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九年级上人教新课标第20课人类迈入电气时代说课稿.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6701572 上传时间:2023-07-16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19.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九年级上人教新课标第20课人类迈入电气时代说课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历史九年级上人教新课标第20课人类迈入电气时代说课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历史九年级上人教新课标第20课人类迈入电气时代说课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历史九年级上人教新课标第20课人类迈入电气时代说课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历史九年级上人教新课标第20课人类迈入电气时代说课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历史九年级上人教新课标第20课人类迈入电气时代说课稿.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历史九年级上人教新课标第20课人类迈入电气时代说课稿.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历史九年级上人教新课标第20课人类迈入电气时代说课稿.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历史九年级上人教新课标第20课人类迈入电气时代说课稿.docx

《历史九年级上人教新课标第20课人类迈入电气时代说课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九年级上人教新课标第20课人类迈入电气时代说课稿.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历史九年级上人教新课标第20课人类迈入电气时代说课稿.docx

历史九年级上人教新课标第20课人类迈入电气时代说课稿

第20课人类迈入“电气时代”说课稿

一、说学情

授课的对象是重点中学初三的学生,他们的基础知识扎实,知识面广,表现欲望强烈,思维活跃,学习能力强。

课堂上教师应顺应学生的特点,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使之成为课堂的主人。

二、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科技创新是世界近现代化发展的根本动力,资本主义发展则是世界近现代史的主流之一,而电气化时代是世界近代科技发展和资本主义发展的重要阶段。

因此,学好本课有利于学生认识世界近现代化的基本趋势及“科学技术就是第一生产力”的观点。

第二次工业革命是自由资本主义过渡到垄断资本主义即帝国主义阶段的最基本的推动力,在继承了第一次工业革命改变世界面貌的基础上,又极大地影响了整个世界格局,促成了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造成帝国主义国家之间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最终引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因此学好本课是学好下一课的前提,本课也是中考的一个重要考点。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列举电力广泛使用的史实,知道电力的广泛应用是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的重要标志。

2.知道本茨和莱特兄弟的发明活动,了解汽车和飞机两种交通工具的发明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

3.记住第二次工业革命的重大成果及作出卓越贡献的科学家和发明家。

4.理解科学技术发展对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作用,归纳第二次工业革命对人类生活和生产的重大影响。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比较电的发明前后社会生活的巨大变化,培养学生的历史想象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2.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汽车的发明与使用对人类更有利还是更有害?

”等问题,培养学生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分析第二次工业革命对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影响,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4.通过指导学生课后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科技成就,培养学生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并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

5.通过分析和认识第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和影响的异同,学会比较重大历史事件的方法。

6.通过介绍中国飞机设计师冯如的成就,掌握古今、中外贯通联系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分析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认识科学技术对推动社会进步发挥的巨大作用,使学生认识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并认识到学习科学技术文化知识的重要性。

2.通过分析新的科技发明带来的利与弊,认识到发展经济要处理好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3.通过学习爱迪生发明电器的故事,认识电器的广泛使用对提高人类社会生活质量的重要作用。

4.通过对一系列科学家和发明家科学贡献的介绍,尤其是分析爱迪生成功的原因,培养学生爱科学、学科学及刻苦钻研、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电力的发明和广泛应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及对人类社会发展的重大影响。

2.教学难点:

第二次工业革命对推动社会进步的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

三、说教学方法及理论依据

1.教学方法:

鉴于本课涉及的发明创造与当今社会生活、生产息息相关,故采纳谈话法、问题教学法教学为主,拉近历史与现实、教材与学生、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通过师生互动、一系列问题的设置激起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二是采用比较法、联系法教学,启发学生在分析比较第二次工业革命与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异同点的过程中,掌握基础知识并深化对教材的认识,归纳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和它对世界产生的影响。

三、鉴于本节是第七单元的第一课,故要对该单元的阶段特征有一个总体的把握,初步形成学生的“大历史观”,所以运用整体认知方法去把握各课之间的内在联系,帮助学生掌握清晰的历史脉络。

2.理论依据:

①《课标》倡导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和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参与,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知识,学以致用,解决社会现实问题。

本课在设计时就以这种理念为指导,争取反映出新课程学生为主体,教师是学习过程的主导者、合作者、参与者、促进者的先进理念。

②心理学告诉我们:

充分地利用学生已有的感知体验,让学生体会成功的喜悦,并在循序渐进中自然地得出新的感知是一种直接有效的办法。

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的许多科技成就在今天仍然发挥着巨大作用,因此在设计本课时争取加强历史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从一些学生熟悉的环节入手,激发学生兴趣。

四、说学法及理论依据

《课标》在知识与能力目标中要求学生在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的过程中,形成用口头和书面语言以及图表等形式陈述历史问题的能力,形成丰富的历史想象力和知识迁移能力,逐步了解一定的归纳、分析和判断的逻辑方法,初步形成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得出结论的能力。

所以指导学生学会将旧知与新知紧密结合,通过比较法来学习,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指导学生学会从课内外多渠道获取知识信息,扩大自己的知识储量;引导学生领略历史人物的探索精神,学习科学家们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

五、说教学过程

(一)设疑导思,引入新课

教师有意给学生制造一个学习障碍:

把教室里的灯关掉,刺激学生的感官,引起学生的惊讶、好奇,趁势抛出问题“如果某天甚至是某一周断了电,会对我们的学习、生活和生产产生什么影响?

”其中有学生以08年雪灾为例,得出一个结论:

没有电,生活和生产会乱成一团。

(教师也参与说上一两点感受,)由此引入课题人类迈入“电气时代”。

(二)引领探索,新课讲授

1.“电气时代”的到来

电力的广泛应用是本课的一个重点,通过设疑释疑、比较、联系来突破重点内容:

(1)电是什么时候开始被作为新能源进入生产领域的?

(2)哪些著名的科学家为电的发明和应用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3)由学生简单说说发电机和电动机的工作原理(物理课上讲过相关知识)

(4)引导复习旧知。

第一次工业革命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开始的标志是什么?

那时被广泛应用的动力机器是什么?

它的应用标志着人类进入什么时代?

从此,人类的生产方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5)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的标志是什么?

电力作为新的动力首先应用于哪个领域?

(6)电力与蒸汽动力相比有什么优点?

(7)电力后来又开始在哪个领域广泛应用?

(8)你们知道至今还在广泛使用的家用电器中有哪些就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发明的吗?

课后去了解当时还有哪些发明创造,并了解其中哪些创造至今还在造福人类?

(9)电力在生产生活领域的广泛应用对人类产生了哪些重大影响?

(学生说完后,教师引导学生联系导入框的文字)

(10)想想编者将《19世纪末的美国纽约街头》这幅图片安插在此处是什么意图?

学生分析后得出结论:

电力在美国被广泛应用。

(11)当时在电力技术方面领先世界的是哪些国家?

(12)由上题引问第一次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相比有什么不同特点?

学生得出结论:

第一次工业革命是从英国首先开始,但第二次工业革命几乎是在一些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内同时进行。

(13)本课第一小节向我们介绍了什么?

(象语文学习一样概括段落大意)。

学生归纳出电力在生产生活领域广泛应用,大大提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条件。

设疑和比较、联系旨在把重点知识讲透,达到提高学生归纳分析问题能力的目的,达到充分提高初三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目的。

2.发明大王爱迪生

我通过以下4个问题的提出以及解答来充分发挥历史的德育教育功能。

(1)同学们已经知道没有电是万万不能的,要是没有了电灯,我们的生活将会变得怎样?

由此开始讲解发明大王爱迪生和他的贡献。

(2)请学生讲讲爱迪生的故事

(3)“人们称爱迪生是什么?

”他对人类作出的最伟大的贡献是什么?

(4)“为什么人们称他为发明大王?

(5)人们称他是天才,但他自己却说“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你怎么看待他说的这句话?

他这么说是否也是这样做的呢?

请看课本阅读材料对他发明电灯泡的过程的介绍。

总结:

爱迪生只上过三个月的学,他的起点很低,却被人们称为光明的使者,对世界作出这么大的贡献,而我们都是小知识分子了,只要我们也能学习他那种无论做什么事情都锲而不舍的干劲,相信大家在今后也能为人类造福。

3.汽车和飞机的问世

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在生产和生活领域涌现出了大量的科技创新,促使交通领域也出现了重大的发明创造。

联系现实生活设置如下问题:

(1)如果明天你去北京旅游,你会选择什么交通工具?

(2)这些交通工具中,哪些是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发明的,哪些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发明的?

(3)火车是用什么做动力机器?

—蒸汽机。

而汽车和飞机是用什么做动力机器?

—内燃机

(4)内燃机和蒸汽机作为动力机器,哪一种更有优越性,为什么?

(5)汽车和飞机的发明者分别是谁?

接下来展示一系列早期至现代汽车图片,以及《20世纪初美国的汽车工厂的生产流水线》,说明汽车工业的迅速发展。

(6)汽车发明前人类在陆地上的主要交通工具是什么?

——马车

(7)汽车与马车相比有什么优点?

对现代人类而言汽车有什么作用?

(8)书本上P127的动脑筋题目中两个人对汽车工业的发展持有完全不同的看法,我们应该怎么看?

通过分析新的科技发明带来的利与弊,认识到发展经济要处理好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并培养学生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

(9)为人类实现与鸟共翱翔梦想的发明家是谁呢?

指导学生看自由阅读卡,了解莱特兄弟为理想而奋斗的精神和他们试飞的情况,并讲解中国飞行设计师冯如的事迹,激起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本目旨在通过这些设问使学生自觉学习这些发明家刻苦钻研、勇于创新、敢于探索尝试的可贵品质以及树立为人类造福的高尚理想。

4.两次工业革命的比较

指导学生归纳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和特点,因为答案分散和隐藏在本课的各目中,需要总结归纳才能得出结果,所以是本课的一个难点,我是这样指导学生攻破难点的:

步骤1:

由五位学生完成表格对比:

两次工业革命的比较

 

起讫时间

动力

进入时代

重要的发明创造

影响和特点

第一次工业革命

 

 

 

 

 

第二次工业革命

 

 

 

 

 

步骤2:

学生归纳后教师总结并在屏幕上出示课件。

通过回顾和分析第一次、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让学生在比较学习中理解两次工业革命对推动社会进步的作用,总结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一个最大的特点是科学和技术的紧密结合。

使学生认识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并认识到学习科学技术文化知识的重要性。

注意:

讲影响时要承上启下,为下一课埋下伏笔。

第二次工业革命在继承了第一次工业革命改变世界面貌的基础上,又极大地影响了整个世界,它促成了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过渡,造成帝国主义国家之间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引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下一课将学习第一次世界大战。

(三)课堂小结。

用表解法小结。

屏幕出示表解板书:

(四)课堂作业。

联系两次工业革命,谈谈你的认识和感想.学生讲完后教师总结并屏幕出示课件:

1.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2.科学技术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中国要走科技强国之路

3.科学家勇于探索、创新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五)课后作业:

布置学生多渠道收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有关资料,了解更多的科技发明和科学家的故事,目的是使他们坚信: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