囚绿记教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704743 上传时间:2023-07-16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8.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囚绿记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囚绿记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囚绿记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囚绿记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囚绿记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囚绿记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囚绿记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囚绿记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囚绿记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囚绿记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囚绿记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囚绿记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囚绿记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囚绿记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囚绿记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囚绿记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囚绿记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囚绿记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囚绿记教案.docx

《囚绿记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囚绿记教案.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囚绿记教案.docx

囚绿记教案

绝句漫兴九首(其一)杜甫

隔户杨柳弱袅袅,恰似十五女儿腰。

谓谁朝来不作意,狂风挽断最长条。

赏析:

户:

门。

袅袅(niáo鸟):

纤长柔美的样子。

诗句大意是:

门外的杨柳垂丝,细弱婀娜,仿佛妙龄少女柔软的腰肢,谁道只一个清早未加留意,竟然已被狂风扯断了最长的枝条。

杨柳枝条柔弱修长,少女的腰肢纤细柔美,诗人取其相似之处,以女儿腰比杨柳枝,形象鲜明,美丽动人,语浅情深,启人遐想。

本诗以柳喻人,栩栩如生。

似乎在劝诫女子莫要太招摇,太张扬;否则枉惹“狂风挽断”之祸。

说得委婉而俏皮。

杨枝词二首(其一)刘禹锡

迎得春光先到来,浅黄轻绿映楼台。

只缘袅娜多情思,便被春风长倩猜。

赏析:

大意是说,春天乍到,杨柳吐绿,像是在迎接春光。

那那嫩绿浅黄的柳枝在楼台之中显得生机盎然。

袅娜的杨柳多情而柔美,令春风也不由得要妒恨吧?

刘禹锡有“诗豪”之称。

他天资聪颖,敏而好学,从小就才学过人,气度非凡。

他十九岁游学长安,上书朝廷。

二十一岁,与柳宗元同榜考中进士。

后来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

他没有自甘沉沦,而是以积极乐观的精神进行创作。

他的讽刺诗往往以寓言托物手法,抨击镇压永贞革新的权贵,涉及较广的社会现象。

他的诗含蓄宛转、朴素优美,清新自然,健康活泼,充满生活情趣。

其晚年所作,风格渐趋含蓄,讽刺而不露痕迹。

隔户杨柳弱袅袅,恰似十五女儿腰。

 谁谓朝来不作意,狂风挽断最长条。

  

   这组绝句写在杜甫寓居成都草堂的第二年,即代宗上元二年(761)。

题作“漫兴”,有兴之所到随手写出之意。

不求写尽,不求写全,也不是同一时成之。

从九首诗的内容看,当为由春至夏相率写出,亦有次第可寻。

 杜甫草堂周围的景色很秀丽,他在那儿的生活也比较安定。

然而饱尝乱离之苦的诗人并没有忘记国难未除,故园难归;尽管眼前繁花簇簇,家国的愁思还时时萦绕在心头。

《杜臆》中云:

“客愁二字乃九首之纲”,这第一首正是围绕“客愁”来写诗人恼春的心绪。

“眼见客愁愁不醒”,概括地说明眼下诗人正沉浸在客居愁思之中而不能自拔。

“不醒”二字,刻画出这种沉醉迷惘的心理状态。

然而春色却不晓人情,莽莽撞僮地闯进了诗人的眼帘。

春光本来是令人惬意的,“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

”但是在被客愁缠绕的诗人心目中,这突然来到江亭的春色却多么扰人心绪!

你看它就在诗人的眼前匆急地催遣花开,又令莺啼频频,似乎故意来作弄家国愁思绵绵中的他乡游子。

此时此地,如此的心绪,这般的花开莺啼,司春的女神真是“深造次”,她的殷勤未免过于轻率了。

 杜甫善于用反衬的手法,在情与景的对立之中,深化他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加强诗的艺术效果。

这首诗里恼春烦春的情景,就与《春望》中“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意境相仿佛。

只不过一在乱中,愁思激切;一在暂安,客居惆怅。

虽然抒发的感情有程度上的不同,但都是用“乐景写哀”(王夫之《姜斋诗话》)则哀感倍生的写法。

所以诗中望江亭春色则顿觉其无赖,见花开春风则深感其造次,闻莺啼嫩柳则嫌其过于丁宁,这就加倍写出了诗人的烦恼忧愁。

这种艺术表现手法,很符合生活中的实际。

仇兆鳌评此诗说:

“人当适意时,春光亦若有情;人当失意时,春色亦成无赖”。

(《杜诗详注》卷九)正是诗人充分描绘出当时的真情实感,因而能深深打动读者的心,引起共鸣。

 

《囚绿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作者的身世,加深对本文内涵的理解。

(2)能用生动的语言再现作者囚绿的经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学习象征手法,把握文章的主题;品味本文淳朴清丽的语言。

2、过程和方法目标:

(1)通过朗读的方法,使学生能够复述作者囚绿的经过,达到把握全文整体脉络的目的。

(2)运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逐步深入课文,使学生能够自主的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思想和情感目标:

(1)体会作者在文中所寄寓的深沉的爱国情感。

(2)理解中华民族和一切进步势力不屈服于黑暗势力、顽强抗争、永不气馁的民族精神。

[教学重点与难点]

1、          教学重点:

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体会作者由“爱绿”到“囚绿”再到“释绿”的情

感的变化。

了解借物抒情,托物寄意散文的鉴赏方法。

2、          教学难点:

让学生结合作家的经历及文章的写作背景,理解‘绿’的象征意义,达

到思想上的升华。

[教学设想]

从形式到内容逐渐深化,从品位凝聚着作者情感体验和理性思考的关键语句入手,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结构,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领会“绿”的象征意义,提高感悟能力。

[教学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导入新课

1、          导语设计:

同学们,我们刚刚学习了《故都的秋》,在饱尝了故都的秋味以后,相信大家一定对北平的秋色还恋恋不舍,那么我们今天就再来学习一篇同样描绘北平景色的文章——《囚绿记》,来共同体会作者那深深的“爱绿”之情。

2、          介绍作者:

陆蠡(li)

(1)            解释读音:

蠡字是多音字,读二声时,是瓢,贝壳的意思;用于人名时读作三声。

如范蠡。

(2)            作者简介:

陆蠡,字圣泉,原籍浙江天台。

现代散文家、翻译家。

生于1908年,1932年开始在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任编辑。

1942年死于日寇酷刑之下。

代表作品:

散文集《海星》、《竹刀》、《囚绿记》等

陆蠡可以说是我国近代文学史上一位出色的散文家,他不仅文章写的优美,而他的人品更是受到很多作家的高度评价。

      (3)其他作家的评价:

①          巴金老人在回忆陆蠡时说:

“他有“优美的性格和黄金般的心”,同他谈话“仿佛听完一曲贝多芬的交响乐,因为我是和一个崇高的灵魂接触了”。

②          作家李健吾评价他的散文时说:

“陆蠡的成就得力于他的璞石一般的心灵。

   陆蠡之文,亦如陆蠡之人;而他又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写出这篇淡雅的散文呢?

下面我们来介绍一下写作背景!

3、写作背景:

    《囚绿记》这篇散文写于1938年,当时正是“祖国蒙受极大耻辱的时候”,他困居已成“孤岛”的上海,借怀念一年以前在北平暂住的公寓窗外的常春藤,来抒发了自己热爱自由,追求光明和仇恨日寇的感情!

二、           整体感知

1、          释题

《囚绿记》中的标题能给我们带来哪些信息?

 “囚绿”说明把绿色囚禁起来。

“记”说明这是一篇叙事性散文。

因此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就应该注意叙事性散文借物抒情,托物寄意的写作手法。

下面就请同学们带着感情来朗读全文。

2、          整体地感知课文

(1)                     学生朗读全文

(2)                     完成以下两个任务。

①          将全文划分段落,并用最简练的语言来概括段落大意,能象“囚绿”那样用两个字概括更好。

多种分法:

A、          将文章分为五段:

         B、将文章分为四段:

寻绿(1—4)                     恋绿(1—8)

观绿(5—7)                     囚绿(8—12)

囚绿(8—12)                    释绿(13)

放绿(13)                       念绿(14)

怀绿(14)

 

②          让学生复述作者“囚绿”的经过。

(可以使学生加深印象)

(3)                     思考以下三个问题:

①          作者为什么囚绿?

(因为他爱绿)

②          他把绿“囚”牢了吗?

(没有,他后来把绿释放了)

③          离开了绿,他对绿的感情又是什么样的呢?

(他对绿充满了思念)

   同学们刚才的回答都非常好,相信通过今天的学习,大家已经把握《囚绿记》这篇课文的整体脉络。

下堂课我们将进行重点赏析,课后请同学们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了解了作者的生平以及文章的写作背景,同时也掌握了课文的整体脉络。

这节课,我们将对课文进行重点分析!

三、重点分析和解读

1、          默读第一部分:

寻绿(1—4)

(1)“这是去年夏间的事情。

”自成一段,说明这件事情让我难忘。

(2)第二自然段,交代了寓所的具体情况。

问题:

为什么要详细介绍寓所?

(突出其简陋的特点)

   (3)屋子简陋,可我却选择了它,是因为我有一个小小的理由。

这里给读者留下悬念,很自然的引起下文。

(4)提问:

谁能找出屋子如此简陋,但作者毫不犹豫地选择它的那个理由是什么?

                            :

(5)提问:

而当我毫不犹豫的决定住下来,为什么连伙计都感觉到惊奇?

          (更加的衬托出我追求绿的迫切心情)

从刚才我们所探讨的问题结合在一起,大家不难看出,作者对绿是热切追求的。

(导出板书 寻绿——热切追求)

2、          第二部分。

观绿(5—7)

(1)、同学带感情朗读第5—7自然段。

(2)、通过刚才的朗读,我们深深地体会到作者对绿的喜爱之情。

请你找出文中作者对绿喜爱的语段。

并找出作者喜欢绿色的原因。

 (绿色是多宝贵的啊!

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

  这句通过排比和比喻两种修辞,使句子生动富有气势,直接抒发了作者对绿的赞美,为后文揭示主旨作好铺垫。

(3)、还有没有其它的缘故呢?

引导学生从作家自身的处境和当时的社会背景来思考。

                                             

(“在这古城中我是孤独而陌生的”、“困倦的旅程和以往的许多不快的记忆”等)

(4)、我怀念着绿色把我的心等焦了。

作者为什么要用一个焦字?

而不用其他字呢?

     (“焦”写出了一点点希望都快没有了的绝望、渴盼、迫切的心情。

也说明作者境遇不佳,生活在北平大都市举目无亲,正需要绿色来娱悦自己的眼睛,安慰自己的心灵。

      (4)、通过对这两个自然段的阅读,我们会发现作者的爱绿之情,日益变深。

哪两句话最能体现作者的这种心理变化?

同学们,在第二部分中我们看到了作者被绿滋润了那颗等焦的心,使他感悟到了绿色对处在逆境中人的重要性。

他已经已经忘记了种种困倦和不愉快,甚至留恋于这片绿色,那么他现在的心态是什么样的?

(喜欢满足)

(导出板书 观绿——喜欢满足) 

3、          第三部分。

囚绿(8—12)

(1)、请同学们默读8—12自然段,思考这样一个问题:

作者为什么要囚禁“绿色”?

为了装饰这简陋的房间,抚平抑郁的心情,点燃心灵的希望,作者竟然“残忍”的绿枝条囚禁了起来。

(联系同学,如果同学们被囚禁起来会怎样?

颓废、抑郁、崩溃……)但是,最初的时间里,绿枝条比在外面生长的更为茂盛。

       

(2)、作者好像发现了一种“生的欢喜”,超过了任何种的喜悦。

“生的欢喜”应该怎样理解?

            (生的欢喜即天性喜爱绿色,喜爱这象征生命、希望、幸福的绿色,表达我对生命活力的赞美)

文章中我在自私的念头的驱使下,将绿色囚禁在了房间里,为的是让绿色和我更亲密,作者甚至已经更换了对“绿枝条”的称呼,称呼他为“绿友”,更深刻的说明了作者对绿色的喜爱之情!

但是“绿友”按照作者的安排生长了吗?

(没有)

    (3)在作者眼中,绿枝条有着怎样的性格特点?

         (作者描写绿枝条,一半是写实景实情,一半是带着感情与想像。

它具有美的特点,“伸开柔软的卷须”“舒开折叠着的嫩叶”,下雨时带着“淅沥的声音,婆娑的摆舞”;它是青春、爱和幸福的象征,就像作者说的,“我要借绿色来比喻葱茏的爱和幸福,我要借绿色来比喻猗郁的年华”;它是柔弱的,离开阳光就“失去了青苍的颜色,变成柔绿,变成嫩黄,枝条变成细瘦,变成娇弱,好像病的孩子”;它是倔强的、坚贞的,“它的尖端总是朝着窗外的方向。

甚至于一枚细叶,一茎卷须,都朝原来的方向。

植物是多固执啊!

”它是“永不屈服黑暗的囚人”。

这些特点既有现实依据,又有作者的美化、拟人化的加工,作者是把绿枝条当作人来写的。

尽管绿友是顽强的,是固执的。

在第11段,作者详细的描写了绿枝条的憔损过程。

可以说,即使一个普通人也会生命怀有怜惜之情,但是作者却没有。

因为什么?

因为绿友的固执,损伤了作者的自尊心。

因此,魔念在我心中产生了。

(4)、如何理解这种魔念?

  (魔念指作者自私自利的心灵。

绿囚不了解“我”对它的爱抚和善意,执著的向着阳光生长,损害了“我”的自尊心,于是“我”很恼怒,以致于要把它继续囚下去。

虽然绿枝条此时十分憔悴,但是作者魔念占了上风,最终决定离开北平时再放绿。

其实我们仔细想想,作者为什么会因为绿枝条的固执而恼怒?

是因为他爱绿至极。

(导出板书囚绿——爱绿至极)

4、第四部分:

放绿(13)

  

(1)、卢沟桥时间发生了。

点明了写作背景。

         “临行时我珍重地开释了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

体现了作者发自内心的对自由和光明的呼唤!

             “我把瘦黄的枝叶放在原来的位置上,向它致诚意的祝福,愿它繁茂苍绿。

”抒发了作者祝愿天下所有向往光明和自由的人得到光明。

         

作者在放绿的同时也是对自由和光明的呼唤,并点出了文章的主旨!

  (导出板书放绿——点明主旨)

5、第五部分:

怀绿(14)

  含蓄的表达了作者对日寇铁蹄下的同胞的惦念与牵挂!

  (导出板书怀绿——惦念牵挂)

四、总结升华

1、 结合写作背景和文章的主题来看,为什么作者给文章命名“囚绿记”?

 选定“囚绿”来给文章命名,这与文章想要表现的主题有关。

文章的五个层次中,“囚绿”写绿枝条最艰难的状况,这暗示着艰难的国运家运;“囚绿”表明作者复杂的心情,这是在卢沟桥事变之后,日本帝国主义大举侵略我国领土的时代背景下,作者的内心极度痛苦和精神上顽强抗争的反映。

(导出板书 顽强抗争)

2、 本文运用最多的就是象征的手法,象征手法可以通过描写某种具体事物来进行暗示、喻旨另一种事物。

借物抒情是象征手法的一个方面,作者写《囚绿记》赋予绿以象征意义,他是生命、希望、慰安、快乐的象征,是真正自然的颜色。

而常春藤象征了作者本身的品格。

作者赞美常春藤“永不屈服于黑暗”的精神,借以歌颂中华儿女忠贞不渝的民族气节,表达自己对民族光明前景的祝福和信念、对光明的向往之情!

因此,我们在鉴赏此类散文时应该从物的特点思考,展开联想,从而把握意象特征。

(导出板书 向往光明)

3、 请学生对今天所学知识进行总结。

4、 总结

作者围绕“绿”展开思路,铺设线索。

以“寻绿”、“观绿”、“囚绿”、“放绿”,“怀绿”作为行文线索贯穿全文,在这条明线下还隐藏了一条暗线,即作者感情的发展和升华,通过本文的学习,相信同学一定也学到了常春藤的那永不屈服,蓬勃向上的精神,同时引发了我们现实的思考,无论怎样的境遇,我们都要克服生活的困难,像作者一样,用自己的生命照亮民族的心灵。

五、课后作业:

《囚绿记》在表现手法上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就你感受最深的某一方面,写一段200字左右的鉴赏文字。

六、板书设计

    

 

                  寻绿(1—4)      热切追求

                 

          观绿(5—7)           喜欢满足

顽强抗争

 

向往光明

     

囚绿记

            囚绿(8—12)          爱绿至极 

 

                  放绿(13)             点明主旨

 

                  怀绿(14)             惦念牵挂

南昌十七中语文组熊庆华

教学目标:

1.联系当时的社会环境,明确作者在抒写对绿的挚爱之情中,表达对生命的爱,对光明、自由的向往,对坚贞不屈的抗敌精神的歌颂。

2.学习本文借物抒情的写作特色。

3.巩固把握散文主旨的一般方法:

从品味关键句——凝聚着作者感情体验和理性思考的语句入手。

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在阅读中明确“绿”的象征意义,而不只是结论的传递。

教学方法:

从圈划、品味凝聚着作者感情体验和理性思考的语句、含有言外之意的语句入手,把握本文的主旨,提高感悟能力。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欣赏一组图片:

1.轻轻雨水浓浓绿意2.信步满绿小路3.漫步绿野丛中4.徜徉清澈绿池5.倾听绿野清泉。

绿呈现给我们的是:

一份生机,一份希望,一份诗意。

绿给了我们无限的情怀:

1.垂钓绿湾春,春深杏花乱。

(储光羲)2.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高骈)3.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王安石)4.杨柳满长堤,花明路不迷。

画船人未起,侧枕听莺啼。

(张宁)

    现代著名散文作家陆蠡又给了我们一份何种别样的绿意,请大家一起跟着陆蠡随绿漫步。

二.作者简介。

陆蠡(1908—1942),原名圣泉,浙江天台人。

陆蠡是现代文学史上卓有成就的散文作家。

他以散文诗集《海星》步上文坛,崭露头角。

后来又出版了散文集《竹刀》和《囚绿记》。

三.感知全文(品一品、悟一悟)

1.结合题目分析作者为什么要囚绿呢?

——绿色是多宝贵的啊!

2.哪些语言直抒了他对绿的爱意呢?

——第5-7段,分段朗读。

注意以下语言的情感

绿是生命,是希望,是慰安,是快乐。

把心等焦了,

涸辙的鱼盼等着雨水,

急不暇择的心情即使一枝之绿也视同至宝,

绿叶和我对语,

我了解自然无声的语言,正如它了解我的语言一样。

3.我们不仅能从正面的抒情中看到了作者喜爱绿,还能从侧面的描写中看到他对绿的执着?

——住宿条件:

潮湿,简陋,暴晒时间长,炎热。

选择:

瞥见这绿影,毫不犹豫地决定,惊奇

4.这分执着的珍爱必然引发极细致的欣赏,但欣赏的似乎是常春藤外在的生长,其实更欣赏的是绿的生命,绿的希望。

而这欣赏最终演变成了自私的占有。

作者要用绿色来装饰我过于抑郁的心情。

到此我们会发现作者在前文就说自己疲累、孤独,联系起来我们不觉奇怪吗?

抑郁有何深意?

——知时论文,知人论文。

联系13段的卢沟桥事件。

(1).写于抗战爆发之后,写作者在上海“孤岛”时期,怀念在北京的一段生活。

(2).1935年作者任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编辑,上海沦陷后,他留沪主持该社工作。

1942年4月13日,因出版抗日小说,被捕,刑审数月,受尽酷刑,英勇不屈。

日本人曾提审陆蠡,问:

“你爱国吗?

”“爱国。

”“赞成南京政府(按:

指汪伪政权)么?

”“不赞成?

”“依你看,日本人能不能征服中国?

”“绝对不能征服!

”日本人勃然大怒,给他上了酷刑。

抑郁的深意?

——民族的苦难,国人的囚禁

5.这绿色囚得住吗?

——一叶,一须,都朝着原来的方向

永远向着阳光生长

6.绿的深意 (象征)

——“绿”是永远向着阳光,永不屈服黑暗的象征。

“绿囚”象征着永不屈服于日寇铁蹄的中国人民。

四.归纳思想,总结思路。

1.主旨:

通过窗前的一株不屈于黑暗而永向光明的常春藤的描写,抒发了自己对光明与自由的向往之情。

2.以一株常春藤为线索,围绕绿来组织全文。

爱绿—囚绿—释绿—思绿

五.拓展延伸

1.不应凋零的绿叶

①台湾著名作家----三毛因丈夫遇难无限郁闷,用粉红色的丝袜缠到自己的脖子上……

②中国天才青年诗人---海子在诗歌和人生的理想幻灭后,万念俱灰,把头枕在冰凉的铁轨上……

③20世纪美国最伟大的小说家.1946年,因高血压、糖尿病、皮肤癌,精神抑郁症,海明威健康每况愈下。

他开始变得异常烦躁,尝到了自我怜悯的痛苦。

终于在1961年7月2日,用双筒猎枪伸进嘴里扳动了扳机……

④茨威格1942年2月22日,享有世界声誉的奥地利作家伟大的反法西斯斗士最终无奈于它的猖獗,在目睹他的“精神故乡欧洲”的沉沦后,与其夫人在里约内热卢双双吞下剧毒药物……

⑤荷兰天才画家----印象派大师---文森特.凡高因爱情的挫折、生活的残酷用手枪对准自己的心脏……

自杀者的共同特点:

对自己对人生都失去了希望。

2.永不屈服黑暗的绿叶

①司马迁,受宫刑,却能忍受这世间最大的耻辱,因为他心中有未完成的《史记》。

②史铁生,北京市人,“文化大革命”初期响应号召由北京赴陕西务农,因积劳致残下肢瘫痪,后返回北京,顽强生活,潜心文学创作,现为专业作家。

作品主要有《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插队的故事》《夏日的玫瑰》《合欢树》等等。

③海伦·亚当斯·凯勒(HelenAdamsKeller,1880年6月27日-1968年6月1日),是美国一位残障教育家。

她在19个月大时因为一次高烧而引致失明及失聪。

后来借着她的导师安·沙利文(AnneSullivan)的努力,使她学会说话,并开始和其他人沟通,并且毕业于哈佛大学.

④中国的“海伦·凯勒”从小失去听力,曾是个全聋全哑的小女孩周婷婷是我国第一位少年聋人大学毕业生、中国的“海伦·凯勒”。

周婷婷年被美国加劳德特大学录取,在所世界上一流的聋人大学攻读心理咨询专业硕士学位

⑤汶川地震中的坚强,残奥会上的坚强

3.拥有希望,还要有坚强支撑,请用象征手法写一段关于坚强的文字(7分钟)

示例:

 礁石

           艾青

  一个浪,一个浪

  无休止地扑过来

  每一个浪都在它脚下

  被打成碎沫、散开

        ……

  它的脸上和身上

  象刀砍过的一样

  但它依然站在那里

  含着微笑,看着海洋

        ……

《囚绿记》教学设计

福建省南安国光中学吴智勇

一、教学目标:

1、巩固阅读散文的一般方法:

从关键句入手,把握文章的写作思路,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2、领会中赋物以情、咏物抒情的写法,并能将这种手法在写作中加以借鉴、运用。

3、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明确作者爱绿之情中所寄寓的象征意义,即对生命的热爱,对光明、自由的向往,对坚贞不屈的抗敌精神的歌颂,丰富自己的情感体验。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

紧扣文本,把握作者对绿的挚爱之情,探讨绿的象征意义。

2、难点:

唤起学生的阅读兴趣,主动探究文章的思想情感和“绿”的象征意义,获得思想情感上的提升。

三、教学设想:

从形式到内容逐渐突破,由品味凝聚着作者感情体验和理性思考的关键语句入手,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结构,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领会绿的象征意义,提高感悟能力。

四、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及内容:

1、解题:

本文题为“囚绿记”,其具体含义是什么?

标题能告诉我们文章的哪些信息?

明确:

标题:

文体、文章的大概内容。

“囚绿记”告诉我们这篇文章属于记叙性的散文;“囚绿”意思就是把绿色囚禁起来——具体体现在文章哪里——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作者叙述自己在北京寓所将窗前的常春藤“囚禁”起来的事。

2、作者是如何具体展开文章内容的,请快速阅读课文,标出段落序号,划出关键句子,理清文章结构,概括各部分内容。

明确:

阅读记叙性散文,首先要了解文章的对事件前因后果的叙述过程,抓住文章的关键句子,在此基础之上理清文章的结构,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所谓关键句,即文中表达作者思想情感、哲理思考的句子或体现行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