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7高考地理必考.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678615 上传时间:2023-07-16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604.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专题07高考地理必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专题07高考地理必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专题07高考地理必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专题07高考地理必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专题07高考地理必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专题07高考地理必考.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8页
专题07高考地理必考.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8页
专题07高考地理必考.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8页
专题07高考地理必考.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8页
专题07高考地理必考.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8页
专题07高考地理必考.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8页
专题07高考地理必考.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8页
专题07高考地理必考.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8页
专题07高考地理必考.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8页
专题07高考地理必考.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8页
专题07高考地理必考.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8页
专题07高考地理必考.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8页
专题07高考地理必考.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8页
专题07高考地理必考.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8页
专题07高考地理必考.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8页
亲,该文档总共2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专题07高考地理必考.docx

《专题07高考地理必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题07高考地理必考.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专题07高考地理必考.docx

专题07高考地理必考

专题07 地壳物质循环与地表形态

【2018年高考考纲解读】

本讲在高考命题中,具有比较重要的地位。

从考查内容看,主要包括:

内、外力作用以及地质构造,岩石圈物质循环和板块构造理论等。

从考查形式看,多以选择题形式呈现。

在复习过程中,应重点关注:

以地质构造图、地貌图、景观图为载体,考查内、外力作用,地质构造的动态变化及其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题型

解读考纲

1.地壳物质循环

2.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3.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1.多以景观图、流程图、示意图的形式考查

2.依托景观图、剖面图、区域图等,结合石油开采、工程建设等热点,考查地质作用、地貌成因及地质构造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3.地质、地形对交通线路区位选择的影响;地形、河流对城市区位选择的影响

【重点、难点剖析】

一、地壳物质循环与板块运动

1. 地壳物质循环

图中①②③④分别表示冷却凝固、外力作用、变质作用、重熔再生。

2. 板块构造理论

 

内容

理论

要点

①岩石圈不是一块整体,而是被构造带(海岭、海沟)分割成六大板块(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南极洲板块)

②这些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之上,不停地运动

③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处是地壳比较活跃的地带

图示

解释与运用

板块张裂

板块张裂形成裂谷或海洋,如东非大裂谷、大西洋处于生长边界

板块

相撞

①大陆与大洋板块相撞,形成海沟、岛弧或海岸山脉,如亚洲东部岛弧、北美洲西部的海岸山脉、马里亚纳海沟处于消亡边界

②大陆与大陆板块相撞,形成巨大的褶皱山脉,如喜马拉雅山、阿尔卑斯山处于消亡边界

二、内力作用与地貌

1. 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

地质构造分为褶皱和断层两种基本类型,其判断方法及相应关系如下:

地质构造

褶皱

断层

背斜

向斜

判断方法

形态

岩层一般

向上拱起

岩层一般

向下弯曲

岩层受力破裂并沿断裂面有明显的相对位移

岩层的新

老关系 

中心岩层

较老,两翼

岩层较新

中心岩层

较新,两翼

岩层较老

图示

构造地貌

未侵蚀

地貌 

常形成山岭

(内力作用)

常形成谷地

或盆地(内

力作用) 

大断层,常形成裂谷或陡崖,如东非大裂谷。

断层一侧上升的岩块,常发育成为山岭或高地,如华山、庐山、泰山;另一侧相对下降的岩块,常形成谷地或低地,如渭河平原、汾河谷地;沿断层线常发育成沟谷,有时有泉、湖泊形成

侵蚀

地貌

背斜顶部受

张力作用,

岩石破碎常

被侵蚀成谷

地(外力作用)

向斜槽部因受挤压力作用,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常形成山岭(外力作用)

图示

2.  地质构造的实践意义

三、外力作用与地貌

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的形成和发展与五种外力表现形式的共同作用密切相关,其中流水和风力的侵蚀、沉积作用的影响最为普遍和常见。

作用因素

作用过程

对地貌的影响

流水作用

侵蚀

冲刷河床,使谷底、河床加深、加宽,形成V型谷,坡面流水使坡面地表破碎

总体来说使地表变得崎岖不平;瀑布、峡谷是河流侵蚀作用的强烈表现;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就是流水侵蚀的结果

沉积

在搬运过程中,由于流速降低,所携带的物质便逐渐沉积起来

山区河流在出山口形成山麓洪(冲)积扇;河流中下游形成宽广的冲积平原;河流入海口形成三角洲

风力作用

侵蚀

在干旱地区,风扬起沙石,吹蚀地表;地表沙尘和碎屑被风力侵蚀搬走,形成大片的戈壁和裸岩荒漠

形成风蚀沟谷、风蚀洼地、风蚀柱、风蚀蘑菇、戈壁、裸岩荒漠

堆积

风在搬运途中,当风速减小或气流受阻,导致风沙堆积

形成沙丘、沙垄、沙漠外缘的黄土堆积(如黄土高原)

【特别提醒】

1. 河流平直,北半球右岸侵蚀,左岸堆积,南半球左岸侵蚀,右岸堆积;河流弯曲,则凹岸侵蚀,凸岸堆积,如下图:

2. 风向的判定

3. 河流流向判定

四、地质剖面图的判读

1. 看图例、比例尺:

通过图例可以了解图示地区出露哪些岩层及其新老关系;看比例尺可以知道其缩小的程度。

2. 根据岩层的新老关系分析图内的地质构造特征,分析图示是向斜还是背斜,地层有无缺失,各层是否含有化石;有无断层,断层部位在什么地方;有无侵入岩,是什么时代侵入的;地质构造与矿产分布有什么关系等。

(1)若地层呈水平状态,并且从下到上依次由老到新连续排列,说明在相应地质年代里,地壳稳定,地理环境没有发生明显变化。

(如图)

(2)若地层出现倾斜甚至颠倒,说明地层形成后,因地壳水平运动使岩层发生褶皱,地层颠倒是因为地壳运动剧烈,岩层发生强烈褶皱所致。

(如图)

(3)若地层

出现缺失,形成

原因可能有:

一是在缺失地层所代表的年代,发生了地壳隆起,使当地地势抬高,终止了沉积过程;二是当时开始有沉积作用,地壳隆起后,原沉积物被剥蚀完毕;三是当时、当地气候变化,没有了沉积物来源。

(如图)

(4)若侵蚀面上覆有新的岩层,说明是由该地地壳下沉或相邻地区地壳上升形成的。

(如图)

(5)若地层中有侵入岩存在,说明围岩形成之后又发生了岩浆活动,岩浆活动晚于围岩形成时代。

(如图)

3. 分析图内的地形特征,有的地质平面图往往绘有等高线,可以据此分析山脉的延伸方向、分水岭所在、最高点、最低点、相对高差等。

若没有等高线,可以根据水系的分布来分析地形特点,一般河流总是从地势高处流向地势低处,根据河流流向可判断出地势的高低起伏状态。

【题型示例】

题型1、地壳物质循环与板块运动

例1、【2017全国卷Ⅱ】 洪积扇是河流、沟谷的洪水流出山口进入平坦地区后,因坡度骤减,水流搬运能力降低,碎屑物质堆积而形成的扇形堆积体。

图3示意贺兰山东麓洪积扇的分布,除甲地洪积扇外,其余洪积扇堆积物均以砾石为主,贺兰山东麓南部大多数洪积扇耕地较少,且耕地主要分布在洪积扇边缘。

据此完成9—11题。

图3

9.贺兰山东麓洪积扇集中连片分布的主要原因是贺兰山东坡

A.坡度和缓 B.岩石裸露

C.河流、沟谷众多 D.降水集中

10.与其他洪积扇相比,甲地洪积扇堆积物中砾石较少的原因主要是

①降水较少 

 ②山地相对高度较小

③河流较长 ④风化物粒径较小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1.贺兰山东麓南部大多数洪积扇耕地较少的主要原因是

A.海拔较高 B.土层浅薄 C.光照不足 D.水源缺乏

【答案】9.C 10.B 11.B

【解析】

【变式探究】(2016•北京卷)图3示意平顶海山的形成过程。

读图,回答第4题。

 4.平顶海山

A.为褶皱山                            B. 由沉积岩构成

C. 顶部形态由内力作用塑造             D.随着板块的移动没入水下

【答案】D

【解析】仔

细读图,此山地是岩浆喷发而形成的火山,随岩石圈下降,山地顶部没入水下,受外力作用而慢慢形成平顶火山。

答案选D。

【变式探究】(2016•上海卷)(五)火山是地球奉献给

人类的最伟大奇观之一。

9.2016年,日本九州南部的樱岛活火山频频喷发。

该火山形成于板块的消亡边界。

下列火山中,同样形成于消亡边界的是

A.南美大陆西部圣何塞火山       B.

大西洋中脊上的冰岛海克拉火山

C.太平洋中部的夏威夷火山       D.东非大裂谷中的乞力马扎罗火山

10.樱岛火山岩浆喷出地表形成的岩石类似于

A.黑色玄武岩     B.灰色石灰岩     C.褐色沉积砂岩    D.肉红色花岗岩

【答案】9、A  10、A

【解析】

【举一反三】 (2015·上海卷)板块构造学说科学地解释了地震、火山等地壳运动的机理。

(1)两个大陆板块碰撞的地区,一般出现的地壳运动现象是(  )

A.地震和火山      B.火山和断裂

C.地震和断裂            D.火山和褶皱

(2)2亿年前的海洋板块不全在俯冲带下沉消熔,部分随地壳抬升变为陆地,其证据包括(  )

①部分沉积岩转变为岩浆岩 ②古老大陆地壳中有大量沉积岩 ③部分沉积岩转变为变质岩 ④部分沉积岩中有海洋生物化石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

(1)板块张裂处易形成地震和火山活动,板块碰撞挤压易形成地震、断裂及褶皱。

C正确。

(2)海洋是接受外力沉积的环境,构造海洋板块的岩层往往形成较薄的沉积物堆积进而形成沉积岩。

这些沉积岩中含有大量海洋生物化石。

沉积岩在地球深处受高温高压作用可转化为变质岩或高温

下重熔再生转化为岩浆。

C正确。

 

答案:

(1)C  

(2)C

【特别提醒】该题以板块构造学说原理为材料,考查地壳运动和岩石圈物质循环,要求学生掌握书上所学的板块构造学说原理,在板块交界地区,板块运动的特点,大陆板块和大洋板块交界处,大洋板块的运动特点,要求学生具备较

强的逻辑推理能力,难度较大。

【变式探究】(2014·海南地理)某年3月P地(位置见下图)发生强烈地震,引发大规模海啸,导致附近某核电站核物质泄漏。

泄漏到海洋的核物质主要通过洋流扩散。

据此完成第8题。

8.P地位于(  )

A.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挤压带

B.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挤压带

C.亚欧板块与美洲板块挤压带

D.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挤压带

答案 A

解析 P地位于日本沿海,根据板块构造学说划分板块,P地位于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碰撞挤压处,所以A正确。

【变式探究】(2014·上海地理)不同大陆板块的碰撞挤压会产生高压环境,能够形成某些种类的变质岩。

下列能够广泛出露这类变质岩的区域是(  )

A.喜马拉雅山区 B.日本太平洋岩区

C.新西兰南北岛屿 D.冰岛火山带

答案 A

题型2、内力作用与地质构造

例2、【2017全国卷Ⅱ】 洪积扇是河流、沟谷的洪水流出山口进入平坦地区后,因坡度骤减,水流搬运能力降低,碎屑物质堆积而形成的扇形堆积体。

图3示意贺兰山东麓洪积扇的分布,除甲地洪积扇外,其余洪积扇堆积物均以砾石为主,贺兰山东麓南部大多数洪积扇耕地较少,且耕地主要分布在洪积扇边缘。

据此完成9—11题。

图3

9.贺兰山东麓洪积扇集中连片分布的主要原因是贺兰山东坡

A.坡度和缓 B.岩石裸露

C.河流、沟谷众多 D.降水集中

10.与其他洪积扇相比,甲地洪积扇堆积物中砾石较少的原因主要是

①降水较少 

 ②山地相对高度较小

③河流较长 ④风化物粒径较小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1.贺兰山东麓南部大多数洪积扇耕地较少的主要原因是

A.海拔较高 B.土层浅薄 C.光照不足 D.水源缺乏

【答案】9.C 10.B 11.B

【解

析】

【变式探究】(2016•浙江卷)下图为某河谷地址、地貌剖面图,图中地层

年代由①到③变老。

图中阶地(用T表示,数字下标表示阶地的级数)指由河流作用形成的高出洪水位的阶梯状地貌。

此河段阶地主要由于地壳抬升形成。

完成第5、6题。

 5. 对河谷处的地质构造类型两侧地壳抬升幅度的判断,正确的是

A. 向斜  东侧大    B. 背斜   东侧小    C. 向斜  西侧大    D.背斜   西侧小

6. 矿产调查发现,在此河段的河床沙中有某种贵重金属矿产,但由于河水深不宜开采。

图中所示地点可能找到这种贵重金属矿物的是

A.甲               B. 乙               C. 丙              D.丁

 【答案】5.C  6.B

 【举一反三】(2015·福建卷)下图示意某地的等高线分布,从a河谷到b、c河谷的地层均由老到新。

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图中X地的地质构造地貌最可能为(  )

A.背斜谷  B.背斜山

C.向斜谷  D.向斜山

(2)若a、c两河的支流相连,则流量显著增大的地点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

(1)A  

(2)B

【特别提醒】根据岩层的新老关系判断背斜和向斜,背斜为中间岩层老,两翼岩层新。

向斜为中间岩层新,两翼岩层老。

依据等高线判读地形名称:

①山顶:

也可称山峰、山岭。

等高线地形图中,等高线数值中部高四周低,则中部为山岭。

②山脊:

等高线地形图中,等高线由高处向低处弯曲的地方。

③山谷:

等高线地形图中,等高线由低处向高处弯曲的地方。

④盆地:

等高线地形图中,等高线数值中部低四周高,则中部为盆地。

⑤鞍部:

等高线地形图中,两个相邻的山岭之间相对较低处。

⑥陡崖:

等高线地形图中,等高线相交的地方。

⑦陡坡与缓坡:

同一等高线地形图中,等高线密集处为陡坡;等高线稀疏处为缓坡。

不同等高线地形图中,要根据比例尺确定。

【变式探究】(2014·江苏地理)下图为某向斜山地形地质示意图。

读图,回答1~2题。

1.与M点的

地形—地层关系相符的是(  )

2.与沿XY线相符的剖面图是(  )

答案 1.B 2.A

题型3、主要外力作用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例3、(2016•江苏卷)中国山水画家多师法自然,其作品往往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

图1 为我国四幅山水画作品。

读图回答1-2 题。

画中描绘江南丘陵景观的是

A.①                 B. ②           C.③           D.⑤

2. 画③中描绘的地貌类型形成原因是   

A. 冰川作用、风力作用                 B. 流水作用、冰川作用

C. 风力作用、流水作用                 D. 生物作用、流水作用

【答案】1.D  2.C

【解析】

1.从图中可以①地形崎岖,相对高度很大,属于山区;②桂林山水,属于喀斯特地貌;③为沟谷发育比较好的地形,属于我国的黄土高原;④地形有一定的起伏,但是相对高度不是很大,属于丘陵地形。

江南丘陵属于

低山丘陵地区,D正确。

2.③为沟谷发育比较好的地形,属于我国的黄土高原。

黄土高原早期是风从西北地区吹来的尘埃沉积而形成的高原,后来主要是受到流水侵蚀作用形成的。

C正确。

【举一反三】(2015·新课标Ⅰ卷)下图示意在黄河三角洲近岸海域的某监测剖面上,不同年份水深2米的位置与监测起始点的距离。

起始点是位于海岸一侧的固定点。

读下图,完成下列小题。

(1)1975~2004年,该剖面近岸海域海底侵蚀、淤积的变化趋势是(  )

A.持续淤积  

B.先侵蚀、后淤积

C.持续侵蚀  

D.先淤积、后侵蚀

(2)推测1992~1997年期间(  )

A.黄河流域年均降水量增加

B.黄河入海年径流量减少

C.黄河流域植被覆盖率降低

D.黄河沿岸农业灌溉面积减少

(2)在1992~1997年间两者距离持续缩小,说明海域沉积作用持续减弱,应是黄河携带入海的泥沙减小所致。

若该时间段黄河流域年平均降水量增加,黄河的水量会增大,河流输沙量增大,河口地区泥沙淤积强烈,A错;此时段黄河入海年径流量减小,会导致泥沙量减少,B正确;黄河流域植被覆盖率降低,注入黄河的径流量会增加,黄河沿岸农业灌溉面积减少,也会使黄河水量增加,故C、D错。

答案:

(1)D  

(2)B

【特别提醒】本组试题以一幅坐标图,考查了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重点考查流水作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要求学生通过正确提取图中信息,联系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地理原理,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外力因素。

【变式探究】(2014·重庆文综)野外考察是发现和解决地理问题的重要方法。

下图是某地理兴趣小组在野外考察中拍摄的照片。

读图,完成4~6题。

4.图中砾石滩常见于大河的(  )

A.河源B.凸岸C.凹岸D.入海口

5.下列地貌形态的形成作用中,有与图中使砾石变圆的作用类似的是(  )

A.石笋 B.冰斗

C.风蚀蘑菇 D.花岗岩风化球

6.粒径分布是分析河流沉积物特性的重要指标。

同学们绘制了四幅直径2cm以上的砾石粒径统计图,其中能反映图中粒径分布特征的是(  )

答案 4.B 5.C 6.D

 【变式探究】(2014·安徽文综)鄱阳湖地区夏季的风向、降水等受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位置变化的影响。

鄱阳湖汛期水位上升,湖面辽阔;枯水期水位下降,水流归槽成为“赣江”(图b)。

图中的沙岭沙山(29.5°N附近)形成于2万年前,由松散沙粒组成。

沙山临湖一侧发育了一系列垄(脊)槽(谷)相间的地形。

读图,完成第7题。

7.沙山及沙山上垄槽相间地形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分别是(

  )

A.风力堆积、流水侵蚀 B.流水堆积、风力侵蚀

C.风力堆积、风力侵蚀 D.流水堆积、流水侵蚀

答案 C

解析 由沙山的物质组成(松散沙粒)和垄槽相间的地形特点可知,该地貌是典型的风力作用地貌(风蚀地貌和风积地貌)。

故C项正确。

题型4、地质剖面图的判读

例4、【2017全国卷I】  图2示意我国西北某闭合流域的剖面。

该流域气候较干,年均降水量仅为210毫米,但湖面年蒸发量可达2000毫米,湖水浅,盐度饱和,水下已形成较厚盐层,据此完成6—8题。

图2

6.盐湖面积多年稳定,表明该流域的多年平均实际蒸发量

A.远大于2000毫米 B.约为2000毫米

C.约为210毫米 D.远小于210毫米

7.流域不同部位实际蒸发量差异显著,实际蒸发量最小的是

A.坡面 B.洪积扇 C.河谷 D.湖盆

8.如果该流域大量种植耐旱植物,可能会导致

A.湖盆蒸发量增多 B.盐湖面积缩小

C.湖水富营养化加重 D.湖水盐度增大

【答案】6.C 7.A  8.B

【解析】

7.此题需要区别理论蒸发量和实际蒸发量,理论蒸发量大小与气温关系密切,实际蒸发量与下垫面关系密切。

从图中可以看出,坡面地势最高,坡度最大,下渗少,也最不利于截留地表水,地下水少,地表水向低处流走,故坡面地表水也最少,因此实际蒸发量最小;且由于该流域气候干旱,坡面没有植被生长,缺乏植物蒸腾。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读图能力,从图中可以看出,坡面坡度大,岩性硬,地表与地下水储存条件差,下渗少,地下水埋藏深,此处的实际蒸发量最小。

8.耐旱植物只能在坡面、洪

积扇和河谷三地种植,不论在哪种植均会拦截到达盐湖的水量,破坏原有平衡,使湖水减少,但由于此湖水盐度已成饱和状态(材料中有关键信息:

盐度饱和),所在湖水盐度并不会增高,只能使湖面缩小。

而湖水富营养化与氮磷物质相关。

故正确选项为B。

 【变式探究】(2015·天津卷)某矿物形成于上地幔软流层,后随岩浆活动到达地表。

人们在下图所示古火山的岩浆岩及河滩泥沙中均发现了该矿物。

读图文材料,回答

(1)~

(2)题。

(1)使该矿物从上地幔软流层到达河滩泥沙中的地质作用,依次应为(  )

A.岩浆喷发 岩层断裂 风化、侵蚀 搬运、沉积

B.岩浆喷发 岩层断裂 搬运、沉积 风化、侵蚀

C.岩层断裂 岩浆喷发 风化、侵蚀 搬运、沉积

D.岩层断裂 岩浆喷发 搬运、沉积 风化、侵蚀

(2)剖面图中绘制的火山坡度,与实际的火山坡度相比(  )

A.变陡了                   B.变缓了

C.无变化                   D.无法判断

答案:

(1)C  

(2)A

【特别提醒】岩浆来自上地幔的软流层,在高温高压下,沿裂隙向上侵入,喷出地表后,冷却凝固形成岩浆岩;出露地表的各类岩石,受外力作用的影响,首先风化作用使岩石破碎,然后受外力的侵蚀,使破碎岩石离开原来的地方,被搬运到其它地区,最后沉积下来,形成松散的沉积物,经过固结成岩作用,形成沉积岩。

【变式探究】

读“某地地质剖面图”,回答

(1)~(3)题。

(1)关于图示地区各处岩石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①处岩石与②处岩石相接触,使②处岩石变质

B.②处岩石因高温高压而形成

C.③处岩石埋藏较浅,易变质

D.④处岩石具有气孔构造

(2)关于图示地区地质作用先后顺序的分析,正确的是 (  )

A.褶皱的形成晚于断层的形成

B.水平岩层的形成晚于倾斜岩层的形成

C.沉积物的形成早于喷出岩的形成

D.岩浆岩的形成早于沉积岩的形成

(3)关于图示地区地形成因的分析,正确的是 (  )

A.甲处是风力侵蚀形成的谷

B.乙处是堆积作用形成的山

C.丙处是地壳断裂下陷形成的谷

D.丁处是火山喷发形成的山

答案 

(1)D 

(2)B (3)D

解析 第

(1)题,②是侵入岩,是岩浆冷却凝固而形成的;①处岩石与②处岩石相接触,使①处岩石变质;③处是后来形成的沉积岩,不易变质;④处岩石是喷出岩,岩石具有气孔构造。

(2)题,褶皱的形成早于断层的形成,后来地壳下沉,在上面又有新的沉积物形成的沉积岩,因而水平岩层(沉积岩1)的形成晚于倾斜岩层(沉积岩2、3)的形成,沉积物的形成晚于喷出岩的形成,岩浆岩的形成晚于沉积岩的形成。

第(3)题,甲处是断层处,因外来流水侵蚀形成谷;乙处因两侧的沉积岩被侵蚀变低,而乙处相对地势较高而形成山;丙处不是断裂下陷形成的谷,是外力作用形成的;丁处是火山喷发形成的火山。

【能力突破】内外力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引起地壳及其地表形态不断发生变化的作用就是地质作用,按其能量来源,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两种。

【突破归纳】内外力作用下的地貌 

1.火山喷发和地震都是地球内部能量的强烈释放形式,通常发生在板块交界处。

 

概念 

产生的地形 

火山喷发 

岩浆喷出地表,是一种岩浆活动 

熔岩物质堆积形成火山锥、火山口 

地震 

大地由于构造运动而快速震动,是一种地壳运动 

造成地壳断裂的错动,引起海陆变迁和地势起伏 

2.外力作用下的地貌

在内力作用造就的地表形态的骨架上,外力对地表形态骨架进行再塑造。

一般通过流水、风、冰川、波浪等外力作用及其形成的地表形态说明。

(1)冰川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2)侵蚀作用、沉积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举一反三】据考证:

在3.8亿年前,湘西武陵源曾是近陆浅海,后经河流带来的泥沙在此形成石英砂岩。

结合“武陵源风光邮票图”,回答

(1)~

(2)题。

(1)武陵源石英砂岩峰林地貌景观的成因是(  )

①地壳的上升运动 ②地壳的下沉运动 ③流水的沉积作用 ④流水的侵蚀作用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该地区的岩石类型、气候类型、典型植被类型依次是(  )

①沉积岩 ②变质岩 ③岩浆岩 ④热带季风气候 ⑤亚热带季风气候 ⑥温带季风气候 ⑦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⑧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⑨温带落叶阔叶林

A.①⑤⑧      B.①⑥⑨       C.②④⑨      D.③⑤⑦

【解析】第

(1)题,砂岩属于沉积岩,其形成时必定在地表以下;而武陵源峰林现已出露地表,推断其成因是地壳的上升运动。

读图可知武陵源峰林陡峭,还有石桥、石拱等地貌,结合湘西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丰富,推断该地貌景观的形成离不开流水侵蚀作用。

(2)题,该地区的岩石类型为沉积岩;气候类型是亚热带季风气候;对应的植被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答案】 

(1)B     

 

(2)A

【变式探究】读某地景观素描图,完成

(1)~

(2)题。

(1)该地质构造属于(     )

A.断层      B.山岭       C.背斜         D.向斜

(2)对该景观形成过程的推断,最合理的是(     )

A.变质作用、冷却凝固、地壳上升、风化作用

B.沉积作用

、固结成岩、地壳运动、变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