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 第1单元 环境与环境问题 第1节 人类环境教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765325 上传时间:2023-07-17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30.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地理 第1单元 环境与环境问题 第1节 人类环境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高中地理 第1单元 环境与环境问题 第1节 人类环境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高中地理 第1单元 环境与环境问题 第1节 人类环境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高中地理 第1单元 环境与环境问题 第1节 人类环境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高中地理 第1单元 环境与环境问题 第1节 人类环境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高中地理 第1单元 环境与环境问题 第1节 人类环境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高中地理 第1单元 环境与环境问题 第1节 人类环境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高中地理 第1单元 环境与环境问题 第1节 人类环境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高中地理 第1单元 环境与环境问题 第1节 人类环境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高中地理 第1单元 环境与环境问题 第1节 人类环境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高中地理 第1单元 环境与环境问题 第1节 人类环境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高中地理 第1单元 环境与环境问题 第1节 人类环境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高中地理 第1单元 环境与环境问题 第1节 人类环境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高中地理 第1单元 环境与环境问题 第1节 人类环境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高中地理 第1单元 环境与环境问题 第1节 人类环境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高中地理 第1单元 环境与环境问题 第1节 人类环境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高中地理 第1单元 环境与环境问题 第1节 人类环境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高中地理 第1单元 环境与环境问题 第1节 人类环境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高中地理 第1单元 环境与环境问题 第1节 人类环境教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高中地理 第1单元 环境与环境问题 第1节 人类环境教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地理 第1单元 环境与环境问题 第1节 人类环境教案.docx

《高中地理 第1单元 环境与环境问题 第1节 人类环境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地理 第1单元 环境与环境问题 第1节 人类环境教案.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中地理 第1单元 环境与环境问题 第1节 人类环境教案.docx

高中地理第1单元环境与环境问题第1节人类环境教案

第一节人类环境

●课标要求

举例说明人类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形成正确的环境伦理观。

●课标解读

1.让学生了解环境的概念及其分类。

2.通过教材示意图,使学生理解环境与人类的相互关系。

3.让学生运用人类自身事例,解释环境与人类的关系。

4.树立学生正确的环境伦理观。

●新课导入建议

用地球是太空中一颗生机勃勃的星球,人类生活在其中……等有关的图文材料导入新课。

课 标 解 读

重 点 难 点

1.了解环境的概念及分类。

2.理解环境与资源、环境与生态、环境与人类的相互关系。

3.逐步树立正确的人地观。

环境与人类的关系,正确的环境伦理观。

(重点)

环境及其分类

1.定义:

围绕着人类的外部世界,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社会和物质条件的综合体。

2.分类

概念

内容

自然环境

是环绕在人们周围的各种自然因素的总和

可分为大气环境、水环境、土壤环境、生物环境和地质环境等

社会环境

人类根据生活与生产需要,对自然环境进行加工改造后的环境

可分为居住环境、生产环境、交通环境、文化环境和旅游环境等

3.认识误区:

人们将人类环境等同于自然环境,不利于正确、全面地认识环境问题。

1.自然环境完全不受人类的影响,这种说法对吗?

【提示】 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在当今的地球表面,纯自然环境几乎不存在了,科技不断发展的今天,地球上的每一个地区几乎都留下了人类的痕迹。

其中受人类影响较轻微,仍保持着天然生态特点,并且物质的交换、迁移、转化,能量、信息的传递,物种的演化基本按自然规律进行的环境仍可称为自然环境。

环境与自然资源、生态系统的关系

1.环境与自然资源

(1)自然资源:

是指存在于自然界中,在一定的经济技术条件下,能够被人类利用的物质和能量。

(2)

2.环境与生态系统

(1)环境的作用:

环境影响着生物的生理过程、形态构造和地理分布。

(2)

环境与人类的关系

1.人类与环境关系的发展

时代

人类活动

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原始社会

采集野生植物、捕猎野生动物

人类依赖自然环境

农业社会

栽培植物、驯养动物

人类顺应自然环境

工业社会

人类掠夺性开采资源

人类与环境的关系越来越不协调

当代社会

认识改变

寻求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2.环境与人类的密切关系

人类的生存发展要占据一定的空间,并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同时,人类新陈代谢和生产、生活消费活动的废弃物要排放到环境中。

2.随着人们改造自然的能力不断增强,环境问题是否一定会更加严重?

【提示】 这种认识是片面的。

应当辩证地看待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

人类社会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现已具备在区域乃至全球范围内改造环境的能力。

如果恰当的运用这种能力,可以为人类带来提高生活质量的机会,使人类和环境协调发展。

如果轻率的、不恰当的运用这种能力,就会给人类环境并最终给人类自身带来无法估量的灾难。

环境及其分类

【问题导思】 

1.环境就是指围绕着人类的空间吗?

【提示】 不是。

环境还包括能够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生活和发展的各种因素。

2.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是截然分开的吗?

【提示】 不是。

现在随着科技发展,社会进步以及人类活动在深度和广度的不断加大,地球上纯粹的自然环境已不多见,因此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是相对而言的。

1.环境的概念

环境指围绕着人类的空间,以及其中可以直接、间接影响人类生活和发展的各种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总体。

2.环境的分类

人类环境是由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构成的,二者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具体分析如下:

(1)联系

两者都是人类环境的组成部分,都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必要条件。

自然环境是社会环境的基础,社会环境是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形成的。

(2)区别

①两者受人类干预的程度不同,如下表所示:

类型

受人类干预程度

举例

自然环境

受人类干预轻微,其景观特征基本保留自然面貌

原始森林、高山草甸、大漠盐湖、极地苔原等

社会环境

受人类干预大,其景观特征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城市建筑、工矿设施、农田水利、畜群牧场等

②两者的范围大小及其变化趋势不同。

自然环境如某些原始森林地区、人迹罕至的荒漠、冰原地区、大洋中心区等,随着人类活动的范围扩大,其范围日益缩小;而社会环境如种植园、城市、工业区等,其范围日趋扩大。

运用图示法记忆环境的分类

 我们在电视电影中经常看到①水 ②农田

③果园 ④大坝 ⑤大气 ⑥土壤 ⑦岩石 ⑧工厂

⑨动物 ⑩植物 ⑪楼房 ⑫油井等地理事物,哪些属于自然环境?

哪些属于社会环境?

【思路点拨】 解决本题的关键是切实掌握环境的分类。

【解析】 环境指围绕着人类的空间,以及其中可以直接、间接影响人类生活和发展的各种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总体。

人类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大部分。

自然环境由地球上的各种自然要素组成。

社会环境又称人工环境,是指人类根据生活和生产需要,对自然环境进行加工改造后的环境。

【答案】 上:

自左―→右 ①⑤⑥⑦⑨⑩可以互换

下:

自左―→右 ②③④⑧⑪⑫可以互换

环境与自然资源、生态系统的关系

【问题导思】 

1.自然资源的数量和质量不因环境的改变而改变,对吗?

【提示】 不对。

自然资源是一定条件下,各种环境要素共同作用而形成的。

当环境发生变化时,自然资源的利用状况也会受到影响。

2.生态系统由哪两种环境组成?

【提示】 生物环境和非生物环境。

3.环境与生物的关系如何?

【提示】 二者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环境对生物有影响,反过来,生物对环境也有改造作用。

1.环境与自然资源的关系

关系

表现

结论

相互联系

环境和自然资源都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在自然界中,很多自然资源都是环境要素,而大部分环境要素也是自然资源

只有保护好环境和资源,才能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互影响

环境影响资源的类型以及利用状况

一定的环境条件下,各种环境要素共同作用,形成一定的自然资源

人类在利用资源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环境因素,顺应自然变化规律并作出适当的调整

环境的改变也会对资源利用状况产生影响

自然资源开发对环境产生巨大影响

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开发活动,会对环境造成直接或间接的损害,甚至导致严重的环境退化

保护资源是环境保护最重要的手段之一,而环境保护的基本内容之一就是保护资源

环境退化反过来又削弱了某些自然资源的更新能力

2.环境与生态系统的关系

(1)生态系统的组成

(2)环境与生物的相互作用

①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生物是环境的产物,任何生物都不能脱离环境而生存。

环境影响生物的生理过程、形态构造和地理分布。

而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机能、个体发育和行为等,都与其生存的环境条件相适应。

根据生物种群或者生物的某些特征,可以确定地理环境中的其他成分,即生物对环境具有指示作用。

②生物对环境的改造作用

在环境影响生物的同时,生物也对环境产生明显的改造作用。

土壤是陆地表面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由矿物质、有机质、水分、空气和土壤生物等组成。

其中,土壤微生物、土壤动物等对于土壤环境的形成和演变起到重要作用。

简图分析生态系统对环境污染的影响

 (2013·山东高考)下图为我国华北某沿海地区景观剖面示意图,图中海岸为沙质海岸。

读图回答问题。

(1)分别说明图中甲、乙、丙三处植被的主要生态功能。

(2)近年来,该地区的荒草地不断开垦为农田,指出可能产生的主要环境问题。

【思路点拨】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了解森林的生态功能和植被破坏带来的一系列环境问题。

认真读图从中获取有效信息组织答案。

【解析】 

(1)植被所处位置不同,其主要生态功能不同。

甲地位于山地陡坡处,此处森林的功能主要是涵养水源、保持水土;乙地靠近沿海,海风大,且华北地区风沙危害较重,因而森林的功能主要是防风固沙;丙处灌木位于海边的沙滩上,且该海岸为沙质海岸,因而其功能是固沙阻浪。

(2)开垦荒草地会造成生态环境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水土流失加剧、土地盐碱化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

【答案】 

(1)甲:

涵养水源、保持水土;乙:

降低风速、阻挡风沙;丙:

固沙阻浪。

(2)生物多样性减少;土地盐碱化;水污染。

(答出两点即可)

教材P9图1-1-16 人类与环境相互关系示意图

[图表展示]

[解图精要]

1.内圆表示占据一定空间的人类社会,内、外圆之间的空间表示人类社会周围的环境。

2.箭头①指人类通过生产活动,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

3.箭头②指人类将新陈代谢和消费活动的产物,以废弃物的形式排放到环境中去。

4.箭头③、④指人类通过生活和生产活动对环境产生影响。

这种影响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遵循自然规律,合理利用资源,使环境得到保护和改善;二是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环境的供给能力,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使环境质量下降、恶化。

5.箭头⑤、⑥指环境把它所受到的人类的影响,反过来作用于人类本身。

这种反作用,有的是良性的,将使人类获得可持续发展;有的是恶性的,会产生影响人类生产、生活和健康,甚至危及人类生存的环境问题。

[图表应用]

1.由图中可以得出人类与环境的关系怎样?

【提示】 人类与环境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人类既是环境的创造物,又是环境的塑造者。

2.人地关系的对立与统一如何相互转化?

【提示】 人类遵循环境发展规律时,人类与环境关系的对立性就会向统一性方向转化,如植树造林,修建水库等。

人类违背环境发展规律时,人类与环境关系的统一性就会向对立性方向转化,如滥伐森林、滥采滥猎等。

教材P3活动

【点拨】 这里所指的“自然因素的总体”有两个约束条件:

一是“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二是“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即泛指人类周围所有的自然因素(如整个太阳系)。

1.人文遗迹、风景名胜是人们根据生产和生活的需要,对自然环境进行加工改造后得来的,可以满足人类了解历史文化、陶冶情操、磨炼意志、休闲娱乐等方面的需求,因此,他们都是环境的组成部分。

2.考察学校周围的环境,应全面具体,考察内容除楼房、道路、操场、绿地等设施之外,还应把阳光、空气等自然要素包括在内。

区别它们属于自然环境还是社会环境,应结合环境的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教材P9活动

【点拨】 本活动旨在深化我们对人类与环境关系的认识。

可以列举自己熟悉的案例,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讨论,下面以植树造林和滥伐森林为例,说明这个问题。

结合下面两图,回答1~2题。

甲         乙

1.两图反映的是(  )

A.居住环境B.生产环境

C.交通环境D.生物环境

2.图甲景观中不合理的活动可能造成(  )

A.土地沙漠化B.大气污染加重

C.湿地萎缩D.水污染加重

【解析】 第1题,图甲为农业生产环境,图乙是工厂车间,为工业生产环境。

第2题,草原牧场的过度放牧会造成草场退化为沙漠。

【答案】 1.B 2.A

3.读热带雨林的破坏对环境的影响图,回答下列问题。

(1)上图中右侧树木与土壤、大气、太阳辐射等不断进行______和________,从而形成森林生态系统。

(2)左侧雨林遭到破坏,对生态环境带来哪些影响?

(3)上述事例说明,自然资源的开发对________产生巨大影响,同时,环境的改变也会对________产生影响。

【解析】 由题干可知,本题着重考查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生态系统中的生物与环境间的相互关系,也涉及自然资源与环境的相互影响及关系。

生态系统的形成是由于生物和环境间存在物质循环和能量的交换;森林作为生物群落具有改造环境的生态功能,若遭到破坏,则会对土地资源、全球气候、生物多样性等产生深刻的影响,导致多种环境问题的出现。

【答案】 

(1)物质循环 能量交换

(2)水土流失,土壤肥力下降;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多,温室效应增强;物种灭绝,生物多样性减少。

(3)环境 资源利用

4.读“人类社会与环境的相关模式图”,完成下列问题。

(1)圈层Ⅰ代表________;圈层Ⅱ代表________。

(2)A表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需要从环境中获取________和________;B表示人类将新陈代谢和消费活动产生的________排放到环境中去。

(3)C表示________作用于环境;D表示环境也会把它受到的影响________作用于人类。

(4)在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中,当人类向环境________的速度超过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________速度,或者向环境________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时,就会出现环境问题。

(5)乱砍滥伐、毁林开荒,可用图中的箭头________表示;任意排放有害物质可用图中箭头________表示;酸雨可用图中箭头________表示;植树种草可用图中箭头________表示。

(6)圈层Ⅱ若表示的是一个地球生态系统,当这个生态系统结构越完整,功能越健全时,则该生态系统的________能力越强,可容纳的污染物质越________。

【解析】 人类社会就是在与环境密切联系、互相制约、互相影响的过程中不断向前发展的。

如果人类生产活动符合自然规律,对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则环境质量不断改善,环境造福于人类,形成人类与环境之间的良性循环;如果人类活动违背自然规律,滥采滥用自然资源,任意排放有害物质,则环境质量不断下降,生态系统的自我调控能力下降,产生种种环境问题。

【答案】 

(1)人类社会 环境 

(2)物质 能量 废弃物 (3)人类 反 (4)索取资源 再生 排放废弃物(5)A B D C (6)自我调控 多

一、选择题

(2016·钦州高二检测)北京建筑工程学院教授韩增禄认为:

风水是关于生存环境的学问。

风水环境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自然环境好理解,包括天文、地理纬度、山川、地貌、河流、植被、气象、信风等。

社会环境也比较好理解,孟母三迁就是迁的社会环境,还不是一般的社会环境,而是社会文教环境。

根据以上材料回答1~2题。

1.根据材料提示,下列环境属于社会环境的是(  )

A.格陵兰岛上的冰川B.太湖水域

C.城市立交桥D.西西伯利亚的沼泽

2.根据材料,下列环境属于风水环境中自然环境的是(  )

A.城市环境B.梯田

C.高山草甸D.黄河大堤

【解析】 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主要区别是看受人类影响的多少。

不受或很少受人类影响的为自然环境;由人类创造的环境是社会环境。

【答案】 1.C 2.C

环境是指围绕着人类的外部世界,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社会和物质条件的综合体。

据此回答3~4题。

3.下列关于人类环境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人类环境是指人类周围的非生物物质

B.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C.人类是环境的产物

D.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类是环境的塑造者

4.下列关于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不受人类影响的环境是自然环境

B.受人类影响的环境都是社会环境

C.环境可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D.人类环境又称为自然环境

【解析】 第3题,人类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都包括生物物质和非生物物质,如自然环境中的生物环境,社会环境中的农田、果园等。

第4题,现在不受人类影响的自然环境已不多见。

社会环境是通过人类长期有意识的社会劳动创造的,并不是所有受人类影响的环境都是社会环境。

【答案】 3.A 4.C

(2016·黄冈高二检测)如图为某发达国家经济发展与环境示意图,读图回答5~6题。

5.C时间后,环境污染程度开始下降,其主要原因是(  )

①经济发展水平高,环保投入大量增加 ②经济发展水平高,环境污染自然减轻 ③产业结构调整,工业技术进步 ④法律健全,禁止所有排污工业的生产

A.①②B.②③   C.①③   D.②④

6.图中A-C时段,该地占主导地位的产业部门可能是(  )

A.农牧业B.钢铁工业

C.电子工业D.第三产业

【解析】 第5题,本题坐标图是环境经济学中著名的“库兹涅茨环境曲线”理论,其核心就是经济增长的不同阶段所对应的环境质量状况:

在经济发展的初期,环境质量可能不断下降和恶化,但到一定拐点,环境质量又可能随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而改善。

主要是由于产业结构的调整,排放的污染物减少;环保力度加大,污染物的排放量减少。

第6题,图示A—C阶段,该地区的经济发展迅速,但环境污染水平也迅速上升,反映该地区的主导产业可能为污染较严重的产业。

【答案】 5.C 6.B

读该图“七个省级行政单位某种植被面积占全国该种植被面积的比例图”,回答7~8题。

7.该植被最有可能是(  )

A.草原B.苔原

C.硬叶林D.针叶林

8.该植被分布区最普遍的环境问题是(  )

A.酸雨B.固体废弃物污染

C.土地沙化D.臭氧层破坏

【解析】 第7题,根据图示该植被的主要分布地区:

西藏、内蒙古、新疆等省区判断,该植被主要分布于干旱、半干旱和高寒地区,故判断为草原。

第8题,结合上题分析,干旱、半干旱地区和高寒地区,植被的破坏会导致荒漠化加重。

【答案】 7.A 8.C

(2016·东莞模拟)图甲是人类社会演进示意图,图乙是人地关系示意图。

结合甲、乙两幅图,回答9~10题。

9.图甲中的社会形态属于图乙所示人地关系的是(  )

①原始社会 ②农业社会 ③工业社会

A.①②B.①③   C.②③   D.①②③

10.我国在江南丘陵地区修建了大量梯田,下列生态环境的变化哪些不是其直接造成的(  )

A.森林减少B.生物多样性减少

C.水土流失加剧D.土壤盐碱化严重

【解析】 第9题,原始社会中人地关系是一种严重的依赖关系,到了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人类向自然的索取多了起来,同时排放的废弃物也多了起来。

第10题,丘陵地区大量修建梯田,会造成森林减少、生物多样性锐减、水土流失加剧等生态环境问题;而土壤盐碱化则是由于降水少,蒸发强烈,加之不合理灌溉引起的,主要发生在华北和西北灌溉农业区。

【答案】 9.C 10.D

二、综合题

11.(2016·盐城高二检测)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人口、耕地、草地和森林4个因素构成一个理论上以人为中心的全球人地关系系统。

在这个系统中,人口总量的变动势必引起耕地、草地和森林面积的相互转化和数量增减。

例如,人口增长导致粮食需求量增加,从而引起粮食播种面积和单位面积粮食产量的相应变化,直到达到如下平衡:

P×G=C×Y[P——人口总量;G——人均粮食年需求量;C——粮食播种面积;Y——土地生产率(单位面积年粮食产量)]。

材料二 全球人均粮食、耕地生产率、化肥投入和灌溉面积指数图。

(1)在人口增长条件下,满足粮食需求的两种途径是________和________。

(2)现实中,材料一显示的人地关系是难以达到平衡的(P×G≠C×Y)。

下面三种情况中,最易导致生态环境恶化的是________(填序号),原因是____。

①P×G-C×Y>0 ②P×G-C×Y=0 ③P×G-C×Y<0

(3)材料二显示,人们主要通过________、________两种措施来提高土地生产率,但由此可能带来的问题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为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进一步提高土地生产率,除材料中所提到的措施外,今后更需要大力发展________(科学)技术。

【解析】 第

(1)题,根据材料中的公式可得出,满足粮食需求的两种途径是扩大耕地面积和提高土地生产率。

(2)题,当人口所需粮食总量大于目前耕地面积所能生产的粮食总量时,就会出现扩大耕地面积的现象,会导致森林和草地面积减少,容易出现生态环境恶化。

第(3)题,扩大灌溉面积会造成水资源短缺,增施化肥会造成土壤板结,导致土壤肥力下降。

第(4)题,采用生物措施,培育良种是提高土地生产率的有效措施。

【答案】 

(1)扩大耕地面积 提高土地生产率

(2)① 人口所需粮食总量大于目前耕地面积所能生产的粮食总量,被迫毁林毁草扩大耕地面积,草地和森林面积减少

(3)扩大灌溉面积 增施化肥 水资源更为紧张 土壤肥力下降

(4)生物(基因工程)

1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大米草原产于英国、法国沿海,淤积能力强。

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引入东南沿海地区后,有大米草生长的沿海滩涂每年以100米以上的速度向海洋拓展。

新淤积出来的土地含盐量太高,既不利于开垦为耕地,也不适合淡水养殖。

大米草所到之处,滩涂上的生物几乎全部灭绝,还使海洋生物资源的数量和质量下降,影响沿海养殖业的生存与发展,港口也因此废弃。

(1)对比英国沿海和我国东南沿海的自然环境特点,说明我国东南沿海的哪些自然条件使大米草生长繁盛?

(2)据材料说明大米草的生长使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的资源发生了哪些变化。

(3)大米草的引进,导致我国东南沿海产生的环境问题是_____________。

(4)该事件启示我们在进行生产活动时应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以英国、法国大米草引种我国失败为例,考查人类不合理生产活动对环境造成的影响。

我国东南沿海较英国的气温和水温高,是造成大米草“疯长”的主要原因。

因大米草具有较强的淤积能力,大量繁殖会造成海岸淤积加快,沿海土地面积增加,同时也会导致港口淤塞,沿海及海洋生物资源减少。

该事例启示我们在进行生产活动时要遵循自然规律。

【答案】 

(1)英国沿海地区为温带海洋性气候,终年温和多雨;沿岸海水温度、盐度较中国东南沿海低。

我国东南沿海主要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

夏季较高的气温和水温使大米草生长旺盛。

(2)淤积造陆,使土地面积增加;港口因此而废弃;海洋生物资源的数量和种类减少。

(3)生态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

(4)遵循自然规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