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实习报告范文.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692369 上传时间:2023-07-16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4.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质实习报告范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地质实习报告范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地质实习报告范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地质实习报告范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地质实习报告范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地质实习报告范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地质实习报告范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地质实习报告范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地质实习报告范文.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地质实习报告范文.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地质实习报告范文.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地质实习报告范文.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地质实习报告范文.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地质实习报告范文.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地质实习报告范文.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地质实习报告范文.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地质实习报告范文.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地质实习报告范文.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地质实习报告范文.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地质实习报告范文.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地质实习报告范文.docx

《地质实习报告范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质实习报告范文.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地质实习报告范文.docx

地质实习报告范文

2017年地质实习报告范文

【第1篇】2017年矿区地质实习报告范文

2016年7月7日至9日我们矿资班的全体同学在彭老师的带领下进行为期三天的地质实习(两天地面一天地下)。

一、实习目的

本次实习是在校内完成了《地质学与矿物学》课程的教学后,到矿山进行一次课程实践教学实习。

其目的是把《地质学与矿物学》课程的理论实与矿山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认识.判别、分析地质现象的能力。

巩固、深化和扩大地质学基本理论与基本知识,并学会使用地质罗盘及地形地质图,为后续课程及今后工作打下基础。

二、概述

广西大厂锡多金属矿田位于广西西北部南丹县境内,交通较为便利。

大厂镇位于南丹县西南部,东与车河镇相连,南与河池市金城江区交界,西与吾隘镇相邻,北与城关镇、罗富乡接壤,为柳州华锡集团下属企事业单位所在地。

镇政府驻地距县城41公里,全镇辖7个村民委、4个社区居委会,100个自然屯,105个村民小组。

2002年末总人口32862人(含华锡集团驻镇各单位人口),全镇总面积273.3平方公里,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后实有耕地面积9908.46亩,森林覆盖面积2.77万亩。

大厂镇地理位置优越,210国道过境并直达自治区首府南宁市。

境内已探明锡储量160.5万吨,占全国总量的22.7%、世界总量的6.2%;锑103.5万吨,占全国总量63.3%,世界总量的30.4%;铟6777吨,占世界总量的52.2%,被誉为中国新兴锡都和中国有色金属之乡。

我镇立足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有色金属产业,辖区内有广西华锡集团下属的生产企业铜坑矿、凤凰公司、再生资源公司、水电厂等和广西高峰矿业有限责任公司等区直企业,32家民营选矿企业、5家民营冶炼企业。

2011年财政收入5.1个亿,社会生产总值预计突破40亿元大关,农民人均纯收入预计突破4800元。

三、矿区地层特征

矿带内出露的地层主要有泥盆系至三叠系(见图2-5、表2.1),属海相类复理石碳酸盐岩建造,沉积厚度约4325~7851m。

基底地层应属加里东构造层的一套下古生界至前寒武系,可与桂北地区的四堡群、丹州群(板溪群)、震旦系、奥陶系和志留系下统等对比。

陈毓川(1993)[2]对桂北地区各时代统、组地层单元中成矿元素与同类岩石中的背景含量比较,认为四堡群中富集的成矿元素有:

W、Sn、V、Fe、Mn、Co[29];丹州群有:

Th、Fe、Cr、Co;寒武系是:

Th、P、Au、As、Sn、Pb的富集层位;下奥陶统是Cu、Ni、Mo、V的富集层位。

因此,基底地层具有为上覆地层中的矿床提供成矿物质的条件。

四、矿区地质构造特征

矿区的构造线沿北西向分布,主要构造包括大厂断裂和大厂背斜,长坡-铜坑、巴力和高峰等锡多金属矿床沿大厂断裂和大厂背斜自北西向南东呈串珠状排列。

大厂断裂:

是丹池断裂派生的次一级断裂,呈压扭性,断裂面在走向和倾向上呈舒缓波状,走向3100-3400,总体倾向北东,倾角400-750,具多期活动的特点,大厂断裂既是导矿构造,又是容矿构造。

铜坑-长坡矿床即产于断裂的上盘。

大厂断裂等NW向构造,还普遍被NE向(250~450)断裂切割,NE向断裂主要显张扭性,在大厂背斜的转折倾伏部位特别发育,是后期充填脉状矿体的主要容矿构造。

大厂背斜:

位于大厂断裂北东侧,是与之近平行的倒转背斜,背斜西翼岩层产状较陡,倾角大于700,局部直立,甚至倒转;东翼较平缓,倾角小于400。

背斜轴迹为3300,向北部转为3000,向北西倾伏。

在倾没端的中、上泥盆统不同岩性接触层位,岩层间普遍发育强烈的层间错动,特别是在细条带硅质灰岩(D3l2b)与小扁豆状灰岩(D3l2c)、细条带硅质灰岩(D3l2b)与宽条带灰岩(D3l2a)以及宽条带灰岩(D3l2a)与硅质岩(D3l1)等层位之间的层间错动尤为强烈,错动带中常含有大量沥青质。

这些构造对后期的改造成矿和矿体的形态、产状均有一定的控制作用。

五、矿区岩浆岩特征

丹池成矿带内主要有燕山中、晚期的花岗岩浆活动,主要分布在龙箱盖、大厂、芒场等地,以岩脉、岩株、岩床形式产出,属浅成-超浅成岩浆岩。

岩石种类有黑云母花岗岩、花岗斑岩、石英斑岩、煌绿玢岩、闪长玢岩、白岗岩等。

1、黑云母花岗岩

出露于矿带中部的龙箱盖褶断带,面积1000m×200m。

据地球物理资料,其为一等轴状(东西向略长)的隐伏岩体,在0m标高的面积约21km2。

该岩体主要组成矿物包括钾长石、斜长石、石英、黑云母、白云母,副矿物成分有黄玉、磷灰石、电气石等。

同位素年龄为107Ma及97Ma,相当于中白垩世,为燕山晚期产物。

在化学组成上其特征是:

①Si02含量高;②偏碱性,K20含量大于Na20;③氧化铝过饱和;④贫CaO、Fe203、FeO、MgO和MnO等组分。

2、花岗斑岩

分布于长坡矿区的东部,呈岩墙状产出,当地称之为“东岩墙”,地表共见3条,一般长500-1500m,最长达8000m,宽5-10m。

南北走向,倾向东,倾角约700。

含少量黄铁矿、闪锌矿、自然铜、脆硫锑铅矿以及锡石等矿物。

在长坡等地观测,该岩墙周围的蚀变作用很弱,也远离锡矿体。

其Rb-Sr同位素年龄为93Ma.

3、石英闪长玢岩

断续出露于长坡矿区的西部,以岩墙形式产出,当地称之为“西岩墙”,地表可见1条,近于南北向,长200-500m,宽2-16m,含有少量黄铁矿、铁闪锌矿等金属矿物。

4、白岗岩

分布于龙箱盖隐伏黑云母花岗岩岩株边上,沿断裂和层间断裂充填形成岩脉、岩床或岩枝,规模较小。

六、矿床地质特征

1、构造位置:

大厂矿田位于广西山字形构造西翼的北段丹池成矿带中(桂林-柳州右翼,融水-柳州中翼,河池-柳州西翼)。

成矿带长100公里,宽30公里,除大厂矿田外,还有芒场、北香、芙蓉厂、益兰、麻阳等5个矿田。

该矿带由走向北西330°的丹池复式背斜及一系列大致平行的逆断层、逆冲断层,以及与丹池褶断带大致垂直的三个次级横向隆起带组成。

大厂矿田包括:

西带长坡、铜坑、龙头山,中带拉么、茶山,东带大福楼、亢马等。

长坡-铜坑矿床位于大厂矿田西矿带北部、NW向大厂断裂走向由340°向310°转折处与NE向长坡-铜坑断裂交汇部位的东南区。

该矿床在平面上投影呈NE-SW向展布的椭圆形,面积约1.5km2;在剖面上,赋存在大厂断裂的上盘及与该断裂相伴生的倒转背斜东翼的上泥盆统中。

2、成矿模式:

(1)泥盆纪(约410百万年)沉积成矿作用:

同生成矿。

该矿床形成于陆缘裂谷环境中更次一级的深水坳槽中。

下渗并被加热的海水与底盘岩石互相反应,一方面为成矿热卤水提供了硫和氯,另一方面从陆源碎屑物质和富锡的老陆壳或矿化体中淋滤出了锡和其他金属及银。

富锡和其他金属的热卤水稳定而持续地排泄到海底,形成了富含锡石的整合的块状或层状硫化物矿体及与之有关的热水沉积岩。

成岩成矿。

在同沉积矿体形成后,于成岩阶段,在硅质岩单层内形成了梯状脉,于同构造期变形阶段,在容矿地层内形成了不整合的裂隙脉。

这两种脉状矿化形成时,不伴随有大规模的构造变形作用及成矿溶液的夺流活动,故它们的成矿物质主要来自层状矿化。

另外,由于它们成矿的物化条件也近同,致使这两种脉状矿体中锡石的矿物学及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都十分相似。

(2)燕山时期(约130百万年)岩浆热液叠加再富集(热液充填)成矿作用:

在构造运动的影响下,原生矿体发生了强烈的构造变形、褶皱作用及石香肠化;并因花岗岩侵入作用,于拉么地区形成了铜、锌、钨叠加改造矿化作用,于长坡-铜坑地区形成了大脉状锡石(锌、铅、锑)硫化物矿化作用(图-2)。

总结为:

沉积成岩成矿-构造运动-上升隆起-岩浆岩入侵热液叠加,这么一个复合构造成矿过程。

3、矿床分带

大厂矿田各类矿床围绕龙箱盖岩体作水平环带状分布。

自岩体接触带向外,围绕岩体接触带分布有:

含锡矽卡岩—热液型锌铜矿体,并以岩体为中心呈多层次水平环状或半环状分布;自岩体按触带向外的东西两侧分布有北西向的高、中温热液型锡多金属成矿带,构成了早期成矿作用的顺向分带;成矿作用晚期形成的中、低温热液型钨、锑成矿带又分布在矿田中部龙箱盖岩体顶部围岩中,叠加在矽卡岩锌铜矿体之上,并穿插锡多金属矿体造成了晚期的逆向分带。

在矿田成矿作用垂直分带方面,以长坡—铜坑矿床最具代表性。

矿床深部有早期矽卡岩—热液成矿期形成的顺层交代的磁黄铁矿—铁闪锌矿矿石建造,上部为高、中温热液成矿期形成的锡多金属矿石建造,并在深部出现叠加现象,形成了成矿早、中阶段的顺向分带,而高、中温热液成矿期不同成矿阶段的矿物组合具有早、中阶段的顺向分带,到晚阶段硫盐矿物和辉锑矿—方解石组合在深部出现了叠加现象,造成了晚阶段的逆向分带。

可见,大厂矿田的矿床分带,在水平空间上或垂直空间上均出现了早期顺向分带和晚期转为逆向分带的现象。

4、地层

地层是指在地壳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各种成层和非成层岩石的总称。

从岩性上讲,地层包括各种沉积岩、岩浆岩和变质岩;从时代上讲,地层有老有新,具有时间的概念。

矿区内出露的地层主要为一套碳酸盐岩—硅质岩—细粒碎屑岩建造,自下而上有:

中泥盆统下段(D21)为生物礁灰岩、细晶灰岩;中段(D22)为灰岩、泥灰岩、页岩、硅质岩,总厚度280m;上统榴江组(D31)为薄—中层状硅质岩夹硅质灰岩和硅质页岩,厚60-100m;五指山组(D32)为条带状灰岩(D32a+b)和扁豆状灰岩(D32c+d),厚115-165m;同车江组(D33)以泥灰岩为主,夹薄层钙质碳质页岩,少量细砂岩和粉砂岩,厚80-110m。

石炭系(C)主要为灰岩、燧石灰岩,少量砂岩、粉砂岩和黑色页岩,厚766-1438m。

泥盆系地层具有含碳质、硫、硅、铁高,层理发育等特点,这套碳酸盐岩地层为成矿提供有利的地球化学环境,锡石硫化物矿体均产于中上泥盆统的这套碳酸盐岩—硅质岩—泥灰岩的岩石组合中。

长坡-铜坑矿床从上到下、从新到老的地层分别为:

1、D33泥灰岩、页岩;2、D2d3大扁豆灰岩;3、D2c3小扁豆灰岩;4、D2b3细条带状灰岩;5、D2a3宽条带状灰岩;6、D13硅质岩;7、D22灰岩、页岩、硅质岩。

1、D33

泥灰岩、页岩

灰黑色至黑色,泥质、钙质、碳质,可见生物碎屑化石)。

厚340~370米。

层理发育,岩性软,抗压强度1177㎏/㎝2。

如1#标本。

2、D2d3

大扁豆灰岩:

灰色,扁豆状构造,扁豆体排列不规则,扁豆体大小4cm×2.5cm~2cm×0.6cm之间,成份以钙质为主,少量泥质,岩性软。

厚15~20米。

岩石完整、层理不发育、裂隙较发育。

抗压强度1150㎏/㎝2。

3、D2c3

小扁豆灰岩:

灰色,扁豆状构造,扁豆体排列较规则,扁豆体大小3.5cm×0.5cm~1cm×0.3cm之间,成份以钙质为主,少量泥质,岩性软。

厚90~110米。

岩石完整、节理发育,抗压强度1620㎏/㎝2。

4、D2b3

细条带状灰岩:

深灰色硅质薄层与浅灰色钙色薄层相间,形成条带状构造,条带宽1~5mm,岩性较硬。

厚10~20米。

岩石坚硬,裂隙较发育,抗压强度1650㎏/㎝2。

层内有星散状或条带状黄铁矿产出。

层间见浸染状黄铁矿化,裂隙脉充填物中有黄铁矿、铁闪锌矿、脉石为石英。

5、D2a3

宽条带状灰岩:

灰色,条带状构造,条带宽1~2cm之间,泥、钙质成份,岩性软,可见典型的层间梯状张性裂隙脉,裂隙由方解石充填。

层内有星散状或条带状黄铁矿产出。

厚10~20米。

岩石完整,抗压强度923㎏/㎝2。

6、D13

硅质岩:

灰黑色至黑色,致密块状,隐晶细粒结构,组份主要是石英。

厚60~100米。

层纹或条带状构造,岩石坚硬、破碎、裂隙很发育,抗压强度1562㎏/㎝2。

本层含碳酸盐结核,有浸染状和顺层状产出的细粒黄铁矿。

(1)块状构造,黑色,磁黄铁矿沿裂隙充填,充填物为方解石。

(2)似条带状构造,少许星点状黄铁矿层间分布,裂隙充填物为方解石,碎屑角砾。

7、D22

灰岩、页岩、硅质岩(7#标本、图-10):

深灰色灰岩、页岩、硅质岩互层,成份:

碳质、钙质、泥质、硅质,岩性软,有生物碎屑化石。

70~110米。

七、矿床水文地质特征

矿区内没有大的地表水体,北部虽有铜坑溪,南部有同车江溪,但流量小,受地下水及大气降水补给,地表且覆有200~350米厚的灰页岩隔水层,同车江溪距矿床甚远,与矿床不发生水力联系。

矿区内石炭系地层富含喀斯特水,但被长坡背斜地下水分水岭所隔,地下水流向北东,即向矿床侧伏方向,因而喀斯特水对矿床充水不发生影响。

地形对地下水和大气降水的排泄均有利。

矿床范围内的上泥盆统五指山组扁豆状灰岩裂隙发育,但含水的裂隙不多。

裂隙水是矿坑充水的主要因素,其次是来自塌陷坑内的大气降水。

总的来看,矿床水文地质条件简单,不致影响矿床开采。

八、实习收获与体会

参加完三天的地质实习,真正体会到了地质工作的艰辛,深深地懂得了地质工作者的辛苦。

通过三天的地质实习,不仅让我们在专业知识上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也让我对自己所学专业有很大的理解。

通过这次实习我比较好的掌握了正确地辨别观察到各种地质现象,能通过岩石矿物的各种物理性质鉴别常见岩石矿物,对实习及出露的岩石能够正确的描述和命名,初步分析实习区中的地质构造特征及地层产状,掌握野外识别方法,掌握地质罗盘的使用方法(包括方位测量及测量岩层产状要素)这一次实习教会了我很多事情,首先是要有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即使条件再艰苦,我们也要坚持。

第二,本次实习让我对课堂上学到的东西更进一步深入的理解,加强了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第三,本次实习更锻炼了我吃苦耐劳的精神。

这三天我们基本都是在野外,每天顶着烈日,路边杂草丛生。

虽然早上老师允许我们坐车上铜坑,但我们几个同学还是依然选择走路上去。

这次实习是我的第一次外出实习,为我今后积累了许多的经验。

对我以后的工作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让了进一步了解矿山,对专业更加熟悉。

我一定更加努力学习专业知识,为建设美丽矿山贡献自己的一份力。

【第2篇】2017年工程地质实习报告范文

一、实习概况

1、实习时间、参加人员和组织情况

土木建筑学院20xx级工程地质实习是在20xx年7月1日至20xx年7月5日,其20xx级土木工程专业的所有同学都需参加,土木工程专业十个班每班都配有一名实习老师。

我所在的是土木xx班,我们班共36人,共分为六组,有组长一名,组员五名。

2、工程地质实习的性质与目的

1)、能够理解基本的地质概念,了解基本知识,学会基本技能。

通过简短的野外地质实习,巩固学过的《工程地质学》内容,加深对课程有关内容的理解,将理论和实际结合。

2)、通过实习能够培养对大自然的热爱,陶冶情操,提高对地质学的兴趣,同时充分认识到地质实践对地质科学的重要性。

3)、能够培养我们吃苦耐劳、艰苦努力、遵守纪律、团结协作等优良品质和增强集体观念,掌握实地操作技能和编写实习报告的能力,总结此次实习与我们所学的土木工程专业之间的联系。

3、实习地区地质地理概况

实习地区主要位于淮南市境内,恰好在我国南北地理,地质分界线上。

其地质特征虽属华北类型,但又有其特殊地方。

因煤炭资源丰富,更由于早期三胚层动物化石—“淮南虫”的发现而蜚声海内外,引起国内外地质界的重视。

因而地质研究程度较高,资料也很丰富,为认识实习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实习地区处于北纬32度40分,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6度,年平均降雨量969毫升,属于大陆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

淮河以南为丘陵山区,八公、舜耕、上窑“三山鼎力”,海拔多在200米以下,最高峰为八公山区的白鹗山,海拔242米。

淮河以北为黄淮海冲积平原,地势平坦,海拔20-40米。

二、实习基本要求

1)、能够根据所学的知识,识别沉积岩和变质岩,识别简单的构造现象,能对一般的工程地质问题进行分析和评价,提出合理的防治措施。

2)、对实习中所见到的各种现象要现场做好原始记录。

3)、每天结束实习后,要及时总结,做好实习日记。

4)、实习结束后,按要求认真编写实习报告

三、实习基本内容

1、岩石矿物的野外识别

1)、岩石类型的鉴别:

首先根据野外岩石的产状判断岩石属于的大类(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然后再从岩石的颜色、矿物成分、含量等具体确定岩石的具体名称,注意使用一些辅助工具来帮助鉴别岩石,如放大镜、小刀、稀盐酸等。

观察时,首先要用地质锤敲开岩石的新鲜面再进行其它工作,否则其风化表面会使观察产生错误的认识。

一般放大镜可将岩石中的细小矿物颗粒放大10倍,能够观察其成分、结构等,用稀盐酸可以区别方解石与其它矿物。

实地观察时,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岩石的颜色,对岩石颜色的描述十分重要。

一般地说,岩浆岩和变质岩的颜色往往与其暗色矿物(如橄榄石、辉石、角闪石、黑云母等,它们都是含有的硅酸盐矿物)含量有关。

含量愈高,颜色愈深。

因此在观察岩浆岩,变质岩的过程中,对颜色的正确描述有助于岩石类型的识别。

而沉积岩中,深色岩层系因其富含有机质所致,如淮南地区石炭,二叠系含煤岩层多为灰、深灰色。

而常见于岩浆岩、变质岩中的暗色矿物极易风化分解,难以出现在沉积岩中。

红色沉积岩层多含有,是氧化、干燥条件下的产物,接下来利用手中的工具观察岩石的矿物成分、结构、构造现象。

另外在沉积岩中,还要注意古生物化石的观察。

2)、岩石的结构类型识别:

注意观察岩体中结构面(裂隙面、断层面、岩层层面等)发育的情况,包括发育方位、密度、延伸情况、充填。

由此确定岩体是属于以下哪一类型:

a、整体块状结构

b、层状结构

c、碎裂结构

d、散体结构

2、常见堆积物类型及其工程地质特征

首先观察堆积物所处的位置特征,然后结合堆积物的组成,颗粒大小、颗粒表面特征和下伏基岩的关系等判断是属于哪种堆积物(残积物、洪积物、冲积物、坡积物等)。

3、常见地质构造类型(断层、裂隙)

1)、会利用罗盘,测量岩层的特性,如岩层倾向、倾角和走向。

2)、根据实习老师的指导,观察断层两侧地层产状的变化、地层移动方向、断层面的特征,并由此判断断层的性质。

3)、结合地形地质图,观察地层弯曲变化情况、核部地层、两翼地层、枢纽产状、轴面产状。

并由此判断褶皱的类型:

水平褶皱、倾伏褶皱、直立褶皱、倒转褶皱。

4、常见地貌类型及场地工程地质特征

根据实习老师的指导,观察地貌类型(河流地貌、山岭地貌、岩溶地貌等);根据场地平整情况、岩石的分布以及工程性质、土的类型以及分布情况、场地周围地形复杂程度等初步判断场地的工程地质复杂程度。

5、各种地质作用

1)、河流的侧蚀作用--注意观察侧蚀方向和建筑物位置的关系。

2)、滑坡--注意观察滑坡附近地形特征,滑坡体的物质组成及其形态特征,滑坡周界和滑坡壁特征。

3)、岩溶--注意观察和描述岩溶的形态特征、岩溶发育和岩石性质、地质构造、地形、气候的关系。

四、实习的内容与安排

1)、周一上午8点在北2101教室举行了工程地质实习动员大会,安排了为期一周的实习内容。

首先,周二早上8点在罗山油库站集合,学会地质罗盘的使用,观察各类岩石,了解岩性、地层接触关系、岩体结构类型、风化作用。

然后,周三早上8点淮南矿业集团门口集合,到洞山实习。

了解地层、岩性、地形地貌、差异风化、地层倒转。

再次,周四在校园观察地板砖,墙上装饰材料,选出三大岩性的代表性岩石,拍好照片、注明地点、编写实习报告。

最后,周五计划早上7:

30在北校区大门口准时出发去八公山、茅仙洞,考察边坡稳定性、河流冲蚀作用。

但由于天气原因,计划取消。

周六,周日编写实习报告。

2)、实习第一站----罗山

7月2日早上8点我们到达工程地质实习的第一站——罗山。

首先我们在罗山山脚看到的是一块紫红色的岩石,在听了实习老师介绍后,才明白这块岩石居然是三叠纪的紫红色中粒砂岩,命名为“刘家沟组岩”,如下图所示。

仔细观察刘家沟组岩,发现其表面有黑色的泥皮构造,代表着河流沉积,岩石厚度为1m到2m;刘家沟组岩石具有槽状交错层理,由流水造成的切割面可判断岩石新老关系,从而可以判断岩石是正常地层还是倒转地层。

而我们观察到的下图所示的岩石便是倒转岩石。

通过实习老师讲解使我们认识到到舜耕山是一座无根山,由于地球板块运动平推而来,因此存在地质断层。

为了测量此块岩层产状,我们学会了使用罗盘。

a)、磁偏角的校正

b)、定向与定位

最后测得该岩层的倾向330°,倾角63°,走向244°。

告别第一块岩石,我们继续向山顶走去,不知不觉走到了罗山油库围墙外,在这里我们看到了白云岩,岩体的表面有许多刀砍状的条纹,实习老师告诉我们这些条纹是岩体的风化表面,风化表面越细密,说明岩体中的钙离子被镁离子取代的越多。

而白云岩是含有杂质的,岩石的强度就与其所含的杂质成分有关,若杂质为泥质,泥质的含量越高,岩体的强度越低;若杂质为碳酸盐,则碳酸盐的含量越高,岩体的强度越高,如图所示。

稍作休息我们便继续向山上走,终于爬上了山顶,有一种开阔的感觉,在山顶实习老师给我们讲解的罗盘的使用技巧,然后便开始下山。

下山的路很陡,老师让我们拿出罗盘测一下倾角是多少,出乎我们的意料的是,目测有60到70度很陡的坡实际上只有17度的倾角。

这让我不禁想到其实很多事情,我们的经验和眼睛看到的现象不一定就是真实的,必须拿出科学的依据来才行。

3)、实习第二站----洞山

第一站观测的岩石是奥陶系马家沟组岩,经实习老师介绍,我们观察到岩石厚度大于2米,如图所示。

该岩石是奥陶系马家沟灰岩,是整体状、层状岩体,细细观测,发现奥陶系马家沟组岩是倒转岩体。

接下来,我们拿出罗盘,各小组散开测岩石的倾向和倾角,我们这组测得的岩石倾向是350°,倾角是40°。

在测倾向和倾角时要注意观测的地方一定要是岩体的层面,岩石的层面是在沉积过程中由于环境变换造成的岩石变质。

而我们观测的岩石可以看到明显滑动的方解石擦痕。

继续向上走,我们遇到了二叠纪石盒子组岩,肖县组岩,贾汪古组岩,土坝子组岩,崮山组岩。

经老师的讲解和我们自己的观测,我们了解到肖县组岩是中厚层状岩石,由白云岩和灰岩交替组成;贾汪古组岩以泥岩和页岩为主,而泥岩是隔水层。

接下来遇到的岩石便是崮山组岩了,崮山组岩是由泥质白云岩和鲕状灰岩组成,鲕状灰岩位于崮山组岩的底部。

向上走一段路便是葛万藻化石与徐庄组岩,徐庄组岩是由纯净的灰岩位于顶部,而砂岩是位于中部组成。

经我们细细观测,眼前的肖县组岩石中有细小的晶莹颗粒,老师说这个岩石是蜂窝状白云岩,而它的本质便是不规则石英条带,而肉眼看不到的石英结晶称为碎石。

今天的最后一站是采集三叶虫化石,由于风化作用以及人类活动,页岩特别易碎,用手就可以掰开,这为我们找化石提供了便利,几乎每块页岩里都有距今5.7亿年前的三叶虫。

很兴奋,感觉好像亲自经历了5.7亿年前的一些事,虽然身上全是泥巴,也走了很多冤枉路,但是我们依旧很开心。

4)、实习第三站----校本部

首先,我们来到了校本部的第一个观测点---新教大厅。

在大厅柱子上,看到了石灰岩,浅黄色可能是轻微大理石褪色所致。

表面可以清晰地看到化石,由于此类化石是划分石炭、二叠纪的重要化石,因此这种石材的科学价值远高于它的应用价值。

大厅地板为闪长花岗岩,其含有角闪石、黑云母、长石等。

还有一种俗称“中国红”的碱性长石花岗岩,其强度高,抗压强度在160Mpa~180Mpa。

第二个观测点为新教广场上六根汉白玉石柱,因为其美观、大方且不易打磨,实习老师说其价格非常昂贵。

接着看到了灰岩块,在其上可以看到许多树枝、树叶的化石,如图所示。

此块岩石由溶洞中长成,故又被称为石钟。

如下图所示。

校本部南门是有白云岩砌成的,我们主要是根据它的颜色、硬度以及与盐酸的反应来判断的。

用一个小刀轻轻的刮岩石表面就可以看到有白色出现,其实这是由于岩石的硬度小,被刮成粉末而呈现的颜色。

如果在岩石上滴加几滴盐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