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cht.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707486 上传时间:2023-07-16 格式:DOCX 页数:47 大小:50.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然辩证法cht.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7页
自然辩证法cht.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7页
自然辩证法cht.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7页
自然辩证法cht.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7页
自然辩证法cht.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7页
自然辩证法cht.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7页
自然辩证法cht.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7页
自然辩证法cht.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7页
自然辩证法cht.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7页
自然辩证法cht.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7页
自然辩证法cht.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7页
自然辩证法cht.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7页
自然辩证法cht.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7页
自然辩证法cht.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7页
自然辩证法cht.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7页
自然辩证法cht.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7页
自然辩证法cht.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7页
自然辩证法cht.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7页
自然辩证法cht.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7页
自然辩证法cht.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7页
亲,该文档总共4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自然辩证法cht.docx

《自然辩证法cht.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然辩证法cht.docx(4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自然辩证法cht.docx

自然辩证法cht

《自然辨证法》复习资料

绪论

0.1、什么是自然辩证法?

(其性质和研究对象是什么?

自然辩证法是研究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一般规律,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的科学,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于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成果与活动进行哲学概括与总结的产物。

(对象:

自然界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性质:

是一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思维科学相交叉的哲学性质的学科。

它从自然观、认识论、方法论与价值论方面,研究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的关系,是科学技术研究的思想理论基础。

内容:

主要以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的关系为研究内容,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方法论是自然辩证法的基石,自然辩证法仍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织部分。

范围:

它的研究对象与研究范围涉及如下广泛的领域:

自然界—科学—技术—社会。

体系:

自然辩证法的体系和主要内容是:

自然观—科学观—技术观—科学技术与社会。

0.2、二十世纪中叶以来,自然辩证法在哪些方面有了新发展?

20世纪中叶的现代科学技术革命,把人类历史推向一个新的时代,在现代科学技术革命的新形势下,自然辩证法研究的问题、内容与范围有了很大的发展。

(1)在自然观方面:

系统科学与系统观的发展,提出了系统自然观,它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丰富和发展。

生物科学、环境科学与生态观的发展,提出了生态自然观,它是可持续发展观的哲学基础。

(2)在科学观与科学方法论方面:

20世纪中叶以来自然辩证法的新发展主要表现在,从实践的观点、经验与理性相结合的方法,沿着科学哲学的规范方向与实证方向,深入地阐明了科学理论的本质特征、形成、检验与发展等问题。

(3)在技术观与技术方法论方面:

20世纪中叶以来自然辩证法的新发展主要表现在,从实践的观点,从技术与科学相互联系与相互区别上,深入地阐明了技术的本质特征、技术的认识论、方法论与价值论,技术的社会建构,特别是技术创新与高技术产业化的问题。

(4)在科学技术与社会方面:

自然辩证法在科学技术与社会方面,阐明科学技术业已经成为国家的战略产业,阐明科学技术的社会运行、社会建制、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及其与中国现代化的关系,批判地吸收国内外不同学派与此相关的论述等方面都有了新的发展。

第一章

1.1何谓自然观?

它与自然科学的发展有怎样的联系?

答:

(1)自然观是人们对于自然界的根本看法或总的观点,它既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人们认识和改造自然的方法论。

包括三种:

(1)古希腊朴素辩证法自然观;

(2)17、18世纪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3)19世纪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2)自然观是建立在科学的发展基础上,是对自然科学的总结和概括,它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而逐渐发展;正确、科学、先进的自然观将指导科学取得更大的进步与发展。

1.2在人类历史上,唯物主义自然观经历了哪几个重要形态?

试评述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和近代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

答:

(1)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演变经历了三个阶段:

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2)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的基本特点是直观性、思辨性和猜测性。

它的产生,标志着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已冲破原始神话和宗教和藩篱,开始运用理性思维去探索自然的本质和规律。

(3)近代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摒弃了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的直观性、思辨性和猜测性,是巨大的进步,对于近代自然科学和唯物主义哲学的发展有历史性的贡献。

但它的局限性表现在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不彻底性。

1.3阐述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创立的自然科学基础和自然哲学思想渊源。

答:

(1)自然科学基础:

18世纪末至19世纪中叶是从运用观察实验等经验方法收集积累材料阶段,进入到对所获经验材料进行综合整理并从理论上加以概括说明的阶段。

理论自然科学的产生及其在各个领域涌现出的一系列重大发现,深刻地揭示了自然界的一切归根到底是辩证地而不是形而上学地发生的,这就为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提供了自然科学基础。

其理论自然科学的主要成就:

①“星云说”②地质“渐变论”③能量守恒与转换定律④尿素的人工合成⑤细胞学说⑥生物进化论⑦电磁场理论⑧元素周期律

(2)自然哲学思想渊源:

古希腊自然观中的辩证法观点,德国古典自然哲学特别是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

1.4论述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思想和特征。

(5星)

答:

(1)基本思想:

自然界是物质的,物质是万物的本原;意识和思维是物质高度发展的产物;时间和空间是物质固有的属性和存在方式;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处于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之中;在自然的发展过程中,产生了人类和人类社会;随着人类实践活动的深入,出现了“人化自然”,是人的现实的自然界。

(2)基本特征:

①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

一方面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心主义相对立,指出自然界先于人类社会而存在。

另一方面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克服了机械唯物主义的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不彻底性。

②自然史与人类史的统一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将自然界、人类和社会历史统一起来,看成是一个统一的自然历史过程,遵循统一的辩证法规律。

③天然自然与人化自然的统一

这种人化自然界的思想,不仅超越了以往狭隘的自然观念,而且强调了人的参与。

④人与自然的对象性关系是能动性和受动性的统一

在任何时候,人的能动性的发挥都不是不受限制的,不是无限的、绝对的。

人类只能顺应自然的规律性而不能违背自然的规律性。

1.5简述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近代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思想。

1.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的基本䀝想:

古代的自然哲学,本质上是一种自发唯物主义和朴素辩证法的自然观。

认为万物的本原是物质性的元素,还以哲学的语言、理性思㻴的方式表达了宇宙的起源和演化的问题,虽然有不少想象和虚构的∐分,但是它将整个自然界看做是由物质元素在宇由中逐渐形成的,并且把事物运动变化的原因归于事物内在的力量,试图从对立的统一和斗争揭示事物的根源,包含着丰富的朴素辩证法的思想。

2.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思想:

整个自然界是由物质组成的;物质的性质取决于组成它的不可再分的最小微粒的数量组合和空间结构;物质具有不变的质量和固有的惯性;一切物质运动都是物质在绝对、均匀的空间和时间中的位移,都遵循机械决定论的因果关系;物质运动是由于外力的推动。

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不彻底性。

1.6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有何重大意义?

答:

(1)实现了自然观发展史上的革命性变革。

(2)为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观、科学方法论以及科学与社会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3)为科学与技术提供了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与价值论的理论前提。

(4)为自然科学与人的科学的结合提供了理论依据。

第二章

2.1试阐述系统自然观产生的自然科学前提。

答:

系统自然观植根于相对论、量子力学、分子生物学和以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耗散结构理论、协同论、突变论、混沌理论等为代表的系统科学的基础之上。

相对论否定了牛顿的绝对时空观,揭示了空间与时间、空间时间与物质及其运动、质量与能量之间存在的辩证联系;量子力学标志着对微观世界认识的深入,揭示了连续性与间断性、波动性与粒子性的辩证统一,突现了量子现象的整体性,突破了机械决定论的观念;分子生物学由细胞水平深入到分子水平,在生物大分子层次上揭示了生物界基本结构和生命活动的高度一致性;系统论以“系统”的观点看自然界,提出了系统与要素、结构与功能等新的范畴,揭示了自然界物质系统的整体性、层次性、动态体和开放性;非平衡系统自组织理论不仅指出自然界的演化是自组织的、自己运动的,而且揭示了自然演化的自组织机制;混沌理论则提供了一种关于系统演化的分叉与混沌方式,它把简单性与复杂性、有序性与无序性、确定性与随机性、必然性与偶然性等统一在新的更为深广的自然图景之中。

2.2什么是系统?

如何理解系统是自然界物质的普遍存在方式?

系统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5星)

答:

(1)系统的含义:

所谓系统,是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组成的具有特定结构与功能的有机整体。

这一概念包含以下四个要义:

①系统是由若干要素组成的,要素是构成系统的组成部分或单元,单一要素不能成为系统,即系统内部具有可分析的结构;

②系统在于“系”,即系统内诸要素之间,系统要素与系统整体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特定的结构;

③系统还在于“统”,即要素彼此之间联系成为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

④系统作为一个整体对环境表现特定的功能,功能之所以为整体所具有,是由于功能以结构为载体,并在系统诸要素的功能耦合中突现出来。

(2)系统是自然界物质存在的普遍方式:

①不仅要把整个自然界看做一个系统,而且要认识到自然界中的所有物质客体都自成系统。

②自然界的一切物质客体不仅自成系统,而且又互成系统。

③系统与要素的规定是相对的。

(3)系统的特点:

①开放性

依据系统与外界环境之间是否存在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可以将其区分为孤立系统、封闭系统和开放系统。

自然界的物质系统都是与环境存在相互作用的开放系统。

②动态性

现实的自然系统都是开放系统,都有物流、能流、信息流的不断运动,任何自然系统的这种运动、发展、变化过程,就是它的动态性。

③整体性

整体性是自然系统最突出、最基本的特征。

系统的整体性是指系统的各个要素按一定的方式组成有机整体,系统是诸要素的有机集合而不是各要素的简单机械相加。

因此,系统具有各要素所不具有的性质和功能。

④层次性

系统的层次性是指一方面系统由一定的要素组成,这些要素是由更小一层次的要素组成的子系统,另一方面系统自身又是更大系统的组成要素。

2.3何谓演化与进化?

怎样理解自然界的进化是一个不断发生对称性破缺的过程?

答:

(1)进化:

是指事物的上升的、从无序到有序、从低序到高序的不可逆过程或复杂性和多样性的增长。

(2)演化:

除包括进化的含义外,还包括了事物的下降的、从有序到无序、从高序到低序的过程即“退化”和从宏观有序态到远离平衡的“混沌态”以及不同远离平衡态的“混沌态”之间的更替。

(3)自然界的系统进化即有序化,大体上由宇宙、地球、生命、人类的起源与进化所构成。

与自然系统有序化相联系、相对应的是对称性破缺。

自然界的有序化是对称性破缺的结果,正是由于对称性破缺才使系统向有序化、组织化和复杂化演化。

宇宙的演化到形成地球、地球上的生命以至人类,就是一个从完全对称到对称性逐步丧失、非对称性逐步形成的过程。

由此可见,自然界的进化就是一个不断发生对称性破缺的过程

2.4阐释自组织的概念以及自然系统演化的自组织机制、基本条件。

答:

(1)自组织是自然界物质系统自发地或自主地有序化、组织化和系统化的过程。

(2)自组织机制:

①开放性、远离平衡态;

②非线性相互作用;

③涨落“生序原理”。

自组织是指系统在没有外部信息(指令)的情况下,其内部各子系统(要素)默契配合,自发地协调一致地按照一定的规律运动(或排列)的过程。

开放性、远离平衡态、非线性相互作用和涨落是自然系统演化的自组织机制。

①开放性、远离平衡态

一个远离平衡态的开放系统,通过与外界环境交换物质、能量和信息,就能够从原来混乱无序的状态,转变为一种在时间、空间或功能上有序的结构。

无序与增熵是封闭系统运行的唯一方向,这是由封闭系统所决定的,而对抗这种决定的运动路线的关键就是开放。

所谓开放,就是借助外部环境输入的抗熵克服,抵消系统内部的增熵。

因此开放式系统自组织得以形成的必要条件。

远离平衡态也是系统实现自组织的必要条件。

因为在近乎平衡态的情况下,即使系统开放,它也会返回平衡态的。

“非平衡是有序之源”,只有非平衡态才能导致有序,形成稳定的有序结构。

②非线性相互作用

非线性相互作用是较为复杂的作用方式,是具有相干性的作用机制,胸内部的作用关系不再是各种作用的简单叠加所能说明的,而是多种作用相互制约、耦合而成的全新的整体效应。

这意味着系统内要素独立性的丧失,各要素按一定方式在大范围内协调运动,从而导致系统新质的出现。

③涨落:

“生序原理”

通常由大量相互作用的子系统所构成的体系,总是经常不断的受到来自系统内部和外部环境的扰动。

扰动就会使得系统在某个时刻、某个局部的空间范围内产生对宏观状态的微小偏离,这种微小的偏离就称为涨落。

涨落是由组成系统的大量微观元素的无规则运动及外部环境不可控制的微观变动引起的,是一种随机的,不可预言的事件。

一般说来,当系统的宏观状态为平衡态和平衡态附近的某个定态,系统的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是线性的,涨落都是衰减的。

涨落本是很微小的,衰减的涨落当然不可能对系统状态产生什么大的影响。

而当系统处在远离平衡态,系统内部各构成要素或子系统之间存在着非线性相互作用,那么,某种微小的涨落就会使系统的状态发生微小变化,这种微小变化将通过非线性的反馈机制而被放大,使系统跃迁到一个新的稳定有序状态。

 

2.5怎样理解自然界循环发展的无限性?

答:

(1)恩格斯关于物质永恒循环的思想

他指出,宇宙的演化是“物质赖以运动的一个永恒的循环”。

在这个循环中,除了永恒变化着和永恒运动着的物质和其运动和变化的规律以外,再没有什么永恒的东西了。

(2)自组织理论和混沌理论:

进化和退化的交替

自然界的演化,既不是单调地走向有序和进化,也不是单调的走向无序和退化。

有序和无序的不断转化,进化与退化的不断交替,使自然界处于永恒的物质循环之中。

(3)现代宇宙学对于宇宙未来演化趋势的推断

现代宇宙学的研究表明,20世纪80年代发现的静止质量,可以使宇宙由膨胀转变为收缩,从而形成宇宙的永远重复的连续更替。

第三章

3.1从生态自然观的产生说明这种自然观是对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丰富和发展。

答:

(1)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思想是现代生态自然观的直接的理论来源。

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思想:

①自然界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②环境创造人,人也创造环境。

③自然生产力是社会生产力的基础。

④人要与自然和谐一致。

⑤改革不合理的社会制度,是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

(2)以生态科学为基础的生态自然观是当代人类对“生态危机”进行反思和对生态科学进行概括与总结的结晶。

“生态危机”是指由于人类不合理的活动,在全球规模或局部区域导致生态过程即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损害、生命维持系统瓦解,从而危害人的利益、威胁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现象。

其表现为:

人口激增、自然资源消耗、短缺、环境污染。

(3)生态自然观的基本思想:

①生态系统是生命系统;

②生态系统具有显著的整体性;

③生态系统是自组织的开放系统;

④生态系统是动态平衡系统;

⑤生态系统是稳定性与变化性相统一的平衡。

生态自然观是对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是在人类反思全球性“生态危机”的过程中和总结现代生态科学的最新思想成果的基础上形成的。

3.2如何理解自然界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基?

答:

(1)人是自然界发展的产物,决定了人与自然之间结成了发生学意义上的关系。

马克思指出:

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自己所处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

(2)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在自然界之中。

马克思说:

人直接地是自然界存在物。

人作为自然界的存在物是生活在自然界中的,而不是存在于自然界之外或凌驾于自然界之上的。

(3)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依赖于自然界。

恩格斯指出:

人首先依赖于自然。

马克思说:

人是现实的,有形体的,站在稳固的地球上呼吸着一切自然力的人

3.3现代生态学在协调人与自然关系问题上提供了哪些科学结论?

答:

(1)人在生态系统中处于杂食性消费者的生态位置上

人类改造自然的盲目性造成的生态失衡和环境污染,最终负反馈给人类自身。

(2)人还是生态系统中的调控者和协同进化者

人类在调控和协同进化是创造自己和社会历史,还要维护地球健全的生态系统,不断提高生态系统维持生命的能力。

3.4对中国可持续发展之路谈谈你的想法。

(5星)

答:

(1)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

①突出发展的主题——发展原则

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发展的目的是改善人类的生活质量,创造美好的生活环境,发展是人类共同和普遍的权利。

②发展的可持续性——可持续性原则

从人类长远利益出发,追求发展的可持续性,即人类社会世世代代延续不绝的发展。

③人类根本利益和行动的共同性——共同性原则

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上,全球性的生态危机,表现了人类所遇到的危机的共同性、安全的共同性和未来的共同性,实施可持续发展需要不同的国家超越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差异来采取联合的共同行动。

④人与人关系的公平性——公平性原则

人与自然的危机和人与自然的矛盾不可分割,只有解决人与人之间的不公平性,才有可能达到人与自然间的协调和谐。

公平是指人与人之间的互利共生,协同发展,包括代际公平和代内公平。

(2)生态文明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途径:

① 物质生产层面:

生态文明的主导产业是生态产业,即以生态化为目标的农业、工业、信息业与服务业。

②社会制度层面:

从政治、经济、法律、伦理、教育等方面规范和约束人们的行为;为维护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建立相应的法规与机构,以协调在环境保护中人与人的关系。

③思想观念层面:

思维方式上,要打破工业化的思维方式,不能重复发达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

价值观上,破除那种认为工业增值大,农业增值小,是弱质农业,只增产不增收的观念,发展生态农业。

(3)个人见解:

①改革不合理的社会制度,是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

②需要整个“地球村”的各个国家,各个民族共同努力和通力合作;

③要从根本上消灭私有制,在世界上建立一个没有战争仇杀,没有民族纷争的公正、和平、进步的社会制度。

3.5可持续发展着眼于哪三个“实现”?

一、实现人类社会、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二、实现世界各国即不分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的共同发展;

三、实现人类世世代代的共同发展。

3.6当代全球性“生态危机”的主要表现有哪些?

20世纪之后,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人类的生产、消费活动对自然界的巨大冲击带来了事关人类命运的大问题,即生态危机问题。

(1)所谓“生态危机”,主要是指由于人类不合理的活动,在全球规模或局部区域导致生态过程即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损害、生命维持系统瓦解,从而危害人的利益、威胁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现象。

“生态危机”是与“生态失衡”相联系的。

自然界不断失去平衡,是人与自然关系恶化的集中体现。

人类虽不会立即因为人与自然关系的恶化而毁灭,但是,人类现有的发展方式却已变得岌岌可危。

(2)当代全球性“生态危机”的主要表现

①人口激增:

人口问题是引发其他问题的基本因素。

人口问题反映了人口数量与环境容量的矛盾。

②自然资源消耗、短缺:

在资源方面,人类目前消耗的能源和其他物质资源绝大多数都是不可再生的。

“资源危机”,主要表现在非再生性资源的枯竭、短缺、污染,可再生性资源的锐减、退化、濒危。

如土地荒漠化、森林的破坏、物种的消失、垃圾泛滥、矿物等资源问题尤为突出。

③环境污染:

所谓环境污染,是指由于人类的活动引入环境的物质和能量,造成危害人类及其他生物生存及生态系统稳定的现象。

目前,最具全球规模的环境污染主要表现为酸雨蔓延、臭氧层耗损(臭氧洞)、和温室效应。

第四章

4.1如何理解科学的本质?

答:

(1)科学的涵义:

①科学和工业是“人对自然界的理论关系和实践关系”,即科学和工业是人对自然的能动的认识和改造的关系;

②科学是一种社会的、精神生产领域的劳动;

③科学是生产力;

④科学既是观念的财富又是实际的财富。

(2)科学的性质:

①科学是知识形态的生产力;②科学是特殊的社会意识形式。

(3)科学的本质属性:

①客观真理性;②可检验性;③系统性;④主体际性。

4.2科学知识有哪些构成要素?

说明它们的特点与相互关系。

(5星)

答:

(1)科学知识的构成要素包括科学事实、科学定律、科学假说和科学理论。

(2)特点:

①科学事实具有可重复性,渗透理论,比较系统和具有相对独立性;

②科学定律是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统一,具有简明性;

③科学假说是科学性与猜测性的统一,抽象性与形象性的统一,多样性与易变性的统一;

④科学理论具有客观真理性,全面系统性,逻辑完备性和科学预见性。

(3)相互关系:

①科学事实是科学知识体系的出发点和归宿;

②科学定律是构成科学理论的基础;

③科学假说是科学理论的过渡形式;

④科学理论是科学成果的系统体现。

4.3什么是科学精神?

举例说明它的重要性。

答:

1、科学精神是指从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成果中所显示出来的科学本身所独有的一种精神气质,以及与之相应的科学思想、科学方法。

它是科学价值的核心。

2、科学精神的涵义是历史地演变的,不同的价值观就会有不同的有关科学精神的界定。

科学精神有广泛而深刻的涵义,主要包括:

其一、求真务实精神;其二、有条理的怀疑精神;其三、开拓创新精神。

①自由探索的精神。

爱因斯坦:

“这种精神上的自由在于思想上不受权威和社会偏见的束缚,也不受一般违背哲理的常规和习惯的束缚。

这种内心的自由是大自然难得赋予的一种礼物,也是值得个人追求的一个目标”。

②勇于批判的精神。

波普尔从科学哲学的角度进一步强调和突出了科学的批判精神,他强调科学方法是批判的方法,批判是任何理智发展的主要动力。

③大胆创新的精神。

齐曼说:

“科学是对未知的发现。

这就是说,科学研究成果总应该是新颖的。

一项研究没有给充分了解和理解的东西增添新内容,则无所贡献于科学。

这项规范强调科学认识论中的发现因素。

它迫使科学这们要有不同形式的‘创造性的’和‘富有想象力’的思想。

④严谨求实的精神。

科学需要有实证精神,实证精神意味着科学的严格性,表明任何科学理论或假说都必须接受严格的检验,都必须有充分的实证依据。

4.4从科学事实到科学定律,一般有哪两条途径?

1、科学事实,是人们通过观察、实验所获得的经验事实,是经实践检验被证明为正确反映客观事实的真实描述和判断,其逻辑形式是单称命题(单称陈述)。

科学定律是反映自然界事物、现象之间的必然性关系的科学命题。

是人们对于自然现象之间的必然的、实质性的、不断重复着的关系的认识。

科学定律以观察和实验结果为基础,具有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性,其逻辑形式是全称命题。

2、从科学事实到科学定律,是科学认识过程中的飞跃。

一般有两条途径:

(1)借助归纳法,从科学事实概括出经验定律。

它反映事物和现象之间的某种联系,拥有真接可判定或测量的经验内容,例如,开普勒行星三定律。

(2)借助于想象、直觉与灵感得出理论定律。

不是直接源于经验概括;不能从经验中推导出来,理论定律反映着客体更深刻的本质,具有更大的普遍性。

例如,德国化学家凯库勒发现苯环结构。

它们是“人类理智的自由发明”。

第五章

5.1科学问题在科学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如何?

科研选题的原则?

答:

(1)地位:

科学问题是科学研究的起点,问题在科学认识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起着支配作用,问题是科学认识形成过程的核心。

(2)作用:

人们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也就使科学认识不断地发展。

在科学研究中如果没有问题,科学也就停滞不前了。

(3)选题的原则:

①创新性原则;②科学性原则;③可行性原则;④社会需求原则。

5.2如何理解观察与实验是主观与客观相统一的过程?

答:

(1)科学观察是人们有目的、有计划地利用自己的感官认识和描述各种自然现象,获取经验知识的基本手段。

科学观察属于实践活动,在科学认识过程中,它既是接收外部信息、获取经验事实的基本方法,有事检验理论认识的基本手段。

因此科学的研究对象及其理论、科学家说的推论都应具有客观性。

观察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是主体在一定的条件下,通过感官从被观察对象那里获得感觉映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图表模板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