

不仅仅要分析校内的情景,更要分析校外的情景。

只有尽可能利用和开发现有的校内外资源,发扬学校的传统,结合当地的社会资源、学校资源和家庭资源,才能有效地实施校本课程。

  2、申报

  透过教研组会议,征集教师的意见,确定校本课程开发实施的具体标题及资料。

并就即将开发实施的校本课程征求学生及家长的意见,考察所开发的课程是否贴合学生及家长的意愿与需要。

  3、审核

  学校校本课程开发实施领导小组对教研组提交的《校本课程开发申报表》根据科学性、可行性等标准进行审定。

  4、培训

  随着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和素质教育的深化,校本课程的资料和形式将越来越丰富多样。

在职教师能否适应与承担新课程的教学任务,已成为提高校本课程教学质量的关键。

根据学校在职教师的现状,特制订目前师资培训的计划与方法。

  方式与途径:

  ①、培训--参加各级培训、观摩和讲座。

  ②、实践--开设示范课、开展专题研讨。

  ③、学习--老师们透过相应书籍资料和网络平台,经过学习,掌握一门或几门校本课程教学潜力。

  资料:

  ①、校本课程开发实施的理论指导。

  ②、教师专业知识培训。

根据教师的个性特长,对担任校本课程的教师进行相关专业知识培训与辅导。

教材编写力求在资料与形式上到达完美统一,并且做到色彩鲜明、图文并茂。

  5、实施

  经学校校本课程开发实施领导小组审定透过的校本课程,由教务处列入校本课程实施计划,列入学校课程表付诸实施。

  6、督查

  教导处和科研处负责校本课实施检查,包括教案、授课、课后反思、推荐意见等,汇总后作为下一轮校本课开设的经验材料和决策依据。

  第二部分:

校本课程实施

  一、实施流程

  

(1)选课

  教务处在学期开学前一周,公布每个年级开设的校本课程方案(即专题)及授课教师,供学生选取。

  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填报选课志愿表。

为便于统筹安排,每位学生可选报两个专题,分为第一和第二志愿。

  教务处对学生的志愿表进行统计汇总。

为提高教学效益,一般状况下,凡选取人数不足20人的课程暂不开设。

  

(2)排课

  教务处制订各年级校本课程开设计划,并将校本课程的开设排入总课表,开学前下发到每个班级。

  每个年级的校本课程每周周五第七八节(两)课时,一学期按16周安排。

在公布课表的同时,要公布授课教师、学习地点。

  (3)上课

  教师或教师小组根据学校安排,在指定地点组织开展教学活动。

校本课程教学组织的要求与国家、地方课程的要求相同。

要建立临时班级、组,加强考勤和考核。

教师要精心备课,认真上课,并根据实际状况,及时完善课程资料,调整教学方式;学生应根据教师的要求,严格遵守学习纪律,用心参与学习活动,认真完成学习任务。

  (4)考核

  每一专题学习结束后,教师要组织对学生进行考核,并向教导处提交课程实施总结。

对学生的考核可采用测试、实验、设计、竞赛等多种方式进行,考核成绩纳入学生学期综合测评和学生个人成长档案。

  二、实施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1)对学生的选课要科学引导

  要加强对学生的宣传教育,讲清学校开设校本课程的好处及学校安排中的实际困难,克服学生选课中的兴趣主义倾向,做到“指导不包办,放手不放任”,避免学生选课中“想选就上,不想选就不上”的现象。

  

(2)教师要精心组织教学过程

  要认真制订教学计划,精心备课,撰写教案;认真组织教学过程,加强学生管理,加强与班主任老师的联系,及时反思改善教学行为,提高教学效益。

  (3)学生要认真上课

  学生要按时出勤,遵守学习常规,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及考核要求。

学生校本课程的学分应纳入对学生的各项综合评价。

  (4)加强对课程实施过程的调研和监控

  学校成立调研小组,加强对校本课程实施的全过程调研和监控。

透过听课、问卷、座谈、个别访谈等形式,从课程资料、教学过程、学习效果、学情分析等方面,全面分析该课程的实施质量和学生的认可程度,及时反馈,并为校本课程的后续开设带给决策依据。

  三、校本课程评价

  1、对教师开发的校本课程方案的评价。

  教师开发的校本课程方案资料包括:

校本课程纲要、教学计划、教材、教案。

课程方案评价分为:

  

(1)课程开发目的好处

  *与国家、地方课程的密切联系

  *对学生各方面素质提高有现实好处

  *课程宗旨较好体现现代价值观念

  *对学生技能和创新意识培养有切实帮忙

  

(2)课程目标的确立

  *目标明确、清晰

  *知识目标、潜力目标和情感目标具体

  *能思考学力分层的因素,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

  (3)课程资料

  *体系完整,层次分明,教材框架清晰

  *编排科学、启发性强,突出潜力

  *新科技、新观点、新方法含量高

  (4)课程评价

  *评价可操作性强、方法科学、具有激励性和制约作用

  2、对教师校本课程教学的评价。

  分为:

  

(1)指导思想

  *体现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疑为主轴、动(练)为主线的教学原则*重视实践潜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

  *注重德育渗透和情感熏陶

  

(2)目标资料

  *目标明确具体,贴合学生实际

  *资料开放,容量恰当,层次分明,针对性强

  (3)指导过程

  *结构合理,多法结合,灵活运用,讲授时间不超过1/2课时

  *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善于设疑激趣

  *富有节奏,善于激起教学高潮

  *面向全体,反馈及时,矫正迅速,时空合理*注重学法指导,情知交融,启迪思维*设计训练针对性强,方法灵活、生动

  (4)教师素质

  *教态自然大方,语言规范,应变力强

  *合理使用教具、电教媒体

  *板书科学、新颖、美观

  (5)全体性

  *学生全体参与,用心性高,训练面广

  *全体学生都有收获

  (6)全面性

  *掌握学法,构成良好学习习惯*训练效果好,思维灵活,掌握知识牢固

  (7)主动性

  *气氛活跃,主动投入

  *自主学习,读、思、疑、议、练、创贯穿全过程

  (8)创新性

  *善于思考,勇于质疑,见解有新意

  *举一反三,灵活运用方法解决新问题

  3、对学生学习校本课程的评价。

  评价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

  

(1)学时成绩(C),即学生上课出勤率评价。

出勤率低于60%无成绩;超过90%,可计满分;占学业总成绩的20%。

  

(2)课业成绩(P),即课业完成状况评价。

包括平时上课听讲、学习的态度、作业的完成状况,占学业总成绩的40%。

  (3)结业成绩(K),即课程结业成绩评价。

占学业总成绩的40%。

  学生校本课程学业总成绩=C+P+K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