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利中学高三历史练习100题.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6747428 上传时间:2023-07-17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33.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监利中学高三历史练习100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监利中学高三历史练习100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监利中学高三历史练习100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监利中学高三历史练习100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监利中学高三历史练习100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监利中学高三历史练习100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7页
监利中学高三历史练习100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7页
监利中学高三历史练习100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7页
监利中学高三历史练习100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7页
监利中学高三历史练习100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7页
监利中学高三历史练习100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7页
监利中学高三历史练习100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7页
监利中学高三历史练习100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7页
监利中学高三历史练习100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7页
监利中学高三历史练习100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7页
监利中学高三历史练习100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7页
监利中学高三历史练习100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7页
监利中学高三历史练习100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7页
监利中学高三历史练习100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7页
监利中学高三历史练习100题.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7页
亲,该文档总共2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监利中学高三历史练习100题.docx

《监利中学高三历史练习100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监利中学高三历史练习100题.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监利中学高三历史练习100题.docx

监利中学高三历史练习100题

监利中学高三历史练习100题-中国古代史部分  

2008-05-0709:

11:

11|  分类:

历史高考专题|  标签:

|字号大中小 订阅

 

              第一部分(选择题)

一、本题共100小题。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列关于先秦时期的史实表述正确的是()

A.禹用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B.“国人暴动”使商朝由盛而衰

C.葵丘会盟确立了齐桓公的霸主地位D.儒家思想在秦国占统治地位

2.《史记》上有这样一段记载:

“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即尝胆”。

上述国君所在地在今()

A.长江中游B.钱塘江流域

C.长江三角洲D.珠江三角洲

3.下列科技成就中,属于春秋时期的是()

A.历法形成固定系统B.出现世界最早的天文著作

C.出现物理学专著D.产生了手工业专著

4.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中国建立的思想理论基础是()

A.道家思想B.儒家思想C.法家思想D.墨家思想

5.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开展变法运动,其中著名的是李愧在魏国,吴起在楚国,商鞅在秦国的变法,这些变法的共同根源是()

A.法家政治改革主张的影响B.新兴地主阶级的推动

C.封建土地私有制的产生和发展D.各国君主巩固封建统治的需要

6.秦朝统一后采取的一系列措施中,革除东周以来政治弊端的是()

A.建立皇帝制度B.确立三公九卿制

C.推行郡县制度D.以法治理国家

7.岭南越族地区进入中央政府管辖范围始于()

A.秦朝B.西汉C.东汉D.唐朝

8.史书记载“明法度,定律令,皆以始皇起。

”此材料评述主要指()

A.秦始皇首创律令B.秦律体现统治阶级意志

C.秦始皇颁布通行全国的律令D.秦律条目繁杂

9.汉武帝时,在全国范围内划分监察区,加强对于官员的监察。

以下关于相关制度的评述,

正确的是()

A.刺史的职权和地位相当于御史大夫

B.刺史代表中央政府监察地方官员

C.刺史制度遏制了汉朝的地方豪强势力

D.东汉时刺史逐渐成为郡县的行政长官

10.中国古代崇尚道德治国,孝道是政府与民间最推崇的。

有史料记载,郭巨“家贫,有子三岁,母减食于之。

巨谓妻日:

贫乏不能供母,子又分母之食;盍埋此子”。

郭巨因此而被荐举为孝廉。

这一史料反映的是()

A.察举制B.科举制C.编户制D.刺史制

11.下列对张骞通西域历史贡献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为丝绸之路的开辟提供了条件B.天山南北第一次与内地联成一体,共同发展

C.促进了中西文明的汇聚交融D.是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的开始

12.关于“海上丝绸之路”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开辟于汉朝时期B.从广东沿海港口出发

C.最远抵达波斯湾D.加强了东南亚、南亚各国的关系

13.下列能体现秦汉时期中国人奋发向上的精神面貌和统一王朝恢弘气势的是()

①巨龙般的万里长城②再现横扫六国壮观场面的秦陵兵马俑

③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④世界最早的天文学著作《甘石星经》

A.①②③B.①②C.③④D.①②③④

14.下列中国古代科技成就对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产生深刻影响的是()

A.蔡伦改进的造纸术B.祖冲之计算的圆周率

C.张衡发明的地动仪D.李时珍编著的《本草纲目》

15.下列最能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经济开发成果的是()

A.耕作技术进步B.农田水利兴修较多

C.农作物品种增多D.南北经济趋向平衡

16.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农业得到开发的地区主要包括()

①江东②长江流域③岭南④闽江流域

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④

17.隋朝开凿大运河沟通南北,影响深远。

隋大运河的中心是()

A.长安B.洛阳C.涿郡D.余杭

18.唐朝中期,政府财政日益困难。

宰相杨炎进行财政税收改革,实施两税法,体现了怎样的理财思想()

A.无夺农时B.开源节流C.轻徭薄赋D.平均负担

19.“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奈在扬州”,这句诗突出反映了唐朝扬州的繁荣。

下列有关唐朝扬州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江南的物产大多都在扬州集散B.繁华的夜市是扬州的一大特点

C.大食、波斯等国商人在此云集D.扬州是全国最繁华的政治中心

20.昭君出塞和文成公主入藏在当时产生的主要影响是()

A.有利于加强对边疆民族的行政管理B.促进了汉族与少数民族的经济文化交流

C.使边疆民族政权隶属于中央政府D.形成了汉族与少数民族融合的高潮

21.下列各项中,反映了唐政府对外开放成果的史实包括()

(1)海陆商路发达

(2)铁犁牛耕技术开始在越南推广

(3)港口设有蕃坊(4)波斯人开设“波斯店”

A.

(1)

(2)D.

(1)

(2)(3)C.

(2)(3)(4)D.

(1)(4)

22.广州是隋唐时期“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港口,最远可直接到达()

A.地中海B.红海C.印度半岛D.波斯湾

23.唐朝主管官员考核和任免的机构隶属于()

A.中书省B.门下省C.尚书省D.御史大夫

24.下列中国古代社会制度中,对西方国家近代文官录用制度的形成有重要影响的是()

A.册封制B.科举制C.士族制D.中央集权制

25.下列关于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从4世纪起,造纸术向东传到朝鲜、越南、日本

B.四大发明向世界传播的过程中阿拉伯人起到了重要作用

C.四大发明是我国成为世界文明古国的重要标志

D.活字印刷术向东传到朝鲜、日本,向西传到了美洲与欧洲

26.开创了郡县制度和行省制度的朝代分别是()

A.秦朝和隋朝B.秦朝和唐朝

C.隋朝和元朝D.秦朝和元朝

27.北宋建立以后集中精力解决军权问题,其首要目的是()

A.加强军事力量B.抵抗辽的进攻

C.武力统一全国D.防止军事割据

28.宋元时期,世俗文学得以迅速发展的主要因素,包括()

①民族融合②城市发展③专制主义加强④封建经济高度繁荣

A.①②B.③④C.②④D.①②③

29.宋元时期民族关系所具有的特征是()

①既有战争,也有议和②由多民族政权对峙到走向统一

③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④新的少数民族形成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30.元朝行省制度()

①有效地加强了对辽阔疆域的管理②进一步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③促进了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④有利于巩固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③④D.②③④

31.下列元朝的行省中,原来主要属于少数民族政权统治区域的是()

①湖广行省②辽阳行省③甘肃行省④云南行省

A.①④B.②③C.③④D.②③④

32.西藏成为中央王朝的正式行政区是在()

A.北宋B.元朝C.明朝D.清朝

33.北宋王朝推行的下列军事措施,直接有利于减少军费开支的是()

A.将兵法B.保甲法C.更戍法D.禁军将领外调

34.明朝时期土地总量增加的社会影响包括()

①满足大量人口的粮食消费②推动经济作物种植的区域化

③保障大量农产品投放市场④阻碍新作物品种的进一步推广

A.①②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

35.明朝时期,江浙地区城镇如雨后春笋蓬勃兴起。

这些城镇的主要特点有()

①多为工商业城市②有些出现了新的生产方式

③呈现专业化特色④具有浓厚的政治色彩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36.从明朝废承相到清初增设军机处,实质上反映了()

A.中央集权制度日趋完整B.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空前强化

C.所有权力掌握在皇帝一人手中D.封建制度的基础开始瓦解

37.中国古代设置的职官中,不具备监察职权的是()

A.御史大夫B.门下省宰相

C.通判D.提刑按察使司

38.我国古代法律中增加经济立法,且“刑用重典”的是()

A.《秦律》B.《大明律》C.《法经》D.《周易》

39.《明史•郑和传》记载“成祖疑惠帝(建文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

永乐三年,命和等通使西洋,将士卒二万七千八百余人……遍历诸番国,宣天子诏,因给赐其君长,不服则以武慑之。

”下列关于郑和下西洋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消除对明成祖帝位的潜在威胁B.宣扬国威,显示明朝的富强

C.开通了中国与印度洋地区的交通D.加强了对南洋地区的控制和影响

40.郑和下西洋不能持续的根源是()

A.不计经济效益B.明朝国力衰退

C.亚非国家抵制D.倭寇侵扰沿海

41.“三藩之乱”主要反映了()

A.汉族地主与满洲贵族之间的矛盾B.汉族与满族之间的矛盾

C.先王之臣与后继之君间的矛盾D.地方割据势力与中央政府之间的矛盾

42.清朝实行下列哪项措施,改变了西南少数民族地区落后闭塞和割据纷争状态,促进了各

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

A.建立八旗制度B.改土归流C.设置理藩院D.建立宣政院

43.我国古代有利于农业商品化的税收政策是()

A.按人丁纳税B.按资产纳户税

C.赋役征银D.按田亩纳地税

 

44.关于明清时期商业繁荣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乡农卖丝争赴市,客船大贾来行商”②“客商云集贸贩,里人贾鬻他方,四时往来不绝”③北京、南京“万物商贸无人能言其数”④苏州、扬州“从事于商贾技艺、游手游食者十之五六”

A.①②③④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

45.在满洲兴起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

A.八旗制度的实行B.满洲人彪悍善战,精于骑射

C.议政王大臣会议制度的实行D.制定出“联蒙制汉”的策略

46.清朝管理西藏地方事务的有()

①驻藏大臣②达赖③宣政院④班禅⑤乌里雅苏台将军

A.①②③④⑤B.①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④

47.明清时期的思想文化与以往相比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主要表现为()

A.产生了反封建专制的民主思想

B.统治者对教育的控制进一步加强

C.出现了反抗礼教,追求自由的文艺作品

D.出现了介绍外来先进科技的科学巨著

48.被英国学者李约瑟称为“中国科学史的里程碑”的是()

A.《九章算术》B.《梦溪笔谈》C.《农政全书》D.《天工开物》

49.把中国的儒家和道家学说介绍给西方,为中西文化交流做出突出贡献的人物是()

A.玄奘B.徐光启C.利玛窦D.宋应星

50.“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的思想出自()

A.李贽B.顾炎武C.黄宗羲D.王夫之

51.春秋战国时期,下列水利工程修建于淮水流域的是()

A.芍陂B.都江堰

C.灵渠D.郑国渠

52.提出“政在得民”、“民贵君轻”的思想家是()

A.孔子B.孟子

C.墨子D.商鞅

53.《汉书•游侠传》记载:

“魏有信陵,赵有平原,齐有孟尝,楚有春申,皆借王公之势,竟为游侠,鸡鸣狗盗,无不宾礼。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汉代王国问题严重威胁中央集权

B.新兴地主阶级重视搜罗各种人才为己所用

C.没落奴隶主贵族亲小人,远贤臣,生活腐朽

D.魏赵齐楚四国是战国时期恐怖黑恶势力的策源地

54.春秋时期,促使一家一户为单位的个体小农经济产生的主要条件是()

A.统治阶级的提倡B.国家分裂的影响

C.社会人口的增加D.铁器牛耕的出现

55.商鞅变法的各项措施中,最直接触犯旧贵族政治利益的是()

A.废井田,开阡陌B.奖励耕织

C.建立县制D.禁止弃农经商

56.公元前338年,秦惠文王听信谗言下令逮捕商鞅。

商鞅在逃亡途中投宿旅店遭到拒绝。

店主说:

“商君定有法律,谁让没有凭证的旅客住宿,谁就要连坐。

”无处可去的商鞅最后被逮捕处死。

这个“作法自毙”的故事,说明秦国()

A.变法深入人心B.法治代替人治

C.变法违背民意D.变法最终失败

57.作为一部历史正剧,《汉武大帝》的编剧主要依据《史记》和《汉书》等历史著作,这说明()

A.这两部著作所述史实是绝对可信的

B.这两部著作的作者都生活在当时,亲眼目睹了时代的变迁,因此比较可信

C.这两部著作是记录西汉历史的主要资料,具有很高的史学价值

D.影视作品完全可以通过再现历史原著来还原历史

58.张骞出使西域与班超出使西域所起作用相似之处是

(1)密切了西域与内地的联系;

(2)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3)确立了中央政府对西域的统治;(4)帮助西域人民摆脱了匈奴的奴役()

A.

(1)

(2)B.

(2)(3)C.(3)(4)D.

(1)(4)

59.下列有关两汉时期对外关系的表述,正确的是()

A.辰韩居民多为秦朝移民后裔,又称“秦韩”

B.汉代文明通过陆、海路开始走向世界,远及欧洲和非洲

C.天竺政治制度、城市建筑深受中国影响

D.政府设置“市舶司”,管理对外事务

60.董仲舒为儒学增加了“君权神授”、“天人感应”的内容,以下皇帝的行为不属于这一理论应用的是()

A.皇帝即位要举行祭天仪式B.为了加强皇权而取消宰相

C.皇帝要重视发生的自然灾害D.“奉天承运”是诏书中的常用语

61.秦汉文化的特点之一是统一与多样化的有机结合。

其多样化的特征主要是因为()

A.秦汉在科技文艺各领域中都取得了丰硕成果

B.秦汉文化上承先秦传统下开魏晋隋唐的先河

C.秦汉文化是在外来文化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

D.秦汉时期中国已经形成了多民族国家的格局

62.在我国的一本古代典籍中,阐述了一项天文学方面的重要思考:

“当日之冲”(日冲:

古代天文学概念,指的是太阳、地球与月亮等其他星体成一直线的现象),光常不合者,蔽于地(大地,即今日所说的地球)也,是谓暗虚,在星则星微,遇月则食(月食)。

提出这一说法是()

A.张衡B.祖冲之C.僧一行D.郭守敬

63.下列关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表述正确的是①我国经济重心仍在北方②江南得到迅速开发,中原发展相对缓慢③各民族经济文化交流加强④北方城市经济的发展高于南方()

A.①③B.①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

64.隋朝时的江都(今扬州)在隋唐时兴旺起来,主要得益于它位于()

A.邗沟的南端B.邗沟的北端C.通济渠的南端D.江南河的北端

65.“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盛世”这句话中所赞扬的帝王是()

A.唐高宗B.唐太宗C.武则天D.唐玄宗

66.“存百姓”是唐太宗重要的治国理论,为此他推行的相应措施不包括()

A.轻徭薄赋B.戒奢从俭C.兴修水利D.限制佛教

67.与唐前期实行的租庸调制相比,唐中期实行的两税法的主要特点是()

A.保证了农民生产时间B.改变了征税标准

C.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D.减轻了农民赋役负担

68.出现于隋唐时期的农业生产工具是()

 

 

 

 

 

 

 

A.①②④B.①②③C.①④D.②③④

69.下图是秦与隋唐时期的中央官制示意图,比较两图最能说明()

皇帝皇帝

 

御丞太尉门尚中

史相下书书

大省省省

 

吏户礼兵刑工

A.唐代中央官吏日渐增多

B.唐代以分权得以集权

C.唐代官制的特点是防止地方割据势力扩大

D.唐代中央专制主义集权制度达到顶峰

70.下列选项不属于唐朝完善科举制度的是()

A.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B.首创武举和殿试

C.以高官主持科举考试D.实行糊名法防止舞弊

71.隋朝创立、唐朝继承和完善的选拔人才的科举制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主要是指其()

①起到了抑制门阀的作用②扩大了选拔官吏的来源

③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④加强了思想控制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②④

72.对下列两幅图片相关史实的说明,正确的是()

 

 

 

 

 

 

A.分别发生在汉武帝时期和贞观年间

B.前者迫于冒顿单于的威胁,后者是中原王朝主动示好

C.分别促进北部和西南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

D.都促成中原王朝设置行政机构管辖该地区

73.在对待少数民族问题上,唐朝统治者一反前代“贵中华,贱夷狄”的做法,而“抚九族以仕”。

这一政策的转变说明了()

A.唐朝各族之间关系和睦B.唐朝统治者放弃了对边疆用兵

C.唐朝统治者册封各族首领以固边防D.唐朝实行比较开明的民族政策

74.最早由国家颁行的药典是()

A.《千金方》B.《四部药典》

C.《唐本草》D.《皇帝内经》

75.下列图像体现的艺术特色所属朝代是()

 

 

 

 

 

 

 

 

 

 

 

A.秦朝B.汉朝C.唐朝D.南北朝

76.某电视剧摄制组根据剧情布置了一幕岳飞书房的场景,其中不正确的是()

A.书桌上放着一本《资治通鉴》B.墙架放着一排装有火药的火器

C.书柜上摆放着印制的《史记》等书籍D.墙上挂着绍兴和议后的《宋金对峙形势示意图》

77.下列关于北宋禁军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禁军的半数拱卫京城B.禁军实行更戍法

C.禁军是国家的正规军D.禁军将领由枢密院委派

78.澶渊之盟后,宋辽边境“生育蕃息,牛羊被野,戴白之人(白发年迈的人),不识干戈。

”这说明澶渊之盟()

①削弱了北宋的军事力量②加重了北宋政府的财政负担

③使宋辽维持了长久的和平④促进了北方畜牧业发展

A.①②B.③④C.①②③D.②③④

79.王安石变法中市易法的历史作用主要表现在()

A.增加了封建国家的田赋收入B.节省了政府军费开支

C.限制了豪强地主对农民的剥削D.有利于物价稳定和商品交流

80.“方田均税法”和“一条鞭法”当时都遭到大地主反对,主要是因为()

A.只征收实物B.交纳货币地租

C.按田亩多少收税D.限制了高利贷盘剥

81.下列有关我国古代少数民族猛安谋克制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最初是契丹族的氏族部落组织B.对该民族社会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C.谋克户随着军事扩张成为地主D.是军事组织,也是地方行政组织

82.元朝的统一促进了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下列史实不具有这一作用的是()

A.蕃汉分治B.回族形成C.设宣政院D.行省制度

83.从根本上说元朝能统一中国并维持近百年的原因是()

A.蒙古族军事力量强大B.推行民族分化政策的结果

C.接受先进的社会经济、意识形态D.行省制度的巨大作用

84.元朝时,西藏正式成为元朝的行政区,元朝管辖西藏地区的机构是()

A.宣政院B.西藏行省C.乌思藏都司D.理藩院

85.元代剧作家最杰出的代表及其代表作是()

A.陆游《钗头风》B.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C.柳永《雨霖铃》D.关汉卿《窦娥冤》

86.宋代理学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由此导致的社会行为现象是()

A.知识分子埋头科举不问政事B.封建的伦理道德行为规范形成

C.早期民主启蒙思想在潜滋暗长D.农民起义受到社会的广泛谴责

87.郭守敬认为“历之本在于测验”,而测验之器莫先仪表。

反映其思想的行动是()

A.发明制作了世界上最早的地动仪

B.根据实际测量绘制了《禹贡地域图》

C.首次使用科学的方法实测了地球子午线

D.创制简仪、高表,主持全国范围的天文测量

88.明朝同西藏地区的关系进一步加强,其表现是()

①在西藏地区设立卫所②确立册封制度

③建立僧官制度④实行土司制度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①②③

89.明朝时期,五军都督府和兵部之间的关系是()

A.五军都督府主管军政,后部主管禁军

B.五军都督府奉旨调兵,兵部率军作战

C.前者拥有统兵权,后者拥有调兵权

D.各都督府相互隶属,最终由兵部统领

90.明朝选拔官吏沿袭了科举制,其主要特点是()

①从儒家的四书、五线中命题②废除明经诸科,设明法科

③答卷的文体为“八股文”④允许发挥个人见解

A.①②③B.①③C.①②④D.①②③④

91.明朝后期开始,中国的赋税基本上是征收货币。

对于这一变化,认识正确的是()

①客观上加重了农民的负担②有利于农产品的商品化

③反映出商品经济得到发展④表明重农抑商政策破产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92.从输入的产品特点看,郑和下西洋进行贸易活动的国内服务对象是()

A.东南沿海的商人B.皇室贵族

C.京城附近的商人D.大地主、大商人

93.明清时期中央政府在西南地区实行的“改土归流”()

A.是中央政权与地方政权的妥协B.使地方长官由世袭改为中央任命

C.为平定“三藩之乱”奠定了基础D.使中原先进农耕制度传入西南地区

94.明清时期,政府引进、推广种植玉米和甘薯之举,最符合当时国情的是()

A.大幅度增加粮食总产量B.扩大经济作物专业生产区域

C.开发和利用贫瘠的土地D.提高了农业生产商品化程度

95.和葡萄牙殖民者租占澳门无关的事件是()

A.明朝统治的腐朽

B.葡萄牙是当时世界上的殖民强国

C.葡萄牙以菲律宾为基地,不断骚扰我国东南沿海地区

D.葡萄牙控制了从欧洲到亚洲的航路

96.17、18世纪的“康乾盛世”被人称为“落日的辉煌”,造成这种“落日”局面的诸多原因中不包括()

A.统治者从根本上讲实行的是闭关锁国政策

B.西方国家此时出现了工业文明、资产阶级革命和思想启蒙运动

C.鸦片战争敲开了中国大门,中国开始丧失了独立自主

D.统治者以“天朝上国”自居,闭目塞听,未能“开眼看世界”

97.下列历史现象中.最能体现明清时期符合世界历史发展趋势的是()

A.玉米、甘薯等农作物传人我国,并在一些地区广泛种植

B.康熙帝实行更名田,以后清政府又规定1711年以后“滋生人丁,永不加赋”

C.苏州丝织业“小户”听大户呼织“计日受值”

D.贵金属货币的广泛应用,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

98.韩非子和黄宗羲对君主专制所持的观点几乎截然相反,其决定性因素在于两人()

A.所处的阶级立场不同B.接受外来思想影响不同

C.所处的社会历史发展阶段不同D.对社会发展规律认识不同

99.关于《天工开物》表述正确的是()

A.总结了明代农业、手工业生产技术B.介绍了欧洲先进水利技术

C.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农书D.没有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