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松江区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6752349 上传时间:2023-07-17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2.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上海市松江区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上海市松江区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上海市松江区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上海市松江区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上海市松江区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上海市松江区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上海市松江区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上海市松江区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上海市松江区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上海市松江区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上海市松江区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上海市松江区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上海市松江区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上海市松江区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上海市松江区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上海市松江区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上海市松江区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上海市松江区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上海市松江区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上海市松江区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

《上海市松江区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上海市松江区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上海市松江区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

上海市松江区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

2019学年第一学期八年级语文期末考试试卷

(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共26题。

2.请将所有答案做在答题纸的指定位置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计分。

一、文言文

1.默写

(1)争渡,争渡,_________________。

(《如梦令》)

(2)我报路长嗟日暮,_____________。

(《渔家傲》)

(3)_____________?

烟波江上使人愁。

(《黄鹤楼》)

(4)夕日欲颓,___________________。

(《答谢中书书》)

(5)陶渊明《饮酒(其五)》一诗中,表现诗人闲适淡泊,达到物我合一境界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惊起一滩鸥鹭

(2).学诗谩有惊人语(3).日暮乡关何处是(4).沉鳞竞跃(5).采菊东篱下(6).悠然见南山

【解析】

【详解】默写题作答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

本题中的“鹭、谩、竞”等字词容易写错。

阅读下面的诗,完成小题

春望

[唐]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2.本诗的作者被尊称为“______”,诗中运用夸张手法的三个字是“__________”。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首联写春天城内草木茂密幽深,整个城市充满着荒凉凄惨的氛围。

B.颔联借花鸟写人的感觉,花为诗人伤心流泪,鸟为诗人心惊胆战。

C.颈联写出了诗人对妻子儿女等家人的强烈思念之情,情感真挚感人。

D.尾联中“搔更短”、“不胜簪”饱含了诗人伤时忧国、悲己思亲之情。

【答案】2.

(1).诗圣;

(2).抵万金3.B

【解析】

【2题详解】

考查文学常识及修辞手法运用。

杜甫:

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

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战争时一封家书胜过“万金”,运用夸张手法,反映出广大人民反对战争,期望和平安的美好愿望。

【3题详解】

考查对诗歌内容的正确理解。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花无情而有泪,鸟无恨而惊心,花鸟是因人而具有了怨恨之情。

春天的花儿原本娇艳明媚,香气迷人;春天的鸟儿应该欢呼雀跃,唱着委婉悦耳的歌声,给人以愉悦。

“感时”“恨别”都浓聚着杜甫因时伤怀,苦闷沉痛的忧愁。

这两句的含意可以这样理解:

我感于战败的时局,看到花开而潸然泪下;我内心惆怅怨恨,听到鸟鸣而心惊胆战。

人内心痛苦,遇到乐景,反而引发更多的痛苦,这是以乐景表现哀情的艺术手法。

故B错误。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①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②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4.孟子,战国时期的著名思想家,是____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请写出他的一句名言(本文之外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翻译文中划线句,注意加点字。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6.下列对本文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开头列举了六个事例,意在说明个人要成大器、担重任,必须经受磨炼。

B.第①段中的“故”字引出后文,表明从六个事例归纳出带有普遍性的结论。

C.第②段从正面论述经受磨炼的益处,论证了论点“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D.首先列举六个实例,再依据实例讲道理,最后总结全文,归纳中心论点

【答案】4.

(1).儒;

(2).孟子名言警句即可

5.(一个国家)内部如果没有坚持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主的贤士,外部如果没有能匹敌的邻国和外患的侵扰,这个国家往往就容易灭亡。

6.C

【解析】

【4题详解】

考查文学常识及文学积累。

孟子:

名轲,字:

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今山东邹城市)人。

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

关于孟子的名言有很多,注意要求写本文之外的名言。

如:

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

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5题详解】

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句子的翻译能力。

文言文的翻译一般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

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运用“增、删、调、换、留”等译文的基本方法,做到译句文从字顺,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句意尽量达到完美。

注意重点词:

入:

在国内;法家:

有法度的世臣;拂士:

辅佐君主的贤士。

拂,通假字,通“弼”,辅佐。

出:

在国外;敌国:

实力相当、足以抗衡的国家;外患:

来自国外的祸患;恒:

常常;亡:

灭亡。

【6题详解】

考查对文言文内容的正确理解。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这论述的是生于忧患。

人也正是忧患困境中磨练了意志、提高了认识、超越了自我奋发而有所作为。

这是从正面论述。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写的是死于安乐。

如果在内没有坚持法度的大臣时时注意修明法度,没有敢于直谏的贤士处处提醒国君;在外又没有足以与自己的国家抗衡、对自己的国家构成威胁的敌国,那么在这种宽松平和的国度里,国君便可以整日耽于安乐(他既不需文韬,又不需武略;既不需文治又不需武功),而安乐的结果也往往就是国家的灭亡,这就是“死于安乐”的含义。

这是从反面论述。

故C错误。

【点睛】参考译文:

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起用,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起用,胶鬲从贩鱼卖盐中被起用,管夷吾被从狱官手里救出来并受到任用,孙叔敖从海滨隐居的地方被起用,百里奚被从奴隶市场里赎买回来并被起用。

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某人的身上,必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以致肌肤消瘦,使他受贫困之苦,扰乱其人业已开始的行动,这样来使他的心灵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情坚忍起来,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

人常常犯错,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忧困,思想阻塞,然后才能奋起;心绪显露在脸色上,表达在声音中,然后才能被人了解。

一个国家,在内如果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外没有与之匹敌的邻国和来自外国的祸患,就常常会有覆灭的危险。

这样,就知道忧愁患害足以使人生存,安逸享乐足以使人灭亡的道理了。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

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

程氏读东汉《范滂传》

,慨然太息,轼请曰:

“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

”程氏曰:

“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

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②,好贾谊、陆贽书。

既而读《庄子》,叹曰:

“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

(选自《宋史•苏轼传》)

【注释】①范滂:

东汉人,字盂博,少年时便怀澄清天下之志。

②属文:

写文章。

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吾顾不能为滂母邪()

(2)比冠,博通经史()

8.下列对文中划线句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我将来做范滂那样的人,母亲也许会否定吗?

B.如果我将来做范滂那样的人,母亲是否会允许呢”

C.我如果替范滂做事情,母亲是否也会允许呢?

D.我如果替范滂做事情,母亲是否允许我去他那里?

9.从文中的“____________”四字可以看出,苏轼极其喜爱《庄子》这部经典。

这两段文字让我们了解到苏轼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人。

【答案】7.

(1).还,反而;

(2).等到8.B

9.

(1).得吾心矣;

(2).天资聪慧、(3).少有大志、勤奋刻苦(任意写出两点)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

注意:

顾:

古今异义词,反而;比:

古今异义词,等到。

【8题详解】

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句子的翻译能力。

文言文的翻译一般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

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运用“增、删、调、换、留”等译文的基本方法,做到译句文从字顺,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句意尽量达到完美。

注意重点词:

若:

如果;许:

允许。

“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

”翻译为:

如果我将来做范滂那样的人,母亲是否会允许呢?

故选B。

【9题详解】

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人物形象的分析。

“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

”这句话的意思是:

我从前有的见解,嘴里不能说出,现在看到这本书,说到我心里了。

从“得吾心矣”可以看出苏轼非常喜欢《庄子》这部经典。

“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

”意思是母亲程氏亲自教他读书,听到古今的成败得失,常能说出其中的要害。

这句话体现了苏轼天资聪敏;“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

”小时候就有理想,想做范滂那样的人,体现苏轼少有大志,“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体现苏轼勤奋好学,热爱读书。

【点睛】参考译文: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

十岁时,父亲苏洵到四方游学,母亲程氏亲自教他读书,听到古今的成败得失,常能说出其中的要害。

程氏读东汉《范滂传》,很有感慨,苏轼问道:

“我如果做范滂那样的人,母亲答应吗?

”程氏说:

“你能做范滂那样的人,我难道不能做范滂的母亲那样的人吗?

到二十岁时,就精通经传历史,每天写文章几千字,喜欢贾谊、陆贽的书。

不久读《庄子》,感叹说:

我从前有的见解,嘴里不能说出,现在看到这本书,说到我心里了。

二、现代文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苏州园林(节选)

叶圣陶

(1)设计者和匠师们因地制宜,自出心裁,修建成功的园林当然各个不同。

可是苏州各个园林在不同之中有个共同点,似乎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是:

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

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

他们唯愿游览者得到“如在画图中”的美感,而他们的成绩实现了他们的愿望,游览者来到园里,没有一个不心里想着口头说着“如在画图中”的。

(2)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怎么样。

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好像故意避免似的。

东边有了一个亭子或者一道回廊,西边决不会来一个同样的亭子或者一道同样的回廊。

这是为什么?

我想,用图画来比方,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而园林是美术画,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

(3)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

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

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全在乎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才能使游览者攀登的时候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

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

有些园林池沼宽敞,就把池沼作为全园的中心,其他景物配合着布置。

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

假如安排两座以上的桥梁,那就一座一个样,决不雷同。

池沼或河道的边沿很少砌齐整的石岸,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

还在那儿布置几块玲珑的石头,或者种些花草:

这也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

池沼里养着金鱼或各色鲤鱼,夏秋季节荷花或睡莲开放,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

(4)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

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

落叶树与常绿树相间,花时不同的多种花树相间,这就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

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

因为依据中国画的审美观点看,这是不足取的。

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línxún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

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使游览者感到无限的繁华和欢悦,可是没法说出来。

(5)游览苏州园林必然会注意到花墙和廊子。

有墙壁隔着,有廊子界着,层次多了,景致就见得深了。

可是墙壁上有砖砌的各式镂空图案,廊子大多是两边无所依傍的,实际是隔而不隔,界而未界,因而更增加了景致的深度。

有几个园林还在适当的位置装上一面大镜子,层次就更多了,几乎可以说把整个园林翻了一番。

(6)游览者必然也不会忽略另外一点,就是苏州园林在每一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

阶砌旁边栽几丛书带草。

墙上蔓延着爬山虎或者蔷薇木香。

如果开窗正对着白色墙壁,太单调了,给补上几竿竹子或几棵芭蕉。

诸如此类,无非要游览者即使就极小范围的局部看,也能得到美的享受。

……

10.根据拼音写汉字。

línxún()

11.在作者笔下,苏州园林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第

(2)段划线句运用了_______的说明方法,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下列对第(3)段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苏州园林的假山使人身临其境,是因为设计者和匠师们构思巧妙。

B.苏州园林的池沼大多用活水,是因为池沼养着金鱼或各色鲤鱼。

C.本段主要介绍设计者和匠师们建造苏州园林假山和池沼的过程。

D.苏州园林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就会安排桥梁,并且决不雷同。

14.本文第(5)段与第(6)段不能互换位置,理由是:

【答案】10.嶙峋11.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12.

(1).作比较;

(2).突出说明了苏州园林亭台轩榭的布局不讲究对称。

13.A

14.第⑤段写苏州园林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写“景致的层次”、“景致的深度”亦可),第⑥段写苏州园林在每一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第⑤段是苏州园林特征的主要表现,第⑥段是苏州园林特征的次要表现,这两段是按由主到次的逻辑顺序来说明的。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

字形。

辨识字形,要根据词义字义和形声字的特点,注意偏旁部首。

línxún:

形容山石峻峭、重叠;形容人消瘦或刚直有骨气。

写作:

嶙峋。

【11题详解】

考查对说明对象特征的归纳概括。

抓住说明文说明对象特点,可通过看题目、在段首和段尾找、抓关键词句、标志性词句(“首先,其次,还,也,此外等”)直接找出说明事物的特征的语句。

阅读文本可知,“可是苏州各个园林在不同之中有个共同点,似乎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是:

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是本文的中心句,提炼苏州园林的特点是:

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说明方法及作用,常见说明方法及作用的答题模式:

①举例子,举……例子,真实具体地说明了(某对象)怎么样;②列数据(或叫列数字),列……数据,科学准确地说明了(某对象)怎么样;③作比较,把……和……作比较,鲜明突出地说明了(某对象)怎么样;④打比方,把……比作……形象生动地说明了(某对象)怎么样;⑤分类别,把……分成……清楚地说明了(某对象)怎么样;⑥下定义,给……下定义,科学准确地揭示了(某对象)怎么样(指特点);⑦作诠释,给……作诠释,清楚地解释说明了(某对象)怎么样(指特点)⑧引资料,引用……真实具体地说明了(某对象)怎么样(指特点或说明中心)注意引资料的范围可以是经典著作,名家名言,公式定律,典故谚语等;⑨画图表,模式:

具体清楚地说明了(某对象)怎么样(指特点或说明中心)。

⑩摹状貌,生动形象地说明了……的特点。

结合选文划线句子,“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好像故意避免似的”,把“古代的宫殿和一般住房”与“苏州园林”作比较,运用作比较的说明方法,鲜明突出地说明了苏州园林亭台轩榭的布局不讲究对称。

【13题详解】

考查对文章内容正确的理解。

B.根据第三自然段“还在那儿布置几块玲珑的石头,或者种些花草:

这也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

池沼里养着金鱼或各色鲤鱼,夏秋季节荷花或睡莲开放,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

”理解池沼多引用活水“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

”故B错误。

C.阅读选段,“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

”“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

”“这也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

池沼里养着金鱼或各色鲤鱼,夏秋季节荷花或睡莲开放,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

”由这些句子可知,本段是对苏州园林里假山和池沼布局讲究配合,无论从哪个角度看景都构成一幅图画。

而不是介绍设计者和匠师们建造苏州园林假山和池沼的过程。

故C错误。

D.“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

”中“往往”是经常;时常;常常。

指一般情况,特殊情况除外,这里指并不是所有河道都安排有桥梁。

D项“就会安排桥梁”与原文意思不一致,故D错误。

故选A。

【14题详解】

考查对文章段落结构的理解。

阅读文本了解文章脉络层次和作者的写作顺序,找到第(5)段与第(6)段不能互换位置理由。

文中第

(1)自然段“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

”这句话作者总句,下文的第

(2)、(3)、(4)、(5)段从这四个方面分说,按照总分结构说明苏州园林的特点,与第

(1)段是照应关系,第(6)“游览者必然也不会忽略另外一点,就是苏州园林在每一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

”是写“每一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这是从细节说明苏州园林的特点,这两段又是按由主到次的逻辑顺序来说明的。

所以不能互换位置。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心远地自偏

①喧闹的菜市场中,充斥于耳的是菜贩的叫卖声、家禽的啼叫声,挤挤蹭蹭的是来来往往运送菜蔬的商贩、挎着菜篮且走且看的主妇们……而他,一名年轻的菜农,却在一堆蔬菜前,在一片喧闹中,埋着头安静地看着摊开于膝头的一本厚厚的书,只有在有人跟他买菜时,他才会走出书外,招呼顾客。

②看他一张黝黑的面庞,一副结实的肩膀,一双粗糙的大手,就知道他是地地道道的农民。

若是硬要找出他的与众不同之处,便是他那身整洁的衣裳——为他增添了几分读书人的气息。

他专注地盯着膝上的书,有如圣徒阅读《圣经》,双唇翕动,似在默诵。

我俯身看了看书名:

嗬!

《陶渊明集》?

你一位菜农,不看致富指南,不看通俗小说,竟然看古诗文?

是精神出了问题,还是在虚伪扮酷?

③一连几天,我的脑海里不断地浮现出他在菜摊前埋头读书的情景,每次心底都会生出几分嘲笑,给他贴上“虚伪”的标签。

④直到我们又一次相遇——

⑤那天,我散步经过公园的广场。

广场上一片喧闹,广场舞的常客在挥霍着他们剩余的精力。

这时,我在广场边看到了一个很不协调的身影:

他一手拎着一只水桶,一手提着拖把,正走向广场一角的一小块空地——巧了,原来又是那个“虚伪”的人!

他又要干什么?

⑥我很好奇,只见他放下沉重的水桶,沾湿了拖把,水淋淋地拎出,地上留下了一摊水渍。

我走上前,只见他单手握住拖把,娴熟地挥动起来,拖把在地面上嗖嗖游走,干热的地面上留下了一行龙飞凤舞的水痕。

只见“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

心远地自偏”几行大字,个个遒劲有力,恢宏大气。

我这才明白,原来他在练字呀!

原来他读书不是在扮酷呀!

原来我完全想错了呀!

⑦回到家,我依然心境难平。

我愧疚地收起了那枚“虚伪”的标签,找出一份我珍藏已久的西安碑林拓本,准备明天送给他——就算是表达我的歉意与敬意。

⑧第二天,我去了菜市场。

菜场一如往日地喧闹,他也一如往日,自顾自地默读着。

旁边的摊主有玩手机的,有拉家常的,有东张西望的……他则如一泓清泉,静静地流淌在山林深处。

难得能有这样一个人,在充斥着利益与欲望的世间,坚守着心中的一份宁静。

我恭敬地把拓本递给他,他一脸憨笑,犹如春日的暖阳,明媚了整个世界……

⑨他执意要回赠我些什么,邀我到他的出租屋。

路上他告诉我,他是个孤儿,在郊区租了块地,种菜卖菜维持生计,而读书写字给了他别样的生活。

他住的屋子,只有一张床、一套桌椅,墙上贴满了他的书法作品,床头堆满了书籍和字帖。

屋角处堆放着一堆奖牌、奖杯和获奖证书。

屋外,车水马龙;屋内,墨香四溢。

只见他铺纸研墨,屏气凝神,提笔蘸墨,在洁白的宣纸上行云流水般写下: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他憨笑着说:

“送给你!

⑩我恍然,种菜卖菜,为的是生存;读书练字,才是真正的生活。

古典诗文和笔墨纸砚滋养了他的性情,给了他“心远地自偏”的定力。

15.本文记叙了年轻菜农的三件事,请简要概括。

(1)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

16.简要分析第①段划线句在文中的作用。

17.第⑥段划线处运用了________的修辞方法,其表达效果是_________________。

18.下列对本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第⑦段文字可看出,“我”是一个懂得自省

人。

B.写“我”对年轻菜农态度变化,突出他的可贵品质。

C.写年轻菜农身边众人的表现,突出他们内心的浮躁。

D.第⑨段

各种描写,正可谓“陋室不陋,惟他德馨”。

19.简要分析本文标题“心远地自偏”在文中的妙处。

【答案】15.

(1).

(1)年轻菜农在喧闹的菜市场中看《陶渊明集》。

(2).

(2)年轻菜农在广场上练字。

(3).(3)年轻菜农在家里写了一幅书法作品,作为回赠我的礼物。

16.①开篇点明年轻菜农不顾身边喧闹,埋头读书的情景。

②年轻菜农的表现与身边人们的喧闹形成对比,表现他热爱读书。

③制造悬念,引起读者阅读兴趣。

④引出下文我误会他等内容。

(铺垫亦可)⑤与文章标题呼应。

(答任意三点即可)

17.

(1).排比;

(2).强调了年轻菜农热爱读书的真实性,表达了“我”惊讶、愧疚之情。

18.C

19.①题目是本文的线索;②题目揭示了文章年轻菜农热爱读书写字的内容;③表现年轻菜农内心宁静高远,对书本、知识的虔诚和敬意;④题目富有诗意,引起读者阅读兴趣。

(答任意三点即可)

【解析】

【15题详解】

考查对故事情节的梳理概括。

首先通读短文,了解主要内容和段落层次,抓住关键句提炼概括。

根据记叙文六要素概括主要内容,答题模式:

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第①--③段为一层,“而他,一名年轻的菜农,却在一堆蔬菜前,在一片喧闹中,埋着头安静地看着摊开于膝头的一本厚厚的书,只有在有人跟他买菜时,他才会走出书外,招呼顾客。

”“我俯身看了看书名:

嗬!

《陶渊明集》”“每次心底都会生出几分嘲笑,给他贴上‘虚伪’的标签。

”概括为:

年轻的菜农在一堆蔬菜前,看《陶渊明集》,我认为他很“虚伪”。

第④--⑦段为一层,“我这才明白,原来他在练字呀!

原来他读书不是在扮酷呀!

原来我完全想错了呀!

”“找出一份我珍藏已久的西安碑林拓本,准备明天送给他——就算是表达我的歉意与敬意。

”概括为:

年轻的菜农在练字,我送给他西安碑林拓本以表歉意与敬意。

第⑧-⑨段为一层,“他执意要回赠我些什么,邀我到他的出租屋。

”“他住的屋子,只有一张床、一套桌椅,墙上贴满了他的书法作品,床头堆满了书籍和字帖。

屋角处堆放着一堆奖牌、奖杯和获奖证书。

屋外,车水马龙;屋内,墨香四溢。

”“提笔蘸墨,在洁白的宣纸上行云流水般写下: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他憨笑着说:

‘送给你!

’”概括为:

年轻的菜农的出租屋墨香四溢,回赠我一幅书法作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