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苏教版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两三位数的加法和减法.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67292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45 大小:39.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教材苏教版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两三位数的加法和减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新教材苏教版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两三位数的加法和减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新教材苏教版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两三位数的加法和减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新教材苏教版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两三位数的加法和减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5页
新教材苏教版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两三位数的加法和减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5页
新教材苏教版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两三位数的加法和减法.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5页
新教材苏教版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两三位数的加法和减法.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5页
新教材苏教版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两三位数的加法和减法.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5页
新教材苏教版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两三位数的加法和减法.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5页
新教材苏教版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两三位数的加法和减法.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5页
新教材苏教版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两三位数的加法和减法.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5页
新教材苏教版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两三位数的加法和减法.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5页
新教材苏教版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两三位数的加法和减法.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5页
新教材苏教版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两三位数的加法和减法.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5页
新教材苏教版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两三位数的加法和减法.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5页
新教材苏教版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两三位数的加法和减法.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5页
新教材苏教版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两三位数的加法和减法.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5页
新教材苏教版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两三位数的加法和减法.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5页
新教材苏教版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两三位数的加法和减法.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5页
新教材苏教版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两三位数的加法和减法.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5页
亲,该文档总共4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教材苏教版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两三位数的加法和减法.docx

《新教材苏教版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两三位数的加法和减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教材苏教版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两三位数的加法和减法.docx(4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新教材苏教版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两三位数的加法和减法.docx

新教材苏教版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两三位数的加法和减法

第六单元  两、三位数的加法和减法

教材分析

这部分内容主要教学在1000以内的笔算加法和减法。

在一年级(下册),学生已经学过和在100以内的加、减法笔算与口算,初步理解并掌握了笔算加法的基本方法。

主要内容包括:

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笔算两、三位数的加法和减法,用加、减法解答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等。

全单元编排七道例题,具体安排如下:

例题教学、练习。

例1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例2口算两位数减两位数;例3加、减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练习六。

教材十分注意帮助学生化解学习难点。

长期的小学数学教学经验告诉我们,学生掌握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是比较困难的,尤其是连续进位的加法和隔位退位的减法更加困难。

为此,教材通过内容的编排分散难点。

用两道例题教学加法笔算,前一道例题侧重于计算法则,只涉及一般的进位。

后一道例题集中解决难点,专门教学连续进位。

同样,笔算减法也安排两道例题,前一道例题教学减法的计算法则和验算,只涉及一般的退位,后一个例题着重教学隔位退位的方法。

相并关系与相差关系的一步计算实际问题已经在一年级教学了,本单元没有一步问题的新授内容。

编排一些加、减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可以重温学过的数量关系,并初步学习如何确定解题思路,这能为三年级教学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策略作些铺垫。

教材没有单独编排估算的例题,而把估算教学融于解决实际问题之中,和笔算结合着教学。

这样安排,体现出估算不是一种完全单独的算法,它与口算、笔算有着内在联系,估算是为了方便地解决实际问题。

另外,教材结合计算练习,适当安排一些探索规律的题目和“动手做”。

目的是增加计算练习的趣味性和数学思维的强度。

学情分析

本单元在学生已经认识万以内的数,能够熟练地口算两位数加(减)一位数、两位数加(减)整十数,能够笔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等基础上,教学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本单元教学的加、减法计算是小学数学十分重要的学习内容,也是整数阶段最后一次教学加、减法计算。

数学课程标准对整数加、减法的教学要求是:

使学生能口算简单的百以内的加减法;能笔算两位数和三位数的加减法;能结合具体情境,选择适当的单位进行简单估算,体会估算在生活中的作用;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能运用数及数的运算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学生掌握了这些口算和笔算,就能满足继续学习乘、除法计算的需要,如果遇到更大的整数加、减计算,可以使用计算器,也可以利用三位数加、减法的经验进行计算。

对学生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要求是,两分钟正确计算3-4题,笔算两位数和三位数加、减法的要求是,每分钟正确计算2-3题。

教学目标要求

1.是学生结合具体的问题情境,探索并理解两位数加两位数(和在100以内)、整十数家整十数(和大于100)、整百数家整百数(和大于1000)以及相应的减法的口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口算;能正确地进行接近整百、整千数的加、减法估算。

2.使学生结合具体的实际问题,探索并理解两、三位数加法和减法的笔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会进行加法和减法的验算;能通过估算确定两、三位数加减法的和或差的大致范围,以检验计算和解决实际问题结果的合理性。

3.使学生联系加、减法的含义理解加减法两步计算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能正确解答相关的实际问题。

4.使学生经历探索并归纳加、减计算方法的过程,进一步培养初步的观察、比较、分析、概括和推理能力,不断增强数感;在解决实际问题以及对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作出合理解释的过程中,初步了解分析和解决问题的一下基本方法,积累分析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经验。

5.使学生在计算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学习的价值;初步养成独立思考和自觉检验的习惯;获得一些成功的体验,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教学重点

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口算;三位数加、减法的笔算;两步计算的加减法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三位数加、减法笔算中连续进位加和连续退位减。

课时安排17课时

第一课时两位数加两位数

教学内容

课本第59-60页,例1、“想想做做”1~5题。

教学目标要求

1.理解、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方法,培养学生口算的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2.经历两位数加两位数口算方法的形成过程,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3.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源生活,培养学生学习的热情以及积极思考、与同学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口算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

疑点分析

加法的知识对于学生来说已经十分的熟悉,在一年级的时候,学生就已经学过了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过都是要列竖式进行计算的。

这里则要求学生逐步口算,进一步提高他们的口算能力。

例1先安排口算45+23,这是不进位的加法。

如果选择口算,学生中一般会有这样三种算法:

算法一算法二算法三

40+20=6045+20=6545+3=48

5+3=865+3=6848+20=68

60+8=68

分析各种算法,可以看到它们的共同点,都是把两位数加两位数转化成若干道连续的、已经掌握的、比较容易的口算。

即都是利用已经掌握的一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加整十数、整十数加一位数、两位数加整十数、两位数加一位数等基础性口算,进行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

不同点是具体的分解和转化有差别,计算过程以及每一步计算的具体内容不同。

教学时首先要关心的是学生在转化过程中,对数的分解与组合的可行性与合理性的理解,以及表现出来的思维的连续性和灵活性。

因为这些转化不仅解决了新的计算问题,而且发展了学生的推理能力。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先学探究

1.口算:

15+48+920+37+16

让学生说说是怎样口算的。

2.出示例1的情境图。

学校跳绳比赛活动,你从图中能知道什么?

根据这些已知条件可以提出什么问题。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小红跳了多少下?

小军跳了多少下?

二、交流共享

明确问题:

“小红比小华多跳23下,小军比小华多28下”是什么意思?

分别怎样列式?

学生口头列式,教师板书算式,提问:

你能口算出得数吗?

同桌之间互相说说是怎样算的。

在此基础上,在指名说说,并适当加以点评。

对于不同的口算方法,教师可以有选择地板书。

引导学生总结两道算式的共同点,揭示课题:

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

提问:

这两道题在计算时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交流中小结:

这两道题都是两位数加两位数,口算时都可以采用相同的思路和方法,只是第一道相加时不需要进位,第二道相加时需要进位。

今后在口算时要注意适当加以区分。

三、反馈检测

1.完成“想想做做”第1、2题。

让学生看清题意后把口算的结果直接写在教材上。

集体反馈,电脑验证。

比较每组题的异同点。

第1题让学生体会如何在两位数加整十数、两位数加一位数的基础上思考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计算。

第2题让学生体会进位加与不进位加在计算方法上的联系与区别。

2.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选出其中一组题让学生先估算再口算,并请学生说说估算的理由,将估算的结果和口算结果对照,看有无错误。

其余每组题同桌合作完成。

集体订正。

小结:

在口算之前先估算,可以预测口算的得数。

在口算之后再估算,可以验证口算的结果。

希望同学们今后自觉地在计算前或计算后进行估算。

3.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学生根据要求在教材上填表。

集体订正。

说说自己是怎样算的,以及为什么这样算。

4.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

让学生根据情境图,提出加法计算的问题,学生独立列式计算。

集体订正。

让学生将自己分析、思考的过程说给大家听,同学间互相补充、互相评价。

四、反思总结

提问:

今天这节课学习了什么?

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归纳:

这节课我们学会了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

作业设计

《补充习题》第28页。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口算

教学内容

课本第61-62页,例2以及“想想做做”1-5题。

教学目标要求

1.经历两位数减两位数口算方法的探索过程,掌握其口算方法。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数学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进一步发展解决问题的策略,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相应的问实际题。

3.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享受成果的喜悦,进一步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

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并掌握比较合理的算法。

疑点分析

进位加和退位减,往往是计算错误的高发区。

减少算错、避免算错,需要学生准确把握进位还是不进位、退位还是不退位,只有自己探索、经历所得的东西才是自己的,只有自己去发现才能记得住;为了让学生自己去发现什么时候要退位,什么时候不退位,要让学生自己探索56-27,然后交流,再求同存异找到不同的方法。

“想想做做”第4题用表格呈现三道求还剩多少本书的问题,可以从中提炼出数量关系“原有的本数-借出的本数=剩下的本数”。

第5题三个孩子分别买1个排球、1个篮球、1个足球,都已知付出的钱和找回的钱,分别求三种球的价钱。

解决每个问题时,也可以分别提炼出一个具体的数量关系式。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1、先学探究

1.口算。

24+4512+7536+1820—7

24+4915+7555+1850—20

说说“36+18和20—7”的口算方法。

2.先估计得数是几十多,再口算。

23+5235+1469+1354+17

说说估算方法。

2、交流共享

教学例2.

出示教材情境图:

你从图中得到了哪些信息?

你们提出哪些用减法计算的问题?

怎样列式?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不退位的)56—24(退位的)56—27

这节课我们研究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口算方法。

(板书课题)

你能口算出这些算式的得数吗?

到小组里说说自己口算的方法,再听别人的算法。

全班交流。

重点放在退位减上,多让学生说一说。

比较:

上面两组题在计算时有什么异同?

相同点:

都可以先用被减数减减数十位上的数,再减个位上的数,也都可以先减个位上的数,再减十位上的数,还可以十位上的数、个位上的数分别相减,然后把两次减得的差合起来,……

不同点:

第一题是不退位减,第二题是退位减,特别是用第二种方法计算退位减时,要从被除数十位上退一作十,和个位上的数合并后再减,……

小结:

同学们通过合作得出了好几种不同的算法,也通过比较找到了自己喜欢的计算方法。

3、反馈检测

1.完成“想想做做”第1、2题。

电脑出示第1、2题,让学生看清题意后把口算结果直接写在教材上。

集体反馈,电脑验证。

比较每组题的异同点。

(第1题让学生体会如何在两位数减整十数、两位数减一位数的基础上思考计算两位数减两位数。

(第2题让学生体会退位与不退位减法在计算方法上的联系与区别。

2.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选出其中一组题让学生先估算再口算,并请学生说说估算的理由,将估算结果和口算结果对照,看有无错误。

其余每组题同桌合作完成。

集体订正。

小结:

在口算之前先估算,可以预测口算的得数。

在口算之后再估算,可以验证口算的结果。

希望同学们今后自觉地在计算前或计算后进行估算。

3.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学生根据要求在教材上填表。

集体订正。

说说自己是怎样算的,以及为什么这样算。

4.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

让学生说说从题中知道了哪些信息,教材上提出了什么要求。

学生交流估算方法,再通过计算,检验估算的情况。

四、反思总结

提问:

今天这节课学习了什么?

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归纳:

这节课我们学会了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口算。

作业设计

《补充习题》第29页

板书设计

 

第三课时用加、减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

第63-64页,例3,“想想做做”1-5题。

教学目标要求

1.使学生会用加、减两步计算解决一些相应的实际问题。

2.学生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感受数学与日常说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的价值,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

探索数量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灵活理解较复杂的数量关系。

疑点分析

学生在一年级上册学习“1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时,曾经接触过用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解答的实际问题。

那时,并没有突出两步计算,只是列出连加、连减或加减混合的算式,直接写出最后的得数。

那时,也没有分析数量关系,只是依靠具体的事理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在生活经验与加、减法含义的碰撞中选择算法。

那时,不要求按解决实际问题的步骤解题,在算出得数以后,只是口头回答问题,更谈不上检验结果。

例3教学加、减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要按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即“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确定解题步骤→列式计算→检验结果→给出答案”的过程组织教学。

教学中,说题往往是教师带领学生逐渐进行的。

例如,你从图画里看到些什么?

题目要求的问题是什么?

说题是绝对不能疏忽或简单化的环节,学生能不能把实际问题说清楚、说完整,是他们是否理解问题情境的标志,也是他们能否正确解题的关键。

二年级学生把两步计算的问题说顺、说全,不是很容易的。

可以先让他们轻声试着说说,同桌两人相互说说,然后在班内交流。

只要教学时能注意学生说题这个环节,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他们的说题能力一定会有所提高。

教具准备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1、谈话引入

今天我们用前面所学知识来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板书课题:

解决实际问题。

2、交流共享

教学例3。

大家知道乘车的时候有人上车,也有人下车。

出示例3情境图。

学生看图,题中已经知道了什么?

要求的问题是什么?

你知道离站时车上有多少人吗?

学生独立思考,再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

汇报讨论结果:

先减去下车人数,再加上上车的人数。

或先加上上车的人数,再减去下车的人数。

学生选择一种方法列式。

小结:

我们可以先加上上车的人数,再减去下车的人数,也可以先减去下车人数,再加上上车的人数。

大家还有不一样的方法吗?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算式:

34+18—15或34—15+18

怎样计算呢?

同桌之间说说你是怎样口算的?

解答正确吗?

可以用什么方法检查?

3、反馈检测

1.完成“想想做做”第1、2题。

学生读题,小组交流想法,根据题意列式,计算并填空。

集体交流订正。

2.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出示线段图,可以先算出,一共运来多少袋水泥?

再减去用去的。

学生列式计算。

订正交流。

3.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出示情境图。

提问:

题目告诉我们什么条件?

要我们求什么问题?

可以怎样解答?

请同学板演算式。

集体订正。

让学生说说120—60是什么意思,再加80什么意思,还可以怎样列式?

4.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

出示表格。

表格告诉我们什么?

(丁丁的班级有男生26人,女生24人。

会游泳的32人,会溜冰的29人。

提问:

不会游泳和不会溜冰的各有多少人?

你会列式计算吗?

学生列式解答,集体订正。

4、反思总结

提问:

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归纳: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解决实际问题,知道了增加就加,减少就减。

作业设计

《补充习题》第30。

板书设计

 

第四课时练习六

(一)

教学内容

课本第65页练习六第1-6题。

教学目标要求

1.通过练习,进一步弄清口算时进位加与不进位加、退位减与不退位减以及加与减在方法上的异同。

2.能应用这一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增进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3.在交流和合作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培养自主意识和合作意识,初步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教学重点

熟练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口算。

教学难点

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

结合生活情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探索三位数加两、三位数进位加的计算方法,掌握加法的笔算方法。

疑点分析

二年级学生把两步计算的问题说顺、说全,不是很容易的。

可以先让他们轻声试着说说,同桌两人相互说说,然后在班内交流。

只要教学时能注意学生说题这个环节,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他们的说题能力一定会有所提高。

所以在解决第5、6题时,注意引导学生说。

教具准备挂图、小黑板

教学过程

1、知识再现

1.口算(练习六第1题)

指名口算。

先比较前面两组每组上下两题的区别和联系。

再比较前面两组每行左右两题的区别和联系。

2.揭示课题。

板书:

练习六

2、基本练习

1.完成“练习六”第2题。

同桌两人合作练习。

2.完成“练习六”第3题。

先明确题目要求,再交流估算方法。

在教材上用“Ο”圈出得数比50小的算式,用“□”圈出得数比50大的算式。

3.完成“练习六”第4题。

让学生直接写得数。

注意速度。

3、综合练习

1.完成“练习六”第5题。

指名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提问:

“下车15人”“上车11人”什么意思?

学生独立完成。

教师巡视指导。

2.完成“练习六”第6题。

指名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4、反思总结

这节课我们一起练习了两位数加两位数、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口算,用这一知识解决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你有什么收获?

作业设计

《补充习题》第31页。

板书设计

第五课时练习六

(二)

教学内容

课本第67页练习六第7-13题。

教学目标要求

1.提高提足的对比,进一步掌握整十数、整百数的加减法。

2.能正确地进行相关计算,提高计算能力,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能正确口算整十数、整百数的加和减。

教学难点

掌握整十数、整百数的加和减的口算方法。

疑点分析

整十、整百数学的口算是口算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在进行加减法估算时都是把参与运算的数看做是与它接近的整十数或整百数进行计算的,掌握好这部分内容是估算的重要基础,所以练习中加强巩固相关方法。

教具准备挂图、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知识再现

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什么?

这节课老师想知道大家计算的熟练程度,你准备好了吗?

出示课题:

练习六

完成“练习六”第7题。

引导学生先口算每组题的地1小题,再算第2、3小题。

口算结束后交流算法。

让学生说说通过口算发现了什么?

2、基本练习

1.完成“练习六”第8题。

对比练习,学生独立完成。

集体订正,你发现了什么?

(一个加数不变,另一个加数变大,和怎样变化的。

减数不变,被减数变大,差又是怎样变化的。

2.完成“练习六”第9题。

出示题目,让学生口答,部分题目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

3.完成“练习六”第10题。

学生读题,题目中告诉我们哪些信息?

要求什么?

学生口答。

3、综合练习

1.完成“练习六”第11题。

说说原有、卖出、还剩的之间的关系。

学生各自填表。

集体订正。

2.完成“练习六”第12题。

理解题意后学生独立列式计算,订正时说说解题过程。

3.完成“练习六”第13题。

指名说说线段图所表示的意思。

独立解答。

交流并订正。

说说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4、反思总结

今天我们练习了整十数、整百数加减的口算并解决实际问题。

作业设计

《补充习题》第32页。

 

第六课时练习六(三)

教学内容

课本第66-67页练习六第。

教学目标要求

1.进一步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口算方法。

2.熟练地进行相关计算。

3.激发学生兴趣,感知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

熟练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两位数减两位数。

教学难点

熟练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

疑点分析

分析数量关系的起点仍然是实际问题里的情节,学生熟悉的事情能唤醒他们相关的直接经验,从而形成他们自己的想法。

分析数量关系不能停留在情境和直接经验上面,还应引导学生从已知数量以及未知数量的关系上展开讨论,从而感悟解题思路。

第17、18、19题采用不同的方法引导分析理解数量关系。

教具准备挂图、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知识再现

1.提问:

我们前面学习了哪些知识,你能自己举例吗?

2.这节课我们一起练习这些知识。

板书:

练习六

2、基本练习

1.完成“练习六”第14题。

学生独立口算,校正时指名说说自己是怎样算的,并说说同一组三道题有什么不同和相同的地方。

2.完成“练习六”第15题。

学生根据加法、减法的关系填表,做完后交流。

3.完成“练习六”第16题。

学生完成在教材上,看谁做得又对又快。

教师评价时,表扬做得对、做得快的同学。

3、综合练习

1.完成“练习六”第17题。

学生读题,理解题目的意思,独立完成。

集体订正,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2.完成“练习六”第18题。

看线段图,我们可以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指名学生口答。

3.完成“练习六”第19题。

根据条件,你能提出问题解答吗?

学生解答。

4.动脑筋想一想,完成教材第67页的“思考题”。

4、反思总结

这节课我们复习了哪些知识?

你有什么收获?

作业设计

《补充习题》第33页。

 

第七课时三位数加两、三位数(进位)

教学内容

课本第68--69页,例4以及“试一试”、“想想做做”第1-4题。

教学目标要求

1.理解并掌握三位数加两、三位数的竖式加法算理和验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2.让学生自主探索计算方法,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3.在探究过程中体验成功,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探索三位数加两、三位数的进位加法的竖式加法算理。

教学难点

加法验算的方法。

疑点分析

学生已经知道,笔算两位数加法要把个位上的数对齐、十位上的数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上的数相加满10,向十位进1。

在此基础上继续教学三位数加法,应教学的新知识包括:

百位上的数对齐;十位上的数相加满10向百位进1,百位上的数相加满10向千位进1。

例4计算142+86,是三位数加两位数。

一般来说,两个加数的位数相同(如三位数加三位数),竖式上把相同数位对齐比较容易。

两个加数的位数不同(如三位数加两位数),写竖式要特别注意把相同数位对齐。

例题采用三位数加两位数,其目的就是让学生注意“相同数位对齐”这一点。

本课还有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学会检验。

要养成检验习惯要知道两点:

一是知道怎样检验,二是有检验的时间。

检验的方法比较多,检查一遍、再解一次是一种方法;看不同解法的结果是否相同,也是检验。

这道例题的检验,上述的两种方法都可以使用,每一名学生只要用一种方法检验就够了。

检验可以口算,或者在草稿纸上进行,一般不要求学生写在作业本上。

要教育学生应该在检验结果正确以后,才写出答句、回答问题。

教具准备光盘

教学过程

1、先学探究

1.口算。

4+650+9060+90

8+370+803+7

问:

这几题都是什么加法?

每题的和最高位都是几?

为什么都是1?

2.笔算。

37+2564+8

问:

这两题在笔算时分别是怎样加的?

导入新课:

笔算百以内进位加法时,要先把相同的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满十要向十位进一,这节课我们将利用这些知识,学习三位数加两、三位数。

板书课题:

三位数加两、三位数(进位)

2、交流共享

1.教学例4.

出示例题,学生读题,要求“一共制作了多少幅?

”你会列式吗?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

142+86=?

(幅)

提问:

你会用竖式算出142加86的和吗?

大家来试一试吧。

让学生尝试计算,教师巡视指导。

交流计算方法(让学生重点说说十位上4加8得12应如何继续计算),得出计算结果写在横式上。

谈话:

要想知道我们算得对不对,可以怎么办?

(学生验算。

2.教学“试一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