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参考资料整理.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6763989 上传时间:2023-07-17 格式:DOCX 页数:47 大小:58.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翻译参考资料整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7页
翻译参考资料整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7页
翻译参考资料整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7页
翻译参考资料整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7页
翻译参考资料整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7页
翻译参考资料整理.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7页
翻译参考资料整理.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7页
翻译参考资料整理.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7页
翻译参考资料整理.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7页
翻译参考资料整理.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7页
翻译参考资料整理.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7页
翻译参考资料整理.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7页
翻译参考资料整理.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7页
翻译参考资料整理.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7页
翻译参考资料整理.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7页
翻译参考资料整理.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7页
翻译参考资料整理.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7页
翻译参考资料整理.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7页
翻译参考资料整理.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7页
翻译参考资料整理.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7页
亲,该文档总共4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翻译参考资料整理.docx

《翻译参考资料整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翻译参考资料整理.docx(4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翻译参考资料整理.docx

翻译参考资料整理

语言知识汇总

I.代词◆

1.英语代词用的多,汉语代词用的少.

2.英译汉时,有些代词可以不译;汉译英时则要在适当的地方增加代词,特别是物主代词.

II.形容词与副词◆

1.形容词和副词在英语里是两个非常活跃的词类.其词义往往随前后搭配而变化,其用法也特别灵活.

III.重复与代称◆

1.英语不喜欢重复,如果需要重复某个词语,则用代词来代替或以其他手段来避免弄重复。

2.汉语不怕重复。

汉语也用代词,但不如英语用得多。

3.汉译英时要避免重复,多用代称;英译汉时则要少用代称,多用实词。

IV.分词短语

1.英语有分词,包括现在分词和过去分词,用法灵活。

分词引导得短语位置灵活可以放在句首、句中和句末。

因此英语句子里主从关系很多体现出不同的层次。

2.汉语没有分词,多用并列动词或并列分句,因此汉语句子里并列关系居多,层次不甚明显。

V.被动语态

1.英语里,被动语态用得很多。

2.在汉语里,类似得结构叫“被动式”,远没有英语得被动语态用得多。

VI.关联词语

1.中国语多用意合法,联结成分并非必需。

西文里多用形合法,联结成分在大多数情况下是不可缺少得。

(王力《中国语法理论》)

2.汉译英时,往往要加关联词。

3.关联词里用得最多得是and.

VII.语序◆

1.时间顺序和逻辑顺序

1)英语句子注重突出重点,往往把重要得话放在突出得位置。

英语有时态,可以通过动词得变化显出动作发生得先后顺序,而且英语大量使用分词和从句,用法也灵活,可钱可后。

2)汉语叙事多靠并列结构(并列分句和并列谓语),因此较多地依靠格成分之间得顺序,尤其是时间顺序和逻辑顺序。

2.评论与表态

需要对某事发表评论或表明态度时,英语得语序和汉语不同。

英语是先评论,或先表态,然后再说有关得事情或情况。

汉语则相反,评论或表态性的话往往是放在句子的最后。

VIII.科技英语的特点

1.科技文章属于严肃的书面语体,一般崇尚严谨周密,要求行文简练,语法正确,重点突出。

2.科技英语除上述特点外,还要求叙述开门见山,简短明快,使读者立即抓住问题的重点。

3.科技英语和汉语的表达特点归纳如下:

1)汉语的词汇含义相对单一并且固定,而英语的词汇含义内涵大,一词多义,并且词的形态变化可以引起含义的变化。

2)汉语中用被动语态表达的句子不多,而科技英语中被动语态使用广泛

3)汉语多用单句表达,而科技英语则趋向于用多重复合结构表达

4)科技英语中介词短语以及各类非限定动词短语使用频繁,且语法功能很强,汉语则不具备这种特点。

5)在语序、语句重心以及动词时态、语气等方面两种语言也有很大差异。

VIIII.法律文件的特点及翻译

1.法律文件的翻译,最主要的要求是“严谨”和“精确”。

在严密与流畅之间有矛盾时,应牺牲流畅。

2.法律文件的特点:

条理清、文字明、意思全。

X.主谓搭配

1.英汉两种语言的主谓搭配在大多数情况下时相通的。

2.汉语的主谓关系没有英语那么密切。

英语对于主语能否作后面的动作考虑较多。

XI.句子之间、段落之间的联系

1.就句子内部而言,英语重形合,句内各成分联系紧密;汉语重意合,结构松散,更多倚赖句内各成分的顺序。

2.就句子之间的联系而言,情况则正好相反。

英语不大重视句子之间的联系;汉语则比较重视句子之间的联系。

因此,英译汉时,为了保持语气的连贯,需要在句子之间增加一些词语。

XII.断句与并句

就汉译英而论,断句的情况时很多的,而并句的情况时个别的。

XIII.其他:

1.文学作品语言生动,其中选词是一个重要方面。

2.文学作品中,对话往往占很大比重。

对话一般用口语体。

除对话外,主要是描述,有的描写人物,有的描写动作,有的描写景物,有的叙述过程还有心理描写。

3.英语中有大量的抽象名词,在英译汉时往往要把他们译成动词和形容词。

翻译理论知识汇总

1.对于初学翻译的人来讲,翻译的标准或要求为:

(一)忠实;

(二)通顺。

“忠实”主要指内容;“通顺”指语言。

2.汉译英时需注意三个方面的问题

1)拼法正确

2)合乎用法(包括语法,词法,搭配等)

3)句子平稳

3.我国的翻译事业是从翻译佛经开始的。

佛经翻译经过晋朝逐渐发展,到了隋唐达到鼎盛,南宋趋于衰微。

释道安:

主张直译。

译文不增不减只作词序上的调整。

*鸠摩罗什:

主张意译。

常对原文加以改动以适应中国的文体。

其译文准确流畅。

译过《金刚经》,《法华经〉,《摩罗经》》。

*玄奘:

译过佛经达1335卷。

认为翻译应“既须求真,又须喻俗。

4.严复:

1)在《天演论·译例言》提出“信、达、雅”。

信:

忠实

达:

流畅

雅:

尔雅,意即“用汉以前的字法和句法”

2)并不十分重视“信”,曾说“译文取明深义,故词句之间,时有颠倒附益,不斤斤于字比句次”

3)译作:

原译

EvolutionandEthicsandOtherEssays(T.H.Huxley)《天演论》

InquiryintotheNatureandCauseoftheWealthofNations(A.Smith)

《原富》

StudyofSociology(H.Spenser)《群学肄言》

L’espritdesLois(C.D.S.Montesquieu)《法意》

SystemofLogic(JohnStuartMill)《穆勒名雪》

5.周煦良

1)认为“雅”应当作“得体”来理解。

得体不仅仅指文笔,而是指文笔基本上必须根据内容来定;文笔必须具有与其内容相适应的风格。

他还认为“信”、“达”、“雅”那个重要应视内容而定。

e.g.《读者文摘》、旅游见闻达

哲学、社会科学、经典著作信

文学翻译文笔(雅)

2)认为原文风格是无法转译的。

风格离不开语言,不同的语言无法表达同

的风格。

一部文学译品的风格由四方面决定:

*原作的风格

*译者本人的文章风格

*译者本国语言的特征

*译者所处的时代

6.林纾

1)译作:

原译

Ladameauxcamellias(AlexandreDumas)《巴黎茶花女遗事》

RobinsonCrusoe(DanielDefoe)《鲁宾孙漂流记》

Gulliver’sTravels(JonathanSwift)《海外轩渠录》

TalesfromShakespeare(CharlesLambandMaryLamb)《吟边燕语》

DavidCopperfield(CharlesDickens)《快肉余生述》

OliverTwist(CharlesDickens)《贼史》

UncleTom’sCabin(HarrietBeecherStowe)《黑奴吁天录》

2)打破了章回小说的旧格式

3)其译作第一次使中国读者接触到外国文学作品

3)钱种书

*对林纾的译文评价很高,曾说因为读了林的翻译而增加学习外国语的兴趣

*认为林纾的译笔比哈葛德英文文笔高明,更轻快明爽。

*认为“文学翻译的最高境界是‘化’。

把作品从一国文字转变成另一国文字,既能因语文习惯的差异而露出生硬牵强的痕迹,又能完全保存原有的风味,那就算得入于‘化境’”。

*认为“彻底和全部得‘化’是不可实现得理想”。

非文艺作品无需用这个标准来衡量

7.鲁迅

1)翻译和校订得作品有34种之多,包括苏联、日本、荷兰、匈牙利、美国

等国家作家的作品,其译作约占其全部作品的一半

2)对翻译工作态度极其严肃认真,总是逐字逐句、一丝不苟,是一个把别地的异卉奇花移植到中土的辛勤的劳动者(许广平语)

3)针对赵景深的“宁顺而不信”,提出“宁信而不顺”。

强调要输入新的表现法,因而要容忍“多少的不顺”

4)1935年,在“‘题未定’草”一文中,又对翻译作了新的概括,说:

“凡是翻译,必须兼顾着两面,一当然力求其易解,一则保存着原作的丰姿”,即翻译既要通顺,又要忠实。

8.瞿秋白

1)认为“信”和“顺”不应当对立起来

2)“要创造新的表现方法,就必须顾到口头上‘能够说得出来’的条件”

3)“翻译应把原文的本意,完全正确的介绍给中国读者,使中国读者所得到的概念等于英俄日德法。

读者从原文得来的概念,这样的直译,应当用中国人口头上可以讲得出来的白话来写”。

为着保存原作的精神,并不用着容忍‘多少的不顺’(就是不用口头上的话),否则回多少丧失原作的精神

9.郭沫若

1)从二十年代开始从事翻译工作,到五十乃至八十年代还在讨论翻译问题

2)认为理想的翻译对于原文的字句、对于原文的意义不许走转,对于原文的气韵尤其不可走转。

3)译出理想翻译的先决条件

*译者的语学知识要丰富

*对于原书要有理解

*对于作者要有研究

*对于本国文字要有自由操纵的能力

4)认为翻译是一种创造性的工作,好的翻译等于创作,甚至超过创作。

因此,翻译工作者应该具有高度的责任感。

5)认为对于文学作品,译文不仅能够达意,还要与原文同样具有文学价值。

即在信达之外,愈雅愈好。

所谓‘雅’,不是高深或讲修饰,而是文学价值或艺术价值比较高。

10.茅盾

1)从二十年代开始从事翻译工作,到五十乃至八十年代还在讨论翻译问题

2)主张直译,同时提倡保留“神韵”。

认为与其失‘神韵’而‘形貌’,不如‘形貌’上有些差异而保留了‘神韵’。

3)关于直译,他写道:

“就浅处说直译就是不妄改原文的字句,就深处说‘能保留原文的情调与风格’”。

4)对于一般翻译的最低限度的要求,至少应该是用明白畅达的译文,忠实地传达原作的内容。

5)文学翻译是用另一种语言,把原作的艺术意境传达出来使读者在读译文的时候能够像读原作时一样得到启发、感动和美的感受。

即把译者和原作者合而为一,好像原作者用另外一国文字写自己的作品。

这样的翻译既要译者发挥创造性,又要完全忠实于原作的意图。

(1954)

6)要将一个作家的风格翻译出来,需要运用适合于原作风格的文学语言,把原作的内容与形式正确无遗地再现出来。

除信、达外,还要有文采。

11.王佐良

1)1979年在“词义、文体、翻译”一文中写道:

“需根据原作语言的不同情况,来决定是直译还是意译”。

2)出色的译者能全局在胸又能紧扣局部,既忠实于原作的灵魂,又便利于读者的理解与接受。

3)好的译作总是既有直译又有意译:

凡能直译处坚持直译,必须意译处则放手意译。

无论直译还是意译,最好的检验标准时译文本身的质量。

好的译文才会受到读者欢迎。

4)认为文学翻译不是机械乏味的事,而是一种创造性的努力,尤其是译诗。

5)就该用什么样的文字,认为通常情况下用白话文译。

但在翻译培根的散文时用了浅近的文言,因为培根善写警句,文字紧凑,又有一点古奥。

6)关于风格,认为适合就是一切。

译者的任务在于再现原作的面貌和精神;文章的风格是作者为表达特定内容而运用语言的个人方式,与内容是血肉一体,而非外加的、美化的成分。

7)关于译诗,认为诗中的思想概念绝大多数可以译出,但不易译出的是原诗的气氛或者说力量。

认为译诗需像诗,即要忠实传达原诗的内容、意境、情调。

格律要大致如原诗;语言设法接近原诗;要保持原诗的新鲜和锐利,特别是形象要直译。

既要深入了解原诗,又要在自己的译文上有创新和探索。

8)关于词语引起的联想,认为在区分短语的细微差别上,或在处理某一短语引起的各种联想时,或在表达一首诗总的气氛时,会丢失原诗中的某些东西。

9)关于比喻,认为应该将其直译过来,保持它原有的新鲜和气势。

10)关于对等词,认为真正的对应词应该包括情感力量、背景烘托,新鲜还是陈腐,时髦还是古旧,声调是和谐还是故意不协律,引起的联想是雅还是俗等等方面的‘对等’。

真正的对等应该是在各自文化里的含义、作用、范围、情感色彩、影响等等都相当。

11)关于文化比较,认为译者必须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文化人,即不仅要掌握两种语言,还要了解语言当中的社会文化,包括历史、动态、风俗习惯、经济基础、情感生活、哲学思想、科技成就、政治和社会组织等等,而且越细致、越深入,越好。

认为译者在两种文化之间搭着桥梁,其努力使翻译工作变成一种英雄的事业。

12)关于全文的重要性,认为译者如果掌握了整个作品的意境、气氛或效果,可以根据译文语言的特点作些变通。

13)关于怎样提高,译者必须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深入观察,不断的深入实践。

翻译者是一个永恒的学生。

12.傅雷

1)1951年,在“《高老头》重译本序”一文中写道:

“以效果而论,翻译应当像临画一样,所求的不在形似而在神似”,即“重神似不重形似”。

2)译作多达三十余种,包括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和罗曼罗兰的《约翰·克利斯多夫》。

《老实人》的译文曾先后校过八次。

3)认为“翻译重在实践”。

同时认为,在翻译中最难应付的是原文中最简单最明白而最短的句子;长句并非不难翻,但难的不在于传神,而在于重心的安排。

4)精读熟读原文,把原文的意义、神韵全部抓住了,就能放大胆子翻译。

5)在谈到中西语言对比,他说:

*两国文字词类不同

*句法构造不同

*文法与习惯不同

*修辞格律不同

*俗语不同,即反映民族思想的方式不同

*感觉深浅不同

*观点角度不同

*风俗传统信仰不同

*社会背景不同

*表现方法不同

因此,在以甲国文字传达乙国文字所包涵的这些特点,必须像伯乐相马,

‘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内而忘其外’。

6)认为理想的译文仿佛是原作者的中文写作。

原文的意义与精神,译文的流畅与完整,都可以兼顾,这样就不会以辞害意,或以意害辞。

7)认为东方人与西方人思想方式有基本分歧,我人重综合,重归纳,重暗示,重含蓄;西方人重分析,细微曲折,挖掘唯恐不尽,描写唯恐不周。

8)“愚对译事看法很简单:

重神似不重形似,译文必须为纯粹之中文,无生硬拗口之病;又须能琅琅上口,求音节和谐,至于节奏与tempo,应遵循原作”。

13.杨宪益&戴乃迭(翻译作品犹如“土耳其挂毯的反面”)

1)中国的四字成语很难译。

每一个四字成语都有非常丰富的内在涵意,可能还包括一个典故,在翻译中很难表达出原文所有的气魄和分量。

可以用一些方法来解决:

一是在文中加上一些原文中没有的词,二是加脚注,三是不用具体的典故,尽力创造出适合这种场合的气氛来。

(戴乃迭)

2)译者不应该改写原文,而是应该富有创造性。

但过分强盗创造性就会改写原文,也是不可取的。

(戴乃迭)

3)译者应尽量忠实于原文的形象,既不要夸张,也不要夹带任何别的东西。

必须非常忠实于原文。

(杨宪益)

14.西赛罗(Cicero)(TheCraftandContextofTranslation《论演说术》)

1)…didnottranslateliterally,but…preservingthesameideasandforms,ortropesasitwere,inlanguageconsonantwithourusage.

2)…didnotthinkitnecessarytotranslatewordforword….preservedthegeneralstyleandforceofthelanguage.(没有必要逐字翻译,应保持原作总的风格和力量)

3)Ididnotbelieveitwasmydutytocountoutwordstothereaderlikecoins,butrathertopaythemoutbyweightasitwere.

15.哲罗母(SaintJerome)(《论最优秀的翻译》)

1)Ialwaysaimedattranslatingsense,notwords.(强调翻译意思,而非孤立的词)

16.泰特勒(AlexanderFraserTytler)(EssayonthePrinciplesofTranslation《论翻译的原则》)

1)Agoodtranslationshouldbeoneinwhichthemeritoftheoriginalworkissocompletelytransfusedintoanotherlanguage,astobeasdistinctlyapprehended,andasstronglyfelt,byanativeofthecountrytowhichthatlanguagebelongs,asitisbythosewhospeakthelanguageoftheoriginalwork.(原作的优点完全移植在译作语言之中,使译语使用者像原语使用者一样对这种优点能清楚地领悟,并有着同样强烈的感受。

2)Thelawsoftranslationmaybedeductedasfollows(翻译三原则):

*TheTranslationshouldgiveacompletetranscriptoftheideasoftheoriginalwork.(译作应完全复写出原作的思想。

*Thestyleandmannerofwritingshouldbeofthesamecharacterwiththatoftheoriginal.(译作的风格和手法应和原作属于同一性质。

*TheTranslationshouldhavealltheeaseoforiginalcomposition.(译作应具备原作所具有的通顺)

17.萨沃里(TheodoreHoraceSavory)(TheArtofTranslation《翻译的艺术》)

1)Translationismadepossiblebyanequivalenceofthoughtwhichliesbehindthedifferentverbalexpressionsofathought.(说不同语言的人们的思维内容是相同的.)

2)Inchoosingofwords,thetranslatorhastodecideonthenearestequivalent,takingintoconsiderationtheprobablethoughtsoftheauthor,theprobablefeelingsoftheauthor’sreadersandofhisownreaders,andoftheperiodinhistoryinwhichtheauthorlived.

3)Ateverypausethetranslatormakesachoicebetweenanumberofequivalents.Suchachoicedependsinlargepartonthepersonalityofthetranslator.

4)Facedwithapassageinitsoriginallanguage,atranslatormustaskhimself:

*Whatdoestheauthorsay?

*Whatdoeshemean?

*Howdoeshesayit?

Thismethodofanalysismaybeappliedtotheparagraph,tothesentence,oreventothephrase.

18.恩格斯(“不应该这样翻译马克思的著作”)

1)认为翻译《资本论》这样的著作,只通晓标准德语是不够的,必须彻底精通德语―――口头语和标准语,另外还要知道一些德国人的生活,因为马克思精于使用日常生活用语和各地方言中的成语;他创造新词;举例涉及一切科学部门,援引十几种文字的书刊。

并用catchacrab举例说明。

2)马克思是当代具有最简洁最有力的风格的作家之一。

为确切表达这种风格不仅要精通德语还要精通英语。

3)富有表现力的德语应该用富有表现力的英语来表达,必须使用最好的词汇,新创造的德文名词要求创造相应的新的英文名词。

遇到术语应该用一个意思相同的词来表达。

19.费道罗夫(《翻译理论概要》)

1)翻译的确切性就是表达原文思想内容的完全准确和在修辞作用上与原文的完全一致。

2)翻译的确切性就是通过复制原文形式的特点(如果语言条件许可的话),或创造在作用上与原文特点相符的东西来表达原文所特有的内容与形式间的相互关系。

3)在表达部分、单独要素、片断文章与整体之间的相互关系时,确切性这一概念是特别重要的。

4)翻译的确切性是以整体与部分之间的一定的均衡为前提的,尤其是以表达作品的一般性质和在表达其个别片断方面接近原文的程度之间的一定的均衡为前提的。

5)确切性在整个翻译的过程中并不要求在字面上同样程度地接近原文。

6)细节上准确地表达了每一单独的要素,并不能确切地表达了整体,因为整体并不是这些单独要素的简单的总和,而是特定的系统。

7)无论从思想内容上或形式上来看,只有作品的整体与它的单独部分或它的部分特点之间的相互关系,才能说明原作所特有的特点。

20.巴尔胡达罗夫(《语言与翻译》)

1)谈到了翻译中的上下文和环境

2)所谓上下文一般是指该语言单位的语言环境。

如词的上下文是该词周围各个词的语法形式和结构的总和。

3)词并非唯一的语言单位,音素、词素、词组和句子都处于一定的语言环境。

4)上下文分为狭义上下文和广义上下文。

狭义上下文是指句子的上下文,即在一个句子的范围内该单位周围的一些语言单位。

狭义上下文又可以分为句法上下文和词法上下文。

句法上下文是指该词词组或句子所属的句法结构;词汇上下文指的是该单位周围具体的词汇单位、词和固定词组的总和。

广义上下文是指该单位的超出句子范围的语言环境,这就是话语上下文,即在该单位的周围,在该单位之外,亦即在与之毗连的各个句子中的语言单位的总和。

它可以是句群、段落、章节甚至是整个作品。

5)上下文是“排除”某个多义单位的其他意义而只保留一个意义的一种手段。

因此,上下文可以使某语言单位只有一个意义,从而有可能从某个单位在译语中的几个可能的等值物中选择一个等值物。

6)确定等值物的选择,有时需考虑某个单位,包括词的句法上下文、某单位的词汇上下文,但有时还得从广义上下文中找依据。

7)当最广义的上下文也无法提供帮助时,此时就必须超出语言上下文的范围,求助于超语言环境。

所谓“环境”,是指:

*交际环境,即实现交际行为的环境

*通报主题,即话语中描述的情景(诸事实的总和)

*交际参与者,即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理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