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辨证法.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685688 上传时间:2023-07-16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27.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然辨证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自然辨证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自然辨证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自然辨证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自然辨证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自然辨证法.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自然辨证法.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自然辨证法.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自然辨证法.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自然辨证法.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自然辨证法.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自然辨证法.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自然辨证法.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自然辨证法.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自然辨证法.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自然辨证法.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自然辨证法.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自然辨证法.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自然辨证法.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自然辨证法.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自然辨证法.docx

《自然辨证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然辨证法.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自然辨证法.docx

自然辨证法

第1章自然辩证法概论

政法系2009级思想政治教育2班秋元元

1.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关于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和科学。

它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界的已有成果的概括和总结,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

2.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及其内容

1)研究对象:

自然界—科学—技术—社会

2)学科内容(体系):

自然观—科学观—技术观—科学技术与社会

3.自然辩证法的学科性质

自然辩证法是一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思维科学相交叉的哲学性质的学科,即它属于哲学门类,又带有交叉学科的性质。

1)从研究对象看,自然辩证法研究的是自然界、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以及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

2)从研究方法来看,是在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高度,从整体上把握自然;

3)从自然辨证法的交叉学科性质看,自然辨证法是一门哲学性质的交叉学科。

4.自然辩证法创立的历史渊源

1)自然辩证法是人类理性思维发展的结果

①远古时期(直观):

人由于劳动而超越动物发展水平,进而从动物界分离出来。

人在这种劳动过程中逐步获得了关于周围环境变化的图景,这图景反映到在劳动影响下自身也在发生变化的人脑中,就形成了关于自然的发展观念。

②古希腊时代:

哲学家们认为自然界是一个运动变化的总体,一切事物都由共同的的因素而构成,致力于探寻构成万物共同的因素—形成“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

③中世纪(5-15世纪):

“神—人—自然”三级等级体系,上帝的意识支配一切,科学成为神学的产物。

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立以后:

以1543年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一书为代表,近代自然科学发展起来。

2)近代自然科学是自然辩证法产生和发展的基础

①“天文学”领域的成就:

康德—拉普拉斯“星云假说”

②“化学”领域的成就:

尿素的合成

③“地质学”领域的成就:

赖尔的《地质学原理》

④“生物学”领域的成就:

达尔文的《进化论》

3)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对创立和发展自然辩证法的贡献

马克思恩格斯在资本主义高度发达的19世纪40年代才总结出了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全部成果,创立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哲学发展史上的革命和变革。

自然辩证法的创立,标志着旧的自然哲学的结束,也是人类自然科学成果和科学史进行艰苦研究和概括的结果。

5.学习自然辩证法的意义

1)学习自然辩证法是推动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需要。

①自然辩证法为科学研究提供一般的研究思路,可以提高科学研究效率;

②历史经验证明,科学技术的发展为国家科技政策和决策提供借鉴。

2)学习自然辩证法可以更加深刻的把握、遵循科学技术发展的客观规律,从而真正做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以及科学技术本身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3)学习自然辩证法是捍卫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需要。

4)学习自然辩证法是完善文科大学生知识结构,提高综合创新能力的需要,更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需要。

第2章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

一、16、17世纪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

1.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科学基础

1)近代自然科学的诞生:

哥白尼革命

①从科学上看,它揭开了近代自然科学发展的序幕;

②从哲学上看,它扬弃了神创论的宇宙观,是向宗教神学发出的挑战书。

它不仅标志着自然科学从神学中解放出来,而且还从根本上动摇了中世纪以来神学的上帝创世说,实现了自然观念上的根本变革。

2)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科学基础:

牛顿力学

①经典力学体系是以牛顿的巨著《自然哲学的教学原理》(1678)的出版为标志;

②牛顿力学正确的反映了宏观物体的机械运动规律,是机械论自然观的自然科学基础。

这主要表现在下述六个方面:

第一,惯性是物质的基本属性,物质自身没有改变状态的能力,物质要改变状态,只有依靠外力;

第二,“哲学的全部任务看来就在于从各种运动现象来研究各种自然之力,而后用这些力去论证其他现象”;

第三,物体的运动只能改变物体的速度与位置,而不能改变其质量;

第四,存在“绝对空间”和“绝对时间”;

第五,可以用严格的数学方程式来表示机械因果性公式,人们根据它可以精确预言运动的结果;

第六,物质微粒“可以无限地分割,而且是无限地把它分离出来”。

2.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观点及其形成

自然界的一切是绝对不变的,万事万物只在空间上彼此并列着,没有时间的延续,其变化发展只是物体的机械运动和事物数量上的增减,而且这种发展变化的根源在外部。

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认为自然界是一部机器,物体运动是由于外力的推动,遵循严格的机械决定的因果关系,就是“原因决定结果”。

3.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重大贡献和局限性

1)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重大贡献

①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摒弃了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的直观性、思辨性和猜测性。

它强调自然的外在独立性,否定了“上帝创世说”。

②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反对抽象的思辨,强调经验和实证的方法,主张用分析还原的方法去研究对象。

2)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局限性

①机械性

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用纯粹力学的观点解释自然界的一切现象,把自然界的各种运动归结为机械运动形式,抹杀了物质运动形式的多样性和各种运动形式之间性质上的差别,把自然界看作是按照某种必然规定的机械的构成,而不是把自然界理解成为一个过程。

②形而上学性

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形而上学性,是与当时经验自然科学所运用的还原分析的方法密切相关的。

(所谓“还原分析法”,就是把复杂的事物和复杂的关系,还原为简单的事物<要素>和简单的关系,即把一个统一的整体分割为若干个孤立的部分<要素>,分别研究各个部分<要素>的属性、特征、结构和功能,然后再把这些部分结合起来。

③不彻底性

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割裂了自然界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关系,认为自然界是孤立于人的实践领域之外的原始的自然存在物。

二、19世纪自然科学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1.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确立的科学基础

1)生产方式的发展与理论自然科学的产生

①社会生产力的背景:

18世纪下半叶开始的第一次工业革命,是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向机器大工业生产过渡,有力的推动了自然科学的发展。

②理论自然科学的产生:

到19世纪,自然科学研究从分门别类搜集材料的阶段进入到对经验材料进行综合整理和理论概括的阶段。

理论自然科学的产生及其在各个领域涌现出一系列重大变化,揭示了自然界的一切归根到底是辩证地而不是形而上学的。

2)18世纪至19世纪中叶理论自然科学的主要成就(课本P35)

①康德的“星云说”

②赖尔的地质“渐变论”

③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

④尿素的人工合成

⑤细胞学说

⑥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

⑦电磁场理论

⑧元素周期律

2.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创立的自然哲学思想渊源

1)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直接先驱:

德国古典自然哲学

2)马克思、恩格斯对德国古典自然哲学的批判与继承

3.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思想、特征和重大意义

1)基本思想

①自然界是物质的,物质是万物的本源和基础;运动是物质的本质属性,运动是不灭的。

②意识和思维是物质高度发展的产物,即人脑的属性和技能。

③时间和空间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④自然界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矛盾的统一体,它们既对立又统一,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由此推动自然界的运动和发展。

⑤自然界的事物都处在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中,都有其产生、发展和消亡的过程。

⑥在自然的发展过程中,在特定领域的特定发展阶段上产生了人类社会,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出现了“人化自然”。

2)基本特征(课本P40)

①唯物论与辨证论的统一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一种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有机结合。

②自然史与人类史的统一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自然史和人类史是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应该将两者统一起来,将自然界、人类和社会历史统一起来,看成是一个统一的自然历史过程。

③天然自然和人化自然的统一

以往的自然观都是对纯粹的、天然的自然界的看法。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所揭示的自然界还包括人参与其中的人化了的自然界。

④人与自然的对象性是能动性和受动性的统一

3)重大意义

第一,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实现了自然观发展史上的革命性变革。

第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为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观、科学方法以及科学与社会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第三,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为科学技术提供了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与价值论的理论前提。

第四,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为自然科学与人的科学的结合提供了理论依据。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指出只有把自然科学的发展建立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上,才能使自然科学成为人的科学。

第3章自然界的辩证发展

1.地球的演化

大约46亿年前,地球形成太阳系的原始星云分化而产生。

前10亿年称为“地球的天文时期”,后36亿年称为“地球的地质时期”。

1)地球圈的演化(天文时期)

①内部圈层的演化

②外部圈层的演化

2)地壳运动与海沟变化(地质时期)

3)气候的冷暖交替

2.自然界物质形态的统一性

1)宇宙中的万物在化学元素上具有统一性

①宇宙中的天体与地球上的物质具有化学元素上的统一性

②生物界与非生物界的化学元素的统一性

2)宇宙中万物在基本粒子层次上具有统一性

宇宙中的四大基本粒子:

质子、中子、电子和光子

3)实物和场两种基本物质形态的统一性(表现在二者的相互联系上)

①任何实物粒子都不能离开有关场而存在,任何场都是某种实物间的相互作用。

②实物和场之间的统一性还表现在相互转化上。

③连续的场具有粒子性,间断的实物具有波动性,连续性和间断性同时存在于场和实物中。

3.层次结构是若干由要素经相干关系构成的系统,在经过新的相干关系,而构成新系统的逐级构成的结构关系。

参与构成的系统称为“低层次系统”,构成后的系统称为“高层次系统”或“母系统”。

第四章人和自然

1.人的产生

马克思在《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这个著作中,把人的产生分为三个阶段:

类人猿—行程中的人—完全形成的人。

第一,直立行走的发生。

由于自然环境的变迁,古猿的生存方式发生了变化,下地生活使古猿开始摆脱在平地上行走时用前肢帮助的习惯,并逐渐由半直立姿势过渡到直立行走。

直立行走的发生迈出了从猿到人转变的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步。

第二,手的形成。

猿人的手在经历漫长的利用自然物的过程中开始向人手过渡,从事专门的采摘,这种手的功能被确定下来,逐渐发展到制造最简单的工具。

所以手不仅是劳动的器官,还是劳动的产物。

从手脚分工开始,人就处在形成之中。

制造工具是真正人类劳动的标志,因而从第一把石斧出现时起,有了真正的手、真正的劳动,从而也就出现了完全形成的人。

第三,语言和意识的产生。

意识的产生主要是由于手的发展,劳动活动相应的发展,使人们更多地了解自然对象属性,这样来自自然界和群体内部的大量刺激,促进了意识的产生。

意识一开始就受到语言的纠缠,语言和意识一样具有发展的过程,并推动意识的发展。

另一方面,劳动的发展,使人们相互帮助和协作的场合增多了,人们已经到了彼此间有些什么非说不可的地步了,所以说语言是从劳动中和劳动一起产生出来的。

第四,人脑的形成。

首先是劳动,然后是语言和劳动一起成为两个主要的推动力。

在它们的影响下,猿的脑髓就逐渐变成人的脑髓,同时脑髓和为它服务的器官越来越清晰地意识反过来为语言和劳动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新的劳动力。

随着完全形成的人的出现,产生了社会。

猿群的社会联系也就变成了人类的社会关系。

人类社会区别于猿群的主要特征正是劳动。

纵观人类起源的全部历史,可以看到劳动所起的决定性作用。

有目的、有计划地改造自然、支配自然的人类劳动是人类从动物界分化出来的标志。

而造成这一分化的推动力量的决定因素也是劳动,正是在这个客观现实的基础之上,马克思作出了“劳动创造了人本身”的论断。

2.研究人工自然物的意义

1)有助于认识和掌握物质创造的一般规律。

2)有助于加深对人的能动性、意识的能动性及物质与精神的辩证关系的理解。

3)有助于加深对自然与社会统一性的认识,探索自然与社会的统一规律。

自然与社会是两个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的领域,因此要寻找自然与社会的互渗区和结合部,探索自然与社会的统一规律。

第5章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新发展:

系统自然观

系统自然观是人们以系统科学为基础对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规律的认识,它是辨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在现代发展的一种形态。

系统自然观揭示了自然界的存在方式和演化的机制,标志着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产生了一个飞跃。

1、系统自然观的现代自然科学基础

1.现代自然科学概况

1)“以太漂移”实验“零”结果(迈克尔逊—莫雷、普朗克)

2)黑体辐射实验(爱因斯坦、普朗克)

2.相对论、量子力学和分子生物学

1)相对论

1905年爱因斯坦创建狭义相对论,他从性对性原理、光速不变原理和空间与时间均匀性出发,导出了同时性的相对性、尺缩效应、时间延缓效应、质增效应、质能关系等重要结论,揭示了空间与时间之间、空间和时间与物质运动之间、质量与能量之间的统一性。

1916年爱因斯坦提出了广义相对论(前提:

①相对性原理②等效原理),推断在引力场中,时钟要变慢,光的路程要弯曲(引力场与非引力场等效)。

2)量子力学

①普朗克:

1900年提出量子假说。

(能量在辐射的发射和吸收过程中不是无限可分的,而有一个最小单元,这个不可分的最小单元成为“量子”)

②玻尔:

1913年建立量子化的原子结构模型。

③德布罗意:

1923年提出物质波概念。

指出电子在内的一切实物都具有波动性。

④海森堡:

1925年建立矩阵力学。

⑤薛定谔:

1926年建立波动力学。

3)分子生物学

1953年美国生物学家沃森、英国生物学家克里克和威尔金斯关于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标志着分子生物学的诞生。

它将生物学的实验研究水平推到了大分子层次,并在生物大分子层次上阐明了生物界结构和生命活动的高度一致性。

3.系统科学

一般系统论的创始人是奥地利生物学家贝塔朗菲。

(1948年《生命问题》)

系统是相互作用的诸成分的综合体,强调系统的整体性、动态性、组织等级性和有序性,认为一个好的系统应该体现整体的最优和动态的最优。

1)一般系统论

西方:

1969年“阿波罗登月计划”,使用系统工程最成功的典范。

中国:

①春秋战国时期,李冰主修“汉王宫”时所建的“护城河”、“水渠”。

②近代:

钱学森

2)控制论和信息论

系统科学是在自动控制技术、通信工程电子技术、生物学技术、医学、计算机科学技术的研究和发展等基础之上。

①控制论:

1948年,维纳出版了《控制论》一书,在书中将“控制论”定为关于机器和生物的通讯和控制的科学,它成为“控制论”诞生的标志。

②信息论:

1948年,美国数学家申农发表了《通讯的数学理论》一书,其标志着“信息论”的建立。

2、系统自然观的基本内涵

系统普遍地存在于自然界之中,整个自然界(从微观粒子到宏观天体,从无机界到有机界,从原始生物到人类个体)都是由特定要素组成的,具有一定层次结构,并与环境发生关系的整体,即系统是总的自然界的模型。

3、系统思维方式是指把对象当作一个系统的整体加以思考的思维方式。

它根据系统的性质、关系、结构,把对象的各个组成要素有机地组织起来构成模型,研究系统的功能和行为,具有整体性、综合性、定量化和精确化的特征。

4、自然界物质系统的基本特点

1.开放性

自然系统同时与自然界物质、能量和信息进行交换。

2.动态性

人和自然系统都有孕育、产生、发展、成熟到消亡的过程,自然系统的这种运动、发展、变化过程就是它的动态性。

3.整体性

整体性是自然界最突出、最基本的特征。

它是指系统的各个要素按一定的方式构成的有机整体。

4.层次性

层次性是自然界的基本属性,指系统与环境中其他系统相互作用,构成较高一级系统,而本身则成为较高一级系统的要素或子系统。

5、自然界的演化方向(进化是自然界变化的基本方向)

1.可逆与不可逆

1)自然界的演化有两个方向:

由复杂到简单的退化,由简单到复杂的进化。

它们是由不可逆过程的双重作用导致的。

①可逆变化是指其过程可以反转、状态可以回归或系统与环境可以同时复原的变化过程,简称“可逆”。

②不可逆变化是指其过程不可以反转,状态不能回归、系统与环境不可以同时复原的变化过程,简称“不可逆”。

2)可逆与不可逆的关系

①可逆与不可逆是相互联系的,可逆是相对的,不可逆是绝对的;

②严格的说自然界所发生的所有过程都是不可逆的,可逆过程是有条件的;

③自然界从整体看是不可逆的,但又存在局部的可逆的;

④可逆与不可逆作为描述过程或系统以及环境能否复原的概念是对一定过程而言,只有两种以上状态所构成的过程才存在可逆与不可逆的问题,单一状态不存在可逆问题。

2.进化与退化

进化是指事物的上升的、从无序到有序、从低序到高序的不可逆过程或复杂性和多样性的增长。

退化是指事物的下降的、从有序到无序的、从髙序到低序的过程。

1)耗散结构理论(物理学家普里戈津)

阐明了系统新结构产生的条件和机制,论证了系统进化的可能性。

贝纳德水纹:

有序静止—动态无序—动态有序(前提)

2)自然界进化与退化的统一性

①进化与退化是相互包含的;

②进化与退化共存,二者常常是同时存在和同步发生。

系统中的进化是以环境中的某些退化为代价的;

③进化与退化相互交替。

进化过程在一定条件下转入退化,退化过程可能转入进化。

3.自然界演化的自组织机制

开放性、远离平衡态、非线性相互作用和涨落,是自然系统演化的自组织机制。

自然界系统进化的几个主要条件:

1)开放性和远离平衡态

2)系统的非线性相互作用

3)内部涨落:

“生序原理”

4.自然界循环发展的无限性

1)恩格斯关于物质永恒循环的思想

早在19世纪70年代,恩格斯就提出了宇宙演化的永恒循环的深刻思想。

他指出,宇宙的演化是“物质赖以运动的一个永恒的循环”。

2)自组织理论和混沌理论:

进化和退化的交替

自然界的演化,既不是单调地走向有序和进化,也不是定调地走向无序和退化,在一定条件下相转化,总趋势是进化。

第6章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发展:

生态自然观

生态自然观是系统自然观在人类生态领域的具体体现,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现代形式之一。

1.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的基本观点

1)自然界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其一,人是自然界发展的产物,在它所处的环境中和环境一起发展起来。

其二,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在自然界之中。

其三,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依赖于自然界。

2)环境创造人,人也创造环境

人类的创造必须把改造自然与美化自然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才是合乎人性的行为。

3)自然生产力是社会生产力的基础

①自然生产力,是“不需要代价的……未经人类加工就存在的”,如气候、水分、土壤、森林、矿藏。

②社会生产力,是在自然生产力的基础之上通过人的劳动制造出来的,是“制造出来的生产力”,包括社会改造自然的能力以及人类的劳动产品。

③自然生产力是社会生产力的基础,它制约着社会生产力。

4)人与自然和谐一致

人要遵循客观规律,合理、适度地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

5)改革不合理的制度,是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

自然与社会是不可分割的,人与自然之间的不协调,实质上是人与人、人与社会的问题。

不改变社会环境,不改变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就不能能解决生态环境问题。

2.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的基本特征(课本P73)

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统一、人的能动性与受动性的统一、人的内在尺度与自然的外在尺度的统一以及自然主义与人道主义、共产主义的统一是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的“四大”特征。

3.生态自然观确立的现实根源和科学基础

1)生态自然观确立的现实根源:

“生态危机”

①所谓“生态危机”,主要是指由于人类不合理的活动,在全球规模或局部区域导致生态过程即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损害、生命维持系统瓦解,从而危害人的利益、威胁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现象。

②当代全球性“生态危机”的主要表现:

人口激增,自然资源消耗、短缺(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热带雨林的破坏),环境污染(酸雨、臭氧层的破坏、温室效应)。

2)生态自然观确立的科学基础:

生态科学

生态学是一门关于人类“生存之科学”。

第一,人在生态系统中处于杂食性消费者的生态位上。

第二,认识生态系统上的调控者和协同进化者。

3)生态自然观的基本思想

生态自然观是对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是在人类反思全球性“生态危机”的过程中和总结现代生态科学的思想成果的基础上形成的。

其一,生态系统是生命系统。

其二,生态系统具有显著的整体性。

其三,生态系统是自组织的开放系统。

其四,生态系统是动态平衡系统。

其五,生态平衡是稳定性与变化性相统一的平衡。

4.生态自然观和可持续发展

1)可持续发展理论和战略的提出(课本P83)

2)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

①突出发展的主题—发展原则

②发展的可持续性—可持续原则

③人类根本利益和行动的共同性—共同性原则

④人与人关系的公平性—公平性原则

5.生态文明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途径

①在生态自然观指导下,生态文明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发展为宗旨,强调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共同发展,在维持自然界再生产的基础上进行经济再生产。

②生态文明包含着下述三个相互区别、相互联系的层面:

一是物质生产层面。

生态文明的主导产业是生态产业,即以生态化为目标的农业、工业、信息业与服务业。

二是社会制度层面。

生态文明是在农业、工业、信息业与服务业的物质生产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新兴的社会制度。

三是思想观念层面。

生态文明的思想观念的核心要素是思维方式与价值观念的生态化思想。

6.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基本框架

①生态可持续发展(基础:

资源环境保护)

②经济可持续发展(前提条件)

③社会可持续发展(目的)

④科学技术可持续发展

第7章科学

1.科学的涵义

“科学”是一个历史性范畴,不仅包括获得新知识的活动,也包括这个活动的结果,它是以范畴、定理、定律等思维形式反映各种物质及其现象的本质和运动规律的知识体系,是人类探索客观世界未知本质和规律的活动,是一种社会建制。

2.自然科学的含义

自然科学作为知识体系,是由各种知识单元组成的关于自然界的本质及其运动规律的系统化、理论化的知识总和。

3.自然科学的性质

1)自然科学是特殊的意识形态,其本身没有阶级性。

“特殊性”的表现:

①自然科学的研究对象及其所反映的内容都是客观的,是自然界的规律,是被社会各阶级的人所发现、继承和利用的结果。

②自然科学是建立在特定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它不同于社会上层建筑中的哲学、政治、法律、宗教和艺术等意识形态。

2)自然科学是知识形态的生产力,属于一般社会生产力的范畴。

3.社会科学的含义

社会科学是关于社会的本质和发展规律的科学,是人类控制、协调、变革社会的思想武器。

4.科学理论的基本特征

①客观真理性

②全面系统性

③逻辑完备性

④科学预见性

5.科学假说的概念

科学假说是指认识主体在已知的、有限的科学事实和科学原理的基础之中运用科学思维方法对未知自然现象的本质及其规律所作出的推测性的解释和说明,是自然科学理论思维的一种重要形式。

6.科学假说的特征

1)科学性

科学家说是在一定的科学事实和已有的科学理论基础上建立的,并须经过一系列科学论证。

2)解释说明性

科学假说是经过了一定程度的科学抽象,其抽象性决定了其必须向人们进行醒解释说明。

3)推测预见性

科学假说可以解释已有的、全部的科学现象,可以预测未来。

4)有待验证性

科学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