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新素养高中历史必修3岳麓版第四单元1.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718341 上传时间:2023-07-16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80.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新素养高中历史必修3岳麓版第四单元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学年新素养高中历史必修3岳麓版第四单元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学年新素养高中历史必修3岳麓版第四单元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学年新素养高中历史必修3岳麓版第四单元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学年新素养高中历史必修3岳麓版第四单元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学年新素养高中历史必修3岳麓版第四单元1.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学年新素养高中历史必修3岳麓版第四单元1.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学年新素养高中历史必修3岳麓版第四单元1.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学年新素养高中历史必修3岳麓版第四单元1.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学年新素养高中历史必修3岳麓版第四单元1.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学年新素养高中历史必修3岳麓版第四单元1.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学年新素养高中历史必修3岳麓版第四单元1.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学年新素养高中历史必修3岳麓版第四单元1.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学年新素养高中历史必修3岳麓版第四单元1.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学年新素养高中历史必修3岳麓版第四单元1.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学年新素养高中历史必修3岳麓版第四单元1.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学年新素养高中历史必修3岳麓版第四单元1.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学年新素养高中历史必修3岳麓版第四单元1.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新素养高中历史必修3岳麓版第四单元1.docx

《学年新素养高中历史必修3岳麓版第四单元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新素养高中历史必修3岳麓版第四单元1.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学年新素养高中历史必修3岳麓版第四单元1.docx

学年新素养高中历史必修3岳麓版第四单元1

第17课 诗歌、小说与戏剧

[学习目标]

核心素养导航

课程标准

了解19世纪以来世界文学的主要成就,认识其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影响。

重点难点

1.知道《唐璜》《人间喜剧》《战争与和平》《等待戈多》,认识其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影响。

2.《等待戈多》等现代派戏剧的思想价值及其影响。

一、杰出的浪漫主义文学家

1.时间:

18世纪后半叶至19世纪中叶。

2.背景:

对欧洲来说,革命或改革相继成功后的欧洲各国没有出现启蒙学者所描绘的自由、民主、平等、博爱的美好景象。

资本家对工人的奴役,资产阶级一个阶级的统治,以及私欲横流的社会现象,使人们普遍感到失望。

3.内容

代表人物

国别

作品

思想

拜伦

英国

《恰尔德·哈罗德游记》和《唐璜》,《唐璜》被誉为“讽刺现代社会积弊”的百科全书

具有民主思想和反叛精神,猛烈抨击封建专制与资本主义社会的丑恶现象

雪莱

英国

《西风颂》

充满幻想和憧憬,体现真正的乐观主义精神

4.特点:

想象力丰富,注意通过心理描写揭示人物内心情感世界,对下层劳动群众寄予深切同情,极富感召力。

判断正误

浪漫主义文学就是表达人们的“浪漫”情怀。

( × )

提示 浪漫主义文学并非表达人们的“浪漫”情感,而是反映了人们对“理性王国”的失望和对现实社会的不满情绪,强调抒发个人情感。

二、批判现实主义的文学杰作

1.背景:

资本主义制度的普遍确立,拜金主义泛滥;资本主义社会矛盾尖锐,人们对社会现实进行审视与批判。

2.内容

代表人物

国别

代表作

评价

司汤达

法国

《红与黑》

巴尔扎克

法国

《人间喜剧》

“资本主义社会的百科全书”

狄更斯

英国

《双城记》

托尔斯泰

俄国

《战争与和平》

俄国革命的镜子,“近代的《伊利亚特》”

3.特点:

注重细节描写;通过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剖析社会问题的本质,揭露被金钱扭曲的丑恶灵魂,抨击社会现实,提供了认识社会人生的镜子,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判断正误

批判现实主义文学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希望推翻资本主义制度。

( × )

提示 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揭露和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不满,是希望改造社会,并没有体现出推翻资本主义制度的愿望。

三、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代表作——《母亲》

1.背景:

19世纪中叶以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风起云涌。

2.代表:

俄罗斯作家高尔基的《母亲》。

3.地位:

是革命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之作。

四、现代荒诞派戏剧——《等待戈多》

1.背景:

世界大战和经济大萧条等社会危机的冲击,使人们陷入怀疑、迷惘和苦闷之中。

2.特点:

反传统、反理性,强调个人主观感受,用夸张怪诞的手法警醒世人,渲染人的精神创伤。

3.概况

(1)兴起:

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欧美。

(2)作品:

爱尔兰作家贝克特的《等待戈多》是开山之作,是世界戏剧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1969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4.影响:

给文学艺术领域带来强烈冲击和震撼,丰富了创作理念和手段,与现实主义流派互相渗透,形成欧美文艺的多元发展局面。

判断正误

“荒诞派”戏剧其实不荒诞。

( √ )

提示 人们在这种现代派戏剧前面之所以冠之以“荒诞”二字,主要是因为它的表现手法与传统戏剧不同,其实,这种表现手法正是当时人们内心的真实感受。

问题思考

材料

《等待戈多》

思考 上面这一作品属于哪一文学流派?

这一流派有何艺术特点?

提示 流派:

《等待戈多》属于现代主义文学作品。

特点:

现代主义文学强调集中表现自我;手法比较怪诞,故事的开头和结尾没有明显的理由;故事背景模糊不清,因果关系不明,语言风格背离传统。

归纳总结

19世纪以来西方三大文学流派的不同点

类别

比较项  

浪漫主义文学

批判现实主义文学

现代主义文学

背景

资产阶级革命高潮时期

资产阶级统治确立,第一次工业革命完成

垄断资本主义时期

艺术特点

主观性强,偏重对理想的追求,注重人的内心生活的反映,展现出丰富的想象力

真实具体地描写、反映现实生活,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揭露社会矛盾

反传统,反理性,手法怪诞,语言无逻辑,集中表现自我

影响

抨击封建专制,对欧洲社会弊端给予辛辣的讽刺和揭露

揭露和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激励着人们为改造现实社会和争取自由幸福而斗争

反映人们心灵的迷惘和痛苦,体现了虚无主义思想

 

各种文学流派的盛行与时代背景的关系

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反映。

(1)18世纪末至19世纪30年代,浪漫主义文学反映了社会各阶层对启蒙思想家提出的“理性王国”的失望,反映了欧洲大变革、大动荡的时代特征。

(2)19世纪30年代至20世纪初,现实主义文学随着工业革命在西欧展开、资本主义社会矛盾复杂化和尖锐化而发展起来。

一方面,它力图真实地表现现实生活,另一方面,对现存的社会秩序进行无情揭露和强烈批判。

(3)19世纪末期以来,资本主义进入垄断资本主义时代,但人类却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两次世界大战、频繁的经济危机使人类处于一个动荡不安的社会环境中。

现代主义文学正是在这种环境下产生的。

(4)20世纪五六十年代,人们处于对资本主义文明失望、苦闷和迷惘的精神危机中,荒诞派以荒诞的主题把现实的丑恶、人生的痛苦与绝望描绘成一幅幅令人心碎的人类受难图。

(5)亚非拉文学:

20世纪民族主义运动高涨,亚非拉文学表现了爱国主义精神与反殖民压迫思想。

针对练 (2019·湖南长郡中学模拟)浪漫主义文学在19世纪初主要宣扬脱离社会、逃避现实的颓废思想和复辟倒退的反动主张。

到19世纪30年代前后,浪漫主义文学则注重宣扬个性解放,歌颂民主,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

材料表明该文学流派(  )

A.逐渐以想象为其特征

B.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C.在发展中呈现融合性

D.其优秀元素逐渐丧失

答案 B

解析 材料“在19世纪初主要宣扬……到19世纪30年代前后……则注重……”反映了浪漫主义文学在不同时期呈现不同的特点,故B项正确。

1.印证教材观点

材料一 如有可能,我将教导石头飞起来打击世上的暴君!

——拜伦

应用1 材料反映出拜伦具有民主思想和反叛精神,猛烈抨击封建专制。

材料二 过去属于死神,未来属于你自己。

如果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雪莱

应用2 雪莱将人类的未来寄托于普遍的爱,诗中充满幻想和憧憬,体现出一种真正的乐观主义精神,属于浪漫主义文学。

2.获取材料信息

材料 从文学发展的历史来说,现代派文学是一种反传统的文学,它们反对文学反映客观现实生活,反对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强调表现人对周围世界的主观感受,热衷于揭示人的内心世界和潜意识活动。

在艺术手法方面,现代派文学反对传统的表现手法,反对故事情节的逻辑性、人物形象的完整性和语言的鲜明性,他们的作品往往是故事情节怪诞,时序颠倒,人物形象模糊抽象,并喜欢使用隐晦难懂的象征性语言。

——朱维之、赵澧《外国文学简编》

应用 根据材料,分析现代主义文学表现手法有何特点。

提示 强调集中表现自我,手法怪诞,语言风格背离传统。

1.(2018·德州高二期末)“轰轰烈烈的大革命,自由竞争的新局面,以及启蒙理想的破灭,使这一时期的人们处于憧憬和失望的波峰浪谷之中,释放并表现自我成为一股潮流。

”这段话反映了下列哪一作品产生的背景(  )

A.《巴黎圣母院》B.《人间喜剧》

C.《母亲》D.《等待戈多》

答案 A

解析 据材料“轰轰烈烈的大革命,自由竞争的新局面,以及启蒙理想的破灭,使这一时期的人们处于憧憬和失望的波峰浪谷之中,释放并表现自我成为一股潮流”可知这是浪漫主义文学的创作背景,《巴黎圣母院》是浪漫主义文学作品,故A项正确;《人间喜剧》是现实主义文学作品,故B项错误;《母亲》是无产阶级革命现实主义文学作品,故C项错误;《等待戈多》是现代主义文学作品,故D项错误。

2.张老师上课时用PPT展示了一张表格,要求同学们结合自己对这两种文学艺术流派的理解,分别列举出一部法国代表作品。

同学们给出的四个答案中正确的是(  )

文学艺术流派

特点

1.偏重主观、表现

2.偏重内心,向自我心理世界探求,揭示复杂矛盾的内心世界

1.偏重客观、再现

2.偏重向外,向感性世界开掘,描绘大千世界错综复杂的矛盾和尖锐剧烈的斗争

A.《巴黎圣母院》 《人间喜剧》

B.《百年孤独》 《人间喜剧》

C.《巴黎圣母院》 《百年孤独》

D.《唐璜》 《等待戈多》

答案 A

解析 根据题干信息“偏重主观、表现”“偏重内心,向自我心理世界探求,揭示复杂矛盾的内心世界”可知是指浪漫主义流派;“偏重客观、再现”“偏重向外,向感性世界开掘,描绘大千世界错综复杂的矛盾和尖锐剧烈的斗争”可知是指现实主义流派,《巴黎圣母院》《唐璜》属于浪漫主义文学,分别是法国雨果和英国拜伦的作品,《人间喜剧》是法国巴尔扎克的现实主义文学作品,《百年孤独》是哥伦比亚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现代主义文学作品,《等待戈多》是爱尔兰作家贝克特的现代主义文学作品,因此选A项。

3.(2019·东莞高二检测)主张“用冷静的眼光来看他们的生活地位和他们的相互关系,并用对社会生活的真切描写和深刻批判,来引起人们对现实的永世长存的怀疑和期望社会、人性的改良。

”具有这一创作精神的是(  )

A.雨果B.贝克特

C.雪莱D.巴尔扎克

答案 D

解析 根据题干主张可知,该创作精神具有现实主义文学作品的特点。

雨果属于浪漫主义文学家,A项排除;贝克特属于现代主义文学家,排除B;雪莱属于浪漫主义文学家,排除C;巴尔扎克属于现实主义文学家,故选D。

4.(2018·洛阳高二第二次联考)雨果认为其作品《悲惨世界》是一面镜子,“镜子说出了真理,所以被人憎恨,可是这并不能阻止镜子是有用的”。

巴尔扎克也说自己的作品是反映现实生活的镜子。

由此可见,二者的作品(  )

A.创作方法有同一性

B.取材来源十分广泛

C.真实反映社会现实

D.颇有异曲同工之妙

答案 D

解析 雨果的《悲惨世界》属于浪漫主义巨著,而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属于现实主义作品,二者的创作方法并没有同一性,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提及文学作品的取材来源,故B项错误;C项是现实主义的特征,不是二者共同点;材料中两人的作品都有镜子的作用,故两人的文学作品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故D项正确。

5.该部著作以对新的革命现实的真实描写,以对时代本质的深刻概括,以具有高度思想性和艺术性的英雄人物形象以及新的创作方法开创了无产阶级文学的新纪元。

“该部著作”应当是(  )

A.《等待戈多》

B.《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

C.《母亲》

D.《安娜·卡列尼娜》

答案 C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英雄人物形象”“无产阶级文学”可知,该文学作品是社会主义文学。

故本题选C项。

6.(2018·银川一中模考)“《等待戈多》于1953年1月在巴黎巴比伦剧院首演后,立即引起了热烈的争议,虽有一些好评,但很少有人想到它以后竟被称为‘经典之作’;该剧最初在伦敦演出时曾受到嘲弄,引起混乱,只有少数人加以赞扬;1956年4月,它在纽约百老汇上演时,被认为是奇怪的来路不明的戏剧,只演了59场就停演了。

”《等待戈多》当时不被重视的主要原因是(  )

A.作者在当时不出名

B.内容注重批判社会

C.与传统风格相背离

D.缺少故事发生背景

答案 C

解析 联系所学知识可知,贝克特以反传统方式创作出《等待戈多》,是现代荒诞派的开山之作。

但由于其创作风格与传统文学形式相背离,因此在问世之初并不为世人所普遍理解和重视,故C项正确。

课时训练

题组1 浪漫主义文学

1.(2018·泰州检测)法国浪漫主义的“产婆”斯塔尔夫人说过:

“忧郁的诗歌是最能与哲理相一致的诗歌。

忧郁较之其他心灵状态更深地进入人的性格和命运。

”这种“忧郁”主要反映了人们对(  )

A.现实社会的强烈不满

B.资产阶级革命的呼唤

C.新社会制度的高度颂扬

D.人性解放的渴望

答案 A

解析 题干中的“忧郁”反映了浪漫主义文学产生的背景。

18世纪后半叶至19世纪30年代,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相继成功后的欧洲各国并没有出现启蒙思想家所描绘的自由、民主、平等、博爱的美好景象。

这使人们普遍感到失望。

这种对现实的不满反映到文学创作领域,就产生了浪漫主义文学。

2.他们孤傲、狂热、浪漫,却充满了反抗精神;他们内心充满了孤独与苦闷,却又蔑视弱小。

这就是英国诗人拜伦笔下的“拜伦式英雄”。

这些“拜伦式英雄”体现了(  )

A.“光荣革命”时代的理性之光

B.启蒙运动时代的自我意识

C.工业革命时代的浪漫情怀

D.“蒸汽时代”社会的黑暗现实

答案 C

解析 材料所反映的是浪漫主义文学的特征,拜伦是工业革命时期英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之一。

故应选C项。

3.“我们在华兹华斯的诗中,听到了无处不在而又隐匿不见的布谷鸟的叫声;在雪莱、拜伦和济慈的诗中,听到了大海的怒涛,西风的呼啸,云雀欢乐的鸣叫,夜莺幽怨的啼鸣,大地上永远不死的蛐蛐和蝈蝈的啾啾声。

”材料实质上反映的是“诗人”(  )

A.对自然的热爱B.对自由的追求

C.对未来的幻想D.对现实的批判

答案 B

解析 材料中的人物是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从材料内容可以看出,他们通过对自然界的描述来抒发个人情感和对自由的追求,所以选B项。

A项是材料的表象,C、D项与材料不符。

4.“它在很多方面是对启蒙运动的一种反动。

作家把想象以及作为理性补充的直觉作为观察理解世界的工具,对感觉和非理性都极为着迷”。

材料中“它”是指哪种文学流派(  )

A.古典主义B.浪漫主义

C.批判现实主义D.现代主义

答案 B

解析 由“对启蒙运动的一种反动”可知这一文学流派是在启蒙运动后才出现的,古典主义在17世纪已经出现,所以A项不正确;重现“想象”与“直觉”,是浪漫主义的特点,所以B项正确;批判现实主义揭露与批判现实的黑暗,所以C项不正确;现代主义的特点是反传统反理性,所以D项不正确。

题组2 现实主义文学

5.(2018·石家庄质检)启蒙主义宣示的“价值”和浪漫主义者所追求的“理想”并未实现,人们必须以新的冷静的眼光重新看待现实并思考自己的命运,逐渐形成了一种社会思潮。

下列文学作品反映这一思潮的是(  )

A.《悲惨世界》

B.《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

C.《人间喜剧》

D.《西风颂》

答案 C

解析 材料反映这一思潮是对浪漫主义的反思,“必须以新的冷静的眼光重新看待现实”符合批判现实主义流派的特点。

A、B、D三项均属于浪漫主义文学作品,故排除;《人间喜剧》属于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作品,故C项正确。

6.法国文学史家爱弥尔·法盖说:

“它是明确地冷静地观察人间的事件,再明确地冷静地将它描写出来的艺术主张。

……要从几千几万的现实事件中,选择出最有意义的事件,再将这些事件整理起来,使之产生强烈的印象。

”与这种文学流派风格一致的是(  )

A.《恰尔德·哈罗德游记》

B.《双城记》

C.《等待戈多》

D.《唐璜》

答案 B

解析 据材料中“明确地冷静地将它描写出来”“现实事件”“最有意义”“整理”等关键信息,可以判断材料所述文学流派是现实主义文学。

《恰尔德·哈罗德游记》《唐璜》是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拜伦的代表作,故A、D两项错误;《双城记》是英国狄更斯的批判现实主义小说,故B项正确;《等待戈多》是现代荒诞派戏剧,属于现代主义流派,故C项错误。

7.“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特征,在其基本的共性基础上,由于各个国家民族的差异和文学家的自身个性特色、创作手法和艺术视角不同,又呈现出多样化的个性特征。

”材料中的“共性”是(  )

A.采用瑰丽的想象

B.具有深刻的批判性

C.刻意突出人的理性

D.创作手法比较怪诞

答案 B

解析 联系所学知识可知,现实主义文学关注社会问题,通过再现典型社会风貌,深入剖析社会生活的本质,揭露和批判社会的罪恶,故B项正确。

8.雨果认为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描绘了“我们的整个现代文明的走向”;恩格斯认为巴尔扎克的作品“汇聚了法国社会的全部历史”;列宁把托尔斯泰的作品称为“俄国革命的镜子”。

由此可见,巴尔扎克和托尔斯泰所代表的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具有的重大历史价值是(  )

A.塑造典型社会的典型人物

B.促使文学的体例更加完善

C.帮助人们认识世界和人生

D.指出人类解放的正确出路

答案 C

解析 依据材料“整个现代文明的走向”“汇聚了法国社会的全部历史”“俄国革命的镜子”可知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作品有利于人们深入认识世界和人生,故C项正确。

题组3 现代主义文学

9.1973年贝克特创作了无声独幕剧《非我》。

剧中,一个声音——看上去只是聚光灯照着的一张嘴——努力停止讲话,但又停不下来。

该剧把人的意识描述成祸殃之源,但同时也肯定了人们在绝望中求生的精神。

据此,可以判断此剧的风格属于(  )

A.浪漫主义B.现实主义

C.印象主义D.现代主义

答案 D

解析 现代主义文学强调集中表现自我,手法怪诞。

10.(2018·郑州一中期末考试)有学者指出,继20世纪某个年代相信社会主义未来的那些人而来的是这么一群人,他们唯一的避难是艺术、酒精或毒品;在一个没有任何意义的社会中,这些作家的主要题材是孤独和“老死不相往来”。

这一评论(  )

A.描绘了作家对浪漫主义的向往

B.揭示了现代主义文学的特征

C.揭示了现实主义文学的批判精神

D.反映了作家对社会主义的否定

答案 B

解析 根据所学可知,现代主义文学产生于20世纪。

这种流派提倡从人的心理感受出发,表现时下人们的精神的压抑和扭曲。

在现代主义文学作品中,人物往往是变形的,故事往往是荒诞的,主题往往是绝望的。

故选B项。

 

11.《巴黎圣母院》和《西游记》这两部东西方文学巨著,享誉世界,深受不同年龄人们的喜爱。

下列关于这两部作品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情节跌宕、离奇,具有现代主义文学的风格

B.都源于对封建社会不满而体现出浪漫主义色彩

C.西学东渐使中国文学汲取了法国文学的优秀因子

D.体现出启蒙运动追求自由、歌颂人性美的主旨

答案 B

解析 《巴黎圣母院》是法国雨果的浪漫主义巨著,吴承恩的《西游记》以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为我们创造了一个神奇的丰富多彩的幻想世界,两者都体现了对封建社会的不满,故B项符合题意。

12.浪漫主义注重用强烈的情感作为美学经验的来源,并且开始强调如不安、惊恐等情绪,以及人在面对大自然的壮丽时所表现出的敬畏情感。

这表明浪漫主义(  )

A.反思极端理性B.否定工业化

C.批判资本主义D.正视社会现实

答案 A

解析 由材料可知,浪漫主义强调直觉、想象力和感觉,是对启蒙时代理性主义的反思,故A项正确;浪漫主义是工业化发展的结果,并不否定工业化,故B项错误;批判资本主义、正视社会现实是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特征,故C、D项错误。

13.18世纪末19世纪初,西方某文学流派“以艺术的方式描摹了这一特定时代人的激荡、亢奋而敏感、纤弱的心灵世界,展现了有着强烈个性扩张欲望的自我”。

与其创作风格相同的是(  )

A.《悲惨世界》B.《战争与和平》

C.《人间喜剧》D.《等待戈多》

答案 A

解析 浪漫主义文学不再刻意突出人的理性,而是深入发掘人类的感情世界,通过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塑造特点鲜明的人物形象。

在创作风格上,以想象力丰富的构思和跌宕起伏的情节为主要特征,与材料中“特定时代人的激荡、亢奋而敏感、纤弱的心灵世界,展现了有着强烈个性扩张欲望的自我”相符,《悲惨世界》是浪漫主义文学作品,故A项正确;《战争与和平》是俄国现实主义文学作品,故B项错误;《人间喜剧》是现实主义文学作品,故C项错误;《等待戈多》是现代荒诞派戏剧,故D项错误。

 

14.1850年的雨果说:

“他的所有作品仅仅形成了一部书……我们在这里看见,我们的整个现代文明的走向,带着我们说不清楚的、同现实打成一片的惊慌与恐怖。

一部了不起的题作‘历史’的书。

”“他”的这部书是(  )

A.《巴黎圣母院》B.《人间喜剧》

C.《百年孤独》D.《美国的悲剧》

答案 B

解析 “同现实打成一片的惊慌与恐怖。

一部了不起的题作‘历史’的书”表明是现实主义文学作品,而雨果的《巴黎圣母院》典型地表现了浪漫主义的特征,故A项错误;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展现了19世纪上半期法国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堪称“资本主义社会的百科全书”,与材料中“1850年的雨果说”“他的所有作品仅仅形成了一部书”“同现实打成一片”相符,故B项正确;1967年发表的长篇小说《百年孤独》,属于魔幻现实主义文学作品,与材料中“1850年的雨果说”不符,故C项错误;1925年发表的以真实的犯罪案件为题材的长篇小说《美国的悲剧》与材料中“1850年的雨果说”不符,故D项错误。

15.荒诞派戏剧用不合乎逻辑的结构和不明智的理性去阐明人的生存处境。

在其经典作品《等待戈多》中,人们望眼欲穿地期盼着戈多的到来,但戈多是谁?

为什么要等他?

始终是一个谜。

这样的剧情似乎荒诞不经,但具有很大的隐喻性。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表现出现代西方人的精神危机,揭示了人们对生存现状的迷惘与苦闷

B.表现出现代西方人对未来充满希望和渴望的憧憬

C.表现出在绝望中等待渺茫希望的现代西方人的心理

D.表现出现代西方人的失望、彷徨、痛苦

答案 B

解析 荒诞派戏剧属于现代主义文学,“荒诞不经”是其表象,表现西方人的精神危机是其主旨。

B项不符合“精神危机”这一主旨。

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思潮是在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下产生的,它的形成是社会对文学的必然要求。

批判现实主义摒弃浪漫主义的主观想象和抒情性,通过对社会作如实细致的描绘,揭露社会的黑暗,倡导社会改良。

材料二 如图为俄国一位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的作品——《战争与和平》的剧照。

材料三 作为创作方法,批判现实主义早在古希腊文学中就已经存在,即使是与现实主义相对立的浪漫主义文学,也为现实主义的繁荣作了准备,它是现实的创造,也是历史的继承。

——以上材料选自《外国文学史》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说明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产生的“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及这一流派的特点。

(2)材料二中作品的作者是谁?

他对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和俄国文学各有何影响?

(3)根据材料三,我们是否可以认为批判现实主义流派在古希腊就已形成?

为什么?

(4)综合材料一、三,你可以得出哪些认识?

答案 

(1)历史背景:

19世纪30年代以后,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社会矛盾复杂尖锐。

特点:

力图真实再现生活,揭露、批判社会矛盾;热衷塑造英雄人物。

(2)作者:

列夫·托尔斯泰。

影响:

将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推向了顶峰,是俄国历史上最伟大的作家之一,被列宁称为“俄国革命的镜子”。

(3)不能。

因为文学流派的形成不仅取决于创作方法上的相同,还受许多其他方面因素的影响。

(4)认识:

①文学源于生活,表现生活,又高于生活;②文学具有继承性的特点,是在继承与发展中不断繁荣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