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源管理师基础知识提纲.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6699583 上传时间:2023-07-16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37.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力资源管理师基础知识提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人力资源管理师基础知识提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人力资源管理师基础知识提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人力资源管理师基础知识提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人力资源管理师基础知识提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人力资源管理师基础知识提纲.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1页
人力资源管理师基础知识提纲.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1页
人力资源管理师基础知识提纲.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1页
人力资源管理师基础知识提纲.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1页
人力资源管理师基础知识提纲.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1页
人力资源管理师基础知识提纲.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1页
人力资源管理师基础知识提纲.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1页
人力资源管理师基础知识提纲.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1页
人力资源管理师基础知识提纲.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1页
人力资源管理师基础知识提纲.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1页
人力资源管理师基础知识提纲.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1页
人力资源管理师基础知识提纲.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1页
人力资源管理师基础知识提纲.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1页
人力资源管理师基础知识提纲.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1页
人力资源管理师基础知识提纲.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1页
亲,该文档总共3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力资源管理师基础知识提纲.docx

《人力资源管理师基础知识提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力资源管理师基础知识提纲.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力资源管理师基础知识提纲.docx

人力资源管理师基础知识提纲

人力资源管理师(新)基础知识(提纲)

本课件系统内容

一、劳动经济学(1-16)

二、劳动法(17-24)

三、现代企业管理(25-59)

四、管理心理与组织行为(60-84)

五、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85-117)

第一章、劳动经济学(1-16)

第一节、劳动经济学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一、劳动资源稀缺性。

资源的有限性称为资源的稀缺性,或者更准确地说:

相对于人类社会的无限需要而言,客观上存在着制约满足人类需要的力量,此种力量定义为资源的稀缺性。

具有如下属性:

1、相对社会和个人的无限需要和欲望而言是相对的稀缺性2、资源的绝对稀缺性3、消费劳动资源的支付能力和支付手段的稀缺性

二、效用最大化。

(经济学研究的两个基本假设)

1、个人追求:

效用最大化:

在个人可支配资源约束条件下,使个人需要和愿望得到最大限度满足

2、企业追求:

利润最大化:

如果企业总收入减去总费用的差额是正值,则越大越好;负值则越小越好

三、劳动力市场

1、生产要素市场:

居民:

生产要素供给者,企业:

需求者

2、商品市场:

居民:

商品和服务需求者,企业:

供给者

3、劳动力市场:

居民户:

供给方(工资率),企业:

需求方

就业量与工资的决定是劳动力市场的基本功能。

劳动经济学是研究劳动力市场现象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

四、劳动经济学研究方法

(一)实证研究方法(是什么?

)认识客观事实结论可以检验

主要步骤:

1)确定研究对象,分析构成要素2)假定假设条件3)提出理论假说。

暂时性结论4)不同条件和时间验证(均衡分析、非均衡分析、静动态分析)

(二)规范研究方法(应该是什么?

)规范研究方法以魔种价值判断为基础,说明经济现象及其运行应该是什么的问题。

(从政府的角度或消费者/开发商)

主要障碍:

1)信息障碍。

缺陷、偏误、不对称2)体制障碍。

惯例、政策、体制3)市场缺陷。

受观念等干扰无法交换

第二节劳动力供给和需求

一、劳动力与劳动力供给

(一)概念

1、劳动力:

指一定年龄之内,具有劳动能力与就业要求,从事或能够从事某种职业劳动的全部人口(就业与失业者)

2、劳动力参与率:

劳动力参与率是衡量、测度人口参与社会劳动程度的指标。

其含义是劳动力在一定范围内人口的比率。

总人口劳参率=劳动力/总人口*100%

年龄别(性别)劳参率=某年龄(性别)劳动力/该年龄(性别)人口*100%

3、劳动力供给弹性:

劳动力供给量变动对工资率反应程度(重点)

1)供给无弹性(各自表示符号,含义)2)供给有无限弹性3)单位供给弹性4)供给富有弹性5)供给缺乏弹性

(二)劳动力参与率生命周期(重点)

1、15-19岁青年人口劳参率下降

2、女性劳参率呈上升趋势

1)教育水平提高2)制度劳动时间缩短3)人口出生率下降4)科技进步对家务劳动效率的影响

3、老年人口参劳率下降

4、25-55男性成人参劳率保持高位

(三)经济周期与劳动参与假说

所谓经济周期,是指经济运行过程中繁荣与衰退的周期性交替。

两种假说的前提观点是相同的,即男性成年人的劳动力参与率与经济周期不存在敏感的反应性。

1、附加性劳动力假说。

总水平下降时,一级劳动力处于失业状态,二级劳动力寻找工作劳动参与率与失业率成正比

2、悲观性劳动力假说。

就业率下降,一级失业率上升并滞留在市场。

二级也因悲观退出市场。

参与率下降,与失业率成反比

二、劳动力需求

工资率提高,劳动力需求减少;工资率降低,劳动力需求增加,这是我们分析劳动力需求的一个重要前提。

(一)概念:

指企业在某一特定时期内,在某种工资率下愿意并能够雇用的劳动量。

(8页公式及五种情况)

1、需求无弹性。

工资率不论如何变化,劳动力需求量固定不变

2、需求有无限弹性。

工资率不变,或其变动百分比为零,而劳动力需求量变动百分比绝对值大于零(平行)

3、单位需求弹性。

工资率变动百分比与需求变动百分比绝对值相等

4、需求富有弹性。

劳动力需求曲线是一条向右下倾斜且较为平缓的曲线

5、需求缺乏弹性。

劳动力需求曲线是一条向右下倾斜且较为陡峭的曲线(会解释图1-3)

三、企业短期劳动力需求的决定(不看)

四、劳动力市场的均衡

(一)劳动力市场。

(狭义)指市场机制借以发挥作用,实现劳动力资源优化配置的机制和形式

1、主体:

劳动者、使用劳动力的企业 

2、客体:

劳动者的劳动力(劳动者体力和智力总和)

(二)劳动力市场静态和动态平衡

1、马歇尔:

局部均衡分析法:

假定其他情况不变,分析单个市场均衡的实现与变动

2、瓦尔拉:

一般均衡分析法:

考查所有市场的均衡的建立与变动(供给、需求和价格)

(三)劳动力市场均衡的意义(重点):

1、劳动力资源最优配置2、同质劳动力获得同等工资3、充分就业

五、人口、资本存量与均衡工资率(后两者不看)

(一)人口对劳动力供给的影响

1、人口规模2、人口年龄结构(通过劳动年龄组人口占人口总体比重的变化,影响劳动力供给;通过劳动年龄组内部年龄构成的变动,影响劳动力供给内部构成的变化)3、人口城乡分布

第三节 完全市场竞争下的工资水平和工资结构

一、均衡价格论:

是说明通过商品供给与商品需求的运动决定商品价格形成的理论(马歇尔:

现代微观经济学)

1、工资:

是劳动力作为生产要素的均衡价格。

即劳动力需求价格与供给价格相一致的价格

二、工资形式

1、生产要素:

土地、劳动、资本、企业家才能

(一)基本工资。

1、工资率:

单位时间的劳动价格

2、货币工资(工人单位时间的货币所得:

货币工资率、工作时间长度、工资制度)与实际工资(经价格指数修整过的货币工资=货币工资/价格指数)

实际工资=货币工资/价格指数(重点)

(二)福利作为劳动力价格的构成部分和工资的转化形式,还具有以下特征:

1、福利支付以劳动为基础,但并不与个人劳动量直接相关。

2、法定性。

3、企业自定性和灵活性。

第四节 就业与失业

一、就业总量的决定

技能题

(一)就业:

指有劳动能力和就业要求的人,参与某种社会劳动,并通过劳动获取报酬或经营收入的经济活动。

就业包含以下三层含义:

第一,劳动就业的主体是有劳动能力和就业要求的人,能够参加某种劳动。

劳动能力的重要条件之一是必须达到法定最低就业年龄。

第二,所参加的劳动属于社会劳动,对社会有益(小偷不算)。

第三,所从事的劳动为有酬劳动,既可以是劳动报酬,也可以是经营收入。

(二)总供给,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最终产品和服务按价格计算的货币价值总量=生产资料供给总和(劳动力+资本+土地+管理)=各类要素收入总和=消费+储蓄

总需求=消费品需求+投资品需求

均衡国民收入=总供给=总需求=消费+储蓄=消费+投资

(三)就业总量决定:

社会就业总量取决于均衡国民收入,或者更准确地说,取决于总需求水平。

二:

所谓失业,是指劳动力供给与劳动力需求在总量或结构上失衡所形成的,具有劳动能力并有就业要求的劳动者处于没有就业岗位的状态(要到劳动部门登记,农民不算)。

失业类型:

摩擦性失业、技术性失业、结构性失业、季节性失业  

(重点)劳动者进入劳动力市场寻找工作直至获得就业岗位时所产生的时间滞差,以及劳动者在就业岗位之间的变换所行成的失业,称为摩擦性失业。

擦性失业是一种正常性失业,它是动态性市场经济的一个自然特征,是高效利用劳动资源的需要。

技术性失业。

这类失业是效率提高的必然结果。

结构性失业。

在全部正常失业中占有很大的比重。

季节性失业。

三、需求性不足失业

(一)增长差距性失业。

实际经济增长率长期低于可能达到的经济增长率,造成劳动力供给大于需求导致的失业 

(二)周期性失业。

指经济繁荣与萧条的周期循环所导致的失业

(三)缓解对策。

总需求不足是造成非正常失业(亦可理解为非自愿失业)的主要原因。

四、失业的度量和失业的影响

常用的反映失业程度的指标有两个:

失业率和失业持续期。

平均失业持续期的长度是反映失业严重程度的重要指标。

平均失业持续期相对地短,一般来说,此类失业为正常失业,它反映了经济的动态性;如果在失业率相同的情况下,平均失业持续期延长,则表明劳动力市场中存在长期失业者。

年失业率(%)=该年度有失业经历的人占社会劳动力总额的比例*(平均失业持续期(周)/52周)

失业给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包括物质的和精神的、家庭的和社会的负面影响。

其一,失业造成家庭生活困难;

其二,失业是劳动力资源浪费的典型形式;

其三,失业直接影响劳动者精神需要的满足程度。

五、政府行为和劳动力市场(一类题点)

(一)(二类题点)政府支出。

政府购买(国防用品、公共管理服务、公共工程项目、政府雇员薪酬)和转移支付(保险福利、社会优抚、社会救济等)

(二)劳动力市场制度结构要素(重点)

1、最低劳动标准包括最低工资标准和最长劳动时间标准等

2、最低社会保障

3、工会

最低劳动标准、最低社会保障、工会权利义务等三个制度结构,在现代市场经济国家都是以法律形式确定下来,受到法律的保护。

(三)就业与收入宏观调控

1、(一类题点)财政政策。

1)扩张性财政政策2)紧缩性财政政策

2、货币政策。

是指政府以控制货币供应量为手段,通过调节利用率来调节总需求水平,以促进充分就业,稳定物价和经济增长的一种宏观经济管理对策。

包括两种:

1)扩张性货币政策:

通过增加货币供应量;2)紧缩性货币政策:

通过削减货币供应量

政府实施货币政策的主要措施包括:

调节法定准备金率、调整贴现率和公开市场业务。

3、收入政策。

1)作用(1)有利于宏观经济稳定(2)有利于资源合理配置(3)有利于缩小不合理收入差距

狭义的是货币工资,控制货币工资的变动,控制物价。

那么广义的呢?

包括社会总收入,在一定以工资劳动为分配关系,我们工业企业的工人进行退休金的提升,有利于经济的宏观的稳定。

2)基尼系数。

意大利基尼依据洛伦茨曲线创制的用来判断某种收入分配平等的一种尺度(还有库兹涅茨比率、人口众数组分布频率、帕累托定律等)

基尼系数接近0,收入接近于绝对平等;接近1时绝对不平等;小于0.2,收入差距非常小;大于0.4以上,差距非常大;通常基尼系数为0.2~0.4之间

3)收入政策措施(1)控制收入与物价(2)收入平等化措施

第二章 劳动法(17-24)

第一节劳动法体系

一、劳动法基本原则

(一)含义与特征

1、劳动法基本原则:

指调整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密切联系的其他一些社会关系时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

2、特点

1)是劳动法律部门中具有指导性、纲领性的法律规范。

基本原则的内容在明确性程度上显然低于调整劳动关系的具体规定,但是基本原则所覆盖的事实状态远远的大于具体规定。

2)反映了所调整的劳动关系的特殊性、本质和特点。

3)有着高度的稳定性。

只要社会的基本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未发生根本性变化,基本原则是不会改变的。

4)具有高度的权威性。

(三)劳动法基本原则内容

1、保证劳动者劳动权原则(宪法42、33条)(重点)。

保障劳动者的劳动权是劳动法的首要原则。

劳动权指法律保证的有劳动能力的公民能够参加社会劳动并因劳动产生与劳动有密切联系的各项权利。

包括平等的劳动就业权、自由择业权、劳动报酬权、休息休假权、劳动保护权、职业培训权等。

平等就业权和自由择业权是劳动权的核心。

(重点)

保护类型:

基本保护、全面保护、优先保护

2、劳动关系民主化原则(工会三方原则和劳动争议三方原则)

3、物质帮助权原则(宪法14、45)。

社会保险、社会救助、医疗卫生

4、社会保险作为一种强行性规范,决定了社会保险的当事人不得自行确定是否参加以及选择保险项目。

其特征:

社会性、互济性、补偿性。

三、劳动法律渊源

(一)含义。

指具有法的效力作用和意义的法或法律的外在表现形式

1、劳动法产生决定性影响的所有因素2、仅只对法律适用者有约束力的规范3、指法的表现形式(我国仅指之3)

(二)类别

1、宪法:

是国家的根本大法。

宪法中关于劳动问题的规定是我国劳动法的首要渊源;2、劳动法律:

是劳动法的最主要的表现形式;3、国务院劳动行政法规4、劳动规章(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发布的规范性文件称为劳动规章)5、地方性劳动法规(所有这些只在本行政区域内具有效力的规范性文件也都属于劳动法渊源的范畴。

例如《XX省劳动合同规定》《XX市工伤保险条例实施办法》等)6、我国立法机关批准的相关国际公约(例如:

国际劳工组织制定的国际劳工公约)7、正式解释(重点)(公民个人的解释属于任意解释,任意解释不聚法律效力。

有权的国家机关对已经生效的劳动法律、行政法规等规范性文件所做的阐释和说明,可以适用,具有法律效力,因此也是劳动法的渊源。

根据解释主体不同,正式解释分为:

立法解释、司法解释、行政解释)。

补充类别:

1、雇佣规则(内部劳动规则)2、劳动(雇佣)合同3、集体合同4、习惯法(重点)(习惯法是以法律共同体的长期实践(习惯)为前提,以法律共同体的普遍的法律确信为基础)5、法官法或判例法(重点)(法官法是指大陆法系中,最高法院或终审法院的裁决中所创立并适用的,而在制定法或成文法中不存在的规则)注意区分第4点和第5点

四、劳动法体系(重点)

劳动法体系

劳动关系法

劳动合同法、集体合同法、用人单位内部劳动规则制定法、职工民主管理法、劳动争议处理法

劳动标准法

工作时间法、工资法、劳动安全卫生标准法

劳动保障法

促进就业法、职业培训法、社会保险法、劳动福利法

劳动监督检查法

第二节劳动法律关系

一、劳动法律关系及其特征

(一)含义:

指劳动法律规范在调整劳动关系过程中所形成的劳动者(雇员)与用人单位(雇主)之间权利义务关系单选题

劳动关系转变为劳动法律关系的条件有二:

其一,存在现实的劳动关系,其二,存在着调整劳动关系的法律规范。

注:

实习生不是法律关系,目前没有文件规定;退休返聘也没有法规,但有民事关系(返聘协议)

(二)种类:

1、劳动合同关系(国有、集体、股份、私营、外商、机关)

2、劳动行政法律关系(劳动行政主体机构、行政相对人(被管理和接受服务者—即劳动者+用人单位)

3、劳动服务法律关系(劳动服务主体与劳动关系当事人一方或双方之间,依据劳动法律规范和有关法规形成的权利义务关系)1)服务对象:

劳动关系当事人2)服务内容按规定约定(如培训、工会等)

(三)劳动法律关系特征

1、劳动法律关系是劳动关系的现实形态

2、劳动法律关系的内容是权利和义务

3、劳动法律关系是双务关系

1)雇员与雇主既是权利主体,又是义务主体,互为对价关系

2)雇主的权利是雇员的义务,雇员的权利是雇主的义务(劳动纪律、支付工资、安全生产、社会福利等)多选题

4、劳动法律关系具有国家强制性

二、劳动法律关系构成要素

(一)劳动法律关系主体:

按照劳动法律规定享有权利、承担义务和劳动法律关系的参与者(企业、个体、国家机关、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和与之建立劳动关系的劳动者,即雇主和雇员(工会是团体劳动法律关系的形式主体)

1、自然人:

完全劳动行为能力人(健康、完全行为自由、18周岁男性)、限制劳动行为能力人(16-18未成年、女性、残疾和特定疾病等)、无劳动行为能力人(<16)

(二)劳动法律关系内容:

指劳动法律关系主体依法享有的权利()和承担义务()

(三)劳动法律关系客体。

指主体权利义务所指向的事物,即劳动法律关系。

包括体现一定行政管理和物质利益性质的事物(劳动、工资、保险福利、工作时间、安全卫生等)

三、劳动法律事实

(一)劳动法律行为(合法、违约、行政、仲裁和司法行为)构成要件(行为人意思表示、意思表示完整、意思表示形式)

(二)劳动法律事件:

不以当事人主观意志转移,能引起一定法律后果的客观现象(企业破产、劳动者伤残、死亡、战争等)

第三章现代企业管理(25-59)

第一节企业战略管理

一、企业战略环境分析

(一)企业战略:

企业为了适应未来环境变化,寻求长期生存和稳定发展而制定的总体性和长远性的规划和方略。

战略是企业经营思想的集中体现,气实质是实现外部环境、企业实力和战略目标三者之间的动态平衡。

特征:

1、(第三自然段)全局性2、系统性3、长远性4、风险性5、抗争性

2、经营环境微观分析

1)现有竞争对手分析。

一类题点数目、经营战略、产品差别化、固定成本、行业成长过剩(产品、价格、质量、服务)

2)潜在对手分析。

产品差异化、规模经济、绝对成本优势、进入分销渠道、资本需求、现代企业反映P48页

3)替代产品或服务威胁的分析。

4)顾客力量分析(消费群体、购买动机、消费承受力;批量购买、后向一体化趋势、选择厂家和成本不变)

5)供应商力量分析(原材料、零部件、半成品、包装、劳动力成本及来源渠道、可用性等)

3、经营环境的宏观分析

1)政治法律环境P(是影响企业战略决策的首要外部条件):

社会制度、政府政策、法律法制、国际战争与和平

2)经济环境E:

经济体制、经济形势、经济结构、经济政策

3)技术环境T:

新技术原理、技术发明、新管理思维

4)社会文化环境S:

价值观念、理想、情感、生活态度、生活方式、习俗爱好、价值标准

二、企业分析一类题点

(一)二类题点企业资源分析多选题(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

企业资源是企业拥有或控制的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包括机器、资本等实物资产及专利、商标、技术秘密和管理等无形资产。

1、物质资源状况(机器设备功能、先进程度、使用与维修状况)

2、人力资源状况(结构、素质、关键性人才数量、态度和学习能力、教育培训投入)

3、财务资源状况(资金来源渠道、筹集资金成本、风险和数量、企业信誉等级、资产负债水平)

4、技术资源状况(技术专利、工艺水平、研发水平及投入)

5、管理资源状况(组织管理水平、领导风格、企业文化)

6、无形资产状况(商誉、品牌、知名度、顾客忠诚度)

资源优势具有稀缺、难以模仿和被替代的特点。

企业资源优势具有相对性和时间性。

(二)企业能力分析

1、SWOT分析法的内涵

SWOT研究企业的优势劣势和企业的环境,认清自己的位置,

1)S(Strength):

企业内部优势

2)W(Weaknesses):

企业内部劣势

3)O(Opporttunities):

外部环境机会

4)T(Treats):

外部环境威胁

2、SWOT分析程序

1)分析外部因素,寻找可能出现的机会和威胁等关键因素

2)根据企业内部资源和能力分析,确定企业内部不利和有利的关键因素

3)对决定企业的S、W、O、T的各种关键因素进行加权平均并做总体评价

4)在SWOT分析图上定位,确定企业战略能力

5)进行战略分析。

SWOT分析法为企业提供了四种可供选择的战略:

增长型战略(SO)、扭转型战略(WO)、防御型战略(WT)和多种经营型战略(ST)。

3、SWOT的四种可能选择的战略

1)增长型战略(SO):

第一象限。

企业拥有强大的内部优势、众多环境机会。

采取开发市场增加产量增长型战略

2)扭转型战略(WO):

第二象限。

有外部机会缺少内部条件。

可采取扭转型战略,改变内部不利条件

3)防御型战略(WT):

第三象限。

外部威胁内部状况不佳。

采取防守型战略,避开威胁、消除劣势

4)多种经营战略(ST):

拥有内部优势和外部风险。

应利用自身优势开展多种经营,避免或减轻外部威胁打击,分散风险,寻找新的发展机会

(四)企业战略选择

1、总体战略包括:

1)进入战略:

购并战略(购买或兼并)、内部创业战略(开发新产品、创造新市场)、合资战略(互补提升竞争力、分散风险)

2)发展战略:

单一产品或服务发展战略(提高市场占有率、销售额和利润)、横向发展战略(收购竞争对手产品和服务)、纵向发展战略(前向一体化和后向一体化单选题)、多样化发展战略(相关多样化和不相关多样化)

3)稳定战略:

保持在战略起点水平和范围

4)撤退战略:

特许经营、分包、卖断、管理层和杠杆收购(保留母公司股权延期付款)、拆产为股/分拆(母公司与子公司的脱壳)、资产互换与战略贸易(所有权转让)

2、一般竞争战略多选题

1)低成本战略:

降低成本途经(规模经济、专利技术、改善原材料等P19(重点战略)

低成本战略制定原则(重点):

(1)领先原则;

(2)全过程低成本;(3)总成本最低;(4)持久原则

2)差异化战略

(1)途径:

特质原材料或其他投入要素、技术开发、严格生产作业、特别营销、扩大经营范围

(2)原则:

效益原则、适当原则、有效原则

三、二类题点企业经营战略实施与控制

(一)企业经营战略实施。

(战略管理的主体)

1、组织:

建立与实施经营战略相适应的企业组织

2、规划:

合理配置资源制定预算和规划

3、计划:

调动群体积极性,实现战略计划

4、系统:

建立行政支持系统,实现有效的战略控制

(二)企业经营战略控制

1、特点:

1)战略控制系统是开发系统2)战略控制标准是企业总体目标

2、标准:

1)成效标准2)废弃标准

3、战略控制基本要素多选题

1)战略评价标准。

预定的战略目标或标准、依据。

(1)定量:

资金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市场占有率、利润总额、销售利润率、投资收益率、股票平均收益

(2)定性:

战略与环境一致性、风险性,战略与资源配套性、战略执行时间性、战略与企业组织协调性

2)实际成效。

管理信息系统、方法控制

3)绩效评价。

(1)越过目标,出现正偏差

(2)正好相等,没有偏差(3)实际成效低于目标,出现负偏差。

需要调整

4、战略控制方法:

事前控制、事中控制、事后控制多选题

第二节企业计划与决策一类题点

一、科学决策的要求与方法二类题点

(一)决策科学化的要求

1、合理决策标准。

了解全部决策、无限的预测能力、一切优先、不受时间限制、约束条件不变。

“足够满意化”替代“最优化”

2、有效信息系统。

收集、加工、传递要及时、准确、适用、经济

3、系统决策观念。

外部社会系统优化、内部企业经济系统优化

4、科学决策程序。

确定决策目标、探索可行方案、选优决策

5、决策方法科学化的方面有:

数学化、模型化、计算机化;专家创造力多选题

二、企业经营计划

(四)企业经营计划目标管理

1、二类题点含义:

指围绕企业一定时期总目标,各部门管理人员和全体职工各自制定自己的分目标,经调整平衡,成为相互联系的系统目标的管理方法

2、二类题点特点简答题(重点)

1)是一种系统化的管理模式2)要求有明确完整的目标体系3)更富于参与性4)强调自我控制5)重视员工的培训和能力开发

第三节市场营销(47-59)核心

一、市场分析

(一)市场营销概念:

是关于构思、货物和服务的设计、定价、促销和分销的规划与实施过程。

目的是实现个人和组织目标的交换

(二)市场:

为满足某种需要的购买力和购买欲望的个人提供交易的平台或场所

市场包括三个主要因素(缺一不可):

市场=人口+购买力+购买欲望

1、按交易对象:

商品市场、服务市场、技术市场、金融市场、劳动力市场、信息市场

2、按照买方类型:

消费者市场、组织市场

3、按活动范围和区域:

世界市场、全国性市场、地方市场

(三)消费者市场分析一类题点

1、影响消费者购买行为的主要因素(消费者在一定条件下做出自己的购买决策,其购买决策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文化、社会、个人和心理等因素的影响)

1)文化因素。

观念、习惯、偏好

2)社会因素。

家庭、群体、社会角色、地位

3)个人因素。

年龄、职业、经济状况、生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