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西城区高三语文统一测试一模试题.docx
《北京市西城区高三语文统一测试一模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京市西城区高三语文统一测试一模试题.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北京市西城区高三语文统一测试一模试题
北京市西城区2017届高三语文4月统一测试(一模)试题
本试卷共8页,150分。
考试时长150分钟。
考生务必将条形码贴在答题纸规定处,
并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纸一并交回。
一、本大题共7小题,共27分。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1-7题。
材料一
鲁迅先生曾说:
“《红楼梦》的要点在敢于如实描写,并无讳饰,和从前的小说叙好人完全是好,坏人完全是坏的,大不相同,所以其中所叙的人物,都是‘真’的人物。
”据此创作原则观察,红楼女子们构成了一个各美其美的真实世界。
其显著特征有三——
特征一:
美,是散落的,不追求集大成。
红楼梦女性美是不偏不倚地散落在多数女子特别是少女少妇身上的。
每个年轻女子都拥有某种单向优势,却没有全能冠军,是一种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态势。
特征二:
美,又是有分寸的、适度的,不追求绝伦超群。
就像作者借石头之口所宣告的,他书中的女子没有班姑蔡女之类的女性样板,而是一群“小才、微善”“或情或痴”的寻常“异样女子”,各有一份智慧,一份善良,一份真性情,是古往今来凡身心健康之女子人人拥有的普泛的基础的美。
特征三:
红楼女子的美,又是有个别性、互补性的。
小才,有种种;微善,有种种;真性情,更有种种。
单以真性情而论,可谓千姿百态,呈现出中国文化人所喜爱的种种文化人格。
有些女子,在不同程度上以不同方式展示着任情之美,而另一些女子则在不同程度上以不同方式展示着中和之美。
少有重合,少有雷同。
任情美的性格核心是较多地推重个性和自我。
这种女子或活得洒脱(如湘云、芳官等),或心智锐敏(如黛玉、龄官),或性格刚烈(如直面戕害的鸳鸯、尤三姐等),是古已有之的“不谄”“不趋”“不惕”的人文精神的自觉承传与任意流淌。
中和美的性格核心是尊重自己、体恤他人,是对儒家“修己安人”“和而不流”等积极内涵的认同与实践。
这种女子大都活得安详(如李纨、麝月等),待人谦和(如薛宝钗、花袭人等),且品行坚韧(首推平儿,还有薛宝钗),是古已有之的“不矜不伐”“不卑不亢”的人文精神的自觉承传与清醒高扬。
(取材于刘敬圻《<红楼梦>的女性观与男性观》)
1.下列对材料一中加点字词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不偏不倚”中的“倚”,读音为yǐ。
B.“班姑蔡女”中的“班姑”,指《后汉书》作者班固。
C.“戕害”中的“戕”,最后一笔是“丶”(点)。
D.“不矜不伐”中的“矜”,意为“自夸”。
2.根据材料一,下列对红楼女子之美的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2分)
A.各美其美B.美得适度
C.都兼具任情之美与中和之美D.体现了一些古已有之的人文精神
材料二
薛宝钗是一位“冷人”。
曹雪芹写宝钗的冷性格,最为精彩的是写她有一种莫名的病症,需要服食一种名为“冷香丸”的药。
从第七回制药用药的叙述中可以看出,宝钗的天性并非真冷,她从娘胎里带出来的是热毒。
她放不下世俗功名,总是劝宝玉走仕途经济之路,让宝玉觉得她也入了国贼禄蠹之流,这正是热的表现。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这分明也是热毒。
但她为人处事却端庄大方,竭力掩盖自己内心深处对荣华富贵的追求与迷恋,这样就形成内热外冷的分裂,变得十分世故。
“冷香丸”的意义,是解热毒的意义,也是治疗内外分裂的意义。
这种解释虽能自圆其说,但近乎苛评。
我倒很欣赏胡菊人先生的另一种见解。
他的立场有所不同,对宝钗有一种理解之同情。
他说:
“这药丸可非同小可,是全书大悲剧的象征。
”薛宝钗是个才、德、貌三全的人物,但她毕竟是个青春少女。
她和林黛玉等少女一样,有生命激情,有爱恋向往,但她接受了一套儒家的道德规范,竭力掩盖、压抑自己的内热,以至用“冷香丸”来化解自己的内热。
在封建道德观的威慑下,她竟然把自己的生命激情视为一种病,需要药治。
林黛玉的悲剧固然是悲剧,但她毕竟把自己的情感毫无掩饰地率性表露过、宣泄过,任自己的眼泪挥洒过、畅流过,而薛宝钗则把一切真情感深深地压在心底,然后装出一副冷清的面孔去对付那个虚假的缺乏真情真性的世界。
她是真正的封建道德的点缀品、牺牲品,她的心性表面上是被冷香丸化解掉的,实际上是被封建道德专制理念埋葬掉的。
薛宝钗的悲剧是对青春热情自我压抑、自我消灭的悲剧,是自己屈服于外部社会规范而牺牲自身心性的结果。
这种自我压抑、自我消灭的悲剧,是更深刻的悲剧,所以胡菊人先生称之为“大悲剧”。
以往的评“红”者站在批判者的立场上,太过强调薛宝钗是封建关系的维护者,而忽视了她是封建规范、封建理念的牺牲者。
而胡菊人先生则站在同情者的立场上,发现宝钗是一个不得不用冷香丸来冰冻青春热情,又不得不带着“冷人”面具去面对邪恶社会的人。
(取材于刘再复《红楼人三十种解读》)
3.材料二中,胡菊人先生认为薛宝钗是大悲剧人物,下列说法不属于其理由的一项是(3分)
A.内热外冷的分裂,使其世故B.把生命激情视为疾病
C.只能用假面对付虚假的世界D.不曾像黛玉那样率性
4.根据材料二,下列与“冷香丸”有关的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曹雪芹创造出以“冷香丸”治疗宝钗的“热毒”,是一种精彩的写法
B.“冷香丸”所解“热毒”,“病症”之一是追求功名,之二是为人端庄
C.有人认为,“冷香丸”有治疗内热外冷分裂性格的意义,对宝钗有益
D.有人认为,“冷香丸”是压制生命活力扭曲真实心性的,对宝钗有害
材料三
薛宝钗多年来蒙冤最甚的便是说她“奸”。
直到20世纪80年代还有人以此相责,说宝钗“孜孜以求的是‘甜如蜜’的小人之交。
她常常给人送东西,有时是有一定同情心的善行。
但我们应看到,她的动机是复杂的。
首先是求得美名,目的是邀时誉,笼络人心”。
其实这说法有可商榷之处。
比如,说她破坏宝黛爱情,觊觎宝二奶奶的位置,甚至还为此耍了阴谋——移祸黛玉。
我承认,宝钗是有缺点的。
但读者如果不存先入之见,实事求是地分析此事的前因后果,则不难发现,指斥其“奸”过于严苛。
那日正值芒种,宝钗与凤、纨、迎、探、惜等在园中玩耍,因独不见黛玉,故去潇湘馆找她。
由于忽见宝玉进去怕自己也去“一则宝玉不便,二则黛玉嫌疑”,她便抽身回来。
这恰好证明她心地纯正,不存妒忌之念。
接着见一玉色蝴蝶,十分有趣,遂追扑起来,又证明她当时并无醋意与不快。
这时听见亭内红玉与坠儿说话,宝钗认为“奸淫狗盗”,固然反映了她的封建正统观念,实不足取,但她装着追寻黛玉,却是彼时彼境合乎实情之言。
人们情急之下做出的反应往往与当时正在进行的事有关。
宝钗当时就是为找黛玉而来,因此,说寻黛玉实在是最正常不过的。
毕竟,处境窘急,脱口而出,情有可原。
比如,在金钏自杀的问题上,宝钗说她“纵然有这样大气,也不过是个糊涂人,也不为可惜”,确实是无情到了冷酷的程度。
但说她将自己两套新衣拿来给金钏装裹,是为了对照贬损黛玉,实在有失偏颇。
因为黛玉“素日是个有心的”之类的话是王夫人所说,且宝钗历来心胸宽大,从不计较琐事,连庭院花木、房间布置、衣服首饰等都不大讲究,所以在姨妈精神上承受巨大压力这一情境之下,她主动提出此议是十分自然的。
她在宽慰王夫人时说的一席话,除了表现其惊人的无情外,确实有讨好巴结之嫌,但也仅仅是嫌疑而已。
因为人们为了安慰亲人、朋友,有时会说一些减轻其责任的话,这并不能完全代表她心中真实的判断,只能说有讨好之嫌。
断言其“奸”,并无铁证。
曹雪芹正是这样以严重缺点、微妙处境和几处嫌疑的模糊手法使宝钗形象复杂化,从而增加了对人物释读与评价的多种可能性,拓宽了审美的艺术空间。
(取材于周思源《探秘集》)
5.根据材料三,下列证明宝钗不“奸”的理由中,与文意不符的一项是(3分)
A.去潇湘馆寻黛玉,因见宝玉进去怕有不便,便没有前往,可见她不存妒忌
B.担心红玉与坠儿怀疑自己,便假装是在追黛玉,这是情急之下的正常反应
C.提出拿自己的新衣给金钏装裹,是为了给王夫人减压,不是为了贬损黛玉
D.认为金钏死不足惜,是特定情境下的话语,目的是安慰人,而不是讨好人
6.对薛宝钗这一人物形象的评价,历来众说纷纭。
请综合以上三则材料,概括说明造成对宝钗的评价众说纷纭的原因。
(6分)
7.人物的复杂性是指文学作品中某个人物形象有丰富的释读和评价的可能,上面材料中所分析的宝钗就是一个复杂性人物。
请从《红楼梦》《呐喊》《边城》《老人与海》《平凡的世界》《红岩》这六部作品中任选一个人物(宝钗除外),结合作品中的相关内容,谈谈你对该人物复杂性的理解。
(8分)
二、本大题共6小题,共24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3题。
夫毁誉是非不可定矣。
以汉高之略而陈平之谋,毁之则疏,誉之则亲。
以文帝之明而魏尚之忠,绳之以法则为罪,施之以德则为功。
知世之听者多有所尤。
多有所尤,所听必悖矣。
何以知其然耶?
《吕氏春秋》云:
邾①之故,为甲裳以帛,公息忌谓邾之君曰:
“不若以组。
”邾君曰:
“善!
”下令,令官为甲必以组。
公息忌因令其家皆为组。
人有伤之者曰:
“公息忌所以欲用组者,其家为甲裳多以组也。
”邾君不悦,于是乎止,无以组。
邾君有所尤也。
邾之故为甲以组而便也,公息忌虽多为组何伤?
以组不便,公息忌虽无以为组亦何益?
为组与不为组,不足以累公息忌之说也。
凡听言不可不察。
乐羊为魏将而攻中山,其子在中山,中山之君烹其子而遗之羹,乐羊尽啜之。
文侯曰:
“乐羊以我故,食其子之肉。
”堵师赞曰:
“其子且食之,其谁不食?
”乐羊罢中山,文侯赏其功而疑其心。
事之情一也,所以观者异耳。
从城上视牛如羊,视羊如豚,所居高也。
窥面于盘水则圆,于杯则亏,面形不变,其故有所圆有所亏者,所自窥之异也。
今吾虽欲正身而待物,庸讵知世之所自窥我者乎?
是知天下是非无所定也。
世各是其所是,非其所非。
今吾欲择是而居之,择非而去之,不知世之所是非者,孰是孰非哉?
夫忘家殉国,则以为“不怀其亲,安能爱君?
”卫公子开方、吴起、乐羊三人是也。
若私其亲,则曰“将受命之日则忘其家,临军约束则忘其亲,援桴鼓则忘其身”。
穰苴杀庄贾是也。
故《传》曰:
“欲加之罪,能无辞乎?
”审是非者,则事情得也。
(节选自《反经·忠疑》)
【注】①邾,古国名。
8.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毁之则疏,誉之则亲毁:
破坏
B.多有所尤,所听必悖矣悖:
谬误
C.人有伤之者曰伤:
中伤
D.不足以累公息忌之说也累:
妨碍
9.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
A.何以知其然耶其谁不食
B.为甲裳以帛乐羊以我故
C.不若以组若私其亲
D.于杯则亏将受命之日则忘其家
10.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令官为甲必以组
(邾君)命有关的官吏制作甲裳一定要用丝带连缀
B.窥面于盘水则圆
在盘子里放上水,看自己的面影,(面部)就是圆形完整的
C.所自窥之异也
自己能看出水中面影的区别罢了
D.临军约束则忘其亲
指挥军队时就该忘掉自己的父母
11.下列诗句阐释的哲理和作者的观点“事之情一也,所以观者异耳”接近的一项是(3分)
A.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B.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C.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D.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12.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6分)
①绳之以法则为罪,施之以德则为功。
②世各是其所是,非其所非。
13.本文对“听言”有怎样的看法?
请结合文本,选择其中的一点谈谈给你的启示。
(6分)
三、本大题共4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4-17题。
桃源行王安石
望夷宫①中鹿为马,秦人半死长城下。
避时不独商山翁②,亦有桃源种桃者。
此来种桃经几春,采花食实枝为薪。
儿孙生长与世隔,虽有父子无君臣。
渔郎漾舟迷远近,花间相见惊相问。
世上那知古有秦,山中岂料今为晋。
闻道长安吹战尘,春风回首一沾巾。
重华③一去宁复得,天下纷纷经几秦?
【注】①望夷宫:
秦国宫名。
②商山翁:
指“商山四皓”,秦末汉初隐居于商山的四个隐士。
③重华:
指传说中上古时代最英明的三大部落首领之一的舜,他姓姚,名重华。
14.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歌首句化用“指鹿为马”了这一典故,此句写出了统治者的荒谬无道。
B.诗中五六两句描述了桃源中人的生活状态,表现了隐居生活的艰苦和辛酸。
C.“春风”一句表达了桃源中人听闻外界战乱不断,不胜悲慨,泪落沾巾。
D.本诗是从桃源中人的角度叙述的,而《桃花源记》是从渔人角度叙述的。
15.下列各项诗句不属于对桃花源中的景色进行直接描写的一项是(3分)
A.荒路暧交通,鸡犬互鸣吠。
(陶渊明《桃花源诗》)
B.种桃处处惟开花,川原近远蒸红霞。
(韩愈《桃源图》)
C.鸡声犬声遥相闻,晓色葱茏开五云。
(刘禹锡《桃源行》)
D.渔郎漾舟迷远近,花间相见惊相问。
(王安石《桃源行》)
16.本诗最后两句“重华一去宁复得,天下纷纷经几秦”意蕴深远。
请结合诗中相关内容,分析诗人在这两句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6分)
17.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
(6分)
化用,即将他人作品中的文字化解开来,根据表达需要重新组合,灵活运用。
王安石《桃源行》中“世上那知古有秦,山中岂料今为晋”这两句,实际是化用了《桃花源记》中的“
(1)___________,___________”。
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中“
(2)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化用了北宋刘攽《九日》中的“可怜西北望,白日远长安”。
王勃《滕王阁序》中的“(3)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化用了庾信《马射赋》中的“落花与芝盖同飞,杨柳共春旗一色”。
四、本大题共4小题,共21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8-21题。
圣彼得堡的留恋
莫斯科和圣彼得堡之间,我更倾向选择后者。
我觉得圣彼得堡更加宁静,更有历史底蕴。
傍晚走在最笔直的涅瓦大街上,那些看上去已经非常老旧的灰色建筑,在灯光下似乎成为一件古老的工艺品。
“旧”,让悠远的彼得堡更加真切,似乎有一种抚摸天鹅绒般的质感。
冬宫像一个沉默的300岁的老迈巨人,坐落在涅瓦河边上,一切都是那样安静。
它的墙壁那样厚实,仿佛一千发子弹都不能将它射穿。
我站在冬宫入口处,眺望着涅瓦河,想要寻找当年“阿芙乐尔号”巡洋舰,在心中聆听那著名的炮声,可惜缘悭一面。
走进冬宫,满眼皆是高耸、巨大,无论是穹顶还是廊柱,都是那样饱满,仿佛不是人类建造的,似乎像大地、天空一样早已存在,让你觉得它能万年不败。
冬宫里面有上千座大小不一的大厅,每一个大厅里面,墙壁上都悬挂着世界名画。
达·芬奇、拉斐尔、毕加索的巨型原作,不可思议地呈现在眼前,让你总是无法相信这是真实的。
至于高更、凡•高、马蒂斯的画作,那更是比比皆是,已经让你觉得毫不稀奇了。
冬宫里面的画作和艺术品,是需要穷尽一生欣赏的,因为每一个大厅的每一幅画作,都足能让你为之驻足一生。
可是人的生命太短暂了,怎么可能?
半天的时间,连“走马观花”都谈不上。
我走出冬宫时,心中有赞叹,也有伤感。
在圣彼得堡,还应该去的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故居。
作为一个写作者,能够亲近像陀氏这样文学大师的故居,哪怕在里面站一站,嗅一嗅故居里面的空气,都是一种幸福,也能汲取一些力量。
陀氏的故居在一条老旧狭窄的街道上,正门极小,而且比大街低矮了许多,与旁边街道上的房屋没有任何区别,甚至还有些寒酸。
要是没有人指点,我根本不会注意这幢陈旧的二层建筑。
跟随着一位身材瘦高、面颊异常消瘦的中年女士在房间里慢慢走着,听着这位研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博士专家讲解着陀氏的生活和他不朽的文学作品。
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俄国历史上最伟大的作家之一,他冷酷地分析出人的精神的深层危机。
我想起鲁迅先生的说法:
在陀氏那“残酷到了冷静”的笔下,能够“在骇人的卑污的状态上,表示出人们的心来”,因而往往能“显示着灵魂的深”。
还有人说“托尔斯泰代表了俄罗斯文学的广度,陀思妥耶夫斯基则代表了俄罗斯文学的深度”。
无论是广度还是深度,都一定渗透着作家不一样的人生经历。
陀思妥耶夫斯基患有癫痫病,从9岁发作,一直伴随他终生。
他25岁的时候,就以书信体短篇小说《穷人》一举成名。
他被别林斯基称为“天才”,被涅克拉索夫称为“又一个果戈理”。
他是文学天才,但他还是一个不折不扣的酒鬼,还是一个逢赌必输的狂热赌徒。
我端望着陀氏的肖像:
阴沉的脸,深邃的目光,坚毅的下巴,无论如何都不能与酒鬼联系上,似乎也不像赌徒,可是现实……或许,这与他的终日酗酒、性格凶狠的父亲有些关系。
陀氏有着大起大落的人生。
他在写完《穷人》的第二年,参加了彼得堡的革命小组。
他尽管革命,但反对暴力,主张改良。
后来,他因为牵涉一桩反对沙皇的革命活动而被捕,随后被执行死刑,却又在刑场上被临时改判流放西伯利亚。
流放几年后,又被释放,但必须在西伯利亚服役。
就这样,陀思妥耶夫斯基度过了非凡的10年。
陀氏故居保存完好,打字机、礼帽、书桌、书柜、木床、孩子的木马,还有巴掌大小的便笺,都是当年的原物。
那时候穷困潦倒的陀思妥耶夫斯基不断搬家,这所故居是他在圣彼得堡的最后一处居所。
他一生执着于研究“天堂与地狱”和“人与信仰”的关系,所以对自己居所的唯一要求,就是在屋子里的某一扇窗户望出去,一定要能够看见教堂的尖顶。
我站在故居进门处的一个狭长的玻璃窗前,毫不费力地看见了不远处一座教堂的尖顶。
我没有嗅到故居中有丝毫的酒气,但却好像目睹了陀思妥耶夫斯基创作的辉煌。
在1866年到1880年的14年间,他奇迹般地完成了《罪与罚》《赌徒》《白痴》和《卡拉马佐夫兄弟》4部巨著。
其中,《赌徒》是在一个月之内完成的。
如此高效,不能不提到他的第二任妻子安娜。
这位速记学校毕业的高材生,速记的速度,几乎超过了陀氏的口述。
也正是在妻子安娜的帮助下,陀思妥耶夫斯基才在出版社规定日期内完成了《赌徒》的写作,才彻底买下了这栋房产。
从此,漂泊的陀思妥耶夫斯基终于在圣彼得堡安定了下来,有了一个安定的家。
陀氏每天晚上写作,上午睡觉,下午接待上门求教的读者。
当他在书房睡觉时,他的孩子们绝对不能打扰他。
在故居,我见到了孩子们从书房门缝下塞进去的小纸条原件,上面写着歪斜的俄文:
爸爸,我想吃糖。
就像陀氏作品里的人物自身都具有双重人格、自我对立一样,陀思妥耶夫斯基也是一个矛盾的共合体。
他一方面严厉、阴郁,一方面又友好、温善,他的一生就是在这样的矛盾中艰难度过。
最后,在一个冬季的夜晚,他因为挪动笨重的书架,导致脑血管破裂而死去。
为他送行的人们,默默无语地跟在他的灵柩后面,长长的队伍,不见尾端。
他的妻子在他死后,什么都没有拿,只带上了装满陀氏手稿的皮箱,离开了这幢能够随时看得见教堂尖顶的居所。
后来我们之所以能够见到那么多陀氏的著作,与这位贤良的妻子有着重要的关系。
当年托尔斯泰知道安娜的行为后,大加赞赏,称她是一个“伟大的女性”。
在陀氏故居,我足足待了两个小时。
走出故居时,心中有赞叹,也有伤感。
我望着那显得寒酸的大门,突然想起了陀氏的一句名言:
我只担心一件事,我怕我配不上我所遭受的苦难。
是的,苦难也是财富——对于作家来说,必须拥有经历。
离开圣彼得堡,冬宫里的明亮辉煌和陀氏故居里的灰暗沉闷,总是在我的眼前交替浮现。
假如让我做一次选择,我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后者。
不用问我为什么。
我的答案,只在我的心里。
(取材自武歆同名散文)
(重要提示:
答题时,对陀思妥耶夫斯基使用“陀氏”或“陀翁”称谓即可。
)
18.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作者更喜欢圣彼得堡的原因是这里很老旧的灰色建筑像古老的工艺品。
B.作者在心中聆听“阿芙乐尔号”的炮声,更加感受到此刻冬宫的安静。
C.时间仓促,不能充分欣赏冬宫里的艺术作品,作者因此觉得“伤感”。
D.孩子们写的纸条,让作者感受到孩子们的顽皮和陀氏作为父亲的慈爱。
19.作者在走出冬宫和陀氏故居时,两次都“心中有赞叹”,请根据文意分别说明这两次所“赞叹”的内容。
(4分)
20.请对文中画线句子加以赏析。
(6分)
21.离开圣彼得堡后,陀氏故居的“灰暗沉闷”还浮现在作者眼前。
这里的“灰暗沉闷”有哪些含义?
作者“毫不犹豫地选择”它的原因是什么?
(8分)
五、本大题共2小题,共60分。
22.微写作(10分)
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
①学校开展“走进西城”系列活动,请你写一段文字,向大家介绍某一名人故居、博物馆或特色街道等。
要求言之有物,条理清楚。
150字左右。
②共享单车的出现极大方便了人们的出行,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如乱停乱放、恶意破坏、据为己有等不文明现象。
请你写一段文字,倡议大家摒弃对共享单车的不文明行为。
要求语言精炼得体,理由充分,有号召力。
150字左右。
③请以“那熟悉的声音”为题,写一首小诗或一段抒情文字。
不超过150字。
23.作文(50分)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
不少于700字。
将题目抄在答题纸上。
①《圣彼得堡的留恋》中有一句话:
“对于作家来说,必须拥有经历。
”其实何止作家,
对于其他人或事物也一样:
经历,可以是财富,也可能是负担;经历了,可以更加成熟,也可能变得世故或麻木;那些经历,可以留在昨天,可以带到今天,也可以生成明天……请以“‘经历’之我见”为题,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
不要局限于《圣彼得堡的留恋》的内容,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合理。
②今天和未来的世界,是个科技无所不在的世界。
学生遇到了作文软件,棋手遇到了对弈机器,医学遇到了克隆技术,太空遇到了载人飞船……科技令人惊叹,使人“任性”,
也让人惶恐。
面对科技,人类会自信,会自大,也会自卑……
请展开联想或想象,以“与科技相遇”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
立意自定;有细节,有描写。
(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纸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西城区高三统一测试
语文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2017.4
一、(24分)
1.(2分)B2.(2分)C3.(3分)A4.(3分)B5.(3分)D
6.(6分)
要点一:
从创作原则看,《红楼梦》是要塑造“真的人物”,人物形象不再单一、单薄。
要点二:
从读者角度看,读者选取的立场及对人物的评价是否先入为主,都会影响对宝钗的评价。
要点三:
从写作手法看,《红楼梦》运用了严重缺点、微妙处境和几处嫌疑的模糊手法,使宝钗形象复杂化。
【评分参考】每个要点2分,意思对即可。
7.(8分)
【答案示例】略
【评分参考】对人物复杂性的理解4分,联系作品内容4分。
二、(24分)
8.(3分)A9.(3分)D10.(3分)C11.(3分)A
12.(6分)
①当魏尚被绳之以法时,(他)便成为罪人;当(魏尚)被法外施恩时,(他)又成了功臣。
②世上的人(都各有自己的是非标准),符合自己标准的就认为是对的,不符合自己标准的就认为是不对的。
【评分参考】每句各3分。
第①句“为罪”“施之以德”“为功”为赋分要点(“绳之以法”可不译);第②句“是其所是”“非其所非”为赋分要点,译出一点给2分,两点给3分。
13.(6分)
【答案示例】作者认为“听言不可不察”,听别人讲的话,要仔细思考辨别。
邾国国君听了别人中伤公息忌的一番话,不去思考公息忌的建议对国家是否有利,就下令废止,这样盲目的“听言”只会让自己做出错误的判断,于事无补。
所以我们在聆听别人意见时一定要冷静分析,认真思考,汲取其中正确的、有益的部分,不要受其中错误的部分影响。
【评分参考】本题6分。
本文对“听言”的看法2分,“启示”2分,结合文本分析2分。
对“听言”的看法,能从文中找到依据即可。
三、(18分)
14.(3分)B15.(3分)D
16.(6分)
要点一:
对无道统治者的痛恨、批判。
要点二:
对贤明君王的渴望、期盼。
要点三:
对历代百姓痛苦生活的深切同情。
【评分参考】以上三点,每点2分。
意思对即可。
17.(6分)
(1)乃不知有汉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