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五年级语文《古诗三首》教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732419 上传时间:2023-07-16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3.9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五年级语文《古诗三首》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小学五年级语文《古诗三首》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小学五年级语文《古诗三首》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小学五年级语文《古诗三首》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小学五年级语文《古诗三首》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小学五年级语文《古诗三首》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小学五年级语文《古诗三首》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小学五年级语文《古诗三首》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小学五年级语文《古诗三首》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小学五年级语文《古诗三首》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小学五年级语文《古诗三首》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小学五年级语文《古诗三首》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小学五年级语文《古诗三首》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小学五年级语文《古诗三首》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小学五年级语文《古诗三首》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五年级语文《古诗三首》教案.docx

《小学五年级语文《古诗三首》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五年级语文《古诗三首》教案.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小学五年级语文《古诗三首》教案.docx

小学五年级语文《古诗三首》教案

Hesitationcancertainlyavoidthepossibilityofdoingsomethingwrong,butitalsolosesthechanceofsuccess.勤学乐施 积极进取(页眉可删)

小学五年级语文《古诗三首》教案

小学五年级语文《古诗三首》教案1

  【教学目标】

  1、读懂三首古诗,感悟每首诗中描绘的独特景色,体会表现手法。

  2、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意思,并由此想象画面。

  3、会认读本课中“螺”“谙”等生字,会写“亭”“庭”“潭”“螺”“谙”5个生字,理解“闲”“厌”“和”“谙”等词在诗句中的意思。

  4、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诗,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5、搜集、背诵别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教学重难点】

  1、感悟诗中描写的景色,想象美好画面。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诗,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预习】

  1、自学生字,读熟三首诗。

  2、借助注释试讲诗意,画出有疑问的地方。

  3、搜集别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教学课时】

  2~3节。

  第一节

  〖教学目标

  掌握生字词,读熟三首诗,理解大意。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假期里,很多同学都出去旅游了,祖国名山大川的壮丽风光一定在你脑海中留下了深刻印象。

你能用简要的话语介绍你所看到的名山大川吗?

  今天,我们还要从三首古诗中感受一下古代大诗人笔下的山山水水是什么样的。

  二、读课题,指名读三首古诗

  (检查通过预习对课文熟悉的情况)

  三、指名认读生字,提示应注意的地方

  1、亭、庭:

指导读准后鼻音。

  2、谙、暗:

区别音、形、意。

  四、分组学习

  1、读熟三首诗。

  2、借助注释在组内试讲每首诗大意。

  3、交流预习中的疑问,组内解疑。

  五、班内交流汇报小组学习情况

  六、作业

  1、抄写生字。

  2、读、背三首诗。

  第二、三节

  〖教学目标

  通过想象,进一步感受每首诗所表现的美好意境及表达方法,背诵、默写。

  〖教学过程

  一、吟诵、理解《独坐敬亭山》

  1、议:

诗中除了敬亭山还提到哪些事物,分别是什么样的?

  鸟:

多、高飞无影

  云:

少(孤)慢慢飘走(闲)

  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画面。

  2、在诗人笔下,万物似乎都与人相通,是有感情的,请你从诗中找出这样的词句。

  闲、相看两不厌──体会诗中拟人的表现手法。

  3、教师简介写作背景,让学生粗略了解诗中寄寓的情感:

  此诗是李白在政治上受挫,心情郁闷时所作,因此通过众鸟高飞、孤云闲浮、人与山“相看两不厌”来表达自己抱负不得施展,有志难酬的无奈。

读起来使人产生一种失落、孤独之感。

  4、指导背诵《独坐敬亭山》。

  二、吟诵、理解《望洞庭》

  1、试用自己的话描述诗中所写的洞庭湖景色,看谁描述得最美:

  此环节注意提示学生在描述中突出。

  ⑴湖光和月光的交融和谐;湖面的光亮平静。

  ⑵白银盘和青螺分别所指:

  从诗中不但看出洞庭的山美水美,还看出那天夜里的月色很美。

  2、从诗中哪些地方看出诗人是站在湖边往远处看的?

  3、诗人通过恰当的比喻把洞庭秀色写得惟妙惟肖,请找出诗中的比喻:

  ⑴二句,把光亮平静的湖面比作未经打磨的镜子。

  ⑵四句,把月光下的湖面比作银盘,把湖中的君山比作青螺。

  4、指导背诵《望洞庭》。

  三、吟读、理解《忆江南》

  1、释题:

  忆,在此当回忆讲。

“忆江南”为词牌。

  2、根据学生可能产生的疑问补充注释:

  旧:

过去。

  胜:

超过。

  3、说说你从这首词中体会到怎样的景色,诗人用什么手法来表现这样的景色的:

  太阳升起的时候,天空布满火红的朝霞,江边的花朵被映照得比燃烧着的火焰还要红;那一江春水像蓝草一样青绿,像晶莹的翡翠。

(比较、比喻)

  4、请联系前面几句诗的意思,把最后的反问句写完整:

  江南的景色,让我怎能____________?

  5、指导背诵《忆江南》。

  四、交流搜集的其它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1、白居易所作《忆江南》另两首: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

  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

何日更重游?

  江南忆,其次忆吴宫:

  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

早晚复相逢。

  2、其它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参考篇目:

  《鹿砦》、《望庐山瀑布》、《滁州西涧》、《山行》、《小池》、《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等。

  五、作业

  1、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2、选画一首古诗所表现的画面。

小学五年级语文《古诗三首》教案2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5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3.读懂诗句,体会感情,感受意境。

  4.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5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游园不值》。

  3.读懂《游园不值》诗句,体会感情,感受意境。

  4.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启发谈话。

  古诗是同学爱读爱背的文学体裁。

背诵理解古诗对积累语言、培养语感是最有效的做法了。

今天我们来学习宋代三位大诗人的作品。

  板书:

12古诗三首

  二、通读全课,学习生字

  1.观看诵读动画。

  2.自己练习朗读课文,注意节奏,注意生字读音。

  3.读生字组词,说说书写时应注意的问题。

  三、自学《游园不值》

  1.读通全诗。

  2.自主探究诗句意思及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3.小组合作,共同探讨,教师巡视指导。

  四、汇报自学收获

  1.指定一个小组的代表到台上来,给大家讲这首诗。

(教师用动画辅助。

  在学生讲的过程中,其他人可以发表不同的看法,可以质疑,可以答疑;老师适时点拨。

  2.在学生充分发表看法后,师生共同整理,梳理出通畅的诗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l)关于题目。

  游园不值:

意思是游览花园,没能进去,因而没游成。

不值:

没有遇到。

  

(2)“应怜屐齿印苍苔”的含义及与下句的关系。

  通顺的意思是:

大概是(花园的主人)太爱惜苍苔,(怕被我的)木鞋底踩坏。

  第一句意思明确了,学生自然明白因为园子主人“怜苍苔”,所以才有“小扣柴扉久不开”,一因一果。

  (3)关于“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这两句诗的理解。

  a.表面意思:

园子里的春色是关不住的,一枝红杏已经探出墙头来。

(看图印证)

  b.这两句诗反映了春天朝气蓬勃、生动活泼,使人感到生命力的强大及不可阻挡。

  (4)诗的前两句与后两句所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

这首诗主要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呢?

  (前两句感到扫兴、遗憾;后两句则有对蓬勃春意的赞美,心中充满惊喜、快慰。

这首诗主要表达了作者对春的赞颂,对旺盛生命力的赞颂。

  五、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并背诵下来

  六、作业

  1.抄写生字词语。

  2.朗读其它两首诗。

  附: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饮湖上初晴后雨》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2.读懂这两首诗的诗句,体会感情,感受意境。

  3.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背诵《游园不值》。

  二、自主学习《饮湖上初晴后雨》

  1.读通全诗。

  2.朗读、感悟诗意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3.小组合作,共同探讨。

  三、汇报自学收获

  1.指名到台上当小老师,指着字幕片上的诗句,逐词逐句讲解需要点拨的地方:

  

(1)题目。

  

(2)西子,春秋时越国有名的美女,叫西施。

  (3)相宜:

合适,适宜。

  (4)前两句写的是实景,后两句则是作者大胆的想像,用西施之美来比喻西湖之美,表达了作者对西湖美景的爱之深。

  (5)前两句中的词语之间对仗工整,如“水光”对“山色”,让学生找出其他相对应的词语,体会作者构思、用词之精妙,充分展示了晴天、雨天西湖迥然不同的风姿。

  2.让学生质疑,师生共同解答。

  3.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四、自主学习《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1.读通诗句,诗准字音。

  2.自读、感悟,读懂诗句,体会情感。

  3.组内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五、汇报学习收获

  1.请一名学生上台讲诗意,其他人随时质疑,“小老师”若解答不出,教师相机点拨。

  

(1)“净慈寺”与“西湖”有何联系?

  题目中的“净慈寺”是一个佛寺,在杭洲西湖边上。

  

(2)“林子方”,是作者的朋友。

  (3)题目意思是清早走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时看到的景色。

  (4)“无穷”,在诗中指范围广,无边无际。

“无穷碧”,指无边的绿伸向远方。

  (5)“别样红”,红得特别出色,特别可爱。

  引导:

同样是写西湖,这首诗与前一首有什么不同?

  (前一首诗中作者用奇丽的想象把西湖拟人化了,表现了西湖之美;这一首诗作者集中描绘了湖面莲叶、荷花,红绿相映,荷日生辉,把西湖之美具体化了。

  2.看图,(用投影)直观感受西湖六月的美。

  3.感情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六、总结

  1.指名朗读三首诗。

  2.说说每首诗的各自特色和情感表达方面的相同之处。

  3.谈谈自己的收获。

  七、布置作业

  1.抄写课文。

  2.阅读相关内容的古诗并背诵一首。

  3.为“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或“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配画。

  附:

板书设计

小学五年级语文《古诗三首》教案3

  一、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引导学生理解诗词内容,体会《秋思》的意境,感受作者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

  二、重难点:

  从字里行间感受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体会作者思绪绵长而心绪纷乱的情感,体会意境,这也是这首诗的难点所在。

  三、教学准备

  四、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首先出示PPT:

“同学们,请观察大屏幕,你能否用自己的语言将所看到的画面描述出来呢?

自己考虑后自由发言。

  “在此情此景下,你能想起我们学过的那些古诗?

”(《静夜思》《泊船瓜洲》)

  “这两首诗表达了一种什么感情?

”(“思念家乡”。

  好,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思乡诗,是由唐朝诗人张籍所写的一首七言绝句──《秋思》。

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

教学倡导循序渐进,温故而知新,此环节,我以明月为引,通过学生的联想而引出思乡主题,回顾所举例诗的写作手法,为学生初步感知新授课的教学重难点打下了伏笔】

  

(二)新课讲授

  1、解诗题,知诗人。

  首先让学生分别介绍了有关张籍的资料。

  师总结:

张籍的老家是吴郡,也就是现在的江苏苏州。

幼时家境贫寒,10岁的时候就离家外出,成年后考取功名,开始四处游历做官,创作这首诗的'时候,他正独自一人居住在洛阳。

又是一年秋风至,望着萧瑟的秋风,诗人不禁感慨万分,挥笔写下了这首《秋思》。

  泊船瓜洲

  1、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并默写古诗。

  2、借助注释、抓住重点词句、利用插图、发挥想象理解诗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表达的方法。

  3、感受古诗的韵味,激发阅读古诗的兴趣。

培养动手搜集资料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诗意,积累古诗。

  2、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具准备:

课件

  学具准备:

词典、搜集思念家乡的古诗词、与这首有关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交流积累,引入诗文。

  老师:

古往今来远离故土的游子总会思念魂牵梦萦的家乡。

他们往往把这种浓浓的思乡之情融入一首首短小精悍的古诗中,需要我们细细去品味。

请同学们把你积累或搜集到的描写思念家乡的古诗,给大伙诵读一下。

如:

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李白的《静夜思》、贺知章的《回乡偶书》(已学过)、北宋秦观的《浣溪沙》等。

学生:

积极交流。

  老师:

从刚才的交流中可以看出,大多数同学把所学古诗能够积累下来,一部分同学不但能积累所学古诗,还主动搜集课外古诗,值得大家学习,我们一定要养成主动积累的习惯。

因为学习语文重在积累。

今天我们来学习北宋诗人王安石的一首诗《泊船瓜洲》。

  二、知诗人,解诗题

  

(一)知诗人

  老师:

课前老师让同学们查阅与这首诗有关的资料,谁愿意把自己搜集到的资料跟大家交流交流。

  学生:

简介王安石。

  老师:

根据学生的交流适时点拨使学生了解写作这首诗的时代背景。

  

(二)解诗题

  学生:

理解“泊”的意思。

进而解题:

泊船瓜洲:

把船停泊在瓜州。

师小结:

刚才我们了解了诗人是怎样的一个人,弄懂了诗题的意思。

这”知诗人,解诗题“是学习古诗不可缺少的一步。

它能帮助我们理解诗的内容。

那么王安石把船停泊在瓜州时写下了一首怎样的诗呢?

请同学们轻声读一读。

  三、读诗文,明诗意

  

(一)轻声读诗,圈出自己读不准的字。

  

(二)同桌交换意见。

  (三)师生合作读诗文,解诗意。

  1、指名读诗,引导读准”间、重、还”。

  2、共同动手正音。

  3、理解“数重山”中“数”的意思。

  老师:

看来从瓜州到王安石的家乡钟山就一条(横向的)河、几座山的距离,离得很近了,往下读。

  学生:

读“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4、理解“绿”和“还”的意思。

  绿:

吹绿、染绿。

  还:

归、在本诗中是回家的意思。

  老师:

现在这个“还”的音你能读准了吗?

  5、回过头复习“泊、间、数、绿、还”几个字的意思。

  6、再次轻声读诗,然后拿出课堂笔记本试着用自己的话写出这首诗的意思。

写成后交流。

  诗意:

(对面的)京口和(这里北岸的)瓜洲不过是在一条横着的江的距离之内,(再远处的)钟山也就只是隔着几重山峦而已。

春风又把(对岸的)江南大地吹绿了,明月啊,你什么时候可以照着我回到(对面江南的)故乡呢?

  四、入诗境,悟诗情

  1、引导学生边读诗边想象诗描绘的画面。

  老师:

春天到了,和煦的春风吹醒了柳树,吹来了燕子,吹美了大江

  南岸,闭上眼睛想象春风带给江南什么样的美景?

想好后跟大伙描述一下,可要用上我们积累的好词佳句哟。

  学生:

自由描述想象到的画面。

  2、体会诗人用词的传神

  老师:

春风给江南送来了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而诗人把江南春天的美景只用了一个字就表现出来了,读时耐人寻味,那就是---“绿”,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后资料袋里的内容,相信你会更进一步的感受出诗人对词的推敲及用词的准确传神。

  3、读中领悟诗情

  老师:

同学们,根据你的理解自由读诗,读出诗的韵味。

体会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找出诗中相关的词句。

  学生:

自由读诗,读后发表意见。

  4、老师小结:

“一水间,数重山”足以感受出诗人归心似箭,“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不能马上回到家乡的惆怅之情自然流露。

由此可以看出整首诗表达了诗人恋乡、思乡之情。

  《长相思》

  【教学过程】

  一、以诗引题

  (出示王安石名句: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在王安石的眼中啊,乡愁是那一片吹绿了家乡的徐徐春风。

那么在纳兰性德的眼中,乡愁又是什么呢?

请大家打开课本,自由朗读《长相思》这首词。

  二、学生初读词

  1、要求:

  ⑴读前两遍的时候注意词当中的生字和多音字,争取把它念得字正腔圆。

  ⑵读后两遍的时候,争取把它念通顺,注意词句内部的停顿,明白吗?

好自由读《长相思》,开始。

  2、教师指导学生读通词句:

  注意不但要把它读正确,读得有节奏,而且还要尽可能读出它的味道来。

  3、学生反复读,边读教师边指导停顿。

  三、初读后想象

  1、让学生说说词给自己什么印象?

  2、要求带着这种感觉我们再来读一读《长相思》,把这种感觉读进去,读到词的字里行间去

  四、悟词意

  1、分组合作学习,结合注释体会词意。

  2、教师提两个关键的问题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

  ⑴作者的“身”在那里?

  ⑵作者的“心”在那里?

  3、学生再谈体会。

  4、练习有感情朗读,读出作者“身”与“心”分离的感受。

  五、想象画面

  1、教师放音乐指一学生读,学生想象画面。

  2、说说自己看到了什么?

  3、练习朗读。

  4、写片段:

  同学们,在纳兰性德的心中,在纳兰性德的记忆里面,在他的家乡,在他的故园,又应该是怎样的画面,怎样的情景呢?

展开你的想象,把你在作者的家乡,在作者的故园看到的画面写下来。

  5、再读。

  六、课堂延伸

  1、出示“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2、创设情景,感情升华。

  【教学反思】

  《长相思》是校长扬州之行的一大发现,某次偶然的机会向本人推荐,本人初看教案,也被它深深的吸引了,决定一试。

在此之前我从未曾想象到,一首简简单单的词,能上得如此之丰满,如此之浑厚,如此之动人,如一首悠悠旋律在不断的起承转合的节奏变迁中咏唱着那一份情感,让激越的思绪不断飞扬,不断扩散。

  读是这节课的元神,是这节课的精粹,我注意到古诗词教学依托载体是读,所以我对读的训练是足够的,并都尽量做到每一次读都解决一个问题。

从读准字音到理解词意的读,从感受身在征程到心系故园的读,从领悟故园梦美到征程心碎的读,一个“读”字里,把作者纳兰性德思乡的情切、思乡的无奈、思想的痛楚表现得一览无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