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读书故事趣闻.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723586 上传时间:2023-07-16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2.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名人读书故事趣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名人读书故事趣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名人读书故事趣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名人读书故事趣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名人读书故事趣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名人读书故事趣闻.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名人读书故事趣闻.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名人读书故事趣闻.docx

《名人读书故事趣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名人读书故事趣闻.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名人读书故事趣闻.docx

名人读书故事趣闻

名人读书故事趣闻

王夫之“嫁书”我国古代的大思想家王夫之,一生著书224卷。

有一年,他的大女儿出嫁,王夫之高兴地捡起一只箱子,说嫁妆都备齐了。

有人打开一看,原来是满满一箱书,王夫之对大家说:

“这就是我多年来为女儿操办的嫁妆啊!

”袁枚“吃书”清代诗人袁枚说:

“读书如吃饭,善吃者长精神,不善吃者长痴瘤。

”袁枚自然是善吃者。

“善吃”就是咀嚼得法,品味有方,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李时珍“啃书”李时珍从小跟父亲学医,22岁当医生,博采经方、单方、验方,外治内服,疗效显著。

他发现《本草》错误很多,品种不全,决心重修。

经27年辛勤劳动,“啃书”无数,遍访名山大川,搜集药物11289种,插图1160幅,处方11096个。

于1578年完成《本草纲目》。

闻一多“醉书”诗人闻一多新婚那天,亲朋好友前来贺喜。

可好久不见新郎出来,人们都以为他更衣打扮去了。

直到迎亲的花轿快到家门时,人们才在书房里找到他。

他仍穿着那件旧袍,手里捧着一本书,兴味正浓。

于是家人都说这个大喜时刻不能让他看书,因为他一看上书就会“醉”。

华罗庚“猜书”华罗庚读书的方法与众不同,当他拿到一本书时,首先要对着书思考一会,猜想书的布局谋篇,斟酌完毕再打开书。

如果作者的思维与自己猜想的一致,他就不读了。

这种“猜读法”,不仅节省了读书的时间,而且培养了自己的思维能力,不至于使自己沦为书的奴隶。

王亚南“绑书”我国第一个翻译《资本论》的经济学家王亚南,1933年,他在从红海驶往欧洲的船上,因遇海浪,大船颠簸得叫人无法站稳,他便叫餐厅的服务员将他绑在椅子上。

服务员以为他怕摔倒,便照办了,谁知他却开始聚精会神地读起书来。

“好读书,不求甚解。

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这是归园田居的东晋“五柳先生”陶渊明读书之佳境;“马上,枕上,厕上”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读书留下的佳话;“心到、眼到、口到”是理学家朱熹的读书心得,……许许多多的名人给我们留下了读书的佳话,现特摘如下几例以飨读者。

1抄读北宋有个叫朱载的人去拜访苏轼,在客厅等了许久也不见其出来。

原来苏东坡正在专心致志地抄写《汉书》,朱载十分惊讶地说:

“以先生的智慧和才学,还用得上抄写吗?

”苏东坡说:

“我的学识不很肤浅,这是我第三次抄《汉书》了。

”正是有这种谦逊、务实的治学精神,苏东坡成了宋代的文学大师。

2饮读宋代有位狷介的诗人苏舜钦,读书习惯与众不同。

他每天总爱用书下酒,读《汉书张良传》,读到良与客狙击秦皇,误中副车,拍客叫道:

“惜乎击之不中”即满饮一杯。

又读到张良对刘邦说:

“此天下以臣授陛下”双击桌叹曰:

“君臣相遇,其难如此!

”又一饮而尽,读书成了下酒菜,边读边饮,豪兴可见。

3咬读“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的书斋里有这样一幅对联:

“咬成几句有用书,可以充饥;养培数竿新生竹,直似儿孙。

”一个“咬”字写出了郑板桥刻苦钻研书本的神态,同时表现出他读书的执著,“读书充饥”可见读书已成了他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了。

4吃读唐代诗人袁枚是一个读书的典范,他曾说:

“读书如吃饭,善吃者长精神,不善吃者痴癫。

”袁枚把读书当饭吃,并且特别“善吃”。

“善吃”也就是读书咀嚼有方,品味得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5醉读现代诗人闻一多,读书成瘾,一看书便沉醉于其中。

闻一多结婚那天,亲朋好友纷纷到他家祝贺,但好久不见其踪影。

大家以为他去更衣打扮了,四处找寻。

直到迎亲的花轿快到家时,人们才在书房中找到他,只见他仍旧穿着长袍看书,人们都说他一读书便醉了。

6绑读第一个把《资本论》翻译到中国的经济学家王亚南,1933年乘船从红海去欧洲,海大浪急,颠得很厉害,读书受到严重的干扰,于是王亚南就请服务员把他绑在椅子上,这样就可以在颠簸的船上读书了。

这样珍惜时间,专心致志读书精神实在可贵。

7猜读著名数学家华罗庚的读书方法是“猜读。

”他每次拿到一本书后,先是对着书本翻阅一会儿,然后就闭目静思,猜想其思路构思。

如果思路上与自己的猜想一致,就不再读了。

这种方法不仅节省了时间,而且培养了自己的思维力和想象力,不致于使自己沦为奴隶。

8煮读女作家茹志娟书房的墙上挂着“煮读”两字条幅,她说:

“书,光看是不行的,看了故事情节,等于囫囵吞枣,应该精读。

然而这还不够,进而要煮……”画家赖少其也讲究“煮书”,可见他们读书之深入,读书之投入。

1.马克思  经常有针对性地阅读。

每逢书中他自认为重要和有参考价值的地方,都加以摘要,并做笔记。

马克思的一生虽然颠沛流离,经济经常陷入困境,生活十分艰难。

但他依然克服各种困难,坚持读书和科研。

  2.鲁迅  非常讲究读书方法。

他提倡博采众家,说:

“书在手头,不管它是什么,总要拿来翻一下,或者看一遍序目,或者读几页内容。

”有拓宽思路,增长知识等好处。

对于较难懂的必读书,他的看法是硬着头皮读下去,直到读懂钻透为止。

他还提倡在“泛览”的基础上,选择自己喜爱的书深入研究。

在研究中,他主张要独立思考,注意观察与实践相结合,用“自己的眼睛去读世间这一部活书”,“使所读的书活起来。

”对看不懂的地方,他认为“若是碰到疑问而只看到那个地方,那无论看到多久都不会懂。

所以跳过去,再向前进,于是连以前的地方也明白了”。

鲁迅十分重视运用“剪报”积累材料。

曾说:

“无论什么事,如果陆续收集资料,积之十年,总可成一学者。

”  3.鲁迅嚼辣椒驱寒   鲁迅 先生从小认真学习。

少年时,在江南水师学堂读书,第一学期成绩优异,学校奖给他一枚金质奖章。

他立即拿到南京鼓楼街头卖掉,然后买了几本书,又买了一串红辣椒。

每当晚上寒冷时,夜读难耐,他便摘下一颗辣椒,放在嘴里嚼着,直辣得额头冒汗。

他就用这种办法驱寒坚持读书。

由于苦读书,后来终于成为我国著名的文学家4.诸葛亮  读书方法是“观其大略”。

这个方法意味者他注重知识的全面性和开拓性。

5.爱因斯坦  他的成功,与他从小就有刻苦自学的习惯是分不开的。

11岁时,他就读完了一套通俗科学读物,并对科学开始发生兴趣。

12岁时,他又自学了欧几里得几何。

此外,和现代的孩子们相比,他特别重视哲学的阅读,13岁时就开始自学康德的哲学了。

他还根据自身的特点、志向和兴趣,把精力集中在物理学的学习上。

结果他在物理学方面果然取得了重大的成就。

爱因斯坦在读书学习时不搞不必要的死记硬背,经常爱和同学在一起讨论,使他感受到互补的乐趣。

6.华罗庚    数学家华罗庚有一种奇特的读书方法。

他拿起一本书,不是从头至尾一句一字地读,而是先对着书名思考片刻,然后闭目静思:

设想这样一个题目,如果要让自己来写应该怎样写……想完后再打开书,如果作者写的和他的思路一样,他就不再读了。

一本需要十天半月才能读完的书,他一两夜就读完了。

7.苏东坡    苏东坡学识渊博,他有一种“各个击破”的读书法。

他认为一本书每读一遍,只要理解和消化一个问题就行了;一遍又一遍地读,就能达到事事精通。

一本书的内容是很丰富的,而人的精力有限,不可能一下子全部吸收,只能集中注意力了解某一个方面。

比如想探究历代兴亡治乱的原因,那么就从这个角度去读;要探究史实典故,就换另一个角度,再读一遍。

这个方法虽有些笨,但这样读过之后,各个方面都经得起考验  8.况衡    况衡,字稚圭,西汉东海(汉郡名,今江苏省邳县以东至海,连山东省滋阳县以东至海地区)人。

他出身农家,祖父、父亲世代都是农民。

传到匡衡,却喜欢读书。

他年轻时家里贫穷,白天给人做雇工来维持生计,晚上才有时间读书。

可是家里穷得连灯烛也点不起。

邻家灯烛明峦,却又照不过来。

匡衡就想出个法子,在贴着邻家的墙上凿穿一个孔洞,“偷”它一点光亮,让邻家的灯光照射过来。

他就捧着书本,在洞前映着光来读书。

9.孙敬    汉朝有个叫孙敬的人,从小勤奋好学,他每天晚上学到深夜,为了避免发困,他用绳子的一头拴柱头发,一头拴在房梁上。

战国时,有个名叫苏秦的人,想干一番大事业,便刻苦读书。

每当深夜读书时,他总爱打盹。

于是,他就在自己打盹的时候,用锥子往大腿上刺一下,以提精神。

孙敬和苏秦的故事感动了后人,人们用“悬梁刺股”来表示刻苦学习的精神。

10.车胤    东晋人车胤,年幼时好学不倦,勤奋刻苦。

他白天帮大人干活,夜晚便捧书苦读。

可是由于家境贫寒,常常没钱买油灯,书也读不成了。

他为此十分苦恼。

一个夏夜的晚上,车胤坐在院子里默默回忆着读过的书上的内容,忽然发现院子里有许多萤火虫一闪一闪地在空中飞舞。

他忽然心中一动,要是把这些萤火虫聚集在一起,借它们的光不就可以读书吗?

于是,他开始捉萤火虫,捉了十几只,把它们装在白纱布缝制的口袋里,挂在案头。

从此,他每天借着萤光苦苦地读书。

11.欧阳修     欧阳修 先生四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家境贫寒,没有钱供他读书。

太夫人用芦苇秆在沙地上写画,教给他写字。

还教给他诵读许多古人的篇章。

到他年龄大些了,家里没有书可读,便就近到读书人家去借书来读,有时接着进行抄写。

就这样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只是致力读书。

从小写的诗、赋文字,下笔就有成人的水平,那样高了。

12.宋濂  在中国元代时期有个叫宋濂的人,他酷爱读书,由於家中贫寒,只得借书博览,随著书越读越多,宋濂越觉得需要老师指点,於是他当掉衣服,千辛万苦来到城中,考上学馆,不料学官的脾气古怪,宋濂历经曲折,最后终於苦学成才。

13.范仲淹  范仲淹二岁的时候死了父亲。

母亲很穷,没有依靠。

就改嫁到了常山的朱家。

(范仲淹)长大以后,知道了自己的生世,含着眼泪告别母亲,离开去应天府的南都学舍读书。

(他)白天、深夜都认真读书。

五年中,竟然没有曾经脱去衣服上床睡觉。

有时夜里感到昏昏欲睡,往往把水浇在脸上。

(范仲淹)常常是白天苦读,什么也不吃,直到日头偏西才吃一点东西。

就这样,他领悟了六经的主旨,后来又立下了造福天下的志向。

他常常自己讲道:

“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  14.赵胤义  宋太宗赵胤义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曾召集文人学者编写了卷帙浩繁的百科全书《太平御览》。

该书编成后,尽管国事繁忙,宋太宗还是坚持每天阅览三卷。

有时因事耽误了,他还要在闲暇时再补上。

有人认为他实在太辛苦了,他说:

“开卷有益,朕不以为劳也。

”后来,“开卷有益”就成为鼓励人们刻苦读书的至理名言.  15.陆游的书巢  南宋杰出的爱国诗人陆游一生酷爱读书,他晚年时体弱多病,仍勤读不辍。

他将自己的住室命名为“书巢”,题写了“万卷古今消永日,一窗昏晓送流年”的联句以明夙志。

朋友问他为什么取巢为名,他回答说;“我的房子里到处是书,或者放于籍内,或者置于桌上,床上铺的是书,枕的也是书,信仰四顾,没有无书之处。

”朋友进屋一看,果然到处都堆着书,一不小心还碰倒了一摞书。

朋友不由得笑着说:

“真是个书巢啊!

” 16.孔子和韦编三绝  孔子非常喜爱钻研《易》经,每读一次,都觉得能悟出一些新的东西来,所以他一遍一遍地反复研读。

读得次数太多,竟把竹简串在一起的牛皮绳都磨断了多次。

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韦编三绝”。

  17.闻一多醉书  闻一多读书成瘾,一看就“醉”,就在他结婚的那天,洞房里张灯结彩,热闹非凡。

大清早亲朋好友都来登门贺喜,直到迎亲的花轿快到家时,人们还到处找不到新郎。

急得大家东寻西找,结果在书房里找到了他。

他仍穿着旧袍,手里捧着一本书人了迷。

怪不得人家说他不能看书,一看就要“醉”。

  18.华罗庚猜书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读书的方法与众不同。

他拿到一本书,不是翻开从头至尾地读,而是对着书思考一会,然后闭目静思。

他猜想书的谋篇布局,斟酌完毕再打开书,如果作者的思路与自己猜想的一致,他就不再读了。

华罗庚这种猜读法不仅节省了读书时间,而已培养了自己的思维力和想象力,不至于使自己沦为书的奴隶。

  19.侯宝林抄书  相声语言大师侯宝林只上过三年小学,由于他勤奋好学,使他的艺术水平达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成为有名的语言专家。

有一次,他为了买到自己想买的一部明代笑话书《谑浪》,跑遍了北京城所有的旧书摊也未能如愿。

后来,他得知北京图书馆有这部书,就决定把书抄回来。

适值冬日,他顶着狂风,冒着大雪,一连十八天都跑到图书馆里去抄书,一部十多万字的书,终于被他抄录到手。

  20.张广厚吃书  数学家张广厚有一次看到了一篇关于亏值的论文,觉得对自己的研究工作有用处,就一遍又一遍地反复阅读。

这篇论文共20多页,他反反复复地念了半年多。

因为经常的反复翻摸,洁白的书页上,留下一条明显的黑印。

他的妻子对他开玩笑说,这哪叫念书啊,简直是吃书。

 鲁迅嚼辣椒驱寒鲁迅先生从小认真学习。

少年时,在江南水师学堂读书,第一学期成绩优异,学校奖给他一枚金质奖章。

他立即拿到南京鼓楼街头卖掉,然后买了几本书,又买了一串红辣椒。

每当晚上寒冷时,夜读难耐,他便摘下一颗辣椒,放在嘴里嚼着,直辣得额头冒汗。

他就用这种办法驱寒坚持读书。

由于苦读书,后来终于成为我国著名的文学家。

王亚南睡三脚床王亚南小时候胸有大志,酷爱读书。

他在读中学时,为了争取更多的时间读书,特意把自己睡的木板床的一条脚锯短半尺,成为三脚床。

每天读到深夜,疲劳时上床去睡一觉后迷糊中一翻身,床向短脚方向倾斜过去,他一下子被惊醒过来,便立刻下床,伏案夜读。

天天如此,从未间断。

结果他年年都取得优异的成绩,被誉为班内的三杰之一。

他由于少年时勤奋刻苦读书,后来,终于成为我国杰出的经济学家。

李密牛角挂书:

隋朝李密,少年时候被派在隋炀帝的宫廷里当侍卫。

他生性灵活,在值班的时候,左顾右盼,被隋炀帝发现了,认为这孩子不大老实,就免了他的差使。

李密并不懊丧,回家以后,发愤读书,决定做个有学问的人。

有一回,李密骑了一头牛,出门看朋友。

在路上,他把《汉书》挂在牛角上,抓紧时间读书。

此事被传为佳话。

陆游书巢勤学:

南宋诗人陆游他从小就刻苦勤奋、敏而好学。

他的房子里,桌子上摆的是书,柜中装的是书,床上堆的也是书,被称作书巢。

他勤于创作,一生留下了九千多首诗,成为我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大文学家。

 闻一多一看书就“醉”  闻一多读书成瘾,一看就“醉”。

  闻一多结婚那天,洞房里张灯结彩、热闹非凡。

大清早,亲朋好友都来登门贺喜,直到迎亲的花轿快到家时,人们还找不到新郎。

大家东寻西找,结果在书房里找到了闻一多。

  当时,闻一多仍然穿着旧袍,手里捧着一本书早已入了迷。

怪不得人家都说闻一多不能看书,一看就要“醉”。

  钱钟书读书时喜欢泡脚  1945年抗战结束后,35岁的钱钟书任上海暨南大学外文系教授兼南京中央图书馆英文馆刊《书林季刊》编辑。

  一天,他正在泡脚时,一个作者送来一篇文章让他审阅,文章较长,钱钟书先生用了40多分钟的时间才看完。

夫人杨绛怕水冷了,不时往桶里添加热水,钱钟书一边双脚互搓,一边阅读文稿,竟然觉得有一种少有的惬意。

  后来,钱钟书每到要读一本重要的书时,就会将双脚泡在滚烫的热水中阅读。

到后来,他开始长篇小说《围城》的创作时,也喜欢一边泡脚一边写作。

  华罗庚爱猜想书的谋篇布局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读书的方法与众不同。

他拿到一本书,不是翻开后从头至尾地读,而是对着书思考一会,然后闭目静思。

  华罗庚是在猜想书的谋篇布局,斟酌完毕之后,他才会再次打开书,如果作者的思路与他猜想的一致,他就不再读了。

华罗庚这种猜读法不仅节省了读书时间,而且培养了他的思维能力和想象力。

  邓亚萍读书时喜欢站着  被誉为“乒乓皇后”的邓亚萍5岁时就跟随父亲练习打乒乓球。

上学后在坚持练习打乒乓球的同时,邓亚萍并没有放弃文化学习。

  邓亚萍喜欢读书,看了很多世界名著。

小时候,她的身材比同龄的孩子要矮一些。

一次,她问爸爸:

“我怎样才能长高啊?

”爸爸开玩笑地说:

“你每天少坐多站,就会长高的。

”邓亚萍信以为真,打乒乓球站着,读书时也站着,后来渐渐形成了习惯。

  1997年,带着四枚奥运金牌和18个世界冠军的荣誉,年仅24岁的邓亚萍从国家队退役。

退役后到清华大学外语系学习时,她就每天站着读书。

她说:

“虽然我早就知道站着读书不可能长高,但站着读书有个好处就是,不会睡着。

”1998年2月,邓亚萍到英国剑桥大学读书时,仍然保持着这一癖好。

  陈道明的床有1/3被各种图书占领  看书,特别是历史书籍,花费了陈道明拍戏之余的绝大部分时间。

令剧组成员感到惊叹的是,他宾馆的床上1/3被各种图书占领。

  陈道明喜欢看书,尤其热衷的是看杂文,从鲁迅、胡适,看到柏杨、李敖。

在这些杂文大家中,他对李敖最为佩服。

  陈道明说:

“李敖是性情中人,我挺喜欢这个人的。

他很年轻化,属于战斗者,是个战士,战士就得流血,就得冒着各种枪林弹雨,我挺佩服他的。

李敖是近代文坛一个挺重要的人物,他冲破了所谓书呆子的概念,他很社会化,有思想,开放。

而且没把学问当成一种装饰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