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教育部审定17古诗四首教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703408 上传时间:2023-07-16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1.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冀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教育部审定17古诗四首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冀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教育部审定17古诗四首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冀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教育部审定17古诗四首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冀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教育部审定17古诗四首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冀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教育部审定17古诗四首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冀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教育部审定17古诗四首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冀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教育部审定17古诗四首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冀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教育部审定17古诗四首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冀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教育部审定17古诗四首教案.docx

《冀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教育部审定17古诗四首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冀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教育部审定17古诗四首教案.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冀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教育部审定17古诗四首教案.docx

冀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教育部审定17古诗四首教案

17.《古诗四首》教案

《题西林壁》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题西林壁》古诗。

   3、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能把读的感受与他人交流。

   4、体会观察的地点和角度不同,所看到的景象也不一样。

  教学重点:

   1、借助以前学过的读诗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

   2、引导学生把握好朗读的节奏,掌握抑扬顿挫。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思想,说说自己的感受。

  教学准备:

    学生收集有关苏轼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师:

我们的祖国山清水秀、风景优美。

由古至今,许多文人墨客都留下了大量的赞颂祖国大好河山的佳作,你们都积累了那些有关这方面的古诗呢?

    师:

著名的北宋诗人苏轼在观赏了庐山后,写下至今仍为人们称颂的诗篇——《题西林壁》。

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这首古诗(板书诗题)

  二、初学感知

    师:

请同学们自读古诗,把不认识的自勾出来。

    指名读。

正音

    再来读一遍,注意停顿。

  三、理解感悟

    师:

这首古诗,同学们都读熟了,但是你们知道它的含义吗?

今天,我们就要用学过的方法,来学习这首古诗。

你们还记得我们学习古诗的步骤吗?

    师生共同概括:

  

(一)、解诗题,知作者

      说一说这首诗题目的意思吗?

      说说关于苏轼的了解

  

(二)、抓字眼,明诗意

      指名读古诗。

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

      师:

谁来说说你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

      师:

庐山只有一座,怎么在苏轼的眼中会呈现出这么多种形态呢?

      师:

你们真是爱思考的好孩子。

对,我们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到的景物是不同的。

假如你现在就面对着庐山……

    完成填空:

从左向右看,庐山是_________;从上往下看,庐山是____________;从远处看庐山,像_____________;从近处看庐山,像____________;从高处(山顶)看庐山,像____________;从低处(山脚)看庐山,像___________。

      师:

作者浏览了庐山,不只是看,而是细心观察庐山的特点: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还用心去思考,你从哪看出来的

      不识庐山真(重读)面目:

“我”没有认清庐山的真面目(全景)

      只缘身在此山中:

只因为我站在庐山中

      想象一下,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呢?

  (三)、多诵读,悟诗情

    师:

作者为什么要描写庐山?

    师:

作者从多个角度,细致地观察了庐山,简洁而生动地描绘了庐山的奇特景象,可见他对庐山的奇丽景色流连忘返。

表达了他对庐山那赞美之情。

你能不能用优美的语调把你对庐山的情感朗读出来?

    生:

用各种方法诵读古诗提供背景音乐:

    师:

刚才同学们非常有感情地朗读了《题西林壁》。

但有一个地方却很难让人理解:

苏轼为什么说自己“不识庐山真面目”呢?

他不是已经说庐山“横看成岭侧成峰”了吗?

    师:

学习了这首诗你有什么收获?

从中悟出了一个什么道理?

师:

总结,对于比较复杂的事物,如果不能客观地、冷静地进行分析就可能被局部的现象所迷惑,不能全面地正确认识这个事物。

    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板书)。

所以我们要想对事情有一个全面地了解,就要多听一听其他人的意见。

  四、升华与拓展

   1、观看成语故事片《盲人摸象》。

   2、说说观后的感受。

   3、举出生活中的例子说明这个道理。

  五、想象成诗人,多种形式背诵古诗。

《观书有感(其一)》

【教材简解】

  《观书有感》是南宋理学家朱熹的一首脍炙人口的名诗。

这首诗借景喻理,借方塘水之清澈,是因为有源头活水不断注入,暗喻人要心灵澄明,就得不断读书,时时补充新知,从而形象地表达了一种微妙难言的读书感受。

  【目标预设】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理解诗句意思,想象古诗所描绘的景象,感受半亩方塘的美丽景色,明白活水对于方塘的重要性。

   3、了解说理诗,知道这首诗蕴含的哲理,懂得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知识的重要性。

   4、培养独立鉴赏诗词的能力,形成个性化的审美情趣。

  【重点难点】

   重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半亩方塘的美丽景色,明白源头活水的重要性,同时感受古诗文字和意境美。

   难点:

理解古诗内容与题目的关系,领悟诗中蕴含的深刻哲理。

了解诗借景喻理的特点。

  【课前准备】

   1、收集朱熹的读书名言和古诗,弄懂它们的意思。

   2、预习《观书有感

(二)》,理解诗意。

   3、查阅资料,了解朱熹,并可以用自己的话介绍朱熹。

  【设计理念】

   新课程标准中要求高年级“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

”学生学习古诗,不仅仅是积累,更是沟通,是学会带着情意去沟通。

因此,古诗教学中,读是基础,悟是关键。

要以读为本,重在悟情、传情。

在教学中,教者要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相互交流中,朗读、品味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在朗读与吟诵中走进作者,攀登作者的精神境界,达到自悟自得,并着眼课题,启发思考,回扣主题,补充阅读,丰富学生的积累。

  【设计思路】

   课堂伊始,教师带领学生读朱熹的读书名言导入到新课的学习。

初步学习古诗时,要求学生带着具体的学习任务去自学,通过自学成果的检查,反馈初读成果,朗读做到字音正确、节奏鲜明。

本课的重点是理解诗句的意思,引导学生找出诗眼“清”,抓住重点字“鉴”和重点句“天光云影共徘徊”,来感受半亩池塘的清澈明净。

学习后两句诗时,引导学生体会源头活水对于池塘的重要性。

理解古诗内容与题目的关系,领悟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知识的重要性,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有了上面学习的铺垫,对照精心的板书设计,再加上教者富有启发性的疑问,这一难点的教学就水到渠成了。

  【教学过程】

  一、品读名句 初识作者。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古诗两首》,首先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这有四句名言,请你去读一读,试着读懂它们。

【出示】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活到老,学到老。

     读书有三到:

谓心到、眼到、口到。

     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

   2、学生自由读——能读懂吗?

它们都是关于——读书的,读书也叫“观书”,板书。

能给我们很好的警示,我们一起熟记于心。

【齐读】

   3、知道这些耳熟能详的名言是谁说的吗?

(朱熹)【板书,强调“熹”的写法】

   4、谁能给我们介绍一下他呢?

这就是朱熹,【课件出示简介】默读,一起来读一读这段简介。

   5、过渡:

朱熹先生是勤奋读书的典范,不光读,还注意思考。

有一天,他读书读累了,信步走到一个池塘边,一塘清水引发了朱熹对读书的又一种思考,板书:

有感。

于是,他颇有感触地写下了一首诗——观书有感。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

  二、品析诗句 理解诗意

   1、首先请同学们对照屏幕上的自学提示,初步自学这首诗。

【出示自学提示:

1、反复诵读,读准字音,读出诗的韵味;2、理解重点词语,说说各诗句的意思。

3、借助插图,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

】生开始自学,师巡视,提示要扎扎实实把这三个要求落实到位了。

一半时间后,可以建议学生互相交流交流。

   2、检查诵读。

    1)同学们,朱熹说过:

“凡读书,须读得字字响亮,不可错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少一字。

”你能声音响亮、准确清楚地把这首诗读给大家听听吗?

【指名读,相机正音“鉴”“徘徊”,再指名读】

    2)诗有了节奏,就会给人美的享受。

谁又能读出这七言绝句的节奏来呢?

【指名读,评价——抑扬顿挫轻重缓急等,出示标注的节奏提示,男生齐读】

    3)古诗大多运用逗号和句号,这里有个特殊的标点,你发现没有?

(?

)所以这句要读出什么样的语气呢?

我们一起来读三四句。

     小结:

其实,读诗不在于语调的高低,也不在于摇头晃脑,在于把诗的节奏和韵味读出来,待会儿我们理解了这首诗,读出的韵味会更足。

   3、品读一二句。

    1)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读了这么多遍,你知不知道诗中描绘的是什么景物呢?

【板:

方塘】多大的方塘?

【板:

半亩】这是怎样的半亩方塘?

用诗中的一个字眼来回答【板:

清】

    2)浏览全诗,哪几句描绘了它的清?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出示一二句,一起读】

    3)“鉴”是个生字,指导写字,师范写,什么意思?

(镜子)古人用的是铜镜,不用时,用软布把镜面遮住,用的时候再把它打开,这就是——一鉴开。

“半亩方塘一鉴开”,短短7个字,包含了一个多么美妙的比喻句,把半亩方塘比作一面(打开的镜子),写出了方塘的——清澈明净。

【板:

清澈明净】水的清澈明净还表现在哪?

    4)(“天光云影共徘徊”)这句什么意思?

“徘徊”如何理解?

做一下动作。

方法:

连词成句,调整词序,添加词语。

(蓝天白云清晰地倒映在水中,来回地移动)蓝天和白云一齐映入水塘,慢慢地移动着,它暗示了我们什么呢?

(池塘的水在缓缓地流淌)

    5)这两句诗描写了池塘优美的景色,明丽清新的自然风光总是让人非常喜欢。

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我来朗诵这两句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师读,生交流】

    6)同学们,虽只是一方小小的景观,却很能够感染人,它清新、自然、清爽、明朗,你能读出这种感觉吗?

【指名读——要求边读边想象画面会读得更好,再指名读——女生齐读——一起美美地背一背这两句】

   4、品读三四句。

    1)过渡:

诗人好学善问,看到眼前的方塘美景,他不禁产生疑问——问渠哪得清如许?

问、渠、哪得、如许什么意思?

翻译一下,他有什么疑问?

(为什么池塘的水如此清澈呢)是啊,到底什么原因呢?

诗人自问又自答——为有源头活水来。

【出示三四句】自问又自答这叫什么?

诗中哪个词提示了你原因了?

    2)“为”是一个多音字,在这儿读“wèi”,第四声,作什么意思?

(因为)它向我们解释了池塘清澈的原因是——活水不断地从源头流来。

【板:

源头活水】怎样的水才是活水呢?

(有源头而常流动的水)

    3)我们可以想象:

远处山上的瀑布流下的水汇成小溪,溪水源源不断流入方塘,所以方塘的水才能那样新鲜清澈。

    4)连起来说说这两句的意思。

    5)如果没有活水源源不断的流进方塘,方塘会怎样?

(水面就不会那么清澈了,池塘就会变成死水一潭,水还会被污染,天光云影也徘徊不起来,诗人更不会喜欢这半亩方塘了……)可见,源头活水对于小池塘来说是多么的重要啊!

   5、小结:

同学们,诗人看到这半亩方塘虽然小了些,但因为有活水不断流进,水如此清澈,怎能不喜欢呢?

配乐读全诗,读出诗人心中的喜欢之情。

  三、辩论明理 享受诗趣。

   1、朱熹说:

“读书须有疑,方有长进。

”整首诗的意思都理解了,学到这儿,你有什么疑问吗?

(诗的题目是《观书有感》,可是……诗中连个书字都没有,全写的是池塘和池塘中的水)我看诗题不如改成《观塘有感》你们同意吗?

【鼓励学生畅所欲言,相机出示填空题:

源源不断的活水流进使池水。

不断地读书,不断汲取新的知识,使人__________。

    板书:

人的心智:

更加聪明←读书汲取】

   2、教师小结:

作者巧妙地把读书的道理蕴含在诗中,把美丽的方塘风光和读书感想融合在一起,使这首诗的意境得到了升华,这正是朱熹的高明之处,所以这个题目真是妙不可言!

不能改!

   3、此时此刻,再读这一首诗,我们又该如何去读?

(重点读好“哪得”,“如许”,“活水”,及问号。

后两句要读得意味深长,一语双关)【指名读(2人)——齐读】

  四、拓展延伸 温故知新。

   1、朱熹先生把读书的道理巧妙地藏在这首写景诗里,使人们一下子就接受了他的观点,真不愧为一个杰出的理学家。

而像这样的诗叫作“说理诗”。

【板书:

说理诗】

   2、其实我们接触过许多这样的诗,试一试,你能回忆吗?

【出示:

我们常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正像一首诗中所写: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从不同的角度看事情,便有会有不同的收获,正如诗中所说: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当你克服了艰难险阻,取得成功时,回头再看那些困难,就会觉得,那些困难是那么的微不足道,这正是(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抓住时间,抓住机遇,努力奋斗,莫等岁月消逝,机会失去,空悲切,直后悔。

这正是(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人只有不断地读书,不断地汲取新的知识,心智才会更加开豁,更加敏锐。

这正是: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

  五、反复诵读,完满

   1、同学们,好的诗句能流传百年,而朱熹的这两句诗却流传了几千年,现在在“南溪书院”的“活水亭”上,还能清晰地看得见朱熹的这两句饱含哲理的诗【出示,引读】

   2、我想,在我们大家的心里也一定深深烙上了这两句让我们思考一生的诗,读——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3、朱熹的诗那么含蓄,这不仅是景,更是一种理,一景一理,融合的那么巧妙,让我们再来读读这首诗吧!

让这首诗启迪你一辈子,定格在你心里一辈子。

【配乐读】(把自己的感受放到诗里去,这就叫读出韵味。

   4、品读完这首诗,你悟出了什么道理呢?

   5、总结:

当今世界,社会飞速发展,科技不断进步,即使你已经拥有很多的知识,如果停止不前,不再补充新的知识,将会被社会所淘汰。

所以,朱熹先生这首诗中所讲的道理,在今天显得更为重要。

记住:

学习是一件终身大事。

  六、作业布置。

   1、阅读朱熹的《观书有感

(二)》,借助注释,说说诗句的意思,并想一想这首诗告诉了人们一个什么读书道理。

(灵活机动处理,若时间宽裕,就作为课堂上补充阅读)

   2、搜集一些读书名言和富有哲理的诗和同学分享。

  板书:

                观书有感(说理诗)

                  朱熹

                   鉴

                方塘清←源头活水

                心智明←读书汲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