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C卷检测.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743805 上传时间:2023-07-17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527.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C卷检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人教版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C卷检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人教版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C卷检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人教版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C卷检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人教版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C卷检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人教版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C卷检测.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人教版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C卷检测.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人教版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C卷检测.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人教版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C卷检测.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人教版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C卷检测.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人教版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C卷检测.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人教版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C卷检测.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人教版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C卷检测.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人教版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C卷检测.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C卷检测.docx

《人教版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C卷检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C卷检测.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版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C卷检测.docx

人教版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C卷检测

人教版2020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C卷

姓名:

________班级:

________成绩:

________

考试须知:

1、请首先按要求在本卷的指定位置填写您的姓名、班级等信息。

2、请仔细阅读各种题目的回答要求,在指定区域内答题,否则不予评分。

一、选择题

1.下面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答谢中书书》一文,宛如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又像一首流动的诗,语言精练生动。

B.朋友的父亲八十大寿,张三对朋友说:

“祝令尊大人寿比南山!

C.消息和新闻特写都要报道新闻事件的全过程,都要抓住新闻事件的片段展开。

D.《与朱元思书》中描绘了富春江秀美的景色,抒发了作者淡泊名利、避世隐退的思想感情。

二、基础知识综合

2.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语境完成后面的题目。

有一天傍晚,我们夫妇散步,经过一个荒僻的小胡同,看见一个破破落落的大院,里面有几间塌败的小屋(甲)老王正(dēng)    着他那辆三轮进大院去。

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lì,全体都震悚起来;赶紧去搂过来,打开纸包,是四本小小的书,略略一翻,人面的兽,九头的蛇,……果然都在内。

我们都明白,人有贪的执性,给生命做加法容易,做减法有些难。

那怕要减去的是累赘    ,是虚伪。

可做减法又是必要的,人想贴近内心,伴着心性走得更远,就需排除烦躁的心绪,让生命轻装前行。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dēng________着    霹lì________

(2)加点字“赘”在文中读音正确的一项是(____________)

A.zhuì     B.zuì

(3)甲处填入的正确标点为(____________)

A.分号      B.破折号

三、现代文阅读

语段记叙性文章,完成各题。

①时令正是仲春。

大地挣脱了冬的纠缠,不觉之中已泛出几分淡淡的鹅黄的绿意。

仰望晴空,偶见数点风筝,袅袅娜娜地飘挂在天际,使我蓦地忆起“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正是放风筝的好时光。

瞩望那长长的轻轻抖动的风筝线,竟丝丝缕缕牵出了我的童年。

②在乡下,三月的剪剪轻风还残留着冬的料峭。

我们这些颠跑在蓊郁麦田里的孩子,摔打惯了,是不知道什么叫冷的。

何况又常把嬉笑系在风筝线上,即便有些寒意,也早被如火的童心熔化掉,让野气的笑声赶跑了。

③人们都说:

男孩子手笨,女孩子手巧,这岂不有些重女轻男了么!

不是吹,我们男孩虽未能绣出花团锦簇的衣冠,却从手中飞出这巧夺天工的风筝!

嗨,做风筝可不像女孩子学针线,有的是时间,有的是专人指教。

我们男孩子可整天像贼撵一般忙得脚不沾地。

常趁放学后的间隙,三五个凑在一处无人知晓的角隅,或干脆跑到野外去,因为家里大人是不让我们摆弄风筝的。

④我们偷偷找来竹篾,且要绿皮的有韧性的,犹如女孩子绣花挑线一般仔细。

我们把竹篾放到火堆上烤了,再弯成弓似的和轱辘似的等几何形状,拼在一起,悉心系好,就变成了形态各异的风筝的骨架。

然后几颗小脑袋抵在一起,叽叽喳喳商量一阵,就各出心裁地用彩笔在糊好的桑皮纸上勾勒一通,便给它们穿上了斑斓的衣衫。

这完全可以与女孩子织成的锦绣相媲美。

然后用大团大团的线做放线,一头系在风筝上,一头缠在一个线拐子上。

这些线来得可不易呢,是我们这些“男子汉”低三下四,求爷告奶,甚至向小姑娘一连串喊上十声“好姐姐”才弄到手的。

⑤好了!

抬起你因做风筝而勾得酸了的头,开始放吧。

咳!

风筝!

风筝!

全是风筝!

这些大大小小造型生动的风筝,从辽阔的麦田里,迤逦的大道旁,潋滟的堤塘边冉冉升起——被底下幼稚的欢声笑语吹着,腾腾热气捧着,悠悠飞向空中,去亲吻白云。

好似争艳的奇葩,挂彩的气球。

我们的心醉了。

⑥更叫绝的要数晚上。

皓月高悬中天,大地一片静谧。

夜色朦胧。

我们几个小伙伴溜出来一叽咕,便带了心爱的风筝到村头田边。

风筝纸是涂了闪金光的东西,还要想法把一段蜡头或一捻蘸了油的棉絮系在尾巴上,放飞时一点燃便像飞机尾翼上的信号灯。

这通常极难放,因野外有风,蜡烛又不顶风,所以总是熄灭。

但偶有做成功的,那风筝放起来就别有情趣,“信号灯”明灭闪烁,随风筝飘飘洒洒,也把一颗颗童心送上神秘的高空,如醉如痴。

⑦风筝也有赌气的时候,任你如何摆布,它总要往地上栽。

这时的小伙伴决不会张飞似的环眼圆睁,一脚踏翻它的,而总是小心翼翼地检查一番,找出毛病,对症下药。

随着欢呼声,风筝重又飘然升起。

当放到得意处,猛不防风筝也会断线,摇头晃脑地越飘越远。

我们拉着断了的风筝线,不胜惋惜……

⑧韶光如流。

虽说童年已悄然离去,可风筝这根若有若无的线,却每每牵着我的童年。

我常想捡回那逝去的童年。

⑨啊,我的鹅黄色的童年!

3.第①段描写仲春的景色,有什么作用?

4.根据第④段内容填空。

做风筝的过程:

找来竹篾→(_______________)→糊纸涂色→(_________________)

5.⑤⑥两段已写了放风筝时的欢快情景,为什么还要写第⑦段?

6.谈谈你对第⑧段画线句含义的理解。

7.为什么说“我”的童年是“鹅黄色”的?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鸟儿中的理想主义者

筱敏

①我对笼中继续扑翼的鸟一直怀有敬意。

②几乎每一只不幸被捕获的鸟,刚囚入笼中都是拼命扑翼的,它们不能接受突然转换了的现实场景,它们对于天空的记忆太深。

它们的扑翼是惊恐的,焦灼不安的,企图逃离厄运的,拒绝承认现实的。

然而一些时日之后,它们大都安静下来,对伸进笼里来的小碗小碟中的水米,渐渐能取一种怡然的姿态享用。

它们接受了残酷的现实,并学会把这看成生存的常态。

它们的适应能力是很强的。

适应能力强,这对人,对鸟,对任何生物,都是一个奖的词语。

它们无师自通,就懂得了站在主人为他们架在笼中的假树上,站在笼子的中心位置,而不是在笼壁上徒劳地乱撞。

就像主人期待的那样,优雅地偏头梳理它们的羽毛。

如果有同伴,就优雅地交颈而眠。

更重要的是,当太阳升起的时候,或者主人逗弄的时候,就适时适度地转地歌唱,让人感到生活是如此的自由、祥和、闲适。

而天空和扑翼这种与生俱来的事情,也就是多余的了。

③但有一些鸟的适应能力却很差,这大抵是鸟类中的古典主义者。

它们对生命的看法很狭隘,根本不会随现实场景的转换而改变。

在最初的惊恐与狂躁之后,它们明白了厄运,它们用最荏弱的姿态来抗拒厄运。

它们是安静的,眼睛里是极度的冷漠,对小碟小碗里伸过来的水米溪然置之,那种神态,甚至于让恩赐者感到尴尬,感到有失自尊。

鸟儿的眼睛里一旦现出这样的冷漠,它们的态度就不可能再出现回转,无论从小笼子换到大笼子,还是把粗瓷碗换成金边瓷碗,甚至于再赏给它一个快乐的伙伴,都没有用了。

这一切与它们对生命的认定全不沾边儿。

事实上。

这时候它们连有关天空的梦也不做了。

古典主义者总是悲观的、绝望的,它们只求速死。

命运很快就遂了它们的心愿。

④而我一直怀有敬意的,是鸟儿中的理想主义者,这种鸟儿太少,但我侥幸见过一只,因为总是无端想起,次数多了,在我感觉中这鸟儿的数目似乎也多了。

⑤我见到这只鸟儿的时候,它在笼中已关了很久了,我无从得见它当初的惊恐和焦灼,不知它是不是现出过极度的冷漠,或者徒劳地撞击笼壁,日夜不停地用啄笼壁的竖条。

我见到它的时候,它正在笼子里练飞。

它站在笼子底部,扑翼,以几乎垂直的路线,升到笼子的顶部撞到那里,跌下来,然后仰首,再扑翼……这样的飞,我从来没见过。

它在笼中划满风暴的线条,虽然这些线条太短,不能延伸,但的确饱涨着风暴的激情。

它还绕着笼壁飞,姿态笨拙地,屈曲着,很不洒脱,很不悦目,但毕竟它是在飞。

它知道怎样利用笼内有限的气流空间,怎样训练自己的翅膀,让它们尽可能地张开,尽可能地保持飞翔的能力。

⑥在这样一只鸟的面前,我感觉惭愧。

⑦一般我们很难看见鸟是怎样学飞的,那些幼鸟,那些被风暴击伤了的鸟,那些在岩惊里熬过隆冬的鸟,还有那些被囚的鸟。

这是一件隐秘的事。

我们只看见过它们在天空中划过,自由地扑翼,桀骜地滑翔,我们只羡慕上帝为它们造就了辽阔的天空。

⑧但在看到那只在笼中以残酷的方式练飞的鸟之后,我明白:

天空的辽阔与否,是由你自己造就的,这种事情上帝根本无能为力。

上帝只是说,天空和飞翔是鸟类的生命形式,而灾难和幸运也是世界存在的另一种形式。

至于在突难和厄运中你是否放弃,那完全是你自己的事情。

8.文中重点写的是第三种鸟,为何作者还要写第一、第二种鸟?

请写出这样安排的用意。

9.第①段中“我”对这种鸟“怀有敬意”,到了第⑥段又为什么在它面前“感觉惭愧”?

10.文中所写的三种鸟分别象征了哪三类人?

结合文章内容简要概括。

11.请从

(1)

(2)两题中选做一题。

(1)请对第⑤段中的划线句子进行赏析。

(2)文章第⑧段中划线句子的含义是什么?

四、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

“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

”安陵君曰:

“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

”秦王不悦。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秦王谓唐雎曰:

“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

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唐雎对曰:

“否,非若是也。

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

“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唐雎对曰:

“臣未尝闻也。

”秦王曰:

“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唐雎曰:

“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

”秦王曰:

“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唐雎曰:

“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

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

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

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

“先生坐!

何至于此!

寡人谕矣:

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12.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王加惠         (给予恩惠)

B.故不错意也       (通“措”)

C.秦王怫然怒       (盛怒的样子)

D.长跪而谢之曰     (感谢)

1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轻寡人与             陈太丘与友期行

B.天下缟素             吴广素爱人

C.仓鹰击于殿上         请广于君

D.长跪而谢之曰         楚人怜之

14.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雎有胆有识,不为秦王的谎言所动,也不为他的威胁所屈,始终处于主动地位。

B.秦王企图用“易地”的方法吞并安陵,由此引出安陵君派唐雎出使秦国一事。

C.秦王的欺骗没有得逞,于是企图以“天子之怒”来恫吓唐雎。

D.面对秦王的恫吓,唐雎起初有些惊慌,但最终还是驳斥了秦王,维护了安陵国的利益。

15.下列文段翻译错误的一项是()

A.“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

”翻译:

“我想要用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你可要答应我啊!

B.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翻译:

安陵君从父兄那里接受封地,然后据守。

即使拿方圆千里的土地也不敢交换,难道只是方圆五百里的土地吗?

C.谓唐雎曰:

“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翻译:

(秦王)对唐雎说:

“你曾经也听过天子发怒吗?

D.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

翻译:

这三个人都是平民出身的有胆识的人,心里的愤怒还没有发作出来,上天就降下凶恶的征兆,(现在)加上我,将有四个人了。

五、句子默写

16.多读多背经典诗文可以提高你的文学品位,请工整、规范地默写古诗文名句。

⑴__________?

心远地自偏。

(陶渊明《饮酒》(其五))

⑵晴川历历汉阳树,________。

(崔颢《黄鹤楼》)

⑶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__________,__________。

(吴均《与朱元思书》)

⑷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__________,_________。

(李贺《雁门太守行》)

⑸李白《渡荆门送别》中写诗人进入楚地后看到江水浩瀚、景色壮阔的诗句是:

______,_____。

六、课内阅读

阅读《河中石兽》,完成小题。

河中石兽

纪昀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

“尔辈不能究物理。

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

乎?

”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

“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17.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阅十余岁          

(2)尔辈不能究物理

18.下列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求二石兽于水中    能谤讥于市朝

B.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C.其反激之力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D.如其言            其如土石何

19.翻译下面的句子。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20.下列对文意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写打捞石兽,连用“棹”“曳”“寻”三个动词领起三个短句,简述事情经过,以“无迹”交代结果,简洁之至,又很生动。

B.文章围绕寻找石兽有两种不同的看法:

一是寺僧按照习惯性思维,认为石兽会顺流而下;二是讲学家按照事物的一般道理,认为石兽应该在原地。

C.文章对讲学家和老河兵主要运用了语言描写和神态描写。

其中“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这句话是对僧人和讲学家说的。

D.文章记叙了人们寻找石兽的经过及其令人惊讶的结局,而且从中悟出了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不可“据理臆断”的道理。

21.文章中写到了两次“笑”,你怎么理解其中的意味?

七、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江南逢李龟年

杜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1)前两句诗人在追忆什么?

流露了怎样的感情?

请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2)简要赏析后两句诗的表现手法和思想感情。

八、名著阅读

22.同学们看到了陈列在圆明园展览馆里的“雨果的一封信”。

下面是这封信中的部分内容,请你阅读这段文字,完成

(1)

(2)题。

在世界的某个角落,有一个世界奇迹。

这个奇迹叫圆明园。

……

这个奇迹已经消失了。

有一天,两个强盗闯进了圆明园。

一个强盗洗劫,另一个强盗放火。

似乎得胜之后,便可以动手行窃了。

他们对圆明园进行了大规模的劫掠,赃物由两个胜利者均分。

……我们们所有大教堂的财宝加在一起,也许还抵不上东方这座了不起的富丽堂皇的博物馆。

那儿不仅仅有艺术珍品,还有大堆的金银制品。

丰功伟绩!

收获巨大!

两个胜利者,一个塞满了腰包,这是看得见的,另一个装满了箱箧。

他们手挽手,笑嘻嘻地回到了欧洲。

这就是这两个强盗的故事。

(1)这封信的作者雨果是十九世纪_________国著名作家,代表作有《_________》。

(2)看过这封信,同学们纷纷在微信群里发表感想。

下面是四位同学分别写下的感受,其中修辞方法或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_____)

A.烧名园,掠珍宝,恬不知耻两强盗;作书信,斥罪行,仗义执言一作家。

B.面对焚烧圆明园的卑劣行径,雨果没有一点奴颜媚骨,表现了凛然正气。

C.读过雨果的这封信,我们仿佛仍能感受到圆明园在哭泣,在流血,在控诉。

D.圆明园遗址是侵略者给我们留下的课堂,它让我们永远铭记历史,勿忘国耻

九、综合性学习

23.在全球掀起的共享浪潮下,自行车也成为共享的交通工具。

我市相继出现ofo(小黄车)、骑呗(小绿车)、摩拜单车(小红车)的“靓丽身影”。

这些共享单车很大程度上方便了人们的出行。

为此,某校八年级

(1)班同学开展了以“绿色出行,共享方便”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活动中有一些问题,请你参与解决。

(1)为了解某市共享单车的使用情况,活动小组随机发放了100份调查问卷。

下面是统计结果,请你仔细分析,写出两条探究结论。

(不得出现数字)

某市共享单车使用情况调查表

受惠群体性别

市民

游客

合计

43

11

54

37

9

46

①探究结论1:

                                  。

②探究结论2:

                                  。

(2)活动中,王同学搜集了下面一段文字,其中有一些问题,请你按要求帮他修改。

(A)共享单车,解决了出行“最后一公里”,极大地降低了人们出行的时间成本,最大程度的节约了城市空间,成为环保、健康、高效的绿色出行工具。

(B)共享单车的使用方法十分简单:

用户只需用手机扫码下载相应共单车的APP,并按照提示完成解锁、付资、注册等流程后,就可以轻松使用单车。

骑行结来后,用户可将单车停放在不妨碍交通的公共停车区域,关锁即完成一次骑行。

(C)这种无须太多消费的环保的出行方式,一出现就得到广大群众的欢迎,受到了好评!

①(A)句画线句成分残缺,请给出修改意见:

                 

②(B)句画线句语序不当应将“        ”和“        ”互换位置。

③(C)画线句存在搭配不当的语病,应修改为:

                。

(3)在使用共享单车时,小凡同学认为:

自己经付过钱了,想怎么用就怎么用,别人管不看。

作为他的好朋友,请你对他进行劝说。

十、作文

24.按要求作文

生活中交流无处不在。

一次对话、一个眼神、一丝动作、一封书信……都是交流。

请以“触动心灵的交流”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

①不少于600字;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

二、基础知识综合

1、

三、现代文阅读

1、

2、

四、文言文阅读

1、

五、句子默写

1、

六、课内阅读

1、

七、诗歌鉴赏

1、

八、名著阅读

1、

九、综合性学习

1、

十、作文

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