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必修一1420课.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6750570 上传时间:2023-07-17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56.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历史必修一1420课.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高一历史必修一1420课.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高一历史必修一1420课.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高一历史必修一1420课.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高一历史必修一1420课.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高一历史必修一1420课.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高一历史必修一1420课.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高一历史必修一1420课.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高一历史必修一1420课.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高一历史必修一1420课.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高一历史必修一1420课.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高一历史必修一1420课.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高一历史必修一1420课.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高一历史必修一1420课.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高一历史必修一1420课.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高一历史必修一1420课.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高一历史必修一1420课.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高一历史必修一1420课.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高一历史必修一1420课.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高一历史必修一1420课.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一历史必修一1420课.docx

《高一历史必修一1420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历史必修一1420课.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一历史必修一1420课.docx

高一历史必修一1420课

第14课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材料一:

“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讲,日本是我们最近的邻邦。

……然而,在地球上现有的国家中,日本却是离我们最远的一个国家。

——央视主持人水均益

材料二:

“日本帝国主义是近代中国最凶恶、最野蛮的敌人。

——江泽民

为什么说现在的日本既是离我们最近又是离我们最远的国家?

为什么说“日本帝国主义是近代中国最凶恶、最野蛮的敌人”?

1.甲午战争与民族危机加深

日本:

日本为什么要侵略中国?

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制定对外扩张的“大陆政策”

朝鲜:

朝鲜与中日战争有什么关系?

爆发东学党起义

中国:

面对日本的侵略,清政府持何态度?

太后和李鸿章“避战求和”的政策

甲午战争前中日两国改革比较

但改革后日本存在国内市场狭小,资源匮乏等问题。

加上1890年的经济危机,因此人民起义不断日本统治集团急需从对外侵略扩张中寻求出路制定了以侵略中国为中心的“大陆政策”

1894年,朝鲜爆发东学党起义——清政府应朝鲜政府请求派兵帮助镇压——日本乘机派军队开进朝鲜

慈禧忙于自己的六十大寿庆典,希望对日“和平了事”。

李鸿章为保全自身实力和北洋地盘,采用“避敌自保”政策。

当时中国是大国,有四亿人口,军队95万,是正义的反侵略战争;日本是小国,军队只有29万,后方遥远,供应不便,是非正义的侵略战争。

而且在战争中,也有很多爱国官兵奋勇杀敌。

可是最终清政府失败了。

甲午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有哪些?

材料一:

“海军备款三千万,仅购数艘,而西太后即命提款,营构颐和园。

问海军衙门所管何职,则颐和园之工程也。

材料二:

黄海大战后,清军主力尚存。

1895年,日军进犯北洋海军基地威海卫。

丁汝昌主动请求歼敌,李鸿章下令:

“如违令出战,虽胜亦罪”。

材料三:

清军的枪炮大都购自英德美法等国,有的炮弹没有炸药,只有沙土,根本不能使用。

@内因政治:

清朝制度落后政治腐败

军事:

清政府避战求和政策、消极防御、武器装备不足、军纪散漫等

@外因①制度先进②日本蓄谋已久

中日甲午战争时,慈禧太后命人向李鸿章问策,李怒曰:

“总理度支(户部),平时请款驳诘,临事而问兵舰,兵舰果可恃乎?

……政府疑我跋扈,台谏参我贪婪,我再哓哓不已,今日尚有李鸿章乎?

在李鸿章看来,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在于(A)

A.军费不足、朝廷猜忌和同僚的倾轧B.军费不足、洋务派失误和朝廷猜忌

C.同僚倾轧、朝廷猜忌和洋务派失误D.同僚倾轧、洋务派失误和军费不足

李鸿章————————————伊藤博文《中日马关条约》(1895年)

内容1割辽东半岛(后赎回)、台湾和澎湖列岛给日本。

2赔偿日本军费二亿两白银。

3增开重庆、沙市、苏杭二州为通商口岸。

4允许日本在中国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影响1中国国土进一步沦丧,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2举借外债,使列强进一步控制中国的财政经济。

3使列强的侵略势力深入中国内地。

4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

中国社会半殖民地本封建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中华民族陷入极其深重的民族危机!

思考:

甲午战争给中国带来哪些影响?

2、八国联军侵华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资料:

最恨和约,误国殃民。

上行下效,民冤不伸。

神助拳,义和团,只因鬼子闹中原。

…兵法易,助学拳,要摈鬼子不费难。

挑铁路,把线砍,旋再毁坏大轮船。

大法国,心胆寒,英吉、俄罗势萧然。

1、结合课文材料义和团运动兴起的原因是什么?

帝国主义的侵略,教会势力的猖獗

2、“扶清灭洋”口号及其评价?

体现了爱国主义精神,但有一定的盲目排外性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其结果如何?

根本原因:

镇压中国人民的反帝爱国运动。

借口:

“救护驻华使馆,助中国剿匪”

结果:

尽管清政府被迫对列强宣战,但并没有真正抵抗的决心。

“剿匪谕旨”,还命李鸿章和奕劻与八国联军议和,签定《辛丑条约》。

1901年9月7日奕劻与李鸿章同十一国代表签订《辛丑条约》。

《辛丑条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辛丑条约》是帝国主义强加给中国的严重

不平等条约。

战后的巨额赔款,使人民生活更加贫困,社会经济更加凋敝;外国侵略者控制京津地区,便于列强直接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清政府彻底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统治秩序的完全确立,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了。

义和团运动是一场反帝爱国运动,体现了中国人民反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打击了帝国主义的嚣张气焰,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迷梦,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清王朝的改革运动。

但是,由于阶级和时代的局限,义和团的组织具有浓厚的封建迷信色彩;其口号具有盲目仇外的弱点;其斗争结果不能促使中国走向进步,只能更加落后。

第15课辛亥革命

一.背景:

①《辛丑条约》签订后,民族危机不断加深。

②清政府“新政”未能挽救其统治危机,客观上促进资本主义发展,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准备了一些条件。

③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党决心推翻清政府,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二.酝酿准备

1.经济、阶级准备:

19世纪末20世纪初,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并登上了历史舞台。

2.组织准备:

1894兴中会的建立标志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兴起,1905年中国同盟会在东京成立,它是第一个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3.军事准备:

革命党人多次发动起义(黄花岗起义影响最大),打击了清朝统治

4.理论准备:

三民主义。

(1)提出:

中国同盟会成立后,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将“十六字宗旨”概括为“民族、民权、民生”三民主义。

(2)内容:

①民族主义:

是反对民族压迫反对满洲贵族的专制统治,恢复汉族的正统地位;

②民权主义:

是推翻君主专制政体,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中华民国,国民一律平等;(核心)

③民生主义:

是解决以土地为中心的财富重新分配问题,平均地权。

(3)评价:

①意义:

三民主义集中代表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利益;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民主权利和发展经济的共同愿望。

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

②局限性:

三民主义没有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要求,也没有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

5、革命派同保皇派的思想论战,推动革命高潮到来。

二、经过:

武昌起义。

1、概况:

时间:

1911年10月10日 地点:

武昌 人物:

熊秉坤、金兆龙。

2、结果:

武昌起义——湖北军政府成立——全国十几个省宣布独立,清朝在全国的统治土崩瓦解

三、民国的建立与帝国的终结

(一)中华民国的成立

1.中华民国成立:

①成立:

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

②临时大总统:

孙中山。

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颁布:

1912年3月11日正式颁布。

①目的:

限制袁世凯的权力,防止袁世凯独裁专权。

②性质:

近代中国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国家临时大法。

③意义: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以法律形式宣布国家主权属于人民,规定了人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这是近代中国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宪法性质的国家临时大法。

新的共和代议制度的法律形式由此确立。

(二)、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

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中国进入北洋军阀统治时期。

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的原因

(1)帝国主义要扶植袁世凯做统治中国的代理人

(2)立宪党人和旧官僚害怕革命会危及到自己利益,也支持袁世凯

(3)一部分革命当人将推翻帝制的希望寄托在袁世凯身上,同意议和

(4)袁世凯本人有重兵

四、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1、历史功绩

①辛亥革命是一场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不彻底)

②推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制定《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③使民主共和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④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

(经济上的意义,根本目的)

2、历史局限:

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没有依靠和发动广大群众,在关键时刻向帝国主义封建势力妥协,使革命果实落入了袁世凯手中,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没有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

 

五、“有人说,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是一次成功的革命;也有人说,辛亥革命没有改变中国的历史命运,是一次失败的革命。

怎样理解?

(1)成功的原因:

辛亥革命作为一场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其根本目的是要推翻帝国主义压迫,铲除封建制度,使中国成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为资本主义发展开辟道路。

其直接目标是要推翻满清政权,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从直接结果看,辛亥革命推翻了满清王朝的腐朽统治,结束了长达两千年的封建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颁布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革命纲领,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自由的权利,使民主共和国观念深入人心。

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因而辛亥革命成功了。

(2)失败的原因:

从最终结果看,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所窃取,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没有完成,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所以说辛亥革命是失败了。

第16课五四爱国运动(1919年)

一、原因:

国内原因

⑴政治基础(根本原因):

北洋军阀的封建专制统治促使国内阶级矛盾日益加深。

⑵经济基础:

民族工业出现“短暂的春天”。

⑶阶级基础:

中国工人阶级力量的不断壮大。

⑷思想基础:

新文化运动促进中国人民新觉醒。

⑸导火线:

1919年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国际原因

⑴一战期间,日本加紧侵略中国,民族危机加剧。

(1915年1月,日本向中国提出“二十一条”,妄图使中国沦为日本的殖民地。

⑵俄国十月革命给中国人民指明了解放道路。

二、经过:

(两个阶段,两个中心)

 

时间

中心

主力

斗争

形式

第一阶段

1919年5

月4日

北京

学生

罢课

第二阶段

1919年6

月初(3日)

上海

工人

三罢

3、初步胜利:

释放学生,罢免卖国贼职务,拒签和约,取得初步胜利。

三、意义:

(1)五四运动是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爱国主义精神贯穿运动的始终,是“五四”精神的主旋律。

(2)五四运动也是一场广泛传播民主和科学的新文化运动,体现了鲜明的民主和科学精神。

(3)五四运动又是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它体现了追求真理、勇于解放的精神。

(4)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4、五四精神:

爱国进步、民主科学、文化启蒙

第18课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二.马克思主义诞生——《共产党宣言》

设问:

马克思主义包括几个组成部分?

提示:

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组成部分。

设问:

马克思主义诞生有哪些条件?

提示:

社会经济条件:

工业革命的发展,经济危机暴露出资本主义社会的腐朽。

阶级条件:

工人运动高涨,显示出伟大力量。

思想条件:

吸收了人类一切的优秀文明:

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德国古典哲学。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个人条件:

马克思、恩格斯把理论和工人运动实践相结合。

设问:

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是什么?

提示:

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设问:

《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它的发表有何意义?

提示:

《共产党宣言》内容:

①社会进步论:

社会是由低到告的一个发展过程,肯定资本主义的作用;②剩余价值论:

揭示了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矛盾;③工人阶级的历史使命——解放全人类,创造新社会;④昭示了未来社会的原则——共产主义(“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

《共产党宣言》的发表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

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使无产阶级运动具有了强大的思想武器;在它的指导下,工人运动蓬勃兴起;对人类社会进程产生了重大影响——社会主义。

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轰轰烈烈的无产阶级革命爆发啦!

三.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巴黎公社

关于巴黎公社,马克思曾这样的评价:

“这是一场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发生的革命”

设问:

1871年的巴黎公社是在怎样的历史条件下出现的呢?

提示:

法国在普法战争失败后建立的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实行卖国和敌视工人的反动政策,是巴黎发生革命的直接原因。

设问:

巴黎公社采取了哪些措施来巩固巴黎公社政权?

提示:

措施:

政治上摧毁旧机构,成立权力机关,选举公社委员,建立新政权;

经济上废除资本主义私有制,维护劳动者利益,消灭反动残余势力

性质:

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

但在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和外国势力的联合绞杀下,巴黎公社最终失败。

面对残暴的敌人,公社社员们英勇不屈,顽强斗争,书写了可歌可泣的辉煌篇章。

设问:

为什么巴黎公社失败了呢?

提示:

①敌强—普法联军镇压;

②未乘胜追击敌人;

③未没收法兰西银行,让它给反动政府以资助;

④无产阶级孤军奋战,未发动农民;

根本原因:

资本主义还处于上升时期,还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这一时期,第二次工业革命刚开始不久,法国的资产阶级革命仍然没有完成。

设问:

巴黎公社给我们留下了什么深刻启示?

提示:

(本题可让学生畅谈自己的感受,以锻炼思维能力。

)如应彻底消灭反动势力、建立强有力的国家机器、不能孤军奋战,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客观条件还不成熟、缺乏成熟的马克思主义政党领导,巴黎公社的一些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如:

革命首创精神、彻底的革命精神、爱国主义精神、勇于请人民监督,勇于对人民负责的行政理念等。

第19课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

一、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历史条件

1、客观条件:

第一,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俄国,已进入到帝国主义阶段,具有帝国主义特征;但资本主义发展远远落后于美、德、英、法等国;

第二,由于俄国是通过1861年改革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的,俄国帝国主义具有军事封建色彩,且对国外资本依赖性强,使俄国成为帝国主义各种矛盾表现得最集中、最尖锐的国家,从而使俄国成为帝国主义链条上最薄弱的环节;

第三,第一次世界大战一方面激化了俄国的各种社会矛盾,加速了革命形势的发展,另一方面各主要帝国主义国家大多卷入战争,为俄国革命创造了有利的国际环境。

2、主观条件:

第一,俄国的无产阶级身受资本主义和封建农奴制残余的双重压迫,革命性较强,且不断发展壮大;

第二,有列宁领导下的比较成熟的无产阶级政党——布尔什维克党的正确领导;

第三,广大的贫苦农民成为革命的同盟军。

综合以上主客观条件可以看出,当统治阶级再也统治不下去,当被统治阶级再也生存不下去的时候,革命的时机就成熟了

二、俄国十月革命的经过。

抓住从二月革命到十月革命的发展过程,通过几个主要的事件来把握,如:

二月革命、《四月提纲》、“七月流血事件”、彼得格勒武装起义、苏维埃政权的巩固措施。

三、关于十月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

从对俄国、对世界及对人类历史的进程三个方面来归纳整理:

①、对俄国历史的影响:

十月革命的胜利,在世界上建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国家,劳动人民开始实现“当家作主”的美好愿望;保持了国家独立和领土完整;加速了苏联的现代化进程。

②、对世界历史进程的影响:

它的胜利冲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世界政治大格局。

它把人类历史带入一个新时代,世界从此进入一个由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时期;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鼓舞了国际无产阶级和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革命斗争,推动了亚洲国家的民族独立运动。

③、对人类历史的影响:

是世界现代史的开端。

十月革命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由理论到实践、由一国实践到多国实践的发展历程中的成功案例。

四.二月革命与十月革命比较

名称

二月革命

十月革命

领导者

自发斗争

布尔什维克

目标

“面包、停止战争”

建立社会主义

指导纲领

 没有

《四月提纲》 

性质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无产阶级革命

革命任务

推翻沙皇统治

推翻资临时政府

结果

建立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并继续参战

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退出一战

五.十月革命的特点有哪些?

中国革命道路和俄国革命道路有何不同?

导致这种不同的原因是什么?

有何启示?

(1)特点:

①从理论角度看:

列宁继承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开创了无产阶级革命可以在一个经济相对落后的资本主义国家中首先夺得政权的学说,并通过十月革命的实践进行了验证。

②从革命道路看,十月革命走的是由中心城市武装起义扩大到中小城市和农村的道路,这正是俄国革命的特殊性。

③从革命方式看,经历了由设想和平夺取到用暴力革命形式夺取政权。

④从革命阶段性看,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紧密相连(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形成了急剧发展的两个不同性质阶段的革命。

(2)不同道路:

俄国“城市中心论”;

中国“农村包围城市”。

(3)原因:

具体国情不同

(4)启示:

符合本国的国情,不能照搬别国经验。

20课新民主主义与中国共产党

一、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1.历史条件:

(1)经济基础:

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2)阶级基础:

无产阶级的发展壮大;(3)思想基础:

马克思主义的传播;(4)组织基础:

中国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建立。

2、成立(1921.7.23)

中共“一大”解决了什么问题?

提出了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纲领,规定了党的名称,确立了党的性质,提出了奋斗目标,并选举了中央领导。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有了一个全国统一的无产阶级的新型政党。

它是一个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基础的政党,与此前的资产阶级政党有着根本的区别。

3、中共“二大”(1922)

“二大”把现阶段党的奋斗目标修改为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军阀,建立民主共和国。

这一修改符合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情。

4.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开展工人运动是党的中心任务。

在中共的领导下,中国工人运动出现了第一次高潮。

这次运动以京汉铁路工人罢工被镇压而告终这次运动失败给中国共产党留下了什么教训?

答:

他们认识到必须团结广大农民,民族资产阶级,建立统一战线,才能取得革命的胜利。

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的失败教训,迫使中国共产党开始寻找革命的盟友。

中国共产党在认真分析了当时的形势后,认为只有团结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建立统一战线,才能取得革命胜利。

在这种情况下,寻求与国民党合作,建立统一战线就提上了中国共产党的议事日程。

二、国共合作与国民革命

(1)背景:

在当时,中国共产党力量弱小且无武装,对封建军阀统治力量强大的现状有了更加清晰地了解;中共认为国民党不但具有一定的武装力量,而且在当时,孙中山领导下的国民党相比其他党派是最具有革命性的,并且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的内容与中共的纲领比较一致。

而当时孙中山认为单靠国民党的力量不足以推翻北洋军阀,也需要寻找合作伙伴。

于是在共产国际的促成下,国共实现第一次合作。

国民革命运动的开展是以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的正式实现作为标志的。

(2)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

1924年1月,国民党召开一大,同意共产党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以此为标志,国共合作第一次合作正式形成。

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

新三民主义及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

(3)国民革命运动。

表现有哪些?

主要表现有工人运动出现高涨(如五卅运动、省港大罢工、上海工人三次武装起义等)和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

(4)大革命失败。

政党国民革命迅速发展的时候,国民党右派发动了反革命政变,轰轰烈烈的国民革命最终失败。

大革命失败的标志是什么?

1927年,国民党先后发动“四一二”与“七一五”反革命政变,此次国共合作以破裂结束。

这次合作的结局说明了什么,给中共提供了怎样的教训?

说明了两党代表的阶级利益是根本不同的。

当共同的目标完成后,阶级矛盾就会上升为主要矛盾。

给中共提供的教训是,必须建立自己独立的武装,要掌握革命的领导权。

三、工农武装割据

1.南昌起义

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打响了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

这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和建立人民军队的开始,因此把这一天定为建军节。

于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革命时期——土地革命时期。

为什么称这段时期为土地革命时期?

与哪次会议有关?

这次会议确立了什么目标?

因为这一时期的总方针是:

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

这个方针是“八七会议”上提出来的,会上提出的目标是夺取城市。

当时这一目标是否可行?

不可行。

因为当时共产党军队的力量依然很薄弱,而城市是国民党主要把守的地方,不易攻破。

根据会议决议,毛泽东到湖南领导湘赣边秋收起义。

由于敌人在长沙的力量强大,把起义部队转向农村。

2.井冈山道路的开辟

井冈山道路的含义是什么?

所谓井冈山道路,是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政权的正确道路。

为什么说井冈山道路是正确的呢?

因为:

1928-1930年,中国共产党开辟了一系列重要的革命根据地,红军不断壮大,“工农武装割据”由星星之火,燃成燎原之势。

四、红军长征与西安事变

1.红军长征

红军长征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

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王明“左”倾错误的指导。

问题:

红军长征途中最关键的转折性事件是什么?

这次会议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有什么重大意义。

1935年遵义会议的召开。

主要内容:

会议纠正了错误的军事路线,改组中央领导机构,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历史意义:

遵义会议扭转了长征初期被动挨打的局面,革命形势开始转危为安。

在长征途中,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要发表《八一宣言》呢?

日本加紧侵略中国,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

1935年10月,中央红军胜利到达陕北,

不久以延安为中心,建立了陕甘宁革命根

据地。

陕甘宁革命根据地后来成为敌后抗

日根据地的总后方。

12月底,中共中央在

瓦窑堡召开会议,正式确定建立抗日民族

统一战线的方针。

中国共产党建立统一战线的主张国民党会同意吗?

为什么?

 

2.西安事变(背景、经过、结果及意义)

1936年12月12日,发生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

分析这一事件发生的原因。

民族危机加深,国民党内部发生分化。

国将领张学良,杨虎城为逼蒋介石抗日,

发动了双十二事变。

(当民族矛盾上升时,

阶级矛盾会弱化为次要矛盾,这是理论

上分析西安事变发生的原因)

西安事变后复杂的形势怎样?

西安事变在国内外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各

种政治势力从各自的利益出发,提出了各

种不同的主张,形成了极其复杂的政治局

面。

中国共产党为什么此时提出和平解决的方案呢?

中国共产党分析事变引发的复杂局势,认为存在着两个前途:

一是由此引起新的内战,削弱全国的抗日力量,推迟全国抗战的发动;二是由此结束十年内战,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共产党从中华民族的整体利益和抗日大局出发,确定解决事变的方针;和平解决,反对新的内战,推动南京国民政府走向抗日,在政治上和军事上给予张、杨积极和实际的帮助。

中共派以周恩来为首的代表团赴西安参加谈判。

周恩来等人做了大量艰苦细致的宣传和说服工作,经过多方面的努力,蒋介石被迫接受了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主张,西安事变得到和平解决。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有什么意义?

为国共第二次合作的实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和全民族抗日局面的最终形成打下了重要基础。

五、抗日战争

1、卢沟桥事变。

1937年7月7日,日本制造了卢沟桥事变,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

7月8日,中共发表宣言,提出建立民族统一战线,号召人民奋起抵抗。

8月22日,南京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发布命令,将西北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任命朱德,彭德怀为正副总指挥;后来又把南方八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