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士学位论文某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实施方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6709519 上传时间:2023-07-16 格式:DOCX 页数:59 大小:270.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士学位论文某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实施方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9页
学士学位论文某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实施方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9页
学士学位论文某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实施方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9页
学士学位论文某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实施方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9页
学士学位论文某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实施方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9页
学士学位论文某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实施方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9页
学士学位论文某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实施方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9页
学士学位论文某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实施方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9页
学士学位论文某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实施方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9页
学士学位论文某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实施方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9页
学士学位论文某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实施方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9页
学士学位论文某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实施方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9页
学士学位论文某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实施方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9页
学士学位论文某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实施方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9页
学士学位论文某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实施方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9页
学士学位论文某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实施方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9页
学士学位论文某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实施方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9页
学士学位论文某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实施方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9页
学士学位论文某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实施方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9页
学士学位论文某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实施方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9页
亲,该文档总共5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士学位论文某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实施方案.docx

《学士学位论文某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实施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士学位论文某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实施方案.docx(5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学士学位论文某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实施方案.docx

学士学位论文某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实施方案

 

某某土地开发整理项目

 

实施方案

 

项目承担单位

规划设计单位

 

某某土地开发整理项目

实施方案

 

编制单位(公章):

 

目  录

项目预算表

表1土地整理项目总预算及分年度预算表57

表2预算总表58

表3工程施工费预算表59

表3-1直接费预算表60

表3-2直接工程费预算表61

表3-3间接费预算表67

表4设备费预算表68

表5其它费预算表69

表5-1前期工作费预算表70

表5-2工程监理费预算表71

表5-3竣工验收费预算表72

表5-4业主管理费预算表73

表5-5拆迁补偿费预算表74

表6不可预见费预算表75

表7季度分月用款计划表76

附表1 人工预算单价计算表77

附表2 工程材料预算价汇总表78

附表3 砼砂浆材料计算表79

附表4 机械台班预算单价计算表80

附表5 直接工程费单价表81

 

第一部分项目分析

项目特性表

编号

项目

单位

数量

编号

项目

单位

数量

工程位置

11

新建灌溉渠

km

2.092

1

涉及行政村

1

12

维修灌溉渠

km

2.474

开发整理面积

hm2

120.81

13

新建排水沟长

km

2.583

1

开发整理面积

hm2

120.81

14

新建截水沟长

km

0.5

2

原耕地面积

hm2

75.29

15

新建蓄水池(50m3)

12

3

开发整理后耕地面积

hm2

95.50

16

新建沉沙凼

14

4

土地平整新增耕地面积

hm2

10.61

17

新建农涵

31

5

土地平整新增耕地率

%

8.78

18

维修山坪塘

1

6

土地开发新增耕地面积

hm2

9.60

项目预算

万元

106.65

7

土地开发新增耕地率

%

85.26

1

工程施工费

万元

93.37

8

总新增耕地面积

hm2

20.21

土地平整

万元

30.56

9

总新增耕地率

%

16.73

农田水利

万元

31.24

地貌类型

低山

田间道路

万元

31.57

抗旱天数

30

其他工程

万元

0

1

灌溉模式

能灌能排

2

设备费

万元

0

2

排涝标准

10年一遇

3

其他费用

万元

11.19

土地权属

集体

前期工作费

万元

4.94

工程数量

工程监理费

万元

1.40

1

人工挖运土方

万m3

1.9835

竣工验收费

万元

2.80

2

爆破改土

万m3

1.5400

业主管理费

万元

2.05

3

人工清理荒草地表土

万m3

2.252

4

不可预见费

万元

2.09

4

归并水田田坎

hm2

8.08

项目建设工期

5

5

田埂修筑

万m3

0.6949

项目效益

6

干砌块石坎

万m3

0.1464

1

新增耕地面积

hm2

20.21

7

人工挖沟槽土方

万m3

0.0645

2

年增加净效益

万元

27.34

8

维修田间道长

km

0.926

3

预算总投资

万元

106.65

9

新建生产路长

km

3.378

4

静态投资收益率

%

25.63

10

维修生产路长

km

11.209

5

静态投资回收期

4

1项目区基本情况

1.1项目范围

某某县位于四川盆地东南边缘向云贵高原过渡地带,重庆市南部,是重庆市的南大门。

全县幅员2178.5km2,南北长82km,东西宽48km。

介于东经106º23'~106º55',北纬28º27'~29º11'之间,东邻万盛区与南川市,扼川黔交通要道,南接贵州桐梓、习水两县,西连江津市,北与巴南区交界。

某某土地开发整理项目位于某某县北部低山粮经区,距离县城约25km,介于东经106˚41'45"~106˚42'41"和北纬29˚05'02"~29˚05'48"之间,涉及图幅H—48—106—(44),项目涉及某某村一、二、三、四、九社。

项目区范围以地类界为界,涉及土地开发整理面积120.81hm2。

1.2项目区自然条件

某某位于石油沟背斜与三角镇向斜之间,近三角镇向斜一方,即石油沟背斜东翼、三角镇向斜西翼之间。

两翼之间的横山成为倒置山,发育成顺岩向成坡、逆岩向成陡岩单斜山地貌,项目区位于某某县的北部低山区,属于单斜山地貌,地势西坡较陡,东坡较缓。

海拔高度介于620~870m之间,相对高差100m左右。

项目区属中亚热带湿润气候区,热量充足,气温不稳定;降雨充沛,但地区和季节分配不均匀;全年云多日照少,山地气候垂直分异明显;春早霜雪少,夏热多伏旱,晚秋多阴雨,冬暖少严寒。

项目区年均气温在15.8℃,据近20年气象资料,多年平均日照时数为1262.2小时,属全国低日照区。

区内多年平均降水量1057.7mm,但时空分布不均;多年平均蒸发量449mm,≥10℃年活动积温为4877℃,多年平均无霜期287天,年均相对湿度80%。

总体上项目区雨热同期,适宜多种植物生长。

项目区土壤以红棕紫泥水稻土为主,红棕紫泥水稻土由侏罗系遂宁厚层鲜红色泥岩、粉砂质泥岩夹薄层砂岩风化而成,其母质风化度低,土壤厚度40~70cm,土壤pH值介于4.9~5.7之间,土壤显微酸性。

项目区土壤中钾、钙、镁矿物质含量丰富,理化性状良好,土体松泡,土壤自然肥力高,沙粘适中,适种性广,地形条件好,作物产量较高、稳。

受地质构造和自然地貌的影响,项目区风化裂隙含水层,由于深度浅,地形切割零碎,接受大气降水补给后就近排泄,地下径流途径短,水位、水量变幅大,埋藏分散,不易储集,可采价值小。

项目区有两座小(三)型水库,一座是思林水库,占地面积1.18hm2,总库容量8万m3,有效库容6万m3,另一座是上湾水库,占地面积0.45hm2,总库容量5万m3,有效库容3.5万m3。

大小山坪塘16口,占地总面积为1.48hm2。

项目区灾害性天气主要有干旱、倒春寒。

据某某县气象资料统计:

近20年中,干旱中以伏旱和春旱最重,出现伏旱19年,其中中至强度伏旱16年,占旱年的80%;出现春旱9年,占旱年的47.4%。

旱期长20~45天,对水稻扬花结实影响最大;出现倒春寒频率为80%,共计23次,最多一年发生3次,一般发生在3月下旬~4月下旬,引起烂秧、烂种和小麦花而不实,严重影响作物的生长和收成。

1.3项目区社会经济条件

据2005年统计,项目区现有农户331户,总人口1195人,耕地面积75.29hm2,人均耕地0.063hm2。

2005年人均纯收入2757元,经济收入主要来自传统农业,其次是多经产业。

农作物主要以优质水稻、玉米、小麦、蔬菜、红薯及豆类等为主,玉米产量5250kg/hm2,小麦产量2800kg/hm2,水稻产量5410kg/hm2,蔬菜产量19435kg/hm2。

经济作物主要由油菜、花生等,经济林木主要以桑、柑桔、柚类、梅、梨为主。

用材林主要以杉、松、柏、青杠为主,“四旁树”以南竹、慈竹、槐栗为主。

项目区农民在长期的垦殖经营中,积累了丰富的生产经验,形成了比较精细的耕作传统,而且接受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较快,耕作技术水平较高。

1.4项目区基础设施现状

项目区西南与东南—西北走向的浸新(某某至某某巨龙)县级公路相临,项目区内有两条田间道贯通,总长约3km,项目区交通较为便利,这为土地开发整理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但路面基本上为土质路面,年久失修,路面破损严重,需要进行维修,另外项目区耕作小道较少,部分路况较差,需维修和新布置生产路。

通过田间道的维修和生产路的布置调整,能大大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土地的生产力水平。

项目区有两座小(三)型水库,一座是思林水库,占地面积1.18hm2,总库容量8万m3,有效库容6万m3,另一座是上湾水库,占地面积0.45hm2,总库容量5万m3,有效库容3.5万m3。

大小山坪塘16口,占地总面积为1.48hm2,多分布在地势较低,水田较多的地方。

由于旱地位置较高,山坪塘分布较少,不能满足蓄水、灌溉的需要,需修筑一定数量的蓄水池,便于灌溉。

此外,项目区已完成农村电网改造工程,改造后电压稳定,380V,220V电力供给充足。

由此可见,项目区的交通、水利、电力等基础设施比较完善,能满足项目区进行土地开发整理的需要。

2项目分析

2.1项目的合法性分析

2.1.1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要求

项目规划符合重庆市某某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项目区规划和某某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土地用途、位置、面积等方面协调一致。

项目区整理后土地的用途为农用地,不存在用途转换及位置等的变更。

2.1.2符合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的要求

项目区规划和某某县土地开发整理规划在土地用途、位置、面积上协调一致。

2.1.3符合其它法律、法规的要求

项目符合水土保持、林地保护的要求。

项目工程措施以保护自然生态条件为前提,不损毁原有林地为原则。

2.2土地利用评价

2.2.1土地利用问题

项目区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1)项目区田形不均,水系紊乱,水土流失较为严重。

由于耕地高低不平,夏季降雨集中,容易受到洪涝威胁,水毁田的现象时有发生。

农民长期形成的顺坡耕种的耕作习惯,客观上也加剧了坡地的水土流失,造成土壤肥力流失,瘠薄地、低产田土增多,而高产稳产的基本农田则逐年减少。

同时由于水土流失导致坑塘、沟渠等淤积,缩短了工程寿命甚至使其报废,降低了水利工程效益。

(2)农业基础设施不配套。

项目区山坪塘分布不均,利用率低,有的需要进行清淤和维修,而灌溉、排水设施也较少,使得农作物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弱。

项目区旱地排灌沟渠和田间道路有待完善,健全网络,形成完善的基础设施配套体系。

(3)项目区遭受的自然灾害中,以伏旱最为严重。

伏旱开始早结束晚,一般始于7月下旬至8月下旬;伏旱持续时间一般为30天左右。

由于伏旱出现时期正是作物生长旺盛、抗旱能力弱、需水量又很大的时期,严重影响了作物的生长和收成。

2.2.2土地整理适宜性评价

项目区土壤以红棕紫泥水稻土为主,红棕紫泥水稻土由侏罗系遂宁厚层鲜红色泥岩、粉砂质泥岩夹薄层砂岩风化而成,其母质风化度低,土壤厚度40~70cm,土壤pH值介于4.9~5.7之间,土壤呈微酸性。

项目区土壤中钾、钙、镁矿物质含量丰富,理化性状良好,土体松泡,土壤自然肥力高,沙粘适中,适种性广,地形条件好,作物产量较高、稳,是某某粮、林、油主产地。

项目区现有荒草地11.26hm2,多分布在6º~25º坡度的地段。

土壤矿质养分含量丰富,据实地调查,通过开发荒草地,可增加有效耕地面积,开发系数可达85.26%。

2.2.3新增耕地潜力分析

根据某某县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提供的土地利用现状图斑面积统计册和实地地形现状测绘(1:

2000)面积统计的结果,项目区实施土地开发整理面积为120.81hm2,具体土地利用现状见表1。

表1 某某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土地利用现状表(2005年)

单位:

hm2

村名

地类

某某村

百分比(%)

农用地

耕地

水田

60.77

50.30%

旱地

14.52

12.02%

小计

75.29

62.32%

其它农用地

田土坎

29.69

24.58%

农村道路

1.21

1.00%

农田水利用地

0.25

0.21%

坑塘水面

3.11

2.57%

小计

34.26

28.36%

未利用土地

荒草地

11.26

9.32%

小计

11.26

9.32%

合计

120.81

100.00%

项目区新增耕地潜力主要来源于提高净耕地系数,通过对田土坎进行归并和开发荒草地来增加耕地。

项目区现有净耕地75.29hm2,相应的田土坎有29.69hm2,净耕地系数为71.72%,可开发的荒草地11.26hm2。

因此项目区土地整理和开发潜力较大,通过开发整理净耕地系数可达到82.41%。

项目区整理后新增耕地面积Mz公式计算:

Mz=(1-R2)×(M1-M2)+(R1-R2)×M

=(1-0.1759)×(15.83-4.93)+(0.28282-0.17587)×104.98

=20.21(hm2)

式中:

Mz—整理后新增净耕地面积;M—整理农地区的原耕地毛面积;M1—整理农地区非耕地地类的面积(含农田水利用地、农村道路、坑塘水面、其它未利用地);M2—待整理农地区整理后保留的非耕地地类面积(含农田水利用地、农村道路、坑塘水面);R1—整理前的田土坎系数;R2—整理后的田土坎系数。

项目区拟实施土地开发整理面积120.81hm2,通过对中低产田土整理,减少田土坎占地面积,可新增耕地10.61hm2,新增耕地比例为8.78%;开发荒草可新增耕地9.60hm2(新增耕地比例按85.26%计)。

项目区开发整理共增加耕地20.21hm2,新增耕地比例为16.73%,新增耕地来源见表2。

表2项目区土地开发整理新增耕地前后面积对照表

单位:

hm2

地类

农  用  地

未利用地

合计

水田

旱地

田土坎

农村

道路

农田水利用地

坑塘

水面

荒草地

合计

整理前

60.77

14.52

29.69

1.21

0.25

3.11

11.26

120.81

整理后

68.85

26.65

20.38

1.41

0.38

3.14

0.00

120.81

面积增减

8.08

12.13

-9.31

0.2

0.13

0.03

-11.26

0.00

2.3水资源平衡分析

项目区属中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域,降水充沛,降雨与农作物生长需水同步,在生育周期内,农作物仅因春旱、夏旱和伏旱缺水,其余时间作物需水能自给。

因此,项目区是雨育农业区,不同于灌溉农业区。

本开发整理设计只针对农作物干旱时期需水分析水资源供给状况。

2.3.1需水量计算

2.3.1.1农作物品种

项目区农业用地主要为水田和旱地,以种植粮经作物为主。

参照当地种植制度和今后种植业结构调整的要求,以水稻、玉米、小麦和蔬菜来确定作物需水量。

2.3.1.2抗旱天数设计标准

水资源平衡分析的目标是在水资源总量基本充足的基础上解决水资源季节性供应不足,重点解决项目区的干旱季节缺水期间的灌溉问题。

根据国土资源部颁布的《土地开发整理标准》和项目区种植制度,项目区灌溉工程可按抗旱天数进行设计,设计抗旱天数为30天。

2.3.1.3农作物需水量预测

(1)确定项目区灌溉面积

项目区开发整理后耕地分布相对集中,灌溉面积涉及整理后的耕地面积,故项目区灌溉面积确定95.50hm2,其中水田面积68.85hm2,旱地面积26.65hm2。

(2)作物需水量预测

在水资源平衡分析中,主要是针对干旱季节作物需水。

据某某县农业局和水电局多年的研究表明,水田日耗水量为3.7mm/d,旱地日耗水量为2.1mm/d。

Q净需=E水×S水×T+E旱×S旱×T

=3.7/1000×10000×68.85×30+2.1/1000×10000×26.65×30

=0.932×105(m3)

式中:

Q净需代表农作物的需水量;E水代表农作物日耗水量;

S代表灌区面积;T代表抗旱天数

2.3.2可供水量计算

2.3.2.1坑塘、蓄水池蓄水量

经实地调研和量算,项目区有山坪塘共计16口,占地总面积1.48m2,平均蓄水深度为1.5m;项目区规划新建50m3蓄水池12口,利用降雨蓄水,考虑灌溉时坑塘、蓄水池不一定蓄满,故在计算可供水量时,取最大蓄水量的80%。

(1)坑塘蓄水量

W塘=S×h×0.80

=1.48×10000×1.5×0.80

=0.178×105(m3)

式中:

W塘—山坪塘供水量,m3;S—山坪塘占地面积,hm2;

h—山坪塘平均蓄水深度,m。

(2)蓄水池蓄水量

W池=V×n×0.80

=50×12×0.80

=0.005×105(m3)

式中:

W池—蓄水池供水量,m3;v—蓄水池容积,m3;n—蓄水池数量,口。

(3)坑塘、蓄水池蓄水量

W塘、池=W塘+W池

=0.178×105+0.005×105

=0.183×105(m3)

式中:

W—坑塘、蓄水池供水量,m3。

2.3.2.2水库可供水量

项目区思林水库占地面积1.18hm2,有效库容6万m3,上湾水库占地面积0.45hm2,有效库容3.5万m3,均按干旱季节80%供水计算。

W库=(60000+35000)×0.8

=0.760×105(m3)

2.3.2.3项目区供水量

项目区总供水量W=W塘、池+W库

=0.183×105+0.760×105

=0.943×105(m3)

2.3.3水资源评价

项目区干旱季节农作物需水量为0.932×105m3,项目区干旱季节供水量可达0.943×105m3,故在干旱季节项目区可供水量能满足项目区农业生产的需要。

2.4环境影响分析

(1)项目区相当部分为山坡地带,土壤极易冲刷流走,不利保水保肥。

项目建成后,通过修筑梯地,能达到保肥保土的作用。

(2)土地开发整理主要对原有耕地进行改造、整治、归并,田间道的布局整理,并配套硬化渠道等农田水利工作,在施工过程中,将涉及到大量的移动土方工程量,加之建筑材料、物流的集中和转移都将对环境造成不利影响,但从长远看,这种影响是轻微的、暂时的。

对于施工过程中建筑材料和物流的集中和转移,要严格按照国家规定的施工操作程序施工,尽量将施工对环境的影响降低到最低程度。

对于施工后整理出来的耕地,尽早安排农民耕种,恢复植被。

 

第二部分规划设计说明

1工程布局

1.1工程布局原则

本项目规划遵循以下原则:

(1)坚持“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与《某某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某某县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相衔接的原则;

(2)坚持统筹规划,合理开发利用资源,切实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

(3)坚持优化土地利用结构,促进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统一;

(4)因地制宜采取工程、技术措施,应用和推广农业先进科学技术,与农业生产结构调整有机结合,促进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1.2工程布局说明

根据项目区所存在的主要矛盾,结合当地生产传统和习惯,遵循工程技术上可行、经济合理、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兼顾的前提,坚持改进项目区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和工程整理同步进行的指导思想,通过对项目区的土地进行开发整理综合整治,通过各项配套工程的实施,使项目区从整体上形成“田成形,路相通,沟成网”的布置格局,成为一个农业基础设施完备、生产力高的良好农田生态系统。

项目区主要工程类型包括三种:

一是土地平整工程,包括平整土方以及田土坎工程;二是农田水利工程,主要包括新建和维修灌溉渠及新建排水沟、截水沟、蓄水池、沉沙凼和维修山坪塘等;三是田间道路工程,主要是维修田间道及新建和维修生产路。

1.2.1土地平整工程布局

由于项目区水田经过农民多年的修整,已经形成比较规范的田块,本规划原则上不做大规模田块调整,仅考虑对部分零星小田块进行归并,以减少田坎占地,增加有效耕地面积。

本规划对旱地及荒草地实施坡改梯技术,修成坡式梯土,并对15°~25°的旱地及荒草地通过土地平整使台面坡度平均降到15°,15º以下旱地及荒草地不作降坡处理。

田块布设按“等高不等宽、大弯随弯、小弯取直”的原则,沿等高线修成坡式梯田,梯田田面长一般为30~150m,田面宽一般为4~14m。

梯田田坎沿等高线原则上每隔2.0m高程布设一排。

1.2.2农田水利工程布局

根据项目区的地形地貌和已有水利基础设施情况,本工程规划三种类型的沟渠,一种是灌溉渠,维修部分灌溉渠,并在缺水地区适当新建灌溉渠,与已有的灌溉渠和蓄水池连接,保证项目区水资源的充分利用;二是排水沟,主要是沿坡面布设,以便将坡面径流归流后引向山下,减轻水土流失程度;再就是截水沟,主要布设在坡面面积较大且与水田交界处,以便将坡面径流归流后引到已有沟渠、坑塘内,以减轻水田洪涝的程度。

同时在旱地面积较大且附近没有坑塘的情况下沿排水沟或截水沟布设蓄水池,以积蓄雨水,方便灌溉。

在蓄水池和水田前布设沉沙凼,以便让水土归流。

1.2.3田间道路工程

道路布置以方便居民的生产和交通为原则,且尽量少占地。

从总体来看,该项目区主干机动道路基本形成,道路状况较好。

只对新房子通往某某小学的机耕道进行维修。

为了耕作方便,结合项目区已有道路基础设施情况新建生产路。

规划的生产路主要将居民点与居民点、居民点与公路、田间道及人行大道相连,同时在坡面规划上山生产路,以保证生产和管理的畅通。

2工程设计

2.1工程设计依据

本设计是在详实的资料基础上进行的,充分考虑了当地农田水利建设实践经验和教训,吸取了农、林、水、国土等部门专家的意见和建议,具体单项工程设计过程中主要参照以下规范进行:

(1)《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设计规范》(TD/T1012-2000);

(2)《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验收规程》(TD/T1013-2000);

(3)《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GB/50288-99);

(4)《农田排水工程技术规范》(SL/T4-1999);

(5)《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GB/T16453.1-16453.6-1996);

(6)《雨水集蓄利用工程技术规范》(SL267-2001)。

2.2工程设计内容

2.2.1土地平整工程设计

2.2.1.1设计标准

坡改梯田面宽度一般为4~14m。

田坎设计参照《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GB/T16453-1996),按10年一遇6小时最大暴雨设计。

2.2.1.2梯田田面设计

本设计对旱地及荒草地实施坡改梯技术,修成坡式梯土,并对15°~25°的旱地及荒草地通过土地平整使台面坡度平均降到15°,15º以下旱地及荒草地不作降坡处理。

由于项目区水田经过农民多年的修整,已经形成比较规范的田块,本规划原则上不做大规模田块调整,仅考虑对部分零星小田块进行归并,以减少田坎占地,增加有效耕地面积。

2.2.1.3梯田田坎设计

设计每隔2m高程布设一排田坎。

田坎原则上采用土坎设计,在沿田间道边、土层较薄或陡坎地段也可因地制宜地布设一些石坎,数量控制在10%,

土台筑坎:

清除表土,坡地起坎,坎顶宽30cm,上游坎高20cm,下游坎高根据坡面倾角和梯田宽度计算确定,起坎宽度视地面坡度而定,土坎应随弯就直,照面平整,在夯筑土坎时,应清除新旧土接触层的杂草,并且分层夯实,在土坎稳定后种植护坡蓑草或酸牧草。

土坎外坡取70°,内坡取80°,土坎坎面内斜5°以下。

块石干砌筑坎:

清除表土,坡地筑条石坎,坎顶宽40cm,上部高20cm,嵌入原土层不小于20cm,石坎外边坡比为1:

0.2。

块石之间应互相嵌实咬紧,石缝错开,分层砌筑,从而保证石坎稳定,不垮塌。

块石坎基础必须置于坚硬的基岩或土质上。

2.2.1.4土方工程量计算

项目区土地平整根据地形、面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