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统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单元第58课同步习题有答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710838 上传时间:2023-07-16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59.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春统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单元第58课同步习题有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春统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单元第58课同步习题有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春统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单元第58课同步习题有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春统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单元第58课同步习题有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春统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单元第58课同步习题有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春统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单元第58课同步习题有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9页
春统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单元第58课同步习题有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9页
春统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单元第58课同步习题有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9页
春统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单元第58课同步习题有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9页
春统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单元第58课同步习题有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9页
春统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单元第58课同步习题有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9页
春统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单元第58课同步习题有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9页
春统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单元第58课同步习题有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9页
春统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单元第58课同步习题有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9页
春统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单元第58课同步习题有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9页
春统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单元第58课同步习题有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9页
春统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单元第58课同步习题有答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9页
春统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单元第58课同步习题有答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9页
春统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单元第58课同步习题有答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9页
春统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单元第58课同步习题有答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9页
亲,该文档总共2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春统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单元第58课同步习题有答案.docx

《春统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单元第58课同步习题有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春统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单元第58课同步习题有答案.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春统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单元第58课同步习题有答案.docx

春统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单元第58课同步习题有答案

5.黄河颂

1.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九曲连环(  )滋长(   )高山之巅(  )

fēng(  )火气pò(  )péngpài(    )   狂lán(  ) 

wǎn(  )转píngzhàng(    )bǔ(  )育

2.《黄河颂》歌词中反复出现的“啊!

黄河!

”起了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上下文连贯的要求看,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黄河,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五千多年的华夏文明史,与黄河有着血肉相连的关系。

黄河流千古,流出了________,流出了________,流出了________。

A.黄皮肤的部落      灿若明珠的黄河古文化    漫无边际的黄土地

B.灿若明珠的黄河古文化漫无边际的黄土地黄皮肤的部落

C.漫无边际的黄土地灿若明珠的黄河古文化黄皮肤的部落

D.漫无边际的黄土地黄皮肤的部落灿若明珠的黄河古文化

4.指出下列各句所使用的修辞手法。

(1)啊!

黄河!

/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  )

(2)啊!

黄河!

/你一泻万丈,/浩浩荡荡,/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

(  )

(3)我们祖国的英雄儿女,/将要学习你的榜样,/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

/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

(  )

5.选出加点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  )

A.2003年中国·福建项目成果交易会于6月20日在福州圆满结束。

B.记者在北京小汤山医院亲眼目睹了医务人员在抗击非典战斗中感人的工作场面。

C.有关部门高度重视防汛工作,加大宣传力度,将暴雨警报广而告之,做到家喻户晓。

D.在繁华的商业大街上,观光购物的人济济一堂,笑容满面。

跪拜乡土

一位友人去台湾观光,在一间茶棚里闲聊时,竟遇到了一位同村乡亲。

那是一位年近八旬的老人,喜滋滋地问家乡情况,问他熟悉的亲人,问门前的清江水。

一问一答,竟勾起了老人的思乡之情,萌发了回乡看看的念头,而且这愿望很强烈。

临别时,还即兴赋诗一首:

君自故乡来,无端惹乡愁。

门前清江水,是否至今流?

老人故里,已没有了亲人,但逢此盛世,三通既畅,为何不回去看看?

为了不负等待了60年的梦想,怎么也得回乡一趟。

他当即向乡人许诺,适当时候,一定回乡来看看。

不到一年,这位游子,真的在儿子的陪同下,回到阔别半个多世纪的家乡。

有乡亲问:

父母不在了,又无亲人,回来看看,看什么呢?

老人说:

“一是回来看乡亲,乡亲就是我的父母、我的亲人;二是回来感恩,感恩这片生我养我的土地。

是啊,老人是在这片土地上出生的,家园不在,这方热土还在,青山不老,绿水长流。

正是这方热土,养育了先人,养育了自己。

老人说的,字字句句,沉甸甸的。

这是他的胞衣地,这里有他父母的坟茔,虽然只是一堆黄土,却埋着父母的期盼,与自己的血脉相系相连。

这山水,这故地,这清江,甚至父母栖身之所早已散去的炊烟,都与自己脉息相系,感情相通,让他魂梦相守。

于是他对着这一方父母故地,对着这方魂牵梦绕的山水,这熟稔的土地,焚纸拈香,长恸而歌,长跪而拜。

他跪拜的是一份沉甸甸的乡情,是对乡土的挚爱,是一份温馨的眷恋。

乡土乡情,总是难忘。

这是一种与生俱来的对故乡的依赖,是一种深入骨髓的乡土文化的潜质,是楔入故乡泥土深处的楔子,它成了维系乡情的脐带。

我们每个人,都有着割舍不了的情怀,这种恋乡情结,与生命同在,终生守望。

跪拜故乡,就是跪拜土地。

这土地是我们的安身立命之所,你可以远离,但不可以割舍。

土地是母亲,是人民,是一切生灵的根基。

我们跪拜是一种心接地气的活法,也是一种精神,一种坚守,一种对大地母亲的感恩和对生命的感悟。

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出生地,一个故乡,没有选择,这是你的命之根,生之源。

它为我们承载很多,山水的仁慈,土地的博爱,谷物的恩泽,我们世世代代,都是以鞠躬的方式,贴近它,守候它,顶礼它,让我们总是心存敬畏,皈依在它脚下。

八旬老人,千里回乡,跪拜乡土,故乡在变,但那惦念和感恩之情是不变的,一如门前清江水,一直向东,日夜长流。

正如老人“回乡有感”所吟:

白发回乡一梦中,故园已非旧时容。

只有门前清江水,涛声日夜水朝东。

6.结合全文,请说说标题“跪拜乡土”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结合语境,分析下列画线词语所表达的感情。

老人说的,字字句句,沉甸甸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如何理解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这是一种与生俱来的对故乡的依赖,是一种深入骨髓的乡土文化的潜质,是楔入故乡泥土深处的楔子,它成了维系乡情的脐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文章开头、结尾都引用了诗句,分别有什么表达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庞恭与太子质于邯郸,谓魏王曰:

“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

”曰:

“否。

”“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

”曰:

“寡人疑之矣。

”“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

”王曰:

“寡人信之矣。

”庞恭曰:

“夫市之无虎也明矣,然三人言而成虎。

今邯郸之去魏也远于市,而议臣者过于三人矣,愿王察之。

”王曰:

“寡人自为知。

”于是辞行,而谗言先至。

后太子罢,果不得见。

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质于邯郸  (    )

(2)王信之乎(    )

(3)去魏也远于市(    )(4)愿王察之(    )

11.由文中的故事,后人概括出一个成语“三人成虎”,它比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庞恭对魏王讲“三人成虎”的故事有何用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庞恭从邯郸返回,得不到召见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诗人光未然——黄河的歌者

光未然是一位温文尔雅的诗人,待人亲切、谦逊,没有一点架子。

家中的摆设是典型的文人氛围,洁而不整,书报杂志很多,有些凌乱,但干净温馨,优雅的奶油色皮质沙发显示着主人的品位。

光未然,1913年11月1日出生在湖北省光化县老河口一个旧钱庄职员家庭。

童年的他,以优秀的天资成为父亲所在钱庄东家儿子的读书伴郎,开蒙读私塾的成绩好于东家的儿子。

光未然完成了四年的国民初小,毕业时还考取了头名。

1926年7月,北伐军胜利进军,光未然从武汉、襄阳等地来到老河口进行革命活动的青年人那里,不断得到思想上的启迪,满腔热情地开始阅读革命书籍和“五四”运动以来的新文学作品。

1927年春,光未然加入共青团。

1929年,鄂北党团组织合并,光未然转为正式党员,这一年,他还不到16岁。

凭借在老河口美化书店做店员的机会,光未然不仅博览进步书籍、学习外语,还积极遵照中共鄂北特委和光化县委的指示,利用书店优势传递信息,担任起联络员的任务。

此时的他已然成为一位年轻的职业革命者。

光未然在文学创作上不断积累。

他在报刊上发表文艺论文,组织拓荒剧团,创作极有影响的独幕剧等。

1936年,他创作了独幕剧《阿银姑娘》,其中歌颂抗日志士、表现民族觉醒的序曲歌词《五月的鲜花》流传甚广。

也是在这一年,光未然、冼星海相识相知。

他们在合作《黄河大合唱》之前的1936年到1938年期间,已经成功合作了《高尔基纪念歌》《拓荒者》《戏剧抗战》《新时代的歌手》《赞美新中国》和《保卫大武汉》等歌曲。

1939年1月,光未然在率领“抗敌演剧第三队”前往晋西抗日的行军途中,不慎从马上跌落摔断左臂,中央特批全队与诗人一起赴延安整训。

在延安,经柯棣华医生手术后修养的短暂期间,他回想起多次经过黄河所看到的壮丽景象,在病床上口述创作了组诗《黄河大合唱》。

冼星海听到光未然的朗诵后,一把抓住歌词激动地说:

“我有把握把它写好!

紧接着,冼星海顽强奋战了6天6夜。

终于,《黄河大合唱》在当年4月由“抗敌演剧第三队”在延安首演,冼星海指挥,光未然亲自朗诵。

毛泽东、周恩来均到现场观看,并给予高度评价。

从此,《黄河大合唱》在全国各地广泛传唱,受到抗日军民的热烈欢迎。

《黄河大合唱》到底鼓舞了多少青年的抗日救亡热情?

答案是:

不计其数!

很多人说:

“正是听到了《黄河大合唱》的咆哮和怒吼,才奔赴延安,奔赴解放区,奔赴抗战前线。

作为1929年入党的中共党员,中国作协党组书记、副主席,人大代表,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一位多次特邀列席党代会的代表,供人敬仰的八宝山革命公墓里完全可以有他的位置,而光未然生前除了签署捐献遗体供医学研究用的文件之外,还明确表达过:

骨灰不去八宝山。

 

6.最后一课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词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郝叟(hǎosǒu)诧异(chà)哽住(gěng)

B.祈祷(qí)懊悔(ào)挟(jiá)

C.惩罚(chěng)板凳(dèng)捂(wǔ)

D.紫藤(téng)钥匙(yàoshi)赚(zhàn)

2.下面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手势 哽住 温和 严肃

B.奥悔 旷课 忠诚 糊涂

C.责备 干脆 激动 古怪

D.惨白 墙壁 气氛 视察

3.下面各句中破折号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最近两年来,我们的一切坏消息都是从那里传出来的:

败仗啦,征发啦,司令部的各种命令啦——我也不停步,只在心里思量:

“又出了什么事啦?

B.他说,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最明白,最精确。

C.可怜的人啊,现在要他跟这一切分手,叫他怎么不伤心呢?

何况又听见他的妹妹在楼上走来走去收拾行李!

——他们明天就要永远离开这个地方了。

D.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兵的号声——他们已经收操了。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学好语文是学好其他学科的基础。

B.鲁迅先生的一生,写了不少讽刺揭露反动派罪恶的杂文。

C.在他不断的启发教育下,终于使我认识了错误。

D.还没吃晚饭,我已经做完了作业,只剩下外语作业还没动手。

5.阅读表格,按要求回答问题。

      

年代          

世界能源组成

石油

天然气

核电

太阳能

水电

其他

1993年

40%

27%

23%

7%

2%

1%

2030年(预计)

12%

7%

11%

35%

20%

10%

5%

(1)用文字概括世界能源的发展趋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读了此表后,你有哪些感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有本事,你也撕

我上高中的时候,有一位数学老师,姓王。

他上课常常讲不到十分钟时间,就会有细小的白沫子挂在他嘴角两边,像刷完牙忘记了擦嘴一样,很扎眼。

有捣蛋的学生给他起了个外号,叫“王白沫”。

那时候,他住在学校,经常自己做饭吃。

晚自习辅导的时候,给我们讲题,常见他的手背上残留着面渍。

每每这个时候,女生就偷偷地笑,然后问他:

“老师,你才做过饭吧?

”他似乎意识到什么,赶紧把那双刚刚和过面的手藏起来。

印象中,开始他还显得很窘迫,后来再遇到类似情况时,笑一笑就过去了。

王老师的数学课上得不错,许多题都会给我们讲好几种解法。

他说,他有一个同学,数学很厉害,上高中的时候,老师讲一章,他撕一章的书,老师讲完了,他的书也撕完了。

而且,他的这个同学数学精通到据说选择题不用算,只看选项,就知道哪一个是答案。

总之,他说得神乎其神。

每次讲到这个故事的时候,他都神采飞扬,嘴角的白沫也愈发多,仿佛那个人不是他的同学,就是他自己。

我们有一个数学顶好的同学,很狂妄。

王老师有些看不惯他,就说:

“你要是哪一天也能一边学一边撕书,我就服你。

”后来,这个故事变成了他的一句口头禅:

“有本事,你也撕!

”有事没事的,他都用这句话来鞭策我们。

我那时候数学很差,上他的课总不敢看黑板,尤其是他提问的时候,更是把头压得低低的,生怕他问到自己。

即便这样,有一次,他还是问到了我。

他喊我名字的那一刻,我吓得仿佛在黑黢黢的夜里被魔鬼一把抓住。

我脸色苍白,哆哆嗦嗦地站起来。

王老师见我这样,很严厉地批评我说:

“怕什么,谁也不是天生就什么都会的!

不会答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敢答。

我的同学为什么敢撕书,那是一种胆量和勇气。

我教你们,希望你们也能像他一样,在学习上有这么一股子闯劲和霸气。

那节课,他在台上唾沫星子飞溅,我们在下边大气也不敢出。

下课后,同学们都埋怨我,说因为我而挨了批。

我有一个同学叫李军,在一次考试结束之后,去了老师的办公室。

他见办公室无人,就从王老师的办公桌上找到自己的数学试卷,把61分改成了87分。

然而,改完之后,从办公室跑出来没多久,他傻眼了,因为那次考试,满分才85分。

李军吓得惶惶不可终日,他不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

第二天发卷子的时候,李军假装肚子疼,没敢去上课,他怕王老师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揭发他的“罪恶”行径。

卷子发下来,王老师什么也没说。

李军的卷子上,在被他改过的“87”分上面,轻轻地画了两道斜杠,然后,在旁边重新写上了61分。

难道老师没有发现?

可是,没有发现他怎么会重新改过来呢?

如果发现了,他怎么没有任何反应呢?

这件事很蹊跷,李军也觉得不可思议。

李军偷偷地对我们说:

“管他呢,这事就算稀里糊涂过去了,逃过这一劫,以后打死我也不敢了。

毕业的那一年,我们班的数学考得很好。

成绩下来的那一天,王老师高兴得喝了不少酒,他说:

“你们考得不错,虽然没撕书,但都算是有本事的学生。

”然后,他又在李军的肩膀上拍了一下,说:

“你本来也是最棒的嘛!

李军的脸“腾”一下子红了,他尴尬地等在那里,以为老师还要说什么,结果,王老师什么也没说,只有满脸灿烂的笑。

那笑,被酒燃烧过,红红的,让人一辈子难忘。

6.选文主要叙述了王老师的三件小事,请用简洁的语言分别概括出来。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联系上下文,指出下面王老师所说的言外之意。

(1)王老师有些看不惯他,就说:

“你要是哪一天也能一边学一边撕书,我就服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他又在李军的肩膀上拍了一下,说:

“你本来也是最棒的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你是怎么理解文章标题“有本事,你也撕”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你认为文中的王老师是一个怎样的人?

请根据自己的理解写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宋太祖尝弹雀于后园,有群臣称有急事请见,太祖亟见之,其所奏乃常事耳。

上怒,诘其故,对曰:

“臣以尚急于弹雀。

”上愈怒,举柱斧柄撞其口,堕两齿。

其人徐俯拾齿置怀中。

上骂曰:

“汝怀齿,欲讼我耶!

”对曰:

“臣不能讼陛下,然自当有史官书之。

”上既惧又说,赐金帛慰劳之。

(选自司马光《涑水记闻》)

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太祖尝弹雀于后园(    )

(2)其人徐俯拾齿置怀中(    )

(3)上怒,诘其故  (    )(4)上既惧又说    (    )

11.下列句子中“之”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

A.太祖亟见之B.读之竟日

C.故时有物外之趣D.赐金帛慰劳之

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臣不能讼陛下,然自当有史官书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结合文章内容,说说宋太祖是个怎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土地的誓言

1.给下列加点字选择正确的注音。

(1)挚痛(  )(A.zhì B.chì)

(2)嗥鸣(  )(A.háo B.áo)

(3)怪诞(  )(A.yá B.dàn)(4)默契(  )(A.qá B.qì)

2.选出与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  )

对爱好文科的学生,加强文科辅导是必要的,但是否可以忽视理科的学习呢?

还要不要他们学好数学、物理、化学和生物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从长远的观点看,我们认为这样做是很不恰当的。

B.如果我们缺乏战略眼光,在实际工作中就可能作出错误的回答。

C.为了使学生有合理的知识结构,我们的回答应该是肯定的。

D.只要认真想一想中等教育的培养目标,我们就会说:

“不可以。

3.选出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  )

A.我想起幽远的车铃,晴天里马儿戴着串铃在溜直的大道上跑着,狐仙姑深夜的谰语,原野上怪诞的狂风……

B.禾稻的香气是强烈的,辗着新谷的场院辘辘地响着,多么美丽,多么丰饶……没有人能够忘记她。

C.我向那边注视着、注视着,直到天边破晓。

D.“我代表的那位英雄总不会是空虚的,”上面那石头有点不高兴,竭力想说服底下的那些石头,“看市民这样纪念他,崇拜他,一定是历史上实实在在的英雄。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句子,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不同的人生态度,是自我品质的一种反映。

拥有乐观人生态度的,________;拥有豁达人生态度的,________;拥有平实人生态度的,一定是一个谦逊的人;拥有严谨人生态度的,________;处处为他人着想的,________;时时兼济苍生的,一定是一个心怀天下的人。

①一定是一个一丝不苟的人②一定是一个坚强的人

③一定是一个大度的人④一定是一个富有爱心的人

A.①③②④B.③④②①C.②③①④D.④①③②

5.指出下列各句运用的修辞手法。

(1)我想起那参天碧绿的白桦林,标直漂亮的白桦树在原野上呻吟。

(    )

(2)在那亘古的地层里,有着一股燃烧的洪流,像我的心喷涌着血液一样。

(    )

(3)我向那边注视着,注视着,直到天边破晓。

(    )

母亲的泥火盆

①几场冷空气交替之后,气温陡然下降,羽绒服、棉衣套上身,依然感觉寒气逼人。

于是,打开空调,室内变得温暖如春,室温被时代发展调节得已难见气候分明。

温室里的人们,似乎娇贵得弱不禁风,经受不住季节轮回的一丁点儿肆虐。

这时,我不由得想起儿时烤火盆的情景,那红红的火光烘出泥土的芳香,围聚在火盆边,大人、小孩都能把平常日子打发得有滋有味。

②那时,一到冬天,火盆总是如约而至出现在乡村人家的堂屋里,以供随时使用。

名曰“火盆”,实际上是泥土制作的,专门用于烤火取暖。

不要小看泥做的火盆,它的工艺是很讲究的。

我家的烤火盆,都是由母亲手工制作出来的。

③制作火盆,又叫“泥火盆”。

母亲首先挖来筛去砂粒、石子的优质黄土,与麦壳搅拌和成混合浆。

稻草与泥搅拌打实做成圆形的盆坯,摆放在阴凉通风的地方晾晒,晾得差不多干时,再在盆坯上面抹上一层混合浆,等晾得差不多干时再泥一层混合浆,如此反复四五次,大概要半个月的时间,一只火盆才算制作完工。

记得有一次,我认为火盆放在阴凉下干的速度太慢,便自作聪明地将两只盆坯搬到太阳下面晒,等母亲回家发现时,盆坯已被晒得裂痕累累,彻底报废了。

得知是我的杰作后,母亲无奈地笑了,她告诉我,火盆在制作期间,必须放在阴凉下慢慢地阴干,才会牢固结实,所以,泥火盆期间绝不能将它摆放在阳光下暴晒,免得前功尽弃。

④各家使用的火盆,形状各异,大小不一,有的光滑溜圆,有的粗糙刺手,有的坚固可与砖块媲美,有的稍不留神落地便会散个八瓣开花,它的美观度与结实度同泥火盆人的技艺是密不可分的。

⑤【A】母亲泥火盆,总要比别人多花费时间,她泥出的火盆,没有使用任何模具,周边却圆得如同小瓷盆,内外光滑,加之取的是上等黄土,色泽金黄,像工艺品一般精致,每当成品火盆亮相,总会招来一连串的赞叹声。

庄上有的人家不善于泥火盆,便登门找母亲讨要,母亲总是慷慨相赠。

⑥我家的火盆以大、中、小为一套,大火盆是为过年架柴火守岁准备的,中火盆是父母他们都在家时才用,小火盆则是为我一人在家时而备,轻便省力。

⑦烤火盆里的火不是柴草生的,而是从锅膛内掏出来的火脚子,且以烧柴的木炭火为最佳。

火盆底铺放一层木屑,或稻麦壳,俗称“惹火”料,取火脚子覆盖住“惹火”料,待表面热度消耗得差不多时,拿铁铲子顺着火盆边沿向内挤压一圈后,拨开表面的灰烬,露出“惹火”料的火脚子,温度一下子升高,继续烤火。

几番轮回,“惹火”料也被惹得差不多了,便扒掉上面一层的浮灰,顺着火盆边沿往火脚子下方添加“惹火”料,一会儿,又生出一盆好火来。

⑧烤火盆,除了取暖的功能,它还是来料加工的作坊,给孩子们带来乐趣和口福。

【B】寒冷天,我坐在火盆边烤火的同时,用小铁盒装几粒黄豆或玉米,埋入火脚子烧烤,待铁盒烤得通红时挑夹出来,冷却后打开盒盖,一股清香旋即钻入鼻翼,拣一粒入口,慢慢地咀嚼品味,舍不得吞咽下肚,几粒黄豆能让嘴巴忙碌半天。

偶尔,偷割一小块咸肉、咸鱼干放入铁盒烧烤,打开盒盖,金灿灿、油汪汪的肉块,只需舌头咂几咂,人已被弥漫的香气熏醉,久不沾荤的馋虫于片刻间得到食欲的满足。

烤山芋干、烤大蒜头等等,可以拿来烧烤的食物品种很多,只要能下肚吃的东西,火盆都乐意提供烹饪服务,甚至在铁盒内放点米加点水,埋进火脚子,照样煮出喷喷香的米饭,炸出蹦脆的锅巴,不用掌勺握铲,孩子们无师自通地成了烹饪大师。

⑨在我儿时的记忆里,火盆似乎就是一只“神盆”,埋藏着“百宝盒”,打开盒盖,里面有爆米花、五香豆……全部是我喜欢的食物,口齿留香,至今还在我的喉间缭绕。

6.结合文中具体内容,说说母亲是个怎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