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读书故事.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580958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4.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名人读书故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名人读书故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名人读书故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名人读书故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名人读书故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名人读书故事.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名人读书故事.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名人读书故事.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名人读书故事.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名人读书故事.docx

《名人读书故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名人读书故事.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名人读书故事.docx

名人读书故事

名人读书故事

  【篇一:

余秋雨:

越饿读书越精神】

  余秋雨是著名的文化学者,他的《文化苦旅》和《中国文脉》丛书,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的反响,书中对中国文化深刻的反思和认识,让许多人追捧。

可你们知道吗,这与余秋雨先生的幼年读书时光有密切的关系。

  余秋雨的童年是在余姚县桥头镇度过的,乡村的生活简单、清贫而又快乐。

从上海来的母亲几乎是村里唯一的文化人,在村子里开办了一个免费的识字班。

儿时的余秋雨跟在母亲身边玩,竟然也认识了不少字。

  4岁那年,余秋雨背上书包走进了乡村的小学。

小学有一个图书馆,有几十本童话和民间故事,十分诱人。

但几十本书怎么能满足得了几百名学生呢?

老师想出了一个办法,写100个毛笔小楷字才可借得一本书。

余秋雨的毛笔字,就是在那时打下的根基。

他在回忆那段日子时,曾说:

“我正是用晨昏的笔墨,换取了享受《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伊索寓言》的权利。

直到今天,我读任何一本书都非常恭敬,那是从小养成的习惯。

  在余秋雨11岁的时候,为了能让他有更好的前途,他们全家借住到上海市区。

余秋雨在上海报考了中学。

  中学的图书馆不小,但每天借书都要排长队,而且想借的书十次有九次都被借出去了。

后来,余秋雨到处打听,终于知道有一个叫“上海青年宫图书馆”的地方借书比较方便,就立即去申办了一张借书证。

青年宫在江西中路200号,快到外滩了。

当时正值困难时期,人们每天都吃不饱。

余秋雨在晚饭后要步行一个多小时才能到达青年宫,走到一半就饿了。

当他走到图书馆时,离人家关门已经不到一个小时了。

从青年宫图书馆把书借出来也不容易,所以余秋雨只能在那里看。

不到一个小时的时间,等找到书,就只剩下半个多小时了,能读几页?

但是,就为了这几页,一个十三四岁的男孩子,每天忍着饥饿走一个多小时,看完再走一个多小时回家。

这种如饥似渴的阅读精神怎能不让人为之感动?

  正是少年时那段艰辛的阅读时光,为他今后的文化之旅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余秋雨的《长者》一文中,我们还看到了余秋雨在年轻时发愤读书的情景。

1975年世事纷扰,29岁的余秋雨因肝炎回乡下养病,在恩师盛钟健先生的帮助下,被安排到了奉化山间的一个蒋经国的图书室,专心阅读了当时很难找到的《古今图书集成》《二十四史》《四部丛刊》等书。

这简直是上天的一个有意的成全,也使得余秋雨像金庸笔下的人物,仅有高人指点还不够,还让他在某山某洞中获得某种“武功秘笈”。

这次阅读对余秋雨无疑是重要的,因为这正好和他在上海戏剧学院的老师张可的指导互为补充,形成双翼:

张可指导他接触西方文化,这次他却走进了浩瀚的中国历史。

  关于读书的方法,余秋雨有一个着名的“畏友”论:

“应该着力寻找高于自己的‘畏友',使阅读成为一种既亲切又需花费不少脑力的进取性活动。

尽量减少与自己已有水平基本相同的阅读层面,乐于接受好书对自己的塑造。

我们的书架里可能有各种不同等级的书,适于选作精读对象的,不应是那些我们可以俯视、平视的书,而应该是我们需要仰视的书。

  【篇二:

郭沫若闹学潮】

  当代大名鼎鼎的文学家、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曾经带头闹过学潮,这鲜为人知的事情发生在1905年。

当时政府宣布废除长达千年的科举制度,在乐山县行政机构的所在地嘉定开办了一所高等小学,设在城北的草堂寺。

秀才相当于初小毕业,参加高等小学考试的人有许多超过了三十岁。

郭沫若年纪最小还不到十四岁,站在体操队伍中他倒数第三

  当时的课程不少,有算术、音乐、体育、历史、地理、作文,还有乡土志和读经讲经。

郭沫若很调皮,一心只想着玩,可期终考试的成绩却是第一名!

这使所有的人都很吃惊。

这得益于他家塾中良好的科学教育,先生和学生们自然不知道。

但也引来不少人的嫉妒,认为学校包庇了他,便包围一个姓帅的老师,一定要查郭沫若考试的卷子!

  当时的郭沫若,生得唇红齿白,脸蛋胖胖的,留着根小辫子,扎着鲜艳的红头绳,很招人喜爱。

那些学生围在教务长室窗外,一边叫着“不公平!

不公平!

”一边说着一些难听的话:

“可惜我们的脸孔不好看,所以不讨人喜欢。

”“我们也去买根红头绳扎辫子,买点粉来打扮打扮,擦点胭脂吧!

  一位姓徐的老学生,已经三十二岁了,恶狠狠地抓住郭沫若的右手,使劲抠,抠得他手麻木了才松开,一看手腕上有一轮轮血痕,像戴了几副紫藤手镯。

  结果红榜被他们扯了,卷子也查了,却找不出什么不公平的证据。

可他们仍不罢休,把那位帅先生从教务长室赶到校长室,又从校长室赶到会客室,无论如何要他改榜。

帅先生被他们逼得没办法,只得扣了郭沫若几分,理由是他端午节请了一礼拜的假回去了。

他被降到第三名,那些老学生才把气平了下来。

  郭沫若气啊,恨那个不坚持原则的帅先生,因为他端午节请假是学校准许不扣分的!

他想起了一句诗——“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他还没上家塾的时候,他母亲就叫他学唐诗三百首了。

他觉得自己受到了污辱,是可忍,孰不可忍!

决定暑假过后要对那个欺软怕硬的帅老师进行报复!

  开学后,他忘记了自己还是个无嫌猜的儿童,竟带领学生反对教员,尤其校长“易老虎”,给他起这个外号是因为他对学生太粗暴!

  一次他和六个小学生戏弄了一位贪吃的老童生,那老童生向易老虎告了他们的状!

易老虎把他们找来对质。

一个小学生回答时冒失了点,易老虎竟上去扇了他一个耳光!

郭沫若当场指责:

“易老师,你未免太野蛮了!

”窗外看热闹的学生附和着叫喊起来;“野蛮,野蛮!

”易老虎下不了台,恼羞成怒,竟以冲撞校长的罪名给郭沫若一个大过处分!

可就因为这件事,郭沫若在学生中的威信树立起来了,成了学堂里的小领袖。

为了使自己像个大人,他学会了喝酒,甚至抽烟。

  不久学校取消了学生星期六下午休假的规定,这下大家闹起来了,推派代表向校方交涉。

甲班的代表就是郭沫若!

校方不同意,他们便同盟罢课!

这一来风潮就大了,在社会上造成了不良的影响。

  校方召集学生谈话,在大讲堂上,易老虎威严地警告学生:

“同盟罢课是大逆不道!

我晓得这不是你们全体的意思,只有一二个败类在里面怂恿。

学堂为你们的学业和健康着想,才把星期六下午的放假废除了。

你们罢课对得起家里的父兄吗?

所以还是要正常的上课。

”他威胁一阵又劝诱了一阵,可仍然没有效果。

最后校方想出了一个恶招——让学生用无记名投票的方法选举他们的领袖。

  选举结果很快出来了,除了少数一些白票外,郭沫若以一百几十票当选为领袖。

也就是说他是这次学潮的主要领导者,他被开除了,作为替罪羊赶出了学校!

  【篇三:

爱迪生读书有妙诀】

  美国的爱迪生,是一个世界闻名的发明大王。

终其一生,发明的东西有白炽电灯、留声机、活动电影、自动电报机、速写机等一千三百二十八种,平均每十一天就有一项发明〔当然,这里也包括他的助手的功劳)。

一八八二年,是他发明最盛之年,平均每三天就发明一种东西。

人们不禁要问:

这位发明大王,是怎样走上成功之路的呢?

  刚上小学时,他的老师很讨厌他,因为爱迪生不象别的孩子那样乖乖地听话,而是爱提一些怪问题难老师。

有一天,老师被他惹火了,找到爱迪生的妈妈说,你的小孩真怪、老问我为什么二加二等于四。

这么一来,搞得课堂教学难以进行,如果再传染上别的孩子,就更糟了。

我教不了他,你另想办法吧。

  爱迪生的妈妈是理解孩子的。

她把孩子领回家来,亲自授课。

就这样,爱迪生通过刻苦自学,掌握了比在学校读书的孩子还要多的知识。

  为了谋生,也为了挣点钱做实验,爱迪生开始卖报。

早上六点出发,晚上九时半回家。

稍有空暇,他就钻图书馆,看书,想问题。

这个图书馆座落在底特律,是爱迪生乘火车卖报的终点站。

  一天,爱迪生在专心致志地看书,有位绅士向他走来:

“我时常在这里遇到先生,请问您读了多少书了?

  “唔,我已经读了十五英尺高的书了。

”爱迪生看了看这位很有点古怪的绅士,认真地回答道。

  “哈哈哈哈”,绅士大笑起来,有点使爱迪生感到惊异。

过了一会儿,那绅士又认真起来:

“噢,十五英尺,值得佩服,请问你读书时,有个什么确定的目的吗?

据我观察所见,你以往读的书与今天读的书,性质就不一样,你是不是随便乱读的呢?

  小爱迪生忽闪着明亮的眼睛。

“不!

我是按照次序读的,我下了决心,要读完这个图书馆里的所有的藏书。

”讲完这番信心十足的话,爱迪生直盯着那绅士,盼望着他做出一句评判性--不,表彰性的话。

不料,那绅士却说:

  “啊!

你要读完这图书馆所有的书,情神可嘉!

但是,你这种读法是会浪费精力的。

经济实效的读书方法是,先应有一定的目的,之后再去选书读。

从今以后,你要定一个方针、计划呀,有了方针、计划,就可以循序渐进了!

  一番话,犹如一道阳光透过心扉,射入了爱迪生求知欲强盛的心田。

他牢牢地记住了那位绅士的指点,开始更加自觉、更加有计划地读书学习了。

  在研制改进打字机的一个部件的时候,他就把有关打字机的书全部借来,系统阅读,并且很快解决了问题。

在发明电灯的日子里,他常常钻进图书馆,把各种杂志书报上的有关文章阅读一遍,而后根据需要摘抄一些段落。

有人统计说,为了研究发明电灯,爱迪生在图书馆使用的笔记本达二百本,共计四万多页。

这种带着一定目的,有计划积累知识的学习、读书方法,给爱迪生带来莫大的好处。

  要说“读书的妙诀”,这也应该算作重要的一条吧。

  【篇四:

高尔基一怒夺书】

  “我扑在书籍上,象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一样。

  这是苏联著名作家高尔基的一句名言,也是他酷爱书籍、勤奋学习的真实写照。

  高尔基出生在沙皇时代的一个工人家庭里,从小失去了父母,年仅十一岁就被抛进黑暗的“人间”社会。

他在善良号轮船上做洗碗工的时候,遇上了一位好心的穷苦厨师斯穆勒,斯穆勒象对待小弟弟一样地爱护他,面且还常常把自己收藏的一些旧书塞到他手里,说:

“你念书吧,书里面什么重要的知识都有。

  “一个人没有学问,就跟一头牛没有区别,不是带上辘架,便是给人宰了吃肉,它还尽摇着尾巴。

”当斯穆勒和高尔基分别的时候,他的最后赠言还是那句话,“念书吧,这是最好的事情。

  厨师那纯朴而热情的话语,深深铭记在高尔基的心上,他渴望着读书。

但是,他这样一个穷孩子要能读到书,谈何容易呀!

他根本进不了学校的门槛,只能靠自学。

没有钱买书就向裁缝太太借一点,再搜集一些破旧了的杂志和图片,甚至“象叫化子似地到处去要。

  当他好不容易弄到一些书籍之后,新的困难又来了:

哪里有时间阅读?

  他当时在一个绘图师家中做佣工,除了一身兼男仆、女仆和“跑街的”三重工作之外,还要贴设计图,抄工程设计书,复核包工头的细帐,一天到晚忙得连插针的缝隙也没有,他只能拖着疲乏的身体在深夜读书。

  即使这样,也还是读不成。

绘图师家那愚昧、粗暴的老主妇竭力阻挠高尔基读书,她只要一发现高尔基读书,便毒打痛骂。

要不她就在蜡烛上刻记号,以防止高尔基使用。

她还到高尔基住的小阁楼上去搜查,找到了高尔基的藏书就拿来撕毁或烧掉。

  为了对付这凶恶的老婆子,高尔基想了个办法,他故意去租一些五彩封面的小书来,放在易暴露的地方,让老婆子去糟蹋。

这样,虽然可以把好书掩护起来,但是,身无分文的高尔基却因此而欠下了书店老板四十个戈比的一笔重债。

  有一回,高尔基一边干活,一边偷偷地看书,不料看着看着就入了神,结果把茶炊烧溶了,那老主妇恶狠狠地用一根刺棒将高尔基毒打了一顿。

在医院里,医生从他背脊上钳出了四十二枚刺。

这种残忍的暴行把医生也激怒了,医生说这是私刑,支持高尔基去法院控告。

可是高尔基却说,控告不控告倒无所谓,我唯一的要求就是只要允许我看书就行了。

  为了能看书,高尔基简直绞尽了脑汁。

没有地方看,他就躲到杂物间或是爬到屋顶阁楼上去看;没有油点灯,他就把烛台上的蜡油刮下来,装在旧罐头盒子里,再找一些棉线作灯蕊,自制一盏简易灯,尽管光线昏暗而且烟雾腾腾,他却在灯下看书看得津津有味,双眼被熏得通红,差点都熬瞎了,他也不在意。

  高尔基和书结下了不解之缘,他无论在什么情况下也不能和书分手。

  后来,他到了一家而包房工作,每天要干十六个小时的重活,可他仍然坚持看书。

他拣几块零碎的木柴搭成一个书架,将书摊开摆在上面,然后一面揉生面团,一面看书。

有一夭,厂主突然闯进来,一眼就看见高尔基正在看书,厂主一把将书抢过来要抛进炉火中去。

高尔基肺都差点儿气炸了。

要知道,这是托尔斯泰的一部名著,高尔基爱不释手,厂主竞然要烧掉,那不简直是要他的命?

高尔基什么都顾不及了,他猛然抓住厂主的胳膊,愤怒地喊道:

“你敢烧掉那本书!

”厂主被盛怒的高尔基震慑了,只好把书还给了他。

  高尔基由于勤奋好学,刚满十五岁就已经博览群书了。

大仲马、雨果、巴尔扎克、海涅、狄更斯、肖伯纳、普希金、莱蒙托夫、果戈理、屠格涅夫、托尔斯泰等艺术大师的名著,他都读过。

他虽是穷苦的孤儿,却成了博学多识的少年。

  高尔基说:

“我的一切知识,都是书籍给我的。

”他在回忆幼年读书的情景时曾这样写道:

“我梦想享受大学生读书的幸福,甚至甘愿忍受任何拷打。

假如有人向我提议说:

‘你去学习吧!

不过每到星期天,为了你去学习,我们要在尼古拉也夫广场上用棍棒打你一顿。

’我想,就是这种条件,我大概也可以接受的。

  【篇五:

杨时求学的故事】

  “程门立雪”这个成语家喻户晓。

它出自宋代著名理学家将乐县人杨时求学的故事。

  杨时从小就聪明伶俐,四岁入村学习,七岁就能写诗,八岁就能作赋,人称神童。

他十五岁时攻读经史,熙宁九年登进士榜。

他一生立志著书立说,曾在许多地方讲学,倍受欢迎。

居家时,长期在含云寺和龟山书院,潜心攻读,写作教学。

  有一年,杨时赴浏阳县令途中,不辞劳苦,绕道洛阳,拜师程颐,以求学问上进一步深造。

有一天,杨时与他的学友游酢,因对某问题有不同看法,为了求得一个正确答案,他俩一起去老师家请教。

  时值隆冬,天寒地冻,浓云密布。

他们行至半途,朔风凛凛,瑞雪霏霏,冷飕飕的寒风肆无忌惮地灌进他们的领口。

他们把衣服裹得紧紧的,匆匆赶路。

来到程颐家时,适逢先生坐在炉旁打坐养神。

杨时二人不敢惊动打扰老师,就恭恭敬敬侍立在门外,等候先生醒来。

  这时,远山如玉簇,树林如银妆,房屋也被上了洁白的素装。

杨时的一只脚冻僵了,冷得发抖,但依然恭敬侍立。

过了良久,程颐一觉醒来,从窗口发现侍立在风雪中的杨时,只见他通身披雪,脚下的积雪已一尺多厚了,赶忙起身迎他俩进屋。

  后来,杨时学得程门立雪的真谛,东南学者推杨时为“程学正宗”,世称“龟山先生”。

此后,“程门立雪”的故事就成为尊师重道的千古美谈。

  【篇六:

偷得佛前一点光】

  王冕是元朝杰出的诗人和画家。

王冕幼年丧父,家境十分贫寒,因此只读了三年私塾,就不得不去给人家放牛来维持生活。

在如此艰难的环境下,王冕仍然刻苦读书。

  每天放牛的时候,王冕都要把家中仅有的几本旧书带在身边,以便随时翻阅,可是这几本书很快就被他读得滚瓜烂熟了。

于是,他在微薄的工钱中拿出一点点,来跟伙伴们换几本旧书读。

但钱实在是少得可怜,根本换不了几本书。

  王冕又开始四处借书读,这些借来的书中,有些常常使他百读不厌。

但是,借来的书总是要还的。

于是,他想出了一个办法。

他将喜欢的书逐字逐句地抄写下来,这样说可以反复地阅读了。

不论是火热的夏天,还是寒冷的冬天,他都始终如一地坚持抄写。

  王冕读书勤奋,白天放牛的时候读,晚上休息的时候就更不想放弃了。

可是,家里太穷了,没钱买油灯。

没有光亮怎么读书呢?

他想到了村里的一座庙,那里有一盏长明灯,整夜都是亮着的,可以到那里读书。

不过,这事可不能让母亲知道,母亲若是知道了,少不了要打他一顿的,因为那盏灯是专门点给菩萨的,怎么会容他一个小小和放牛娃去亵渎呢?

  一天晚上,等母亲睡着了,王冕轻手轻脚地走出家门,来到庙里。

  庙里有些昏暗,只有那盏长明灯把菩萨照得十分明亮。

王冕心里有点儿害怕,但为了读书,他还是大着胆子,走到菩萨像下,再爬到菩萨的膝盖上,借着长明灯的光亮读起书来。

从此,王冕每天晚上都到庙里去读书,而且常常一读就读到天亮,直到村子里的欢叫才想起回家。

  如此勤奋苦读,使没上几年学堂的王冕积累了丰富的知识,对天文、地理、诗歌等无不精通。

  【篇七:

齐已的一字之师】

  唐朝时,有个法名叫齐已的和尚,住在江陵龙兴寺,学识渊博,能诗善文。

  冬天的一个早晨,他刚做完早课,一个小和尚喜形于色地跑进佛堂连声喊道:

  “师父,后园的梅花开了,快去观赏!

  齐已一听,立即起身到后园去。

进入后园,远远望去,确有几枝梅花已傲然怒放。

  “嗬!

真是太美了,简直就是一首诗!

  齐已赞叹着,观赏着,一首咏梅诗便在他脑海里酝酿而成,脱口而出:

“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

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权开。

  《早梅》诗写好后,齐已和尚照例又拿去请他的文友们品评。

文友们看了后,都觉得写得不错,其中有个人说:

“袁州有个叫郑谷的诗人,善写《鹧鸪诗》,他的诗文特点就是用词准确、生动,师父不妨去请他看看。

  齐已听了,立即带了自己的《早梅》诗,动身去郑谷家。

  郑谷读了《早梅》一诗后,深思片刻,说:

“即为《早梅》,‘昨夜数枝开’这句,不足以点明‘早’,不如把‘数枝’改为‘一枝’的好。

  齐已听了郑谷的话,觉得十分有道理,佩服极了,便口称老师,跪下来虔诚地向郑谷行礼。

  其他一些文人,觉得郑谷只替齐已的诗改换了一个字,全诗就显得确切、生动多了,便都说郑谷是齐已的“一字之师”。

  【篇八:

宋濂冒雪访师的故事】

  明朝著名散文家、学者宋濂自幼好学,不仅学识渊博,而且写得一手好文章,被明太祖朱元璋赞誉为“开国文臣之首”。

宋濂很爱读书,遇到不明白的地方总要刨根问底。

这次,宋濂为了搞清楚一个问题,冒雪行走数十里,去请教已经不收学生的梦吉老师,但老师并不在家。

  宋濂并不气馁,而是在几天后再次拜访老师,但老师并没有接见他。

因为天冷,宋濂和同伴都被冻得够呛,宋濂的脚趾都被冻伤了。

当宋濂第三次独自拜访的时候,掉入了雪坑中,幸被人救起。

当宋濂几乎晕倒在老师家门口的时候,老师被他的诚心所感动,耐心解答了宋濂的问题。

后来,宋濂为了求得更多的学问,不畏艰辛困苦,拜访了很多老师,最终成为了闻名遐迩的散文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