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心理学郑雪要点括.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6699073 上传时间:2023-07-16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41.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格心理学郑雪要点括.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人格心理学郑雪要点括.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人格心理学郑雪要点括.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人格心理学郑雪要点括.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人格心理学郑雪要点括.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人格心理学郑雪要点括.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9页
人格心理学郑雪要点括.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9页
人格心理学郑雪要点括.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9页
人格心理学郑雪要点括.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9页
人格心理学郑雪要点括.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9页
人格心理学郑雪要点括.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9页
人格心理学郑雪要点括.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9页
人格心理学郑雪要点括.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9页
人格心理学郑雪要点括.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9页
人格心理学郑雪要点括.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9页
人格心理学郑雪要点括.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9页
人格心理学郑雪要点括.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9页
人格心理学郑雪要点括.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9页
人格心理学郑雪要点括.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9页
人格心理学郑雪要点括.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9页
亲,该文档总共2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格心理学郑雪要点括.docx

《人格心理学郑雪要点括.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格心理学郑雪要点括.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格心理学郑雪要点括.docx

人格心理学郑雪要点括

1、 人格心理学定义

人格是在先天生物遗传素质的基础上,通过与后天社会环境的交互作用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和独特的心理行为模式。

2、 人格心理学的八大主要学派

古典精神分析、新精神分析、特质论、交互作用论、生物学派、行为学习论、人本主义和认知论。

3、人格心理学的任务

(1)在理论上探讨人格心理学学科本身的一般性理论问题如对象、任务、体系、历史、发展、理论评价、一般方法、研究途径,人格的基本问题如人性、善恶、结构、因素。

(2)在实践上探讨如何对人进行测量评估、健康咨询与治疗、选拔应用。

4、人格心理学的特点

    更重视个人的差异性和特殊性,更注重人心理的内部稳定性和持续性,是对人格的系统全面探讨。

5、中国古代人格心理学思想

(1)人性论:

孟子、荀子。

(2)性习论:

商代伊尹、孔子。

(3)理想人格:

燕国才十八特征论、庄子消极自然论。

(4)人格形成与完善:

孔子四因素论、荀子化性起伪论。

(5)人格心理评估与考察:

唐尧对舜的迷津测验、刘劭的八观五视。

(6)人格分类:

黄帝内经五类型、孔子三类、刘劭十二类。

6、西方古代人格心理学思想

(1)理性论:

普罗太哥拉、苏格拉底、柏拉图。

(2)中性论:

亚里斯多德灵魂蜡板说、爱尔维修、霍尔巴赫。

(3)善论:

伊壁鸠鲁快乐主义论、蒙田人文主义人性自然论、卢梭天赋人权人性说。

(4)恶论:

基督教神学原罪论、霍布斯唯物论。

(5)人格结构论:

柏拉图理性意志情欲三因素论、亚里斯多德理性认识与情感意志二因素论。

(6)人格发展与改造观:

柏拉图美德教育诱发轮、亚里斯多德实践得中庸道论、霍布斯理性改造恶性论。

(7)理想人格:

苏格拉底美德即知识论、柏拉图智慧勇敢节制正义论、亚里斯多德美德中庸论。

(8)人格观察评估:

亚里斯多德形相学、拉瓦特形相学拾零、鲍多笔迹论、乔恩笔迹学体系、弗朗茨 ·加尔颅相学。

(9)人格分类学:

柏拉图三类法、希波克拉底体液说、康德心理四气质说。

7、人格心理学的建立

(1)心理测量运动:

贝塞尔个体差异、高尔顿个体测量(《人类才能及其发展的研究》《遗传的天才》)、卡特尔常模(《心理测验和测量》)、西蒙智力量表。

(2)欧洲近代临床精神病学:

皮奈尔定精神病、精神病因躯体派与精神派、魏斯麦催眠术、弗洛伊德创第一个人格心理学体系精神分析。

(3)其他学派如行为主义、完形心理学、文化人类学也影响现代人格心理学形成。

(4)美国阿尔波特1937年《人格:

心理学的解释》标志人格心理学的诞生。

8、人格心理学的发展

(1)20世纪30-60年代:

新精神分析、行为学习论与社会学习论、特质论、人本主义、认知论。

(2)20世纪70年代至今:

专题化、小型理论化、认知研究逐渐成为主流、重视文化因素对人格的影响和跨文化研究、人格的生物基础研究。

9、人格理论的功能

指导启发、组织整合、解释说明、预测发现。

10、九种范型

社会-文化派、特质派、行为主义学习派、人本主义派、古典精神分析派、艾森克生物派、卡丁纳与沙利文交互作用派、苏联维果斯基与列昂节活动派。

11、评价人格理论的标准

精确性、可检验性、概括能力、简洁性、逻辑一致性、有用性。

12、人格理论的基本问题与设想

自由意志与决定论、理性与非理性、整体与元素说、素质说与环境说、主观性与客观性、前动性与反应性、稳态与异态、可知性与不可知性、可改变性与不可改变性。

13、人格心理学的一般方法论与原则

(1)一般方法论:

理论探讨与实践研究的结合、定性与定量研究的结合、元素分析与整体研究的结合、心理学研究的生态化趋势与现场研究结合。

(2)伦理原则:

被试自愿参加、接近真实生活、有利的研究设计、被试自愿终止、充足补救。

14、人格心理学的研究过程与途径

(1)过程:

观察与描述现象问题,建立理论与假设,对理论与假设进行检验。

(2)途径:

临床研究、相关研究、实验研究。

15、人格研究的具体方法

文化模式、生活记录、社会记录、个人记录、表情活动、量表、标准化测验、统计分析、生活情景微型、实验室试验、预测、深层分析、理想型、综合法。

16、古典精神分析

(1)创始人弗洛伊德,1895年与布雷尔合著《关于癔症的研究》标志精神分析的起点,代表作《释梦》。

精神分析主义包括以无意识本我为核心的人格构成论、以性心理发展为主线的人格发展论、以无意识为主要分析对象的研究方法。

(2)弗洛伊德前期认为,人格由无意识、前意识、意识组成。

无意识是主导力量,为意识和前意识提供能源(被称为力比多,指生存本能和性本能),包括原始冲动、本能、遗传经验、童年经验、创伤经验、不合伦理的欲望和情感。

前意识主要对消极经验起限制作用,防止它们进入意识领域。

意识是人格表层主观经验的集合,主要负责满足日常需要。

后期他认为,人格由本我、自我、超我组成,无意识仍然是整个精神分析的基石,主要成分是本我,指人的动物性,负责储存和转化人的能量为自我和超我使用(能量称为生本能和死本能)。

自我是人格的理智和现实部分,是执行机构,根据现实情况调节本我和超我。

超我是社会的好坏标准内化形成的人格成分。

由于三者经常发生冲突,自我便发展出一套自我防御机制,但严重者导致焦虑和人格分化。

(3)弗洛伊德认为性心理的发展贯穿人生,分口腔期、肛门期、性雷期、潜伏期、生殖期。

如果发展出现严重冲突,就会导致发展停滞于某个阶段,并表现出该期的特征,如口腔型特点软硬强求、肛门期型特点整洁吝啬固执强迫、性器型特点轻率自负。

(4)弗洛伊德的一般研究方法是自由联想、梦的分析、日常生活中的心理分析、幽默分析。

梦是通往无意识的康庄大道,是被压抑的无意识欲望的变形满足形式。

无意识通过压缩、替换、观念形象化、反向作用把人生经验变成梦,梦的分析就是还原无意识,找到病根。

发表力作有:

《关于癔症的研究》(1895)、《梦的解析》(1900)、《日常生活的心理病理学》(1901)、《性学三论》(1905)、《精神分析引论》(1910)、《精神分析引论新编》、《弗洛伊德自传》、《图腾与禁忌》(1913)、《超越快乐原则》(1920)《自我与本我》(1923)、《文明及其缺陷》(1930)。

17、新精神分析

又称自我心理学、社会文化学派,包括阿德勒个体心理学、荣格分析心理学、美国新精神分析(以霍妮、弗洛姆、和埃里克森等人为代表),都重视自我在人格结构中作用,强调社会文化因素对人格形成发展的作用。

18、阿德勒个体心理学

(1)行为动力:

他认为人因器官缺陷、自卑、追求卓越而产生人格动力,称为侵犯驱力,后称男性反抗,人的心灵活动方向就是摆脱女性气质,实现男性化。

(2)生活风格:

他认为人格特征体现在生活风格上,而生活风格的形成不仅与先天遗传素质、后天环境教育有关,还与个人创造性自我有关。

统治-支配型、索取-依赖型、回避型、社会利益型四种生活风格,只有最后一种是健康的。

错误的生活风格因童年的器官缺陷、溺爱或骄纵、受忽视或遗弃而引起,当时还只是“原型”,但它规定着人生目标和策略。

理解生活风格的途径是出生顺序、早期记忆、潜意识梦境分析。

(3)创造性自我

主要著作:

《论神经症性格》(1912)、《器官缺陷及其心理补偿的研究》(1917)、《个体心理学的实践与理论》(1919)、《生活的科学》(1927)、《理解人类本性》(1929)、《生活对你应有的意义》(1932)、《儿童教育》(1938)

19、自我心理学(安娜·弗洛伊德、哈特曼、埃里克森)

(1)弗洛伊德父女提出十五种自我防御机制:

压抑、否定、禁欲、投射、利他主义、移置、自我约束、反响、反转、升华、心理内投、对攻击者认同、隔离、抵消、退休;还提出自我的发展路线。

(2)哈特曼1939年发表《自我心理学和适应问题》,标志自我心理学成立,提出自我与本我同源论、两种自我的自主性、自我能量中性论,使古典精神分析向新精神分析蜕变。

(3)艾里克森的心理社会渐成说:

自我是人格的核心,是由生物、心理、社会环境三方面共同作用形成的,认为自我是一种心理过程,包含着意识活动、个人经验。

健康的自我能结合内外因素,发展自我同一性,度过婴儿、幼儿、学前、小学、中学、青年、中年、老年八个阶段,克服相应的危机(信任-自主-主动-勤奋-同一-亲密-繁殖-整合),分别获得相应的品质希望、意志、目的、能力、忠诚、爱、关心、智慧。

主要著作:

《童年期与社会》(1950)、《同一性和生命周期》(1959)、《理解与责任》(1964)、《同一性:

青春期与危机》(1968)、《新的同一性维度》(1974)、《生命历史与历史时刻》(1975)、《游戏与理由》(1977)、《生命周期的完成》(1982)

20、社会文化论(霍妮、卡丁纳、沙利文、弗洛姆)

(1)凯伦·霍妮是社会文化派的领袖,重视个体是外在社会环境因素,强调后天社会经验,着重论述了神经症的成因与类型,认为神经症是应对恐惧的防御措施不当导致的心理紊乱,是一种偏离特定文化模式的状态,而导致神经症的冲突是患者内心的社会文化矛盾,如竞争成功与友爱谦卑、享受与挫折、自由与限制,神经症是时代与文化的副产品。

(2)她认为潜在的基本焦虑是神经症的动力根源,发生在人际关系失调状态下,主要指亲子关系,由基本罪恶、基本敌意发展为基本焦虑,再泛化成神经症。

神经症有十种特别需要,趋向他人型有友爱与赞许、狭窄空间需要,反对他人型有权力、剥削、社会认可、自我赞许、成就需要,回避他人型有完美主义与自主需要。

(3)她认为人格由真实自我、理想自我、现实自我组成,神经症是因理想自我与真实自我、现实自我发生矛盾而产生的,甚至出现“应该专制”。

主要著作:

《我们时代的神经症人格》(1937)、《精神分析的新道路》(1939)、《自我分析》(1942)、《我们内心的冲突》(1945)、《神经症与人的成长》(1950)

21、弗洛姆的社会精神分析论

(1)他将马克思和弗洛伊德的理论结合,构建自己的社会精神分析论,着重论述了现代人的性格成因和类型,对现代社会的精神生活影响最大。

(2)他认为,人格由气质和性格组成,气质由体质决定,难以改变;性格由人格经验构成,是可以改变的。

性格动力来源于社会境遇即人性中的冲突。

性格是人适应社会的基础,是以适应社会为核心的。

性格是由一系列性格特征组成,具有共同倾向的特征形成性格取向。

性格取向形成于个体满足自身需要和克服孤独感的过程。

(3)他认为现代人的孤独感来源于社会发展带来的个人自由化提高。

消极应对孤独就会产生非生产性性格取向,如接受、剥削、囤积、市场性,积极应对就会形成生产性性格取向。

生产性性格取向是一种自发性,就是充分理解和接受自己的特点和潜力,并按照自己的真实性来行事,实现自我,获得真幸福。

(4)他认为,社会性格是某群体成员长期共同生活形成的心理特征和共同驱力,由经济、政治、文化因素交互形成,是联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重要中介。

著作:

《逃避自由》

22、阿尔波特的特质论

(1)他是特质论学派的创始人和代表人物,与其兄合著作品《人格特质:

分类与测量》是第一部阐述特质论的著作,其《人格:

心理学的解释》是人格心理学独立的标志。

(2)他认为,特质是一种概括化的行为方式,一种实在的和具有决定意义的神经心理结构,比习惯更具有一般性和动力性。

他通过常规研究找寻“共同特质”,通过特殊方法找出人格的主要特质、次要特质、核心特质,开始了心理学家对人格的全变量研究。

(3)他提出人格动力的“机能自主性”,认为一个成人现在进行某种活动的原因不是原来要求行动的那原因,过去动机与现在动机并没有机能性的联系。

(4)他还提出人格八段论,健康人格六点论,还发明了纸笔测人格类型法。

23、卡特尔的特质因素论

(1)他是一位学院派心理学家,将特质视为人格的基本要素,分个别特质与共同特质、表面特质与根源特质、动力特质(能、外能、辅助)。

(2)他从生活记录材料、问卷材料、客观测试材料中找到相关关系,用因素分析的统计方法找出了十六种基本人格因素(16PF)(附1),还出版了《多元实验心理学手册》,还发明了“多重抽象方差分析法”。

(3)他认为每个人的特制发展都设计三种学习类型:

经典条件反射,操作性条件反射以及整合学习。

著作:

《多元实验心理学手册》、《人格的种类和测量》、《人格研究导论》、《人格》、《一个系统的理论和事实研究》、《人格和动机:

结构与测量》、《人格和社会心理学》、《人格的科学分析》、《人格和学习理论:

环境中的人格结构》

24、高登伯格的大五人格因素

1990年他从自然语言中分析出神经质、外倾性、开放性、宜人性(随和性)、责任心五大人格因素(附2)。

许多研究者开发了不同的测量工具来评定大五因素(FFM),其中麦克拉和科斯塔修订的NEO人格调查表(或NEO-PI-R量表)被广泛实用和研究。

麦克拉和科斯塔在1999构建了FFT即乌云素模型理论。

特质论的测量方法(问卷式)

问卷项目的形式:

是否式、二择一式、是否折中式、文字等级式、数字等级式

较常用的问卷:

明尼苏达多相个性问卷(MMPI)、加州心理问卷(CPI)、卡特尔十六中人格因素问卷(16PF)、艾森克个性问卷(EPQ)

25、人格的交互作用论

(1)文化决定论:

马林若夫斯基1914年在罗布里恩研究发现儿童人格是由家庭制度、组织、教育方式即文化决定的,弗兰茨·包亚士在《原始人的心灵》与其学生本尼迪克特在《文化模式》及米德在《莎摩亚人的成年》中都得出同样结论。

(2)林顿与卡丁纳的文化与人格交互作用论:

他们是美国精神分析学家和文化人类学家,承认儿童早期经验和文化对人格的决定作用,强调人格是文化的产物,又是文化的创造者。

他们的核心概念是文化、制度、初级制度、次级制度。

(3)沙利文的人际关系论:

他是美国精神分析社会文化学派的主要代表之一,认为人格是一种在人际情景中形成和表现出来的相对持久和稳定的人际交往模式,类似于能量系统,其理论基本概念是动能、自我动能、自我系统、人格化,还将人格发展分为六个阶段:

学会语言-寻伴-亲近同性-生殖欲成熟-情欲行为模式化-与异性建立稳定关系。

(4)黙里的压力与需要交互作用论:

他是个体-情景交互作用论的代表,认为人的行为是在个体的需要与环境压力的相互作用下产生的,人格结构由本我、自我、超我、自我理想组成,超我与自我理想的一致与否是区分正常与异常的标准,童年分为幽闭期、口腔期、尿道期、肛门期、性雷期,还发明“主题统觉测验”TAT   。

(5)贝利的生态文化与行为理论模式:

假设生态压力是文化与行为的原动力和模塑因素,那么一定的生态环境导致一定的文化形态,而一定的生态和文化形态共同塑造人,使其产生一定的行为方式。

26、荣格的集体潜意识论

(1)他是“分析心理学”的创始人,其关于集体潜意识和原型的研究开创了人格的遗传进化研究的先河,打破了严格的环境决定论,使他成为20世纪最卓越的思想家。

他称人格为心灵或灵魂,包括所有的思想、情感、行为,分意识、个体潜意识(情结)、集体潜意识(原型)三层面。

(2)意识是人的心灵中唯一能够被个体直接知道的部分,包括思维、情感、感觉、直觉,因普遍具有内外两种倾向,人格因此分为八个类型。

意识的作用是促进个性化进程,目的是形成自我。

自我是个体自觉意识的心理组织,由能够自觉到的感知、记忆、思维、情感组成,起为意识挑选适应信息的功能。

(3)个体潜意识是潜意识的表层,是一个经验的储存库,容纳了所有与意识自我不协调的心理活动和心理内容,并以情结形式表现出来。

集体潜意识储存祖先漫长的生物进化过程中世代积累的经验,并以原始意象遗传下一代,使后代拥有相同的方式把握世界和做出反应。

(4)原型是集体潜意识的主要内容,只在梦、幻想、幻觉、神经症中以象征的形式表现出来,荣格主要研究了人格面具(顺从的原型)、阿尼玛(异性原型)、阿尼姆斯(异性原型)、阴影(同性原型)、自性(统一、组织和秩序的原型)。

原型通过表征出一些符号、图像,产生象征意义,启发人思考,推动和促进心理发展,象征因此具有“超验功能”。

(5)他的人格动力说认为,人格结构本身就是一个动力系统,具有相对闭合的性质,其能量称为心理能,表现为努力、欲望、意愿、情绪、情感,且具有心理值,遵守等值原则、上增加原则。

(6)他的人格发展论关键概念是个性化,心理发展分童年、青年、中年、老年,其任务分别是建立意识自我、独立自我、完成社会自我、品味过去自我。

(7)心理类型学:

1.态度:

荣格根据两种态度或倾向性,把人划分为内倾型和外倾型两种类型。

内倾型的人,心理活动指向自己的内部世界,喜欢安静、富于幻想,对事物的本质和活动结果感兴趣。

外倾型的人好社交,为人活泼、开朗,对外部世界的各种食物感兴趣。

荣格还认为,每个人都不是绝对内倾或外倾的,许多人是介于两者之间的中间类型,或某种态度类型相对占优。

2.心理功能:

除两种态度外,荣格还提出了四种心理功能,即思维、情感、感觉和直觉。

他认为思维的功能是评价事物正确与否,而情感的作用是判断和确定事物价值,考量该事物是否可以被接受。

思维和情感是一对相互对立的功能,人们用它们来进行判断和评价,因此可称为理性功能。

感觉是一个人确定事物存在与否的功能,但不指明那是什么事物,直觉是对过去或将来的事物的预感。

感觉和直觉也是一对相互对立的功能,因没有理性参与,又称为非理性判断。

荣格说:

“感觉告诉你存在某种东西,思维告诉你它是什么,情感告诉你它是否可以被接受,直觉告诉你它从何而来,去往何处。

”3.荣格把两种态度和四种功能结合起来,划分出八种不同的人格类型:

外倾思维型、外倾情感型、外倾感觉型、外倾直觉型、内倾思维型、内倾情感型、内倾感觉型、内倾直觉型。

主要著作:

《潜意识与心理学》(1912)、《心理类型学》(1921)、《分析心理学的贡献》(1928)、《寻求灵魂的信贷人》(1933)、《分析心理学的理论与实践》(1958)、《记忆、梦、反思》(1961)、《人及其象征》(1964)

27、艾森克的特质人格论

(1)他是英国著名人格心理学家,他以因素分析法和经典实验心理学方法为手段,找出三种基本维度内外倾性、神经质性、精神性,并用前两种维度建立了四象人格类型(胆汁型、抑郁型、粘液型、多血质型)。

              

(2)已经证实内外倾性是以大脑兴奋与抑制的平衡性为基础,神经质以边缘系统为基础、精神质以男性物质为基础都尚未证实。

内倾型与大脑高唤醒水平对应,神经质高分与情感波动大、神经过敏对应,精神质高分与自我中心、冷酷对应。

(3)1975年他制定了自陈量表人格问卷EPQ,提出行为特质公式:

PB=f(PC*E),PC为体质,E为环境因素。

28、气质研究

(1)美国心理学家朱可曼发现感觉寻求倾向主要是由生物遗传因素决定的一种气质特征,与外倾性相关,也是一种基本需要,是人类科学艺术与不满及破坏的创造源泉,表现为渴望参与、违反常规、对无聊敏感,是以MAO、性荷尔蒙为基础。

(2)阿诺德·布斯和罗伯特·普罗明区分气质为三种倾向:

情绪性E、活动性A、交际性S,这就是EAS模型,认为一个遗传气质在一定程度决定了他的人格发展方向,气质与环境会相互发生作用,共同推进人格发展。

29、人格的进化与大脑神经生物基础

在20世纪80年代巴斯、巴寇、科斯米德、图比发展了荣格的人格进化论,提出进化人格心理学,认为生物物种在适应环境和繁殖后代的过程中,不仅生理特点不断进化,而且心理与行为特征(择偶偏好、陌生人焦虑恐惧、愤怒攻击)都是自然选择与进化的结果。

30、行为主义学习论

(1)是美国心理学家华生倡导的一个心理学派,使用严谨的实验研究法,强调研究行为(后为认知和社会行为)、学习与人格形成、客观性与科学性。

(2)重要理论有巴甫洛夫经典条件反射论、桑代克工具性条件反射论(伊凡·巴普洛夫(1849-1936)和爱德华·李·桑代克(1874-1949)各自都花了数十年的时间来研究经典条件反射和工具性条件反射的建立、改变、消退等等)、华生(约翰·B·花生J.B.Waston,1878-1958)现代心理学实验范式与恐惧学习研究及刺激反应关系式S-R、斯金纳操作性条件反射论、班杜拉社会学习论、多拉德与米勒刺激-反映论。

(3)克拉克·L·赫尔(1884-1952)用了一整套数学公式对行为、行为习惯、驱力水平、强化效果等做精细而严密的理论演绎和推论,建立起一个庞大的理论系统来事先其“按自然科学来建立新行为主义”的理想。

31、斯金纳的强化理论

(B·F·斯金纳(1904-1990.8)在哈佛大学心理学研究所时以“每天不列入作息表的时间不超过15分钟”的高度自律和勤奋开始了他成为世界一流的心理学家的研究生涯,成为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的创始人。

(1)他认为学习是行为反应概率的变化,行为学习论的任务是指出引起行为反应概率的条件,提出分析环境刺激功能的方法,以操控有机体的行为,因此设计斯金纳箱,收集数据。

(2)强化是他的理论核心:

如果某一结果性刺激使某以操作行为发生概率增加,那么这一刺激就是这一操作行为的强化物,利用强化物诱使某一操作行为的概率增加的过程就是强化。

强化有正负之分,强化物有一二级、概括性之分。

(3)建立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原则:

a、任何反应如有强化刺激随后出现,都会有重复出现的倾向;b、强化刺激可以是增加操作反应概率的任何刺激物。

建立操作性反应的最好组合是连续强化-固定强化-不定时强化。

(4)改变行为的基本原则:

强化所期望的行为,忽视所不期望的行为。

(5)强化相倚原理:

只要我们把所期望的复杂行为分解成一系列的循序渐进程序,精确安排强化组合方式,使有机体逐步向目标逼近,学习的过程总会成功。

为此,他制造了程序教学机器、行为疗法(代币疗法)。

发表力作有:

《有机体的行为》(1938)、《沃尔登第二》(1948)、《科学和人类行为》(1953)、《强化的程序》(1957)、《超越自由与尊严》(1971)、《关于行为主义》(1974)。

32、多拉德与米勒的刺激-反应论

(1)他们发现学习的四个要素是内驱力、线索、反应、强化,学习的实质是在各种习惯族系等级中,反应等级不断重新组合的过程,即学习的发生是以原有的反应等级不能适应当前的新情况为前提的。

内驱力是迫使行动的强刺激,分一二级。

线索是指导选择行为方向的刺激。

反应是解除内驱力的心理活动或行为。

强化是导致内驱力降低的刺激,分原生的、二级的。

(2)他们认为,当多个内驱力相矛盾时就会发生冲突,总共有四种类型冲突;当内驱力受阻时就会发生移置作用,转移作用对象,导致一二级泛化。

一级泛化是天生的,物理性质越相似越可能泛化。

二级泛化是建立在语言符号基础上的,因其概括性高作用大。

(3)他们发现神经症的消极情绪是习得的,可以消除,还认为要平安度过喂食情境、排泄训练、早期性教育、激怒-焦虑冲突四个关键期人格才能健康发展。

共同结晶:

《挫折和攻击》(1939)、《社会学习和模仿》(1941)、《人格和心理治疗:

关于学习、思维、文化的分析》(1950)

33、班杜拉的社会学习论

(1)观察学习是指人们仅仅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就能学会某种行为,又称替代学习、模仿学习,有效率高、错误低、间接性强等特点。

当榜样行为受到强化时,旁观者表现出榜样行为的现象就叫替代强化。

(2)观察学习的过程包括注意、保持、动作再现、强化和动机过程。

(3)自我强化是指我们的行为不但受到外部赏识管理,还受到内部标准的管理,内部标准来自权威人士如父母老师的赏罚或从榜样身上替代学习而来。

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相信自己能做出某种行为的主观体验,它影响个体的行为取向和情绪。

主要著作:

《青少年的攻击》(1959)、《社会学习与人格发展》(1963)、与华特斯合著的《行为改变之原则》(1969)、《攻击:

一种社会学习的分析》(1977)、《思考与行为的社会基础:

一种社会认知理论》(1986)

34、人本主义人格心理学简介

(1)自称第三势力以区别行为主义和精神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