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版学案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课件word形式专题20 文学类阅读1小说阅读.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686092 上传时间:2023-07-16 格式:DOCX 页数:60 大小:247.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金版学案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课件word形式专题20 文学类阅读1小说阅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0页
金版学案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课件word形式专题20 文学类阅读1小说阅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0页
金版学案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课件word形式专题20 文学类阅读1小说阅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0页
金版学案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课件word形式专题20 文学类阅读1小说阅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0页
金版学案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课件word形式专题20 文学类阅读1小说阅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0页
金版学案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课件word形式专题20 文学类阅读1小说阅读.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0页
金版学案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课件word形式专题20 文学类阅读1小说阅读.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60页
金版学案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课件word形式专题20 文学类阅读1小说阅读.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60页
金版学案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课件word形式专题20 文学类阅读1小说阅读.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60页
金版学案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课件word形式专题20 文学类阅读1小说阅读.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60页
金版学案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课件word形式专题20 文学类阅读1小说阅读.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60页
金版学案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课件word形式专题20 文学类阅读1小说阅读.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60页
金版学案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课件word形式专题20 文学类阅读1小说阅读.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60页
金版学案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课件word形式专题20 文学类阅读1小说阅读.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60页
金版学案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课件word形式专题20 文学类阅读1小说阅读.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60页
金版学案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课件word形式专题20 文学类阅读1小说阅读.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60页
金版学案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课件word形式专题20 文学类阅读1小说阅读.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60页
金版学案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课件word形式专题20 文学类阅读1小说阅读.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60页
金版学案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课件word形式专题20 文学类阅读1小说阅读.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60页
金版学案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课件word形式专题20 文学类阅读1小说阅读.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60页
亲,该文档总共6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金版学案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课件word形式专题20 文学类阅读1小说阅读.docx

《金版学案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课件word形式专题20 文学类阅读1小说阅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金版学案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课件word形式专题20 文学类阅读1小说阅读.docx(6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金版学案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课件word形式专题20 文学类阅读1小说阅读.docx

金版学案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课件word形式专题20文学类阅读1小说阅读

选考内容

专题二十 文学类文本阅读

[考点要求]

分析综合 C

(1)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

(2)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鉴赏评价 D

(1)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

(2)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3)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

探究 F

(1)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2)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

(3)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考点阐释]

文章的结构,即文章段落之间和段落内部的组合关系。

作品的主题,即作品的中心思想。

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即作品表现出来的叙述方式、语言风格、时代特征等特点。

表现手法,即在作品中所运用的各种表达技巧和方法。

重要语句,即作品中的主旨句、关键句。

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表现在文章中运用了一定表达方式或修辞手法或错综复杂的句式的语句上。

欣赏作品的形象,指分析作品通过什么手法刻画了什么形象,通过什么形象抒发了什么情感。

赏析作品的内涵,即分析作品的主旨、情感和审美倾向。

“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即能依据文学作品的具体内容,体会作品突出的艺术手法。

对作品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即对作者所运用的材料和表达的观点、见解、主张、态度等作出评价。

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即对文本能够做出深浅度不同的认知解读。

“作品的意蕴”,即文本所蕴含的思想。

“民族心理”主要指一个民族作为一个大群体所具有的典型心理特点。

“人文精神”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一是理解、尊重、关心他人,对人类所遭受的苦难深表同情,对人类的当下和未来深怀忧虑;二是对自然与他人充满敬畏和感恩之情,尊重自然、敬畏生命;三是在人的全面发展中,善于反思、审视自我,具有自我批判精神。

创作背景,具体指文章“因何而作”。

创作意图,具体指文章“为何而作”。

个性化阅读,要求充分调动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探究文学作品的丰富意蕴。

有创意的解读,就是对作品的新发现。

►近年高考考情分析

      考点列阵

3年选文              

年份

选文

文体

2014新课标全国Ⅰ卷

古渡头

小说

2014新课标全国Ⅱ卷

小说

2013新课标全国Ⅰ卷

喂自己影子吃饭的人

小说

2013新课标全国Ⅱ卷

峡谷

小说

2012新课标全国卷

马裤先生

小说

 

(续上表)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C

鉴赏评价D

探究F

结构主题

表现手法

鉴赏语言

赏析形象

审美评价

探究阅读

 

►命题特点

对文学类文本的阅读,《考试说明》规定如下:

阅读鉴赏中外文学作品。

了解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

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注重审美体验。

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究作品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1)分析综合。

能力层级为C级。

包括:

①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②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2)鉴赏评价。

能力层级为D级。

包括:

①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②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③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

(3)探究。

能力层级为F级。

包括:

①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②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③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一)小说阅读

一、(2014·新课标全国Ⅱ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刘庆邦

有个姑娘叫守明,十八岁那年就定了亲。

定亲的彩礼送来了,是几块做衣服的布料。

媒人一走,母亲眼睛弯弯的,说:

“给,你婆家给你的东西。

“谁要他的东西,我不要!

“不要好呀,我留着给你妹妹作嫁妆。

妹妹跟过来,要看看是什么好东西。

守明像是捍卫什么似的,坚决不让妹妹看,她把包被放进箱子,啪嗒就锁上了。

家里只有自己时,守明才关了门,把彩礼包儿拿出来。

她把那块石榴红的方巾顶在头上,对着镜子左照右照。

她的脸红通通的,很像刚下花轿的新娘子。

想到新娘子,不知为何,她叹了一口气,鼻子也酸酸的。

按当地的规矩,守明该给那个人做一双鞋了。

她的表情突然变得严肃起来。

她把那个人的鞋样子放在床上,张开指头拃了拃,心中不免吃惊,天哪,那个人人不算大,脚怎么这样大。

脚大走四方,不知这个人能不能走四方。

她想让他走四方,又不想让他走四方。

要是他四处乱走,剩下她一个人在家可怎么办?

她想有了,把鞋做得稍小些,给他一双小鞋穿,让他的脚疼,走不成四方。

想到这里,她仿佛已看见那人穿上了她做的新鞋,由于用力提鞋,脸都憋得红了。

“合适吗?

那个人说合适是合适,就是有点紧。

“穿的次数多了就合适了。

那个人把新鞋穿了一遭,回来说脚疼。

“你疼我也疼。

那个人问她哪里疼。

“我心疼。

那个人就笑了,说:

“那我给你揉揉吧!

她赶紧把胸口抱住了。

她抱的动作大了些,把自己从幻想中抱了出来。

摸摸脸,脸还火辣辣的。

瞎想归瞎想,在动剪子剪袼褙时,她还是照原样儿一丝不差地剪下来了。

第一次看见那个人是在社员大会上,那个人在黑压压的会场中念一篇稿子。

她不记得稿子里说的是什么,旁边的人打听那个人是哪庄的,叫什么名字,她却记住了。

她当时想,这个男孩子,年纪不大,胆子可够大的,敢在这么多人面前念那么长一大篇话。

她这个年龄正是心里乱想的年龄,想着想着,就把自己和那个人联系到一块儿去了。

不知道那人有没有对象,要是没对象的话,不知道喜欢什么样的……

有一天家里来了个媒人,守明正要表示心烦,一听介绍的不是别人,正是让她做梦的那个人,一时浑身冰凉,小脸发白,泪珠子一串串往下掉,母亲以为她对这门亲事不乐意,守明说:

“妈,我是舍不得离开您!

媒人递来消息,说那个人要外出当工人,守明一听有些犯愣,这真应了那句脚大走四方的话。

此一去不知何时才能回还,她一定得送给那人一点东西,让那个人念着地,记住她,她没有别的可送,只有这一双鞋。

那个人外出的日期定下来了,托媒人传话,向她约会。

她正好亲手把鞋交给那个人。

约会的地点是村边那座高桥,时间是吃过晚饭,母亲要送她到桥头去,她不让。

守明把一切都想好了,那个人若说正好,她就让他穿这双鞋上路——人是你的,鞋就是你的,还脱下来干什么。

临出门,她又改了主意,觉得只让那个人把鞋穿上试试新就行了,还得让他脱下来,等他回来完婚那一天才能穿。

守明的设想未能实现。

她把鞋递给那个人时,让那个人穿上试试。

那个人只笑了笑,说声谢谢,就把鞋竖着插进上衣口袋里去了。

直到那个人说再见,鞋也没试一下。

那个人说再见时,猛地向守明伸出了手,意思要把手握一握。

这是守明没有料到的。

他们虽然见过几次面,但从来没有碰过手。

她犹豫了一会儿,还是低着头把手交出去了。

那个人的手温热有力,握得她的手忽地出了一层汗,接着她身上也出汗了。

那个人大概怕她害臊,就把她的手松开了。

守明下了桥往回走时,见夹道的高庄稼中间拦着一个黑人影,她大吃一惊,正要折回身去追那个人,扑进那个人怀里,让她的那个人救她,人影说话了,原来是她母亲。

怎么会是母亲呢!

在回家的路上,守明一直没跟母亲说话。

后记:

我在农村老家时,人家给我介绍了一个对象。

那个姑娘很精心地给我做了一双鞋。

参加工作后,我把那双鞋带进了城里,先是舍不得穿,后来想穿也穿不出去了。

第一次回家探亲,我把那双鞋退给了那位姑娘。

那姑娘接过鞋后,眼里一直泪汪汪的。

后来我想到,我一定伤害了那位农村姑娘的心,我辜负了她,一辈子都对不起她。

(有删改〉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AC)

A.小说注重从细微处表现人的心灵秘密,守明照镜子时,“不知为何,她叹了一口气,鼻子也酸酸的”,寥寥数语,初恋少女的微妙心理就显露出来了。

B.小说善于使用对比手法刻画人物,守明的美好形象,就是在与母亲收人家的彩礼、偷偷监视女儿约会等一系列言行的鲜明对比中,逐渐凸显出来的。

C.小说擅长在平淡叙述中营造不平常的效果,守明与未婚夫分别后见一黑影,大吃一惊,原来是母亲,这一既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的情节就颇具匠心。

D.小说地方特色鲜明,尤其是“守明像是捍卫什么似的”“在黑压压的会场中念一篇稿子”等日常生活语言的大量使用,更增添了浓郁的乡土气息。

E.小说善于通过细节描写表现人物性格,未婚夫和守明约会时随意把鞋插进口袋,分手时又主动与守明握手,表明他虽是一个农村青年却有现代意识。

解析:

解答本题,要注意分析各选项表述,从各选项关于小说主题、人物性格、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等方面的表述中发现问题。

B项错误在于“对比”的说法不正确。

D项所举的例子不能证明“地方色彩”。

E项所举之例不能证明“有现代意识”。

2.小说以“鞋”为中心叙事写人,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

请简要分析。

答案:

①以鞋为纽带可以传递主人公守明的深情与期盼,有利于开展故事情节。

②鞋就是主人公守明感情的载体,聚集着她对那个人几近全部的爱。

以“鞋”为中心有利于突出人物性格。

③鞋是主人公守明心中爱情的替代品,是她爱的见证物。

以“鞋”为中心有利于表达人物情感。

3.小说中守明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她有什么样的心态?

请简要分析。

答案:

(1)守明是一个有着朴实、善良、柔顺品性和传统美德的农村青年女性形象。

(2)①对美好爱情和幸福生活满怀憧憬。

②对未来人生和未知命运感到不安。

4.文末“后记”是独立于小说外的写作说明,还是属于小说的有机组成部分?

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

答案:

(示例一)“后记”是独立于小说外的写作说明。

①既然题为“后记”,当然不能算作小说的一部分。

②小说写的男主角是“那个人”,而“后记”则是写作者自己,二者不是同一人。

③小说中并没写“那个人”和守明后来的情况,不能断定他们后来就一定会如“后记”中“我”的遭遇。

(示例二)“后记”属于小说的有机组成部分。

①小说的情节和“后记”有相似之处。

②小说中的“那个人”和“后记”中的“我”情况也很相似。

③小说中的不少地方暗示女主人公守明的遭遇和“后记”中“那个姑娘”的情况很相像。

④小说流露出的感情和“后记”中“我”的感情一致。

二、(2014·辽宁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数学家的爱情

李伶伶

①数学家是朋友送他的绰号,因为他对数字特别敏感,数学运算得特别快。

朋友都说他是数学天才。

可是数学天才的爱情之路却一直不顺。

②一次,他跟一个交往不久的女友去饭店吃饭,结账时却跟服务员吵了起来。

那天饭钱应该是79.8元,如果服务员报出准确的数值,他也不会生气。

可是服务员向他要80元。

他说,不对吧。

服务员说,账单上这么写的。

说着把手写的账单递给他。

他看账单上真写着80元,就说,你们算错账了,不是80元,是79.80元。

服务员说,我们这里都是按四舍五入收费的。

他说,你们怎么收费我不管,但是你们这账确实算错了。

服务员说,差两角钱还算差呀?

数学家说,怎么不算差?

79.80元和80元能画等号吗?

服务员说他小气,数学家就跟她吵了起来。

③女友很尴尬,劝了半天劝不住他,索性走了。

当晚就跟他分手了。

女友觉得他为两角钱就能跟人吵一架,以后她可过不了。

④数学家很苦恼。

朋友劝他别上火,说总能遇到理解他的人。

⑤后来他真遇到了一个这样的人。

她是个会计,也喜欢计算,也是看到一组数字就把它们加起来算出结果。

两个人在一起时总比赛谁算得快。

跟她在一起,数学家很开心。

数学家想跟她结婚,却因为一件小事又黄了。

⑥那天是情人节,数学家陪女友去逛街。

看到一家新开业的咖啡厅搞打折优惠活动,就进去了。

要了两杯咖啡,又要了五样小点心。

吃完去结账,看到结账的队伍排得很长。

原来那天收银员有事没来,女老板临时顶替。

她不太会算账,借助计算器也算得很慢。

要结账的人在旁边催她,越催她越着急,越着急越算不好。

数学家见状走过去说,你要是信得过我们,我们帮你算。

女老板抬头看看数学家和他的女友,觉得他们不像坏人,就同意了。

⑦于是,数学家帮女老板算账,女友帮核实,女老板在旁边收钱。

不一会儿,结账的队伍就消失了,剩下最后一位客人。

就是这最后一个人的账,让数学家和女友出现了分歧。

数学家算出客人应付182元,女友说是188元。

让客人自己算,结果跟数学家一样。

最后让女老板算,女老板算完后,看看数学家又看看他女友,说,这位先生算得对。

数学家女友说,你说谎!

女老板说,我为什么要说谎?

我们三个算的,结果都一样,说明你确实算错了。

数学家女友说,我没错,不信我重新给你算一遍。

客人有点儿不高兴,说,你这人怎么这样?

算错了还不承认。

女老板说,您别生气,我按您算的结果收钱。

客人递过来200元钱,女老板找给他18元。

客人拿着找回的零钱走了。

数学家女友气愤不已,她看看女老板,又看看数学家,一句话没说就走了。

数学家跑出去追女友。

女友说,除非你承认自己算错了,否则别再来找我。

数学家觉得女友不讲道理,就没再找她。

⑧女老板很感激数学家那天帮她算账,他再去喝咖啡时,说啥也不要钱。

一来二去,两个人成了朋友,后来又成了恋人。

女老板是个年轻的单身女人,厌倦了职场的尔虞我诈,辞职开了这家咖啡厅。

数学家经常来帮女老板算账,女老板对他的计算能力崇拜得五体投地。

一年后的情人节,他们结婚了。

⑨结婚那天,咖啡厅全部商品打八折。

服务员问:

开心果也打折吗?

女老板说,当然不打,开心怎么能打折呢?

数学家觉得这话耳熟,就问,开心果不打折,那去年怎么打了?

女老板看着数学家笑了,说,去年也没打。

最后那位客人买了一碟开心果,你算账时一并打了折,所以那天的账,你当时的女友算的是对的。

数学家很意外,说,那你为什么说她算错了?

女老板说,傻瓜,因为我看上你了呗!

数学家很生气,说,你怎么能这样!

⑩数学家不能原谅女老板,执意跟她离了婚。

女老板不理解,数学家为什么这么对她。

(选自《小说选刊》,有改动)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AB)

A.小说第四自然段看似闲笔,其实承上启下,引导故事情节自然发展,引发阅读兴趣。

B.数学家和女会计都乐于助人,因爱好相同而相恋,最终分手根本上是性格使然。

C.小说题目匠心独运,既是对内容的准确浓缩,又包含明显的调侃意味。

D.小说通过人物的肖像、言行、心理及环境描写,刻画了社会众生相。

E.小说通过跌宕起伏、扣人心弦的情节,启发读者思考爱情的真正涵义。

解析:

C项,“明显的调侃意味”不准确。

D项,小说中没有肖像描写和环境描写。

E项,说小说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不对,应是“平中见奇”,“启发读者思考爱情的真正涵义”属无中生有,小说的主题是提示人际交往中情商的重要性。

2.小说第七自然段画线句子分别写到女老板和数学家女友两次“看看”,试就此对人物心理加以分析。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心理。

解答此题,首先要明确“看看”的主语是谁,对象是谁;其次要联系上下文进行解答,尤其是要联系第⑦段的情节。

答案:

①女老板的两次“看看”,表明她已经知道数学家算错,但对是否说明真相有些犹豫,最终选择了偏向数学家,透露了对他的好感。

②数学家女友的两次“看看”,表明了她的不解和气愤,她觉得这两个人不可理喻,于是怒而离开。

3.小说最后才交代一年前数学家算错了账,这样处理有何作用?

结合作品加以分析。

解析:

本题考查小说结尾的艺术效果。

分析其作用,首先要考虑结尾的特点及其对整个故事情节的作用。

其次要考虑情节对塑造人物形象、表达主题的作用。

最后,还要考虑对读者的影响。

答案:

①使故事情节平中见奇,形成高潮。

②使女老板和数学家的形象更加丰满。

③进一步揭示人际交往中情商重要性的主题。

④增添作品的情趣,让人回味。

4.数学天才为什么赢得爱情又为什么失去爱情?

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你从这个人物身上得到了什么启示?

答案:

赢得爱情的原因:

精于数学计算,为人耿直,乐于助人。

失去爱情的原因:

性格偏执,与人交往中缺少理解和沟通。

启示:

处理问题要坚持原则与变通并重,与人相处要善于理解和沟通。

(一)小说情节的结构模式

小说情节的结构主要通过情节的推进或情绪的勾连、材料的组织来构成。

传统小说通常是以时空为本位的线性结构模式。

具体有三种:

1.基本模式

小说情节的基本模式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2.摇摆式

摇摆式即通常所说的“一波三折”。

大多数小说情节运行并不呈现为一条直线,总会在某处放慢速度甚至停下来做点什么,然后再回到轨道,这就出现了情节的摇摆。

情节的摇摆往往赋予小说更为摄人心魂的魅力。

3.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式

这种模式俗称“欧·亨利”式笔法。

在结尾处出其不意地揭示真相,而这个真相通常都出人意料,回扣前面的情节,一切又都在情理之中,从而增加小说情节的生动性。

(二)小说情节的结构要素

小说情节的结构除去情节本身,还有以下要素:

1.线索

线索是贯穿整个作品情节发展的脉络,可以是某人、某物、某种情感、某个事件,还可以是时间、空间。

阅读小说,抓住线索是把握小说故事发展的关键。

线索有单线和双线两种,双线又分明线和暗线两种。

2.情节安排的技巧

基本技巧有照应、伏笔、过渡、铺垫、点题等;常用技巧有悬念法、误会法、对比法、突转法、抑扬法等。

(三)小说情节安排的作用

小说的情节主要有两方面的作用:

内容上为塑造人物、表现主题服务,为情节发展服务;结构上呼应标题、设置悬念、照应文段、埋下伏笔、为后面情节作铺垫、推动情节发展等。

1.小说开头段的作用

分析开头段的作用,应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入手,既要把握该段的内容和表现手法,又要结合下文的故事情节分析。

小说开头常用的两种方式:

(1)悬念式。

在作品开头提出疑问,然后在行文过程中或结尾回答疑问。

作用是造成悬念,引出下文,以此突出人物形象,揭示小说主题。

(2)写景式。

作用主要是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奠定感情基调。

2.小说中间段(情节)的作用

可以从以下三点进行考虑:

(1)考虑某个情节与全文中相关情节的关系,主要是照应和伏笔。

照应就是文学作品前后文之间的呼应。

照应能使情节连贯,脉络清晰,结构紧凑。

伏笔是指文学作品中,在前段里为后段所作的提示或暗示。

在小说中使用伏笔,能使小说情节曲折,结构紧凑,构思精巧,前后呼应。

(2)考虑情节与主题的关系。

如《骆驼祥子》中暴雨狂泻,道路迷茫,“半死半活”的祥子,“低着头一步一步地往前拽”的情节,反映了旧社会人力车夫的凄苦生活和悲惨命运。

(3)考虑情节与人物性格的关系。

如《水浒传》写武松打虎,多次提到哨棒,给读者以武松会依仗哨棒打虎的印象,接着安排哨棒被打断,手中的一半也被武松扔在一边,两手揪住老虎头皮,按在地上,提起铁锤般的拳头,打得老虎眼、口、鼻、耳七窍流血的情节,有力地彰显了武松徒手打虎的英雄本色。

3.小说结尾的作用

小说结尾大致有以下几种方式:

(1)出人意料式。

从结构安排上看,能使平淡的故事陡生波澜,猛烈撞击读者的心灵,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从表现手法上看,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使人觉得在情理之中。

(2)戛然而止、留下空白式。

留下充分的驰骋想象空间,利于进行艺术的再创造。

(3)补叙式。

这种结尾常有对上文情节的呼应和解释悬念的作用,使人物形象更加完整,深化主旨。

(4)卒章显志式。

这种结尾往往有解释悬念、揭示主题的作用。

(5)悲剧式。

这种结尾,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从表现人物性格上看,能很好地塑造人物性格,增强悲剧色彩;从表现效果上看,令人感动,令人回味,引人深思。

(6)大团圆式。

从表现效果上看,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耐人寻味;从感情体验上看,主人公与作者的意愿构成和谐的一体,给人以欣慰、愉悦之感;从主题上看,这样的结局凸显出美好的人性,符合大众对审美的追求,容易引起共鸣。

(一)自然环境

小说中的自然环境包括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季节、天气和景物等。

它的主要作用有:

1.自身的、独立的审美价值

自然环境可以表现地域风光和文化,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特点。

2.渲染故事气氛

作者往往用生动的自然环境描写,来创造故事的特定氛围,从而增强故事的真实性。

3.烘托人物形象

环境是为人物活动提供场所和背景的,作者为了表现人物丰富的心境、复杂的性格,而为人物设置多种不同的自然环境,用以记录其种种行为,从而显露其性格。

4.推动情节发展

情节发展与环境描写往往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环境描写要以情节为依据,情节发展离不开环境描写。

5.暗示社会环境

通过对特定的自然环境的描写,来展示独特的世态风情,提供一幅社会历史图画。

小说中的自然环境,一般都带有作者的感情色彩,是社会环境的暗示。

6.深化作品主题

自然环境描写常通过象征、暗喻的方式揭示主题。

(二)社会环境

社会环境描写是对人物所处的时代、社会和生活环境等的描写,包括城镇、农村、工厂、军营、机关、学校、商店等人物活动场所和地域风情、风俗习惯等社会风情的描写。

具体作用有:

1.交代人物活动及其成长的时代背景,提示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

2.交代人物身份,表明人物性格

3.揭示社会本质特征,深化作品主题

(一)人物的塑造

小说中的人物,又称典型人物,是根据现实生活,采用“杂取种种,合成一个”的艺术手法创作出来的。

对比生活中的原型,小说的人物往往更具有代表性。

小说人物的形象特征包括两个方面:

外在特征和内在特征。

外在特征是指人物的外貌、职业、生活习惯等,内在特征是指人物的心理状态、精神品质等。

小说塑造人物的方法主要包括直接刻画和间接刻画。

直接刻画是指对人物的外貌(肖像、衣着)、心理、动作、语言等方面进行直接描写以表现人物特征;间接刻画更多的是指通过环境及他人言行的描写来烘托、反衬人物的性格、命运。

(二)人物的作用

1.主要人物的作用

小说的人物形象众多,其中置于中心地位、被着力塑造的就是小说的主要人物。

小说的最终落脚点是借助形象表达作者对社会生活的某些方面的感受和体会。

人物形象的典型性,即典型人物形象可以折射出某种社会现象以及带给人们某种启示,承担着揭示小说主题的作用。

2.次要人物的作用

次要人物即陪衬人物或线索人物,其作用一般有:

(1)对主要人物起陪衬作用。

(2)贯穿全文的线索,特别是以第一人称叙述的“我”,多起到叙述和见证人的作用,增加小说的真实性。

(3)同主要人物一同揭示或凸显主旨。

(4)推动情节发展。

表达技巧

概念分析及作用阐释

人称

第一人称叙述

叙述亲切自然,给人真实生动之感

第二人称叙述

便于感情交流,增强抒情性和亲切感

 

叙述

方式

第三人称叙述

不受时空限制,叙写展现自由灵活

顺叙

按某一顺序(时间或空间)进行记叙

倒叙

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插叙

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作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

补叙

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作某些交代

人物

描写

肖像、神态、

动作描写

更好地展现人物的内心及性格特征

语言描写

言为心声,人物的语言也体现着人物的思想性格:

①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②描摹人物的语态,使形象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心理描写

直接表现人物思想和内在感情(矛盾/焦虑/担心/喜悦/兴奋等),表现人物思想品质,推动情节发展

细节描写

①刻画人物性格、爱好、追求。

②深化主题。

③推动情节发展。

④渲染时代气氛、地方特色。

⑤渲染人物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