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区级联考北京市海淀区届高三下学期适应性训练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723536 上传时间:2023-07-16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527.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品解析区级联考北京市海淀区届高三下学期适应性训练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精品解析区级联考北京市海淀区届高三下学期适应性训练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精品解析区级联考北京市海淀区届高三下学期适应性训练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精品解析区级联考北京市海淀区届高三下学期适应性训练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精品解析区级联考北京市海淀区届高三下学期适应性训练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精品解析区级联考北京市海淀区届高三下学期适应性训练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精品解析区级联考北京市海淀区届高三下学期适应性训练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精品解析区级联考北京市海淀区届高三下学期适应性训练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精品解析区级联考北京市海淀区届高三下学期适应性训练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精品解析区级联考北京市海淀区届高三下学期适应性训练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精品解析区级联考北京市海淀区届高三下学期适应性训练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精品解析区级联考北京市海淀区届高三下学期适应性训练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精品解析区级联考北京市海淀区届高三下学期适应性训练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精品解析区级联考北京市海淀区届高三下学期适应性训练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精品解析区级联考北京市海淀区届高三下学期适应性训练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精品解析区级联考北京市海淀区届高三下学期适应性训练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精品解析区级联考北京市海淀区届高三下学期适应性训练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精品解析区级联考北京市海淀区届高三下学期适应性训练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精品解析区级联考北京市海淀区届高三下学期适应性训练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精品解析区级联考北京市海淀区届高三下学期适应性训练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精品解析区级联考北京市海淀区届高三下学期适应性训练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

《精品解析区级联考北京市海淀区届高三下学期适应性训练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品解析区级联考北京市海淀区届高三下学期适应性训练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精品解析区级联考北京市海淀区届高三下学期适应性训练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

精品解析区级联考北京市海淀区届高三下学期适应性训练化学试题解析版

1.中国文化中的“文房四宝”所用材料的主要成分为单质的是()

A

B.墨

C.纸

D.砚

 

A.AB.BC.CD.D

【答案】B

【解析】

【详解】A.笔使用的主要是动物毛发,属于蛋白质,主要由C、H、O、N元素组成,故A错误;

B.墨中的炭主要是C元素形成的单质,故B正确;

C.纸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属于糖类,由C、H、O元素组成,故C错误;

D.砚的主要成分是硅酸盐或碳酸盐,由C、Si、O、Na、K、钙等元素组成,故D错误;

答案选B。

2.固体表面的化学过程研究对于化学工业非常重要。

在Fe催化剂、一定压强和温度下合成氨的反应机理如下图所示。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N2和H2分子被吸附在铁表面发生反应

B.吸附在铁表面

N2断裂了N≡N键

C.NH3分子中的N-H键不是同时形成

D.Fe催化剂可以有效提高反应物的平衡转化率

【答案】D

【解析】

【详解】A、由3可知N2和H2分子被吸附在铁表面,而4、5表示发生反应,所以N2和H2分子被吸附在铁表面发生反应,故A正确;

B、由图4可知氮气吸附在铁表面,并断裂了N≡N键,故B正确;

C、由图5、6、7可知,NH3分子中的N-H键不是同时形成,故C正确;

D、催化剂只改变反应速率,平衡不移动,所以不能提高反应物的平衡转化率,故D错误;

答案选D。

【点睛】本题的易错点为C,要注意图中细节的观察和总结,图3中N2和H2分子被吸附在铁表面,图4中氮气、氢气在铁表面断裂成了原子,图5表示N和H原子形成了一个N-H键,图6表示形成了2个N-H键,图7表示形成了3个N-H键,图8表示NH3分子从铁表面离开。

3.下列解释事实的方程式不正确的是()

A.用过量氨水除去烟气中的二氧化硫:

SO2+2NH3·H2O===(NH4)2SO3+H2O

B.呼吸面具中用过氧化钠吸收二氧化碳产生氧气:

2Na2O2+2CO2===2Na2CO3+O2

C.电解饱和氯化钠溶液产生气体:

2NaCl+2H2O

2NaOH+H2↑+Cl2↑

D.用浓硝酸除去试管内壁上附着的铜:

8H++2NO3-+3Cu===3Cu2++2NO↑+4H2O

【答案】D

【解析】

【详解】A.用过量氨水除去烟气中的二氧化硫,反应生成亚硫酸铵,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SO2 +2NH3•H2O═(NH4)2SO3 +H2O,故A正确;

B.呼吸面具中用过氧化钠吸收二氧化碳产生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Na2O2 +2CO2 ═2Na2CO3 +O2,故B正确;

C.电解饱和氯化钠溶液产生氯气、氢气和氢氧化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NaCl+2H2O

2NaOH+H2↑+Cl2↑,故C正确;

D.用浓硝酸除去试管内壁上附着的铜,浓硝酸反应生成二氧化氮,离子方程式:

4H++2NO3-+Cu═Cu2++2NO2↑+2H2O,故D错误;

答案选D。

4.由下列实验及现象推出的相应结论正确的是()

实验

现象

结论

A

向C6H5ONa溶液中通入CO2气体

溶液变浑浊

酸性:

H2CO3>C6H5OH

B

向某溶液中滴加K3[Fe(CN)6]溶液

产生蓝色沉淀

该溶液中有Fe2+,无Fe3+

C

向盛有2mLFeCl3溶液的试管中滴加几滴浓的维生素C溶液

黄色褪为几乎无色

维生素C具有氧化性

D

向2支盛有5mL不同浓度NaHSO3溶液的试管中同时加入2mL5%H2O2溶液

无明显变化

浓度对反应速率没有影响

 

A.AB.BC.CD.D

【答案】A

【解析】

【详解】A.向C6H5ONa溶液中通入CO2气体,溶液变浑浊,说明生成了苯酚,可推断酸性:

H2CO3>C6H5OH,故A正确;

B.K3[Fe(CN)6]与亚铁离子反应生成蓝色沉淀,不能检验铁离子,由现象可知原溶液中有Fe2+,不能确定是否含Fe3+,故B错误;

C.向盛有2mLFeCl3溶液的试管中滴加几滴浓的维生素C溶液,黄色褪为几乎无色,证明氯化铁被还原,维生素C表现了还原性,不是氧化性,故C错误;

D.双氧水与亚硫酸氢钠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该反应过程中没有明显现象,无法通过观察现象的方法探究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故D错误;

答案选A。

5.合成某种胃药的核心反应如下图: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反应物I只能发生取代、加成两种反应

B.生成III的原子利用率为100%

C.反应物II中的两个N-H键的活性不同

D.生成物III的分子式C22H23O2N4Cl

【答案】C

【解析】

【详解】A.反应物Ⅰ含有苯环,可发生加成反应,含有氯原子,可发生取代反应(或水解反应),也可以发生氯原子的消去反应,故A错误;

B.根据原子守恒,该反应中同时生成NaCl等,则原子的利用率不是100%,故B错误;

C.反应物Ⅱ中的两个N-H键的N原子连接不同的原子团,则两个N-H键的活性不同,故C正确;

D.由结构简式可知生成物Ⅲ的分子式C22H24O2N4Cl,故D错误;

答案选C。

【点睛】把握官能团与性质的关系为解答的关键。

本题的易错点为A,要注意含有卤素原子的有机物可以发生取代反应,当与卤素原子相连的碳原子的邻位碳原子上有氢原子,也可发生消去反应。

6.某化学实验兴趣小组的同学从海带中提取碘单质的实验流程图如下:

依据实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从上述实验可以得出海带中含有可溶性的含碘化合物

B.步骤⑤中可能发生的反应为:

5I-+IO3-+6H+===3I2+3H2O

C.若步骤④中用CCl4做萃取剂,步骤⑥应取上层溶液得到后续的混合物C

D.整个过程中

操作是利用了物质的溶解性实现了碘元素的富集、分离与提纯

【答案】B

【解析】

【分析】

由流程可知,海带溶解后倾倒分离出残渣,混合物A酸化氧化后萃取分液得到混合物B,混合物B中含碘单质,步骤⑤中加NaOH后分离出的混合物C中含I-、IO3-,最后加硫酸发生5I-+IO3-+6H+═3I2 +3H2O,又析出碘,达到碘元素的提取,据此分析解答。

【详解】A.由上述分析可知,海带中含有可溶性的含碘化合物,故A正确;

B.步骤⑤中碘与氢氧化钠溶液发生的反应可能为3I2 +6OH-=5I-+IO3-+3H2O,故B错误;

C.若步骤④中用CCl4做萃取剂,有机层在下层,步骤⑤中碘与NaOH反应生成的含碘化合物易溶于水,进入水层,则步骤⑥应取上层溶液得到后续的混合物C,故C正确;

D.根据流程,结合上述分析,实验过程中是利用了物质的溶解性实现了碘元素的富集、分离与提纯,故D正确;

答案选B。

7.某实验小组在常温下进行电解饱和Ca(OH)2溶液的实验,实验装置与现象见下表。

序号

I

II

装置

现象

两极均产生大量气泡,b极比a极多;a极溶液逐渐产生白色浑浊,该白色浑浊加入盐酸有气泡产生

两极均产生大量气泡,d极比c极多;c极表面产生少量黑色固体;c极溶液未见白色浑浊

下列关于实验现象的解释与推论,正确的是()

A.a极溶液产生白色浑浊的主要原因是电解过程消耗水,析出Ca(OH)2固体

B.b极产生气泡:

4OH--4e-===O2↑+2H2O

C.c极表面变黑:

Cu-2e-+2OH-===CuO+H2O

D.d极电极反应的发生,抑制了水的电离

【答案】C

【解析】

【详解】A、a极为电解池的阳极,氢氢根离子放电生成氧气与电极C反应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该白色浑浊为碳酸钙,加入盐酸有二氧化碳产生,而不是析出Ca(OH)2固体,故A错误;

B、b极是阴极,水电离产生的氢离子放电生成氢气,而不是氢氧根离子放电,生成氧气,故B错误;

C、c极为阳极,表面产生少量黑色固体,是铜放电生成的氧化铜,所以c极表面变黑:

Cu-2e-+2OH-═CuO+H2O,故C正确;

D、d极为阴极,是水电离产生的氢离子放电生成氢气,促进了水的电离,故D错误;

答案选C。

【点睛】明确电解时两个电极发生的反应是解本题关键。

解答本题需要注意结合现象分析。

本题的易错点为A,白色沉淀如果是氢氧化钙,与盐酸应该没有气体放出。

8.3-四氢呋喃甲醇是合成农药呋虫胺的中间体,其合成路线如下:

已知:

①RCl

NCN

RCOOH

②R1COOR2+R318OH

R1CO18OR3+R2OH

③R1COOR2

R1CH2OH+R2OH

请回答下列问题:

(1)A生成B的反应类型是__________,B中含有的官能团是___________。

(2)D发生酯化反应生成E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

(3)3-四氢呋喃甲醇有多种同分异构体,请写出其中两种符合下列条件的有机物的结构简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能发生水解反应②分子中有3个甲基

(4)G的结构简式为__________。

(5)生成G的过程中常伴有副反应发生,请写出一定条件下生成高分子聚合物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__。

(6)还可以利用

与K发生加成反应合成3-四氢呋喃甲醇,写出K和H的结构简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取代反应

(2).氯原子(-Cl)、羧基(-COOH)(3).HOOCCH2COOH+2CH3CH2OH

CH3CH2OOCCH2COOCH2CH3+2H2O(4).

(任写2种)(5).

(6).n

+(n-1)CH3CH2OH(7).HCHO(8).

【解析】

【分析】

由A的分子式、C的结构,结合反应条件,可知A为CH3COOH,A与氯气发生甲基上的取代反应生成B,B为ClCH2COOH,B发生羧基与碳酸钠复分解反应、再发生取代反应生成C。

由F的结构、结合信息①,可知C酸化生成D,D为HOOCCH2COOH,结合

(2)的提示,D与乙醇发生酯化反应生成E,E为CH3CH2OOCCH2COOCH2CH3;E与环氧乙烷发生开环加成生成F。

F发生信息②中酯交换反应脱去1分子CH3CH2OH生成G,故G为

,G发生信息③中的反应生成

,然后脱去1分子水生成

,据此分析解答。

【详解】

(1)A生成B是乙酸的甲基上H原子比氯原子替代,属于取代反应;B为ClCH2COOH,B中含有的官能团是:

羧基、氯原子,故答案为:

取代反应;羧基、氯原子;

(2)D为HOOCCH2COOH,D与乙醇发生酯化反应生成E,反应化学方程式为HOOCCH2COOH+2CH3CH2OH

CH3CH2OOCCH2COOCH2CH3+2H2O,故答案为:

HOOCCH2COOH+2CH3CH2OH

CH3CH2OOCCH2COOCH2CH3+2H2O;

(3)3-四氢呋喃甲醇的两种同分异构体符合下列条件:

①能发生水解反应,说明含有酯基,②分子中有3个甲基,可以是:

,故答案为:

(任写2种);

(4)根据上述分析可知,G

,故答案为:

(5)生成G的过程中常伴有副反应发生,一定条件下生成高分子聚合物的化学方程式:

n

+(n-1)CH3CH2OH,故答案为:

n

+(n-1)CH3CH2OH;

(6)

与K发生加成反应生成

,故K为HCHO,

发生信息③中反应生成H为

,然后脱去1分子水生成

,故答案为:

HCHO;

【点睛】熟练掌握官能团的性质与转化,充分利用给予的信息进行判断是解题的关键。

本题的易错点为(5),可以联系羧基和羟基发生的酯化反应进行类推。

9.金是一种用途广泛的贵重金属。

某化工厂利用氰化法从一种含金矿石中提取金的工艺流程如下:

资料:

①Zn+

O2+H2O=Zn(OH)2

②Zn2+(aq)

Zn(CN)2(s)

Zn(CN)42-(aq)

(1)步骤2中发生的反应有:

①2Au(s)+4CN-(aq)+2H2O(l)+O2(g)=2Au(CN)2-(aq)+2OH-(aq)+H2O2(aq)∆H=-197

61kJ·mol-1

②2Au(s)+4CN-(aq)+H2O2(aq)=2Au(CN)2-(aq)+2OH-(aq)∆H=-386.93kJ·mol-1

则2Au(s)+4CN-(aq)+H2O(l)+1/2O2(g)=2Au(CN)2-(aq)+2OH-(aq)的∆H=_______。

(2)下图是步骤2中金的溶解速率与温度的关系。

80℃以后溶解速率降低的原因是___________。

(3)步骤4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

(4)步骤5置换的总反应是:

2Au(CN)2-+3Zn+4CN-+2H2O=2Au+2Zn(CN)42-+ZnO22-+2H2↑

则以下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填字母序号)。

A步骤5进行时要先脱氧,否则会增加锌的用量

B若溶液中c(CN-)过小,会生成Zn(CN)2,减缓置换速率

C实际生产中加入适量Pb(NO3)2的目的是形成原电池加快置换速率

(5)脱金贫液(主要含有CN-)会破坏环境,影响人类健康,可通过化学方法转化为无毒废水净化排放。

碱性条件下,用Cl2将贫液中的CN-氧化成无毒的CO2和N2,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

【答案】

(1).-292.27kJ·mol-1

(2).温度太高会减小O2的溶解度,使c(O2)减小,[或温度太高会使H2O2分解,c(H2O2)减小],金的溶解速率降低(3).提高金的浸出率(或提高金的产率,或减小金的损失,合理即可)(4).ABC(5).2CN-+5Cl2+8OH-===2CO2↑+N2↑+10Cl-+4H2O

【解析】

【分析】

含金矿石经磨矿粉碎后加入KCN、KOH混合液,并通入氧气,反应生成Au(CN)2-,过滤,将滤渣洗涤,在滤液中加入Zn置换,可生成Zn、Au沉淀,加入酸除去锌,可得到金,以此解答该题。

(1)根据盖斯定律分析解答;

(5)根据题意写出反应物和生成物,结合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方法书写方程式。

【详解】

(1)①2Au(s)+4CN-(aq)+2H2O(l)+O2(g)═2Au(CN)2-(aq)+2OH-(aq)+H2O2(aq)△H=-197.61kJ•mol-1,②2Au(s)+4CN-(aq)+H2O2(aq)═2Au(CN)2-(aq)+2OH-(aq)△H=-386.93kJ•mol-1,根据盖斯定律,将

可得2Au(s)+4CN-(aq)+H2O(l)+

O2(g)═2Au(CN)2-(aq)+2OH-(aq)△H=-292.27kJ•mol-1,故答案为:

-292.27 kJ•mol-1;

(2)温度越高,气体在水中的溶解度越小。

温度较高时,导致氧气的溶解度减小,同时也导致过氧化氢分解,使过氧化氢的浓度降低,金的溶解速率降低,故答案为:

温度太高会减小O2的溶解度,使c(O2)减小[或温度太高会使H2O2分解,c(H2O2)减小],金的溶解速率降低;

(3)步骤4是洗涤沉淀,可提高金的浸出率(或提高金的产率,或减小金的损失),故答案为:

提高金的浸出率(或提高金的产率,或减小金的损失);

(4)A.氧气可氧化锌,则步骤5进行时要先脱氧,否则会增加锌的用量,故A正确;B.若溶液中c(CN-)过小,会生成Zn(CN)2,Zn(CN)2为固体,难溶于水,会减缓置换速率,故B正确;C.实际生产中加入适量Pb(NO3)2,锌置换出Pb,可形成原电池,加快置换速率,故C正确;故答案为:

ABC;

(5)碱性条件下,用Cl2将脱金贫液(主要含有CN-)中的CN-氧化成无毒的CO2和N2,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2CN-+5Cl2+8OH-═2CO2↑+N2↑+10Cl-+4H2O,故答案为:

2CN-+5Cl2+8OH-═2CO2↑+N2↑+10Cl-+4H2O。

10.近年来,利用SRB(硫酸盐还原菌)治理废水中的有机物、SO42-及重金属污染取得了新的进展。

(1)下图表示H2CO3和H2S在水溶液中各种微粒物质的量分数随pH的变化曲线。

某地下水样pH=8.5,在SRB的作用下,废水中的有机物(主要为CH3COO─)将SO42-还原为-2价硫的化合物,请用离子方程式表示该过程中的化学变化:

_______________。

(2)SRB除去废水中有机物的同时,生成的H2S还能用于构造微生物电池,某pH下该微生物燃料电池的工作原理如下图所示。

①写出电池正极的电极反应:

________________。

②负极室的pH随反应进行发生的变化:

__________(“减小”或“增大”),结合电极反应解释pH变化的原因:

__________。

(3)SRB可用于处理废水中含重金属锑(Sb)的离子。

①通过两步反应将Sb(OH)6-转化为Sb2S3除去,转化过程中有单质生成。

完成第一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第一步:

Sb(OH)6-+H2S===1+1↓+H2O,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步:

3H2S+2SbO2-+2H+===Sb2S3↓+4H2O

②某小组模拟实验时配制amL含Sb元素bmg·L-1的废水,需称取________gKSb(OH)6(相对分子质量为263)。

提示:

列出计算式即可。

【答案】

(1).SO42-+CH3COO-=HS-+2HCO3-

(2).O2+4H++4e-=2H2O(3).减少(4).负极电极反应方程式H2S+4H2O-8e-=SO42-+10H+,负极毎反应生成1molSO42-时,生成10molH+,同时有8molH+通过质子交换膜进入正极室,负极pH减小(5).1Sb(OH)6-+1H2S=1SbO2-+1S↓+4H2O(6).

【解析】

【分析】

(1)根据图示,在pH=8.5,SRB的作用下,废水中的有机物(主要为CH3COO-)与SO42-反应为HS-和HCO3-;

(2)①通入氧气的电极为原电池的正极,在酸性溶液中氧气得到电子反应生成水;

②根据图示,硫化氢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生成硫酸,结合正极反应分析判断;

(3)①结合第二步的方程式可知,反应中Sb(OH)6-转化为SbO2-,Sb元素化合价+6价降低为+3价,则H2S中硫元素化合价-2价升高为0价,根据得失电子守恒和原子守恒配平得到离子方程式;

②根据Sb元素守恒计算KSb(OH)6的质量。

【详解】

(1)某地下水样pH=8.5,在SRB的作用下,废水中的有机物(主要为CH3COO-)将SO42-还原为-2价硫的化合物,根据图中变化曲线和pH分析,生成的物质主要是HS-和HCO3-,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SO42-+CH3COO-

HS-+HCO3-,故答案为:

SO42-+CH3COO-

HS-+HCO3-;

(2)①通入氧气的电极为原电池的正极,原电池正极发生还原反应,在酸性溶液中氧气得到电子反应生成水,电极反应为O2+4H++4e-=2H2O,故答案为:

O2+4H++4e-=2H2O;

②SRB除去废水中有机物的同时,生成的H2S还能用于构造微生物电池,通入H2S的为原电池的负极,负极上硫化氢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生成硫酸,溶液的pH减小,负极的电极反应:

H2S+4H2O-8e-=SO42-+10H+,每生成1mol硫酸根离子生成10mol氢离子,结合正极的电极反应:

O2+4H++4e-=2H2O可知,有8mol氢离子通过质子膜进入正极区,负极pH减小,故答案为:

减小;负极电极反应:

H2S+4H2O-8e-=SO42-+10H+,每生成1mol硫酸根离子生成10mol氢离子,同时有8mol氢离子通过质子膜进入正极区,负极pH减小;

(3)①将Sb(OH)6-转化为Sb2S3除去,转化过程中有单质生成,结合第二步的方程式可知,反应中Sb(OH)6-转化为SbO2-,Sb元素化合价+6价降低为+3价,电子转移3e-,则H2S中硫元素化合价-2价升高为0价,电子转移2e-,根据得失电子守恒和原子守恒配平得到离子方程式:

Sb(OH)6-+H2S═SbO2-+S↓+4H2O,故答案为:

1Sb(OH)6-+1H2S=1SbO2-+1S↓+4H2O;

②某小组模拟实验时配制amL含Sb元素bmg•L-1的废水,废水中含有Sb元素的物质的量=

,依据Sb元素守恒,需称取KSb(OH)6的质量=

×263g/mol=

g,故答案为:

11.某小组同学对FeCl3与KI的反应进行探究。

【初步探究】室温下进行下表所列实验。

序号

操作

现象

实验Ⅰ

取5mL0.1mol·L-1KI溶液,滴加0.1mol·L-1FeCl3溶液5~6滴(混合溶液pH=5)

溶液变为棕黄色

实验Ⅱ

取2mL实验Ⅰ反应后的溶液,滴加2滴0.1mol·L-1KSCN溶液

溶液呈红色

(1)证明实验Ⅰ中有I2生成,加入的试剂为__________。

(2)写出实验Ⅰ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上述实验现象可以证明Fe3+与I-发生可逆反应,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深入探究】20min后继续观察实验现象:

实验Ⅰ溶液棕黄色变深;实验Ⅱ溶液红色变浅。

(4)已知在酸性较强的条件下,I-可被空气氧化为I2,故甲同学提出假设:

该反应条件下空气将I-氧化为I2,使实验Ⅰ中溶液棕黄色变深。

甲同学设计实验:

________,20min内溶液不变蓝,证明该假设不成立,导致溶液不变蓝的因素可能是_____________(写出两条)。

(5)乙同学查阅资料可知:

FeCl3与KI的反应体系中还存在I-+I2

I3-,I3-呈棕褐色。

依据资料从平衡移动原理解释实验Ⅱ中20min后溶液红色变浅的原因:

____________。

(6)丙同学针对20min后的实验现象继续提出假设:

FeCl3与KI的反应、I-与I2的反应达到平衡需要一段时间,有可能20min之前并未达到平衡。

为验证该假设,丙同学用4支试管进行实验,得到了颜色由浅到深的四个红色溶液体系,具体实验方案为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淀粉溶液或CCl4

(2).2Fe3++2I-

2Fe2++I2(3).实验Ⅱ通过检验KI过量(或Fe3+不足量)的情况下仍有Fe3+剩余,说明正反应不能进行到底(4).向试管中加入5mL0.1mol·L-1KI溶液和2滴淀粉溶液,加酸调至pH=5(5).c(I-)低、c(H+)低(6).由于I-+I2

I3-,使c(I2)减小,2Fe3++2I-

2Fe2++I2正向移动,c(Fe3+)减小,Fe3++3SCN-

Fe(SCN)3逆向移动,红色变浅(7).向1支试管中加入2mL0.1mol·L-1KI溶液,再滴加0.1mol·L-1FeCl3溶液2~3滴,滴加2滴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调查报告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