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原理马原板书.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723176 上传时间:2023-07-16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主义原理马原板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马克思主义原理马原板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马克思主义原理马原板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马克思主义原理马原板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马克思主义原理马原板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马克思主义原理马原板书.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0页
马克思主义原理马原板书.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0页
马克思主义原理马原板书.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0页
马克思主义原理马原板书.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0页
马克思主义原理马原板书.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0页
马克思主义原理马原板书.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0页
马克思主义原理马原板书.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0页
马克思主义原理马原板书.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0页
马克思主义原理马原板书.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0页
马克思主义原理马原板书.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0页
马克思主义原理马原板书.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0页
马克思主义原理马原板书.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0页
马克思主义原理马原板书.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0页
马克思主义原理马原板书.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0页
马克思主义原理马原板书.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0页
亲,该文档总共3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马克思主义原理马原板书.docx

《马克思主义原理马原板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主义原理马原板书.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马克思主义原理马原板书.docx

马克思主义原理马原板书

1

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一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时代背景)

19世纪上半叶资本主义制度充分发展

(1)生产的社会化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趋向尖锐导致三个矛盾的激化

(2)私有的扩大化

第一:

单个生产的有组织性与社会生产的无组织性的矛盾客观条件

第二:

生产无限扩大与需求相对缩小的矛盾两个结果

第三:

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矛盾阶级基础

二、马克思主义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和创新(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思想基础)

1、明确三个最直接的理论来源

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

2、论证三个理论来源

(1)德国古典哲学

对黑格尔辩证法的继承与扬弃

创立唯物主义哲学,实现哲学领域的认识革命

对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继承与扬弃

(2)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重商主义学派

熟记代表人物

从流通领域到生产领域

商品价值和劳动价值理论创立科学的劳动价值理论和剩余价值理论

亚当•斯密的“看不见的手”的理论实现经济学领域的认识革命

李嘉图对工资、利润和地租的研究

(3)英法空想社会主义

熟记代表人物

进步性:

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和对未来社会的描述

(实业制度、和谐制度、劳动公社联合体)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实

局限性:

找不到正确的社会变革途径现了社会主义领域的认识革命

和合

(4)三个部分互相联系、不可分割,共同成为马克思主义三大最直接的理论来源

3、另外的理论来源:

古希腊哲学等,其中19世纪上半叶自然科学界的三大发现最为突出

熟记三大发现

马克思主义产生的主观条件:

马、恩的主观因素:

革命热情+渊博知识+理论素养与实践能力

三、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的不断发展

1、马克思主义的创立标志

(1)基本形成的标志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

(2)公开问世的标志

《哲学的贫困》和《共产党宣言》

2、马克思主义的发展

(1)马、恩阶段

(2)列宁主义阶段:

(苏联阶段)

列宁

斯大林:

《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

(4)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阶段:

两大理论体系:

毛泽东思想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四大理论成果:

毛泽东思想、邓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

结论:

马克思主义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科学理论体系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一、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

明确马克思主义的概念

(1)是马、恩共同创立的

(2)为后人所继承的

(3)一脉相承的:

共通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和价值取向

(4)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

马哲是世界观和方法论,政经是理论基础,科社是核心和方向

二、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特征

明确理论特征

(1)革命性:

为什么?

彻底的批判精神+鲜明的政治立场

(2)科学性:

为什么?

揭示规律+实践标准

(3)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科学性是革命性的前提、基础和保证

革命性是科学性的内在动力和外在显现

(4)理论特征的实践性:

来自于实践、服务于实践、接受实践的检验并在实践的基础上得到新的升华

三、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求是

明确理论品质——与时俱进

(1)内涵:

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三条标准

(2)意义:

党的命运+国家的命运+社会的命运

(3)要求:

理论创新的长期性

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的重要性

四、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理想

1、明确理想的定义及分类:

社会理想的核心地位

2、明确马克思主义的最高理想、具体理想(共同理想)含义

3、最高理想与共同理想的关系:

必经阶段和基础+方向保障

4、理想的极端重要性:

灯塔+动力+精神支柱

与大家共勉:

无志之人常立志,有志之人立长志

 

第三节:

学习、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一、马克思主义是行动的指南

对待马克思主义的两种根本态度:

教条+指南

毛泽东:

不如马克思不是马克思主义者,等于马克思也不是马克思主义者,只有超越马克思才是马克思主义者。

二、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目的与根本方法

1、目的:

世界观+认识工具+素质

2、根本方法:

(1)熟记:

理论联系实际(实践特性和学习目的决定的)

(2)怎样做?

第一:

正确把握其含义

第二:

反对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

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1、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随着时代的变化和发展(基本原因)

2、时代变化对马克思主义提出的新的要求和挑战(必要性)

当代社会主义+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全球化+新科技革命+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

3、怎样做?

第一:

必须了解马克思主义发展史,要一脉相承

第二:

充分认识其艰巨性,长期性,要勇于探索,反对简单化、庸俗化

绪论小结

一、基本框架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时代产物、思想基础、发展演变)

第二节:

全面认识马克思主义(基本内涵、理论特征、理论品质、社会理想)

第三节:

正确对待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对待的态度、学习的目的和意义、根本方法、如何丰富和发展)

二、重点内容

1、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

2、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

3、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发展

4、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内涵

5、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特征

6、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

7、最高理想与共同理想的关系

8、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三、练习题

 

第一章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

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

二、实践的本质、特点、形式和作用

三、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

(一)世界是统一的物质世界

1、世界的本质问题是哲学必须回答的重大问题

(1)几个概念

世界:

自然界+人类社会+人自身

世界观:

对整个世界的根本观点和根本看法(世界的本质和世界的存在)

哲学:

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是世界观(认识世界)、方法论(改造世界)和价值观(批判世界)的统一

(2)世界的本质问题?

世界的本质=世界的本原=世界的统一性

(3)哲学的基本问题?

明确基本问题?

基本问题:

本体论+认识论同一性

(4)明确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历史唯物与历史唯心

(5)如何看待世界的存在?

辩证法:

联系的、发展的、矛盾的

形而上学:

脱离实践的孤立的、静止的、无矛盾的

《易·系辞》: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2、在世界的本质问题上一元论、二元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马哲之前对世界本质问题的探讨)(选择题)

(1)一元论:

承认世界的统一性,一元

(2)二元论:

否认世界的统一性,二元笛卡尔

(3)唯心主义一元论:

世界的本原是精神

第一、主观唯心:

感觉、经验、心

第二、客观唯心:

绝对精神、天理、理念、神宗教神学

(4)唯物主义一元论:

世界的本原是物质

第一、古代朴素的唯物主义:

进步性:

唯物主义倾向(具体物质):

水、火等

局限性:

直观性(直观思维)与猜测性

最高成就:

原子论(颗粒论)与“元气论”

第二、近代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

进步性:

以近代自然科学为基础,认为世界统一于原子

局限性:

缺乏辩证性、机械性、形而上学性、直观性、不彻底性

第三、现代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

3、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关于世界本原的认识

(1)世界的统一物质性原理:

P39第一段

多样性与统一性的统一、个别和一般的统一、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

(2)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

第一、自然界是客观的

第二、人和人类社会是客观的

(二)列宁关于物质的概念及其意义

1、明确物质的定义

2、三点意义

(三)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1、明确运动的定义

2、运动的地位:

物质的固有属性、根本属性、存在方式

3、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1)、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运动和物质不可分割

(2)、没有无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永恒的,一切物质都是运动的物质。

(3)、没有无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主体、载体,一切运动都是物质的运动。

4、相对静止及其意义条件:

时间空间范围

(1)、明确相对静止的概念位置和质的相对静止

(2)、三个意义:

P42第一段先有鸡还是先有蛋?

5、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1)运动和静止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2)区别:

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绝对的,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相对的。

(3)联系:

世界上的事物都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4)正确把握两者辩证关系,反对形而上学和诡辩论。

(四)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方式:

划教材

市民人民

二、实践的本质、特点、形式和作用

(一)、实践的本质

1、明确实践的概念

第一、实践主体

第二、实践客体:

三个特性与三个分类

第三、改造世界与改造自我的统一

2、实践的三个特点:

客观性、自觉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3、实践的三个基本形式:

人权:

生存权发展权

(二)、世界是与人的实践活动相联系的物质世界(三个层次)

1、人的实践活动与自然界的二重化

2、社会历史是人们的实践活动创造的

3、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

三、社会生活在本质上实践的

第二节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一、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和多样性

二、世界联系和发展的基本规律

三、世界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

一、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和多样性

(一)世界联系的普遍性和多样性

1、明确联系的定义

2、联系原理的内容

(1)联系是客观的

内容:

本身固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要求:

从事物的固有联系中把握事物。

(2)联系是普遍的:

内部、之间、世界

(3)联系是多样性的:

各种形式的联系

意义:

第一、坚持全面的观点

第二、抓住事物中的必然的、本质的联系

第三、避免只看到直接联系而忽视间接联系的片面性倾向

(二)世界的运动发展

1、明确运动、变化(量)、发展(质)、新事物、旧事物的定义(重点:

发展的实质、区分新旧事物的根本标志)

2、世界是过程的集合体

3、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的原因

第一、新旧事物的本质特点决定

第二、新事物优越于旧事物

第三、符合人民利益,得到人民拥护

4、新事物战胜旧事物是一个艰难曲折过程(简单了解)

(三)两种对立的发展观

1、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内容

2、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二、世界联系和发展的基本规律

(一)对立统一规律(矛盾规律)

1、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1)明确矛盾规律的内容及其矛盾的定义

(2)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

第一、同一性:

相互联系、相互吸引(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转化)

第二、斗争性:

相互排斥、相互对立

(3)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的相互关系

第一、相互区别

第二、相互联系:

无同一性的斗争性;无斗争性的同一性

第三、现实意义:

在对立统一中分析和处理矛盾,反对割舍。

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共处

2、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1)矛盾两个基本属性在事物发展的作用(简单了解)

(2)内因与外因的辩证关系及其现实意义

第一、内因是根据、第一位

第二、外因是条件、第二位

第三、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第四、现实意义:

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与对外开放

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1)矛盾的普遍性原理

内容:

矛盾的共性:

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要求:

树立矛盾的观点,敢于承认矛盾和问题

(2)矛盾的特殊性原理

内容:

不同矛盾、不同时空条件下的同一矛盾、矛盾体系中的主次矛盾和矛盾中的主次方面

要求: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意义:

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及其现实意义

第一:

互相联系

第二:

互相区别

第三:

互相转化:

水果与梨、水果与食品、食品与消费品

第四:

现实意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

4、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

(1)明确不平衡性、主次矛盾、主次方面的定义

(2)主次矛盾的关系及其现实意义

第一:

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第二:

相互转化

第三:

要求抓重点、抓中心

第三:

现实意义: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

(3)矛盾的主次方面的关系及其现实意义(分析形势抓主流)

(4)两点论和重点论统一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

第一:

哪两个两点?

第二:

哪两个重点?

第三:

两点是有重点的两点;重点是两点中的重点

第四:

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反对一点论和均衡论

第五:

现实意义: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一系列的“两手抓”的方针,分清主流和支流

(二)质量互变规律

1、质、量、度

(1)明确这几个概念

(2)掌握事物的度的意义

2、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

(1)质变与量变的含义

(2)关系: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两者既相互区别又相互渗透

(3)要求: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和相互转化的过程,必须坚持两者的辩证统一,反对激变论(冒险主义)和庸俗进化论(改良主义)

(4)现实意义:

把远大理想和目标同有步骤、分阶段地踏实苦干、稳步前进的精神结合起来,反对急于求成

(三)否定之否定规律

1、辩证的否定

(1)明确肯定与否定的含义

(2)唯物辩证法的否定观及其现实意义

要求:

采取分析的态度,反对肯定一切和否定一切

现实意义:

对待中国传统文化:

反对复古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对待外来文化,反对盲目排外和民族虚无。

坚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

2、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统一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

(1)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内容

(2)前进的:

通过两次否定,克服了原有的局限性和当前的片面性

(3)曲折的:

三个阶段;偶然因素(曲折、反复、倒退)

(4)坚持两者统一,反对循环论和直线论

(5)现实意义:

坚定信念,准备走曲折的路

三、世界联系与发展的基本环节

(一)原因和结果

1、原因、结果及因果联系

2、因果关系的原理及其意义

(1)对立的

(2)统一的

第一:

相互依存(互为条件)

第二:

相互转化(此结果变成彼原因)

第三:

相互作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3)因果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多样化的

(4)意义:

找到解决问题有效方法;更好地总结经验教训

(二)必然性与偶然性

1、明确这两个概念

2、必然性和偶然性关系的原理及其意义

(1)对立的:

第一:

必然性:

根本矛盾,支配地位,前途和方向

第二:

偶然性:

外在条件,从属地位,加速或延缓

(2)统一的:

第一:

没有脱离偶然性的纯粹必然性,必然性通过偶然性表现出来。

第二:

没有脱离必然性的纯粹偶然性,偶然性受必然性的支配和制约。

第三:

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3)两者是辩证统一的,反对割舍两者的机械决定论和唯心主义非决定论

(4)意义:

第一:

抓住必然性,发现规律

第二:

利用偶然性,推动发展

(三)可能性和现实性

1、明确可能性和现实性概念

2、可能性和现实性关系的原理及其意义

(1)对立的

(2)统一的:

第一:

不可分割

第二:

相互转化

(3)意义:

一切现实出发;利用好的可能性,避免坏的可能性

(四)内容和形式

1、内容(因素总和)和形式(结构方式)的定义

2、内容和形式的原理及其意义

(1)对立的

(2)统一的:

第一:

不可分割

第二:

相互转化

第三:

相互作用

(3)意义:

重视内容,反对形式主义和形式虚无主义

(五)本质和表象

1、明确本质、表象、真相、假象的概念

2、本质和现象关系的原理及其意义

(1)对立的:

本质:

内在的,一般的,稳定的

现象:

表面的,具体的,易逝的

(2)统一的:

无现象之本质,无本质之现象

(3)意义:

要抓本质;通过现象抓本质

 

第三节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

一、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

(一)规律和自然规律

1、规律:

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联系

2、规律的特点:

第一:

客观性

第二:

普遍性

(二)社会发展是有规律的

1、人的自觉性受社会历史“合力”制约

2、人的思想动机是由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

3、人的自觉性受客观物质条件的制约

结论:

人的自觉性、能动性是有限的,社会发展是有规律的。

二、意识及其能动作用

(一)意识的起源和本质

1、意识的起源

2、意识的本质

第一: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意识是人类所特有的)

第二:

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主观性与客观性的统一)

主观性:

主观化的产物;主观的表现形式;个体意识的差异性;创造出不存在的观念或形象。

客观性:

内容来源于客观事物;主观形式表现的客观事物;产生差异的原因是客观的;不存在的形象以客观存在为原型。

第三:

意识是社会的产物(社会是意识的源泉)

(二)意识的能动作用

1、明确意识的能动作用

2、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原理

3、意识能动作用的表现

(三)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的关系

1、坚持两者辩证统一

2、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3、认识和利用规律必须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4、现实意义:

在现代化建设中,坚持两者的辩证统一,把高度的实践热情和科学求实态度结合起来,既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又要按规律办事,坚决反对无视规律和盲目蛮干。

本章小结

 

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

第一节认识的产生及本质(认识的定义、本质)

第二节认识的辩证运动(认识的过程)

第三节真理与价值(认识的结果)

第四节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统一(认识的目的)

第一节认识的产生及本质(认识的定义、本质)

一、认识的产生

1.认识的产生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

(1)认识是在劳动实践中产生,并随着劳动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2)认识的产生与人类、人脑的产生同样漫长

(3)认识的发展同意识的发展同样漫长:

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从现象到本质,从感性到理性。

2.认识论和本体论

本体论实质上就是根本的认识论

本体论是一切哲学的根基

3.认识和认识论

方法和方法论

世界和世界观

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实践出真知

纸上得来总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1)新需要、新课题

(2)新经验、新手段

(3)新的思维能力

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唯一标准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三、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

1.认识主体

(1)定义

(2)性质和特点:

自然性、社会性、历史性、能动性

(3)结构:

个人、群体、整体

2.认识客体

(1)定义

(2)性质:

客观实在性、对象性

(3)结构:

自然客体、社会客体、精神客体

3.主体与客体的关系

(1)实践关系:

改造与被改造

(2)认识关系:

反映与被反映

(3)相互作用:

主观能动性和客观制约性相结合

4.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论述题:

认识的本质及掌握认识的本质的理论意义

(1)本质是在实践中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2)这一概括揭示了唯物论的反映论与唯心论的认识论的对立。

(3)这一概括揭示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4)这一概括揭示了辩证唯物论的能动的反映论与旧唯物论的机械的反映论的对立。

补充题:

1.如何理解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第一的、基本的观点?

2.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革命的能动的反映论?

第二节认识的辩证运动

一、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1、认识的感性形式和理性形式

(1)感性形式与理性形式

(2)客体:

现象和本质

(3)主体:

感觉器官和思维器官

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1)明确各自的含义和形式

(2)两者之间的辩证关系

第一、对立的

第二、联系的:

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发展的必然结果)、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第三、不可分割,反对经验论(经验主义)和唯理论(教条主义)的错误倾向。

4、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认识的第一次飞跃)

明确两个条件:

正确的思维方式+丰富的感性材料

二、从理性认识到实践(认识的第二次飞跃)

(1)实现对世界的改造

(2)实现对认识的检验

三、认识过程的多次反复和有限与无限的辩证统一

1.认识的反复性

(1)客体:

客体是复杂的矛盾统一体;复杂客体的发展和再现需要一个过程;科学技术和物质条件的限制

(2)主体:

知识、素质、立场、情绪等

2.认识是有限与无限的统一

3.认识和实践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原理及其意义

第三节真理与价值

一、真理及其属性

1、真理与谬误

(1)明确各自定义

(2)真理与谬误的关系

第一、对立的

第二、统一的:

相互依存(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相互转化(时、空)

2、真理的属性

(1)明确真理最重要的属性

(2)真理的客观性

第一、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

第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

(3)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原理及其意义

第一、绝对性:

真理是认识与对象相符合、相一致,这是绝对的,无条件的;真理向客观的物质世界不断接近。

第二、相对性:

广度上需要拓展;深度上需要深化。

第三、关系:

对立统一的;相互依存;相互渗透(包含与体现);相互转化(无止境的发展趋势)

第四:

反对割舍两者关系的相对主义和绝对主义

相对主义:

夸大了人的认识的局限性,实质上否定了人认识世界的可能性。

绝对主义:

夸大了人的认识的价值和功能,认为人的认识是最终的状态,实质上是否定了认识的变动和发展的可能性。

第五:

意义,有利于我们正确地对待马克思主义

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1、标准问题上两种错误观点

(1)伟人、圣人言论

(2)实用主义

2、实践标准的唯一性(为什么?

)及其与逻辑证明的关系

案例:

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3、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1)确定性:

实践标准是唯一的;无限的实践可以检验一切认识。

(2)不确定性:

具体的实践不能检验一切认识;实践不能一次完成认识的检验,需要反复和发展。

三、真理与价值

1、真理与价值的对立和统一

(1)对立

(2)统一:

真理的价值属性;正确的价值观是在真理的指导下形成的。

2、真理的价值表现在真理的功能上

第四节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统一

一、认识的目的全在于运用

二、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论述: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党的思想路线的理论基础

三、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党的群众路线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节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第二节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第三节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第一节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一)社会存在

明确该定义

1.地理环境及其在社会历史发展的作用

(1)地理环境的定义

(2)人类对地理环境的依赖

第一,人类生存的唯一空间和场所。

第二,为人类生存提供生活资料和生产建设的资源(生态资源、生物资源、矿物资源)

(3)地理环境对社会的影响和制约

第一,通过对生产的影响,加速或延缓社会的发展。

第二,通过对军事、政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