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西安市长安一中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726018 上传时间:2023-07-16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陕西省西安市长安一中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陕西省西安市长安一中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陕西省西安市长安一中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陕西省西安市长安一中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陕西省西安市长安一中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陕西省西安市长安一中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陕西省西安市长安一中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陕西省西安市长安一中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陕西省西安市长安一中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陕西省西安市长安一中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陕西省西安市长安一中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陕西省西安市长安一中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陕西省西安市长安一中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陕西省西安市长安一中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陕西省西安市长安一中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陕西省西安市长安一中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陕西省西安市长安一中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陕西省西安市长安一中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陕西省西安市长安一中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陕西省西安市长安一中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陕西省西安市长安一中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

《陕西省西安市长安一中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陕西省西安市长安一中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陕西省西安市长安一中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

陕西省西安市长安一中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陕西省西安市长安一中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学校:

___________姓名:

___________班级:

___________考号:

___________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汉语是一种开放的语言系统,古来即有采借外来语的传统,早期汉译外来语不少,如葡萄、茉莉之类。

由于近代文化是在中西冲突与融会间生成发展的,故作为关键词流行的近代术语,广为采撷西洋概念,不少具有借词身份。

②时至近代,汉字文化又与西方文化相交会,知识量迅猛增长,反映新知识的概念井喷般涌现,经由“方言超升,古语重生,外国语内附”等途径,借助汉字将新概念“词化”,生成批量新名,汉字旧名也得以更化新生。

对于此一演变态势,语言学家王力述评道:

“佛教词汇的输入,在历史上算是一件大事,但是,比起西洋词汇的输入,那就要差千百倍。

……从词汇的角度来看,最近五十年来汉语发展的速度超过以前的几千年。

③由于日本明治维新学习欧美近代文化有成,作为汉字文化圈一员的日本与中国相互借助,利用汉字翻译大量欧美词汇(主要是学科术语),这些新名随日译西书传入清末民初的中国,故近代中国通用的关键词,不少是在中——西——日三边沟通中生成的。

④借词以新名形式进入借方语言,增加语言数量,丰富语言表现力,是语言作跨文化旅行的表现。

汉字具有强劲的表意性。

每一个汉字不仅是一个音符,同时还具有特定的义位,而且汉字往往一字多义,可供翻译时选用。

意译词能发挥汉字特有的表意性,昭示其文化内蕴,有时音译+意译,如啤酒、卡片、霓虹灯、绷带等;连音译也往往择取音意兼顾的汉字组合成词,如逻辑、维他命、可口可乐等,以及近年出现的奔驰、黑客、迷你裙、托福之类,在表音的同时,又提供某种意义暗示。

严复在音译Utopia时,取“乌托邦”三字,在对音之外,又可从这三个汉字中产生“乌有寄托之乡”的联想,以昭示“空想主义”意蕴。

这些音意合璧译词,是充满睿智的汉字文化的绝妙创作。

⑤百年过去,“新语之输入”有增无已,而诸如科学、民主、自由、经济、文学、艺术、封建、资本、教育、新闻、物理、化学、心理、社会、革命、共和、政党、阶级、权利、生产力、世界观、社会主义、知识分子等学术语的确立,都是在古今演绎、中外对接的语用过程中实现的。

这些汉字新名,词形是汉字文化固有的,词意大都受中国和西方双重因素的影响,日本因素也参与其间。

故追溯汉字新名的源流,考察作为现代人思维纽结的新概念的生成机制、发展规律,将展开中——西——日文化多边互动的复杂图景,彰显近代思想文化的网络状历程。

(节选自冯天瑜《协力共创现代语文——“日本新语入华”考析》,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借词”相关意义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借词指的是一种语言从另一种语言中“借”来的词语,是一种普遍的语言现象。

B.借词都是通过音译来借的,如汉语中的“乌托邦”、英文中的TaoTeChing(道德经)。

C.借词以新名形式进入借方语言,使借方语言增加了词语数量,丰富了语言的表现力。

D.汉字文化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地邂逅外来语,汉语借词现象古已有之,现在是有增无已。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首先提出汉语中有不少借词的观点,接着从几个方面进行论证加以阐述。

B.文章②③两段论述了近代特别是近五十年汉语词汇发展速度以及关键词的生成。

C.文章第④段分析汉语借词外在形式与内在意蕴的关系,论述汉语借词充满睿智。

D.文章多处运用举例论证,通过举典型事例使论证更加具体,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汉语中有不少的借词是在中西冲突与融会间生成发展的近代文化中应运而生的。

B.汉字是一个音符,又具有强劲的表意性,故在翻译外族文字时会有自己的特点。

C.汉语中一些学术语的确立,都是在古今演绎、中外对接的语言运用过程中实现的。

D.诸如“科学”等汉字新名的词形是汉字文化固有的,词意基本上都受日语因素影响。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黄昏

(英)萨奇

诺曼·戈兹比坐在海德公园一张椅子上,附近就是热闹喧嚣的游乐场。

三月初的傍晚,大约六点半钟。

暮色苍茫,昏暗中还混杂着一抹微弱的月光和一排排朦胧的灯光。

马路显得很空旷,但许多来回走动的或坐在椅子上的人影仍依稀可辨。

这种景色很合戈兹比的心境,在他看来,黄昏是特为失意者安排的时光,因为在这时,他们那褴褛的衣衫,佝偻的身躯和那沮丧的表情才不引人注目。

他旁边坐的是一位傲气十足的老先生,这种傲气,或许是一个无能为力再傲视任何人或任何物的人的自尊心的最后一点标志吧。

当老人起身要走时,戈兹比设想他是要走回某个简陋的公寓,甚至连每周的房租都付不起。

空位差不多立刻就被一个衣着考究的年轻人占据了,这个年轻人的穿着倒很讲究,他的面部表情已表明他时运不佳。

他猛地坐下来,同时悒悒不乐地唉叹了一声。

“您的心情不大好吧?

年轻人转过头来,一副坦率的表情,戈兹比觉得自己该格外当心才是。

“你要是遇到了我这样的困难,心情也不会好的。

”他说,“我干了一件最愚蠢的事。

”“是吗?

”戈兹比若无其事地说。

“我是今天下午到达这里的,原打算住在巴塔哥尼亚旅馆,”年轻人接着说下去,“我到了那里才发现旅馆已于几星期前拆毁了,原地盖起了一家新的电影院。

出租汽车司机说不远处还有一家旅馆,我就住进去了。

我给家里写了一封信,信上写明了我的住址,然后我上街去买香皂——我用不惯旅馆的香皂。

后来我闲溜了一会儿,喝了点酒,还逛了几家商店。

想回旅馆时,才发现自己把旅馆的名字给忘了,连在哪条街上都不知道了。

这对于一个在伦敦没亲没故的人,岂不是一件难办的事?

我家里最快也得明天才能收到我的信;现在还不能向家里问地址。

我身上又没带那么多钱,由旅馆出来时我只拿了一先令①,买了一块香皂,喝了一顿酒,现在兜里只剩下两便士了,还不知道今晚在哪里过夜呢。

他讲完了自己的事,停了一会儿又说:

“难以置信吧?

”年轻人声调里带着几分愠怒。

“我相信。

”戈兹比说,“有一次我们在国外也遇到这样的事,后来就慢慢回忆,顺藤摸瓜回到了旅馆。

年轻人的心情似乎有所好转。

“要是在国外,我就不会这样焦急了。

他说,“你总可以找本国的领事,得到必要的帮助。

但是在自己的国土上,事情就困难多了。

除非我能遇到一个好心肠的人,相信我的话,借给我点钱,否则,恐怕我就得在河边过夜了。

不管怎么说,你信了我的话,我也就心满意足了。

“相信是肯定的了,”戈兹比慢条斯理地说,“你的故事的漏洞在于你没能够把香皂拿出来让我看看。

年轻人急忙地挺直腰板,匆匆将大衣所有的兜都摸了一遍,然后一跃而起。

“我准是把香皂给弄丢了!

”他气哼哼地嘟囔道。

“一个下午丢了旅馆又丢了香皂,可真够粗心的了。

”可是年轻人几乎没把他的话听完就昂首阔步地走了。

“遗憾,”戈兹比心想,“他说出去买香皂为的是让我相信他的故事,可又偏偏是这个小小的细节葬送了整个故事,要是他能事先带一块香皂,就是个聪明人了。

戈兹比起身想走﹐突然惊叫了一声——一块香皂!

一定是年轻人猛地坐下来时掉落的。

他立刻沿着昏暗的小道跑着追赶那个身穿浅色大衣的年轻人,当他就要放弃时,猛然间看见那个年轻人正迟迟疑疑地站在路旁。

听见戈兹比的喊声,年轻人不高兴地转过头来,满脸怒气。

“可以证明你说了真话的重要东西找到了,”戈兹比伸出握着香皂的手接着说,“请原谅我没能相信你的话,我可以借给你一镑钱……”

“这是我的名片,上面有我的住址,什么时候还都可以。

另外,把香皂拿去吧,它可是你的好朋友啊。

“还算走运,又找到了。

”年轻人说完道了声谢,便朝骑士桥那面直奔而去。

“这对我来说也是一个教训,再不能自作聪明从表面现象来判断是非了。

”戈兹比自言自语道。

戈兹比往回走经过那张椅子时,一位老先生正在椅子下面和四周寻找东西。

戈兹比认出来他就是曾和自己一块坐过的那位老人。

“先生,您丢什么东西了吗?

”他问道。

“是的,先生,我丢了一块香皂。

(摘编自《外国微型小说故事》,有删改)

(注)①先令:

英国货币单位,1英镑等于20先令,1先令等于12便士。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标题“黄昏”一语双关,既指特定的自然环境暗淡的黄昏,也指年轻人的心理有如黄昏一般晦暗。

B.文章细节描写传神,“年轻人”的“气哼哼”是其为了让戈兹比相信自己真的陷入困境的无奈表现。

C.戈兹比认为年轻人所编故事的漏洞只在于没拿出香皂,其实之前年轻人的言行也表现出很多漏洞。

D.小说注重对人性主题的探索,“年轻人”使用卑劣手段骗取戈兹比的信任,引发我们对人性的思索。

5.请以戈兹比的形象为例,谈谈小说塑造人物形象时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6.小说中海德公园的一张椅子在情节发展中有哪些作用?

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吴汉,字子颜,南阳宛人也。

汉为人质厚少文及得召见遂见亲信建武二年封汉为广平侯明年春围苏茂于广乐周建招聚十余万人救广乐。

汉将轻骑迎与之战,不利,堕马伤膝,还营。

诸将谓汉曰:

“大敌在前而公伤卧,众心惧矣。

”汉乃勃然裹创而起,椎牛飨士。

令军中曰:

“今日封侯之秋,诸君勉之!

”于是军士激怒,人倍其气。

旦日,齐鼓而进,建军大溃。

时鬲县五姓共逐守长,据城而反。

诸将争欲攻之,汉不听,曰:

“使鬲反者,皆守长罪也。

敢轻冒进兵者斩!

”乃移檄告郡,使收守长,而使人谢城中。

五姓大喜,即相率归降。

建武5年,贼率五万余人夜攻汉营,军中惊乱,汉坚卧不动,有顷乃定。

即夜发精兵出营突击,大破其众。

十二年春,汉乃进军攻广都,拔之。

遣轻骑烧成都市桥。

帝戒汉曰:

“但坚据广都,待其来攻,勿与争锋。

若不敢来,公转营迫之,须其力废,乃可击也。

”汉乘利进逼成都,阻江北为营,使刘尚将万余人屯于江南。

帝闻大惊,让汉曰:

“比敕公千条万端,何意临事悖乱!

与尚别营,事有缓急,不复相及。

”诏书未到,谢丰、袁吉将众十许万攻汉,使别将将万余人劫刘尚,令不得相救。

汉与大战一日,兵败,走入壁。

汉乃召诸将厉之曰:

“欲潜师就尚于江南,并兵御之。

成败之机,在此一举。

”于是多树幡旗,使烟火不绝,夜衔枚引兵与刘尚合军,丰等不觉。

明日,汉悉兵迎战,遂大破之。

汉从征伐,诸将见战陈不利,或多惶惧,失其常度;汉意气自若,方整厉器械,激扬士吏。

汉尝出征,妻子在后买田业。

汉还,让之曰:

“军师在外,吏士不足,何多买田宅乎!

”及薨,赐谥曰忠侯。

(选自《后汉书·吴汉传》,有删节)

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汉为人质厚少文/及得召见/遂见亲信建武/二年封汉为广平侯/明年春/围苏茂于广乐/

B.汉为人质厚/少文及得召见/遂见亲信/建武二年封汉为广平侯/明年春/围苏茂于广乐/

C.汉为人质厚/少文及得召见/遂见亲信建武/二年封汉/为广平侯/明年春围苏茂于广乐/

D.汉为人质厚少文/及得召见/遂见亲信/建武二年/封汉为广平侯/明年春/围苏茂于广乐/

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檄:

中国古代官府往来文书的下行文种名称之一,用来表示征召或声讨。

B.建武:

是西汉皇帝汉光武帝刘秀的第一个年号,也是西汉的第一个年号。

C.衔枚:

古代军队秘密行动时,让兵士口中横衔着枚,防止说话,以免敌人发觉。

D.薨:

指古代诸侯死去,也可用于皇帝的高级妃嫔、皇子或者封王的贵族。

9.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吴汉抓住时机,激励将士。

建武三年,吴汉在广乐包围了苏茂,用封侯的好处来激励众将士努力战斗。

B.吴汉很有谋略,做事果断。

面对诸将争着想攻打据城而反的时鬲县五姓的情形,吴汉果断禁止并移檄告郡。

C.吴汉处变不惊,机智应敌。

当谢丰率五万多人夜间进攻吴汉军营时,他镇定自若,后于当夜派精兵出营突击。

D.吴汉轻视田产,一心为公。

吴汉得知他的妻子和孩子在他出征时购买了田宅,就用将士们供给不足批评他们。

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汉乃勃然裹创而起,椎牛飨士。

(2)但坚据广都,待其来攻,勿与争锋。

四、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各题。

秋望①

李梦阳

黄河水绕汉宫墙②,河上秋风雁几行。

客子③过壕④追野马⑤,将军弢箭⑥射天狼。

黄尘古渡迷飞挽⑦,白月横空冷战场。

闻道朔方多勇略,只今谁是郭汾阳⑧。

(注)①明代边患严重,鞑靼屡扰,诗人奉命出塞犒军,有感而发,遂成此诗。

②汉官墙:

指明代当时在大同府西北所修的长城。

③客子:

指离家成边的士兵。

④过境:

越过护城河。

⑤野马;指人马荡起的烟尘。

⑥弢(tāo)箭:

将箭装入袋中,就是整装待发之意。

⑦飞挽:

快速运送粮草的船只,是“飞刍挽粟”的省说。

⑧郭汾阳:

唐代名将郭子仪,曾任朔方节度使,以功封汾阳郡王。

1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以黄河、长城、秋风、飞雁等构成北方边陲特有的景象,气象开阔而又充满生机。

B.颔联写将士情绪饱满、意气风发的精神风貌,烘托了战事将起时积极昂扬的战斗情绪。

C.颈联中一个“冷”字虽是用以描写古战场的清冷,但也隐隐透出诗人心中的那份寒意。

D.全诗紧扣诗题“秋望”落笔,诗中之景皆“望”中所见,无不透出凄清肃杀的秋的气息。

12.这首诗的尾联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请简要分析。

五、情景默写

13.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沁园春·长沙》中描写仰望与俯瞰之景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鱼翔浅底。

(2)《氓》中写女子不愿同氓终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离骚》中表明作者宁可死去,也不会和世俗小人一样媚俗取巧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赤壁赋》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常用来勉励人们修身自好,不慕身外之物。

(5)针对魏晋名士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用了一句话来批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选择题

14.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青荇(xìng)敛裾(jǔ)媛女(yuàn)揠苗助长(yà)

B.猗郁(yī)蕈菌(xùn)涸辙(hé)殒身不恤(yǔn)

C.肄业(yì)干禄(gān)相勖(xùn)义愤填膺(yīng)

D.游说(shuì)弄堂(nòng)纤细(xiān)挥斥方遒(qiú)

15.下列词语书写,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落寞冶游旗杆浅常辄止B.枷锁缔造精悍急不瑕择

C.窒息苛刻幽僻终南捷径D.砥厉无虞潦草责无旁贷

16.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

其时,周天子分封天下,一般是功劳大的分的土地多,爵位就高。

B.“寡人”是古代君王、诸侯王对自己的谦称,意为寡德之人。

后来平民也能使用。

C.“子”是古代对男子的尊称;“执事”指办事的官吏,也用于对办事官吏的敬称。

D.“参乘”亦作“骖乘”,古时乘车,站在车右担任警卫的人。

乘,四匹马拉的车。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孔子不是一个神,他有丰富的人生体验,是富于感情的人。

无论是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在周游列国的旅途中,孔子的喜怒哀乐都溢于言表。

他会生气地斥责大白天睡觉的学生“朽木不可雕也”(《公冶长》);();对他的举动,他,笑过之后,又连忙解释“前言戏之耳”(《阳货》);被人误解时,他也会急得指天发誓。

《论语》虽然以记言为主,但我们还是可以从中看到活生生的一个孔子形象。

而以这样的感觉去读《论语》,我们才不会觉得它是干巴巴的教条,才能将它与我们今天的生活联系起来。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和不以为然一笑置之只要

B.还是不以为然莞尔而笑只有

C.和不以为意一笑置之只要

D.还是不以为意莞尔而笑只有

18.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也会对他欣赏的学生如颜回连连称赞

B.也会对他欣赏的学生颜回连连称赞

C.并且会对他欣赏的学生如颜回连连称赞

D.并且会对他欣赏的学生颜回连连称赞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即使《论语》以记言为主,但我们还是可以从中看到一个活生生的孔子形象。

B.即使《论语》以记言为主,但我们还是可以从中看到活生生的一个孔子形象。

C.虽然《论语》以记言为主,但我们还是可以从中看到一个活生生的孔子形象。

D.虽然《论语》以记言为主,但我们还是可以从中看到活生生的一个孔子形象。

七、语言表达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人的注意力是一种非常有限的心理资源。

人的主要精力每次只能执行一种主要的任务。

当大量的信息进入感觉记忆,______,很快就会丧失。

因此,注意力在为进一步加工而选择感觉信息方面,_______。

信息资源具有可替代性、可分享性,而注意力作为资源,_______。

今天,人们要学会合理有效地分配并使用注意力。

21.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

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40个字。

今年以来生猪供应紧张,肉价一再走高,河南省南阳市迅速出台鼓励性政策。

该市计划今年在南阳市13个县建设84个养猪场,计划占用永久基本农田接近1.5万亩。

当地政府称,养猪场占用永久基本农田属实,但有“文件支持”。

不过,很多失地农民并不认可这种做法,每亩地每年租金800元,并不划算,何况承包地被占,“没有口粮了”。

本来是增加供给、保障民生的善政良策。

作为全国小麦种植大市和商品粮主要生产基地,南阳市一次占掉1.5万亩基本农田用来建养猪场,是否用力过猛?

生猪供给当然重要,而粮食生产同样重要,如何在“菜篮子”与“米袋子”之间寻求一种平衡,值得深思。

八、材料作文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东晋大画家顾恺之,终日沉醉于绘画,每每迷恋创作而忘记其他,人们赞誉他“才绝、画绝、痴绝”。

一次做东请客,他却因忙于绘画,竟将请客之事忘了。

莱特兄弟为研制飞机夙夜不懈、殚精竭虑。

诺贝尔为了发明新型安全炸药,多次遇险,实验室也曾被炸得面目全非,五个助手牺牲。

关于上述材料,你有怎样的思考?

请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观点。

要求:

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B

2.B

3.D

【分析】

1.

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能力。

B项,“借词都是通过音译来借的”错误。

从第④段内容可知,借词还有意译、意译结合音译等形式。

选项过于绝对。

故选B。

2.

本题考查分析文章论证方法的能力。

B项,“文章②③两段论述了近代特别是近五十年汉语词汇发展速度以及关键词的生成”理解错误。

原文中“近五十年”是引自语言学家王力的述评,并非是作者写作文本的近五十年。

故选B。

3.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D项,“词意基本上都受日语因素影响”错误。

从第⑤段中的“词意大都受中国和西方双重因素的影响,日本因素也参与其间”可知。

故选D。

4.B

5.①心理描写:

他以晦暗的心理揣度“老先生”,表明他是一个心理阴暗的人。

②语言描写和神态描写;他和“年轻人”谈话时所表现出的若无其事和慢条斯理,说明他是一个小心谨慎的人。

③动作描写:

他突然起身,小跑追赶年轻人体现了他有心地善良的一面。

④环境描写;小说情节在一个暮色苍茫的黄昏展开,“黄昏是特为失意者安排的时光”也点出了他失意的人生状态。

6.①故事切入自然:

和热闹喧嚣的游乐场形成对比,黄昏时,戈兹比坐在海德公园一张椅子上。

②有利于情节的展开:

“老先生”离开后,“年轻人”迅速坐在了椅子上,由此展开故事情节。

③使故事有余味:

“老先生”重新回到这把椅子旁边寻找香皂。

后续故事发展引发读者思索。

【分析】

4.

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B.“为了让戈兹比相信自己真的陷入困境的无奈表现”,错误,是为了极力掩饰欺骗手段的虚假。

故选B。

5.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描写手法的能力。

鉴赏作品中的人物描写的手法,首先要明确塑造人物的方法分为:

正面描写(肖像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和语言描写)和侧面描写(环境描写、其他人物的衬托和物象的衬托),然后在文内找到相对应的内容,加以分析。

“暮色苍茫,昏暗中还混杂着一抹微弱的月光和一排排朦胧的灯光”“在他看来,黄昏是特为失意者安排的时光”,说明通过环境描写写出了戈兹比失意的状态;

“当老人起身要走时,戈兹比设想他是要走回某个简陋的公寓,甚至连每周的房租都付不起”,戈兹比因自己是失意的,就在心里想象老人的生活也是不幸福的,通过心理描写,表现了他心理阴暗;

“觉得自己该格外当心才是”“戈兹比若无其事地说”“‘相信是肯定的了,’戈兹比慢条斯理地说,‘你的故事的漏洞在于你没能够把香皂拿出来让我看看。

’”“若无其事”“慢条斯理”是神态描写,“说”是语言描写,表现了他小心谨慎的性格特点;

“他立刻沿着昏暗的小道跑着追赶那个身穿浅色大衣的年轻人”中“跑着追赶”是动作描写,因觉得没有相信年轻人而感觉内疚,于是赶紧追赶年轻人,体现了他善良的特点。

6.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中物象的作用的能力。

一般说来,常规的物象的作用从人物塑造方面、情节安排方面、环境方面和主题方面等四大方面,本题明确要求分析“海德公园的一张椅子在情节发展中”的作用,这一限制性条件明确强调了答题时应将物象在情节发展的不同阶段的不同作用加以细化和展开,而不是泛泛地说“推动情节发展”。

所以首先应在文本中准确标注“海德公园的一张椅子”出现了几次,在什么位置,配合着哪些具体故事内容,分别进入了情节发展的哪个阶段,具体扮演什么角色,起到子什么作用并产生怎样的表达效果等等。

作答时尽量按照情节的先后顺序展开,如开端部分怎样进入情节,发展、高潮部分怎样推动或强化情节,结局乃至尾声怎样结束情节或留下想象空间等。

这样作答,可使答案条理清晰,层次分明,效果突出。

开端:

“诺曼·戈兹比坐在海德公园一张椅子上,附近就是热闹喧嚣的游乐场”,为故事创设了背景,自然的进入故事;

发展:

“空位差不多立刻就被一个衣着考究的年轻人占据了,这个年轻人的穿着倒很讲究,他的面部表情已表明他时运不佳。

他猛地坐下来,同时悒悒不乐地唉叹了一声”,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引入年轻人这个对象,使后面的故事情节发展合理进行;

结局:

“戈兹比往回走经过那张椅子时,一位老先生正在椅子下面和四周寻找东西。

戈兹比认出来他就是曾和自己一块坐过的那位老人”,使故事突转,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7.D

8.B

9.C

10.

(1)吴汉就奋然裹好伤口站起来,叫人杀牛犒劳士兵。

(2)只能坚守广都,等待敌人来攻,不要与他们争斗。

【分析】

7.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

划线句“汉为人质厚少文及得召见遂见亲信建武二年封汉为广平侯明年春围苏茂于广乐”,

“汉为人质厚少文”中“质厚少文”是并列短语,之间不可断开,据此排除B、C;“遂见亲信”,承前省略主语,被动句,“信”后断开;建武二年”,年号纪年,时间状语一般独立断开,应连在一起,故排除A。

该句话翻译为:

吴汉为人朴实厚道,说话少有文采。

等到获得皇帝召见,便受到皇帝亲近信任。

建武二年,封吴汉为广平侯。

第二年春,吴汉把苏茂围困在广乐。

故选D。

8.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B项,“建武:

是西汉皇帝汉光武帝刘秀的第一个年号,也是西汉的第一个年号。

”错误,建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