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六中学高三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669193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31.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六中学高三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届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六中学高三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届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六中学高三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届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六中学高三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届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六中学高三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届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六中学高三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届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六中学高三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届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六中学高三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届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六中学高三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届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六中学高三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届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六中学高三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届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六中学高三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届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六中学高三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届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六中学高三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届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六中学高三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届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六中学高三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届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六中学高三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届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六中学高三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届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六中学高三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届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六中学高三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六中学高三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届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六中学高三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六中学高三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届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六中学高三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届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六中学高三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

哈尔滨市第六中学2019届10月阶段性总结

高三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24小题,共48分)

1.晋文公即位之初,就下令“通商宽农,懋穑劝分”;卫文公则制定了“务材、训农、通商、惠工”等政策;诸侯会盟也都把维护正常商业交往作为重要的内容写入盟约。

这些做法

A.迟滞了小农经济的发展

B.推动了民间市场的最终形成

C.降低了商人的政治地位

D.提供商业发展必要的政治保障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各诸侯制定相应政策保障商业的发展的做法,为商业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政治保障,故D项正确;商业只是辅助,农业仍是主导,这些做法并不会迟滞小农经济的发展,故A项错误;春秋战国时期并没有民间市场,民间市场出现于南北朝,故B项错误;诸侯的做法提升了商人的地位,故C项错误。

2.西汉时期的犁铧比战国时有所改进,有铁口犁铧、尖锋双翼犁铧、舌状梯形犁铧以及大型犁铧等。

而且政府曾下令禁止杀牛和盗牛,并在北方边境设苑养马。

这主要表明西汉时期

A.政府强化了重农抑商政策

B.精耕细作的农业得到一定的发展

C.生产方式出现了质的革新

D.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占支配地位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回忆、再现所学知识,比较、分析,并作出准确判断的能力。

材料中“西汉时期的犁铧比战国时有所改进,有铁口犁铧,尖锋双冀犁铧、舌状梯形犁铧以及大型犁铧等。

而且政府曾下令禁止杀牛和盗牛,并在北方边境设苑养马。

”说明西汉精耕细作的农业技术发达,故B正确。

考点:

古代中国经济·汉代农业经济·精耕细作

3.西汉时期的画像石雕刻主要采用錾凿法勾勒出人物、动物,形象稚拙,画面层次少,刻痕较深,线条较粗,不够流畅。

东汉时期,画像石雕刻线条流畅,刻痕较浅,用线注重人物内在结构表达,动物及各种背景图案刻画也恰如其分,浑然一体。

这一变化主要得益于

A.冶铁技术的提高

B.绘画艺术的进步

C.佛教文化的影响

D.思想观念的变迁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反映了西汉时期的画像石雕刻线条较粗,不够流畅,而到东汉时期,画像石雕刻线条流畅,刻痕较浅,刻画精细。

这种变化主要得益于新的雕刻刀具的使用,这主要是由于冶铁技术的提高,制造出了更加坚硬的刀具,故A项正确;材料主要强调的是石刻技法的变化,与绘画艺术无关,故排除B项;材料中的变化是指技法上的变化,得益于雕刻工具的改进,佛教的影响不是主要原因,故排除C项;思想观念的变迁并不能使材料中的雕刻技法发生改变,排除D项。

4.北朝时,嗜好奶类制品的北方人常常嘲笑南方人的喝茶习俗。

唐中期,北方城市中,“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

其茶自江、淮而来,舟车相继。

所在山积”。

据此可知,唐中期

A.国家统一使南茶开始北运

B.南北方饮食习惯趋于一致

C.南方经济文化影响力上升

D.南方经济水平已超越北方

【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联系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唐朝时期,随着经济文化影响力的上升,南方的习俗也被北方人接受,故答案为C项。

材料不能反映唐朝中期“南茶开始北运”,排除A项;B项说法不符合史实,实际上南北方饮食习惯存在较大差异,排除;南宋时中国南方的经济发展水平超过了北方,D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

【考点定位】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区域经济和重心的转移·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点睛:

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经历了这样的过程:

东晋南朝时期江南经济的开发使南北经济差距缩小,为以后我国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打下了基础。

隋唐时期江南地区的土地资源得到进一步开发,成为重要的粮食产地。

安史之乱以后,北方经济受到严重破坏,我国的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五代十国时期,北方战乱频繁,而南方战祸较少学科@网,相对安定。

整个五代时期,我国的经济重心继续南移。

北宋灭亡以后,南宋政权偏安于东南一隅,使南方经济进一步发展,完全取代了北方经济重心的地位。

随着南方经济文化影响力的上升,南方的习俗逐渐被北方人接受。

5.下图为唐宋时期政府钱币与实物收入数量统计图。

其变化趋势说明

A.政府收入因动乱明显减少

B.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逐渐完成

C.该时期商品经济快速发展

D.自然经济趋于解体边缘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图示信息可知,在国家收入中,钱的数量逐年上升,而谷物和布帛逐渐降低,从侧面反映出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C项正确。

材料没有体现政府收入减少,而是强调商品经济发展推动了钱币收入增加,排除A。

材料没有涉及经济重心南移信息,且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排除B。

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逐渐瓦解,与材料不符,排除D。

6.据《续通典食货》记载:

交子三年一届,其肇因始于宋代之铜钱与铁钱混用而不便于携带;迄神宗熙宁初年将伪造交子等同于伪造官方文书。

据此可知宋代

A.金属货币不被认可

B.交子最初由商人私自发行

C.金融秩序相当混乱

D.纸币的合法地位确立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熙宁初年将伪造交子等同于伪造官方文书”说明交子正式由官方所承认,故D项符合题意;材料反映的是交子的地位问题,没有体现出金属货币的地位,故A项排除;材料“交子……肇因始于宋代之铜钱与铁钱混用而不便于携带”说明交子发行的原因,并没有体现出交子最初发行的状况和当时的金融秩序,故BC项排除。

【点睛】“熙宁初年将伪造交子等同于伪造官方文书”是解题的关键。

7.《云麓漫钞》中记载,宋金议和后,南宋朝廷认为“边患”消弭,便着力发展内部经济,“务与民休息,禁网疏阔,富家巨室,竟造房廊,赁金日增”。

这深层次反映了

A.民众生活幸福指数高

B.南宋租赁经济盛行

C.经济转型的动力不足

D.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答案】C

【解析】

【详解】据材料“富家巨室”“赁金日增”可知北宋贫富差距的存在不能说明民众生活幸福指数高,故A项错误;据材料“赁金日增”说明南宋租赁经济盛行但这是表象不是深层次的反映,故B项错误;材料表明南宋租赁经济发展,其深层次说明富家巨室将财富投资到土地而不是投入再生产,表明经济再发展动力不足,故C项正确;经济重心南移指的是南方经济水平超过北方,材料没有南北方经济总量对比不能说明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故D项错误。

8.晚明时期,徐光启曾说:

“私通者,商也。

官市不开,私市不止,自然之势也。

又从而严禁之,则商转而为盗,盗而后得为商矣。

”据此可知“海禁”政策

A.导致了沿海地区的严重贫富分化

B.严重阻碍中外正常的文化交流

C.有效维护了东南沿海的社会安定

D.使民间海外贸易走向畸形发展

【答案】D

【解析】

【详解】从材料“私通者,商也”“则商转而为盗,盗而后得为商”中可以看出,海禁时期的走私活动和亦商亦盗的私人贸易不断发展,破坏了沿海地区的社会秩序和安定,这说明了“海禁”政策使民间海外贸易走向畸形发展,故D项正确,C项错误;材料中无法体现出“海禁”政策导致贫富分化,故A项排除;B项是“海禁”政策的影响,但材料中没有体现出,排除。

【点睛】“私通者,商也”“则商转而为盗,盗而后得为商”是解题的关键。

9.从清初的“剃发令”到太平天国的“蓄发令”再到辛亥革命的“剪发易服”和随之出现的“保辫会”,国人的头发承载了“生命不能承受之重”。

材料中所述历史现象

A.体现人们思想不断解放

B.反映出政治斗争激烈

C.表明国人文明程度不一

D.深受欧美文化的影响

【答案】D

【解析】

【详解】从清初的“剃发令”到太平天国的“蓄发令”再到辛亥革命的“剪发易服”和随之出现的“保辫会”可以看出“辫发之争”与政治斗争密切相连,故B项正确;AD项不符合“太平天国的‘蓄发令’”,排除;材料中没有体现出中国人的文明程度,故C项排除。

【点睛】解题时抓住题干信息“清初的剃发令”“太平天国的蓄发令”“辛亥革命的剪发易服”。

10.张之洞在湖北进行洋务建设卓有成效,在他去世两年后,新军手持“汉阳造”打响辛亥革命第一枪,颠覆了两千多年的皇权专制制度,被清朝遗老们骂作“断送大清国运的第一号罪臣”。

清朝遗老对张之洞的评价

A.是基于事实的比较客观的评价

B.反映出清朝遗老对洋务运动的否定

C.只关注了事件之间的表面联系

D.说明了他们与张之洞政治立场不同

【答案】B

【解析】

【详解】张之洞是洋务派的代表人物,其湖北进行洋务建设本意是维护清王朝的统治,发展军事企业是为了抵御侵略和镇压人民,故“第一号罪臣”绝非客观评价,排除A;材料中清朝遗老对洋务运动的发展军事工业铸造的武器成为推翻清朝的武器,排除B;清王朝腐败无能,被推翻是历史的必然,革命派拿起何种武器造反是偶然现象,清朝遗老对张之洞的评价只关注了事件之间的表面联系,排除C;清朝遗老和张之洞都属于地主阶级立场,排除D。

11.中国民族机器纺织业的主持人或创办人,都是缺乏手工棉纺织业主经历的业外者,有官僚、士绅、买办、商人等,却没有棉纺织业手工工场主身份。

这种状况

A.直接导致民族工业长期萧条

B.取决于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

C.折射出中国民族工业特殊性

D.导致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受阻

【答案】C

【解析】

【详解】由材料“缺乏手工棉织业主经历的业外者,有官僚、士伸、买办、商人等,却没有棉纺织业手工工场主身份”说明中国民族机器纺织业具有脱离传统手工业的突发性,它折射出中国民族工业特殊性,故C项正确;导致民族工业长期萧条的直接原因是列强的经济侵略,排除A;材料中的状况取决于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排除B;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说明资本主义萌芽发生质变,排除D。

12.新中国建立之初.中央政府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规定拥有土地的农民“有权自由经营、买卖和出租”。

这一规定所产生的主要影响是

A.无法适应后来工业化开展B.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C.废除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度D.为三大改造奠定物质基础

【答案】A

【解析】

题干中这一规定实际上仍是发展分散经营的小农经济这无法满足工业化建设对原料、粮食、资金的需求,故A项正确;农民“有权自由经营、买卖和出租”自己的土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故B项错误;承认了农民对土地的所有权这与三大改造建立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做法相矛盾,故C、D项错误。

点睛:

材料“《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拥有土地的农民“有权自由经营、买卖和出租””是解题的关键。

13.1958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规定“公民由农村迁往城市必须持有城市劳动部门的录用证明或户口登记机关准予迁入的证明”,这改变了“五四宪法”关于居民“自由居住和迁徙”的规定,形成了城市和农村户口的“二元结构”模式。

这一变化

A.适应了当时经济体制变革的要求

B.旨在用法律限制城市人口规模

C.旨在减少农村人口,保障农民就业

D.说明“二元结构”模式适合中国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958年对于人口居住于迁徙的规定实际上是当时中国照搬苏联建立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后对于户口登记的一种规定,故A项正确;这一变化不能说旨在用法律限制城市人口规模,1958年的规定体现了用法律限制城市人口规模,故B项错误;材料与减少农村人口,保障农民就业无关,故C项错误;单纯中法律法规的条文无法看出这种“城乡二元结构”模式适合中国,故D项错误。

考点: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计划经济体制

14.20世纪90年代,中国政府提出对外开放的沿海、沿边、沿江、沿路的“四沿战略”。

其中“沿江”战略的目标是推动长江流域的全面开放,以贯通东西,辐射南北。

据此判断,实施“沿江”战略的龙头举措是

A.上海浦东的开发开放

B.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

C.构建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

D.开放长江三角洲地区

【答案】A

【解析】

据材料“20世纪90年代”“实施‘沿江’战略的龙头举措”可知应是上海浦东的开发开放,故A项正确;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是在21世纪提出的,与材料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沿江领域的开发和开放,并没有强调全方位的开放格局,故C项错误;开放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时间是1985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浦东的开发和开放

15.下表是根据国际统计年鉴数据“1996年平均每千亩耕地上使用机械台数”绘制的,导致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机械类型

世界

亚洲

中国

拖拉机

19.1

13.9

5.4

收割机

3.1

3.8

0.9

 

A.我国农业机械制造整体水平较低

B.农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局限

C.国家政策对农业的支持力度不够

D.农民对使用机械生产的动力不足

【答案】B

【解析】

从材料看我国农业机械制造整体水平较低,A是现象,不是原因,故A错误;

我国农业机械制造整体水平较低,主要是因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家庭分散经营,规模过小,难以形成规模经济,B选项是正确的;材料未涉及国家政策,故C错误;材料未涉及农民使用机械生产的动力问题,故D错误。

点睛: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历史上存在的问题:

家庭分散经营,规模过小,难以形成规模经济;农民不能自由处置土地,限制了农民的择业自由。

基础设施难以建设,农业生产长期高成本;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16.1498年5月,达·伽马率领的船队抵达印度的卡利卡特港,这也正是七十年前郑和下西洋时,展示天国德威的地方。

当印度人问他们到来的目的时,达·伽马很简练地回答说“基督徒,香料”。

导致东西方航海目的差异的根本原因是

A.航海家与支持者的关系不同

B.支撑航海的经济形态不同

C.思想文化上的巨大差异

D.对于经济效益的重视不同

【答案】B

【解析】

【详解】从材料“郑和下西洋时,展示天国德威的地方”“达•伽马……基督徒,香料”中可以看出东西方航海的目的是不同的,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支撑郑和下西洋是小农经济,而支撑新航路开辟的是资本主义萌芽和商品经济,故B项正确;东西方航海都是王室(皇室)支持的,故A项排除;CD项是原因,但不是根本原因,排除。

17.1930年苏联粮食产量为835.4亿千克,1931年降至694.8亿千克;1930年苏联粮食出口483亿千克,1931年增至518亿千克。

这表明苏联

A.人民为国家工业化建设作出贡献

B.农业投入不足造成粮食供不应求

C.粮食减产严重制约工业发展速度

D.农业集体化影响农民生产积极性

【答案】A

【解析】

由题干可知,1930年至1931年,苏联粮食产量明显降低。

但在这种情况下,苏联粮食出口量仍在增长,以换取更多国家工业化建设的资金。

说明人民为了国家的工业化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故A项正确。

题干中没有体现出农业投入不足的内容,故B项错误。

题干中只表明了苏联粮食减产这一事实,但没有体现出工业发展速度降低的相关内容,且粮食出口量的增长是为了支援国家的工业化建设,故C项错误。

材料没有反映农业集体化和农民生产积极性的内容,故D项错误。

点睛:

从材料中可知苏联粮食产量减少,粮食出口增多,反映出在粮食减产的情况下增加粮食出口量,实际是苏联人民缩减中粮支持国粮食出口换外汇来发展工业。

18.1935年,美国实施的联邦戏剧计划在22个州举办了1000多场免费戏剧演出,在最多时曾雇用了12700名戏曲工作者。

联邦音乐计划最多时曾雇佣16000名音乐家,大约每星期为100万人演奏5000多场音乐会。

这—做法

A.唤醒了人们应对危机的意识

B.意在扩张总统的行政权力

C.通过行政干预控制艺术发展

D.有助于缓解社会失业问题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据材料提到,1935年,美国实施的联邦戏剧计划……在最多时曾雇用了12700名戏曲工作者。

联邦音乐计划最多时曾雇佣16000名音乐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罗斯福新政措施有助于缓解社会失业问题,故D正确。

免费戏剧演出语言唤醒人们应对危机的意识之间没有直接联系,故A错误。

扩张总统的行政权力,不是罗斯福新政的目的,故B错误。

材料主旨也不在于通过行政干预控制艺术发展,故C错误。

考点:

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罗斯福新政·作用

【名师点睛】罗斯福新政在保存资本主义制度和资产阶级民主的前提下,抛弃自由放任、全凭市场机制那只看不见的手自我调整的政策,大力加强国家对社会经济生活的干预,改变局部生产关系。

它使美国联邦政府的权力明显增强,资本主义制度得到调整、巩固与发展。

它大胆借鉴社会主义国家计划经济的长处,用改革的方法挽救了资本主义危机,避免了法西斯上台。

19.《西方文明简史》中用“两个‘协定’改变经济世界”作为章目,评述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变化。

二战后,经济世界的“改变”主要是指

A.西方国家居于经济主导地位

B.建立起制度性的经济协调机制

C.消除了国际自由贸易的壁垒

D.出现倡导自由贸易的经济思想

【答案】B

【解析】

材料反映的是二战后关贸总协定等在经济协调方面建立起了制度性的经济协调机制,从而有利于经济发展的制度化和体系化,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二战后居于经济主导地位的是美国,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国际自由贸易的壁垒并未消除,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自由贸易的经济思想出现于工业革命后,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20.1948年4月至1952年2月,美国向欧洲经济合作组织成员提供了129.9亿美元援助,同时约定:

这些美元必须用来购买美国的援欧物资,且受援国要在降低关税、减少贸易限制和开放国内市场方面做出让步。

由此推知,美国此举

A.遏制了苏联势力的扩张

B.提升了美国的国际地位

C.推动了欧美之间的合作

D.有利于扩大美国的出口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二战后美国的经济政策,意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来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和知识的迁移和运用的能力。

根据材料,二战后美国以对欧洲经济合作组织成员提供援助为前提,约定:

这些美元必须用来购买美国的援欧物资,且受援国要在降低关税、减少贸易限制和开放国内市场方面做出让步,这有利于有利于扩大美国的出口D项正确;材料未体现遏制苏联的扩张,排除A;材料措施不是提升美国的国际地位,排除B;C项不是美国的目的,排除。

故选D。

21.二战后,意大利、法国、德国组建经济联盟,展开联邦式的合作;英国和斯堪的纳维亚各国采取的是同盟式合作;东欧则建立经济互助会。

这些现象共同反映

A.欧洲出现一体化趋势

B.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对立

C.全欧洲的联合与团结

D.欧洲各国纷纷陷入经济困境

【答案】A

【解析】

【详解】从材料“联邦式的合作”“同盟式合作”“经济互助会”中可以看出,二战后欧洲各国出现了一体化的趋势,故A项正确;材料中强调的是经济联合,没有体现出两种社会制度之间的对立,故B项排除;C项说法错误,错在“全欧洲”;材料中没有体现出欧洲各国的经济状况,故D项排除。

【点睛】“联邦式的合作”“同盟式合作”“经济互助会”是解题的关键。

22.学者托尼·朱特在《沉疴遍地》中称:

“政府不再解决问题——政府就是问题本身。

如果政府就是问题本身,而社会就不存在,那么政府的角色又再次被缩小为主持人。

政治家的任务就是搞清什么对个人最好。

”这一论断

A.是对经济大危机的反思

B.是针对“滞胀”现象的反思

C.支持罗斯福新政的做法

D.目的是进行资本原始积累

【答案】B

【解析】

【详解】由材料信息“政府就是问题本身……那么政府的角色又再次被缩小为主持人”可知,当时主张缩小政府规模,限制政府权力,反对国家对经济活动的干预和管制,这是对20世纪70年代西方国家经济“滞胀”现象的反思,故B项正确;AC项是政府大规模干预经济,排除;D项是早期殖民掠夺时期,排除。

23.下图反映的经济组织,其突出特征是.

A.成员国政治经济一体化

B.成员国经济技术合作多样化

C.成员国经济发展均衡化

D.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优势互补

【答案】D

【解析】

【详解】图中反映的是北美自由贸易区;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北美自由贸易区由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组成的,成员国间经济发展不均衡,互补性比较强,故D项正确,C项错误;A项是指欧盟,排除;B项说法错误,错在“多样化”,排除。

24.钱乘旦认为,经济全球化导致经济运作方式趋同,这固然不错。

但当现代经济运作方式在各地遭遇到各种本土性时,就一定要嵌入各种文化背景中。

这说明经济全球化在一定程度上

A.导致了本土文化丧失

B.与本土文化共存交融

C.激化各民族间的矛盾

D.实现世界文化的趋同

【答案】B

【解析】

【详解】从材料“现代经济运作方式在各地遭遇各种本土性,就一定要嵌入到各种文化背景中去”可以看出,作者的观点是主张全球化与本土化相融,故B项正确,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出民族矛盾的激化和文化的趋同,故CD项排除。

二、材料解析题(3小题,共52分)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近代早期的英国经济民族主义者认为,国内贸易虽然重要,但对外贸易是检验一个王国是否繁荣的试金石,为便于远洋贸易而进行殖民扩张,是英国摆脱对西欧其他国家依赖并最终变成强国的关键。

他们强调:

“在我们出口的货物里边,不应只注意到自己富余的东西,还必须考虑到我们邻友们的必需品;即使是他们不需要的以及尚未在别的地方加工制成的东西,我们也应(除了出售原料之外)尽量加工制造以从中牟利。

”他们强烈要求政府限制乃至禁止羊毛出口,在他们的努力下,英国于1617年最终禁止羊毛出口。

——摘编自傅琼《近代早期英国经济民族主义刍探》

材料二晚清以来民族主义在中国社会的勃兴以经济层面表现较为明显。

“商战”是经济民族主义的一个直接表达,强调“外国所需于中国者,自行贩运;中国所需于外国者,自行制造”;“须减内地出口货税,以畅其源;加外来出口税,以遏其流”,使“中国之富可期”。

重商主义者提倡政府设“商部”,定“商律”,轻“厘税”,给“凭单”(专利证书),以期获得政府对实业的支持。

利权观念是晚清经济民族主义思想的核心理念。

随着晚清利权观念的侧重点由保富争利转向维护国家主权,人们所倡导的“收回利权”的主要方式也逐步由19世纪后半期的发展工商业、与外人商战向20世纪初之对外交涉,收回路权、矿权转变。

——摘编自袁为鹏《从利权观念的变迁看晚清经济民族主义》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早期英国经济民族主义与晚清经济民族主义思想主张的相同之处,并分别说明其不同之处及产生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晚清经济民族主义思想的影响。

【答案】

(1)相同:

主张依靠政府的力量;认为发展经济是强国的重要手段;主张在对外贸易中谋利;主张实行贸易保护主义政策;主张发展本国的民族工业。

不同:

英国强调殖民扩张,带有侵略性质;中国强调收回利权,带有救亡图存(反侵略)性质。

原因:

英国处于早期殖民扩张时期,希望通过殖民掠夺实现资本的原始积累;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争取民族独立(民族解放)是主要任务。

(2)影响:

推动了政治制度的变革(政治民主化);推动了反帝爱国斗争;促进了近代经济的发展(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改变了传统的“抑商”观念;促进民族意识的形成与发展。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中英经济民族主义。

从近代早期英国经济民族主义与晚清经济民族主义思想主张的异同及其原因,晚清经济民族主义思想的影响等方面来分析。

(1)从材料“国内贸易虽然重要,但对外贸易是检验一个王国是否繁荣的试金石,为便于远洋贸易而进行殖民扩张,是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