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演化和中小企业国际化行为之产业别分析.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744093 上传时间:2023-07-17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2.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态演化和中小企业国际化行为之产业别分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生态演化和中小企业国际化行为之产业别分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生态演化和中小企业国际化行为之产业别分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生态演化和中小企业国际化行为之产业别分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生态演化和中小企业国际化行为之产业别分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生态演化和中小企业国际化行为之产业别分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生态演化和中小企业国际化行为之产业别分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生态演化和中小企业国际化行为之产业别分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生态演化和中小企业国际化行为之产业别分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生态演化和中小企业国际化行为之产业别分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生态演化和中小企业国际化行为之产业别分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生态演化和中小企业国际化行为之产业别分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生态演化和中小企业国际化行为之产业别分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生态演化和中小企业国际化行为之产业别分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生态演化和中小企业国际化行为之产业别分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生态演化和中小企业国际化行为之产业别分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生态演化和中小企业国际化行为之产业别分析.docx

《生态演化和中小企业国际化行为之产业别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态演化和中小企业国际化行为之产业别分析.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生态演化和中小企业国际化行为之产业别分析.docx

生态演化和中小企业国际化行为之产业别分析

生態、演化和中小企業國際化行為之產業別分析

—以越南台商投資為例

研究生

中山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

鄭祥麟

指導教授

中山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

黃北豪

中山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

蔡敦浩

論文摘要

1980年代以降,由於台灣本地原有的投資環境無法再繼續維持,許多SME台商開始到東南亞投資設廠,早期以泰、馬為主,現階段則是以越南最多,這是因為這類外移廠商的特性和越南當時的產業環境相吻合。

以90年代初期為時間點,觀察當時台商外移的行為。

從整體產業生態的觀點發現紡織業內部又可以分成上游的原料業和中下游的製衣業。

上游原料業的廠商數目少,類似異質寡占,廠商之所以要外移是要達成先佔的優勢,以避免制度完全改變候無法抽身。

而紡織業中下游由於成立年代由來已久,產業內競爭程度激烈,產業結構平緩,利基空間各區域間並無甚大差異,廠商同質性高,往越南投資只是看重未開發的利基空間,因此不論是到東南亞何處投資,動機都相當單純—欲降低成本,達成勞工成本優勢。

而製鞋業的產品種類繁多,利基空間並不一致,個體間的競爭雖也激烈,但卻有合作共同演化的趨勢,所以早期就一起前往大陸投資爭取美國市場;等大陸環境變化之後,又結伴前往越南爭取歐盟訂單。

而食品加工業的產業景觀最為崎嶇和不一致,各個體還是依其主導邏輯做出決定,所以看不出來到越南和環境變動有主要關聯。

之後利用問卷的訪問方式發現訪問公司的結果應屬可信。

並以生態學的觀念歸納並建立了四種產業國際化的模式。

與中小企業之關聯性

中小企業向來為廠商我國國際化的主角,本研究將中小企業的向外移動以產業別加以類化,可以讓位於不同產業中的中小企業廠商了解本身所位於的產業生態模式為何,從而可以先行評估外移的時程和方式,例如以人力為主要生產資源的外銷導向產業的中小企業業主就應該及早向外尋找國外生產的基地;而已國內市場為主的獨特優勢產業的中小企業業主也許不應該一昧的外移,而是及早尋得本身再產業中的獨特利基。

壹、研究動機

我國過去的產業發展史與世界其他已發展國家歷程有顯著的不同。

在台灣,中小企業的茁壯與發展是四十多年繁榮與發展的碁石,現今全國仍有70%的就業人口服務於中小企業體(1999)。

這當然和台灣自身腹地不足,缺乏獨占性的生產資源及政府相關經濟政策有密切的關連,到了80年代,我國的總體環境發生極大的變化:

台幣升值,我國原有的出口價格相對優勢不再;工資上漲,環保及勞工意識抬頭,生產成本大幅提昇,我國的國際價格競爭力被東南亞及中國大陸等第三世界國家所取代,造成大量的中小企業往東南亞和大陸一帶外移。

已經有不少台灣學者從歷史、文化、社會、經濟和策略觀點來探討我國中小企業外移的方式,但無論是哪一個觀點,似乎都不能完全解釋台商的資本外移的原因,不是分析主體太過簡單,忽略了環境的互動及回饋;就是討論的太過詳細,包含太多總體及本質因素的探討,反而看不出真正的個體動機所在。

產業生態學的發展是近來數十年的事,從自然生態學的角度出發,它利用系統的觀點來說明產業生態、組織學習及有關的制度環境之間的互動及影響,這包含了組織流程及其主導邏輯與最後顯型策略產生的過程,本研究利用這種以生態學角度切入的理論架構或許能提供較完整的看法。

隱藏在台商東南亞投資經驗的背後存有許多研究的課題,足以分析台灣特殊的國際化模式。

不過整個東南亞區域甚廣,整體分析上並不容易。

在這樣的體認下,本研究將以最近幾年最為熱門的越南為例,做為分析的主體(Subject),而在本研究中所謂的我國中小企業的國際化行為將以對東南亞及大陸投資為限。

貳、文獻探討

從固有的國際化各理論來看,只有靜態分析的比較利益模型和國際區位效果較能解釋台商投資越南的原因,這可能是因為目前外移的產業都是以傳統產業為主,剛好與此類理論的原本假設相同;至於在過程及結果上,尚未有一理論能完整的說明這種不規則的投資過程,此外對於其結果的解釋也缺乏預測能力,原因不外乎其分析主體大多為發展完整的大型企業,與台灣大部份的國際化主體—中小企業不同。

至於本研究的主要結構—產業生態學的三各系統則簡介於後:

一、組織策略演化的內部因素:

包括組織內部思考的主導邏輯和決策制定的程序、最後採行的顯型策略及彼此互動的調整過程。

二、產業內部結構:

產業成員的差異性—組織崎異度、整個利基空間的大小—承載能力、利基空間的分佈情況—平緩或是崎嶇、產業本身的演化狀態—秩序、複雜還是渾沌?

產業內是否存在典範?

三、制度因素:

包括外在總體變數的影響,產業內部是否有所謂慣例?

政府的產業政策如何?

參、研究方法

由於目前台商在越南的家數有一千六百多家(1999)以上,從過去研究經驗中得知,如要進行大規模的量化分析有一定的困難存在(問卷的回收率難以掌握),因此本研究之方法將以個案訪談及資料整理的質化分析為主,再配合驗證性的問卷調查抽樣分析。

在質化訪談的對象訪問方面,本研究將親自前往越南進行實地考察,找出特定產業,針對某一個產業的生態演變做出比較和分析。

至於在量化問卷方面,則將發出200份左右的問卷,針對質化研究的結果,檢驗原本之前的質化結論是否具有一般性,在此必須強調的是,量化方法本身自有其嚴整的研究架構跟構面發展,但這畢竟牽涉太廣,已經屬於是一個研究主題的探討,本研究將掠過。

本研究之所以採行量化方法,其實目的僅是要測試觀察階段質化命題的一般性程度,因此在資料的分析方法上也將以簡單的敘述統計分析為主,不牽涉到量化結構中嚴謹的信度和效度分析。

除此之外,本研究也將再研究方法中擷取生態學研究方法的重要觀念加入實際操作的技巧面,以期更能符合研究架構中生態學觀念的導入,這包含兩個階段:

描述(descriptive)階段與功能(functional)階段。

以下圖表示之:

描述階段

找出可能命題

問卷調查量化分析

個案訪談質化分析

二手資料分析

分析可能結果

前後做出比較

找出特定產業

功能階段

肆、訪談分析

在親自前往越南抽查訪問樣本時,利用隨機的訪問方式,本研究總共抽取了11家廠商,剛好分成紡織業、製鞋業和食品加工業,且都是以中小企業。

在經營型態上,它們的重要資料如表1所整理。

表111家廠商之重要特徵比較

公司名稱

行業別

主要產品

投資越南動機

產品市場

越南優點

S

紡織

內衣製品

勞工問題

加強產能

回銷台灣

銷往日歐

人力便宜

政治穩定

H

紡織

聚酯棉

成衣原料

勞工問題

等待機會

回銷台灣

銷往日歐

人力便宜

政治穩定

L

紡織

棉紗

胚布

勞工問題

分散風險

銷回台灣

人力便宜

政治穩定

C

紡織

毛巾

勞工問題

客戶要求

回銷台灣

銷往日歐

人力便宜

政治穩定

D

紡織

針織成衣

勞工問題

等待機會

外銷其他

地方

人力便宜

政治穩定

T

紡織

流行服飾

勞工問題

廠商介紹

銷回台灣

人力便宜

政治穩定

M

食品

畜產品

業主經驗

擴大規模註1

內銷

人力便宜

G

食品

食品罐頭

食品原料

尋找原料

擴大規模

回銷台灣

少量內銷

資源豐富

人力便宜

K

鞋業

海灘鞋

勞工問題

增加產能

銷往第三地

人力便宜

對歐配額

F

鞋業

帆布鞋

勞工問題

網路關係

銷往第三地

人力便宜

對歐配額

Z

水電

空調工程

跟隨客戶外移

內銷

接下來再依產業別解釋這三個產業的生態和廠商投資越南的行為關聯。

一、紡織業

在訪問的六家廠商中,有兩家是屬於中上游廠商,從訪問中我們得知,這類原料商在數目上並不多,比較類似異質寡占,它們在台灣的產業競爭態勢並不強,當初在考慮到越南設點時,其實原有的產業競爭並非是主要考量,它們之所以外移的原因在於,預期到未來的對原料的需求將擴張,而國內的環境因為勞工成本及環境政策的改變,已經不適合紡織業的大量生產其擴大規模,因此才決定外移。

雖然這些廠商的數目不多,但因為產品是異質的(各有各的長期網路關係),所以不會直接競爭,但是會因為一些外移先鋒廠商的成功壓力驅使其他廠商也必須外移,而當初那些先鋒廠商之所以外移,可能和產業的變動關係不大,完全是公司內部的主導邏輯驅使,到後來卻因此成為了新的營運典範,其他廠商只好跟進,這類先鋒廠商以大廠為主。

來到越南之後,原有訂單不但沒有減少,反而因為進入新的區域而開拓了新市場(輸歐盟),為此公司必須埠斷擴充規模,例如H廠已經擴了三次,L廠也已經另外在區內買了一塊新土地,準備要蓋新廠房,以應付新的訂單。

因此本研究的綜合解釋是:

原本上游的產業生態十分穩定的:

各個廠商之間的性質不同,利基空間也沒有重複,後來有一兩家廠商因為自身內部的主導邏輯驅使而決定向外移(主要是到大陸),沒想到這一外移反而得到很大的優勢,回饋到原有的產業生態時,恰好是80年代末,整體產業生態開始改變的時間點,兩個因素交叉影響下,紡織業上游的廠商在本商營運還沒有受到真正產業變動的影響時,就先預測性的向外移動,這剛好是越南開放的時機,於是有部分廠商便進入越南。

正由於這些上游廠是屬於比較預測性的外移,所以在營運方式上都比較保守,都是以獨資的方式設在加工出口區內。

至於紡織業的中下游就是另外一個情況了,這些下游廠商的數目在台灣的時候就已經很多了,而且由於台灣這一類的市場仍以內銷和成衣代工外銷為主,產品的性質相近,彼此的利基空間重複的很厲害(產業智庫,1999),在我們訪問的廠商中,有三家彼此有競爭關係在。

又因為產業發展至今已久,各公司的差異不大(不論是從產品內容或營業流程),因此之所以來越南,很大部分是開拓性的尋找新利基(歐盟),或是想藉此得到新的成本優勢,所以到了93年左右,剛好碰上勞工成本的上揚,原有廠商被迫性的往越南遷移。

其實早在80年代末,就有一批中小企業因為受不了漸漸提高了勞工和土地成本而向大陸、東南亞一帶移動,受到當時這些國家的歡迎,在營運上降低了不少成本。

但是其他體質較健全的公司,因為承受力比較強就繼續留在台灣,沒想到等到90年代初,整個勞工成本上升更為嚴重,這批廠商也不得不外移,但這個時候,其他的地區卻以不再歡迎紡織業外移,於是公司的排除條件選擇就只剩下越南。

而且紡織業的上游廠商外移,其實也造成了其他中下游小企業的跟隨。

來到越南之後,為了達成規模經濟的成本下降,產能必須不斷擴大,遠超過原有的客戶訂單容量,廠商便開始必須去開拓新的市場(歐盟),這一來,又和原有的廠商發生了競爭關係。

這部分的解釋是:

紡織業中下游的產業生態本來就屬於平緩,產業的各組織的差異性又不高,因此在沒有特定的利基空間下,各廠商通常以成本來取勝,因此一旦產業環境變差,在各組織的自我認知下,便會有向外移動的動機在,所以整個外移的過程是陸續不斷的,先是往大陸,後來到越南。

但不管到哪裡,這些廠商的本質並無改變,所以只是整個生態的複製和循環。

正因為此類廠商重視的是成本的因素,因此即使他們都是專供外銷的公司,卻沒有任何一家是待在專門為出口商所設立的加工出口區—地租太高。

二、製鞋業

訪問的兩家廠商中,原本在台灣都是以外銷為主,由於製鞋工業相對而言是勞力密集的產業,勞動成本因此常常趨向於左右鞋類出口國的外貿策略,因此相對廉價的勞動力都是公司外移到大陸及越南的原因。

不過兩家廠商都認為公司之所以外移,是為了配合公司的訂單的需要。

至於問到為什麼要到越南和大陸,兩家公司的回答是一致的,因為其他廠商也是到這兩個地方來,而且是輸美現在大陸做,輸歐線在越南做。

兩家公司對於當初在台灣的產業描述都是:

同行雖然不少,但每家廠商做的東西都不太一樣,每個公司訂單都很夠,沒有在互搶的,反而會因為訂單量接的太大而和其他公司以起合作接單的。

此外正是因為鞋業這種原本在台灣就又競爭又合作的趨勢,連到了國外投資也是整體的向外移動,例如F公司就是當初前往大陸東莞製鞋專區設廠的十幾家廠商之一,當初之所以外移也是其他同行的介紹和力邀,連之後之所以到了越南也是因為同行的邀請,一起到越南專供輸歐配額。

這形成了鞋業在海外獨特的群聚現象,也形成了範疇經濟的好處。

因此本研究對於鞋業的外移解釋是,這是一種產業內共同演化的趨勢,因為當初製鞋產業的形成就和製鞋業的國際代工體系形成有一定的關係在,這種奇特的代工體系,使各公司實際上是一個大的生產體系,所以當初產業環境變動後,產業內的組織習慣於共同行動,所以現在演變成原有的台灣製鞋生態圈複製到了原本缺乏生態景觀的大陸和越南,這兩個國家變成下一個製鞋代工體制的後續者(翁世欣,1998)。

製鞋產業的這種異質的完全競爭市場的運作模式,反而使產業中的各成員又是競爭,又是合作的不斷演化出產業的共同典範,讓其他成員遵守。

三、食品加工業

訪問到的這兩家公司營運項目大不相同,外移動機和外移方式也沒有共通點,從訪談中,我們也發現這些公司原本在台灣的時候,對產業的競爭認知也不一致,這是因為食品業不但有許多次分類,也會因地區的不同也有不同的產業生態,這一產業的組成分子最為複雜,彼此之間的營運疆界也不穩固,進入障礙也不強,各自的市場也不向前兩個產業比較固定,再加上在當時,食品業屬於政策保護產業,所以面臨的競爭相對較弱,因此本研究的推定是,廠商之所以到越南投資主要是公司的內部策略考量(組織主導邏輯和顯型策略),和產業環境的互動關係並不大。

舉例來說,M公司當初之所以外移雖然也是透過朋友的介紹,但對方卻是一家紡織廠;而G公司外移則是和本身的國際化時成規劃有關,為了要不斷尋找新的生產原料,因此到越南或到大陸其實是沒有太大差別的,因為這只是公司策略的一部份,反而有點類似國際化理論中的國際化網路模式或是資源基礎論的外移模式,和整體產業變動其實關聯不大,反而是和公司本身的策略路徑相依性有關,投資越南只是公司發展規模的一部分或是家族式的繁衍(M公司)。

這兩家公司在台灣經營的都相當不錯,來到越南一部分原因也是為了要消耗自有資金。

值得注意的是食品加工業中有種群動的效應在,也就是如果有某一廠商遲型了某項成功的策略,產業內其他廠商便會很快跟進。

這也是因為食品加工業的基本設備投入不大,技術也相差不大,彼此之間的營運界限不明顯,「常常會有別人一做,我們也來預備看看的情況。

以下,本研究將綜合之前的產業介紹和個案分析之結果,帶入產業生態學的模式加以分析如下:

一、紡織業上游

越南直接投資行為的總結:

80年代時,有一部份廠商因為本身策略的考量,到其他地方設廠,得到了可觀的成本優勢。

90年代初期,由於制度環境改變的衝擊,人力和其他成本大幅增加,各廠商雖然沒有市場上的急迫性,但為了要對抗之前外移廠商所得到的優勢之下,有一部份選擇到剛開放,人力充足的越南設廠,不但降低成本,也增加規模,以應付需求。

二、紡織業中下游—成衣及服飾

越南直接投資行為的總結:

經歷多年發展,本產業已經相當成熟產業競爭十分激烈,於是在本身產業結構的束縛下,再加上環境改變成本的增加。

沒有改行想法的部分廠商為了達成固有的典範—低成本,一定品質,便向越南遷移。

三、製鞋業

越南直接投資行為的總結:

製鞋業一向有共同行為,由於專供世界性的代工,產品種類差異大,不同產品別的廠商之間差別卻很大,且由於利基空間都不小而企業規模都不大,因此廠商之間卻常有共同反應,共同演化的趨勢。

不管是之前的到大陸東莞或後期(甚至是以後)到越南,都可以算是產業內的集體反應,而非個別事件。

四、食品加工業

越南直接投資行為的總結:

本產業的外移受產業變動或制度因素的影響最不明顯或一般化,判斷廠商外移以本身的主導邏輯考量為重點,或需要進一步的採樣觀察。

前文的分析中我們可以以下表來加以表示:

表2各產業的生態特徵

產業結構

產業別

競爭方式

產品別

承載能力

定義

平緩

製鞋業

同質

多樣化

大/中

多區平緩

成衣業

單一化

大/小

單區平緩

崎嶇

紡織業

異質

單一化

大/大

單區崎嶇

食品加工業

多樣化

中/中

多區崎嶇

註:

(總/單一)

表2各產業的生態特徵續

產業來源

大企業的影響

產業狀態

組織崎異度

演化方式

國際化主因

國外複製

較小(多SME)

秩序

高(集群內低)

共同演化

繼續生存

最小(多SME)

複雜

典範影響演化

國內生成

稍大(多LME)

秩序

制度影響眼化

預先卡位

最大(都有)

複雜

各別邏輯演化

伍、問卷分析

從質化研究的結果轉化成問卷上的問題,本研究總共發出207份問卷,回收64份,樣本回收的產業別如下:

產業別

紡織業

製衣業

製鞋業

食品加工

皮革

機械

化工

其他

回收數

9

13

11

8

7

5

5

6

扣掉被退回的問卷11封,和無效問卷3封,回收率為31%,還算不錯。

不過在填寫的品質上卻不甚理想。

配合之前的質化命題,可分為以下兩類:

一、廠商的基本特徵

從產業別來看,紡織業和成衣業、皮革業都很單純,變異都不高;而製鞋、食品加工和化工的組成較不一致,電機則是不明顯。

至於規模上除了紡織業以中大型廠商居多(資本額兩億以上7間)外,其他都以中小型為主。

有72%是在90-95年外移的。

至於其他的命題的子問題之平均分數也很高。

二、國際化的動機

產業

主因一

主因二

主因三

主因四

紡織

擴大規模增加產能

降低勞工成本

配合客戶需要

製衣

減少勞工成本

其他廠商因素

尋找新市場

擴大規模

製鞋

降低勞工成本

尋求新的市場機會

配合客戶需要

其他廠商因素

食品加工

尋找新市場機會

尋找生產資源

皮革

降低人力成本

配合客戶需要

化工

嘗試其他行業

降低人力成本

機械

不明

從問卷的統計分析發現,本研究的質化結論有成立的可能。

不過本研究問卷的發放不夠廣泛而問題設計未按照傳統量化方法的嚴謹步驟來設定,再加上填寫者的技巧不佳,都可能影響本抽樣之信度和效度,不過它至少可以推廣本研究質化研究的一般性。

陸、研究結果

以下本研究歸納出四種主要的中小企業產業生態國際化模式如下:

一、紡織業下游─典範影響演化的國際化

紡織業下游產業發展已久,當初是從國外成衣廠複製營運經驗到國內來生產,這類產業需要的是大量的人力(勞工國家優勢),這也是本產業移殖到國內的原因,當然這也變成在90年代初本產業必須離開台灣向越南(東南亞)發展的原因。

這類產業的特色便是產業內的經營典範相當多且成熟,而每個廠商的營運都必須受到這些典範的影響,而這些典範又以成本為最重要。

這種產業中,大企業的比例不多,每個企業的規模都比較小,如果以生態學的術語來說明,當一個物種中的個體體重都很輕的話,其實就代表個體數超過生態的承載能力(鄭先祐,1998),這也就是成衣業的特徵。

因此廠業之所以國際化是為了要符合產業內的典範的一種演化行為,不管國際化到何處意義都是一樣的。

用簡單的模式表示於後:

r是族群自然成長率Nt是於t時間的族群數量

dNt/dt=rNo=Cn=個體(廠商)遷移量=產業國際化指標,在此r為負數,因此以其絕對值R表示。

所以R決定產業的遷徙數,R是一個內生函數由以下表示

R=F(A,B,D….)A=組織內部函數,B=產業函數,D=制度函數

而A、C的影響都和B的運作有關,可以B表現(請看前文的解釋),

而R=F(B,…..)=B(C,M,K,…….)C=成本因子,M=廠商數,K為產業承載能力

皆是外生變數

可以看出來這類產業的國際化只是受到一些產業本身無法控制的外來變數所影響,這些變數就是典範的來源,產業的外移是相當受制性的。

這一類的產業可能還包括:

皮革業、科技代工業…..。

二、紡織業上游─制度影響演化的國際化

紡織業上游產業的生成來自於我國石化產業的發達和下游無數成衣廠對原料的需求,而在當時政府政策的支持和環境的配合上而產生的,所以這一類產業對制度變數的變化相當敏感,當然這也和其本身屬異質寡占,對競爭變化較為敏感的關係。

因此本研究發現,可能總體環境變動到其實對產業還沒有直接衝擊的時候,產業內部就會因為自我警覺而外移,而再造成下一波的廠商的外移。

用簡單的數學模式表示於後:

R=F(A,B,D…..)=F(A,D)=A(……..)+D(…..)

產業的國際化不是來自於總體環境的壓迫(固定的外生變數)就是組織本身的警覺的自我先佔性反應,由於此類廠商的反應區間較長(寡占),因此後者較常發生,也就是說其外移是預測性的反應。

這一類產業可能還包括石化業、鋼鐵業….。

三、製鞋業─共同演化的國際化

製鞋業這部分的敘述和紡織業是類似的,不同在於由於它的產業承載能力較高,而且由於產品別的不同因此組織崎異度也較大。

更重要的是在整個演化的過程中,它發展出共同演化的模式,也就是所謂的同業間、上下游間的協力網路架構,這種產業內部的拉引力量便是產業向外移動的主因。

用簡化的模式表示於後:

R=F(A,B,…..)=A(B…)+B(A…),內部的反應也是產業關係的變數,而網路

關係也可會受到主導邏輯的影響(聯合其他廠商開發市場….)

=F(A,B,C,M,K…..)

產業的國際化決定於各廠商如何共同反應外生變數。

這一類產業可能還包括自行車業、螺絲螺帽業……。

四、食品加工業─各別演化的國際化

食品加工業可以說是最難以類化的,那是因為產業內部太複雜了,廠商中有些是根本就習慣靠本身的邏輯做反應,或是因為產業結構太複雜無從反應起,而只好靠自己的理解反應。

另一些廠商再無從一環境反應時便靠著其他廠商的反應而反應(群聚盲從、一窩風)。

因此這類產業外移不是因為本身公司需要外移,就是看了別人外移而跟著國際化,以簡化模式表示於後:

R=F(A,B,D…..)=F(A)=F(………)

由於A來自於個別廠商的反應,所以是一個黑箱子。

產業的國際化很難有一定的規則,方向和速度都不一致。

這一類的產業可能還包括生物科技業、化工業….。

柒、結論

經由本研究的探討瞭解了四個(紡織一分為二)不同產業,本研究發現可以歸納出四個基本的產業生態、演化和國際化行為的類別,並且也特別分析出中小企業在這些類別中的國際化模式,可以發現各模式函數的應變數其實都是其他理論中所強調的重點(如策略、競爭、環境….),本研究發現也許從產業類別中來觀察行為整合的層面總體面,我國中小企業國際化會更有邏輯,甚或是規則。

我國的產業政策一向只看近不看遠,當初政府一再扶殖的成衣業,也為我國帶來不少外匯存底,但現在情景又是如何?

而現在政府又一再宣示高科技產業政策,殊不知此類以代工為主的設備製造業,其實是最缺乏利基的產業,今日的成衣、製鞋業大概就是明日的科技設備代工業,政府應及早考慮如何輔導其將生產基地外移,再發展更重要的價值活動,因為這類產業需要的都是人力(不管是工程師或勞工),很容易被其他後進國家追上。

我國的產業政策應該走向發展本身的利基優勢為主,如高價鞋設計、生物科技等才是長遠之道。

捌、參考文獻

1.龔宜君,東南亞華人經濟成就與跨國性中央研究院東南亞區域研究計劃,P1-P10,1997。

2.周添城,權力邊陲的中小企業,壟斷與剝削─威權主義的政治經分析,台灣研究基金會,P23-P63,1989。

3.許起裕,策略演化與產業生態變遷,台大國企所碩士論文,P13-37,P42-87,1997。

4.Williamson,O.E.andR.MOR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