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史》考试资料整理.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6755670 上传时间:2023-07-17 格式:DOCX 页数:74 大小:642.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汉语史》考试资料整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4页
《汉语史》考试资料整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4页
《汉语史》考试资料整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4页
《汉语史》考试资料整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4页
《汉语史》考试资料整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4页
《汉语史》考试资料整理.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4页
《汉语史》考试资料整理.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4页
《汉语史》考试资料整理.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74页
《汉语史》考试资料整理.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74页
《汉语史》考试资料整理.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74页
《汉语史》考试资料整理.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74页
《汉语史》考试资料整理.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74页
《汉语史》考试资料整理.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74页
《汉语史》考试资料整理.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74页
《汉语史》考试资料整理.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74页
《汉语史》考试资料整理.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74页
《汉语史》考试资料整理.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74页
《汉语史》考试资料整理.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74页
《汉语史》考试资料整理.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74页
《汉语史》考试资料整理.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74页
亲,该文档总共7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汉语史》考试资料整理.docx

《《汉语史》考试资料整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汉语史》考试资料整理.docx(7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汉语史》考试资料整理.docx

《汉语史》考试资料整理

《汉语史》整理资料(湘大中文系10级适用,蒋金星老师的重点)

考试比例:

训诂学40%,文字学30%,音韵学30%。

1名词解释5分*5=25分

2简答10分*3=30分(文字、音韵、训诂各一个)

3论述题15分*1=15分(训诂)

4默写《广韵》和《平水韵》的平入声10分左右

5把古文字转化成简化汉字6分左右

6标点老师说本题难度最大,古文200字左右14分左右

注:

1.对标点没有信心的同仁最好带铅笔和橡皮吧。

2.资料中加粗为老师所提供的重点,但不是全部重点,剩余重点要靠各位的聪明才智和多年的考场经验。

3.资料中有国际音标,去打印店打印的时候需要顺便带上国际音标安装包,我在乐园旁边小打印店里安装了,如果不想麻烦的可以过去直接打印,更不想麻烦的可以直接略过那一小节不看,我觉得老师也不会考。

我用人格保证没有任何商业目的。

第二讲音韵学概述

一、音韵学基础知识

1、三十六字母是怎么一回事

(1)汉字的语音结构在唐代以前,人们已经认识到汉字的字音可以分析为声母和韵母(包括声调)两部分。

(2)双声他们把声母相同的字归为一类,叫双声字,有多少群双声字就表示有多少个声母。

(3)字母音韵学家拿一个含有该声母的字代表该声母。

古人专门替这种声母的代表字起了个名称,这就是字母。

古人的“字母”,就是指声母的代表字。

(4)字母的最早创立者

(唐代的和尚舍利唐代的和尚首温唐代的和尚神珙唐代少数民族和尚了义)

唐末五代和尚守温1923年,刘半农在法国巴黎国家图书馆抄录该馆所藏的我国敦煌写本一个残卷,记有“南梁汉比丘守温述”的三十字母表。

守温三十字母

唇音不芳並明

舌音端透定泥是舌头音

知彻澄日是舌上音

牙音见溪群来疑等字是也

齿音精清从是齿头音

审穿禅照是正齿音

喉音心邪晓是喉中音,清

匣喻影亦是喉中音,浊

敦煌所出唐人写本中有守温关于音韵学著作残卷,还有《归三十字母例》。

(现藏英国伦敦不列颠博物院)

守温参照梵藏字母,创制三十字母,为宋人“三十六字母”的蓝本。

(5)守温为什么能创制三十字母

一方面,一般的和尚既无官场之逐,又无百姓之辛苦,可以拿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研究各种学问。

另一方面,佛教经典都是印度传来的,他们使用的梵文是拼音文字。

守温既通晓双声叠韵,又对梵文字母有着深刻的理解。

(6)宋人三十六字母到了宋代,汉语声母又有了新的变化,音韵学家们根据当时语音实际情况,增加了“非、敷、奉、微、床、娘”六个字母,并对原有的个别字母加以调换,重新排列,就成了汉语音韵学上传统的三十六字母。

宋人三十六字母

全清

次清

全浊

次浊

牙音

舌音

舌头

舌上

唇音

重唇

轻唇

齿音

齿头

正齿

穿

喉音

半舌音/半齿音

来/日

(7)宋人三十六字母的价值

●宋人三十六字母在汉语音韵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首先,掌握三十六字母是学好音韵学的一个关键。

它代表了宋代的声母系统,它可上溯上古声母系统,下探近代以至现代普通话和方言的声母系统。

●其次,它是我国语言学史上的一个重要发明,给后代的语音分析和研究语音发展规律带来了极大的方便,同时也给拼音字母的制定工作带来很大的启发,近代的注音字母和现在的汉语拼音字母都与三十六字母有着或多或少的联系。

二、音韵学及其内容(重点在概念,考名词解释)

(一)语音学语音学是研究人类发音的生理基础和物理基础的学科,它适用于各个民族的语言。

如果以研究内容为出发点,语音学可以进一步分为:

普通语音学、历史语音学、描写语音学(研究某种语言在一定时期的语音系统及特点)、试验语音学、应用语音学等。

(二)音韵学音韵学是专门研究汉语的语音系统,是汉民族特有的学问,属于历史语音学范畴。

●古汉语音韵学也称为声韵学,是分析、研究汉语史上语音、特别是汉字字音情况及其发展演变系统的学科。

●由于古代汉语语音保存在文字中,所以音韵学实际是分析、研究汉字声、韵、调的科学。

(三)音韵学的内容我国传统音韵学包括三部分:

今音学、等韵学、古音学。

古音学古音又称上古音,古音学是对今音学来说的,它研究的对象是先秦两汉的诗歌韵文,而以《诗经》用韵为主要的根据,并且结合形声字,研究上古时期的汉语语音系统。

今音学今音又称中古音,今音学是以《切韵》系韵书作为对象,研究魏晋南北朝到唐宋的汉语语音系统。

等韵学等韵学是以宋元以来的等韵图作为研究对象,研究汉语发音方法和发音原理。

●等韵学的基本内容可分为两部分,即韵图和门法。

●韵图是利用图表形式逐一表示一个个反切的读音。

对韵书来说,它把韵书所反映的语音系统简练明晰地表现出来,对于使用韵图的人来说,韵图是汉语音节拼合的练习表,通过反复练习,达到准确读出反切读音的目的。

等韵学的精华表现在韵图上。

北音学学者们还提出以元代《中原音韵》系统的韵书和分析近代语音的等韵图为对象,建立一门“近代语音学”(有人主张称“北音学”。

●《中原音韵》:

周德清著,是代表近代官话的一部韵书。

中原音韵指《中原音韵》一书所反映的语音系统。

●汉语音韵学就是今音学、等韵学、古音学及北音学这四个部门的总称。

第三讲古音是怎样研究出来的

(一)(根据韵书和反切分析音类)

我国古代出现过不少音韵学著作,记载了若干种语音系统。

运输是古代音韵学著作中最重要的种类之一,是现代人研究汉语古音的重要依据,东汉末年,人们的语音分析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创造出一种叫做“反切”的注音方法,随后就有人编写了韵书,以后历代都有韵书出现。

1、什么是韵书

韵书是以分韵和注音为主要功能的工具书。

这种工具书按照音节的内部成分(声调、韵腹和韵尾、介音、尾音、声母)给汉字层层分类。

并且用反切给汉字注音。

通过分析韵书的内部分类和反切用字情况,我们可以了解一部韵书的语音系统包括多少个声调、多少个韵,多少个声母,一韵内包含几个韵母,哪些是同音字。

不同时代产生的韵书在编排体例上有所不同,表现音系的细致程度也有所不同。

下面分别介绍中古和近代两种有代表性的韵书体例。

二、《广韵》编纂原理

1、中古时期的韵书以《广韵》为代表,它的体例可称作三级分类法。

(1)第一层分类以声调为标准,分出的单位是卷。

《广韵》共收字二万六千一百九十四个,注文共十九万一千六百九十二字。

所收之字按平、上、去、入分成四部,平声因字多分上、下两卷,上、去、入各一卷。

(2)第二层分类以韵腹和韵尾为标准。

一卷之内,韵腹和韵尾相同的字归为一类,这样的类就是“韵”。

●《广韵》分206韵,其中包括平声57韵(上平声28韵,下平声29韵)、上声55韵、去声60韵、入声34韵。

●每个韵以开头一个字作为该韵的名称,叫做“韵目”。

●如平声的“东、冬、锺、江”,上声的“送、宋、用、绛”等。

●韵基:

把“韵腹+韵尾”看做一个单位,是传统音韵学以直沿用的分析方法,这个单位可以叫做韵基。

(3)第三层分类是同音字组,一韵之内读音完全相同的字划为一组,这样的同音字字组,称为“小韵”,后人也管它叫“纽”。

●小韵和小韵之间,用圆圈隔开。

●全书共有3800多个小韵,每个小韵在开头的字下注明反切,是本小韵所有字的注音。

并注明该小韵所收的字数。

●小韵中的其他字则只作释义(韵书起到字典的作用),不再注音。

●但有又音的,则注明又切或“又音”,但这种“又音”只管这个被注的字本身,与同小韵的其他字无关。

2、《广韵》分析音韵的局限性

这样的韵书直接提供的语言信息由三层:

声调、韵、小韵。

它的欠缺是没有明确显示出介音和声母的类别。

完整的韵母由介音、韵腹、韵尾三部分构成,若要完全把韵母区别开,还应该把一韵之内的字再分更小的类,即把介音不同的字分为不同的类。

以介音、韵腹、韵尾和声调都相同为条件分出的小类叫做韵类。

此外,一个声母的字还可能因为某种细小的差别而分成两个声类。

韵类和声类的信息都包含在小韵的对立中,需要通过分析反切而间接地获得。

三、《韵略易通》不考

四、古代韵书的编纂原理层级分类法,通过对汉字的层层分类揭示音节分析的结果。

现代人则通过这些分类而了解一部韵书的音系结构。

五、反切的系联

1、什么是反切:

2、反切的原理:

把反切上字的声母跟反切下字的韵母和声调相结合,合成另外一个音节,就是被反切字的读音。

它的前提是:

反切上字跟被切字的声母相同,反切下字的韵母和声调跟被切字相同。

3、清陈澧《切韵考》用系联法,分析《广韵》的声类和韵类。

4、反切系联法反切对古人来说仅仅是一种注音的方法,对于现代音韵学来说则是研究古音的重要对象。

像《广韵》那样的韵书,没有把韵类和声母标石出来,对它的音系细节就必须做进一步分析,才能把声母和韵类都彻底区别清楚。

这一分析是通过分别“系联”反切上字和反切下字来实现,叫做“反切系联法”。

系联反切上字可以得到声类,系联反切下字可以得到韵类。

5、法切系联法的基础

一是反切的基本原理。

二是古书里反切用字的任意性。

6、陈澧系联法的理论原则(四个)

一是反切上字与所切之字一定是双声;

二是反切下字与所切之字必定是叠韵;

三是凡两个反切上字同类的,反切下字必定不同类(因为如果同类,就应该是同音字而不必分成另一小韵);

四是凡两个反切下字同类的,反切上字必定不同类。

7、陈澧系联法的具体条例同用、互用、递用。

基本条例:

“切语上字与所切之字为双声,则切语上字同用者、互用者、递用者,声必同类也。

(1)同用:

冬,都宗切;当,都郎切;登,都滕切;的,都历切

“同用”,就是几个被切字同用一个反切上字,“冬、当、登、的”反切上字同用一个“都”字,无疑为同声类。

(2)互用:

当,都郎切;都,当孤切

“互用”,就是两个被切字互为反切上字。

“当”、“都”互为反切上字,无疑为同声类。

博,补各切;补,博古切。

每对互用的反切上字一定属于同一声母。

(3)递用:

冬,都宗切;都,当孤切;当,都郎切。

“递用”,就是一个被切字的反切上字,又被递用为下一个反切的被切字。

“冬”、“都”、“当”递用为反切上字,应为同声类。

例子:

西,先稽切;先,苏前切;苏,素姑切;素,桑故切;桑,息郎切

“西、先、苏、素、桑、息”为递用,这些递用的反切上字一定属于相同的声母。

由此可见,凡是反切上字有“同用”、“互用”、“递用”关系的,必定属于同一类声母。

所以根据基本条例就可以系联出一大批声母相同的字来。

然而,也有些声母相同的字用这种方法却无法系联起来,于是,陈澧又制定了补充条例,以补基本条例之不足。

8、补充条例:

两个“变例”

补充条例:

“切语上字既系联为同类矣,然有实同类而不能系联者,以其切语上字两两互用故也。

今考《广韵》一字两音者,互注切语。

其同一音之两切语,上二字声必同类。

今于切语上字不系联而实同类者,据此以定之。

这就是说,有些不能直接系联的反切上字,可以根据“又音”、“互见”的反切间接系联。

一是在反切上字时,有的反切上字明明是同类,却与同用、互用、递用系联不起来。

就把《广韵》中此字下收的“又音”系联。

例子:

多,得何切得,多则切

都,当孤切当,都狼切

都贡、多贡同韵,故“都”、“多”二字实为一类。

二是在系联反切上下字时,有的反切下字实为同类,却无由系联者,据“四声相承”情况定其韵母的分合。

9、陈澧的结论

(1)声类结论:

陈澧用系联法,把452个反切上字归为40声类。

●声类,指反切上字的分类。

它还不等于声母,一个声母有时可分成两个声类,这是因为反切下字中包括有介音(即“等”),有些声母不能与i、u、ü某个介音结合。

例子:

见[k]有“古、公、过”等和“居、举、九”等两个声类。

(2)韵类结论陈澧用系联法,把《广韵》1200多个反切下字系联为311个韵类。

一般认为《广韵》206韵。

第四讲(重点)古音是怎样研究出来的

(二)(根据等韵图分析音类的语音性质)

一、韵书分析音类的局限性

●从韵书的分类只能知道那些字属于相同的音类,但不能知道同一层面的音类和音类之间在语音性质上具有什么样的关系。

●就韵这一层面而言,有些韵存在一下联系:

●包含共同的韵尾

●包含共同的韵腹

●就韵类这一层面而言,有些韵类包含相同的介音。

二、等韵图

1、什么叫等韵图:

简称韵图,是用汉字编排的声韵调配合表。

(各种等韵图书影,省略)

2、等韵图的编纂原理:

以层级分类和交叉分类相结合的方式,来展示汉语的音节结构。

3、等韵图产生的年代

●韵图大约产生于唐末五代时期,盛行于宋元明清;

●宋元时代的韵图属于前期,明清时代的韵图属于后期。

●前期韵图与后期韵图的体例有所不同,但编纂原理是一样的。

4、等韵学概说

●概括地说:

等韵学是唐代兴起的,以音节表为主要方式,系统地分析汉语语音的一门学科;是传统音韵学的一个分支;是分析汉语声、韵、调音理的科学。

●具体地说:

等韵学研究汉语声母的发音部位、发音方法和声母系统;等韵学研究汉语韵母的结构及其变异;音节表(等韵图)为其主要表现方式。

●从定名来说:

古人用“七音”分析声母的发音部位,所以等韵学又称“七音学”;由于古人以“等”说韵,故等韵学又称“等韵学”。

(1)等韵学对声母的研究(概括说来是三句话)

●以“字母”表示汉语的声母;

●以“五音”或“七音”分析声母的发音部位;

●以“清浊”分析声母的发音方法。

1、字母

●“字母”名称是唐代佛门信徒受梵文佛经的影响,从梵文中翻译过来的。

唐代汉语的声母有30个。

●到宋代,又增加了“非、敷、奉、微、床、娘”6个字母,遂成“三十六字母”。

这“三十六字母”大体反映了唐、宋时汉语标准语的声母系统。

2、五音、七音

五音“五音”是等韵学家描写声母发音部位的术语。

指唇音、舌音、齿音、牙音、喉音五类。

(注意:

牙音,实为舌根音;齿音,指齿头音。

七音在“五音”基础上又分出半舌、半齿音两类而总称“七音”。

●唇音分重唇音(帮组)、轻唇音(非组);

●舌音分舌头音(端组)、舌上音(知组);

●齿音分齿头音(精组)、正齿音(照组);

●牙音即舌根音(见组);

●喉音(晓、匣、影、喻);

●半舌音(来);

●半齿音(日)

具体来说(可以不看):

牙音,就是舌根音(舌面后音),包括塞音k,kʰ,ɡ和鼻音ŋ。

舌头音,就是舌尖中音,包括塞音t,tʰ,d和鼻音n。

舌上音,就是舌面前的塞音ȶ,ȶʰ,ȡ和鼻音ȵ。

重唇音,是双唇音,包括塞音p,pʰ,b和鼻音m。

轻唇音,是唇齿音,包括塞擦音pf,pfʰ,bv和鼻音ɱ。

后人把这个部位上的擦音f、半元音ʋ也都称为轻唇音。

齿头音,是舌尖前音,包括塞擦音ʦ,ʦʰ,ʣ和擦音s,z。

正齿音,是舌叶音ʧ,ʧʰ,ʤ。

也有的学者认为是舌面前音ʨ,ʨʰ,ɕ,ʑ。

喉音中,有零声母,有舌根音的擦音x,ɣ,舌面的半元音j。

是个比较复杂的类别。

半舌音,是舌尖中音的边音l。

半齿音,是舌面前的摩擦鼻音nʑ。

3、清、浊

●清、浊是等韵学家分析辅音声母发音方法时用的术语。

清,指发音时声带不颤动的辅音声母,因其音清而高,故称清声母。

浊,指发音时声带颤动的辅音声母,因其音低而沉,故称浊声母。

●早期等韵学家把“见”称为“清”,“溪”称为“次清”(第二个清),“群”称为“浊”,“疑”称为“清浊”(不完全的浊)。

全清,简称清,指的是清声母里边的不送气的塞音、塞擦音声母;零声母也属于全清。

次清,指的是清声母里送气的塞音、塞擦音声母。

全浊,指的是浊音里的塞音、塞擦音声母。

次浊,或叫半浊,不清不浊,指的是浊音里鼻音、边音、半元音等。

擦音也分清浊两类,它们的称呼,有的书上单叫清或浊。

(2)等韵学对韵母的研究概括地说:

以“等”、“呼”分析韵母的结构;以“摄”、“转”归纳韵母的类别和变异。

1、等、呼

(1)等即等第,为区别韵母的洪细即大小高低而设。

●江永《音学辨微》:

“音韵有四等,一等洪大,二等次大,三、四等皆细,而四尤细。

●今天看来,是根据韵母中主要元音及介音发音状况的差异而划分的类别。

●一、二等(即洪音)是没有i介音的韵母,所以声音大,如a、o、e。

三、四等(即细音)是有i介音的韵母,所以声音细,如ia、ie。

再细分:

一等的主要元音靠后,故口腔共鸣大,所以声音洪亮,如a;

二等的主要元音稍前,即(舌面)稍高,口腔共鸣小于一等,所以是第二大、次大,如e;

三等的主要元音同一等,但有i介音,所以不如一、二等洪亮而为细,如iang;

四等的主要元音因为有i介音而比二等更靠前,即(舌面)更高,口腔共鸣最小,所以“尤细”,如ie。

(2)“呼”指韵母结构中主要元音之前有没有韵头而言。

●在宋、元等韵图中,只指有无“u”介音。

有u者称合口呼,无u者称开口呼。

●到了清代等韵图中有了四呼:

没有介音者是开口呼,有i介音的是齐齿呼,有u介音者是合口呼,有ü介音者是撮口呼。

●总之,介音是区别“等”和“呼”的杠杆。

●早期即宋元时代用介音i区分“等”,用u区分“呼”。

晚期即明清时代用介音i和主要元音这两个标准划分等,用i、u、ü分别划分“呼”。

2、摄“摄”是等韵学家为归纳韵母类别而使用的术语。

把一些音值相近的韵合成一个类别,称为“摄”。

●宋元的等韵图把《广韵》206韵进行归并,韵腹相同或相近、韵尾发音部位相同的归为一类十六摄:

通、江、止、遇、蟹、臻、山、效、果、假、宕、梗、曾、流、深、咸。

(十六摄不考)

3、转“转”是等韵学家分析、归纳韵母变异情况时使用的术语。

●六朝人已开始先秦古音不同于“今音”。

当他们用“今音”读《诗经》等古代韵文时,碰到该押韵却押不出韵时,就临时改变这个韵脚字的今音读音以求叶韵。

这种改字读经的办法,称之为协音。

●在唐代,有人注古书时也把协音称为合韵。

意思是从今音看,把两个本来不同韵的字合成一个韵。

●到南宋,吴棫(字才老)撰《韵补》用“通”、“转”的方法专门研究“协音”学说。

●所谓“通”、“转”,是指持“协音”理论的人认为:

既然按“今音”,一个字的读音已经是甲韵和乙韵相通,也就是说,从甲韵转到乙韵中去了,所以这就叫“协音通转”。

●持“协音通转”说的人不承认古今音有变化,因而是错误的。

例子:

《邶风·燕燕》:

“燕燕于飞,下上其音。

之子于归,远送于南。

”唐陆德明《经典释文》:

“南,协句,宜乃林反。

”朱熹:

“南,叶尼心反。

例子:

《诗经·柏舟》:

“泛彼柏舟,在彼中河。

髧彼两髦,实维我仪。

”朱熹:

“仪,叶牛何反。

●明代陈第提出“古诗无协音”即古今音有变异的正确观点。

他认为“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转移”,论证了古今音的不同,对后世的音韵研究颇有影响。

●事实上,古音通转都是有条件的,通转之所以产生,是方言或历史演变的结果。

●也有人认为“转”是“辗转”的意思,就是指的声母和韵母辗转相拼,拼出一个个字音来。

第五讲(重点)古音是怎样研究出来的(三)(从其他文献考证音类)

一、从诗文押韵归纳韵部

1、方法

●考察一个时代诗歌和其他韵文的用韵情况,是发现韵部系统的一个方法。

●对于没有韵书韵图的时代,可以通过押韵字归纳出来。

例子:

《诗经》押韵字系联法

●《周南·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邶风·柏舟》:

“泛彼柏舟,亦泛其流。

耿耿不寐,如有隐忧。

微我无酒,以敖以游。

●《鄘风·载驰》:

“载驰载驱,归唁卫侯。

驱马悠悠,言至于漕。

大夫跋涉,我心则忧。

●顾炎武把《诗经》1870多个入韵字通过“系联”即A=B、B=C、A=C归纳成韵部。

●以上划线部分的字可系联在一起属于同一部。

他用这种方法把古韵归纳为10部。

2、诗文押韵的时代性

●诗文押韵具有时代特色,各个时代的押韵体现本身所处时期的韵部系统。

3、官韵和自然韵:

同一时代的押韵分部还有文体的差别。

●唐代以后,形成了官韵和自然韵两种风格。

官韵按照官方规定的韵书押韵,就是押官韵。

宋元明清的近体诗都押官韵,这种用韵脱离实际口语,只遵守固定的韵书分部。

自然韵按照实际口语用韵押自然韵。

唐代的古体诗、宋词、元杂剧、明清说唱曲艺基本上是自然韵。

4、自然韵的价值

●自然韵价值较大,在音韵学上更受重视。

●有些诗歌体裁本来从民间产生,前期的创作语言通俗易懂,押自然韵,后来却脱离普通民众,被文人骚客所拥有,语言“雅化”,押韵也模式化,总在遵守早期的韵部系统,没有跟随时代而变化。

宋词、元曲就有这个问题。

二、从谐声系列考证上古声韵类别

1、谐声字谐声字就是形声字,指由代表意义类属的义符(形符)和表示读音的声符(声旁)合成组成的合体字。

2、谐声字的造字原理

●一个声符,往往产生一系列谐声字。

●一组谐声字的韵母往往相同或只有介音不同;

●一组谐声字的声母往往也相同或者属于同一发音部位,即声母相同或相近。

例子:

长——张、帐、胀、怅、苌

3、段玉裁“同谐声者必同部”理论

●段玉裁创立“同谐声者必同部”理论,这是清代古音学最伟大的发现之一。

例子:

如“台”在“之”部,从台得声的“治、枲、胎、苔、邰、鲐、笞、始、怠、怡、饴”等字都同部。

例子:

《说文》里同一谐声偏旁的字一定属于《诗经》押韵中的同一个韵部。

●有了段玉裁的学说,《诗经》韵和谐声字在上古韵母的研究中占同等价值。

最重要的是:

以谐声偏旁为纲领,古书里不押韵的字也可以归到《诗经》押韵的系统去了。

先秦古韵

●王力在汉语音韵研究中,把中国传统语言学的研究方法和国外语言学的研究方法结合起来,著《上古韵母系统研究》、《汉语音韵学》、《汉语史稿》等。

●《汉语史稿》分先秦古韵为30部。

●目前高校多采此说。

先秦韵11类29部(至战国增冬部达30部)

4、谐声字与上古声母研究

●上古时期没有现成的声母资料保留下来,既没有等韵图和字母,也没有反切,诗歌韵文也只能反映韵母。

●因此,谐声字就成为研究上古声母最有效的依据。

黄侃古音19纽

喉音

牙音

舌音

齿音

唇音

影(喻于)

端(知照)

精(庄)

帮(非)

透(彻穿审)

清(初)

滂(敷)

从(床)

并(奉)

泥(娘日)

心(山邪)

明(微)

三、利用异文、通假字分析字音

异文指的是同一种书的不同版本之间、或原文与引文之间文字的不一致。

例子:

“伏羲氏”在古書中也寫作“庖犧氏”、“包羲氏”等。

●這樣的異文對於研究上古漢語的聲母和韻母系統都非常有價值。

●造成异文的原文非常复杂,有异体字、同义词、错讹、衍文、脱文、别字等。

●其中别字大多是用同音字代替,对于古音的研究有一定用处。

例子:

逶迤、委蛇、委移、倭迟

通假字通假字是经常性地把一个字当成另外一个同音字或音近字来使用。

例子:

《荀子君道》:

“其德音足以填抚百姓。

”——镇、缜、稹、嗔、慎、颠、滇、填

例子:

《汉书高帝纪》:

“填国家,吾不如萧何。

”——镇、缜、稹、嗔、慎、颠、滇、填

例子:

耽、眈、忱、沈、枕、鸩

说明古代端组与照组的部分字本来曾是同一声母。

第六讲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其它考试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