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原期末复习整理资料.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682120 上传时间:2023-07-16 格式:DOCX 页数:42 大小:60.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原期末复习整理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马原期末复习整理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马原期末复习整理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马原期末复习整理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2页
马原期末复习整理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2页
马原期末复习整理资料.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2页
马原期末复习整理资料.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2页
马原期末复习整理资料.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2页
马原期末复习整理资料.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2页
马原期末复习整理资料.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2页
马原期末复习整理资料.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2页
马原期末复习整理资料.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2页
马原期末复习整理资料.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2页
马原期末复习整理资料.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2页
马原期末复习整理资料.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2页
马原期末复习整理资料.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2页
马原期末复习整理资料.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2页
马原期末复习整理资料.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2页
马原期末复习整理资料.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2页
马原期末复习整理资料.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2页
亲,该文档总共4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马原期末复习整理资料.docx

《马原期末复习整理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原期末复习整理资料.docx(4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马原期末复习整理资料.docx

马原期末复习整理资料

马克思主义原理期末复习

绪论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马克思主义】

书:

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并为后继者所不断发展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学说,是关于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学说,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全人类解放和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学说,是指引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行动指南。

【马克思主义原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对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集中概括,是马克思主义在其形成、发展和运用过程中经过实践反复检验而确立起来的具有普遍真理性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其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的有机统一

【基本立场】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是马克思主义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根本立足点和出发点。

马克思主义以无产阶级的解放和全人类的解放为已任,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美好目标,以人民为中心,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

【基本观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认识,是对人类思想成果和社会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

●关于世界统一于物质、物质决定意识的观点

●关于事物矛盾运动规律的观点

●关于实践和认识辩证关系的观点

●关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观点

●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观点

●关于阶级和阶级斗争的观点

●关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观点

●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观点

●关于商品经济和社会化大生产一般规律的观点

●关于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论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质的观点

●关于垄断资本主义的观点

●关于无产阶级政党建设的观点

●关于社会主义社会本质和建设规律的观点

●关于共产主义社会基本特征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观点

【基本方法】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上的指导我们正确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主要包括:

●实事求是的方法

●辩证分析的方法

●社会基本矛盾和主要矛盾的分析方法

●历史分析的方法

●阶级分析的方法

●群众路线的方法

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条件有哪些(历史条件、理论、自然科学前提、理论来源)

【历史条件】(时代的产物)

马克思主义产生于19世纪中叶自由资本主义时代,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发展到机器大工业的社会化生产的阶段。

资本主义一方面促进了生产力发展和社会文明的巨大进步,同时又产生了一系列严重的矛盾。

●经济社会基础:

资产阶级革命和工业革命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大发展;资本主义社会阶级矛盾尖锐,经济危机频繁爆发。

社会两极分化,工人极端困苦;周期性经济危机频繁爆发。

●阶级基础:

三大工人运动(1831年法国里昂工人起义、1836年英国宪章运动、1844年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工人阶级逐渐登上了历史的舞台,阶级斗争从自发到自觉阶段;

●自然科学前提:

19世纪自然科学领域取得的三大重要成果,即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换定律以及生物进化论

【理论来源】(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

三大先进思潮(熟记)

●德国古典哲学,如辩证法思想、黑格尔唯心主义辩证法、费尔巴哈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等,是其直接理论来源,为他们对现实问题的思考提供了最早的方法论。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如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等,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分析和关于劳动创造价值的思想,是英国经验主义文化的渗透,使得马克思主义成为科学和价值理论的统一。

●空想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思潮,如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和对未来新社会的展望等,与他们自身的价值取向相结合,奠定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解放的伟大理想和目标。

另外还有:

古希腊罗马哲学、文艺复兴运动的思想成果、法国复辟时期历史学家的进步思想等。

3、马克思主义的发展

【马克思恩格斯阶段】

马克思主义的创立时期,形成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

《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唯物史观的形成和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1867年《资本论》第一卷出版,剩余价值学说成熟。

1875年《哥达纲领批判》、1880年《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科学社会主义的完整形成。

【列宁和斯大林阶段】

列宁深刻分析了现实社会条件的变化,揭示了帝国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的规律,突破了多国同时胜利论,创立了社会主义可以在一国首先取得胜利的理论,领导俄国实现了由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的转变并发展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阶段】

1、马克思主义的一般理论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

十月革命为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主要有两大理论成果:

①毛泽东思想:

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系统回答了在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东方大国,如何实现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问题,并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探索性回答;

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坚持和发展;

4、马克思主义的特征

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也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特征。

●科学性:

马克思主义是对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映。

它是在社会实践和科学发展的基础上产生的,并在自身发展过程中不断总结实践经验,吸取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发展的最新成就。

(马克思主义具有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突出特征和理论优势,也是科学性的重要体现)

●革命性:

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集中表现为它的彻底的批判精神和鲜明的无产阶级立场。

●实践性:

马克思主义是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在实践中接受检验,并随实践而不断发展的学说。

●人民性:

人民至上是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立场。

马克思主义政党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一切奋斗都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发展性:

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学说,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并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发展。

5、为什么要学习马克思主义和如何学习马克思主义

【为什么学习】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真理,教给我们认识世界的根本方法(正确立场、科学思维方式与分析方法)。

客观的立场和实事求是的态度是正确认识世界的前提;全面的视野、发展的观点和辩证的思维是把握复杂而变幻莫测世界的可靠保证;辩证分析、阶级分析、历史分析等方法是透过现象抓本质的锐利武器。

●马克思主义给我们提供了改造世界的伟大工具。

没有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武器就没有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成功,它将指引我们继续走向光明未来。

●马克思主义为我们提供了人生的有益启迪。

它把个人放在现实的社会生活中来看待,从人与人的社会关系中把握人的本质,从而正确认识自我。

【如何学习】

●最根本的是要努力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领会马克思主义的精髓要义。

这样才能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培养科学的思维方式,增强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

一方面,联系我国社会的客观实际,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了解党的大政方针;另一方面,联系自身实际,端正认识,健全人格,提升自身素质。

●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

反对形式主义、反对实用主义、反对“对待别人采取马克思主义,对待自己采取自由主义”的态度,正确认识和处理坚持与发展的关系,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来观察世界,指导实践。

●将马克思主义化作自觉的行动。

不仅仅学习知识、掌握方法,还要内化为信念,外化为实际行动,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与三观,增强服务社会的本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奉献力量。

第一章

1、世界观、哲学以及哲学的基本问题

●世界观:

人对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把握

●哲学:

系统化和理论化的世界观;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与总结;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哲学的基本问题:

存在和思维、物质和精神的关系问题,分为两个方面

⏹存在和思维何者为世界本原、物质和精神何者为第一性和第二性(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

⏹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对哲学基本问题的回答,是解决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前提和基础。

2、什么是物质、意识

【物质】

世界是物质的世界,对物质的正确理解是我们认识和把握世界本质和规律的前提。

(1)唯物主义对物质概念理解的变迁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将物质等同于物质的具体形态,具有直观性和朴素性,如中国古代的“五行、元气”,古希腊的“水、气、火”;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以近代科学为基础,将物质等同于原子,忽略了哲学与科学对物质概念理解的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2)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范畴从客观存在着的物质世界中抽象出万事万物的共同特性,即客观实在性。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并能为人类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存在,物质范畴则是对一切客观存在的共同本质的抽象和概括,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背诵)

【意识】

●从意识起源来看:

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而且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动物的感觉和心理->人类意识)

●从意识本质来看:

意识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背诵,详见课本28至29页)

●物质决定意识:

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表现在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上

●意识作为物质的产物(但不是物质本身)依赖并反作用于物质,这种反作用也就是意识的能动作用。

●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统一

3、世界的物质统一性,物质与运动、相对静止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物质是世界的本源,世界统一于物质

●意识统一于物质

⏹从意识的起源来看,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物质世界中的一种特殊存在

⏹从意识的本质上看,意识是人脑这种特殊的物质器官的机能,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

⏹从意识的作用上看,意识能动性的发挥必须以尊重物质世界的客观规律为前提

●人类社会也统一于物质

⏹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人类获取生活资料的活动是物质性的活动

⏹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物质与运动】

●哲学意义上的运动:

运动是标志世界的一般变化和一般过程的哲学范畴,最大的哲学范畴之一,它包括宇宙间的一切变化和过程。

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

●物质与运动的关系: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物质与运动不可分割

⏹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没有不运动的物质

⏹运动是物质的运动,没有不是物质的运动

●运动具有绝对性,即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体现了物质运动的变动性、无条件性;但是物质在运动过程中又有某种相对的静止。

【相对静止】

●所谓静止,是标志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范围内处于暂时稳定和平衡状态的哲学范畴,它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两种基本情形:

⏹物没有发生相对位置的移动

⏹事物没有发生质变

●静止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稳定性、有条件性。

●静止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是人们认识事物的必要前提,是测量和计算运动的尺度。

【运动与相对静止的关系】

●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运动和静止相互包含

●把运动和静止割裂开来的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和相对主义的诡辩论都是错误的。

●相对主义诡辩论夸大绝对运动而否定相对静止;形而上学不变论则相反。

4、物质运动与时间空间、时间与空间的特性

【时间与空间的特征】

●时间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

时间的特性是一维性,即时间只有一个方向,具有不可逆性。

●空间就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广延性或伸张性,是指物体的位置、规模和体积。

空间的特点是三维性。

●时间与空间的绝对性是指它的客观性,即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时间与空间的相对性,即时间空间相对不同对象发生变化。

●时间的有限性是指具体对象是有限的,无限性是指整个物质世界的时间没有起点和终点。

●空间的有限性是指具体事物而言,无限性指整个宇宙空间的无限。

【物质运动与时间空间】

●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时间和空间与物质运动是不可分离的

⏹物质运动离不开时间和空间,离开时间和空间的物质运动是无法存在的

⏹时间和空间离不开物质运动,离开物质运动的时间和空间是不存在的

5、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实践是自然存在与社会存在区分和统一的基础,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要把握两个大的方面:

●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

●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是理解和解释一切社会现象的钥匙。

社会生活是对人们各种社会活动的总称,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体现在三个方面:

⏹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以浓缩的形式包含着全部社会关系,成为社会关系的发源地;

⏹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即社会的物质、政治、和精神生活领域;

⏹实践构成社会发展的动力,改造社会的实践推动着社会历史的变迁和进步。

6、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意识的能动作用

【客观规律和主观能动性的关系】(详见课本27页)

基础: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人们只有在认识和掌握客观规律的基础上,才能达到认识和改造世界的目的。

●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

人们通过自觉活动能够认识和利用规律,但不能改造规律!

【意识的能动作用】(详见课本29页)

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人特有的积极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

四个主要表现:

⏹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意识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第二章

1、联系及其特性

●联系的含义:

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

●联系的特点:

⏹客观性:

事物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世上没有孤立存在的事物。

这一特性要求我们从客观事物本身固有的联系出发去认识事物

⏹普遍性:

Ø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都相互联系

Ø任何事物都不孤立存在,都同周围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相互联系之中

Ø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多样性:

直接与间接、内部与外部、本质与非本质、必然与偶然等,不同的联系构成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的存在状态和发展趋势

⏹条件性:

条件是对事物存在和发展发生作用的诸要素的总和

Ø对事物发展和人的活动具有支持或制约作用,有利条件起促进作用,不利条件起阻碍作用

Ø条件是可以改变的

Ø改变和创造条件不是任意的,必须尊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

●联系观的方法论:

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承认联系的客观性,反对主观联系,并且“一切以条件、地点和时间为转移”。

2、发展的实质

●发展的定义:

前进的上升的运动,是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

●发展的实质:

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新事物:

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

⏹旧事物:

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

●新事物不可战胜性的原因

⏹就新生事物与环境的关系而言,新事物的结构和功能更加适应变化了环境和条件。

⏹第二,就新事物与旧事物的关系而言,新事物孕育成熟于旧事物的“母体”中,具有旧事物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它比旧事物具有更强大的生命力。

⏹第三,在社会历史领域,新生事物符合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

●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

一切事物只有经过一定的过程,才能实现自身的发展。

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领域中的一切现象都是作为一个过程而向前发展的。

3、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关系、方法论意义

【同一性与斗争性】

●同一性:

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矛盾着的对立面互为存在的前提,共处一个统一体之中)、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的性质和趋势;

●斗争性:

矛盾的对立面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关系】

●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相互联结、相辅相成,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

●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二者相结合,构成事物的运动,推动事物发展。

【方法论意义】要学会“从同一中把握对立,从对立中把握同一”,不能只看到对立看不到同一,也不能只看到同一,看不到对立。

从同一中把握对立,从对立中把握同一,也就是“一分为二”、“合二为一”。

4、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源泉

●同一性的作用:

⏹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在矛盾双方中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的发展为条件,发展是在矛盾统一体中的发展;

⏹矛盾双方互相吸收有利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发展;

⏹矛盾双方的相互贯通规定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的趋势。

●斗争性的作用:

⏹矛盾双方的斗争促进各自力量变化,此消彼长,通过不断推动量变,为质变创造条件;

⏹矛盾的斗争性引起矛盾双方的转化,推动事物发生质变。

在不同条件下,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所处地位会有所不同

【方法论意义】

5、矛盾的普遍性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及方法论意义

●普遍性:

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

(矛盾无处不在,矛盾无时不有)

●特殊性:

矛盾的特殊性是指不同事物的矛盾及矛盾的每一侧面各有其特点(矛盾性质的特殊性、矛盾地位的特殊性和解决矛盾方式的特殊性)

【辩证关系】

●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是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

矛盾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特殊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任何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体,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

●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

【矛盾特殊性的表现】

●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

客观物质世界矛盾运动形式是无限多样的,因而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殊性

●同一事物的矛盾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各阶段上各有不同的特点

【方法论意义】

6、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

●主要矛盾是处于支配地位的、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由于它的存在和发展,规定和影响着其它矛盾的存在和发展

●非主要矛盾则是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的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

【关系】

●二者相比较而存在,互相依赖、互相制约、互相作用

●主要矛盾规定、制约着非主要矛盾,非主要矛盾也影响、反作用于主要矛盾

●主要矛盾的解决为非主要矛盾的解决创造必要前提,非主要矛盾的解决也为主要矛盾的解决创造有利条件

7、矛盾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

●矛盾的主要方面:

就是矛盾双方中起着主导作用、居支配地位的方面

●矛盾的次要方面:

处于被支配地位的方面就是矛盾的次要方面

●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矛盾的主要方面规定的。

●我们做到“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8、量变与质变及其关系

事物包括质、量、度三方面的规定性(P40)

【概念】

●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次序的变动以及排列方式的变化等,是保持事物质的相对稳定性的不显著变化,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的连续性。

●质变是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和连续性的中断。

【关系】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没有量的积累就没有质变的发生

●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

●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

一方面,在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阶段性和局部性的质变;另一方面,在质变过程中也有旧质在量上的收缩和新质的扩张。

量变与质变相互依存贯通,二者交替循环,形成事物质量互变的规律,体现了事物发展渐进性和飞跃性的统一

【方法论】

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既要注重量的积累,又要学会抓住时机、促成质变。

9、辩证的否定及其方法论意义

【概念】

●肯定因素是维持现成事物存在的因素

●否定因素是促使现成事物灭亡的因素

【辩证否定观的内容】

●事物的自我否定,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

●事物发展的环节,即旧事物转向新事物,旧质到新质的飞跃

●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

●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新事物对旧事物批判继承

【方法论意义】

●任何事物都是肯定和否定的统一,因此我们对待事物既要坚持肯定的态度,也要有否定的态度。

●辩证否定观要求我们对待任何事物,既不能肯定一切,也不能否定一切

●否定之否定揭示了事物发展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正确认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对于人们的实践活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0、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

●原因与结果:

揭示事物引起与被引起关系

●现象与本质:

揭示事物外在联系与内在联系

●内容与形式:

从构成要素和表现方式两个方面反映事物

●必然性和偶然性:

揭示事物发生、发展和灭亡不同趋势

●现实性和可能性:

反映事物过去、现在和将来关系

11、客观辩证法和主观辩证法

●客观辩证法:

客观事物或客观存在的辩证法,即客观事物以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形式呈现出的各种物质形态的辩证运动和发展规律。

●主观辩证法:

指人类认识和思维运动的辩证法,即以概念作为思维细胞的辩证思维运动和发展的规律。

●二者关系:

主观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的反映,二者在本质上是统一的,但在表现形式上不同:

⏹客观辩证法采取外部必然形式,独立于人的思维与意识之外,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是物质世界本身的联系与发展;

⏹主观辩证法采取观念的、逻辑的形式,同人类思维的自觉活动相联系,是以概念为基础的辩证思维规律,是辩证法的科学体系

12、唯物辩证法的五对基本范畴(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

●原因与结果:

因果关系具有客观性、本质性、先后性、顺序性、必然性。

分析因果联系可以增强人们活动是自觉性、预测性和自控性。

●必然和偶然:

必然性体现事物发展过程中确定不移的趋势,偶然性体现事物发展过程中不确定的趋势。

必然性是寓于偶然性之中,偶然性背后隐藏着必然性,偶然性为必然性开辟道路。

所以要重视事物发展的必然性,把握事物发展的总趋势,但也要善于从偶然中发现必然,把握有利于事物发展的机遇。

●现实和可能:

现实性是指已经产生出来有内在根据的、合乎必然性的存在。

可能性是事物发展过程中所包含的预示事物发展前途的种种趋势。

现实性与可能性是既相联系又相互区别的。

掌握这一范畴的方法论意义在于,要求人们要立足现实,展望未来,注意分析事物发展的各种可能性。

现实性不仅受必然性支配,而且受偶然性制约。

●现象与本质:

现象是事物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本质是事物内部联系和根本性质。

任何现象都是本质的表现,人们正是通过事物的现象去认识事物的本质

●内容与形式:

内容是事物存在的基础,形式是事物存在和表现的方式。

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反作用于内容,二者既相互区别,又相互依存。

这对范畴要求人们既要重视内容,反对形式主义,又要运用形式,发挥其积极作用。

五对基本范畴各自之间的关系均为对立统一!

●三大规律(联系发展的基本规律):

对立统一、量变与质变、否定之否定

●两大观点:

联系观和发展观

第三章

1、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实践】

●实践活动是以改造世界为目的、主体和客体之间通过一定的中介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

●实践的三要素(基本构成)

⏹主体:

指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

⏹客体:

指进入到主体的认识和实践范围的客观事物

⏹中介:

指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以及运用、操作这些工具的程序和方法

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关系包括:

实践关系(最根本)、认识关系、价值关系

●实践的主要环节

⏹确立实践的目的和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文化宗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