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胃病科.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716998 上传时间:2023-07-16 格式:DOCX 页数:39 大小:38.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脾胃病科.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脾胃病科.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脾胃病科.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脾胃病科.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脾胃病科.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脾胃病科.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9页
脾胃病科.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9页
脾胃病科.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9页
脾胃病科.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9页
脾胃病科.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9页
脾胃病科.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9页
脾胃病科.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9页
脾胃病科.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9页
脾胃病科.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9页
脾胃病科.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9页
脾胃病科.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9页
脾胃病科.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9页
脾胃病科.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9页
脾胃病科.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9页
脾胃病科.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9页
亲,该文档总共3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脾胃病科.docx

《脾胃病科.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脾胃病科.docx(3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脾胃病科.docx

脾胃病科

 

护理常规

 

脾胃病科

第一章中医急症护理常规

第一节一般护理常规

一、接待患者,初步分诊。

根据患者病情,送至抢救室或观察室,并立即通知医师。

二、 做好输液、给药、配血、输血及相应准备。

三、急诊室环境

1、环境清洁、舒适、安静,空气流通。

2 、根据病证性质,调节病室内温湿度。

3 、每日定时空气消毒。

四、入院介绍

1、介绍主管医师、护士。

2、介绍就诊环境及设施的使用方法。

介绍作息时间及相关制度。

五、生命体征监测,做好护理记录

1、测量即刻体温、脉搏、呼吸、血压。

2、新入急诊室患者每日测体温、脉搏、呼吸4次,连续3日。

3、体温37.5℃以上者,每日测体温、脉搏、呼吸4次。

4、 若体温39℃以上者,每4小时测体温、脉搏、呼吸1次,或遵医嘱执行。

5、留观患者体温正常3日后,每日测体温、脉搏、呼吸1次,或遵医嘱执行。

6、危重患者生命体征监测遵医嘱执行。

六、每日记录大便次数1次。

七、协助医师完成各项检查。

八、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注明执行时间。

1、 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瞳孔、神志、舌脉等变化,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师。

2、根据病情,给予正确体位。

对烦躁不安患者加床栏或用约束带妥善约束,防止发生意外。

3、注意观察分泌物、排泄物。

对疑似服毒、诊断不明的昏迷患者,按病情及时收集相应标本送检。

4、注意治疗效果及药物不良反应等,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师。

5、随时检查各种管道是否通畅,发现异常,及时处理。

6、 对诊断不明的急腹痛患者禁用镇痛药物。

7、 及时了解患者在生活起居、饮食、睡眠和情志等方面的问题,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

九、遵医嘱准确给药,注意观察用药后的效果及反应,并向患者做好药物相关知识的宣教。

十、 遵医嘱给予饮食护理,指导饮食宜忌。

十一、关心患者,做好情志护理。

十二、 根据患者病情,对患者或家属进行相关健康指导,使之对疾病、治疗、护理等知识有一定了解,积极配合治疗。

十三、 需急诊手术患者,遵医嘱做好术前准备,并通知手术室。

十四、对转科、转院的垂危患者做好护送及交接工作。

十五、预防院内交叉感染

 1、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

 2、 做好病床单位的终末消毒处理。

第二节高热

一、高热

   因外感六淫、疫疠之毒及饮食不洁等所致。

以体温升高在39℃以上为主要临床表现。

病位在表或在里。

急性感染性发热和非感染性发热可参照本病护理。

二、 护理评估

(一)生命体征。

(二)伴随症状及生活自理能力。

(三)心理社会状况。

(四)辨证:

表热证、半表半里证、里热证。

  三、护理要点

(一)一般护理

1、按中医内科急症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2、高热期间应卧床休息。

3、烦躁不安者,应实施保护性措施。

4、对于时行疫疠引发的高热,按呼吸道传染病隔离。

5、持续高热不退或汗出较多者应避风,及时更换衣被,用温水擦身,定时变换体位。

(二)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

1、体温骤降、大汗淋漓、面色苍白、四肢厥冷、烦躁不安等情况。

2、神昏谵语、肢体抽搐等情况。

3、吐血、咯血、衄血、便血、溺血等情况。

4、高热不退、大吐、大泻等情况。

5、高热、喘促、不能平卧、汗出等情况。

(三)给药护理

   汤剂一般温服,高热有汗烦渴者可凉服。

服解表药后,宜少量饮温热开水或热粥,以助汗出。

(四)饮食护理

1、饮食宜清淡、细软、易消化,宜食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食物。

多吃蔬菜、水果,忌食煎炸、油腻之品。

2、外感高热,宜进热汤,多饮温开水以助汗出。

3、鼓励患者多饮水及果汁饮料,亦可选用芦根汤、淡盐水等以养阴增液。

(五)情志护理

  内伤发热多病程长,患者常有烦躁、焦虑等情绪改变,安慰患者树立信心,提高对自身疾病的认识,积极配合治疗。

(六)临证(症)施护

1、发热恶寒重、头痛、四肢酸痛、无汗者,遵医嘱给予背部刮痧,以助退热。

2、壮热者,遵医嘱用物理降温、药物降温或针刺降温。

四、健康指导

1、保持心情舒畅,怡养情操,利于康复。

2、注意病愈初期的休养,避免过劳,适当活动。

注意保暖,慎风寒,以免复感外邪。

3、饮食宜清淡、少油腻、易消化。

多食蔬菜、水果,忌食辛辣、油腻之品,忌烟酒。

4、根据自身条件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以增强机体抗病能力。

5、积极治疗原发病。

6、坚持遵医嘱服药、治疗,定期到门诊复查。

第三节急性出血

一、急性出血

因脏络受伤,血溢脉外所致。

以血液不循常道,上溢于口鼻诸窍,下出于二阴或渗出肌肤为主要临床表现。

临床常见咳(咯)血、吐血、便血、尿血等。

消化道、呼吸道、血液病等出血。

二、护理评估

(一)出血部位、方式、量、颜色、性质及伴随症状。

(二)有无不良生活习惯,有无机械损伤消化道、泌尿道、皮肤等情况。

(三)饮食习惯、卫生习惯、发病经过、病程长短。

(四)生活自理能力及心理社会状况。

三、 护理要点

(一)一般护理

1、按中医内科急症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2、根据患者出血原因和出血量分别安置抢救室或观察室,避免不必要的搬动和检查,并保持适宜体位。

3、迅速建立有效的静脉通路,为及时输血、输液做好准备。

4、定时测量血压、体温、脉搏、呼吸。

5、做好口腔护理,每日用盐水或遵医嘱给予中药液口腔护理。

(二)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

1、观察出血部位、色、质、量及出血诱因和时间。

2、注意患者神志、面色、唇甲、舌脉及汗出等情况。

3、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如出现面色苍白、大汗淋漓、血压下降时,立即报告医师,并配合抢救。

(三)给药护理

1、按医嘱准确给药。

2、中药汤剂温服,服药后观察效果及反应。

3、凡中西药同用者,间隔服用,以利观察。

(四)饮食护理

1、饮食宜清淡、富营养、易消化,忌辛辣、烟酒、煎炸之品。

2、呕血者暂时禁食。

3、实热证者,可给予清热、凉血、止血的蔬菜和水果。

4、虚证者,饮食应温热,但出血期仍不宜过热,食物取平性为好,血止后再补益。

(五)情志护理

安慰患者,消除其恐惧和焦虑情绪,积极配合治疗与护理。

四、健康指导

(一)向患者讲解尿血的诱发因素,以防复发。

保持乐观情绪,避免情志过激。

(二)生活起居有常,注意休息,避免过劳。

(三)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平素饮食宜清淡,多食新鲜水果、蔬菜,进食有规律,勿暴饮暴食。

忌食辛辣生冷刺激之品,戒烟酒。

(四)指导患者自行观察二便的情况,有异常及时就医。

(五)注意个人卫生,保持外阴清洁。

(六)避免外感邪气以耗伤正气,随季节气候变化及时增减衣被。

第四节痛证

一、痛证

   因外感六淫之邪、内伤七情、饮食不节或遭受某些伤害等因素,或脏腑气机不畅、气滞血瘀所致。

以出现某一部位不同程度的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

头痛、心痛、胁痛、腹痛等。

二、护理评估

(一)疼痛的部位、性质、程度、发作时间及诱因。

(二)呕吐物、二便等伴随症状。

(三)疼痛承受能力。

(四)心理社会状况。

三、护理要点

(一)一般护理

1、按中医内科急症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2、伴有发热、出血时,绝对卧床休息。

3、疼痛未明确诊断时,尤其是腹痛者,禁用镇痛剂。

(二)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

 1、观察疼痛的部位、性质、程度、发作时间、面色、生命体征等。

 2、观察呕吐物、二便及伴随症状。

(三)给药护理

汤药一般宜温服。

(四)饮食护理

1、饮食宜清淡、富营养。

2、热证忌辛辣烟酒;头痛、胸痹(心痛)、胁痛等忌油腻饮食;急性腹痛诊断未明确时应暂禁食。

(五)情志护理

1、稳定患者的情绪,解除思想顾虑,配合治疗。

2、多与患者交流,取得患者的信任,安心养病。

四、健康指导

1、保持乐观情绪,心情舒畅,防止七情内伤。

2、注意气候寒暖之变化,避免六淫外袭。

生活起居有规律,保证充足的睡眠。

3、饮食以营养、易消化、无刺激为宜。

禁烟,忌食辛辣、油腻、酒浆、浓茶等。

4、多食新鲜蔬菜、水果、豆制品等。

肥胖者,适当减少食量;高脂者,减少动物脂肪及含胆固醇丰富的饮食,养成定时排便习惯,防止便秘。

5、坚持体育锻炼,增强体质。

6、早期发现,早期诊治。

第五节暴泻

一、暴泻

因感受外邪、疫毒或饮食、劳倦等所致。

以发病急骤、突然腹泻、暴迫下注如水、腹痛肠鸣等为主要临床表现。

病位在肠,涉及脾、胃。

急性肠炎、食物中毒、胃肠功能紊乱等,可参照本病护理。

二、护理评估

(一)腹泻的次数、量、色、性质及伴随的症状。

(二)近期进食情况、饮食喜好、生活习惯、居住环境等。

(三)肛周皮肤情况。

(四)生活自理能力及心理社会状况。

三、护理要点

(一)一般护理

1、按中医内科急症一般护理常规护理,执行消化道隔离。

2、卧床休息,保持臀部皮肤清洁,必要时便后坐浴,遵医嘱肛周涂中药。

3、及时留取大便送检或细菌培养。

(二)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

1、观察大便性状、次数、颜色、气味。

2、暴泻甚者两眼窝凹陷、口干舌燥、皮肤干枯粗糙、腹胀无力,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3、暴泻其势凶猛,面白肢冷、呼吸深长、烦躁不安、神志恍惚、尿少或无尿,及时报告医师,配合抢救。

(三)给药护理

1、确保患者遵医嘱服药。

密切观察用药后不良反应。

2、一般汤剂宜温服。

3、饮食护理,吐泻严重者暂禁食,病情好转后,可进流质饮食。

暴泻气阴两虚者遵医嘱可用药粥。

(四)情志护理

安慰患者,忌怒戒躁,保持心情平静,配合治疗。

(五)临证(症)施护

1、鼓励患者多饮水或淡盐水,以补充体液。

2、两眼窝凹陷,遵医嘱建立静脉通道,保证液体、药物输入。

3、腹胀无力者,遵医嘱给予参附汤、独参汤口服或针灸。

4、高热者,给予物理降温或遵医嘱给予柴胡注射液肌注、针刺十宣放血。

5、口渴烦躁不安者,多饮温开水,补充含钾、钠饮料,如鲜橘汁、淡盐水,防止脱水。

6、寒湿暴泻者,遵医嘱可隔姜灸或药熨;热泻者遵医嘱用中药煎水服。

7、吐泻严重者,遵医嘱给予针刺止呕或药物止呕。

四、健康指导

1、合理饮食,定时、按量进餐,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勿过食生冷食物以免伤及脾胃。

2、注意天气变化,随时增减衣被。

止泻后应避免再感风寒暑湿之邪。

3、保持心情舒畅,避免过度劳累。

适当运动,增强抵抗力。

第二章中医内科护理常规

第一节一般护理常规

一、病室环境

(一)病室环境清洁、舒适、安静,保持室内空气新鲜。

(二)根据病证性质,室内温湿度适宜。

二、根据病种、病情安排病室,护送患者到指定床位休息。

三、入院介绍

(一)介绍主管医师、护士,并通知医师。

(二)介绍病区环境及设施的使用方法。

(三)介绍作息时间及相关制度。

四、生命体征监测,做好护理记录。

(一)测量入院时体温、脉搏、呼吸、血压、体重。

(二)新入院患者当日测体温、脉搏、呼吸3次,如不够三次,第二日补测,如不发热,后每日测量一次,或遵医嘱执行。

(三)若体温37.5℃以上者,每日测体温、脉搏、呼吸4次。

(四)若体温39℃以上者,每4小时测体温、脉搏、呼吸1次,或遵医嘱执行。

(五)体温正常3日后,每日测体温、脉搏、呼吸1次,或遵医嘱执行。

(六)危重患者生命体征监测遵医嘱执行。

五、每日记录大便次数1次。

六、每周测体重、血压各1次,或遵医嘱执行。

七、协助医师完成各项检查。

八、遵医嘱执行分级护理。

九、定时巡视病房,做好护理记录。

(一)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神志、瞳孔、舌脉、二便等变化,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师,并配合治疗。

(二)注意观察分泌物、排泄物、治疗效果及药物的不良反应等,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师。

(三)及时了解患者在生活起居、饮食、睡眠和情志等方面的问题,实施相应的护理措施。

十、加强情志护理,疏导不良心理,使其安心治疗。

十一、根据病情,对患者或家属进行相关健康指导,使之对疾病、治疗、护理等知识有一定了解,积极配合治疗。

十二、遵医嘱准确给药。

服药的时间、温度和方法,依病情、药性而定,注意观察服药后的效果及反应,并向患者做好药物相关知识的宣教。

十三、遵医嘱给予饮食护理,指导饮食宜忌。

十四、预防院内交叉感染

(一)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

(二)做好病床单位的终末消毒处理。

十五、做好出院指导,并征求意见。

第二节胃脘痛

一、胃脘痛

因胃气郁滞,气血不畅所致。

以上腹部近心窝处经常发生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

病位在胃,涉及肝、脾。

急慢性胃炎、胃与十二指肠溃疡等可参照本病护理。

   二、护理评估

   1、腹痛的部位、性质、时间、程度、疼痛有无规律性及与饮食的关系。

   2、饮食、生活习惯及既往病史。

   3、心理社会状况。

   4、辨证:

寒邪客胃证、饮食停滞证、肝气犯胃证、肝胃郁热证、瘀血停胃证、胃阴亏虚证、脾胃虚寒证。

   三、护理要点

   1、按中医内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2、胃痛持续不已,疼痛较剧烈,或呕血、黑便者,应卧床休息,缓解后可下床活动。

   3、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

   4、密切观察疼痛的部位、性质、程度、时间、诱发因素,及与寒热、饮食的关系。

    5、注意呕吐物和大便的颜色、性状。

   6、胃痛突然加剧,或伴呕吐、寒热,或全腹硬满而疼痛拒按时,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7、出现呕血或黑便、面色苍白、冷汗时出、四肢厥冷、烦躁不安、血压下降时,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四、给药护理

   1、中药汤剂一般宜温服。

   2、脾胃虚寒或寒凝气滞者,中药汤剂宜热服。

   五、饮食护理

   1、饮食以质软、少渣、易消化、少量、多餐为原则。

   2、戒烟酒、浓茶、咖啡。

忌食辛辣、肥甘之品。

   六、情志护理

   帮助患者消除紧张、恐惧等不良情绪的影响,使其保持乐观情绪。

   七、临证(症)施护

   1、食滞胃痛者,暂时禁食;缓解后逐渐给予全流或半流饮食。

 2、胃痛发作可遵医嘱用针刺止痛。

  3、虚寒性胃痛者,遵医嘱热敷或药熨胃脘部,或艾灸,或中药膏贴敷。

  4、呕血、黑便者,按血证护理常规进行。

   八、健康指导

  1、禁烟、酒、浓茶、咖啡等刺激性食物。

了解患者饮食习惯,必要时推荐食谱,改善原有饮食习惯。

   2、生活规律,劳逸结合,保证睡眠,保持乐观情绪。

   3、如出现疼痛、反酸、呕吐等症状时,及时就医。

   4、指导患者和家属了解本病的性质,掌握控制疼痛的简单方法,减轻身体痛苦和精神压力。

第三节呕吐

一、呕吐

因胃失和降,胃气上逆所致。

以胃内容物从口吐出为主要临床表现。

病位在胃,涉及肝、脾。

急性胃炎、幽门或贲门痉挛、胆囊炎、肝炎、胰腺炎等出现呕吐时,可参照本病护理。

   二、护理评估

   1、呕吐物内容、颜色、气味、次数和时间。

   2、饮食、生活习惯。

   3、心理社会状况。

   4、辨证:

寒邪犯胃证、食滞胃肠证、痰饮停胃证、肝气犯胃证、脾胃虚寒证、胃阴亏虚证。

   三、护理要点

   1、按中医内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2、呕吐严重者,卧床休息,不宜过多翻身,吐后不宜立即进食。

3、呕吐时宜取侧卧位,轻拍其背,吐后用温水漱口。

对卧床不起或神志不清者,可将头偏向一侧,以免呕吐物呛入气道而窒息。

  4、必要时将呕吐物留样送检。

  5、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

  6、观察和记录呕吐物内容、颜色、气味、次数和时间等。

  7、呕吐剧烈、量多,伴见皮肤干皱、眼眶下陷、舌质光红时,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8、呕吐呈喷射状,伴剧烈头痛、项强、神志不清时,报告医师,并配合处理。

 9、呕吐物中带咖啡样物或鲜血时,报告医师,并配合处理。

呕吐频繁,不断加重或呕吐物腥臭,伴有腹胀痛、拒按、无大便及矢气时,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呕吐频作、头昏头痛、烦躁不安、嗜睡、呼吸深大时,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四、给药护理

   中药汤剂宜小量渐进热服。

 五、饮食护理

  1、进食时保持心情舒畅,宜少食多餐。

   2、肝气犯胃者,可给予理气降气食物。

   3、食积者应节食。

   4、虚寒性呕吐宜温热性饮食,忌生冷不洁和肥甘厚味之品,尤忌甜食。

   六、情志护理

   消除患者恐惧、紧张心理,肝气犯胃者,保持心情舒畅。

   七、临证(症)施护

   1、寒邪犯胃,可用鲜生姜煎汤加红糖适量热服。

   2、食滞肠胃,欲吐不得吐者,可先饮用温盐水,后用压舌板探吐。

3、痰饮停胃,可频服少量生姜汁。

  4、肝气犯胃,稳定患者情绪,遵医嘱针刺。

   5、脾胃虚寒者,胃脘部要保暖、热敷或遵医嘱隔姜灸或按摩胃脘部。

   6、胃阴亏虚者遵医嘱给予中药泡水代茶饮。

   八、健康指导

   1、注意生活起居,避免受寒或过于劳累。

   2、讲究饮食卫生,做到饮食有节。

   3、饮食一般宜软、易消化,切忌过饱。

第四节便秘

一、便秘

因气阴不足,或燥热内结,腑气不畅所致。

以排便间隔时间延长、大便干结难解为主要临床表现。

病位在大肠。

各种疾病引起的便秘均可参照本病护理。

   二、护理评估

   1、排便间隔时间、大便性状、便后有无出血。

 2、既往饮食习惯。

   3、心理社会状况。

   4、辨证:

肠道实热证、肠道气滞证、脾虚气弱证、脾肾阳虚证、阴虚肠燥证。

     三、护理要点

  1、按中医内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2、鼓励并指导患者根据病情作适当腹肌锻炼,有利于促进肠蠕动。

3、指导患者进行通便的腹部按摩。

  4、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观察排便间隔时间、大便形状、便后有无出血、腹部有无硬块、有无腹痛等情况。

四、给药护理

   中药汤剂应在清晨或睡前服用,观察服药后的效果及反应。

  五、饮食护理

   1、饮食宜富含粗纤维,多饮水,忌食辛辣、煎炸食物,勿过食生冷。

   2、脾虚气弱、脾肾阳虚、阴虚肠燥者,可每晨饮温开水冲服蜂蜜一杯。

   3、肠道实热、肠道气滞者,可每晨饮冷开水一杯。

   六、情志护理

   便秘患者常有焦虑、烦躁心理,要多给予心理疏导,消除疑虑,保持乐观情绪,积极配合治疗。

   七、临证(症)施护

 1、实秘者,遵医嘱给予中药泡水代茶饮。

   2、虚秘者注意防寒保暖,可予热敷、热熨。

 3、肛肠疾病而致便秘者,遵医嘱便后可用中药熏洗。

   八、健康指导

   1、指导患者正确选择食谱,改变既往不良饮食习惯。

   2、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即使无便意,也坚持定时蹲厕。

   3、便秘时切忌滥用泻药。

   4、适当运动,避免久坐、久卧。

第五节泄泻

一、泄泻

 因感受外邪,或饮食内伤,使脾失健运,传导失司所致。

以大便次数增多,便稀溏或如水样为主要临床表现。

病位在大、小肠,涉及脾胃。

急慢性肠炎、肠结核、肠功能紊乱等可参照本病护理。

   二、护理评估

  1、大便的量、色、质、气味及次数,有无传染性。

  2、饮食习惯和生活习惯。

  3、心理社会状况。

  4、辨证:

寒湿困脾证、肠道湿热证、食滞胃肠证、肝气郁滞证、脾气亏虚证、肾阳亏虚证。

  三、护理要点

 1、按中医内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2、急性泄泻者,应卧床休息。

   3、具有传染性者,执行消化道隔离。

   4、长期卧床者,应定时翻身,泄泻后清洁肛门。

   5、遵医嘱及时、准确地留取大便标本送验。

   6、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呼吸深长、烦躁不安、精神恍惚、四肢厥冷、尿少或无尿时,报告医师,并配合处理。

   7、观察大便的量、色、质、气味及次数,有无里急后重等情况。

 8、观察体温、脉搏、舌苔、口渴、饮水、尿量和皮肤弹性等变化。

 9、泄泻严重、眼窝凹陷、口干舌燥、皮肤干枯无弹性、腹胀无力时,报告医师,并配合处理。

四、给药护理

 中药汤剂趁热服用,服后盖被静卧。

五、饮食护理

 1、饮食以清淡、易消化、无渣及营养丰富的流质或半流质为宜。

忌食油腻、生冷、辛辣等刺激性食物。

 2、肠道湿热者,饮食宜清淡爽口,忌食生热助湿之品。

 3、食滞胃肠者,暂禁食,待好转后再给予软食。

 4、脾气亏虚者,以清淡饮食为宜,可食健脾食物。

 六、情志护理

  1、慢性泄泻患者常有焦虑、恐惧心理,给予安慰,消除疑虑,保持心情愉快。

  2、肝气郁滞者,忌恼怒,保持心情舒畅。

 七、临证(症)施护

  1、寒湿困脾,腹痛者,可作腹部热敷。

  2、肠道湿热,肛门灼热疼痛者,遵医嘱中药熏洗。

  3、食滞胃肠,腹痛者,遵医嘱给予针刺。

  八、健康指导

   1、注意饮食清洁、有节。

   2、生活规律,劳逸结合,保持心情舒畅。

   3、指导患者遵医嘱正确服药。

第六节黄疸

 一、黄疸

因感受湿热病邪,阻滞肝胆,气机受阻,疏泄失常,胆汁外溢所致。

以目黄、身黄、溲黄为主要临床表现。

病位在肝、胆,涉及脾、胃。

病毒性肝炎、肝硬化、肝癌、胆道疾病等出现黄疸者,可参照本病护理。

二、护理评估

  1、皮肤、巩膜、二便的颜色,有无传染性。

  2、腹痛、出血。

3、生活自理能力。

  4、心理社会状况。

    5、辨证:

肝胆湿热证、湿困脾胃证、热毒炽盛证、寒凝阳衰证。

  三、护理要点

   1、按中医内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2、疑似传染性疾病时,执行消化道隔离。

  3、发病期间宜卧床休息。

   4、口臭、齿衄、呕吐者,做好口腔护理。

   5、皮肤瘙痒者,保持皮肤清洁。

定时翻身,预防压疮。

   6、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

   7、密切观察黄疸部位、色泽、程度,体温、血压、舌脉、二便以及有无呕吐、腹胀、腹水、神昏等情况。

24小时尿量少于500ml或黄疸急骤加深时,报告医师,并配合处理。

   8、言语不清、神昏谵语、或四肢震颤时,报告医师,并配合处理。

   9、呕血、便血或高热烦渴、恶心呕吐时,报告医师,并配合处理。

   四、给药护理

   中药汤剂宜温服。

神昏不能口服时遵医嘱鼻饲给药或保留灌肠。

   五、饮食护理

1、饮食以低脂、低蛋白、清淡、半流质为宜,忌食肥腻、辛辣、烟酒之品。

2、黄疸消退后可食健脾祛湿之品。

  六、情志护理

   向患者及家属进行疾病知识的宣教,解除忧虑,积极配合治疗。

   七、临证(症)施护

   1、肝胆湿热者,遵医嘱用中药泡水频服。

   2、湿困脾胃,腹胀满重者,可遵医嘱用葱熨法;恶心、呕吐者,遵医嘱针刺。

   3、热毒炽盛,病势急者,按有关急诊护理进行。

   八、健康指导

1、注意饮食清洁、有节,慎起居,适劳逸,防过劳。

   2、保持心情舒畅。

   3、禁止吸烟、饮酒,注意保暖,防止感染。

 4、保持大便通畅,定期门诊复查。

第七节积聚

一、积聚

因七情、饮食、寒湿等致病因素交错夹杂,血瘀、虫积、食积、燥屎、痰凝等搏结所致。

以腹腔内有可触及、有形可征的包块为主要临床表现。

病位在肝、脾。

腹部肿瘤、肝脾肿大、内脏下垂、肠梗阻等可参照本病护理。

二、护理评估

 1、包块的部位、大小、性质,以及能否活动、有无压痛。

  2、全身营养状况,生活自理能力。

  3、心理社会状况。

  4、辨证:

肝郁气滞证、食滞痰阻证、气郁血阻证、气结血瘀证。

 三、护理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