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教案高中历史新课标《必修二》教学要求 最新.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327217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34.9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历史教案高中历史新课标《必修二》教学要求 最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高一历史教案高中历史新课标《必修二》教学要求 最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高一历史教案高中历史新课标《必修二》教学要求 最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高一历史教案高中历史新课标《必修二》教学要求 最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高一历史教案高中历史新课标《必修二》教学要求 最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高一历史教案高中历史新课标《必修二》教学要求 最新.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7页
高一历史教案高中历史新课标《必修二》教学要求 最新.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7页
高一历史教案高中历史新课标《必修二》教学要求 最新.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7页
高一历史教案高中历史新课标《必修二》教学要求 最新.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7页
高一历史教案高中历史新课标《必修二》教学要求 最新.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7页
高一历史教案高中历史新课标《必修二》教学要求 最新.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7页
高一历史教案高中历史新课标《必修二》教学要求 最新.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7页
高一历史教案高中历史新课标《必修二》教学要求 最新.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7页
高一历史教案高中历史新课标《必修二》教学要求 最新.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7页
高一历史教案高中历史新课标《必修二》教学要求 最新.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7页
高一历史教案高中历史新课标《必修二》教学要求 最新.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7页
高一历史教案高中历史新课标《必修二》教学要求 最新.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7页
高一历史教案高中历史新课标《必修二》教学要求 最新.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7页
高一历史教案高中历史新课标《必修二》教学要求 最新.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7页
高一历史教案高中历史新课标《必修二》教学要求 最新.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7页
亲,该文档总共2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一历史教案高中历史新课标《必修二》教学要求 最新.docx

《高一历史教案高中历史新课标《必修二》教学要求 最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历史教案高中历史新课标《必修二》教学要求 最新.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一历史教案高中历史新课标《必修二》教学要求 最新.docx

高一历史教案高中历史新课标《必修二》教学要求最新

高中历史课标必修二教学要求

课程目标:

《历史Ⅱ》反映的是人类社会经济和社会生活领域进程中的重要史实。

经济活动和社会生活是人类活动的基础,人类的社会生产或经济活动总是与一个社会中的经济制度、经济活动参与者的积极性以及经济活动的效益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把握这三个方面也就把握了某一历史时期社会经济活动的本质。

人类的经济活动一方面是为了最大限度地创造社会财富,另一方面又是为了推动社会的全面发展,实现最大限度的公平,它与政治、思想文化有着密切联系,这是实现社会和谐发展的基点,这是防止经济活动迷失道德方向的关键。

因此我们学习经济和社会生活领域的历史,要关注经济活动的三个基本要素,感受人类经济与社会生活的丰富多彩,同时也要认识到它的终极目标以及它与人类政治活动和思想文化发展的联系,培养崇高的文化追求和社会和谐发展的历史责任感。

在知识目标上,通过学习,要能够感受人类丰富的经济和社会生活,了解人类历史上重要的经济制度、活动方式、经济效益以及影响经济效益的诸多因素,科学地总结经验教训,正确地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在方法与能力目标上,要学习搜集历史上有关经济活动方面的资料,并能进行初步的归纳与分析;学会从历史的角度、经济要素的原理来分析和认识不同时期的经济制度和经济现象,实物、图片和计量性的图表对经济和生活史的学习来说,具有重要的搜集和运用价值。

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能从经济的角度认识基本国情,知道选择社会主义制度的历史必然和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艰辛与曲折,增强为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奋斗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同时也能够认识到人类社会发展的多样性,善于学习和吸收其他民族和国家发展经济的经验,形成开放意识,适应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

实际上三方面的目标是相辅相成的统一体,其目标是通过八个学习专题来建构的。

每个专题都反映了一个历史时期某个国家、区域或某一类社会形态中经济发展的基本要素和特点,每一个专题的学习都可以从历史的角度来了解一种经济制度或经济现象的缘起、发展、变迁及其历史影响,每一个专题的学习都可以在古今相通、中外相联的视角里汲取历史的经验教训,更好地展望中国和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更好地懂得经济活动当以人为本的道德诉求,更好地理解科技与生活的人文情怀。

以下我们用表格具体分解《历史Ⅱ》课程目标里的八个专题的内容标准与教学要求,并将不同版本的一些有个性色彩的历史结论呈现出来。

专题一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内容标准

学习要求

教学建议

 

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1.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经历了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的变革与成熟的过程。

2.知道古代中国土地制度的构成。

3.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并能举出一二则典型史实加以说明。

4.认识到古代中国以先进的农业文明闻名于世,小农经济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并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5.养育珍惜土地的意识和关注农民的慈爱情怀。

1.帮助学生确立诸如春秋战国、宋元之类的较大跨度的历史分期的框架,以帮助学生在一定的时空框架内有效梳理重要史实与概念,同时奠定古代经济史学习的基础。

2.引导学生分别从生产力角度(重在耕作技术兼顾水利)和生产关系角度(重在土地制度兼顾赋税制)提纲挈领地概括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3.联系必修Ⅰ的古代中央集权制形成和近现代的农民革命,引导学生围绕土地和农民的话题,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认识,努力将史实、历史思维、历史认识、情感体验和现实关注揉合在“土地—农民”的话题之中。

 

 

列举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认识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1.列举古代中国手工业在纺织、冶金和制瓷等部门的发展的成就。

2.了解古代手工业多种经营模式,认识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点。

3.欣赏精美的手工业品,体会工匠的创造性智慧,感受古代中国领先世界的自豪,懂得爱护文物是每个公民的神圣职责。

 

1.可以要求学生先按手工业部门分类举出古代手工业发展的突出成就,再沿着历史发展的阶段脉络,综合不同时期的手工业发展成就,形成如下格式的表格:

历史时期

代表性成就

 

 

这样就能帮助学生重组教材,从纵横两个方面把握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

2.古代手工业发展特点可以关注以下几方面:

源远流长、多种经营模式、产品尤其是官营手工产品十分精美、与自然经济的关系等。

教学时需要征引相应的例子(包括历史图片或部分史料)。

3.适当联系后面的经济史内容,使学生明白明清时期在部分手工业行业里已经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也可以联系前面的农业经济,以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自然经济的特征和手工业在自然经济结构中的地位。

以此实现知识迁移。

 

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1.概述古代中国在“市”的形成与发展、商业都会的兴盛以及商人活动等方面呈现出来的商业发展的概貌。

2.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并在古代中国经济基本结构里恰当地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作用和地位。

3.描述古代商业发展的一些经典场景。

感受商业的流动性与活跃性。

1.运用生动的与内容有关的图片、实物以及文字资料等史料来组织学生的描述、体验和分析等学习活动,以体现商业的流动性、活跃性和情境性等商业属性,增强学生对我国古代商业发展面貌的了解。

2.一方面可以大体勾勒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基本脉络,另一方面可以基于都会、“市”和商人等商业元素的分解来例举典型表现,如此便可以从纵横两方面来帮助学生了解商业发展的特点。

3.适当联系古代农业、手工业,说明古代经济的发展也包括商业的繁荣,理解商业在传统的自然经济结构里的次要地位。

4.可以援引一些旅游资源和“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无商不奸”的说法,来激活学生的思维。

了解“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其影响,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1.了解“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其影响,知道“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的关系。

2.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的原因。

3.提高对外开放意识、树立农工商协调发展的科学发展观。

1.问题探究、历史比较和历史与现实的对话是教学设计值得关注的三个领域。

其实它们也是三位一体的,即设定一定的情境问题,展开或纵或横的比较,通过比较,展开历史与现实的对话,实现知识和思维的联想与迁移,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目标。

例如:

提供“重农抑商”方面的史料,再设计一系列问题:

“重农抑商”政策有哪些表现?

在秦汉与明清时期各有怎样的影响?

“重农抑商”与“海禁”政策又有哪些联系与区别?

在今天的现代化进程里,我们如何处理农业与商业的关系?

2.可以由封建王朝的经济政策及影响的分析而引出资本主义萌芽的话题,也可以由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的原因引出经济政策,这只是教学策略问题,教师在处理教材时,要注意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与经济政策之间的关系,尽量纳入“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的视野里进行教学。

3.分析政策的影响和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原因时,要鼓励个性化的表述,关注其情绪感受,而不要拘泥于抽象的条条框框的陈述。

 

史论共享:

1.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是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在没有天灾、战乱和苛政干扰的情况下,“男耕女织”式的小农经济可以使农民勉强自给自足。

中国古代的重大文明成就,都是在农业经济发展基础上取得的。

但是,小农经济狭小的生产规模和简单的分工,很难扩大再生产,阻碍了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的发展,到近代以后,它已经成为阻碍生产发展的因素。

2.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点:

中国传统社会长期存在农耕为主兼营副业的自给自足的手工业经济。

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就成为古代中国手工业三种主要经营形态,代表中国古代手工业水平的则是官营和专业的私营手工业生产。

在漫长的自给自足自然经济时代,家庭手工业占有相当的比重。

家庭手工业生产对于稳定小农经济起到一定作用,但技术落后,生产分散,妨碍了市场发育。

3.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中国人很早就学会经商,商业起源很早,并且在不断地发展;农耕时代的中国商业和商人的命运,与政府的商业政策息息相关。

春秋战国时期,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然而整体看来,古代中国商业发展始终处于封建政府的抑制之下。

古代中国的商业发展促进了经济的进步,商业繁盛促使了古代都会的大量兴起。

4.“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

“重农抑商”政策是为了维护专制主义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也有安定人心的政治文化方面的考虑。

但是,明清时期的抑商政策,不仅阻碍工商业发展,社会经济活力受到压抑,而且强化了自然经济,使之迟迟难以瓦解,新的经济因素和生产方式的萌芽长期得不到正常发育,资本主义萌芽发展非常缓慢。

“重农抑商”政策,虽然不能完全遏制民间商品经济的发展,但它导致中国被远远甩在世界工业文明潮流的后面。

5.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

闭关锁国政策,不仅妨碍海外市场开拓,抑制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资本主义萌芽滋长,使中国失去了利用国际贸易的优势地位开辟海外市场、刺激资本扩张、推进工业化的契机;而且使中国与世隔绝,从而阻断了中国学习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使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

 

专题二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内容标准

学习要求

教学建议

 

简述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近代民族工业兴起的史实,认识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

1.简述鸦片战争后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和机器工业在中国出现的史实。

2.简述中国传统经济结构的变动。

3.认识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

4.知道是欧风美雨使中国传统经济结构逐渐瓦解,又使列强入侵打断了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进程,在破坏了传统经济结构的同时,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

认识到这是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的社会变动时期。

1.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包含以下方面:

自然经济的解体、不同资本类型的机器工业的出现以及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相关教学活动可以聚焦于经济结构的变动来展开,例如,从经济结构变动的原因来了解外国资本主义入侵的影响;又如,由经济结构变动的情况来来认识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等。

2.一方面,应该从近代资本主义生产的若干经济要素入手,引导学生认识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这些要素包括:

商品市场、劳动力、机器设备、资本投资等。

另一方面,应该向学生提供较广的社会因素引导学生认识背景,这些因素包括西方的工业革命以及侵略扩张、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等。

3.适当联系第1单元的古代经济结构和明清时期的资本主义萌芽,后顾民国时期的民族工业,简要勾勒19世纪六七十年代到20世纪初期民族工业兴起和初步发展的基本线索,也能更深入地理解近代经济结构的变动和中国资本主义所处的背景。

 

了解民国时期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主要史实,探讨影响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

1.了解民国初期、国民政府前十年、抗战时期以及解放战争时期我国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主要史实。

2.探讨影响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

3.体会民族工业的代表人物所表现的自强不息的爱国精神和创业品质。

1.可以先分析民国时期民族资本主义工业演进过程中或发展或萎缩的阶段性原因,然后再整体概述影响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

2.经济史尤其是民族资本主义艰难发展、夹缝求生存的历史,值得从人物的角度作适当的和可能性的拓展,例如张謇、荣氏兄弟等人物。

既可以由此分析近代经济状况,又能够引导学生发现和学习工商巨子的诸多精神。

3.教师可以通过曲线图、数据统计表等形式来引导学生感受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历程,可以搜集和调查民国时期南京、上海、南通、无锡等地的工业发展的史料,以更好地认识影响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

 

探讨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1.从经济、政治和思想等层面探讨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地位和历史作用。

2.认识到民族独立、社会民主、国家统一才是民族工业健康发展的保证,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走资本主义的道路是行不通的,中国资产阶级的力量和成熟程度都不如欧美,无法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

1.这是一个理论要求很高的问题,不能脱离资本主义发展的具体阶段和相关史实来独立探究,因而要在本专题的前两个问题的了解和探究的基础上,加以展开。

2.可以联系历史必修Ⅰ、必修Ⅲ的近代民主革命、思想解放部分的有关内容,探讨中国资本主义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这就需要建构一个横向的宏观框架:

中国资本主义在经济、政治领域中的地位和作用,在思想领域中的历史作用。

3.要使这一理性问题的教学带有更多的活动课特征,例如“茅盾的《子夜》读后感”,再如“图片里的历史理性”等,探究过程要重视多维度的思考和自由的表达,也要注意历史与现实的对话,激活学生振兴民族工业的热情。

史论共享:

1.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

鸦片战争后,手工棉纺织业的衰败标志着自然经济开始解体,自然经济的破坏,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势力的入侵逐渐使中国成为世界资本主义的经济附庸,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商品市场,大量农民和手工业者的破产又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市场。

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促进了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期间部分手工工场开始采用机器生产,转变为近代工矿企业。

2.影响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

由于日本帝国主义的侵华战争、美国的经济侵略以及官僚资本的垄断与压迫,国民政府的恶性通货膨胀政策(大举内债和滥发纸币),繁重的捐税负担以及封建势力的严重束缚,民族资本主义工业陷于困境。

总之,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不仅阻碍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而且直接威胁着它的生存,把它推向艰难的境地,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民族资产阶级无法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走资本主义的道路行不通。

专题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内容标准

学习要求

教学建议

 

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

1.概述我国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下列实践活动:

过渡时期总路线、三大改造、中共八大、“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以及十年“文革”等。

2.总结20世纪50—70年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

3.形成实事求是的态度和关注国情的意识。

1.教学中可以对20世纪50——70年代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做成功和失败两个层面的分类归纳,以帮助学生在宏观上把握20多年的探索历程,为讨论经验教训提供两个层面的史实支撑。

2.引导学生从抓住关键词和时代的阶段特征入手来概述有关的探索实践。

例如围绕“主要矛盾、总任务”去提取中共“八大”的主要内容,抓住生产资料公有制的确立、探索的良好开端和严重失误等阶段特征去概述探索历程上的实践。

3.引导和帮助学生直观、感性地了解探索道路上的历史变迁,例如搜集“大跃进”时期的一些漫画、歌谣、文献资料,反映“文革”历史的影像资料、回忆录或文艺作品。

4.适当联系必修Ⅰ专题四中政治建设的曲折历程,组织学生讨论20世纪50-70年代我国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的经验教训。

要注意历史地客观地加以评述。

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

1.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的内容。

2.认识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对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

1.适度补充关于“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的内容,说明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历史背景。

提示学生从“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经济方针”等方面去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

2.作适当的联系和比较,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在纵向的历史视野里,认识十一届三中全会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

联系必修Ⅰ的内容,认识十一届三中全会是继辛亥革命、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之后的第三次历史性巨变。

与中共八大比较,认识十一届三中全会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中的历史地位。

3.要通过.搜集资料,特别是身边的事实来说明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变化。

 

讲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1.简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

2.认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国有企业改革对国民经济发展的作用。

3.感受改革对于社会发展、组织发展和个人发展的活力效应。

1.可以从人民公社体制存在的弊端入手,说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再通过教材提供的材料和图片来分析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特点和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

2.布置学生围绕“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做一些采访和资料搜集工作,老师也应当有这方面的资料准备,以充分了解和认识有关改革的内容和影响。

例如几个农户的农业生产变迁状况、本地一个国有企业的改制效益等。

3.可以围绕管理体制改革、所有制改革和分配制度改革几个方面来帮助学生了解国有企业改革的内容。

4.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特别是对经济发展的关系,需要关注现实(例如取消农业税),也需要运用一些典型材料。

因此讨论和对话就是教学中十分重要的形式,用于讨论的问题设计尽量不要局限于单纯的改革与经济的范畴。

概述创办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和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史实,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

1.概述创办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和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史实。

2.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

3.感受对外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重大成就所带来的变化。

1.结合地图、注重图表示例是有效地帮助学生学习对外开放内容的关键,例如观察地图或填写历史地图来概述经济特区与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布局,再例如用图示法展现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形成的过程:

“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发区→内地”,这样一个多层次有重点,点、线、面结合的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

2.做些理性分析:

特区“特”在何处,特区与特别行政区的区别,用数据来说明特区外向型经济的建立与发展,沿海地区实行外向型经济战略所具有的探索和示范作用等。

3.搜集有关深圳、浦东开发开放的图片或亲身经历的事实,有说服力地证明对外开放的价值,也可以举办小型的深圳、浦东发展前后图片展。

 

了解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认识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

1.了解中共十四大、十四届三中全会、十五大的内容,知道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

2.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对现代化建设的意义。

1.可以引导学生将改革开放以来的党的会议以列表的形式梳理一下,使其较清晰地了解从经济改革的起步到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

2.可以布置一些查阅资料、人物访谈的活动,让学生提供史料或口述史来进行当代史的学习。

例如访问老人,了解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说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要性;再如查阅资料,了解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决策情况。

3.可以组织问题讨论: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对现代化建设的影响;市场经济下的我们的生活。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的联系与本质区别。

4.注意联系必修Ⅲ专题四的邓小平理论来拓展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认识。

史论共享:

1.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经验教训:

中共八大提出的许多方针和设想富有创造性,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它集中体现了中共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方面所取得的初步成果。

20世纪70年代,正是国际局势趋向缓和、许多国家经济起飞或开始持续发展的时期,受文化大革命的影响,中国不仅没能缩小与发达国家已有的差距,反而拉大了差距,从而失去了一次宝贵的发展机遇。

“文化大革命”从反面为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极其沉痛的教训。

2.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意义:

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实行改革开放的决策,开始了中国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僵化半僵化到全面改革、从封闭半封闭到对外开放的历史性转变。

以这次会议为起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正式开辟,伟大的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由此揭开序幕;这次会议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是新中国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的一次伟大的转折,成为开创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伟大起点。

3.经济体制改革的意义: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中国农村经济体制的一次重大变革,它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的经济形势和社会面貌。

国有企业改革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力,逐渐形成了一批有实力和活力的大企业集团,国有资产大幅增加,有利于国民经济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总之,经济体制改革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极大地解放了社会生产力,推动了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

 

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内容标准

学习要求

教学建议

 

 

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1.了解近代以来人们衣、食、住等物质生活方面变化的史实。

2.了解近代以来“断发易服”、“废止缠足”、婚丧嫁娶习俗和人们社交礼仪变化的史实。

3.探讨影响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因素。

1.本专题内容与学生的生活联系密切,可以引导学生将所学内容与对周围事物的观察、思考结合起来。

2.可以从衣、食、住三个方面构勒近现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的变迁轨迹,宏观构勒知识框架,再抓住某一个领域做一点微观透视,例如“衣”,可以透析中山装和旗袍来聚焦西装传入和流行对中国服饰改革的推动作用等。

3.鼓励学生查阅历史老照片,或访问老一辈的工人(或农民),了解新中国成立以来人们生活的变化,并编一份图文并茂的小报。

 

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认识其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

1.了解近代以来交通和通讯工具发展更新的过程和突出表现。

2.认识交通和通讯工具进步对民众生活的影响。

1.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围绕“交通工具的发展”和“通讯工具的变迁”两个方面编写本课内容知识结构图表。

2.可以创设与交通和通讯工具变化相关的情境问题,组织学生畅所欲言地围绕“生活影响”来陈述他们的看法。

这是教学的重点内容。

3.以“社区或村庄中人们出行方式的变化”为题进行社会调查,感受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写出调查报告。

 

以我国近现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的逐渐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

1.了解近代不同时期具有代表性的报刊及其对中国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

2.了解影视事业发展的标志性事件。

3.了解互联网逐渐普及的基本史实。

4.感受大众传播媒体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影响,认识到传媒的力量。

1.自主性和图片的丰富性应该教学中值得追求的目标。

可以引导学生根据教材、结合所学,编写“中国报刊和影视事业发展大事纪”,再仿照某份历史上的报刊格式编一份“中国影视史”一类的小报,在运用中感知历史、走进历史。

2.联系必修Ⅲ近代思想解放潮流的历史,认识报刊在近代革命中所起的制造舆论、唤醒民众的启蒙作用,

3.可以围绕“网络作为‘第四媒介’如何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或者“网络对青少年有益还是有害”等话题激发学生的情绪体验和思辩热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