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作文之自由与思想作文素材.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694024 上传时间:2023-07-16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41.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由作文之自由与思想作文素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自由作文之自由与思想作文素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自由作文之自由与思想作文素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自由作文之自由与思想作文素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自由作文之自由与思想作文素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自由作文之自由与思想作文素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6页
自由作文之自由与思想作文素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6页
自由作文之自由与思想作文素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6页
自由作文之自由与思想作文素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6页
自由作文之自由与思想作文素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6页
自由作文之自由与思想作文素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6页
自由作文之自由与思想作文素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6页
自由作文之自由与思想作文素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6页
自由作文之自由与思想作文素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6页
自由作文之自由与思想作文素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6页
自由作文之自由与思想作文素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6页
自由作文之自由与思想作文素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6页
自由作文之自由与思想作文素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6页
自由作文之自由与思想作文素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6页
自由作文之自由与思想作文素材.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6页
亲,该文档总共2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自由作文之自由与思想作文素材.docx

《自由作文之自由与思想作文素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由作文之自由与思想作文素材.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自由作文之自由与思想作文素材.docx

自由作文之自由与思想作文素材

自由与思想作文素材

【篇一:

高考作文素材集锦

(一)】

高考作文素材

(一)

人物素材整理示例——王国维

一、人物印象

(一)人物简介

王国维(1877-1927)浙江海宁人。

王国维是中国近、现代相交时期一位享有国际声誉

的著名学者,与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并称为清华四大导师。

王国维早年追求新学,接受

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的影响,把西方哲学、美学思想与中国古典哲学、美学相融合,研究

哲学与美学,形成了独特的美学思想体系,继而攻词曲戏剧,后又治史学、古文字学、考古

学。

郭沫若称他为新史学的开山,不止如此,他平生学无专师,自辟户牖,成就卓越,贡献

突出,在教育、哲学、文学、戏曲、美学、史学、古文学等方面均有深诣和创新,为中华民

族文化宝库留下了广博精深的学术遗产。

【早年经历】

1877年12月3日(清末光绪三年十月二十九日),王国维出生于浙江海宁州城。

王氏家族世代书香,家学渊源及学人辈出的海宁乡风,对王国维的成长和人生道路产生

了深远的影响。

王国维的父亲王乃誉,是宋安化郡王三十二世裔孙。

王氏家族因抗金名将王

禀及袭封前爵、赐第盐官的王沆,在海宁受到当地人民的长期敬仰。

自出生到1899年赴上海就读农学社及东文学社以前,他的童年、青少年时期主要是在

海宁故乡度过的。

四岁时,母亲凌夫人去世,他和姐姐蕴玉的生活主要由叔祖母照顾,而他

的读书生活,则主要受到其父王乃誉的影响。

王乃誉攻书画、篆刻、诗古文辞,博涉多才,

著有游目录八卷,古钱考一卷及其它文稿,题画诗、画粕等数卷。

王国维生活在一个富有文

化修养的家庭里,从小聪颖好学。

【求学治学】

1900年春,王国维为参加出洋考试及安排赴日留学事奔波,在罗振玉的资助及藤田、

田岗两位日本教师的帮助下,于1900年12月赴日本东京物理学校学习。

后他以攻哲学为主,

研究了康德、叔本华、尼采哲学,兼英法诸家,结合先秦诸子及宋代理学,又攻西方伦理学、

心理学、美学、逻辑学、教育学,所译心理学、逻辑学名著有开拓之功。

他自称这一时期为,

“兼通世界之学术”之“独学”时期。

代表作有《红楼梦评论》及《静庵诗稿》、《人间词》。

此外王国维曾担任学部总务司行走、学部图书编译局编译。

三十岁以后,转治文学。

他第一

次全面地向国人介绍了俄罗斯文学家托尔斯泰,并对莎士比亚、但丁、歌德等进行介绍和比

浪漫主义诗人拜伦等人。

同时,王国维还对美学、词学进行研究,写出了著名的《人间词话》,

对中国戏曲史进行研究,撰有《曲录》等多部著作,为《宋元戏曲考》的完成奠定了基础。

【讲学生涯】

崇仰他学问的胡适、顾颉刚等人推荐他担任新成立的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院长,王国维

推而不就院长职,仅任教职。

讲授《古史新证》及《说文》、《尚书》等课程,从事《水经注》

校勘及蒙古史、元史研究,以其精深的学识、笃实的学风、科学的治学方法和朴素的生活影

响了清华学人,培养和造就了一批文字学、历史学、考古学方面的专家学者,同时他自身的

学术也更加精进,学术成果丰硕,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其论殷周、释甲骨、释钟鼎,处

处卓绝,语语精到,皆出自己心得、发明和独创,对古代历史古代地理等研究做出重大贡献,

博得海内外学人的推崇和尊敬。

后清华委任吴宓筹办研究院,并拟聘王国维为导师。

王国维在请示溥仪后就任。

此后治

学转入西北地理及元史。

1925年9月14日,国学研究院普通演讲正式开始,王国维讲《古

史新证》。

1925年10月15日,加授《尚书》课程。

与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被称为清华

四大导师,桃李门生、私塾弟子遍充中国史学界。

【沉江自尽】

1927年6月2日。

王国维早起盥洗完毕,即至饭厅早餐,餐后至书房小坐。

王国维到达办

公室,准备给毕业研究生评定成绩,但是发觉试卷、文章未带来,命研究院的听差从家中取

来。

卷稿取来后,王国维很认真地进行了评定。

随后,王国维和研究院办公处的侯厚培共谈

下学期招生事,相谈甚久,言下,欲借洋二元,侯给了五元钞票,王国维即出办公室。

王国

维雇了一辆人力车,前往颐和园。

王国维吸完一根烟,跃身头朝下扎入水中,于园中昆明湖

鱼藻轩自沉。

事后人们在其内衣口袋内发现遗书,遗书中写道“五十之年,只欠一死。

经此世变,义

无再辱”,短短数言,却给了后人无数的猜测。

(二)王国维故事

【王国维的辫子】

王国维在受西学浸染极深的清华校园里,头戴白棉布瓜皮小帽,穿大袍,勒条粗布腰带,

典型的冬烘先生模样,而目,他顶着一条辫子(那是在辛亥革命后重新续起来的)。

王国维

的辫子留得不合时宜,却也并非是为忠君而留——溥仪的辫子己经剪掉了。

看来,保存一点

对传统文化的纪念,作为与现实生活抗衡的文化品格象征,才是这条辫子存在的意义。

这种

欲以一己之坚贞持守与社会相对抗的想法,如果仅就个人品格而言,自然有其可敬的一方面,

但从整个社会的发展趋势而言,则又显得极为愚执可怜。

这种带有极浓重的悲剧色彩的选择,

也注定了王国维在悲剧中度过他的后半生。

【自尽之因】

与王国维同为清华导师,且精神相通、过从甚密的陈寅恪先是以“殉清”论王之死,后

又认为:

“凡一种文化值衰落之时,为此文化所化之人必感苦痛,其表现此文化之程量愈宏,

则其所受之苦痛亦愈甚;迨既达极深之度,殆非出于自杀无以求一己之心安而义尽也。

也有人认为,他以一遗民绝望于清室的覆亡,以一学者绝望于一种文化的式微,一介书

生又生无所据——当王国维徘徊于颐和园长廊,回想起“自沉者能于一刹那间重温其一生之

阅历”的箴言,遂“奋身一跃于鱼藻轩前”。

【“三重境界”】

“三重境界”出自王国维的名著《人间词话》。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

天涯路。

此第一境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此第二境也。

众里寻他千百

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此第三境也。

解析:

“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王国维以这句话形容学海无涯,只

有勇于登高远望者才能寻找到自己要达到的目标,只有不畏怕孤独寂寞,才能探索有成。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王国维以这句话比喻为了寻求真理或者追

求自己的理想,废寝忘食、夜以继日,就是累瘦了也不觉得后悔。

“众里寻他千XX,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王国维用这句话比喻经过

长期的努力奋斗而无所收获,正值困惑难以解脱之际,突然获得成功的心情。

踏破铁鞋无觅

处,得来全不费工夫,乃恍然间由失望到愿望达成的欣喜。

因此又有人认为:

第一层境界是立志、下决心;第二层境界是执着地追求,忘我地奋斗;

第三层境界是厚积薄发、功到自然成。

【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先生之学说,或有时而可商。

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

久,共三光而永光。

——节自《清华大学王观堂先生纪念碑铭》

“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是陈寅恪写给王国维的纪念碑文。

陈寅恪后来解释说:

“我

认为研究学术,最主要的是要具有自由的意志和独立的精神。

”“没有自由思想,没有独立精

神,即不能发扬真理,即不能研究学术。

”“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这一学术思想原则至

今仍为现代学界广泛认同。

二、多维解读

立意角度1:

【早年经历】——可以从“环境”“教养”等方面立意。

立意角度2:

【王国维的辫子】——可以从“文化”“个性”“坚持与改变”“现实与理想”等

方面立意。

立意角度3:

【自尽之因】——可以从“坚守”“理想”“尊严”“勇气”“献身”“选择和追求”

“死亡与永生”等方面立意。

立意角度4:

【三重境界】——可以从“人生”“志向”“奋斗”“追求”“执着”“收获”“为

学”等方面立意。

立意角度5:

【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可以从“自由”“独立”“人格”“真理”“为

人态度”“治学精神”等方面立意。

三、经典范例

【勇气】

他是长江边上的艄公,逆流而上行一段文化苦旅;他是民族文化的愚叟,挥舞双臂在文

化殿堂里叩石垠壤。

王国维,国学大师,人之至伟,在那个激进狂躁的年代,以惊人的勇气,

倡导中华传统文化的复兴。

“试上高峰窥皓月,偶开天眼觑红尘”,面对中华传统文化的颓势,

他挽狂澜于即倒,用生命向历史叩问。

因为勇气,他把生命的最后力量化作一缕星光,点亮

文化的黑夜;因为勇气,他投水颐园含恨而逝,激起了来自历史长河的层层涟漪、人性深处

的粼粼波光。

【死亡与永恒】

王国维的死,是主动的选择,如同去赴老友约会般平静——正是这种视死如归的平静,

为王国维在文化史的坐标系上圈定了一个独特的位置。

他并非死于具体的时事,而极可能是

死于对他身处其中的文化精神的失望,对于中国文化中某些无法补救的缺失的绝望。

从大的

历史观来看,他的死,不仅不拘泥于一些具体时务,更超越了个体生命;他以死来将自己同

沦落的文化分割开来——他看到,倘肉体不死,精神必定走向泯灭,所以,只有以肉体的死,

换取精神的永生。

这正是他的大清醒、大智慧处!

【耐住寂寞】

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此第二境也。

“众里寻他千XX,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静安先生第一境写的是追求。

第二境写的是奋斗。

第三境写的是成功。

要达到这般境界

就需要“耐得寂寞”。

【读书】

其实,真正的聪明人不仅爱读书,而且会读书。

王国维说: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

者,必经过三种境界”。

这三种境界之谈,被视为治学的重要经验。

第一境界,选准目标。

高瞻远瞩;第二境界,苦心孤诣,废寝忘食;第三境界,豁然开朗,得心应手。

这些都是颇

具参考价值的意见。

【理想】

理想。

是第一层境界:

“独上高楼,望断天涯略”。

是理想点燃星星之火,是理想洗去茫

茫尘埃,是理想让我们一眼望断天涯,开始追寻之旅。

泰戈尔曾说:

“我诗中的天堂正是我

心中的理想。

”正是心中有理想才会奋力去追诗意的天堂。

诗意地生活,首先要有一个理想,

不论它是黯淡还是光辉,也不论它是渺小还是伟大,若无理想,春天的繁花如何盛开出绚烂,

夏日的星辰如何闪烁银辉,人生之路,如何扬帆起航,冲得一片诗情到碧霄?

【奋斗】

奋斗。

是第二层境界: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柳永在《凤栖梧》中诉说

对伊人的思念,生活的诗意,等待奋斗去实现理想。

现世中,诗意地生活,便是拿起奋斗的

斧劈开理想的石,卷起千层浪来比万丈豪情。

昔秦始皇定下一统天下的理想,便每一步稳扎

稳打,步步为营北击匈奴收复河套,南制百越,收为象郡,奋斗的脚步一刻都不曾停止,终

于待得麾灭六国,横扫中原的壮观场面。

奋斗让理想熠熠生辉,让人生之路越走越宽,承起

生命不可承受之重,潇洒自由,踌躇满志,擎起人生一片艳阳天。

这等人生,谁人敢说不诗

意?

【收获】

收获,是第三层境界:

“暮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当奋斗之泉浇灌理想之田,

秋天,便是收获的季节。

这一片金黄的麦田,折射出一段闪亮的人生之路。

且不论这“麦田”

是大是小,也不说这收获是否等值付出,只要是收获,便已是一种结果,成功了,便收获鲜

花与掌声,失败了,便收获一段经验几多教训,然后从头再来。

就像国学大师季羡林曾说:

“人活一世,就像作一首诗,你的成功与失败都是那片片诗情,点点诗意。

”收获,是收获

理想,收获奋斗,收获一段诗意的人生。

四、主体段写作

运用林语堂的作文素材,自选一个话题,写一个完整的议论文主体段落。

(观点句)+(阐释句)+(例证句)+(分析句)+(结论句)

【篇二:

高考作文素材】

高考作文素材“民国学人风度”多维解读与运用

整理:

杨新蕾审核:

高考作文要求“材料鲜活”,于是最新的社会热点人物和焦点事件成了考生的新宠,但这种“鲜活”素材的定向聚焦,必然导致“撞衫”,使文章失去特色。

其实鲜活固然指“新”,但用少有人知或少有人用的历史人物、事件关照现实,同样是新,而且是有深厚文化底蕴的新,既避免“撞衫”,又翻出了新意,还展现了个性,肯定独树一帜,受到阅卷老师的青睐。

史海钩沉,“民国学人”逸事,从备考角度引导学生进行历史人物素材积累,以求推陈出新,考场制胜。

【素材一】

陈寅恪——独立之思想,自由之精神

陈寅恪海外留学18年,既未获得学士学位,也没有可以炫耀的博士桂冠,但这并不妨碍他成为名闻遐迩的学者。

他享有“盖世奇才”的美誉,精通近20个国家的语言,在语言学、史学、佛学等多领域都有极高的造诣。

“文革”时成为“寂寞销魂人”,含冤离世。

没有博士头衔的陈寅恪,却被称为清华园中的“活字典”“教授的教授”。

36岁即和王国维、梁启超、赵元任出任清华国学研究院四大导师。

陈寅恪上课有“三不讲”,幽默风趣,听课的教授远比学生多。

先生具有独立之人格、自由之精神,不吃日军面粉,拒绝台湾提供的优厚待遇。

在大灾难面前,陈寅恪始终恪守着民族的史学传统:

“国可以亡,史不可断,只要还有人在书写她的历史,这个民族的文化就绵延不绝。

”在严酷的抗战环境中,陈寅恪顽强地为后世留下了他对中国唐代历史的系统研究。

“家亡国破此身留,客馆春寒却似秋”,在几乎没有参考书籍的情况下,陈寅恪撰写了两部不朽的中古史名著——《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和《唐代政治史述论稿》。

在国际汉学界具有广泛影响的《剑桥中国史》提到陈寅恪时,给予了异乎寻常的褒奖:

“解释这一时期政治和制度史的第二个大贡献是伟大的中国史学家陈寅恪做出的,他提出的关于唐代政治和制度的观点,远比以往发表的任何观点扎实、严谨和令人信服。

建国后沉浸于学术研究的陈寅恪,拒绝出任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二所所长一职。

他说:

“我的思想、我的主张完全见于我所写的王国维纪念碑的碑文中。

”陈寅恪在碑文中表达了这样的思想:

读书治学,只有挣脱了世俗概念的桎梏,真理才能得以发扬。

陈寅恪认为,包括他和王国维在内的任何人,在学术上都会有错,可以商量和争论,但如果没有独立的精神、自由的意志,就不能发扬真理,就不能研究学术。

在这个意义上,他说:

“我要请的人、要带的徒弟,都要有自由思想、独立精神,不是这样,即不是我的学生。

晚年双目失明的陈寅恪耗费整整10年时间完成85万字的巨著《柳如是别传》,这部“痛哭古人,留赠来者”的书,展示了百年中国的一位大学者的大手笔。

一个倚门

卖笑的弱女子,在明清易代之际,竟比五尺男儿更看重家国大义。

他为这个被士大夫轻蔑的奇女子立传,以此表彰“我民族独立之思想,自由之精神”。

他通过这样一个人物,把明末清初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以百科全书式的视野展现出来。

陈寅恪没有遗嘱,但他取得的学术成就却垂范着后世的中国。

他留下的著作,以繁体字竖排出版,一如他生前期望的那样。

这些文字,烙刻着以学术为生命的独特印记,“留赠来者”。

季羡林这样回忆陈寅恪:

他继承了中国“士”的优良传统: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

●多维解读

1.学术标杆

真正的学者,一定有士人的风骨。

其表现,就是坚持学术的标准,坚守学者的良知与良心。

陈寅恪可谓中国史学史上的一颗明珠,也是民国学人的标杆式人物。

宝剑磨砺出,腊梅凌寒发。

就深刻与广博而言,现代养在深闺中的学者们确实无法与那一场腥风血雨中苦熬出来的陈寅恪们相比拟,而当代人谈到陈寅恪,流传最广的3句话为:

“大师之后再无大师”;“三百年来仅此一人而已”;“我们是没有资格谈陈寅恪的”。

诚如易中天先生在《劝君免谈陈寅恪》中说:

“陈寅恪是了不起,可惜我们学不来。

”理由有三:

首先是“顶不住”,其次是“守不住”,第三是“耐不住”。

有了这“三不住”,陈寅恪还真是免谈的好,因为谈了也是白谈。

我想,易中天先生说的是实话,惟其说了实话,让我们看到了斯文在现实中的尴尬处境。

2.人格独立

在那个学人身不由己的时代,陈寅恪能够过滤净化自己的心灵,坚持独立的人格,保持自由的文心,具有正直的士大夫情操和博学深思的中国文化习养。

作为一代文史巨擘,观其一生,很难用几句话评价陈寅恪其人,或许正如其在王国维墓碑上所写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用这两句话来评价他最为合适吧。

陈寅恪自始至终将知识分子的人格、气节放在第一位。

尤其在“十年动乱”期间,意识形态的高压管制也没有让陈寅恪在学术上做出丝毫让步。

相反,他提出,做学问不应该受到政治的影响。

没有“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人,是谈不上“现代化”的,更谈不上“世界之公民”。

【适用话题】

标杆、平淡、坚守、操守、良知、沉潜、忧与爱、平凡之美、文化传承、人格独立、摒弃浮躁、学术自由、过滤心灵、人生的作业、寂寞与辉煌、看不见与看得见、这也是一种美丽?

?

【素材二】

胡适——新文化中旧道德的楷模,旧伦理中新思想的师表

胡适被称为“胡博士”,他一生共获得35个荣誉博士头衔,中外罕见。

胡适先生的一生用他自己的话可以做一总结:

“大胆假设,小心求证;认真做事,严肃做人。

”蒋介石评价胡适是“新文化中旧道德的楷模,旧伦理中新思想的师表”,这是颇值得玩味的。

胡适先生著述丰厚,在哲学、文化研究成果方面值得后人研究、借鉴的东西很多,他的墓志铭由台湾著名学者毛子水撰文,具体如下:

“这个为学术和文化的

进步,为思想和言论的自由,为民族的尊荣,为人类的幸福而苦心焦思,殚精劳神以致身死的人,现在在这里安息了!

我们相信形骸终要化灭,陵谷也会变易,但现在墓中这位哲人所给予世界的光明,将永远存在。

2010年,在北大中文系百年系庆之际,北大设立了“胡适人文讲座”,以此欢迎胡适先生“回家”,但是,以胡适名义冠名的讲座,能在多大程度上承续他的人文情怀,传播他的自由理念,并契合时代精神,从而真正请回胡适一代人所代表的精神、气质和操守,尚需观察。

多维解读

1.宽容的价值

胡适代表的正是“五四”海纳百川、兼容并包且带有一点儿浪漫色彩的人文精神,足见在思想世界中,自由、人权、民主这些概念是不分地域的;在人性的领域中,宽容和尊重这些价值也是穿越时空的,它们共同促成了人与人之间相互信赖、帮助和感念,从而设定了人类文明的高度道德规范。

2.有人味的社会

“只有自由民主才能造就有人味的社会”是胡适一生的民主诉求,也是“美丽中国”应有的人文内涵。

法国哲人伏尔泰说得最好,“你说的话,我一个字也不赞成,但是我要拼命力争你有说这话的权利。

”这是多么有人味的容忍态度!

自己要争自由,同时还得承认别人也应该享受同等的自由,这便是容忍。

容忍,既是个人品德,也是政治德行。

人与人之间的宽容,是有人味的体现;群体与群体之间的宽容,则是社会文明的标志。

胡适的时代已远,胡适的墓木已拱,但自由、民主与科学这些理想的内涵意义与落实途径,始终有待思索实践。

【适用话题】

宽容、自由、回归、别样的辉煌、有人味的社会?

?

【素材三】

林语堂——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

林语堂先生一生著作等身,很多作品成为东西方文学界、文化界所推崇的经典名著,版本众多、流传甚广,他曾被美国文化界列为“二十世纪智慧人物”之一。

林语堂提倡“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调”的小品文,成为论语派主要人物。

1935年后,在美国用英文写《吾国与吾民》《风声鹤唳》《孔子的智慧》《生活的艺术》,在法国写《京华烟云》等文化著作和长篇小说。

他将孔孟老庄哲学和陶渊明、李白、苏东坡、曹雪芹等人的文学作品英译推介海外。

林语堂是第一位以英文书写扬名海外的中国作家,也是集语言学家、哲学家、文学家于一身的著名学者。

林语堂一生曾3次被提名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

他的《生活的艺术》在美国被重印40次,并被译成英、法、意、荷等国文字,成为欧美各阶层的“枕边书”。

同时他本人也是发明家,曾发明过打字机,获得了美国专利。

林语堂把自己的书房命名为“有不为斋”。

他受儒家“有为”的思想影响,也欣赏道家的“无为”;生活态度是以“有为”为中心,但也往往有“不为”的事。

他为自己写了一副对联:

“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

”林语堂自称,成功的秘诀是

写的东西必须是心得之言,有见地,有力量。

鲁迅在世时,常把林语堂骂得狗血喷头。

可在鲁迅去世以后,林语堂这样写道:

“鲁迅顾我,我喜相知;鲁迅弃我,我亦无悔。

林语堂的两个姐姐因家庭困难只好过早地辍学,回乡嫁人。

林语堂后来回忆说,他离家去上海读书时,二姐送给他四毛钱,并对他说:

“和乐,你到上海要好好念书,做个好人,做个名人,我们是没有希望了。

”这种真情厚望,林语堂终身没有忘记。

在《生活的艺术》中,他写道:

让我和草木为友,和土壤相亲,我便已觉得心满意足。

我的灵魂很舒服地在泥土里蠕动,觉得很快乐。

当一个人优闲陶醉于土地上时,他的心灵似乎那么轻松,好像在天堂一般。

事实上,他那六尺之躯,何尝离开土壤一寸一分呢?

一个富有良知、担当道义的作家,应在著作里展示美好与希望,创造更多诗意的生活和空间,犹如他在长篇小说《京华烟云》里,塑造的道家女子形象姚木兰那样,身在乱世,始终“正直自持,则外邪不能侵”。

就是说,如果外部世界是邪恶的,只要自身周正,也能够安然度过灾患。

林语堂先生有这样一段关于文学阅读的精彩感悟:

“一个人如果没有自己所喜爱的作家,即等于一个飘荡的灵魂,他始终是一个不成胎的卵子,不结子的雄蕊。

所喜爱的作家或文学爱人,就是他灵魂的花粉。

”那么你有喜爱的作家吗?

你有“文学爱人”吗?

你的灵魂在飘荡吗?

你的精神家园在哪里?

●多维解读

1.生活的艺术

林语堂把吾国吾民,看得何其之“艺术”!

他说:

“我觉得艺术、诗歌和宗教的存在,其目的,是辅助我们恢复新鲜的视觉、富于感情的吸引力和一种更健全的人生意识。

”林语堂作为主流价值之外的边缘“智者”,其思想情怀和人生态度启示着人文领域的现代知识分子与世界“对话”的方式。

林语堂引领着我们在儒、道、佛、基督教世界中游历跋涉,在物质、精神、科学、人文的海洋中沉浮,智慧之火花频频闪烁,妙语叠出,精彩纷呈。

2.快乐的真谛

古希腊哲学家伊壁鸠鲁认为:

以道德、教养为规范的享乐是人生至善之境。

快乐是一种美德,因为它不但表现自己对世界的欣赏与赞美,也给周围的人带来温暖和轻快。

快乐就是幸福,一个人能从日常平凡的生活中发现快乐,就比别人幸福。

快乐是幸福生活的开始和终结,林语堂这位哈佛博士快乐、智慧的生活态度在如今喧嚣的尘世里更加显得有趣、可贵,也似乎更加让人难以企及。

【适用话题】

灵魂、尊重、文化交流、人生趣味、精神家园、生活的艺术、科学和人文、文科与理科、快乐的真谛、万物静观皆自得、活出幸福的感觉?

?

【素材四】

冯友兰——力争学术自由,反抗思想统制

1939年前后,陈立夫以国民政府教育部长身份三度训令西南联大必须遵守教育部新规定,联大教务会议决定致函抗辩。

抗辩函的执笔者即冯友兰先生,冯教授说得不卑不亢:

“部中重视高等

教育,故指示不厌其详,但准此以往则大学将直等于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中一科,同人不敏,窃有未喻。

”陈寅恪纪念王国维的雄文,为学者立出“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境界,而冯友兰的这篇雄文,则被后人赞为铭刻了一所大学“力争学术自由,反抗思想统制”的光荣品质。

其另一雄文《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碑文》,被公认为最能彰显西南联大的精神及其特殊历史意义。

碑文有言:

“联合大学以其兼容并包之精神,转移社会一时之风气,内树学术自由之规模,外获民主堡垒之称号,违千夫之诺诺,作一士之谔谔?

?

”此碑永存,而它所代表的学术自由精神在当今学术界却日渐消逝了。

然而,在20世纪的学者中,受到见诸文字批判最多的也是冯友兰;谈起20世纪的中国哲学,唯一绕不过去的人还是冯友兰。

一个事实是,外国人因有冯友兰而知中国哲学。

李慎之曾经评价说,冯友兰是一位可超而不可越的人。

只有站在他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