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名解.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6771342 上传时间:2023-07-17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41.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病理名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病理名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病理名解.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病理名解.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病理名解.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病理名解.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9页
病理名解.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9页
病理名解.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9页
病理名解.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9页
病理名解.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9页
病理名解.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9页
病理名解.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9页
病理名解.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9页
病理名解.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9页
病理名解.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9页
病理名解.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9页
病理名解.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9页
病理名解.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9页
病理名解.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9页
病理名解.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9页
亲,该文档总共2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病理名解.docx

《病理名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病理名解.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病理名解.docx

病理名解

二、细胞、组织的适应与损伤

1.萎缩(atrophy)指发育正常的组织或器官体积缩小。

常表现为实质细胞体积变小或数目减少,而间质增生。

2.肥大(hypertrophy)细胞、组织和器官的体积增大称为肥大。

3.增生(hyperplasia)由于实质细胞数量增多而造成的组织、器官的体积增大。

4.化生(metaplasia)一种分化成熟组织受刺激因素作用转化为另一种相似性质的分化成熟组织的过程称为化生。

5.变性(degeneration)是指细胞或间质内出现异常物质或正常物质数量显著增多称为变性,是细胞或间质受损伤后因代谢发生障碍所致。

6.细胞水肿(cellularswelling)是指致病因素使细胞内水分异常增多,形成细胞水肿。

7.脂肪变性(fattydegenerationorfattychange)是指正常情况下,除脂肪细胞外,其他细胞一般不见或仅见少量脂滴,在致病因素作用下细胞内出现脂滴或脂滴增多称脂肪变性。

8.虎斑心(tigroidheart)心肌脂肪变常累及左心室的内膜下和乳头肌,肉眼观脂肪变的黄色条纹与未脂肪变的暗红色心肌相间,形似虎皮斑纹,称为虎斑心。

9.心肌脂肪浸润(myocardialfattyinfiltration)心外膜处显著增多的脂肪组织,沿心肌层的间质向着心腔方向伸入,受挤压的心肌细胞萎缩而致肌层变薄,称为心肌脂肪浸润。

10.透明变性(hyalinedegeneration)是指细胞内或组织间出现伊红色匀质的半透明蛋白物质,称为透明变性。

11.淀粉样变性(amyloiddegeneration)是指组织间质内有淀粉样物质沉积。

12.粘液变性(mucoiddegeneration)是指组织间质内出现粘多糖(透明质酸等)和蛋白质的蓄积。

13.含铁血黄素(hemosiderin)是逸出血管的红细胞被巨噬细胞吞噬,来自红细胞血红蛋白的Fe3+与蛋白质结合成铁蛋白微粒,聚集成光镜下可见的棕褐色、较粗大的折光颗粒。

14.心衰细胞(heartfailurecell)左心衰肺淤血时,肺泡腔内逸出的红细胞被巨噬细胞吞噬,胞浆内形成棕褐色、较粗大的折光含铁血黄素颗粒,此时这种细胞称为心衰细胞。

15.脂褐素(lipofuscin)是蓄积于胞浆内的黄褐色微细颗粒,为自噬溶酶体内未被消化的细胞器碎片残体。

16.营养不良性钙化(dystrophiccalcifcation)继发于局部变性、坏死组织或其他异物内的钙化。

17.转移性钙化(metastaticcalcifcation)由于钙磷代谢障碍(高血钙)所致正常肾小管、肺泡壁、胃粘膜等处的多发性钙化。

18.坏死(necrosis)活机体的局部组织、细胞死亡后出现的形态学改变(崩解、自溶性改变)称为坏死。

19.凝固性坏死(coagulativenecrosis)坏死细胞的蛋白质凝固,常保留组织结构的轮廓残影。

20.干酪样坏死(caseousnecrosis)结核病时形成的彻底的凝固性坏死,肉眼呈白色或微黄,细腻,形似奶酪。

21.坏疽(gangrene)是较大范围的坏死伴腐败菌感染而继发腐败,坏死组织呈黑色或污黑色,称为坏疽。

22.液化性坏死(liquefactivenecrosis)组织细胞坏死后,由于中性粒细胞释放大量水解酶,或由于组织水分或磷脂丰富,细胞很快发生溶解液化,称为液化性坏死。

23.纤维素样坏死(fibrinoidnecrosis)是结缔组织及小血管壁常见的一种坏死。

正常组织结构逐渐消失,局部形成无定形、嗜酸性染色的物质,状似纤维素,故名。

24.机化(organization)由新生的肉芽组织吸收、取代坏死物的过程称为机化。

25.包裹(encapsulation)坏死灶如较大,或坏死物难于溶解吸收,或不完全机化,被肉芽组织包绕,称为包裹。

26.凋亡(apoptosis)活体内单个细胞和小团细胞的死亡,死亡细胞的质膜(细胞膜和细胞器膜)不破裂,不引发死亡细胞的自溶,也不起炎症反应。

又称程序性细胞死亡(programmedcelldeathPCD),是一种在形态和特征上都有别于坏死的细胞主动性死亡方式。

三、损伤的修复

1.修复(repair)损伤造成机体部分细胞和组织丧失后,机体对所形成缺损进行修补恢复的过程,称为修复。

2.再生(regeneration)组织和细胞丧失后形成的组织缺损、由损伤局部周围的同种细胞增生来修复的过程称为再生。

3.完全再生(completeregeneration)修复后完全恢复了原组织的结构及功能。

4.不稳定细胞(labilecell)此类细胞总在不断地增殖,以代替衰亡或破坏的细胞。

5.稳定细胞(stablecell)这类细胞在生理情况下,细胞增殖现象不明显,细胞的增殖周期似乎处于静止期(Go),受到组织损伤的刺激时,则进入DNA合成前期(G1),表现出较强的再生能力。

6.永久性细胞(permanentcell)这类细胞出生后都不能分裂增生,一旦受损则成为永久性缺失。

7.创伤性神经瘤(traumaticneuroma)神经纤维断离的两端相隔太远,或者两端之间有瘢痕或其他组织阻隔,或者因截肢失去远端,再生轴突不能到达远端,而与增生的结缔组织混杂在一起,卷曲成团,形成创伤性神经瘤。

8.接触抑制(contactinhibition)在皮肤创伤时,损伤部位周围的上皮细胞分裂增生迁移,将创面覆盖而相互接触时,细胞停止生长,不至堆积起来。

这种现象称为接触抑制。

9.肉芽组织(granulationtissue)由新生的毛细血管及成纤维细胞和各种炎细胞组成,肉眼呈鲜红色,颗粒状,柔软湿润,形似鲜嫩的肉芽,故称为肉芽组织。

10.疤痕组织(scartissue)是肉芽组织逐渐改建成熟而形成的纤维结缔组织。

11.创伤愈合(woundhealing)一般指的是限于皮肤和皮下组织断裂损伤出现伤口的愈合过程。

12.一期愈合(primaryhealing)见于组织缺损少,创缘整齐,无感染,经粘合或缝合后创面对合严密的伤口,一期愈合时间短,形成瘢痕少。

13.疤痕疙瘩(keloid)肥大性瘢痕突出于皮肤表面并向周围不规则地扩延,称为瘢痕疙瘩。

四、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1.充血(hyperemia):

器官或局部组织由于动脉血输入量增多而发生的充血。

2.淤血(congestion):

局部器官或组织由于静脉血液回流受阻,使血液淤积于小静脉和毛细血管内而发生的充血,称为静脉性充血,简称淤血。

3.血栓形成(thrombosis):

在活体的心脏或血管腔内血液发生凝固或血液中的某些有形成分相互粘集,形成固体质块的过程,称为血栓形成。

4.血栓(thrombus):

在血栓形成过程中所形成的固体质块称为血栓。

5.栓塞(embolism):

在循环血液中出现的不溶于血液的异常物质,随着血液流动,阻塞血管管腔,这种现象称为栓塞。

6.梗死(infarct):

由于血管阻塞引起的组织缺血性坏死称为梗死。

7.出血性梗死(hemorrhagicinfarct):

梗死灶内含血量多,颜色呈暗红,称为出血性梗死。

8.贫血性梗死(anemicinfarct):

梗死灶内含血量少,颜色呈灰白,称为贫血性梗死。

9.出血(hemorrhage):

血液自心、血管腔逸出,称为出血。

10.水肿(edema):

组织间隙或体腔内过量的体液潴留称为水肿。

11.栓子(embolus):

阻塞血管管腔的异常物质称为栓子。

12.机化(organization):

由新生肉芽组织取代坏死组织、血栓或其他异物的过程称为机化。

13.再通(recanalization):

血栓机化中的新生内皮细胞,被覆血栓内由于血栓干涸产生的裂隙,形成迷路状但可互相沟通的管道,使血栓上下游的血流得以部分的沟通,这种现象称为再通。

14.心力衰竭细胞(heartfailurecell):

左心衰竭时,肺内出现含有含铁血黄素颗粒的巨噬细胞称为心力衰竭细胞。

15.静脉石(phlebolith):

在静脉腔内的血栓既不被溶解又不被充分机化时,可发生钙盐沉着,形成静脉石。

16.槟榔肝(nutmegliver):

在慢性肝淤血时,肝细胞萎缩(主要在肝小叶中央带)和脂肪变(主要在小叶周边带),以致肝切面呈现槟榔状花纹,称为槟榔肝。

17.气体栓塞(airembolism):

多量空气迅速进入血循环或原已溶解于血液内的气体迅速游离阻塞血管腔的过程称为气体栓塞。

18.减压病(decompressionsickness):

由于溶解于血液内的气体迅速游离引起的气体栓塞称为减压病。

19.血栓栓塞(thromboembolism):

由血栓引起的栓塞称为血栓栓塞。

20.积水(hydrops):

体腔内体液增多称为积水。

五、炎症

1.炎症(inflammation)是指具有血管系统的活体对损伤因子所发生的防御反应。

2.感染(infection)是由生物性病原体引起的炎症称为感染。

3.变质(alteration)是炎症局部组织发生的变性和坏死称为变质。

4.渗出(exudation)是炎症局部组织血管内的液体和细胞成分,通过血管壁进入组织间质、体腔、粘膜表面和体表的过程称为渗出。

5.炎症介质(inflammatorymediator)是指在炎症反应过程中,由细胞产生或来自血浆的化学因子,主要作用是介导炎症反应。

6.趋化作用(chemotaxis)是指白细胞向着化学刺激物作定向移动的现象。

7.炎性水肿(inflammationedema)炎症过程中富含蛋白质的液体渗出到血管外,聚集在间质内称为炎性水肿。

8.积液(hydrops)是渗出液或漏出液聚集在浆膜腔称为积液。

9.菌血症(becteremia)是细菌进入血液循环,血液中可查到细菌,但全身无中毒症状,称为菌血症。

10.毒血症(toxemia)是细菌毒性产物或毒素进入血液,病人出现寒战、高热等全身中毒症状,称为毒血症。

11.败血症(septicemia)是细菌侵入血液大量繁殖并产生毒素,引起全身明显的中毒症状,称为败血症。

12.脓毒败血症(pyemia)是由化脓菌引起的败血症,可在全身多个脏器出现多发性细菌栓塞性脓肿,称为脓毒败血症。

13.化脓性炎(suppurativeorpurulentinflammation)是以嗜中性粒细胞渗出为主,并伴有不同程度的组织坏死和脓液形成,称为化脓性炎。

14.脓肿(abscess)是局限性化脓性炎,伴有脓腔形成。

15.疖(furuncle)是单个毛囊、皮脂腺及其周围组织的脓肿。

16.蜂窝织炎(phlegmonousinflammation)是发生在疏松结缔组织的弥漫性化脓性炎症。

17.绒毛心(corvillosum)是发生在心包的纤维素性炎,渗出的纤维素不能完全吸收而发生机化,随心脏搏动形成许多绒毛状物,称为绒毛心。

18.肉芽肿(granuloma)是在增生性炎症,由巨噬细胞及其演化的细胞,呈局限性浸润和增生所形成的境界清楚的结节状病灶。

19.炎性息肉(inflammatorypolypus)是发生在粘膜上的慢性炎症,局部组织过度增生,形成向表面突出、根部有蒂的肉样肿块,称为炎性息肉。

20.炎性假瘤(inflammatorypseudotumour)是某些部位的慢性炎症,由于局部组织炎性增生,形成境界清楚的肿瘤样结节或团块,肉眼及X线观察与肿瘤相似,称为炎性假瘤。

六、肿瘤

1.肿瘤(tumor):

肿瘤是机体在各种致瘤因素的作用下,局部组织的细胞在基因水平上失去了对其生长的正常调控,导致克隆性异常增生而形成的新生物。

这种新生物常形成局部肿块。

2.异型性(atypia):

指肿瘤组织在细胞形态和组织结构上与其起源组织有不同程度的差异,这种差异称异型性。

3.生长分数(growthfraction):

指肿瘤细胞群体中处于增殖阶段(S期+G2期)的细胞的比例。

4.转移(metastasis):

肿瘤细胞从原发部位侵入淋巴管、血管或体腔迁徙到他处,长出与原发瘤同样类型的肿瘤,这个过程称为转移。

5.肿瘤的异质化(heterogeneity):

指由一个克隆来源的肿瘤细胞在生长过程中形成侵袭能力、生长速度、对激素的反应、对抗癌药物的敏感性等方面有所不同的亚克隆的过程。

6.副肿瘤综合征(paraneoplasticsyndrome):

指由于肿瘤产物(包括异位激素产生)或异常免疫反应(包括交叉免疫、自身免疫和免疫复合物沉着等)或其他不明原因,可引起内分泌、神经、消化、造血、骨关节、肾脏及皮肤等系统发生病变,出现相应的临床表现。

这些表现不是由原发肿瘤或转移灶直接引起的,而是通过上述途径间接引起的,故称为副肿瘤综合征。

7.癌症(cancer):

泛指所有恶性肿瘤。

8.非典型性增生(displasia):

指增生上皮细胞的形态呈现一定程度的异型性,但还不足以诊断为癌。

镜下表现为增生的细胞大小不一,形态多样,核大而浓染,核浆比例增大,核分裂可增多但多属正常核分裂像。

细胞排列较乱,极性消失。

9.癌(carcinoma):

指上皮组织来源的恶性肿瘤。

10.肉瘤(sarcoma):

从间叶组织(包括纤维组织、脂肪、肌肉、脉管、骨、软骨及淋巴造血组织)发生的恶性肿瘤称为肉瘤。

11.癌肉瘤(carcinosarcoma):

一个组织既有癌的结构又有肉瘤的结构称为癌肉瘤。

12.鳞状细胞癌(squamouscellcarcinoma):

简称鳞癌。

发生在身体原有鳞状上皮被覆的部位(皮肤、口腔、食管、子宫颈、阴道、外阴、鼻咽、喉等)或在原被覆上皮(支气管、肾盂、膀胱等处)发生鳞状化生的基础上而发生的恶性肿瘤。

13.癌珠(carcinomapearlorkeratinpearl):

分化好的鳞状细胞癌癌巢中央出现的同心圆层状排列的角化物,称为癌珠,又称角化珠。

14.腺癌(adenocarcinoma):

起源于腺上皮的恶性肿瘤。

肿瘤细胞形成腺腔样结构,腺腔大小、形态不一,可见腺腔背靠背共壁现象,腺腔细胞层数增多,细胞排列紊乱,失去极性,细胞核大小不一,核分裂像多见。

15.实性腺癌(solidcarcinoma或单纯癌):

是柱状上皮或腺上皮发生的低分化腺癌。

癌巢不形成腺腔样结构,而呈实性条索,细胞异型性高。

16.硬癌(scirrhouscarcinoma):

是实性癌的一种,为低分化腺癌,癌巢形成实性的条索,不形成腺腔样结构,癌巢小而少,间质结缔组织多,肿瘤质地硬。

17.髓样癌(medullarycarcinoma):

是实性癌的一种,为低分化腺癌,癌巢形成实性的细胞团,不形成腺腔样结构,癌巢大而多,间质结缔组织少,肿瘤质地软。

18.未分化癌(undifferentiatedcarcinoma):

指癌细胞可证明来源于上皮,但分化极差,多为大小一致的小圆形细胞,不能辨认何种上皮分化,常与肉瘤难以鉴别。

19.癌前病变(precancerouslesion):

指某些具有癌变倾向的良性病变,如不及时治愈,可能转变为癌。

20.原位癌(carcinomainsitu):

指癌变仅限于粘膜上皮层内或皮肤表皮层内(常波及上皮的全层)未突破基底膜,称为原位癌。

七、心血管系统疾病

1.动脉硬化(arteriosclerosis):

凡是动脉壁增厚、变硬、弹性减弱,称动脉硬化。

2.向心性肥大(concentrichypertrophy):

在心脏处于代偿期时,肥大的心脏心腔不扩张,甚至略微减小,称为向心性肥大。

3.离心性肥大(eccentrichypertrophy):

由于不断增大的心肌细胞与毛细血管供氧之间的不相适应,加上高血压性血管病,以及并发动脉粥样硬化所致的血供不足,便导致心肌收缩力降低,逐渐出现心腔扩张,称为离心性肥大。

4.良性高血压(benignhypertension):

又称缓进型高血压。

起病隐匿,呈慢性经过,病程可长达几十年,重者可致心、脑等重要脏器并发盛而致死。

5.恶性高血压(malignanthypertension):

可由良性高血压恶化而来,多见于青壮年,主要表现为血压显著升高,舒张压多持续在17,33-18.66KPa(130—140mmHg)或更高,病变进展迅速,表现为增生性小动脉硬化和细动脉纤维蛋白样坏死;较早因肾功能衰竭而死亡。

6.动膜中膜钙化(medialcalcification):

为原因不明的变质性疾病,特点是动脉中膜发生营养不良性钙化。

7.动脉瘤(aneurysm):

动脉管壁病理性局限性扩张称为动脉瘤。

8.夹层动脉瘤(aneurysmadissecans):

血流从内膜破裂处钻入病理性疏松的中膜,并顺血流方向将中膜纵行劈开,形成一个假血管腔,即为夹层动脉瘤。

9.Aschoff小体(Aschoffbody):

是风湿病的具诊断意义的特征性病变,为圆形或椭圆形小体,中央为胶原纤维的纤维素样坏死,其外为较多Aschoff细胞,周边为淋巴细胞、浆细胞等。

10.疣状心内膜炎(verrucousendocarditis):

风湿性心内膜时,纤维素、血小板等成分附着在心瓣膜闭锁缘上而形成疣状赘生物,称为疣状心内膜炎。

11.McCallum斑(马氏班)(McCallum’spatch):

风湿性心内膜炎病变后期,心内膜尤以左心房后壁内膜增厚、粗糙和皱缩呈地图状,称为马氏斑。

12.风湿性心肌炎(rheumaticmyocarditis):

风湿病变侵犯心肌,多与心内膜炎合并发生。

主要病变是在心肌间质小血管附近成风湿小体,晚期风湿小体纤维化而形成瘢疤。

13.风湿性心包炎(rheumaticpericarditis):

常与心内膜、心肌炎同时存在。

主要病变为心包腔内有纤维素性或浆液纤维素性渗出物,浆膜下结缔组织水肿及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浸润。

14.绒毛心(corvillosum):

风湿性心包炎时,纤维素性渗出物附着于心包的脏层和壁层,随着心脏搏动而呈绒毛状,故称绒毛心。

15.环形红斑(erythemaannulare):

皮肤风湿病变时,真皮浅层血管充血,血管周围水肿及炎细胞浸润,肉眼呈环形或半环形淡红色斑,常位于四肢和躯干,称环形红斑,1—2日可消退。

16.小舞蹈症(choreaminor):

风湿病当锥体外系受累较重时,患儿出现肢体的不自主运动,称为小舞蹈症。

17.心瓣膜病(valvularvitiumoftheheart):

是指心瓣膜受到各种致病因素损伤后或先天性发育异常所造成的器质性病变,表现为瓣膜狭窄或关闭不全。

18.冠心病(coronaryheartdisease):

是指因狭窄性冠状动脉疾病而引起的心肌缺氧所造成的缺血性心脏病。

19.心绞痛(anginapectoris):

是由于心肌急性暂时性缺血、缺氧所引起的一组临床综合症。

表现为心前区阵发性疼痛或紧迫感,疼痛常放射至左臂或左肩。

20.心肌梗死(myocardialinfarction):

是由于严重而持久的缺血、缺氧引起的心肌的局部坏死。

21.心内膜下心肌梗塞(subendocardialmyocardialinfarction):

坏死主要累及心室壁内层1/3的心肌,并波及肉柱和乳头肌。

22.环状梗死(circumferentialinfarction):

心内膜下心肌梗死如果累及整个心内膜下心肌,称环状梗死。

23.区域性心肌梗死(regionalmyocardialinfarction):

又称透壁性心肌梗死,指梗死从心内膜到心外膜累及心壁全层,梗死面积多在几平方厘米以上。

24.室壁瘤(ventricularaneurysm):

由于梗死的心肌或瘢痕组织在室内血液压力作用下,局部组织向外膨出而成,多见于左心室前壁近心尖处。

25.附壁血栓(muralthrombus):

由于梗死心内膜粗糙,室壁瘤处及心室纤维性颤动时出现涡流等原因,可形成血栓。

八、呼吸系统疾病

1.大叶性肺炎(lobarpnemonia):

是主要由肺炎球菌引起,病变起始于肺泡并迅速扩展至一个肺段乃至整个大叶并使其变实的肺的纤维素性炎症。

2.肺肉质变(pulmonarycarnification):

大叶性肺炎时,肺泡腔内的纤维素性渗出物不能完全被中性粒细胞释放的蛋白酶溶解和消除,则由肉芽组织予以机化,使病变部位肺组织肉眼观变成褐色肉样纤维组织,称肺肉质变。

3.小叶性肺炎(lobularpnemonia):

是主要由化脓菌感染引起,病变起始于细支气管,并向周围或末梢肺组织扩展,形成以肺小叶为单位、呈灶状散在分布的急性化脓性炎症。

4.慢性阻塞性肺病(chronicobstructivepulmonarydiseases,COPD):

一组以肺实质与小气道受到病理损害后,导致慢性不可逆性气道阻塞、呼气阻力增加、肺功能不全为共同特征的肺疾病的统称。

5.慢性支气管炎(chronicbronchitis):

指气管、支气管粘膜及周围组织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

6.肺气肿(pulmonaryemphysema):

指末梢肺组织(呼吸性细支气管、肺泡管、肺泡囊和肺泡)因过度充气呈持久性扩张并伴有肺泡间隔破坏,以致肺组织弹性减弱,容积增大的一种病理状态。

7.支气管哮喘(bronchialasthma):

是由于肺高敏反应或其他因素引起的一种以发作性、可逆性支气管痉挛为特征的慢性支气管炎性疾病。

8.支气管扩张症(bronchiectasis):

指肺内支气管管腔持久性扩张伴管壁纤维性增厚的一种慢性化脓性疾病。

9.肺硅沉着症(silicosis):

是因长期吸人大量含游离二氧化硅(SiO2)的粉尘所致的以肺内硅结节形成和广泛纤维化为主要病变的一种常见职业病。

10.慢性肺源性心脏病(chroniccorpulmonale):

是因慢性肺疾病、肺血管及胸廓的病变引起肺循环阻力增加、肺动脉压力升高而引起的以右心室肥厚、扩大甚至发生右心衰竭的心脏病。

九、消化系统疾病

1.Barrett食管(Barrett’sesophagus):

各种原因引起的食管下段粘膜的鳞状上皮被胃粘膜柱状上皮所取代时,称Barrett食管。

2.早期胃癌(earlygastriccarcinoma):

胃癌组织浸润仅限于粘膜层及粘膜下层者均属早期胃癌。

3.进展期胃癌(advancedgastriccarcinima):

胃癌组织浸润到粘膜下层以下者均属进展期胃癌。

4.革囊胃(linitisplastica):

胃癌组织向胃壁内弥漫浸润时致胃壁增厚、变硬、胃腔缩小,粘膜皱襞大部分消失,其胃状似皮革制成的囊袋,故称革囊胃。

5.气球样变性(ballooningdegeneration):

病毒性肝炎时,严重的肝细胞水肿使肝细胞胀大呈球形胞浆几乎完全透明,称气球样变性。

6.嗜酸性小体(acidophilicbodyorCouncilmanbody):

病毒性肝炎时单个肝细胞的坏死,是由嗜酸性变进一步发展,胞浆更加浓缩、胞核也浓缩以至消失,最后剩下深红色均匀浓染的圆形小体,即嗜酸性小体。

7.点状坏死(spottynecrosis):

病毒性肝炎时一个或几个肝细胞的坏死所形成的肝小叶内散在坏死灶,同时伴有炎细胞浸润。

8.溶解坏死(lyticnecrosis):

病毒性肝炎时高度气球样变的肝细胞胞核固缩、溶解、消失,细胞膜破裂,最后细胞解体。

9.碎片状坏死(piecemealnecrosis):

慢性肝炎时,肝小叶周边的界板肝细胞坏死、崩解,形成带片状或灶状连接的坏死灶,并伴有炎细胞浸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判决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