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者主体性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docx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689891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6.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译者主体性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译者主体性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译者主体性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译者主体性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译者主体性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译者主体性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docx

《译者主体性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译者主体性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译者主体性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docx

译者主体性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

作者:

周羽来源:

《神州·下旬刊》2018年第04期摘要:

译者是翻译的主体,在翻译中,译者应在尊重作者意图和原文,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翻译是一种跨文化交际活动,译者应根据原文具体语境,运用不同的翻译策略和技巧,向译入语读者准确传达原文的意思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本文就译者主体性在翻译过程中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对翻译策略、翻译文本的主观理解以及译文的行文表达进行探讨。

关键词:

译者主体性;主观能动性;翻译观一、引言翻译是人类社会历史最悠久的活动之一,几乎与语言同时诞生。

长久以来,翻译研究学者和翻译理论家主要关注翻译的策略、技巧等,“直译”还是“意译”,“归化”还是“异化”等。

在传统翻译学中,译者的身份一直被边缘化。

从“操纵学派”、“改写”理论等西方翻译理论可以看出,译者不是“透明”的,也不是“仆人”。

翻译时,译者需要发挥主体性。

译者是翻译的主体,什么是“主体性”呢?

具体来说,主体性包括目的性、自主性、主动性、创造性等,简言之,主观能动性。

能动性是主体性最突出的特征(查明建,2003)。

笔者认为“译者主体性”是基于正确理解原文意思和作者意图,译者应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根据不同的语境,灵活运用不同的翻译策略,便于译入语读者准确理解作品。

译者的主体性在翻译过程中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翻译策略、翻译文本的主观理解以及译文表达。

二、译者主体性在翻译策略上的体现翻译史一直存在直译和意译的争论。

东晋高僧慧远曾言:

“质”派理胜其辞,“文”派文过其意。

慧远的见解让中国古代佛经翻译理论中的“文”、“质”之争暂时告一段落,并影响了后期的佛经翻译以及其他翻译实践,并在玄奘的翻译佛经过程中得以证实是行之有效的。

笔者认为翻译时不应拘泥于直译与意译,根据作者原意和翻译原文,选取合适翻译原则,将作者的意思和原文文字的神韵传达给读者,做到“传旨达意”。

以《论语》为例,理雅各的译文大多采用直译,因为《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谈话的记录,翻译中采取直译既保留谈话的原意,又保留原文的表达形式(甄春亮,2001)。

例1:

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子罕第二十九章)里译:

Thewisearefreefromperplexities,thevirtuousfromanxiety;andtheboldfromfear.

译者根据原文,将“惑”、“优”、“惧”等对应直译为“perplexities”、“anxiety”和“fear”。

省略重复使用befreefrom,构成排比句,译文简洁而紧凑。

《论语》涉及不同文化观念,翻译时应视语境而定,。

三、译者主体性在翻译文本理解上的体现翻译活动的基础是翻译原文,只有译者正确合理地解读翻译原文,才能确保译文的质量。

翻译时不能仅凭译者想法进行翻译,译者应发挥主观能动性,借助词典、以及各种语料库,查找资料,小心求证,确保译文的准确性。

例如在莎士比亚时代,“deer”一词泛指一切动物,而今专指“鹿”,所以译者翻译莎士比亚时期作品时,应将“deer”翻译成动物。

在翻译不熟悉材料时,应先查资料,确保译文意思正确。

不然即便译文文采斐然,也不能算是好的译文。

以《论语》学而篇第8章为例:

例2:

“子曰:

“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

主忠信。

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杨伯峻今译中将”无友不如己“翻译为”不要同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刘殿爵译为:

Donotacceptasfriendanyonewhoisnotasgoodasyou。

理雅各译为:

Havenofriendsnotequaltoyourself。

这和孔子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看法有所不同,所以这里的语际翻译过程就出了问题。

这句话真正的意思应该是:

没有朋友是不如自己的,即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

笔者认为应译为:

Nofriendisnotequaltoyourself。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应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查证,避免不必要的低级错误。

应做到“不以词小而任翻”。

以《论语》为政篇第一章为例:

例3:

子曰: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理雅各译为:

Themastersaid,“Hewhoexercisesgovernmentbymeansofhisvirtuemaybecomparedtothenorthpolarstar,whichkeepsitsplacesandallthestarsturntowardsit.”北辰即北极星,应翻译为polarstar,而不是northpolarstar。

译者不应因“北极星”这个词小,而随意翻译。

四、译者主体性对译文措辞的影响翻译从来不是复制,而是换一种语言重写。

翻译时应根据译文整体语境选择合适的行文,不是所有语境都适合“阳春白雪”、“长篇大论”。

译者应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行相应的译文措辞。

例4: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言,2004:

43)
Anybodywhodoesn’tdrinkdoesn’tdeservetobecalledaman…(Mo,2000:

46)“人生得意须尽欢”是李白的一句诗,意思是说人在能够玩乐的时候就应该充分享受,这句话经常被用来劝其他人即时享乐。

在这本小说中这句诗被用来劝酒了。

葛浩文没有直接将诗的原意翻译出来而是直接表达了劝酒的意思,虽然两者在形式上不一致,但在作用和含义上却是相同的(文军,2007)。

如果这句话换一种场合则可以翻译为:

Enjoythemoment,cheers!

或直接翻译为Enjoyit!

Cheers!

五、结语翻译时译者不应纠结于哪种翻译策略更优,“直译”,“意译”,还是“归化”,“异化”。

翻译中没有绝对的直译,也没有绝对的意译。

译者应该充分发挥主体性,依据作者意图和翻译原文的具体语境,灵活运用不同翻译策略、技巧。

发挥主观能动性,多多查找资料,谨慎查证,加深对原文的理解,再用另一种语言准确地传达给译入语读者。

译者结合不同的语境采用不同的翻译策略,正确无误地传达翻译原文,才能得出最恰当的译文。

参考文献:

[1]查明建、田雨.论译者主体性———从译者文化地位的边缘化谈起[J].中国翻译:

2003

(1):

19‐24.


[2]刘阳春.理雅各与辜鸿铭《论语》翻译策略[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1(4):

66-69.

[3]文军、王小川、赖甜.葛浩文翻译观探究[J].外语教学,2007,28(6):

78-80.

[4]甄春亮.理雅各翻译的《论语》[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1

(2):

5-8.

[5]许钧.2001.当代英国翻译理论[M].武汉:

湖北教育出版社.

[6]莫言.2004.酒国[M].春风文艺出版社.

[7]周克希.2008.译边草[M].上海:

上海三联书店.

[8]Mo,Y.2000,TheRepublicofWine[M].London:

HamishHamilton.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