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静采访风格研究分析.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6771718 上传时间:2023-07-17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0.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柴静采访风格研究分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柴静采访风格研究分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柴静采访风格研究分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柴静采访风格研究分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柴静采访风格研究分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柴静采访风格研究分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柴静采访风格研究分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柴静采访风格研究分析.docx

《柴静采访风格研究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柴静采访风格研究分析.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柴静采访风格研究分析.docx

柴静采访风格研究分析

柴静采访风格分析

 

 

————————————————————————————————作者:

————————————————————————————————日期:

 

CHINA

[键入文档标题]

[键入文档副标题]

 

USER

学号:

班级:

G网络传播

 

摘要

2003年一篇名为《北京“非典”阻击战》的报道感动了无数观众,报道中的出镜记者以其冷静勇敢平和的报道进入了公众的视野,她便是柴静。

十几年间,“柴静”两个字频繁出现在公众视野中,不少人对于她的报道表示认可,认为其感性的报道、女性的柔美突破传统报道,与众不同,于此同时也有不少质疑的声音出现,认为新闻报道是客观陈述事实,加入感性情怀不禁让人认为有煽动公众、改变舆论导向之嫌。

本文通过对柴静的采访作品进行归纳分析,总结得出柴静的采访风格,探究其风格变化的原因。

关键词:

柴静;新闻报道;感性;采访风格

 

Abstract

Reportedin2003titled"Beijing"SARS"blockingaction"touchedcountlessaudiences,reportedinitscalmappearancecorrespondentreportedbravepeaceintothepubliceye,sheisChaiJing.Tenyears,"ChaiJing"wordfrequentlyappearsinpublicview,manypeoplereporttohertoacknowledgethattheiremotionalstory,breakingthetraditionalcoverageofwomen'ssoft,unique,thesametimetherearenotlessquestioningvoicesthatnewsisanobjectivestatementoffact,addingemotionalfeelingscannothelpbutthinkthereareincitingthepublictochangepublicopiniontoo.

BasedoninterviewsChaijingworksinductiveanalysis,summarizeresultsChaijinginterviewstyle,explorethereasonsforitschangeofstyle.

Keywords:

Chaijing;NewsReports;Emotion;InterviewStyle

 

引言

1995年,柴静在电台主持《夜色温柔》时是这样介绍自己的“火柴的柴,安静的静”。

人如其名,这一点同样体现在她的采访报道中,柴静曾经这样评价新闻:

“新闻的一面是刚性,它可以越来越深入,越来越锐利,而新闻的另一面,情感的内在,心灵的部分,应该是柔性的,也可以越来越饱满,这本身一点都不冲突,如果两端都充分发展,那么整个调查对我而言就是最美好的,而现在我就沉浸在这美好里,在揭开黑幕的同时,又揭开人的心灵,窥见灵魂,这不是在其他的职业、其他的栏目可以做到的。

”「1」所以在她的报道中,我们既能看到她在面对黑暗势力时临危不惧步步紧逼,以不断质疑的提问获取有效的新闻价值,又能看到她在面对弱者时以女性的柔美,安静的倾听弱者内心的声音,挖掘事件背后的真相。

柴静成为公众焦点,被人们所熟知,不仅仅是因为她柔弱外表下刚强的内心,不断质疑或者感性的采访风格,更重要的是,在业内人士眼中,柴静突破传统采访方式,以不同的手段高效的获取新闻价值,这一点才是作为新闻人应该更加研究与学习的。

被从1995年入职到2014年离职,进入媒体行业19年的柴静先后加入《东方时空》《新闻调查》《面对面》《看见》等栏目,以及离职后2015年自费拍摄纪录片《柴静雾霾调查——穹顶之下》从她的众多作品中,以典型案例分析的方式,探讨柴静的采访风格,并探究其采访风格变化的原因。

一、柴静人物介绍

柴静,1976年1月1日出生于山西临汾,记者、主持人。

1992年,16岁的柴静到湖南长沙读中专,1995年毕业时,恰好逢长沙要成立一个新的文艺台,柴静去应聘,考核之后留下了。

1995至1998年,在湖南广播电视总台文艺广播任主持人,主持《夜色温柔》,这成为大学宿舍的必修课;1998年,中国传媒大学进修电视编辑,并在湖南广播电视总台主持《新青年》。

1998至2001年,湖南广播电视总台卫星频道《新青年》节目主持人;1999年,偶然进入央视《东方时空》。

2001年10月,加盟《东方时空·时空连线》,担任主持人;

2003年4月,央视《新闻调查》出镜记者,同时也是第一个“零距离”报道“非典”的记者;同年,非典肆虐。

她深入到一线,七次与非典病人面对面,参加了《北京“非典”狙击战》的拍摄,成为最早冒死深入非典第一线采访的记者之一。

被评为“2003年中国记者风云人物”。

2006年起推出的《柴静两会观察》11年已成为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的品牌栏目,2008年在新闻1+1节目中反复询问王锡锌关于公款消费的数字。

2009年,离开《新闻调查》,担任新闻频道《24小时》主播、《面对面》主持人。

2011年将从3月3日至18日在新闻频道每晚八点钟的《360度》中继续推出,节目时长约15分钟。

8月,邱启明和柴静主持的《看见》周末版重拳出击,打响内容调整的第一炮。

[5]同年,还凸现中央电视台的新闻传播优势,与兄弟电视台联手合作,围绕这一栏目每天的不同主题,全方位链接会外相关新闻事件和资料背景。

先后担任新闻频道《东方时空》《24小时》主播、新闻频道《面对面》主持人。

2013年柴静出版讲述央视十年历程的自传性作品《看见》,引起热议,销量超过100万册,成为年度最畅销书籍。

2014年,有媒体爆料称央视著名记者、主持人柴静已从央视低调离职,她本人尚未对离职一事进行回应。

据柴静前同事邱启明接受采访时透露,柴静自2013年7月《看见》停播就有辞职意向,目前已经离开央视。

「2」

二、柴静采访风格分析

(一)问题的质疑者

质疑是《新闻调查》栏目记者一贯的采访风格,柴静亦是将其表现的淋漓尽致,瘦弱的身躯之下,她的质疑步步紧逼,通过质疑从而获得有效的新闻价值,新闻采访是一种采访者与采访对象之间的信息互动活动,同时也是一种社会交换活动,从社会心理层面讲,新闻采访远比人们想象的要复杂的多「3」。

在2004年《新闻调查》节目《涂岭的拆迁》中,柴静就有过这样质疑的提问:

柴静:

那这22亩是不是都必须经过省政府的批准?

何镇长:

如果是22亩,那都要经过省政府的批准。

柴静:

有批准文件吗?

何镇长:

既然是确定下来的事情,这个已经报批了,用地已经报批了,又是旧村改造建的项目,当时中央也鼓励加快小城镇建设发展,也符合中央的要求……

柴静:

镇长,报批跟批准是不是两个概念?

镇长:

是一个概念。

(肯定的说)

柴静:

报批跟批准是一个概念吗?

镇长:

啊,是两个概念。

可能基于某些社会原因,金钱或者权利交易等,被采访者通常保持缄默或辩解,如何从他们口中得到想要知道的新闻背后的真相,质疑必不可少,不断的质疑中,总会露出破绽。

柴静就是利用质疑的方式,从中套出可靠的新闻价值,挖掘观众所期望知晓的事情真相。

(二)沉默的倾听者

缄默是黑暗势力或政治黑暗面对记者的惯用做法,同样也是弱势群体的常有态度,与前者不同的是,他们不仅仅对记者保持沉默,甚至对身边的至亲也同样如此,因此往往会造成对事情真相的剖析不到位,倾听他们内心的声音,才能得到应有的答案。

柴静在面对弱势群体时,很好的使用了这种无声的采访方法,从而得到意想不到的回答。

在《新闻调查》节目《网瘾之戒》中就有这样的采访

柴静:

电击一下的时候持续多长时间?

小坤:

就是从太阳穴滑到头中间这种。

柴静:

滑到头中间这样一个距离吗?

那么这一下大概多长时间?

小坤:

1秒钟左右吧。

柴静:

这1秒过去之后你的反应会有变化吗?

小坤:

没等着变化,下一秒就来。

(此时柴静表情惊讶、迟疑)我去的时候20下算一组,挨完20下再问你问题。

(柴静点头回应)

不难看出,在柴静的采访中,她总是以和被采访对象一样的姿态去倾听,并时不时点头或话语的表示肯定。

(三)人文的关怀者

“表演性采访”这一名词出现在柴静《双城的创伤》采访中,其中一个柴静给被采访的小孩擦眼泪的镜头备受争议。

电视记者与纸媒记者的不同之处在于电视媒体要表现出画面感,更多的是被采访对象的情感变化,所以记者在采访的过程中,应当创造良好的对话环境,用合适的方式拉近与采访对象之间的心理距离「4」。

而在此过程中,只有感同身受时,才能问出问题关键,获取有效新闻价值。

虽然备受争议,但依我之见,记者是一种职业,在职业之下的更是作为一个人本身应该有的人文关怀,所以在节目中所谓的“柴式表演性采访”应该被允许,但呈现给观众的应该是相对客观公正的镜头,探究事件真相及解决客观现实问题才是新闻报道的目的。

(四)以小见大的探索者

面对大的客观采访报道中,总是很难吸引受众眼球,仿佛这些东西过于遥远,不接地气。

2006年《柴静两会观察》中,她大胆创新,与众不同,将摄像机置于自己小区内,采访对象皆是普通市民,在《看见》这本书中,她是这么写到的:

“我们站在小区门口,机器架起来,有点尴尬……楼上的大哥带着他家的萨摩耶犬从我身边过,我拦着他,他笑:

‘说这有用么?

’‘不说肯定没用,你说是吧?

’”如她所讲,说不一定有用,但不说一定没用,不说问题就永远的摆在那里,这次采访中,她的采访对象有卖煎饼的胖大姐,有租房的小伙子,晒太阳的老太太们等等。

而这样的人群,也正是坐在电视机前的广大受众,所以柴静采取这种以小见大的方式,值得新闻人探究与学习。

(五)采访戏剧性

采访戏剧性主要呈现在柴静的《看见》和《面对面》栏目中,与早期《新闻调查》不同,这类节目是对人物的专访,虽然存在着像《李阳家暴事件》的事件性专访探究,但更多的是对名人的专访。

专访是记者请新闻人物就专门性的问题进行解答的一种方式,是记者带着目的对有关人士进行专门的采访,经常是一种以特别强调的方式获取独家新闻的手段。

是以记者同人物的谈话为主取得直接材料并穿插背景材料而成的一种特殊通讯。

它比一般报道要详细而生动。

「5」没有事件的贯穿节目就会显得不够富有生机,所以想要吸引受众关注,除了专访人物的知名度外,还需要的就是采访的戏剧性,柴静深知这一点,在她的节目中我们也不难看出:

柴静:

(调侃的语气)海派清口跟二人转哪个更好啊?

周立波:

由南向北周立波排第一,由北向南我周立波排最后。

柴静失语,不得不承认,这是一次失败的采访,作为记者,她失去话语的主导权,整个场面由周立波全权掌控,但作为一期节目来说,我认为是成功的,因为它有足够的亮点吸引着观众。

(六)回归本质的大自然捍卫者

柴静再次进入人们视野是一部名为《柴静雾霾调查——穹顶之下》的纪录片,每个记者都有自己的采访风格定位,而柴静似乎就更适合这类调查性节目的采访,因为这次纪录片的拍摄全由柴静支付,所以采访的内容及方向完全出于对人类生存环境的反思。

我认为,这使她的采访重新登上了一个新的高度。

结论

从以上采访风格分析中,我们不难看出,柴静的采访风格保持不变亦在改变,其中变化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接受的节目性质的变化,另一方面是由于她长期身处的环境影响,更加注重对人本质的探索,采访贴近大众,以人为本,回归本质。

新闻是选择的结果,是人来选择呈现什么。

「6」作为新闻人,我们应该学习柴静在新闻采访中的冷静、勇敢、以人为本,并不断探索发现适合自己的采访风格。

不断努力提高自己本身,学习采访技巧并应用于实践,挖掘事情背后的真相,呈现给观众一个明晰的事件。

参考文献

「1」邵薇:

《事实的背后是心灵——访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出境记者柴静》.「J」.军事记者.2004年(4)35-36页

「2」柴静.XX百科

「3」丁铂铨:

《新闻采访与写作》修订版.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6.29页

「4」丁铂铨:

《新闻采访与写作》修订版.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6.89页

「5」专访.XX百科

「6」柴静.《看见》.广州: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1.164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