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中医药大学方剂习题剂答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693833 上传时间:2023-07-16 格式:DOCX 页数:107 大小:75.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州中医药大学方剂习题剂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7页
广州中医药大学方剂习题剂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7页
广州中医药大学方剂习题剂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7页
广州中医药大学方剂习题剂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7页
广州中医药大学方剂习题剂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7页
广州中医药大学方剂习题剂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7页
广州中医药大学方剂习题剂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7页
广州中医药大学方剂习题剂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7页
广州中医药大学方剂习题剂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7页
广州中医药大学方剂习题剂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7页
广州中医药大学方剂习题剂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07页
广州中医药大学方剂习题剂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07页
广州中医药大学方剂习题剂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07页
广州中医药大学方剂习题剂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07页
广州中医药大学方剂习题剂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07页
广州中医药大学方剂习题剂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07页
广州中医药大学方剂习题剂答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07页
广州中医药大学方剂习题剂答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07页
广州中医药大学方剂习题剂答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07页
广州中医药大学方剂习题剂答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107页
亲,该文档总共10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广州中医药大学方剂习题剂答案.docx

《广州中医药大学方剂习题剂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州中医药大学方剂习题剂答案.docx(10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广州中医药大学方剂习题剂答案.docx

广州中医药大学方剂习题剂答案

总论综合试题

一、填空题:

(点击查看到答案)

1.方剂学研究的内容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方剂与治法的关系,概而言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清法的立法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汗法的立法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温法的立法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

4.“通可祛滞”的代表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涩可固脱”的代表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轻可去实”的代表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八法”的应用:

麻疹初起,疹出不畅者,治宜用_________________法;热毒疮疡,治宜用_______________法;肝脾不和证,治宜用____________________法。

6.臣药的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方剂的组方原则最早见于《》,其谓:

“_______________之谓君,________________谓臣,_______________之谓使。

8.膏剂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种。

二、名词解释:

(点击查看到答案)

1.方剂学2.方剂3.治法4.八法5.剂型

三、简答题:

(点击查看到答案)

1.试述组方配伍的目的。

 

2.方剂为何要变化?

如何变化?

 

3.试简述《伤寒杂病论》在方剂学发展中的意义。

 

四、论述题:

(点击查看到答案)

1.试述方剂学发展史中历代主要的代表著作及其意义。

 

2.试述下法和消法的涵义及适应证的不同。

 

3.试述君臣佐使药的涵义。

 

 

五、单项选择题:

(点击查看到答案)

1.有我国第一部“成药典”之称的著作是:

A.《伤寒杂病论》B.《五十二病方》C.《黄帝内经》

D.《普济方》E.《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2.现存最早记载方剂的医书是:

A.《伤寒杂病论》B.《五十二病方》C.《黄帝内经》D.《太平圣惠方》E.《医方集解》

3.首创融理、法、方、药于一体的医书是:

A.《黄帝内经》B.《五十二病方》C.《伤寒杂病论》

D.《太平惠民和剂局方》E.《神农本草经》

4.《医方集解》的作者是:

A.张秉成B.吴仪洛C.汪昂D.喻昌E.吴谦

5.在中医药学史上第一部专门剖析方剂论理的著作是:

A.《伤寒明理·药方论》B.《五十二病方》C.《黄帝内经》

D.《伤寒杂病论》E.以上均非

6.首次完整地提出“八法”的著作是:

A.《伤寒杂病论》B.《医学心悟》C.《黄帝内经》

D.《景岳全书》E.《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7.首先记载方剂组成原则的著作是:

A《伤寒杂病论》B.《神农本草经》C.《黄帝内经》

D.《千金要方》E.《医方考》

8.《伤寒明理·药方论》的作者是:

A.张仲景B.孙思邈C.成无己D.张元素E.张子和

9.《伤寒杂病论》共载方剂:

A.314首B.413首C.365首D.13首E.5300余首

10.以下哪一项不属“七方”的内容:

A.大方B.小方C.急方D.复方E.单方

11.下列关于“治法与方剂”的论述,哪一项是不正确的?

A.治法是针对具体病证所拟定的治疗方法B.治法是在辨证求因,审因论治后制订的

C.治法是组成方剂的依据D.方剂是治法的体现

E.从发展史看,治法是先于方剂而形成的

12.以下哪一项不是方剂与治法的关系?

A.方从法出B.以法统方C.方以药成

D.治法是组方的依据E.方剂是治法的体现

13.以下哪一项不属“八法”的范畴:

A.汗、下B.温、补C.固、通D.消、和E.清、吐

14.“气滞血瘀”,宜用哪一治法治疗?

A.和法B.温法C.消法D.下法E.清法

15.王冰所提出的“寒之不寒,是无水也”,宜用哪一治法治疗?

A.汗法B.清法C.补法D.消法E.温法

16.吐法的适应证,以下哪一项是不正确的?

A.痰涎阻塞在咽喉证B.顽痰蓄积在胸膈证C.宿食停滞在胃脘证

D.误食之毒物尚留胃中证E.湿浊困阻于脾胃证

17.以下哪一项不属于“十剂”的内容:

A.消、固B.宣、泄C.补、通D.滑、涩E.燥、湿

18.五苓散属于“十剂”中之哪一类方剂:

A.宣剂B.滑剂C.泄剂D.通剂E.湿剂

19.现代方剂的分类法主要是依据:

A.以病证分类B.以脏腑分类C.以病因分类D.以治法分类E.以组成分类

20.有关君臣佐使的含义,以下哪一项有错误?

A.佐药包括佐助药、佐制药、反佐药B.臣药是针对兼病因或兼证起次要治疗作用的药物C.使药包括引经药、调和药D.臣药是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主病因或主证的药物E.君药是针对主病因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21.据“疗寒以热,而佐以寒”而用之寒药属于:

A.君药B.佐药C.使药之引经药D.臣药E.使药之调和药

22.制约君臣药的烈、毒性的药物属于:

A.佐助药B.佐制药C.臣药D.反佐药E.使药

23.以下哪一项不是方剂变化的形式?

A.药味增减变化B.药量增减变化C.药味、药量同时增减变化

D.治法更换变化E.剂型更换变化

24.由桂枝汤变为小建中汤属:

A.药味增减变化B.药量增减变化C.剂型更换变化

D.药味、药量同时增减变化E.以上均非

25.将药物加水反复煎煮,去渣浓缩后,加蜜或糖炼制而成的半液体剂型属:

A.酒剂B.膏剂C.茶剂D.露剂E.丹剂,

26.有关服药时间,如病在上焦者宜:

A.食后服B.临睡服C.食前服D.早上空腹服E.不拘时服

27.反佐药的涵义是:

A.直接治疗次要的证候的药物.B.用以消除或避免产生格拒现象(饮药即吐)的药物

C.协助君、臣药以加强治疗作用的药物D.用以消除或减缓君、臣药的烈、毒性的药物E.以上均非

28.清热剂的煎煮法是:

A.文火久煎B.武火急煎C.武火久煎D.文火急煎E.以上均非

六、多项选择题:

(点击查看到答案)

1.下列来源于《温病条辨》的方剂是:

A.青蒿鳖甲汤B.甘露消毒丹C.普济消毒饮D.银翘散E.杏苏散

2.使药的涵义包括:

A.引经报使的药物B.直接治疗次要证候的药物

C.协调方中诸药药性的药物D.用以消除或缓和君、臣药的烈、毒性的药物

E.用以消除或避免产生格拒现象(饮药即吐)而配伍的药物

3.汤剂的特点是:

A.吸收快B.可兼顾病情的变化而随证加减C.不便携带

D.节省药材E.药效发挥迅速

4.汗法可用于治疗:

A、外感表证B、疹出不畅C、疮疡初起D、里热实证E、饮食停滞

5.下列属“消法”范畴:

A、消食导滞B、行气C、活血D、化痰E、利水

6.方剂变化的形式包括:

A、方名的变化B、药味增减的变化C、剂型更换变化

D、药量增减的变化E、药味、药量同时增减的变化

第一章解表剂综合试题

一、填空题:

(点击查看到答案)

1.桂枝汤中具有调和营卫作用的“药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温病条辨》称之为“辛凉平剂”的方剂是_____________;“辛凉轻剂”的方剂是___________;“辛凉重剂”的方剂是__________________。

3.银翘散的君药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在方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清朝的徐彬说:

“桂枝汤,外证得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内证得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麻杏甘石汤中麻黄配石膏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小青龙汤中麻黄配桂枝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麻黄汤中麻黄配杏仁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名词解释:

(点击查看到答案)

1.调和营卫2.辛甘化阳3.酸甘化阴4.逆流挽舟5.制性存用

三、病例分析题:

要求:

分析下列病例,作出中医证的辨证诊断,并拟定治法、处方(包括方名、药物以及剂量、药物的特殊用法)。

(点击查看到答案)

1.患者,女,12岁。

昨日下午开始微恶风寒,头痛,全身不适,晚饭未进食,继则发热,体温39℃,头痛加剧,无汗,咽痛,微有咳嗽鼻塞,舌尖红,苔薄白,脉浮数。

 

2.患者,女,25岁。

2天前外出淋雨受凉,晚间既感恶寒,头身疼痛,服“感冒通”未效,遂来院求治。

现恶寒发热,无汗,头痛项强,肢体酸楚疼痛,鼻塞声重,咳嗽有痰,胸膈痞满,苔白微腻,脉浮有力。

 

四、简答题:

(点击查看到答案)

1.败毒散中配伍人参的意义是什么?

 

2.桂枝汤证主治证候的“汗出”与服用桂枝汤后所出现的“汗出”机理上有何不同?

 

 

3.麻黄汤、小青龙汤、麻杏甘石汤皆治咳喘之证,临证如何区别应用?

 

五、论述题:

(点击查看到答案)

1.试述桂枝汤的功效、主治证病机及配伍意义。

 

2.试述银翘散的组成原则。

 

3.试分析败毒散与九味羌活汤功效、主治之异同。

 

六、单项选择题:

(点击查看到答案)

1.败毒散的功效是:

A.发汗解表,散风祛湿B.散寒祛湿,益气解表C.益气解表,理气化痰

D.助阳益气,解表散寒E.辛温解表,宣肺平喘

 

2.具有发汗祛湿,兼清里热功效的方剂是:

A.桂枝汤B.九味羌活汤C.麻黄汤D.羌活胜湿汤E.败毒散

 

3.麻黄汤的功效是:

A.发汗解表,宣肺平喘B.解表祛湿,化痰止咳C.发汗解表,散寒祛湿

D.宣肺解表,祛痰止咳E.以上均不是

 

4小青龙汤组成药物中无:

A.麻黄B.桂枝C.生姜D.炙甘草E.五味子

 

5.桂枝汤的功效是:

A.发汗解表,宣肺平喘B.温通心阳,平冲降逆C.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D.发汗祛湿,止咳平喘E.发汗解表,散寒祛湿

 

6.有关桂枝汤组成原则的论述,以下哪一项有错误:

A.桂枝为君,解肌发表,温助卫阳,温通经络B.白芍为臣,益阴敛营

C.生姜为佐,助桂枝辛散风寒,和中止呕D.大枣为佐,助芍药益气补中

E.炙甘草为使,调和诸药

7.组成中含有黄芩、生地黄的方剂是:

A.麻黄汤B.桂枝汤C.九味羌活汤D.小青龙汤E.败毒散

 

8.体现“逆流挽舟”法的方剂是:

A.银翘散B.麻杏甘石汤C.败毒散D.麻黄汤E.桂枝汤

 

9.风寒束表,水饮内停证,治宜选用:

A.桂枝汤B.麻黄汤C.小青龙汤D.香薷散E.以上均非

 

10.九味羌活汤组成药物中无:

A.白芷B.川芎C.生地D.黄连E.苍术

 

11.麻杏甘石汤的功效是:

A.辛凉宣肺,凉血解毒B.辛凉解表,清热止咳C.辛凉宣肺,清热平喘

D.清热解表,止咳化痰E.以上均不是

 

12.麻杏甘石汤中麻黄配石膏的作用是:

A.宣肺平喘B.清肺止咳C.宣肺泄热D.止咳化痰E.清胃宣肺

 

13.患者恶寒发热,无汗,头痛项强,肢体疫楚疼痛,口苦微渴,苔白或微黄,脉浮。

治宜选:

A.麻黄汤B.桂枝汤C.九味羌活汤D.小青龙汤E.败毒散

 

14.败毒散的君药是:

A.羌活、川芎B.羌活、独活C.独活、川芎D.羌活E.独活

 

15.具有解表散寒,温肺化饮功效的方剂是:

A.小青龙汤B.麻黄汤C.九味羌活汤D.参苏饮E.以上均非

 

16.患者身热不解,咳逆气急鼻煽,口渴,汗出不畅,舌红苔薄黄,脉浮数者。

治宜:

A.麻杏甘石汤B.麻黄汤C.止嗽散D.定喘汤E.桂枝汤

 

17.桂枝汤治证的病机是:

A.风寒束表,肺气不宣B.风寒客表,营卫不和C.风寒袭表,水饮内停

D.风寒客表,痰湿内阻E.以上均非

 

18.银翘散组成药物中无:

A.防风B.荆芥C.淡豆豉D.薄荷E.牛蒡子

 

19.败毒散组成药物中无:

A.柴胡B.桔梗C.人参D.白前E.甘草

 

20.桂枝汤中桂枝与芍药用量的比例是:

A.1:

1B.1:

2C.2:

1D.3:

1E.1:

3

 

21.患者发热,微恶风寒,头痛口渴,咽痛,咳嗽,舌尖红苔薄微黄,脉浮数。

治宜选用:

A.麻黄汤B.桂枝汤C.银翘散D.桑菊饮E.败毒散

 

22.患者咳嗽,身热不甚,口微渴,脉浮数。

治宜选用:

A.桑菊饮B.止嗽散C.麻黄汤D.银翘散E.桂枝汤

 

23.桑菊饮的功效是:

A.辛凉透表,清热解毒B.疏风清热,宣肺止咳C.辛凉宣肺,清热平喘

D.辛温解表,宣肺平喘E.以上均不是

 

24.药物配伍上,体现“药备六经”分经论治的方剂是:

A.九味羌活汤B.麻黄汤C.桂枝汤D.柴葛解肌汤E.以上均非

 

25.小青龙汤中应用五味子的作用是:

A.敛肺止咳B.敛阴止汗C.收敛止泻D.滋阴敛液E.敛心安神

七、多项选择题:

(点击查看到答案)

1.桂枝汤中桂枝与芍药配伍的作用是:

A.调和营卫B.发散风寒C.解肌发表D,养阴和营E.调和脾胃

 

2.银翘散和桑菊饮组成中所共有的药物是:

A.杏仁B.连翘C.荆芥D.桔梗E.芦根

 

3.麻杏甘石汤的主治证候包括:

A.身热不解B.咳逆气急C.咳痰黄稠D.无汗E.脉浮而数

 

4.下列属九味羌活汤中“分经论治”的药物是:

A.苍术B.细辛C.羌活D.白芷E.川芎

 

5.败毒散配伍人参的意义是:

A.益气以扶其正B.扶正以鼓邪外出C.助正以防邪入里

D.大补元气以固脱E.散中有补,不致耗伤真元

 

6.桂枝汤的辨证要点包括:

A.鼻鸣干呕B.恶风C.汗出D.发热头痛E.脉浮缓

 

7.有关方中的君药,以下正确的是:

A.麻黄汤——麻黄B.桂枝汤——桂枝、白芍C.小青龙汤——麻黄、桂枝

D.败毒散——人参E.银翘散——银花、连翘

 

8.解表剂的使用注意事项,下列正确的是:

A.不宜久煎B.温服,服后避风寒C.药后遍身微汗出者为佳

D.表里同病者宜先解表后治里,或表里双解E.疮疡、水肿、麻疹者也可应用

第二章泻下剂

第二章泻下剂

(一)单选题

1.具有峻下热结功用的方剂是()

A大黄牡丹汤            B大承气汤C大柴胡汤              D三物备急丸            E黄龙汤

2.枳实、厚朴并用的方剂是()

A调胃承气汤            B大承气汤C大柴胡汤              D枳实导滞丸            E增液承气汤

3.大承气汤的臣药是()

A大黄    B芒硝       C枳实    D厚朴      E枳实、厚朴

4.患者下利清水,色纯清,腹中硬满而痛,口舌干燥,脉滑实,首选()

A大承气汤              B小承气汤C调胃承气汤            D葛根芩连汤            E增液承气汤

5.小承气汤变化为厚朴三物汤,属于()

A药味增减变化         B药量增减变化          C剂型更换变化D随证加减变化         E以上都不是

6.阳明腑实证,痞满而不燥者。

当用()

A调胃承气汤            B大承气汤C小承气汤              D增液承气汤            E复方大承气汤

7.大黄牡丹汤的君药是()

A大黄、丹皮            B大黄、芒硝C大黄、桃仁            D大黄、冬瓜子          E桃仁、丹皮

8.大黄牡丹汤与复元活血汤中共有的药物是()

A丹皮、赤药            B大黄、桃仁C冬瓜子、红花          D穿山甲、桃仁          E大黄、甘草

9.患者发热恶寒,面红目赤,唇干舌燥,口渴欲饮,恶心呕吐,腹痛拒按,腹肌紧张,有反跳痛,大便秘结,舌质红,苔黄燥或黄腻,脉洪大滑数,当用何方治疗()

A大黄牡丹汤            B大承气汤C五味消毒饮            D阑尾清解汤            E仙方活命饮

10.温脾汤的辨证要点是()

A腹痛,便秘,手足不温,苔白,脉沉弦   B腹痛便秘,手足不温,苔白腻,脉弦紧。

C腹痛拒按,便秘,舌燥,苔黄,脉沉有力 D腹痛便秘,手足厥冷,苔白,脉沉紧E腹痛便秘,苔黄脉实有力

11.温脾汤的组成是()

A四逆汤加人参、大黄、白术              B四逆汤加人参、大黄、当归

C四逆汤加人参、大黄、芒硝、当归        D四逆汤加人参、大黄、枳实E四逆汤加人参、芒硝、厚朴

12.温脾汤的功用是()

A攻下冷积,温补脾肾    B荡涤肠胃,温补脾阳C攻下冷积,温脾暖胃    D攻下冷积,温肾暖脾    E攻下冷积,温补脾阳

13.患者腹痛便秘,脐下绞结,绕脐不止,手足不温,苔白不渴,脉沉弦而迟,当用何方治疗()

A理中汤   B大建中汤  C大黄附子汤    D温脾汤        E小建中汤

14.十枣汤的服用最佳时间是()

A饭后服   B饭前服    C睡前服       D不拘时服      E清晨空腹服

15.下列证候中,哪一项不属十枣汤的主治()

A咳唾胸胁引痛          B日晡潮热              C心下痞硬  D干呕短气              E头痛目眩

16.下列哪一项不是十枣汤中大枣的作用()

A益气护胃              B缓和峻毒C培土制水              D补中益气              E下不伤正

17.十枣汤的辨证要点是()

A咳唾胸胁引痛,二便不利               B一身悉肿,尤以身半以下为重

C心下痞硬胀满,干呕短气,头痛目眩     D咳唾胸胁引痛,或水肿腹胀,二便不利,脉沉弦。

E咳唾胸胁引痛,或胸背掣痛不得息,舌苔滑,脉沉弦

18.十枣汤的君药是()

A十枣      B大戟      C甘遂      D芫花      E牵牛

19.症见“腹痛便秘,胁下偏痛,发热,手足厥冷,舌苔白腻,脉弦紧”,宜选用()

A大承气汤              B大陷胸汤              C大黄附子汤            D温脾汤                E三物备急丸

20.下列除哪项外,均属泻下剂的适应范围()

A胃肠积滞              B实热内结 C大便不通              D寒积蓄水              E饮食停滞轻证

21.具有“温里散寒,通便止痛”功用的方剂是()

A厚朴温中汤            B理中丸  C大黄附子汤            D三物备急丸            E济川煎

22.下列方剂均属泻下剂,其中不用大黄的方是()

A大陷胸汤      B温脾汤    C麻子仁丸      D黄龙汤            E济川煎

23.具有“润肠泄热,行气通便”功用的方剂是()

A五仁丸       B济川煎    C增液承气汤    D麻子仁丸          E调胃承气汤

24.下列哪一项不属于麻子仁丸的配伍特点()

A下不伤正              B润而不腻              C攻润相合D润肠、通便、缓下      E补中无泻

25.以“大便秘结,小便频数,舌苔微黄”为辨证要点的方剂是()

A黄龙汤                B济川煎                C麻子仁丸      D增液承气汤            E五仁丸

26.下列哪一项不属新加黄龙汤的组成()

A增液汤                B调胃承气汤  C人参 海参            D当归 姜汁            E沙参 大枣

27.济川煎的主治病症是()

A大便秘结,小便清长,腰膝酸软,头目眩晕 B大便不通,小便短少,头晕目眩,腰酸背冷

C大便秘结,小便短少,头晕目眩,脘腹冷痛D大便不通,小便清长,头晕目眩,少腹冷痛

E大便秘结,小便短少,头晕目眩,腰膝酸软

28.济川煎中配伍当归的意义是()

A补血活血     B补血润肠       C补血调经     D补血益肝     E引血归经

(二)多选题

1.大承气汤主治()

A气分实热证            B阳明腑实证  C寒积便秘证            D热结旁流证            E热厥,痉病或发狂

2.大承气汤的辨证要点包括()

A痞、满、燥、实四证    B舌红      C苔黄      D脉沉实        E恶寒发热

3.复方大承气汤的组成()

A厚朴枳壳     B桃仁 赤芍    C冬瓜仁 麻子仁    D炒莱菔子  E大黄 芒硝

4.大黄牡丹汤的配伍中,体现了下列哪些治法()

A温通      B行气      C泻下      D清利      E破瘀

5.组成中含调胃承气汤的方剂有()

A凉膈散                B麻子仁丸              C桃核承气汤D增液承气汤            E温脾汤

6.原方中大黄不后下的方剂是()

A大承气汤              B小承气汤              C调胃承气汤  D新加黄龙汤            E大黄附子汤

7.配伍大枣在十枣汤中的意义是()

A顾护胃气              B缓和逐水药的峻烈之性    C减少药后反应          D使逐水而不伤正        E培土制水,邪正兼顾

8.使用十枣汤应注意()

A三药为散,大枣煎汤送服  B清晨空腹服用,从小量开始,以免量大下多伤正,如服后下少,明日加量

C服药得快利后,宜食糜粥以保养脾胃D年老体弱者慎用,孕妇忌服          E每服0.5-1g

9.温脾汤的组成中有()

A当归      B白芍      C干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