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9讲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中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导学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692181 上传时间:2023-07-16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171.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9讲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中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导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9讲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中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导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9讲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中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导学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9讲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中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导学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9讲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中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导学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9讲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中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导学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7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9讲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中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导学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7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9讲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中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导学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7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9讲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中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导学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7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9讲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中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导学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7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9讲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中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导学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7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9讲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中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导学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7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9讲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中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导学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7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9讲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中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导学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7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9讲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中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导学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7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9讲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中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导学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7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9讲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中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导学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7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9讲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中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导学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7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9讲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中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导学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7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9讲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中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导学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7页
亲,该文档总共2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9讲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中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导学案.docx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9讲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中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导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9讲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中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导学案.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9讲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中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导学案.docx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9讲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中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导学案

第19讲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中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中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一五”计划、社会主义的三大改造;中共八大;“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国民经济的调整。

【命题规律】2013年考查学生对“大跃进”运动的认识和理解;2014和2015年在本知识点范围内的考查,均未涉及。

【命题趋势】本讲内容自2008年新高考方案实施以来,几乎每年必考,但是最近连续两年,考查热度降温,但仍改变不了其高频考点的地位,纵观近年来高考真题,本讲内容在江苏高考中一般以设置新情境试题特别多,多引入数字图表、漫画、报刊、图片材料、文字等,考查方法多元,设计新情境考查相关知识点。

 

【考点过关】

考点一 1949-1956年我国国民经济的起步和发展

【基础梳理】

1.“一五”计划

目的

把我国建设成社会主义工业化国家

时间

    1957年 

基本

任务

①集中主要力量发展     ,建立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发展生产力)。

②有步骤的进行三大改造(变革生产关系)

成就

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

意义

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为社会主义     奠定初步基础 

  

2.社会主义的三大改造

时间

1953-1956年

内容

对农业、手工业和      进行改造 

途径

①农业、手工业组建      

②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      的国家资本主义 

意义

①三大改造的成功,标志着    在我国基本上建立起来了,至此,中国进入到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

②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

  

3.中共八大

时间

1956年

背景

       已在我国建立起来 

内容

①主要矛盾:

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     的要求同落后的    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②主要任务:

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    变为先进的     

评价

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     ,但中共八大确定的路线并未能坚持 

 

【要点突破】“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特点和实质

1.原因

(1)历史原因:

我国重工业基础差,底子薄。

(2)现实需要:

我国处于帝国主义包围之中,优先发展重工业有助于增强综合国力。

(3)苏联影响:

学习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的经验——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策略。

(4)重要地位:

重工业是一个国家工业发展的基础,重工业发展有助于推动轻工业和农业发展。

2.特点

(1)改造与建设并举(或变革生产关系与发展生产力并举)。

(2)工业化建设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并举。

(3)优先发展重工业,并强调处理好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之间的关系。

(4)渐进性和长期性。

(5)一体(主体:

工业化)两翼(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相辅相成。

3.实质:

既是我国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起步,又是国家对生产资料私有制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开始。

【典题演示1】 (2015·苏州期末)罗兹曼在《中国的现代化》中写道:

“1949年中国共产党人掌权以后,国家开展强大的运动来改变它的工农业结构……主要消费品工业按国家规定的价格购买原材料和销售产品,当这些工业在50年代国有化以后,它们的利润很快变成政府收入和国家储蓄的主要源泉。

”当时新中国政府的这些做法(  )

A.使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得到了协调发展

B.积累了大量资金,促进了重工业的发展

C.为社会主义改造奠定了良好的经济基础

D.造成了生产关系严重脱离生产力水平

【解答指导】

审题干

有效信息:

“1949年”“当这些工业在50年代国有化以后”

辨选项

建国初,政府重视工业建设,尤其突出重工业,导致农轻重比例不协调,A项错误

从材料“当这些工业在50年代国有化以后,它们的利润很快变成政府收入和国家储蓄的主要源泉”,可以看出这些做法为工业发展积累了资金,B项正确

“这些工业在50年代国有化以后”是指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前期的合理调整工商业和土地改革为社会主义改造奠定了经济基础,C项错误

建国初期的做法极大地调动了人民生产积极性,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D项错误

定答案

[技巧点拨]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可归纳为“一、二、三、四”

一个创举:

和平“赎买”。

两个特点:

优先发展重工业,经济建设与改造并举。

三项成果:

初步奠定工业化基础;计划经济体制形成;单一公有制确立。

四项准备:

政权巩固、经济恢复、制定过渡时期总路线、中苏建交。

考点二 1956-1966年的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时期

【基础梳理】

“大跃进”

时间

1958年

表现

片面追求经济建设的高速度和高指标,中心是大炼    运动 

影响

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破坏了生态环境

人民

公社

时间

    年 

表现

大办“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

影响

挫伤了农民的生产     ,阻碍了农业的发展 

国民

经济

调整

背景

1959-1961年,我国进入了最严重的经济困难时期

内容

调整、    、充实、提高 

结果

1962年起,经济逐步得到恢复,到   年,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 

  

【要点突破】如何理解“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运动?

1.“大跃进”的背景、评价

(1)背景:

“一五”计划期间经济建设取得的伟大成绩,使党和国家的领导人对当前形势进行了十分乐观的估计。

中共八大二次会议制定了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开始全面发动“大跃进”运动。

(2)评价:

“大跃进”运动,出发点是好的,但是却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夸大了人的主观意志和主观能动性的作用,片面追求高速度。

其直接的后果是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人民生活水平严重下降。

2.人民公社的特点、实质及危害

(1)特点:

最突出特点是“一大二公”,实际是平均主义。

具体表现是规模大;公有化程度高。

(2)实质:

企图在生产力不发达的基础上建立一个平等、平均、公平合理的社会,这种生产关系调整严重背离了生产力发展水平。

(3)危害:

极大地挫伤农民生产积极性,破坏了农业生产,中国共产党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的又一次严重失误。

【典题演示2】 (2015·江苏考前信息卷)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社会主义国家苏联模式,在工业化已经有了一定基础、对外受到军事威胁和经济封锁的情况下,通过内部的高积累和优先发展重工业,很快实现了工业化。

20世纪50年代初期的中国在对外方面因朝鲜战争而受到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军事威胁和封锁禁运,国内经济则因过去的半殖民地性质,重工业极为落后和布局非常不合理,成为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产业……1953年经济建设实践和理论探索,党终于选择了苏联工业化模式。

——武力《新民主主义社会提前终结的历史分析》

材料二 重工业是我国建设的重点。

必须优先发展生产资料的生产,这是已经定了的……在处理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上,我们没有犯原则性的错误。

我们比苏联和一些东欧国家做得好些。

像苏联的粮食产量长期达不到革命前最高水平的问题,像一些东欧国家由于轻重工业发展太不平衡而产生的严重问题,我们这里是不存在的。

……我们现在的问题,就是还要适当的调整重工业和农业、轻工业的投资比例,更多地发展农业、轻工业。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

材料三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

实现工业化仍然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艰巨的历史性任务。

信息化是我国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我国选择苏联工业化模式的主要原因。

材料中的“经济建设实践”主要是指什么?

[审题指导]

主要原因:

实践:

结合时间“1953年”和所学知识,可知是指“一五计划”

(2)材料二中“我们没有犯原则性的错误”的含义是什么?

有何意义?

此后,中共八大对我国工业化建设明确了怎样的任务?

[审题指导]

含义:

意义、任务: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

(3)材料三与材料二相比,我国工业化道路在发展重点上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变化的主要原因。

[审题指导]

主要原因: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

(4)综合上述材料和问题,你对我国工业化道路的探索有哪些认识?

[审题指导]

认识一定要结合上述的材料和问题回答,材料一到材料二说明选择工业化的模式要适合国情;材料二到材料三说明经济发展战略要适时调整。

[归纳总结]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经验教训及失误原因

1.经验教训

(1)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

(2)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由于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下,因而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生产力放在首位。

(3)搞经济建设必须遵循客观规律,不可超越生产力水平,不能盲目调整生产关系和生产组织形式,片面追求高速度。

(4)保持社会安定团结,抓住发展机遇。

2.失误原因分析

(1)具体失误

①表现在经济建设的高指标,片面追求速度与数量,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如“大跃进”运动。

②表现在急于人为地、盲目地调整生产关系,忽视客观规律,如人民公社化运动。

③20世纪60年代中期,“左”倾错误发展到以阶级斗争为纲,导致十年“文革”出现。

(2)原因分析

①违背实事求是的原则,对形势的认识和分析发生了偏差,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

②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制得不到认真执行,党内民主得不到充分发扬,党的领导干部缺乏严格监督。

③没有正确处理“左”倾、右倾错误的关系。

④由于中国的社会主义实践刚刚起步,人们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等重大问题,在理论和思想上还没有深刻的认识。

[学法指导]1956~1966年正确的探索、探索的失误及其启示

 

【考点过关答案】

第十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第19讲 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中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基础梳理答案】

一、1.1953 重工业 工业化 2.资本主义工商业 农业生产合作社 公私合营 社会主义经济体系 3.社会主义制度 工业国 农业国 农业国 工业国 成功探索

二、钢铁 1958 积极性 巩固 1965

【典题演示答案】

【典题演示1】 B

【典题演示2】 

(1)原因:

苏联工业化模式有许多成功之处;国防安全保障的需要;建国初期重工业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

实践:

实施“一五”计划。

(2)含义:

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同时,兼顾轻工业和农业。

意义:

标志着我国开始探索一条适合国情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

任务:

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3)变化:

由重工业变为信息化。

原因:

新技术革命和信息社会的到来和挑战;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中国经济融入经济全球化的需要和推动。

(4)认识:

要从国情出发;要适时调整经济发展战略。

 

【随堂验收】

一、单项选择题

考向一:

“一五”计划和三大改造

1.(2015·全国新课标Ⅰ卷)下图为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中国、美国、英国主要工业指标年均增长速度的比较。

据此可以推知(  )

A.中国原有工业基础很薄弱

B.“冷战”制约美英工业发展

C.中国重工业发展急躁冒进

D.美英传统工业产业衰落

2.(2014·全国新课标Ⅰ卷)“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实行粮食计划供应制度,各地根据国家粮食计划供应的相关规定,以户籍为依据确定粮食供应的对象与数量。

这一制度的实行(  )

A.有利于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

B.保障了工业化战略实施

C.缓解了灾害造成的粮食短缺

D.加速了国民经济的恢复

3.(2015·无锡期中)1953年毛泽东批示:

“中国现在的资本主义经济已经不是普通的资本主义经济,而是特殊的资本主义经济,即新式的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其“特殊”“新式”是指(  )

A.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B.确立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C.形成公有制领导下的私营经济

D.实行全行业的公私合营

考向二: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4.(2015·徐、连、宿三模)一位英国记者在中国某地参观后说:

“这里草草建成了4个奇形怪状的鼓风炉……人们有的用筐抬矿石,有的给炉子添火……不过在我看来从炉底掏出的成品,看上去和从炉顶倒进去的原料一模一样,没有变化。

”他描述的是(  )

A.“一五”计划的成果B.“大跃进”运动的表现

C.人民公社的特征D.手工业合作化的产物

5.(2015·苏北四市一模)《人民日报》某篇社论指出:

“一种新的社会组织像初升的太阳一样,在亚洲东部的广阔的地平线上出现了,这就是我国农村中的大规模的、工农商学兵结合的、政社合一的……它一出现,就以它的强大的生命力,引起了人们广泛的注意。

”这里的“新的社会组织”是(  )

A.农业互助组B.农业合作社C.人民公社D.村民委员会

6.(2015·苏中名校联盟)邓子恢在《在全国第一次农村工作会议上的总结报告》(1953年4月)中指出:

“必须帮助农民解决以下三个问题:

1.必须帮助贫苦农民解决生产资料的困难……2.帮助农民减少自然灾害……3.帮助农民逐步改进生产技术……”当时政府帮助农民克服困难的措施是(  )

A.增加对农业的投入B.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

C.大力发展商品经济D.确认农民的土地所有权

7.(2015·淮安模拟)文物是研究历史的重要物证。

对下列奖状反映的历史信息,理解准确的是(  )

A.实事求是,注重科学B.忽视工业,片面发展

C.大炼钢铁,遵循规律D.“左”倾浮夸,急于求成

二、非选择题

8.(2014·南通一模)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既取得了重大成就,也有过曲折和失误。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我们党深信,只要鼓足6亿多人民的干劲,动员6亿多人民力争上游,我们一定能够高速度地进行建设,一定能够在一个比较短的时间内赶上一切资本主义国家,成为世界上最先进、最富强的国家之一。

——人民日报社论(1958年5月29日)

材料二

1957-1962年我国工农业主要产品产量(单位:

万吨)

年份

1957

1960

1962

1965

钢产量

535

1866

667

1223

粮食产量

3900

2870

3200

3891

——胡绳主编《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

材料三 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们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开始转入全面的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

直到“文化大革命”前夕的十年中,我们虽然遭到过严重挫折,仍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总之,我们现在赖以进行现代化建设的物质技术基础,很大一部分是这个期间建设起来的;全国经济文化建设等方面的骨干力量和他们的工作经验,大部分也是在这个期间培养和积累起来的。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该社论体现的心态。

结合1956-1957年的国内政治、经济形势,分析其形成的主要因素。

(2)计量化的方法是史学研究中的一种重要方法。

观察材料二表格数据,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我国工农业主要产品产量变化的主要原因。

(3)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括材料所述时期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作用。

 

趁热打铁,事半功倍。

请同学们及时完成《配套检测与评估》中的练习。

 

【随堂验收答案】

【随堂验收答案】

1.A 【解析】 中国原有工业基础很薄弱,“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因此主要工业指标年均增长速度超过英美国家,故A项正确;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冷战”下的东西方对抗不会制约美英工业发展,故B项错误;中国优先发展重工业是两极格局下巩固国防的需要,并非急躁冒进,故C项错误;美英传统工业产业年均增长速度不及中国,是因为其已经确立优势地位,达到较高水平,与产业衰落无关,故D项错误。

2.B 【解析】 实行粮食计划供应制度,与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没有联系,故A项错误;抓住题干信息“‘一五’计划期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粮食计划供应制度属于计划经济体制的内容,这种体制对于增加积累和扩大投资,推动工业化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故B项正确;自然灾害造成的粮食短缺发生在1959-1961年间,与题干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1952年底,国民经济恢复的任务已经完成,与题干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3.C 【解析】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在20世纪90年代初提出的,与题中的“1953年”不符,故A项错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是在1956年才形成的,故B项错误;1953年开始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形成公有制领导下的私营经济,故C项正确;1953年开始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公私合营只是改造方式的一种,对于帝国主义和四大家族的资本主义经济则采取没收的手段,故D项错误。

4.B 【解析】 据题干所给材料“草草建成了4个奇形怪状的鼓风炉”“不过在我看来从炉底掏出的成品,看上去和从炉顶倒进去的原料一模一样”和所学知识判断。

“大跃进”以大炼钢铁运动为主要标志,故B项正确。

“一五”计划的特点是优先发展重工业,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故A项错误。

人民公社化运动以“一大二公”为主要特征,故C项错误。

手工业合作化是对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方式,故D项错误。

5.C 【解析】 从材料“这就是我国农村中的大规模的、工农商学兵结合的、政社合一的”来判断,人民公社体现“政社合一”,故C项正确;农业互助组、农业合作社、村民委员会不能体现“政社合一”,故A、B、D三项错误。

6.B 【解析】 据材料时间“1953年4月”,此时正是中国进行三大改造时期,对三大改造的实质掌握准确的话,不难选出正确答案。

7.D 【解析】 三个奖状反映的是“大跃进”时期,奖状中“男女老幼总动员,钢铁产量翻两番”的信息,反映出急于求成和“浮夸风”为标志的“左”倾错误,故选D。

8.

(1)心态:

乐观自信;急于求成。

因素:

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和“一五”计划完成,社会主义取得巨大成就;社会主义建设全面展开,缺乏建设经验。

(2)原因: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左”的错误;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

(3)作用:

奠定物质基础;培养骨干力量;积累建设经验;提供深刻教训。

【解析】 第

(1)问第一小问结合题干信息和材料出处的时间可以判断出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时期,联系所学知识可概括出心态是乐观自信,急于求成;第二小问要联系1956-1957年的国内政治、经济形势来分析原因,可从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建立,1957年“一五”计划完成,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缺乏经验等角度来归纳;第

(2)问从表格中可以看出1957-1960年间钢产值迅速上升,农业产量下降,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原因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从1960-1962年间钢产值下降,农业产量上升,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原因是八字方针的实施,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第(3)问从材料“总之,我们现在赖以进行现代化建设的物质技术基础,很大一部分是这个期间建设起来的;全国经济文化建设等方面的骨干力量和他们的工作经验,大部分也是在这个期间培养和积累起来的”进行归纳即可。

 

【课后检测】

第19讲 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中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一、单项选择题: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每题5分,共75分。

1.(2015·盐城摸底)根据1950年对苏南1722个乡的统计:

“资本家在农村中占有土地占土地总数的1.4%,其中以无锡、吴江、上海、川沙等县为多,资本家占有土地总数的2%~5%以上……占苏南总人口0.72%的工商业资本家,占有苏南地区1.07%的土地”。

由此得出的结论是(  )

A.近代中国阶级构成具有复杂性

B.民族资本家均由地主演变而来

C.土改与工商业改造须同时进行

D.完成民主革命是当时主要任务

2.(2014·全国新课标卷Ⅱ)1953年10月,中共中央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粮食的统购统销,在农村向余粮户实行粮食计划收购的政策,由国家严格控制粮食市场。

粮食的统购统销(  )

A.加快了我国农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B.有力地促进了各地农村的政权建设

C.将农民经济生活纳入国家计划体制

D.为国家工业化建设提供劳动力资源

3.(2015·灌南月考)一位农民在日记中写道:

“由于单家独户的经营经不起天灾人祸的袭击,有的贫农家薄,缺资金,仍不能大翻身,困难不少,出现了个别卖地卖牲口、出卖劳动力的现象。

政府号召组织起来,在搭工帮工的基础上成立互助组。

我是青年团员,还是乡上的人民代表,我能落后吗?

”其描述反映的是(  )

A.农业合作化B.“三年经济困难”时期

C.人民公社化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4.(2015·扬州期中)这是一次被称为“强国序曲”的会议,法国《世界报》评论:

“这次代表大会似乎将成为世界共产主义历史上,特别是中国历史上有意义的日子。

”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说:

“这个党正在缓慢地,但却是相当有把握地领导着,把农业的中国推向工业化。

”这次会议是指(  )

A.中共七大B.中共八大

C.中共十四大D.中共十五大

5.(2015·如皋统测)改革开放后,中共中央明确将中共八大作为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开端。

这是因为中共八大(  )

A.客观分析了当时的国内形势与主要矛盾的变化

B.实现了工作重心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转变

C.明确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

D.全面总结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经验

6.(2015·南京、盐城一模)下表反映了建国初期国民经济的发展状况,从中可以得知(  )

行业

项目

农业

轻工业

重工业

1953-1957年平均增长速度(%)

4.5

12.8

25.4

1953年农轻重比重(%)

52.8

29.6

17.6

1957年农轻重比重(%)

43.5

29.2

27.3

A.计划经济体制逐步形成B.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

C.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D.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完成

7.(2015·常州期末)在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为在资金、资源和技术等方面为重工业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实行了一系列政策,其中不包括(  )

A.逐步实行单一的公有制经济

B.逐步实行单一的计划经济

C.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

D.掀起“大跃进”运动

8.(2014·重庆文综)1989年,邓小平会见来访的苏共领导人时,充分肯定了苏联对中国的帮助,认为“苏联帮助我们搞了一个工业基础”。

这里的“工业基础”初步建立于新中国的(  )

A.国民经济恢复时期B.“一五”计划时期

C.“大跃进”时期D.国民经济调整时期

9.(2015·镇江名校联考)1950年,东北人民政府规定在大区范围内对煤炭、钢材等多种生产资料统一分配,随后,东北地区计划分配的物资种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日语学习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